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病毒病

合集下载

番茄病毒病

番茄病毒病

番茄病毒病番茄病毒病是通过蚜虫、田间操作接触传病,并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在种子和其他宿根植物上越冬的病毒。

概述番茄病毒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病害。

主要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在种子和其他宿根植物上越冬,并通过蚜虫、田间操作接触传病。

夏季病害重。

苗期易感病。

管理粗放,果实膨大期缺水,土壤中缺少钙、钾等元素发病重。

番茄病毒病症状有三种:(1)花叶型:叶片上有黄绿相间或绿色深浅不匀的斑驳,或有明显花叶,疱斑,新叶变小,扭曲畸形,植株矮小,结果少而小,果面呈花脸状。

(2)条斑型:主要表现在茎、果上,往往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特别是有混合病毒侵染时,更易出现。

茎秆上形成暗绿色至黑褐色条纹,表面下陷并坏死,褐色一般不深入到髓部。

叶片有时呈深绿色与浅绿色相间的花叶状,叶脉、叶柄上也有黑褐色坏死条纹斑,并顺叶柄蔓延到茎部。

病果畸形,果面有不规则的褐色坏死斑,或果实呈淡褐色水烫坏死。

条斑型危害最重。

(3)蕨叶型:全株黄绿色。

叶片背面脉变紫,中下部叶片向上卷起,重的卷成管状,新叶变窄或近线状,植株矮化,侧枝都生蕨叶状小叶,复叶节间缩短,呈丛枝状。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

(2)种子消毒:用10%酸三钠溶液浸种2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或将充分干燥的种子在70℃恒温箱中处理72小时。

(3)与非茄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

(4)田间作业前用肥皂洗手,减少人为传播。

(5)及时避蚜、防蚜,田间可挂、铺银灰膜,或喷药剂防治。

(6)采取人工免疫。

具体方案如下:预防方案方案一:TY病毒Ⅱ号30-50ml兑水15公斤,每7天用药1次。

方案二:氨基寡糖素30ML 兑水15公斤,每7天用药1次。

治疗方案:方案一:氨基寡糖素50ML兑水15公斤,连用2天,7天1疗程,连用2-3个疗程,病情得到控制后,改用预防方案。

方案二:32%核苷溴吗啉胍30ML兑水15公斤,连用2天,7天1疗程,连用2-3个疗程,病情得到控制后,改用预防方案。

备注:为增强其渗透能力,可添加适量有机硅或纯牛奶等。

番茄主要病害诊断及防治技术

番茄主要病害诊断及防治技术

番茄主要病害诊断及防治技术
番茄是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被广泛种植和消费。

然而,番茄的生产过程中常常会受
到各种病害的影响,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主要的番茄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一、病毒病害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YLCV)是一种病毒病害,通常由蚜虫传播。

该病害主要导致叶片黄化、卷曲和变小,果实发育不良。

防治措施包括合理施肥、定期清除病叶和使用药剂
控制蚜虫。

二、细菌性病害
青枯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病害,它会导致幼嫩的枝条和叶片快速变黄、软化和死亡。

它还会导致果实上出现污点和软腐。

防治措施包括使用无菌的种子和工具、保持植株干燥、加强通风、及时清理落叶和使用抗生素药剂进行喷洒。

1. 疫霉病
2. 立枯病
立枯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会导致果实上出现大量的白菌丝和伴随着溃烂。

此外,叶片和枝条也会变褐色且枯死。

防治措施包括使用健康的种子、控制田间湿度、立即
移除受影响的植株和使用杀菌剂进行喷洒。

四、其他病害
1. 褐飞虱
褐飞虱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吸食植物汁液会导致叶片变黄和卷曲。

防治措施包括手动
挑选成虫和使用生物农药进行喷洒。

综上所述,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控制各种番茄病害。

种植者可以通过定期巡视和监测
生长环境,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番茄生产的质量和产量。

