地震信号(完整详细解析版)_2012将至,人人必学
自然灾害预警信号图标含义及防御指南

自然灾害预警信号图标含义及防御指南近年来,自然灾害为人们敲响了提高防灾意识和防灾技能的警钟。
大多数自然灾害来临前,相关部门都会依灾害情况发布各类预警信号,如何理解这些预警信号并做好相应的防范呢?暴雨预警信号蓝色标准:未来3小时内将出现累计雨量大于30毫米或小时雨量大于20毫米以上的强降水;未来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提醒: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驾驶员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城市、农田及其它重要设施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
黄色标准:未来3小时内将出现小时雨量大于30毫米以上的强降水;或未来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提醒:交管部门应根据路况在强降雨路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在积水路段实行交通引导;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在空旷地方的户外作业,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采取必要的排涝措施。
橙色标准:未来3小时内将出现小时雨量大于40毫米以上的强降水;或未来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提醒:切断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处于危险地带的单位应停课、停业,采取专门措施保护已到校学生、幼儿和其他上班人员的安全;注意防范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红色标准:未来3小时内将出现小时雨量大于60毫米以上的强降水;或未来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提醒:停止集会、停课、停业(特殊行业除外);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和抢险。
雷电预警信号黄色标准:6小时内可能发生雷电活动(并伴有短时大风或强降水),可能会造成雷电灾害事故。
提醒:密切关注天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
橙色标准:2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并伴有6级以上雷雨大风的可能性很大;或已受雷电活动和雷雨大风影响,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和大风灾害事故的可能性比较大。
2012防震知识

1、什么叫地震?由于地球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
2、地震有哪些前兆?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3、有关知识: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
3度,少数人有感。
4—5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
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破坏。
4、.发生有感地震应急行动有感地震是指发生的地震级别较低,有明显震感,没有造成破坏和重大破坏的地震。
应急要点——发生有感地震后,室内人员在震发瞬间不知道地震强弱的情况下,应迅速按预先选定的较安全的室内避震点分头躲避。
【】震后快速撤到室外,注意收听、收看电视台、电台播发的有关新闻,做好防震准备。
【】了解震情趋势,不听信、传播谣言,确保社会稳定。
【】破坏性地震是指发生地震级别较大,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或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地震。
【】住平房的居民遇到级别较大地震时,如室外空旷,应迅速跑到屋外躲避,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立交桥,远离高压线及化学、煤气等工厂或设施;来不及跑时可躲在桌下、床下及坚固的家具旁,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防尘、防烟。
【】住在楼房的居民,应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的空间避震;也可以躲在内墙根、墙角、坚固的家具旁等容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要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不要使用电梯,更不能跳楼。
【】尽快关闭电源、火源。
【】正在教室上课、工作场所工作、公共场所活动时,应迅速包头、闭眼,在讲台、课桌、工作台和办公家具下边等地方躲避。
【】正在野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开山脚、陡崖,以防滚石和滑坡;如遇山崩,要向远离滚石前进方向的两侧方向跑。
【】正在海边游玩时,应迅速远离海边,以防地震引起海啸。
地震是有前兆的,一般可分为宏观异常和微观异常.宏观异常指人(精)

