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赏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元代画家黄公望作。分前后两段。原画主要是描写浙江富春江带的山水景色。所画富春江两岸峰峦树木,似初秋景色,几十个峰,一峰一状;几十棵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莽,变化多端。茂林村舍,渔舟小桥,亭台飞泉,令人目不暇接,丰富而自然。画法有董(源)、巨(然)的温笔披麻皴,也有干笔皴擦,用笔简练,使水墨发挥了极大作用。对以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井西老人,江苏常熟人(一说富阳人)。本姓陆,名坚,父母早逝,家贫无依,过继永嘉(今温州)黄氏,遂改姓名。自幼聪敏勤学。及壮,博览群书,经、史、九流之学无不通晓。工书法,通音律,能作散曲。年轻时在浙西廉访使署充当书吏,因经办田粮征收事被诬下狱。出狱后,改号“大痴”,从此不问政事,浪迹江湖。其后信奉全真教,成为清修道士,卖卜云游于杭州、松江等地。50岁始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晚年酷爱富春山水,在春茗筲箕泉(今富阳新民乡庙山坞)结庐定居。黄公望所作山水画,继承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又受宋末、元初赵孟颊薰染,溶合自身对自然实景之感受,加以发展,自成一家。其特点在于:作浅绛色,山头多矾石,笔势雄伟;作水墨,皴纹稀少,笔意简远,超逸有致。论者以为“峰峦浑厚,草木华滋”。年七旬时,在富春江畔“小洞天”居所,创作《富春山居图》,以水墨披麻皴描绘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构思之时,足迹遍及富春江两岸,越六七年而画成。长636.9厘米,高33厘米。满纸空灵秀逸,气度沉雄,后人誉之为“画中之兰亭”。据记载黄公望画作逾百幅,现存除《富春山居图》外,还有《江山胜览图》、《雨岩仙观图》等。

元代最著名的画家黄公望创用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是我国艺林的瑰定。它取材于风景秀丽的富春山水。这位国画大师和富春山水结下了为解之缘,据《县志》记载,黄公望晚年“放浪江湖,爱富春山水之胜,泼墨画大岭山图,遂结庐山于鸡笼山之稍箕泉,以终老焉”。他死后坟葬霄箕泉附近的庙山坞。这里可以看出,黄公望和晚年,长期在富春江两崖从事创作,而且定居于富春江畔。

记载中所讲的大岭山图,就是富阳大岭山的写生画。这大岭山,距县城只有四、五华里,位于县城东面东洲沙的大坝旁边。所提到的鸡笼山、稍箕泉和庙山坞,均离大岭山二、三华里,现属东洲公社的白鹤大队。这一带,确实是具有曲型富春山水风味的好地方,跨过古老的白鹤桥,脚踏绿树的浓荫,耳听丁冬的泉声,眼看累累果实,步行在林间平坦的山径上,陶醉在芳草的馨香中,令人忘记了署热,忘记了疲劳。约走一华里左右,便到庙山坞口,登上右边的一道山梁,眼前展视一片平地。这便是黄公望晚年居住过的筲箕泉,当地人叫稍箕大坪。这里三面坏山,一面临江,酷似筲箕。放眼环视,只见鹳山树木葱笼,大岭峰峦起伏,鸡笼山孤峰独秀,东洲沙如水中翡翠。碧玉似的富春江从脚下缓缓而过,江流尽处,去

波相接,杭州在望。“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真是名不虚传,怪不得历尽名山大川的黄公望爱上了这个地方。

黄公望的晚年生活是安定的,但50岁以前却是穷途潦倒,扁尝辛酸。1269年,黄公望出生在江苏常熟一个贫困的家庭里。他本姓陆,不幸自幼父母双亡,过继姓黄的人家做养子,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黄公望幼年聪颖好学,善诗歌,爱绘画,董源的山水画特别使他爱不释手。以后又博览群书,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这为他以后来在绘画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奠好基础。

黄公望的一生中,曾经做过地方小官。那时元朝统治者蒙古贵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汉族处于奴隶地位。黄公望痛感世道不平,疾恶如仇,正直敢言,被统治者视为眼中钉,多次遭到迫害,坐了好几年的监牢,几乎被置于死地。出狱后,他没人屈服,便采取与元朝不合作的态度,自称大痴道人。隐居山林,或浪迹江湖,寄情于山水之间。50岁左右,他开始专心致力于绘画艺术创作,用笔墨歌颂祖国的大好山河,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元代的绘画,水墨山水画是主流。能够代表元代山水画成就的重要山水画家有4人。即黄公望、王蒙、倪瓒和吴镇,在我国绘画史上,被称为“元四家”。“元四家”中黄公望诞生最早,寿命最长(活了86岁),绘画上的影响也最大,。明清两代不少的山水画家把黄公望的真迹当作神品,奉为曲范,刻意临摹。

黄公望在从事山水画创作以前,曾游历了不少名山大中川,长时间生活在山林之中,深入观察、研究山水的特色。他住在江苏松江时,在松江通海的地方,看激流轰浪,风雨交加,也不在乎,住在常熟虞山的时候,经常观察虞山早晨和黄昏,阴天、雾天与晴天的不同景象,注意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山色变化。这一些,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黄公望从事绘画创作,非常重实写生练习,尽力使自己的作品来自现实,高于现实。这一点在古代画家中是不多见的。黄公望来到富阳以后,沉浸在富春江美丽的自然景色之中,江畔留下了他不少的足迹。他每到一处游览,总是带着笔墨纸张,一发现优美的自然景色,就把它素下来。他在80高龄的时候还坚持这样做。这一些,为他创作著名的《富春山居图》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从长期的写生实践中,黄公望还独创了“赭墨山水”画法。这种用水墨略加赭色的画法,与传统的山水画技法相比,别有风味,独具一格,被子人称为“大痴法”。他的《江山游览图》就是用这种手法画成的。黄公望还以他丰富的山水画创作经验,写了一本书叫《写山水诀》,充实了我国绘画艺术的理论宝库。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这幅7米长、30多厘米高的山水画长卷,向来被认为是黄公望的山水画的代表作。创作这幅画时,他年近80,费了几年时间才画成。值得高兴的是,经历了630年漫长的岁月,我们今天还能看到这件著名的山水长卷的一部分。它能流传到现在,有一过不平凡的经历。据说,这幅画在明清两代,曾为许多画家辗转收藏,后来,到了一个姓吴的收藏家手里。他临死时,嘱咐家人将《富春山居图》等书画烧掉,作为他的殉葬品。幸亏他的儿子不忍这幅名画成灰,从火中救出此画,保存下来。但画的开头和中间部分已被烧毁。从此,《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成为前后两段。画的后半段,以后为清皇室收藏。全国解放前夕被运往台湾。画的前半部分,又经过了不知多少次的辗转收藏,到1956年10月间,上海中国画院举办宋元清名画展览时,第一次和人民群众见了面。

展开局部的《富春山居图》,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两岸的秋天景色:几十个峰峦,形状各异的数百棵树木,姿态万千。山间江畔,有村落、有亭台,有小桥,有渔舟,有飞泉,有茂林,雄秀苍莽,动静结合,幽雅兼蓄。全卷用笔洗练、流畅,气韵高远,具有雅洁淡逸的绘画风格。这给以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带来民很大的影响。

600多年的风雨霜雪,使黄公望的遗址的坟墓无处可寻,但他的名字和《富春山居图》却名扬中外,富阳人民为这位卓越绘画大师描绘的富春山水引为自豪,并将继承他的美好愿望,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描绘出最新最美的富春山水图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