番茄病毒病详解【优质参考】

番茄病毒病详解【优质参考】

严选内容
40
番茄蕨叶病田间症状
严选内容
41
番茄蕨叶病顶尖症状
严选内容
42
番茄蕨叶病田间病株
严选内容
43
番茄蕨叶病田间病株
严选内容
44
番茄蕨叶病后期症状
严选内容
叶肉退化, 仅存中脉。 45
番茄病毒病蕨叶型和条纹型混合症状
严选内容
46
樱桃番茄蕨叶病病株
严选内容
47
樱桃番茄蕨叶病病梢
严选内容
*叶部症状:叶脉间黄化,叶片边缘向上方 弯卷,小叶呈球形,扭曲成螺旋状畸形。
*植株症状:整个植株萎缩,有时丛生,多 不能开花结果。
严选内容
54
番茄卷叶病病叶上卷变硬
严选内容
55
番茄卷叶病病叶放大
严选内容
56
番茄病毒病-黄顶型症状
病株顶叶叶色褪绿或黄化,叶片变小, 叶面皱缩,中部稍突起,边缘多向下或向上 卷起,病株矮化,不定枝丛生。
严选内容
11
番茄条斑病叶片呈现茶褐色斑点
严选内容
12
番茄条斑病病叶叶脉及茎杆褐变
严选内容
13
番茄条斑病茎部条纹上下延伸
严选内容
14
番茄条斑病茎叶凋萎变黄
严选内容
15
番茄条斑病病果轻微症状
严选内容
16
番茄条斑病重病果症状
严选内容
17
番茄条斑病病果典型症状
严选内容
18
番茄条斑病田间病果
严选内容
48
樱桃番茄蕨叶病病花
严选内容
49
樱桃番茄蕨叶病重病株
严选内容
50
樱桃番茄蕨叶病后期重病株
严选内容

番茄斑萎病毒病怎样治见效快番茄斑萎病毒防治技巧

番茄斑萎病毒病怎样治见效快番茄斑萎病毒防治技巧

番茄斑萎病毒病怎样治见效快番茄斑萎病毒防治技巧汇报人:日期:•番茄斑萎病毒病概述•预防措施•治疗方法目录•防治效果评估与改进策略•注意事项与经验分享01番茄斑萎病毒病概述由番茄斑萎病毒(T o m a t o spotted wilt virus,简称TSWV)引起的一种病害。

定义具有传播速度快、寄主范围广、危害严重等特点。

特点病毒病定义与特点产量损失可导致番茄减产30%-50%,严重时甚至绝收。

传播风险病毒可在田间快速传播,加大防治难度和成本。

品质下降病果失去商品价值,严重影响番茄的品质和售价。

番茄斑萎病毒病危害程度发生原因及传播途径发生原因主要由带毒种子、带毒苗木、昆虫传播等途径引起。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蓟马、叶蝉等昆虫进行非持久性传播,也可通过汁液摩擦、嫁接等方式传播。

病毒在田间主要通过昆虫和农事操作进行再侵染。

此外,病毒还可通过种子传播,成为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02预防措施选用抗病品种抗病性强选择抗病性强的番茄品种,如抗病性强的杂交种或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

适合当地环境考虑当地气候、土壤和种植条件,选用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品种。

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控制氮肥用量,提高植株抗病力。

植株调整及时整枝、打杈,保持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

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湿润,避免过度干旱或湿度过大。

加强田间管理从无病植株上采种,或用种子处理剂进行种子消毒。

种子处理利用夏季高温进行土壤消毒,杀死土壤中的病毒。

土壤消毒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病毒传播源。

清除病残体消除初侵染源03治疗方法化学药剂治疗选择有效药剂使用经过验证的抗病毒化学药剂,如三唑酮、病毒灵等。

合理浓度与时机按照推荐浓度和防治时机进行施药,确保药剂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轮换与混用为避免病毒产生抗药性,可采用不同药剂轮换或混用的方式。