解惑:动物为何会预测地震? 案例:唐山大地震前恐怖的自然预警 动物大逃亡
三、大气异常:地震前,尤其是大震前,往往会出现多种
■ 微观异常
一、地形变:我国几次较大的地震:如1966年邢台地震、1969年渤海地震、广东阳 江地震、1970年云南通海地震、玉溪地震等等,震前都有地形变活动。
以邢台地震为例,震区内某水准点的高程变化。从1964年12月开始,一反其历年来 长趋势下降的常态,以每年82-110毫米和速度急剧上升,到1996年3月15日突又转为迅 速下降,到3月22日就发生了地震。
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了前震活动,并以它作为预报大震的手段,可以设法避免或 减轻大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大震发生之后,监视住余震活动,可以防止灾情的加重 和扩大。掌握大地震往往有前震和余震的活动规律,对于研究地震预报,进行防震抗 震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动物反常表现:目前已发现地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的动物有130多种,其中 反应普遍且比较确切的约有20多种,常见的有:
由于观察认识到大震前有一系列小震,因此便可利用前震预报大震,并设法预防 大震。比如1809年8月11日贵州正安“小溪里、罗乾溪忽山动石坠,居民即将器具牛羊 移居对山,迁毕地摇,房屋倒塌,田土尽翻,山泉凝而为潭,深不可测”。这说明, 正安发生强震前,在小溪里、罗乾溪存在明显的小震活动,当地老百姓在观察到这种 前震现象后,马上采取措施,人畜财物转移到安全地方,避免了伤亡出现。
一、小震活动:有的大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小时,会发生一系列小地震多者可达
几十至几百次,科学家称它们为前震。在我国的地震史料中有不少震例记有前震活动。 如公元1512年“五月云南地连震十三日,八月云南地大震”。1668年7月25日镇江府、 丹阳“戌时地震,先数日微震一次,是日震甚,山动摇,江河之水皆为鼓荡,停泊之 舟多覆溺,城内外震裂墙屋无算”。就是说在强震发生前数月或数日存在前震现象。
地震基本常识

目录1地震的基本常识 (1)1.1什么是地震 (1)1.2有关地震的几个概念 (1)1.2.1波和横波 (1)1.2.2震源和震中 (1)1.2.3震级和烈度 (1)1.3地震的种类 (2)1.3.1构造地震 (2)1.3.2火山地震 (2)1.3.3陷落地震 (2)1.3.4诱发地震 (3)1.4地震造成灾害的原因 (3)2地球内部结构及布伦的地球结构模型 (3)2.1地壳 (4)2.2地幔 (4)2.3地核 (4)3地震波 (5)3.1分类 (5)3.1.1体波和面波 (5)3.1.2纵波 (5)3.1.3横波 (5)3.1.4面波 (5)3.2波的共同特征 (6)3.2.1速度 (6)3.2.2振幅 (6)3.2.3周期 (7)3.2.4持续时间 (7)3.2.5强度 (7)3.3震相 (8)3.4近震地震波 (9)3.4.1直达波 (9)3.4.2反射波 (9)3.4.3首波 (10)3.4.4采用双层地壳模型的地震波 (10)3.4.4.1震源在康拉德界面上方 (10)3.4.4.2震源在康拉德界面下方,莫霍界面上方 (11)3.4.4.3震源在莫霍界面下方 (11)3.4.5地表反射转换波 (11)3.4.6震中附近地表反射波 (12)4震相识别 (14)4.1地震波图 (14)4.1.1地方震震中距小于40公里 (14)4.1.2地方震震中距50-100公里 (15)4.1.3近震震中距100-150公里 (18)4.1.4面波 (22)4.1.5首波 (23)4.2震相识别的一般步骤 (24)5小知识 (25)1地震的基本常识1.1 什么是地震地震一般指地壳的天然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等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
1.2 有关地震的几个概念1.2.1 波和横波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2024年最新完整版《地震常识及应对措施》培训PPT课件(含完整内容)

