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合集下载

小儿围手术期疼痛管理范文

小儿围手术期疼痛管理范文

音乐疗法:通 过音乐刺激, 减轻疼痛
催眠疗法: 通过催眠, 减轻疼痛
心理疗法:通 过心理干预, 减轻疼痛
物理疗法:通 过物理刺激, 减轻疼痛
小儿围手术期疼痛 管理的挑战与展望
4
个体差异、药物副作用等
个体差异:每个儿童的疼痛敏感度、耐受性、药物反应 等存在差异,需要针对个体进行个性化治疗。
药物副作用:药物治疗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如恶心、呕 吐、头晕等,需要权衡利弊,选择合儿童的行为
表现(如哭闹、烦躁等)来判断疼痛程度
综合评估方法
A
观察法:观察患儿的表情、肢 体动作、哭声等
B
询问法:询问患儿的感受、疼 痛程度等
量表法:使用疼痛量表,如
C
FACES量表、Wong-Baker面
部表情量表等
生理指标法:监测患儿的心率、
D
血压、呼吸等生理指标,判断
03 行为评分法:通过观察儿童的行 为反应来判断其疼痛程度
04 疼痛日记评分法:通过记录儿童 的疼痛日记来判断其疼痛程度
客观评估方法
01
面部表情疼痛评分法:通过观察儿童的面
部表情来判断疼痛程度
02
语言表达疼痛评分法:通过询问儿童的疼
痛感受来判断疼痛程度
03
生理指标疼痛评分法:通过监测儿童的生理
指标(如心率、血压等)来判断疼痛程度
疼痛程度
小儿围手术期疼痛 的管理策略
3
预防性镇痛
1
预防性镇痛药 物的选择:非 甾体抗炎药、 阿片类药物等
2
3
4
预防性镇痛药 物的使用时机: 手术前、手术 中、手术后
预防性镇痛药 物的使用剂量: 根据患儿年龄、 体重、手术类 型等因素确定

围手术期急性疼痛管理

围手术期急性疼痛管理





吗啡 哌替啶 芬太尼 舒芬太尼 阿芬太尼 瑞芬太尼
◆ 麻 醉 性 镇 痛 药
纯粹的短效μ受体激动剂, 临床效价与芬太尼相似,是阿芬 太尼的15-30倍,终末半衰期 9.5min,血浆浓度为1-2ng,单 次静脉注射12.5-25 μg ,可 用于短时间镇痛,临床多采用持 续输注(0.025-0.15 μg/kg/ min),瑞芬太尼代谢途径是被组 织和血浆中非特异性酯酶迅速水 解。代谢产物经肾排出,清除率 不依赖于肝肾功能。在部分肾功 不全病人的持续输注中,没有发 生蓄积作用,对呼吸有抑制作用, 但停药后3-5分钟恢复自主呼吸
围手术期急性疼痛管理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麻醉科 祝胜美
疼痛的概况

WHO,1971, IASP 1986,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 潜在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 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人权,也是现代医生 的重要的工作内容 2001年(APSPC) 疼痛是继血压、体温、呼吸和脉搏后第五 大生命体征 (2002年,国际疼痛大会)

吗啡 哌替啶 芬太尼 舒芬太尼 阿芬太尼 瑞芬太尼
◆ 麻 醉 性 镇 痛 药
人工合成的苯基哌啶类 镇痛药,镇痛效力为吗啡的 80-100倍。特点是起效快, 时效短,副作用小。肌肉注 射15min起效,作用时间1-2h。 一般限于手术室内使用偶尔 可以小剂量(25-50μg)静注, 血浆浓度1-2ng/ml 重复用药后可导致明显 的蓄积和延时效应,快速静 脉注射芬太尼可引起胸壁、 腹壁肌肉僵硬而影响通气


疼痛对人体影响
心动过速 O2消耗 心脏负荷加重 交感神经活动 区域血流 心肌缺血 焦急
外周血管收缩
肺功能抑制

2023版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家共识(全文)

2023版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家共识(全文)

2023版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
家共识(全文)
背景
胸外科手术后的术后疼痛管理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