引入或保护天敌,如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等,以控制病毒传播媒介的数量。

利用天敌使用生物农药如病毒抑制剂、植物提取物等,对病毒进行生物防治。

番茄(西红柿)病毒病用什么药好

番茄(西红柿)病毒病用什么药好

品萃植物疫苗套餐增强作物抵抗力,提高作物品质OPSORFA(欧品硕华)集团是从事肥料、化工、医药、生物基因工程、生物刺激剂、植物免疫等领域的集团公司。

番茄(西红柿)病毒病用什么药好 1.症状 番茄病毒病主要有三种类型: 花叶型: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或深浅相间的斑驳,叶脉透明,叶片略有皱缩, 病株略矮,新叶小,结果小,果实表面质劣,多呈花脸状。

蕨叶型。

由上部叶片开始全部或部分变成条状,中下部叶片向上微卷。

花瓣增大,形成“巨花”。

植株不同程度矮化。

条斑型。

主要表现在果实和茎上。

叶片上表现茶褐色斑点或花叶,背部叶脉紫色;茎上出现暗绿色到黑褐色下陷的油渍状坏死条斑、病茎质脆易折断;果实上多形成不同形状的褐色斑块,但变色部分仅处在表层组织,不深入到茎和果肉内部,随着果实发育,病部凹陷而成为畸形僵果。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一般春季大棚番茄前期该病较轻, 进入5月以后,蕨叶和花叶开始加重;秋延后番茄病毒病比春大棚严重,主要为蕨叶和条斑病毒。

棚室昼夜温差小,播期早,定植苗龄大,均可加重病毒病的为害。

高温干旱,蚜虫为害重,植株生长势弱,重茬品萃植物疫苗套餐增强作物抵抗力,提高作物品质OPSORFA(欧品硕华)集团是从事肥料、化工、医药、生物基因工程、生物刺激剂、植物免疫等领域的集团公司。

等,均易引起病毒病的发生。

传播途径是通过摩擦、打杈、绑架等作业时接触传播,也可通过蚜虫、机械传播。

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①选用抗病品种。

冬春茬可行选用佳粉1号、苏抗5、8、9号、西粉3号、早丰等。

秋延后栽培可选用强丰、中蔬4、5号、毛粉802、佳粉10、15号等。

②选用无病种子和种子处理。

种子应从无病株上选留;种子处理可在播前用清水浸泡4小时,捞出后放入10%磷酸三钠液中浸20分钟,再捞出用清水冲冼干净后催芽播种。

③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轮作,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株,培育无病壮苗、注意田间操作中手和工具的消毒。

及时防治蚜虫。

可用品萃治虫疫苗稀释12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粉剂2000~2500倍液、0.4%杀蚜素水剂200~400倍液。

番茄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番茄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番茄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一、症状
番茄病毒病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花叶型,番茄顶部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花叶,新叶小,不伸展;二是厥叶型或卷叶型,植株顶部新叶呈线状,或皱缩卷曲,病株矮小;三是条斑型,在茎杆上形成暗绿色至黑褐色条纹,凹陷,病果畸形,果面上出现青皮花斑或铁锈坏死斑,不着红色,剖开果实沿果皮和果肉间有褐色条纹。

二、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选用抗病品种,注意清洁田园,及时将病株、病果清除埋掉;增施磷、钾、锌肥,叶面喷施微肥,增强抗病力;适时浇水,在盛果期做到见湿不见干,防止因缺水干旱加重病情;适期播种,保持白天棚温25-30℃,夜间15℃左右,昼夜温差加大,可减轻发病。

2、种子消毒处理先将种子放入清水中浸泡3-4小时,再放入10%磷酸三钠溶液中浸种30-4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催芽、播种。

3、全棚消毒和治蚜防病前茬收后,及时清洁田园,距播种番茄期间隔半月以上,使病残体全部腐烂。

这时可用菌毒清300倍液加治蚜药剂,全棚喷洒,杀死棚内残存的病菌和蚜虫。

4、药剂防治目前防治病毒病尚无特效药物,应以防为主,根据现有的药物配合施用,尽量抑制病毒病发生。

防治
厥叶病毒病,可用5%菌毒清300倍液、1.5%植病灵500倍液、硫酸锌800倍液、绿芬威1号1000倍液等;防治花叶和条斑病毒病,可用5%菌毒清300倍液,20%病毒A500倍液、磷酸三钠500倍液等。