03
在周围安静能听到上面有人说话时,应敲击出声,向外面传递信息。
4 地震被埋应对措施
救人原则: 先救人多的地方、医务人员、容易救的人、伤势轻的人和强壮的人。
寻找被困人员
注意听被困人员的呼喊、 呻吟和敲击器物的声音。
挖掘被埋压者时
不可以用利器刨挖,以免伤人。 尽快使受伤者的头部暴露,清除 口鼻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通畅,
地震时在停车场
千万不要留在车内,以免垮下来的天花板压 扁汽车,造成伤害;
要赶快 离开车子
应该以卧姿躲在 车旁,掉落的天 花板压在车上, 不致直接撞击人 身,可能形成一 块『生存空间』, 增加存活机会。
3 应急防护与逃生知识
家住平房避震
01 有条件时尽快跑到室外避震; 02 如果屋外场地开阔,可尽快跑到室外避震; 03 室内避险躲在较安全的地点; 04 低矮、牢固的家具边; 05 牢固的桌子或床下。
地震常识及 应对措施
4
地震被埋应对措施
4 地震被埋应对措施
被埋压时:
尽量将手脚挣脱开来,清除
压在身上的各种物品。
01
更重要的是要有信心, 要乐观,等待时机。
用周围可搬动的物品支撑身 体上面的重物,避免塌落, 02 扩大安全空间,保障有足够 的空气。
无力脱险时,尽量节省力气, 04 要静卧,保持体力,寻找食
家庭避震
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
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
内墙墙根、墙角;
室内易于 形成三角空间
的地方是
厨房、厕所、储藏 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3 应急防护与逃生知识
户外场所避震
2012即将到来,地震知识!

目录一、一般知识二、地震预报知识三、地震灾害知识四、地震减灾知识五、地震法规与政策一、地震知识1.什么是地震?我们常说的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2. 地球内部可分为几层?哪一层常发生地震?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3.地球上一年大约能发生多少次地震?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
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4.根据成因地震分为哪几类?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类。
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振动是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
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5.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哪几类型?主要属于构造地震。
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
6.地震的三个基本参数是什么?发震时刻、地点和震级。
7.什么叫震源、震中、震中距?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
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8.什么叫震源深度?何谓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
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70 —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
9.何谓地方震、近震和远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震中距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
10.什么是震级?影响震级的因素有什么?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
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11.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哪几类?按震级大小分: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震;7级以下、5级和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或中强震;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称为小震;3级以下、1级或1级以上的称弱震和微震。
1.2地震

课 堂 练 习
5、考查防御措施 例如1:遇到突然到来的地震,若你正在楼上教室上 课,正确的逃生方式是( D )
A、立即从窗外跳 B.遵守纪律,坚持上课 C.快速进入电梯下楼D.双手抱头,就在桌旁躲避 例如2: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地震时,距唐山 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 市仅115千米的河北青龙县城,由于开展地震专家、 公众的防灾和减灾意识,可将地质灾害 地方行政及广大群众的参与预测、预防活动,结果在 大地震中无一人死亡。谈谈该事例给我们的启示。 所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假如真有地震发生,同学们是藏在桌 子下,还是藏在桌子旁,哪个做法才正 确呢?
你一定要知道的“地震活命三角区”
什么是地震活命三角区
地 震 的 防 御 措 施
发生地震时一定要找到可以构成三角区的空间 去躲避 这是倒下 的墙和梁
物体越结 实形成三 角形空间 就越大 大床 桌子 沙发 汽车
这是倒下 的墙和梁
冰天雪地蛇出洞
老鼠搬家往外逃
鸽子惊飞不回巢
地 震 的 防 御 措 施
牛羊骡马乱蹦跳
鸡飞上树猪拱圈
鸭不下水狗狂叫 兔子竖耳蹦又撞 游鱼惊慌水面跳
小结
地 震 的 防 御 措 施
地震的前兆
1、地下水异常 2、生物异常 3、气象异常 4、地声与地光 (一)加强地震监测预报; (二)增强全社会的抗震 防震能力; (三)地震应急反应; (四)地震救灾与重建 。
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 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
3、用什么表示地震的大小?
关 于 地 震 的 知 识
地震的大小用里氏震级表示。地震释放 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一次地震只 有一个震级,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 加30倍。 通常,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称为 微震;3—5级的地震,人们有不同的感觉 称为弱震或小震;5级以上地震,会造成不 同程度的破坏称为破坏性地震
地震基本知识介绍PPT课件