为了提
高患者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水平,上海专家组在2023年共同制定
了以下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共识。

共识内容
1. 疼痛评估:术后疼痛评估应准确、及时进行,包括疼痛程度、性质、部位等。

2. 基础镇痛治疗:通过基础镇痛治疗,如局麻药物、非双重抗
生素等,减轻术后疼痛。

3. 定期复评:对术后疼痛的复评应及时进行,根据患者的疼痛
程度和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4. 多模式镇痛:结合多种治疗方法,如镇痛药物、物理疗法等,实施多模式镇痛,以提高疼痛控制效果。

5. 主动防治并发症:术后疼痛管理需要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如
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

6. 患教和患者满意度评估:通过患者教育和满意度评估,提升疼痛管理的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

结论
该共识对于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提供了一系列指导,包括疼痛评估、基础镇痛治疗、复评、多模式镇痛、并发症防治以及患者教育与满意度评估。

它有助于提高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水平,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上海专家组. 2023版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家共识. 上海医学,2023,45(3): 108-112.。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1.为了提高病患术后疼痛管理水平,减轻疼痛对病患的影响,确保病患的舒适度和安全性,订立本制度。

2.本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相关临床指南,具有引导性、可执行性。

第二条适用范围1.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体医务工作者。

2.全部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相关工作,均需依照本制度执行。

第二章术前评估第三条术前疼痛评估1.手术患者在术前至少应进行一次认真的疼痛评估,包含疼痛程度、疼痛性质、疼痛影响因素等内容。

2.评估结果应在病历中认真记录,并据此订立个体化的术后疼痛管理方案。

第四条风险评估1.依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手术类型等因素,进行术前风险评估。

2.高风险患者应当采取更加严密的术后疼痛监测和干涉措施。

第三章术中疼痛管理第五条术中镇痛1.依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术前风险评估结果,术中应进行适当的镇痛措施。

2.镇痛方法包含靶控输注镇痛药物、硬膜外镇痛、神经停滞等,具体方法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务工作者决议。

第六条监测与记录1.术中应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连续监测,记录疼痛评分和疼痛管理的效果。

2.监测结果和记录应精准明确、准确,并在病历中完整记录。

第四章术后疼痛管理第七条术后镇痛方案1.术后镇痛方案应依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术前风险评估结果,订立个体化的镇痛方案。

2.镇痛方案可包含镇痛药物的使用、非药物疼痛管理措施、物理疗法等,具体方案由医务工作者订立。

第八条管理要求和注意事项1.严格遵守疼痛管理方案,定时予以镇痛药物。

2.镇痛药物应依据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安全性等进行调整和监测。

3.术后镇痛方案的执行、疼痛的掌控程度、患者满意度等应在病历中认真记录。

第九条术后疼痛的评估和处理1.术后应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定期评估,记录疼痛评分和疼痛影响因素的变动。

2.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医务工作者,并依据疼痛程度的变动调整镇痛治疗方案。

第十条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处理1.如发生镇痛药物过敏、过度镇痛、意识障碍等并发症或不良事件,应及时处理,并进行记录和报告。

围手术期患者疼痛管理

围手术期患者疼痛管理

1分 不安静、烦躁
2分 安静合作
上扬
手术
神经学改变 Neuronal changes
急性疼痛
术后疼痛的演变:恶性循环
Robert M Perourka MD 美国药学院年会 洛杉矶
术后病人大约有75%诉有疼痛(中国)
术后痛:由于手术切口的创伤,内脏器官损伤刺激和引流物的刺激而导致的术后即刻痛
美国每年有2300万台手术,50%病人因用药不足而继发未缓解或未充分治疗的疼痛
术前——超前镇痛
作用机理——作用中枢,提高痛域 药物选择 阿片类 曲马多 COX-2抑制剂 不推荐应用非选择NSAIDS,术前停用7-10天 用药方法:按时给药 VS 按需给药
麻醉医生——疼痛管理的重要合作者
手术医生 微创操作 伤口周围浸润麻醉 止血带的应用
术中疼痛管理
术后疼痛管理 --促进术后早期康复 中枢与外周镇痛药 -阿片类或奇曼丁+NSAIDs(COX2) 静脉与口服镇痛 局部与全身镇痛结合
◆ 麻 醉 性 镇 痛 药
吗啡 哌替啶 芬太尼 舒芬太尼 阿芬太尼 瑞芬太尼
◆ 麻 醉 性 镇 痛 药
镇痛作用相当于吗啡的1/10,肌注10min起效,作用时间为2-4h,成人每次25-50mg静脉注射,无拟迷走神经效应,可以减轻术后寒战;大剂量使用时,可导致神经兴奋症状(如欣快、瞻妄、震颤、抽搐),肾功能障碍者发生率高,可能与其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大量蓄积有关,禁忌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在ICU或PACU不推荐重复使用。
02
规范医嘱、操作、疼痛评估方法、各项记录等
03
规范镇痛技术,减少相关并发症
04
进行医护培训和疼痛治疗相关的科研工作
05
APS职责

