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美观照下的倔强女性_解读沈从文的短篇小说_萧萧_
人性与礼法对抗的矛盾心态-读《萧萧》有感

人性与礼法对抗的矛盾心态——读《萧萧》有感第一萧萧《萧萧》作于1929年,1930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相继被收入在《新与旧》、《沈从文文集》、《沈从文全集》以及戴乃迭英文版《辺城及其他》中、甚至在1986年,被大陆著名导演谢飞将拍成电影——《湘女潇潇》。
它是沈从文早期小说比较成功的乡土抒写和文化思考。
萧萧是个童养媳,在十二岁的年纪,“什么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新媳妇了”,她的丈夫还不到三岁,还不曾断奶。
对萧萧这个寄人篱下的女孩来说,“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所以她就成了少见的做媳妇不哭的人。
萧萧每天要做的事就是照顾小丈夫,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待丈夫到了年纪便正式拜堂圆房,为夫家承宗接祖。
倘若事事如愿以偿,萧萧的一生可能就平波无澜了。
生活总不能安分,偏偏要在平静的湖面惊起些许波澜。
于是,在十五岁时,萧萧出了事。
在对情事懵懵懂懂的时候,情窦初开的萧萧受不住摘瓜工人花狗大的诱惑,与其发生性行为。
肚子渐渐大了起来,花狗大却不知所踪,事情也终于暴露。
沉潭或者发卖,萧萧的结局无非是这两种。
但是沈从文却不动声色地给萧萧的人生抹上了亮色。
本该接受惩罚时,由于生了个儿子,她有惊无险地留在了婆家,十年后按原计划与丈夫拜堂。
在儿子接亲这天,“萧萧抱着新生的毛毛在屋前榆蜡树篱笆间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
《萧萧》中,沈从文依旧以他惯有的从容,舒缓的情节和古朴的语言,在充满诗意的效果再现了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作者以一个拥有都市知识的乡下人眼光去赞美湘西人性的真善美、揭示中国现代城市文明对人性的扭曲。
但是沈从文又不仅仅是单纯的去赞美或者批判,在自热人性与社会礼法之间,他也有过深深的矛盾。
以下,以《萧萧》一文做分析,以达到管中窥豹的效果。
第二自然人性与现代文明对抗的矛盾心态沈从文的学生汪曾祺老师说他对这篇小说讲不明白,只觉得好,却说不清好在哪。
说不清的原因恐怕是沈从文在字里行间的矛盾心态了。
封建女性的悲凉命运——再读沈从文《萧萧》中的女性

6 2
S
警 謦霸Hale Waihona Puke 命 聱蓐— —i
再读 沈从 文《 萧萧》 中的女性
● 王海 妹
沈从文是我 国近现代 一位著 名的文 学家 , 出生 于湘西凤凰县 。他 的家乡荒 僻但 风光如 画 、 富有传 奇 色彩 , 如今 已成为著 名 的旅 游圣 地。在 旧中国战 火蜂 起 的动 荡 局 势 下 , 从 文 坚 持 纯 文学 的立 场 , 沈 从 人性 的角度 , 以散文化 的笔 法写小 说。他用作 品建 造 了一 个 神 奇 的 “ 西 世 界 ”这 个 世 界 摒 弃 了 世 间 湘 , 的丑 与 恶 , 处 弥 漫 着 善 与 美 的 梦幻 色彩 , 满 了对 处 充 生命野性 的歌颂 , 一如 乱世 中的世外 桃源 。尤 其是 文 中的一个个美丽 、 纯真的女性 形象 , 更是寄托了作 者美 的理想 。但理想 的背后却有作者无法言说的悲 哀, 因为现实毕竟是龌 龊而残 酷的 。下 面结合他 的 短篇小说《 萧萧》 来分析其作 品中女性 的命运 。 《 萧萧》 讲述 了一个名 叫萧萧的乡下女孩子悲凉 的命运 。她 从小 是孤 儿 , 寄人 篱 下 , 后被 卖 作童 养 媳, 出嫁时丈夫不到三岁。情窦初开 时 , 家里的一个 雇 工 敲 开 了她 的心 , 幸 的 怀孕 使 萧 萧 陷入 困境 , 不 几 乎 被 沉 潭 、 卖 , 因她 生 下 儿 子 才 捡 回一 条 命 。 十 发 只 多 年 后 她 的私 生 子 又 娶 进 一 个 “ 萧萧 ” 。 童养媳买来有两大用处 : 一是劳力 , 二是传宗接 代 。萧萧是从来不被 当人看的 , 时被卖作童养媳 , 幼 到 后 来 的劳 力 和 工 具 , 只是 一 个 物 的存 在 , 一 件 她 是 可 以买卖 的物 品, 是一 件具 有价值 的工具 。 