二、地震有哪些前兆 4、电磁异常
电磁异常指地震前家用电器如收音 机、电视机、日光灯等出现的异常。最 为常见的电磁异常是收音机失灵,在北 方地区日光灯在震前自明也较为常见。
二、地震有哪些前兆
5. 地光、地 声和地气
汶川地震前的地 光
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夕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 声音及雾气,是重要的临震预兆。
三、地震时如何避震?
地震预警时间短暂, 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 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 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 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 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 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 物构成的空间。
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 间的地方是: 炕沿下、 坚固家具附近; 内墙墙 根、墙角; 厨房、厕所、 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三、地震时如何避震? 户外避震
四、地震后如何进行自救?
震后自救: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 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 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 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
三、地震时如何避震?
在发生地震、火灾时,不 能使用电梯。万一 在搭乘电梯 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 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 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 难。
高层大厦以及近来的建筑 物的电梯,都装有管制运行的 装置。地震发生时,会自动的 动作,停在最近 的楼层。
万一被关在电梯中的话, 请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 理室联系、求助。
❖ 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 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电
所谓的地电是成功预报海城大地震的姜先生定义的,其实,是指土地中出现的电流。
在海城地震前的那天下午,现在已经是姜老先生用简陋的仪器测量出土地出现非正常的电流,而且大小已经超出了仪器的量程,而且出现小规模的地震。
于是他果断地向公社领导进行了汇报,同时预测晚间可能有较大的地震发生,县领导随后在全县通过各种形式对群众进行了传达。
在晚间随后发生的7.3级大地震里,由于进行了预防,所以死亡降到了很低的水平。
海城大地震是我国也是世界首次成功预测大地震的实例。
二.地磁
在纹川地震、玉树地震、日本福岛地震前,中科院DST的曲线都不正常。
其中玉树地震、日本福岛地震DST向下大幅度跳水,曲线极为相似。
DST本来是用于检测空间磁暴的地磁曲线图表,但当空间无磁暴时大幅度震荡,则说明地球的地磁出问题了。
下图中,如果没有空间磁暴或太阳风,那就预计着地磁又出问题了。
三.气温
汶川地震前,海地地震前,包括福岛地震前,全球的气温偏低,但震中气温偏高。
海城地震,唐山地震震中心在震前躁热。
四.气候
在汶川地震前,06年四川盆地持久高温大旱,我国耿庆国教授提出的旱震理论
说大旱后必有大震。
其基本原理是地震前积聚的能量使地表干旱,地震后,能量释放完毕。
支持这一学说的现象是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后随即即开始下雨,气温下降。
五.氡气
氡是地壳中放射性铀、镭和钍的蜕变产物,是一种惰性气体,因此地壳中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岩石总是不断的向四周扩散氡气,使空气中和地下水中多多少少含有一些氡气。
强烈地震前,地应力活动加强,氡气不仅运移增强,含量也会发生异常变化,如果地下含水层的地应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就会加速地下水的运动,增强氡气的扩散作用,引起氡气含量的增加,所以测定地下水中氡气的含量增加可以作为一种地震前兆。
在汶川地震前后,分布在四川、山西、陕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大范围的氡气检测都不正常,以四川变化最图出。
通过观察大气变化预测地震的原理是:在地震发生前,受到压迫的断层会释放出更多气体,尤其是无色、无味的氡气。
进入上层大气后,氡气会剥夺空气分子里的电子,把它们分解成带负电的粒子(自由电子)和带正电的粒子。
这些被称作离子的带电粒子粘附在冷凝的水滴上,并释放出热量。
科学家能发现这些以红外辐射的形式释放出来的热量。
美国加州查普曼大学地球科学教授迪米塔·奥佐诺夫及其同事利用卫星数据寻找日本大地震发生前几天大气里的变化,他们发现,地震前几天电离层里的电子浓度和红外辐射量增加了。
3月8日,即日本地震发生前3天,是最反常的一天。
奥佐诺夫表示,研究人员对亚洲各地发生的100多次地震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震级超过5.5,震源深度小于31英里(50公里)的地震存在这种联系。
六.次声
几乎每个经历过地震的人,在地震时都会感觉头或耳朵极其难受,这就是地震时次声爆发的原因。
但地震时,很难在震中发现对次生敏感的蝙蝠以及其他鸟类。
七.地下水异常
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
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