此外,结合叶面喷施含磷、钾、锌的叶面肥,增强抗病能力,既防病又丰产。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
2023-11-11
目录
•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概述 •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来源和分布 •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鉴定和检测 •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科研进展 •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未来展望
01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概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是一种由烟 粉虱传播的病毒病,属于番茄病毒病的一种。
和灵敏度,缩短检测时间。
开发自动化检测系统
02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开发出自动化的检测系统,实现大规
模、高效、快速的检测。
加强检测技术培训
03
对各国检测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确
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发掘并利用新的抗病资源与基因
发掘新的抗病基因
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发掘和利用自然界中新的抗病基因,培育出 具有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番茄新品种。
症状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主要症状包括植株黄化、萎缩、生长迟缓,叶片边缘向上 卷曲,叶片背面出现紫色或红色斑块,严重时叶片完全脱落,甚至整株死亡。
传播途径
01 02
烟粉虱传播
烟粉虱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在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传播中起到关键作 用。烟粉虱通过吸取番茄植株的汁液获取营养,同时将病毒从染病植株 传播至健康植株。
抗病品种的应用和推广
将筛选得到的抗病品种进行应用和推广,可有效 控制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病率,提高番茄的 产量和品质。
06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未来展望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建立国际合作机制
各国之间应加强信息共享,定期 召开国际研讨会,共同研究和探 讨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传播、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蔓延与危害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蔓延与危害
研究病毒如何进入细胞、复制自身以及影响 寄主代谢等过程,为开发新的防治手段提供 理论依据。
寄主抗性机制研究
探究寄主植物对病毒的抗性机制,发掘抗病 基因,为抗病育种提供基因资源。
探索更有效的防治策略和技术手段
生物防治手段
利用微生物或天敌等生物防治手段,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 境污染。
综合防治策略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对番茄的危害
对生长的影响
生长缓慢
01
感染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番茄植株生长缓慢,株高
和株幅均低于正常植株。
叶片黄化
02 感染病毒后,叶片逐渐出现黄化现象,严重时叶片呈
现金黄色或白色。
叶片畸形
03
部分感染病毒的番茄植株叶片出现畸形,如皱缩、扭
曲等。
对产量的影响
减产严重
由于病毒病对番茄生长的严重影响,感染病毒的番茄植株产量会大幅下降,严重 时甚至减产90%以上。
04
CATALOGUE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措施
选育抗病品种
选择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提高作物的抗病 能力。
培育无病苗
建立无病留种田,采用无病毒种子进行繁殖,从源头上杜绝病毒 的传播。
加强田间管理
定期清理残枝落叶,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合理施肥浇水,增强作 物的生长势,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
气候变化
01
气候变化可能影响病毒的传播和流行,如干旱和高温天气可能
增加病毒的繁殖和传播。
种植结构调整
02
种植结构的调整,如单一品种的推广和种植面积的扩大,可能
增加病毒的传播和流行风险。
缺乏有效防治措施
03
目前针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治措施有限,缺乏特效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番茄病毒病
Tomato Virus Diseases
番茄病毒病是番茄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几乎遍布所有番茄产区。

春番茄每年因此病大约减产30%左右,夏、秋番茄损失更为严重,有的年份或有的地块几乎绝收,严重影响番茄生产。

症状
番茄病毒病田间症状多种多样。

在同一植株上有时会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症状类型;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病毒的复合侵染也相当普遍。

常见的症状类型有:花叶型、条斑型和蕨叶型3种,其中以条斑病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蕨叶病。

花叶型:是最常见的症状类型,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出现。

田间常见的症状
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轻型花叶,叶片平展、大小正常,植株不矮化,只是在较嫩的叶片上出现深绿与浅绿相间的斑驳,使叶片呈花叶状,对产量影响不大;另一种是重花叶,叶片不平展,凹凸不平,扭曲畸形,叶片变小,嫩叶上花叶症状明显,植株矮化,座果果小质劣,多呈花脸状,对产量影响较大。