萧萧生活在黑 暗、 落后 的封建社会 家庭 中。封 建社会 的整个历史和文化都被打上 了浓重的男性色 彩, 他们 用伦 理道 德 、 法律习俗 等枷 锁 , 身体 和思 从 想 两 方 面 牢 牢 控 制 着 女 人 , 人 就 是 他 们 的 财 产 和 女 奴隶 。出嫁 时 , 的女孩都 哭 , 有萧 萧在笑 , 她 别 只 对 而 言 , 不 过 是 “ 一 家 到 另 一 家 ” 这 从 。 后来 , 萧萧怀 了花狗 的儿子 , 十年后 预备 给小 “ 丈夫生儿子继香火 的肚子 , 已被 被人抢 先下 了种 ” 。 已被使用 , 件物 品还有 什 么用 途?于是 等待萧 萧 这 的只有两种命运 : 沉潭 或发卖 。前 者是一 帮家庭 里 的主事者对 他 人生 命生 死予 夺 的权 利 , 谁赋 予 的? 父 权 文 化 , 论 多 么 惨 烈 也 无 人 质 疑 !愚 昧 的思 想 无 依 旧统治着这个荒僻 的小 山村 , 种野蛮 的行 为深 这 刻揭示 了封 建宗法 制 对人 的生 命价 值 的无 视和 毁 灭, 此种 观念 的深 入 骨 髓 , 妇 女 自然 成 了首 当 其 冲 而 的牺牲 品。后者又是卖 , 原来 封建 社会里 的男人 都 是有买卖女人 的权利 的!并且如果发卖 ,还可以在 “ 改嫁上收 回一笔钱 , 当作赔 偿夫 家人损 失的数 目” 。 整个人都 已被剥夺 , 如今连 这点蝇 头小利 尚要斤 斤 计较 。 萧萧终于没有被沉 潭或发卖 , 因为她 生 了个 儿 子 。儿子是家族的血脉 和未来 , 封建家庭 重视 的 是 人物 。儿子拯救 了母亲 !看起来萧萧的命运似乎 还 不错 , 但实 际上是 作者利用 “ 然” 个 因素更为 深 偶 这 入地揭示 了萧萧 的命 运—— 不管是 “ 偶然” 还是 “ 必 然” 都掌握在 他人 的手里 , 至取 决 于他 人 的“ , 甚 一 念” 间 , 之 从而进一步揭露和鞭挞了宗法 制及其有 关
简评短篇小说《萧萧》

简评短篇小说《萧萧》第一篇:简评短篇小说《萧萧》简评短篇小说《萧萧》沈从文的小说多表现湘西下层民众特异的生命形式,对故乡的农民、兵士、水手、吊脚楼下的娼妓,以及童养媳、小店伙计等等,都一律怀有不可言说的同情与关注。
正像作者所说的“我的文章,是羡慕这些平凡,为人生百事所动摇才写出的。
”因而作者在处理这类题材时,不把人的情感引向极度悲伤或极度喜悦,不大肆渲染,只让读者在寻常人事中琢磨人生的滋味。
20世纪20、30年代,作为旧时中国的一种婚姻陋俗,童养媳常常成为文学作品题材被作家所关注。
中国乡土作家对童养媳血迹斑斑的苦难史、对童养媳陋习的残酷及其对人性、对生命的摧残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沈从文同样关注此类题材,但作家所揭示的不仅只是童养媳境遇及其不幸自身,其笔触更多的是对准这些卑微人物“卑微里放光的灵魂”。
鲁迅揭示病苦的目的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因而侧重于揭露人性丑恶的一面,沈从文则侧重于建构自己理想中的自然健康的人性。
因此,作者《萧萧》中一方面同情主人公萧萧的生存境遇,否定她的愚昧无知,另一方面,则通过对主人公纯真朴素的心灵的揭示,以及对主人公身处逆境然而生命力尤为旺盛这一情境的描述,肯定了主人公自然自在的生命意识,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及其“放光的灵魂”。
正是萧萧没有受过教育和家庭关系的空白,赋予了萧萧不同于常人的乐观,自由,坚强,纯净,朴实的品格,她所有的品格都是这湘西世界所给予她的,她从小就只受到这美丽自然景色世界的滋养和熏陶,她的性格可以说是和这美丽的湘西世界互相呼应的。
萧萧自然自在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为她对自己的童养媳身份自然而然的认同。
萧萧从小没有母亲,寄养在伯父家,缺少母亲的教养,比起其他的女孩子,自然少了对母亲、对家的眷恋,所以嫁到夫家时没有哭,“那一天这小女人还只是笑”,“又不害羞,又不怕,她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媳妇”。
萧萧嫁了一个不到三岁的小丈夫,她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快乐,她每天带“弟弟”玩,对她来说嫁人只不过是从这家搬到了那家。
