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病毒科的黄病毒和肝炎病毒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肝炎病毒病原生物学

肝炎病毒病原生物学

HBcAg抗原很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 HBc,但无中和作用。
检出高效价抗HBc,特别是抗HBc IgM则表示HBV在肝内 处于复制状态。 HBeAg:HBeAg可作为HBV复制及血清具有传染性的标志。 急性乙型肝炎进入恢复期时HBeAg消失,抗HBe阳性;但
抗HBe亦见于携带者及慢性乙型肝炎血清中。
微生物学检查法
实验室诊断不依靠分离病毒,而采用下述方法: (一) 病毒检测: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早期,取粪 便用免疫电镜检测HAV颗粒;用放射免疫 (RIA) 或酶 免疫 (EIA) 法检测HAV 的抗原。 (二) 血清学检查:检测抗HAV常用RIA和EIA法。 检测抗HAV IgM有助于早期诊断;测抗HAV IgG有助 于流行病学调查;测粪便中抗HAV IgA也有助于诊断。 (三) 病毒核酸检测:应用 cDNA-RNA分子杂交技 术及PCR技术检测HAV的RNA,方法特异、敏感。用 斑点杂交法可检出10-9mg核酸。
生物学性状
易感动物和细胞培养
只有黑猩猩对HBV易感,接种后可发生与人类相 似的急慢性感染。 体外细胞培养尚未成功。近年来应用基因克隆技术, 可使HBV基因转移给小鼠或转染细胞株。将病毒DNA 导入肝癌细胞后,病毒可复制并在细胞中表达 HBsAg、 HBcAg和HBeAg。有此细胞株可持续地产生Dane颗 粒。这些细胞培养可用于抗HBV药物的筛选、疫苗制 备及HBV致病机制研究等。HAV口小肠淋巴结内增殖
潜伏期
血(病毒血症)
排毒高峰
肝细胞内增殖
致病(出现临床症状)。
急性期 排毒量 Ab
机体的免疫应答也参与了肝脏的损伤,即抗HAV在 肝脏与HAV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或Tc(CTL)对感染 病毒肝细胞的攻击所致。
致病性与免疫性

黄病毒简介及研究进展

黄病毒简介及研究进展
物。
炎病毒外 , 目前还 尚无预防其他黄病毒感染 的疫
通过 对黄病 毒科各成 员基 因组 3 非编码 区 苗 。
进行进化 分析 发现 :在肝 炎病 毒属 中丙型肝炎病 3 1 乙型脑 炎疫苗 目前使 用 的乙型脑 炎疫苗 . 毒为一种新 型病毒 ,与其他肝 炎病 毒病毒 同源性 分灭活型和弱毒活疫苗两种 。鼠脑纯化 的乙型脑
明胶和 明胶肽 (0 gl e 成分去除并适当调整使 法 ,建立 了可 同时检测多种黄病毒抗原 的蛋 白芯 l e n) y i
用剂量后 ,不 良反应显著降低 。 片技术,极大地节 省了检测 时间[。 1
3 3 黄热病 病毒 疫苗 .
黄 热病病 毒弱 毒活 疫苗
[ 参考文献】
学预 防诊 断 治 疗 用 生物 制 品分 册 , 0 5 2 ( ) 20 , 8 3 :
黄病毒感染 的预 防主要有媒介 的控制和接种
病毒 (E ) J V 、蜱传脑 炎病毒 ( B V 、西尼罗病毒 疫 苗两 条途 径 ,本 文主 要介 绍 疫苗 研 究进 展情 TE ) ( V) WN 、K jn病 毒 ( U 和 黄 热 病 毒 ( V 况 。 u u K N) F ) 等 ,其 中大多数为虫媒病毒 。
较 低 ,而 其他 几种 肝 炎病 毒之 间 的同源 性则 较 炎灭活疫苗在 中国、印度 、 日本 、朝鲜 、韩 国和 高 ;在瘟病毒属 中牛病 毒性腹泻病病 毒与羊边界 泰 国 已准 许生产 i 。而 目前 中国使用 的原代 仓 鼠 病毒 的亲缘关系较近 ,同源性 高,而 这两者与猪 肾 ( H ) 胞 乙型脑 炎疫 苗 是 唯一 用 于人 类 的 P K细 瘟病 毒 的 关 系 相 对 较 远 ,猪 瘟 病 毒 保 持 相 对 P K 毒活疫苗 。在 中国以外 尚未获准用于疫苗 H 弱