围手术期疼痛健康教育

围手术期疼痛健康教育

围手术期疼痛健康教育
《围手术期疼痛健康教育》
手术后的疼痛是许多患者所面临的问题,而围手术期疼痛的健康教育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患者需要了解如何正确管理疼痛,以便更快地恢复健康。

首先,患者需要了解围手术期疼痛的原因和类型。

手术后的疼痛可能是由手术创面、缝合线、组织受伤或手术后并发症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根据疼痛的原因,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止痛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

其次,患者需要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止痛药物。

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需要按时按量服用止痛药物,避免过量或缺量使用。

此外,患者还需要了解止痛药物可能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例如饮酒和驾驶机动车时不宜服用止痛药物。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缓解疼痛,比如物理治疗、按摩、放松技巧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提高舒适度,并促进手术后的康复。

在围手术期疼痛的健康教育过程中,患者的家人和朋友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可以在患者康复期间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疼痛和调整心态。

总而言之,围手术期疼痛的健康教育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疼痛的原因和类型,正确使用止痛药物,以及采用其
他缓解疼痛的方法,患者可以更好地度过手术后的疼痛期,加快康复进程。

同时,患者的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关心也是不可或缺的。

围手术期患者镇痛处理措施

围手术期患者镇痛处理措施

围手术期患者镇痛处理措施围手术期是指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整个时间段,对患者而言,这是一个需要特殊关注和细心处理的阶段。

手术过程中,患者可能会经历疼痛和不适,这不仅影响到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还可能延缓康复和恢复的进程。

因此,围手术期患者的镇痛处理成为医疗团队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

围手术期患者的疼痛问题源于手术本身,手术切口、组织创伤以及后续的生理反应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疼痛。

疼痛不仅会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导致焦虑、睡眠障碍、免疫功能下降等一系列不良反应。

因此,有效的镇痛处理是保证围手术期患者舒适度和康复的关键。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经历了组织损伤、切口和操作等刺激,这些刺激会导致疼痛感知的产生。

手术引起的疼痛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切口疼痛:手术过程中进行的切口和缝合可能引起疼痛和不适。

(2)组织损伤疼痛:手术操作可能会导致周围组织的损伤和炎症反应,引发疼痛。

(3)内脏疼痛:某些手术涉及内脏器官的操作,这些器官本身具有疼痛感知能力,手术过程中可能引起内脏疼痛。

(4)神经性疼痛:手术操作可能会对周围神经产生损伤或压迫,导致神经性疼痛。

围手术期的疼痛问题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会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产生广泛的影响。

(1)心理影响:围手术期的疼痛可能导致患者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等心理问题,影响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2)康复延迟:未能有效控制围手术期疼痛会导致患者术后康复进程延迟,影响恢复的速度和质量。

(3)免疫功能下降:疼痛刺激可导致免疫系统的抑制,增加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

(4)患者满意度降低:若围手术期疼痛未得到妥善管理,患者可能会对医疗服务不满意,影响整体疗效和医患关系。

有效的围手术期镇痛处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1)缓解疼痛:合理的镇痛处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提高其术后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2)促进康复:控制围手术期的疼痛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使其尽早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围手术期疼痛护理课件