沈从文萧萧读书笔记

沈从文萧萧读书笔记《萧萧》是以女主人公萧萧十二岁嫁为童养媳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展开的。
文中原始野蛮的陈规陋俗没有掩盖古朴、健康、优美的人情美,充分体现了沈从文“人性治疗者”的人文理想。
下面是店铺向各位推荐的沈从文萧萧读书笔记,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沈从文萧萧读书笔记篇一《萧萧》是以女主人公萧萧十二岁嫁为童养媳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展开的。
虽说文中原始野蛮的陈规陋俗没有掩盖古朴、健康、优美的人情美,严厉的道德审判与惩罚也让位于宽容、善良、自然的人性的裁决,充分体现了沈从文“人性治疗者”的人文理想。
但我读完这些清澈、透亮、柔美的文字后,心中却留下了久久无法散去的压抑感,是一种悲伤,一种对旧时代女性命运的悲伤。
萧萧是一个孤儿,从小寄养在种田为生的伯父家,十二岁便出嫁为童养媳,丈夫是尚未断奶的三岁小孩。
“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因此到那一天,这女人还只是笑。
她又不害羞,又不怕。
她是什么事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新媳妇了。
”十二岁,一个原本应是在父母爱护下欢乐地享受童年的年纪,而此时的萧萧却是因着这旧时代与陋习,早早嫁作了人妇,而丈夫竟还是个未断奶的三岁小孩,这是何等荒谬的事情啊!可在那个年代这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小小年纪,每天的生活就是下地干活和照顾那个被唤作弟弟的丈夫。
当十五岁的萧萧初懂男女之事时,丈夫不过是个只会跟在他身后跑的小毛头。
萧萧受花狗引诱怀孕,而花狗最后却是一走了之。
众人为萧萧不守妇道的行为而不耻,终决定要将萧萧“发卖”,可这真是萧萧的错么?对于一个初明人事的十五岁少女来说,是那份骨子里对爱情的渴望让她偷尝了禁果,那原因归根究底应是那陋习。
萧萧没错,众人亦没错,错只错在那千百年来根植于人们心中的落后思想,是旧时代旧思想造就了萧萧的苦难,那早已注定的苦难。
文中多次提及“女学生”,从那些被旧观念充斥着的村人眼中去写“女学生”。
虽然祖父他们把“女学生”的种种都扭曲了,使“女学生”听起来是那样的可怕与不堪,可萧萧却越来越向往“女学生”。
现代文学《浅谈萧萧中的美丽人性》

浅谈《萧萧》中的美丽人性----- 徐佳璇 201528203021说到沈从文,你第一个想起的一定是他的《边城》和他所爱的那个湘西世界。
出生于湘西凤凰县的他,身上流着苗、汉、土家各族的血液,因此这给他带来了一种特殊的气质。
沈从文的文学之路也充满着满满的传奇色彩,从小流浪并通过自学也能成为大学教授,而能让他一路坚持走过来的也许就是对那份湘西的情以及湘西人民的那份纯吧!除了大家所熟知的《边城》,《萧萧》这部作品让人心疼的同时却又带着一丝来自人性的温暖。
作品中的主人公萧萧从小就没有爹妈,所以在她出嫁做童养媳的时候并没有像其他姑娘一样哭哭啼啼。
从这里就开始让人心生可怜之情,这个女孩子才十二岁,生在长在种田的庄子上,出嫁,对于她来说就是从这家转到那家。
她的丈夫还不到三岁,不过她也不为这婚姻愁烦——她不想也不懂得愁烦,在抱抱丈夫,做做杂事中,象棵蓖麻一样长大起来。
小说写的萧萧的成长,是一种原生的、自然的成长,她没念过书,对于身处其中的婚姻制度、礼法制度从来没有过自觉的反抗,但是成长中的自然的人性,却与制度不可避免地冲撞在一起。
正是由于萧萧从小作为童养媳没有接受过教育,所以对于婚姻对于男女之情对于贞洁她都没有意识更没有正确的一种认知。
所以在她遇上花狗时,在丈夫与花狗之间的关系,她的内心有了微妙的变化:“她有时觉得害怕,不许丈夫走开;有时又象有了花狗在身边,打发丈夫走去反倒好一点。
”身体上的变化,以及心理上的扭曲成长,这个糊糊涂涂的女孩子心里,隐隐地有了害怕与快乐的争执。
外加花狗的歌对萧萧产生一种强烈的刺激,而那份刺激唤起了萧萧对于男女情事的朦胧与释放。
就这样,萧萧失了身。
而花狗在得知萧萧为妇人之后懦弱胆小,甚至抛下萧萧一个人逃离。
孤身一人的萧萧手足无措,在婚姻制度、礼法制度的压制下,萧萧面对家人“生气的生气,流泪的流泪,骂人的骂人”,她也变得麻木起来,静待家人的“沉潭”或“发卖”。