条斑型:可侵染茎、叶和果实。

叶片发病,上部叶片呈现或不呈现深绿色或
浅绿色相间的花叶症状;茎部发病,茎杆上、中部初生暗绿色下陷的短条纹,后变为深褐色下陷的油浸状坏死斑,逐渐蔓延扩大;果实发病,果面散布不规则形褐色下陷的油浸状坏死斑,病果畸形。

有时先从叶片开始发病,叶脉坏死或散布黑褐色油浸状坏死斑,后顺叶柄蔓延至茎杆,在茎杆上形成条状病斑。

植株主茎上的黑色枯斑由上向下蔓延至20~30cm时,病株即可整株枯萎死亡。

蕨叶型:症状多发生在植株上部,上部新叶细长呈线状,生长缓慢,叶肉组
织严重退化,甚至完全退化,仅剩下主脉;病株一般明显矮化,中、下部叶片向上卷起。

发病早时,植株不能正常结果。

病原
此病由多种病毒引起,我国报道的主要有6种: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烟草蚀纹病毒Tobacco etch virus(TEV)、和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AMV),也可能是多种病毒引起复合侵染。

该病的毒源主要是TMV和CMV。

我国北方以TMV为主,南方以CMV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TMV和CMV。

春番茄上以TMV危害为主,秋番茄上以CMV为主,春秋番茄上均存在有TMV和CMV的复合侵染。

PVX、PVY、TEA和AMV已在北京地区番茄上发生。

在我国其他地区发生、危害与分布情况不清,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TMV性状:寄主范围很广,有30科200多种植物都能被侵染。

钝化温度为92~96℃,稀释限点10-6~10-7,体外保毒期60d左右,在干燥病组织上可存活30年以上。

在指示植物上的反应,普通烟表现系统花叶,心叶烟、曼佗罗为局部枯斑,不危害黄瓜。

病毒粒体杆状,大小280nm 15nm。

在寄主细胞内能形成不定形的内含体(X-体)。

在番茄上形成的主要症状是各种类型的系统花叶,果实和叶脉上的枯斑和茎杆上的条状枯死斑。

传播方式为汁液传播,蚜虫不传毒。

国内外早期依据在TMV在番茄上的症状类型划分为不同的株系。

国外报道TMV有11个株系,国内先后报道有6个株系:即轻花叶株系、重花叶株系、条斑株系、环斑株系、黄色花叶株系和蚀纹株系。

1980年以来,我国采用Pelham 的株系鉴定方法鉴定出4个株系,即0、1、2、和1∙2株系。

其中0株系为全国优势株系,占分离物的81%,1株系占13.6%,2株系和1∙2株系二者共占分离物的5.4%,只在北京等少数城市发现。

CMV性状: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39科117种植物。

钝化温度50~60℃,稀释限点10-2~10-4,体外保毒期3~4d,不耐干燥。

病毒粒体球状,直径28~38nm。

在指示植物上的反应:普通烟、心叶烟、曼佗罗均表现系统花叶。

在番茄上主要症状是花叶、畸形、蕨叶、丛枝与严重矮化。

传毒方式为汁液传播与蚜虫传播,我国传毒蚜虫种类是桃蚜、箩卜蚜、棉蚜和甘蓝蚜等。

CMV有明显的株系分化现象,但各地划分结果不一致。

上海报道有3个株系:番茄轻花叶株系、番茄黄化花叶株系和番茄重花叶株系。

北京报道有4个株系:轻花叶株系、重花叶株系、黄化花叶株系和坏死株系。

两地均认为重花叶株系为CMV中的优势株系。

此外,TMV和马铃薯轻型花叶病毒混合侵染番茄时,也可造成条纹症状。

TMV和CMV各有若干不同株系,并且均能在番茄上混合侵染,造成复合症状。

病害循环
由于TMV寄主范围很广,可以在多种多年生的植物和宿根性杂草上越冬。

病毒还可附着于番茄种子表面果肉残屑上,少量可侵入种皮内和胚乳中越冬;此外,还可在多种植物病残体中存活相当长的时期,如番茄病株的根,在深达75~95cm的土中,22个月后还有活的TMV,甚至可在干燥的烟叶和卷烟中越冬。