围手术期疼痛护理课件

心理因素在疼痛的产生中也起着重要 作用。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状态 可以增强个体对疼痛的敏感性。
疼痛的影响因素
01
02
03
04
年龄
年龄是影响疼痛感受的重要因 素。一般来说,年幼和年老者
对疼痛的感受更为强烈。
性别
女性通常对疼痛的感受更为敏 感,且更容易受到慢性疼痛的
困扰。
心理状态
焦虑、抑郁、紧张等心理因素 可以增强疼痛的感受。
按摩疗法
通过按摩身体特定部位,促进 血液循环和肌肉松弛,缓解疼 痛。
冷敷和热敷
对于某些类型的疼痛,冷敷或 热敷可以减轻炎症和缓解疼痛

药物性疼痛护理方法
口服药物
对于轻至中度疼痛,可以 选择非处方止痛药,如对 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注射药物
对于中度至重度疼痛,可 能需要使用注射药物,如 阿片类药物或局部麻醉药 。
案例一:腹部手术患者的疼痛护理
总结词:全面评估、多模式镇痛、个体 化护理
关注患者个体差异,调整护理方案,确 保镇痛效果和患者舒适度。
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法,包括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和心理支持等手段,降低患者 疼痛感受。
详细描述
全面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病因及影响因 素,制定个性化疼痛护理方案。
案例二:骨科手术患者的疼痛护理
围手术期疼痛护理课件
目录
• 围手术期疼痛护理概述 • 围手术期疼痛的产生机制与影响因素 • 围手术期疼痛护理的策略与方法 • 围手术期疼痛护理的实践与案例分析 • 围手术期疼痛护理的挑战与展望
01
围手术期疼痛护理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围手术期疼痛护理是指在术前、术中 、术后整个围手术期过程中,对患者 的疼痛状况进行评估、控制和管理的 护理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ohnson RE, et al. J Pain Symptom Manage 2005;29:297–326.
丁丙诺啡 吗啡
丁丙诺啡透皮贴剂的结构
丁丙诺啡透皮贴剂的横断面(非按比例)
机械破坏贴剂不会引起贴片中有效成分的流失 药物过量的风险很小 活性成分的丢失风险很小
13
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可持续稳定释放药剂
临床表现
体重减轻;发烧;呼吸频率 及心率增加;休克
心血管系统 心率增加;血管抵抗力升高;血压升高; 心肌氧需量增加;高凝状态
呼吸系统 胃肠道系统
由于反射性肌痉挛导致通气量降低 胃排空时间降低;肠活动性降低
肌肉骨骼系 统
免疫系统
肌痉挛;肌活动性及功能受损 免疫功能受损
泌尿生殖系 激素释放异常影响到尿排出量,尿液体积
血药浓度(pg/ml) 血药浓度(pg/ml)
丁丙诺啡透皮贴每周给药可实现持续稳定的血药浓度,确保临床持续镇痛1 丁丙诺啡首剂给药后48小时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1
丁丙诺啡透皮贴(10ug/h)7天给药血药浓度变化的健康受试者研究(n=36) 2
丁丙诺啡透皮贴(10ug/h)连续3剂给药的 持续平均血药浓度