就在所有人为萧萧感到同情与悲伤的时候,这情节又有了新的转机。
悲剧中突显的人性光辉——社会与道德视域下萧萧的命运浅析

的事情就是抱着、哄着这个“弟弟”到村前柳树下玩, 入魔”的花狗。花狗非常不负责任且缺乏道德的践踏
·47·
文学评论
WEN XUE PING LUN
里,并对自己曾经做过的荒唐事而感到后悔和愧疚。 肚子里的孩子坚定地生长着,并未因萧萧喝凉水、吞 香灰的荒谬举动而夭折。此时的萧萧,生理上和心理 上都面临着无尽的折磨。 她企图逃跑来躲避这场灾难, 却被婆家察觉。在知道萧萧的肚子“已被另一个人抢 先下了种”后,他们照规矩请来萧萧的伯父“处置” 萧萧,伯父不忍心将萧萧“沉潭”,就安排萧萧“发 卖”作“二路亲”。然而一直没有合适的主顾,婆家 就允许萧萧继续住了下去。最终萧萧诞下儿子牛儿, “儿子团头大眼,声响洪壮”,一家人非常喜欢,萧 萧也就母凭子贵,不嫁别处,“发卖”的惩罚也就不 复存在了。 照村里的传统,萧萧无疑是有罪的。她是不守妇 道的堕落女子,应该被沉潭。萧萧的做法为其伯父和夫 家蒙了羞,是为人所不齿的。但由于萧萧生下了一个儿 子,“重男”思想使大家把所有的事都自动过滤掉了, 萧萧也得以宽恕。在传统道德风俗与现实之间,萧萧的 家人用湘西淳朴的民风和善良的人性原谅了萧萧,美好 的人性战胜了世俗的陈规陋习与盲目的道德信仰。 (四)又一轮的循环 16 岁的萧萧已身兼童养媳和母亲的双重角色。 26 岁与丈夫拜堂圆房时,儿子已十岁。待到 12 岁的 牛儿娶亲,28 岁的她已与丈夫生下孩子,抱着孩子 再看另一个“萧萧”娶进门,此时的萧萧兼媳妇、母 亲和婆婆的三重身份,她完成了成长的蜕变,成长为 真正的乡村农妇。一轮风波过后,童养媳的传统还在 继续,牛儿的婚事依旧还是家人做主。一切又回到了 初始,湘西小村庄又恢复了以前的宁静。这平静的面
纱下传统依然存在,悲剧也不乏可陈,但总不会缺少 人与人之间的宽容与体谅。 二、萧萧的女学生梦 女学生象征着女性意识的觉醒,是一支重要的 社会革命力量。然而,在偏远的湘西,她们却成了人 们评头论足的对象。乡下人与女学生们唯一的接触就 是能偶尔看到她们经过村庄。“女学生穿衣服不管天 气冷暖, 白天只知唱歌打球读洋书” ; “她们很会花钱, 只要钻进一个匣子里,想去哪就去哪;”“她们跟男 子在一起念书,只要人熟了就随意同那男子睡觉,也 不要媒人” ; “她们的年纪有老到二十四岁还未嫁人的, 有老到三十四十居然还好意思嫁人的……”女学生的 生活方式在乡下人看来是那么的荒谬不经,一点也不 符合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太伤风化。但萧萧却对她 们十分好奇,做梦还会跟她们在一起,甚至想和她们 一起去遥远的地方。这说明萧萧作为一名女性,有追 求自由的强烈渴望,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她不能 确切理解自己的精神诉求。女学生是文明的化身、教 育的代表,如果萧萧也能像她们一样接受教育的话, 她的命运将会被完全改变。但遗憾的是,萧萧最后完 全抛弃了当女学生的梦,是现实所逼,也是命运使然。 三、结语 萧萧的遭遇值得我们反思。究竟在现实和所谓道 德力量的夹缝中,自然的人性有没有生存的土壤?在 物欲横流的现今社会,美好善良的人性是否还存在? 虽然沈从文向我们展现出湘西落后愚昧的一面,但同 时也向我们传达出自然纯朴、宽容厚道的人性力量。
人性之美与生命之伤:读沈从文《萧萧》

人性之美与生命之伤:读沈从文《萧萧》作者:袁媛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20期摘要:《萧萧》是沈从文湘西文学作品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在表现手法上交错运用多重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沈从文一贯追求的对“人性”、“人生形式”的探索。
反映了湘西大地的自然人性之美和湘西民众代代相传的生命形式,同时不乏作者对那蒙昧悲凉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沈从文;萧萧;人性;悲哀;对比湘西二字,总会令人想起纯朴、美好、自然这些词语,多少没接触过这片土地的人也把它奉为魂牵梦绕的地方,只因我们在那位追随人性而走的“乡下人”――沈从文笔下领略过这片土地的太多美好,读者已经跟随他的笔端走进这片土地,恋上这片土地。