TMV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接触传染,如:移栽、整枝、打杈、中耕、锄草等农事操作人为传播,蚜虫不传染。

近年来,国外许多报告都涉及到TMV的土壤传播。

CMV由蚜虫传播,如桃蚜、棉蚜等多种蚜虫,但以桃蚜为主,种子和土壤均未发现有传病现象。

CMV主要在多年生的植物和宿根性杂草上越冬,如鸭跖草、紫罗兰、反枝苋、刺儿菜等,这些植物在春季发芽后蚜虫随即发生,通过蚜虫的取食与迁飞,将病毒传播到附近的番茄地里,引起番茄发病。

发病条件
病害的发生发展受气温影响,一般平均气温达20℃,病害开始发生,25℃时进入发病盛期。

高温低湿有利于蚜虫的迁飞和传毒,也有利于病毒的增殖和症状表现,因此病毒病发生严重。

气候条件影响番茄寄主的生长发育,影响传毒介体蚜虫的发生与传毒及病害发生的迟早和轻重。

番茄花叶病和条斑病主要是由汁液传染,农事操作导致病健植株的相互摩擦而增加传毒的机会,发病严重。

蕨叶病由蚜虫传播,特别是桃蚜,田间杂草多,病重。

另外,番茄定植期的早晚与发病有关,春番茄定植期早的发病轻,定植晚的发病重。

土壤中缺少钙、钾等元素,花叶病发生严重。

条斑病在黏重和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能较长时间的保存毒力。

土壤排水不良、瘠薄、追肥不及时,番茄花叶病的发生较重;反之,发病较轻。

用硝酸钾作根外追肥,可以减轻花叶病的发生。

钾可提高寄主的抗病性。

番茄品种对TMV和CMV都存在明显抗病性差异。

我国自80年代以来已培育出一批对TMV某些株系表现抗病的品种,但抗TMV的其他株系、CMV及其他病毒。

病害控制
采用以农业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创造有利于植株生长健壮的条件。

1.选用抗(耐)病品种是防治番茄病毒病的根本措施。

目前国内先后培
育出了许多抗耐TMV和CMV的品种,如强丰、丽春、中蔬4号、中蔬5号、佳红、早丰、佳粉10号、毛粉802等,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

2.种子处理用10%的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30min,然后清水冲洗干净,
催芽播种,可去除附着在种子表面的TMV。

3.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播种,培育壮苗。

育苗阶段加强管理,定植前7~10d
可用矮壮素灌根。

定植后适当蹲苗,促进根系发育;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实施根外追肥,提高植株抗病性。

花叶病在发病初期用1%过磷酸钙或1%硝酸钾作根外追肥,可减轻发病。

座果期,避免缺水缺肥;避免人为传播,农事操作时,要注意剔除病苗,及时用肥皂水或10%磷酸三钠溶液消毒,以免在分苗定植、整枝打杈时传播病毒;秋冬深翻,避免与茄科蔬菜尤其是番茄连作。

苗期、缓苗后和座果初期,喷增产灵或喷NS-83增抗剂,促使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

4.早期避蚜治蚜高温干旱年份要注意防蚜避蚜工作。

用银灰膜全畦或畦梗
覆盖,或用银灰膜做成8~10cm的银灰条拉在大棚架上,利用银灰膜反光驱避蚜虫,以减少蚜传CMV。

从苗床期开始,尤其是在蚜虫迁飞盛期,及时喷药治蚜,以减少CMV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防治蕨叶病应抓好苗期灭蚜和避蚜工作。

同时要及时清除田边、地坎杂草,邻作蔬菜也要及时喷药灭蚜。

5.弱病毒的利用近年来,国内外在番茄病毒病的生物防治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如,弱毒株系N14、CMV卫星RNA S51、S52、S514等。

6.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2%宁南霉素、20%毒病毒、1.5%植病灵、20%病毒A 、抗毒剂1号等,每隔10d喷1次,连续喷3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