和电解质平衡
不稳定型心绞痛(胸痛); 心梗(心脏病发作);深静 脉血栓
肺不张,肺炎
胃排空延迟,便秘,厌食, 肠梗阻
肌肉活动受限;乏力;疲惫
感染
尿排出量减少,高血压,电 解质失衡
/uploads/pdfs/npc/section_1.pdf‎
术后疼痛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
术前——超前镇痛
1、作用机理——作用中枢,提高痛域
2、药物选择
(1)阿片类
(2)曲马多
(3)COX-2抑制剂
(4)不推荐应用非选择NSAIDS,术前停用
7-10天
3、用药方法
按时给药 VS
按需给药
术后疼痛管理
1、冰敷 2、中枢与外周联合止痛 3、术后早期康复
联合镇痛
1、中枢与外周镇痛药 --阿片类或奇曼丁+NSAIDs(COX2)
丁丙诺啡透皮贴剂—药物耐受/依赖
丁丙诺啡不会导致阿片受体数量减少和功能下降。
阿片受体在激动剂长期作用下可出现脱敏(desensitization)、下调(down-regulation)和 内吞(internalization)。这是阿片类药(如吗啡、芬太尼)产生耐受和依赖的主要原因1。
研究表明,芬太尼和吗啡会导致阿片受体数量减少35%和9%,而同等量丁丙诺啡可使阿片 受体数量升高10%(P<0.05) 1。
288
用药时间第(小1时剂)丁丙诺啡透皮贴(10透皮贴(10ug/h)
1. Purdue Pharma L.P. Buprenorphine Transdermal System(BTDS) Investigator's Brochure. Version 9. 2010 Jul. 2. Kapil RP, et al. Once-Weekly Transdermal Buprenorphine Application Results in Sustained and Consistent Steady-State Plasma Levels. J Pain Symptom Manage. 2012
Warfield CA, Anesthesiology. 1995;83:1090-
4
疼痛管理的原则 --有效控制疼痛,降低药物并发症
1、多种方式镇痛 2、多个作用靶点联合 3、多部门合作 4、全程疼痛管理 5、按时给药
5
术中疼痛管理
1、麻醉医生——疼痛管理的重要合作者 2、手术医生
(1)微创操作 (2)伤口周围浸润麻醉 (3)止血带的应用
2、静脉与口服镇痛
3、局部与全身镇痛结合
围手术期镇痛方案
推荐使用:
术前1-3天,口服奇曼丁 50-100mg,bid; 术后,两种方案:
1、奇曼丁 100-200mg,bid(根据术后疼痛程度不同)+ 短效镇痛药(NSIADS) ,(NSIADS应用不超过三天)
2、丁丙诺啡透皮贴剂 1-2贴/7天(根据术后疼痛程度不 同)+短效镇痛药(NSAIDS),(NSIADS应用不超过三天) 康复期,两种方案:(避免急性疼痛转变成慢性疼痛)
什么是疼痛
疼痛是一种实际存在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所致不适感 及相伴的情绪反应,与生理、心理及社会文化等多 因素相关。
手术导致疼痛的机理
疼痛
痛觉超敏
递增传入
递减调制 背角
脊根神经 节
脊髓丘脑 束
外周神经元 外周伤害感受器
局部炎症因子
损伤
镇痛不足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后果的产生
功能单元
对疼痛产生的应激
内分泌/代谢 多种激素释放改变(如ATCH,皮质醇, 儿茶酚胺,胰岛素)伴随着代谢紊乱
正在使用高剂量μ 受体激动剂的人(药物滥用者),丁丙诺啡可加速戒断症状,而不会出现 滥用者期望体验到的“欣快感”,并能够对抗由原用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这也是丁丙诺啡常 被作为治疗成瘾的药物的原因2
1. Zaki PA, et al. 2000. Ligand-induced changes in surface mu-opioid receptor number:relationship to G protein activation? J Pharmacol Exp Ther, 292:1127–34. 2. Rolley E. Johnson, Paul J. Fudala, Richard Payne. Buprenorphine: Considerations for Pain Management. 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 2005 Vol. 29 No. 3 March
撤除丁丙诺 啡透皮贴
丁丙诺啡透皮贴(10ug/h) ,每7天给药,连续3剂(n=36)
丁丙诺啡透皮贴(10ug/h)每7天给药一剂的 平均血药浓度的重叠情况
350
300
撤除丁丙诺
250
啡透皮贴
200
150
100
50
0
0
16
32
48
64
80
96
112 128
144 160
176 192 208 224 240 256 272
1、继续使用奇曼丁100-50mg,bid 10-14天(避免戒断症) 2、丁丙诺啡透皮贴剂1贴/7天
丁丙诺啡透皮贴剂 ——药理学特点及临床应用
丁丙诺啡的化学结构
分子式:C29H41NO4 分子量:467.6 丁丙诺啡是合成的阿片类镇痛药,
又名“布诺啡”、“叔丁啡”, 系蒂巴因衍生物,结构与吗啡类 似 1979年开始在临床应用 丁丙诺啡透皮贴剂(2001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