沈从文先生用一个个湘西故事不动声色地在搭建的是他心中爱与美的,永恒的“人性的希腊小庙”,而《萧萧》无疑是这座小庙里不可缺的片瓦。
《萧萧》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的突出的作品。
通过写童养媳制度下的萧萧的生命悲喜剧,以听从自然人性召唤的萧萧,写出了湘西少女的天真、纯洁、活泼的特点,同时也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的隐痛。
一、闪耀的人性之光――湘西大地的爱与美萧萧是沈从文所塑造的一系列湘西少女中的一个典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萧萧是山水的女儿,她骨子里天生带着的柔情与水性,她的一生都在顺应着命运,顺应着人性。
她的成长像棵蓖麻一样,几次降霜落雪,几次清明谷雨,她就长大了,她的出嫁也没有像别的女孩一样哭哭啼啼,而是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
小说写道:“也有做媳妇不哭的人,萧萧做媳妇就不哭。
这小女子没有母亲,从小寄养在伯父种田的庄子上……到那一天,这女人还只是笑.她又不害羞,又不怕。
”[1]就连她的失身都是因为被花狗的歌声唱开了天性,所以才成了妇人。
即使意外怀孕,她的害怕也不是来自于所谓的世俗压力,而是身体的变化。
她把人性之光体现的淋漓尽致,她生来就是为着人性,顺着人性,从不乖违,从不附和,只是沿着那条路平静的走下去。
浅谈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美

浅谈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美浅谈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美人性是沈从文建构理想大厦的起点和基石,是他创作的出发点,也是他观察社会人生的独特视角和向人类远景凝目眺望的切入点。
他的作品中倾注了他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凝聚着他对湘西的无比眷恋与欢喜。
他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中明确指出: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一)人情之美青青的竹草,碧绿的溪水,白色的小塔,悠悠渡船,相伴着浓浓的乡情,映照着本然质朴的民情民性。
边远小城的乡邻们生活在和谐互爱的环境中,无论船夫、船总、商人、屯防军人等各阶层的人,都具有古朴善良的人性。
老船夫称得上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
他虽较贫穷,却不贪财羡贵,甘愿助人为乐,茶叶泡在大缸里随意解渴,上等烟草慷慨奉赠过渡的,打了酒便请熟人共饮,船总顺顺大方洒脱,喜交朋友,慷慨大义又能济人之急,在他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一副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种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
面对着在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就连城中杨马兵也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一切的孤雏翠翠。
这种朴素的人性美、至善至美的人性光辉是多少善良的人们所羡慕的啊!在《三三》里,碾坊中三三与母亲相依为命,三三淳朴善良,调皮伶俐,在母亲的糠灰中长大,与鱼儿交流同它讲秘密,和山间周围的一切草木生物都是朋友。
团总家来了照顾少爷的护士,就是那个白帽白袍的女人,三三喜欢她,羡慕她读过书,就如文中所说:我说,谁也不该讨厌她。
更进一步突出她善良的本性。
母亲为人热情,大方好客,寨子里来了病人,就经常拿着鸡蛋去看,还要三三一同陪伴。
白帽白袍女人来碾坊玩,妈妈因第一次有这么个稀客,所以走进走出,只想杀一只母鸡留客吃饭……那女人钓得的鱼,非要她拿去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