HBV_HCV重叠感染的研究进展 何丽

HBV_HCV重叠感染的研究进展 何丽

5 7 0
临床肝胆病杂志第 3 0卷第 6期 2 0 1 4年 6月㊀JC l i nH e p a t o l ,V o l . 3 0N o . 6 ,J u n . 2 0 1 4
重叠感染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分别评估和调查了患者的临床 和流行病学特征, 检测 H B V 、 H C 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物。发现 H B V和( 或) H C V感染标志物在 H I V / H T L V重叠感染者中的检 出率高于 H I V 、 H T L V单独感染者; H B V感染检出率在 H I V单独 组更高; H C V感染检出率在 H T L V单独感染 感染者中较其他 2 者中较其他 2 组更低。可见逆转录病毒 H I V 、 H T L V重叠感染增 B s A g 阳性的风险, 但是 H T L V感染似乎也增加了 H C V自 加了 H
者病情的影响, 发现合并 H C V感染可显著降低患者 H B VD N A水 平, 但对患者肝功能损害不明显。 慢性 H C V感染重叠 H B V : ( 1 ) 病毒学方面, 慢性 H C V感 B V感染时, H B V将强烈抑制 H C V , 使大多数病例 染者重叠 H 血清 H C VR N A转为阴性。慢性重叠感染中 H C VR N A检出率 C V感染的病例。因此, 重叠感染 H C V清除率 显著低于单一 H
R e s e a r c hp r o g r e s s i nH B V/ H C Vc o - i n f e c t i o n
H EL i ,H UP i n g ,S H E NH u a n j u n ,e t a l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 s ,T a n g d uH o s p i t a l ,F o u r t hM i l i t a r y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X i ᶄ a n 7 1 0 0 3 8 ,C h i n a ) B s A g 阳性, 慢性 H B V感

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

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

附件2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 年版)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及白细胞减少等,严重者出现休克及重要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近年来,我国输入引发的本地传播登革热疫情累及地区呈扩大趋势,有由南方亚热带地区向中、北部温带地区扩散倾向。

为进一步规范登革热临床诊疗工作,在《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订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共有4 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和DENV-4),均可导致人类感染,引发重症,其中DENV-4型病毒传播力较弱,累及范围较小。

我国本地传播登革病毒流行株血清型与境外输入病毒相关联,以DENV-1 型、DENV-2 型多见。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内含单一可读框依次编码3 种结构蛋白和7 种非结构蛋白。

NS1 抗原是非结构蛋白中的一种糖蛋白,在急性期血清中大量存在,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 30 分钟可灭活,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均可灭活病毒。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部分人发病。

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对相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不同血清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

(四)流行特征。

登革热在全球存在媒介伊蚊分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累及全球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拉丁美洲地区、西太平洋区、东南亚区、东地中海区等地区,登革热传播可常年发生。

Cyclophilin A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Cyclophilin A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中国免疫学杂志2021年第37卷Cyclophilin A 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研究进展①岳岩磊张稳稳②张梦豪刘薇(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郑州450002)中图分类号R3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484X (2021)08-1012-06[摘要]Cyclophilin A (CypA )为Cyclophilin (Cyp )家族成员,该家族成员具有顺反异构酶活性。

CypA 是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 (CsA )的宿主细胞受体,且CypA 在蛋白质的折叠、免疫应答及炎症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多种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CypA 的表达会发生显著变化,并在病毒复制的不同阶段扮演重要角色,表明CypA 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但CypA 在病毒感染中的机制尚不明确。

本文主要阐述病毒感染宿主后,CypA 通过与病毒蛋白相互作用或调控干扰素形成等过程发挥其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提示深入研究CypA 在病毒感染中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亲环素A ;病毒感染;环孢素AProgress in Cyclophilin A research on virus infectionYUE Yan -Lei ,ZHANG Wen -Wen ,ZHANG Meng -Hao ,LIU Wei.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China[Abstract ]Cyclophilin A (CypA )is a member of immunophilin superfamily which has peptidyl -prolyl cis -trans isomerase activi‑ty.CypA is the major cellular target for immunosuppressive drug Cyclosporin A (CsA )and is involved in protein folding ,immune re‑sponse and inflammation.In recent year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CypA changes remarkably after differ‑ent viruses infect host cell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ifferent stages of viral replication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close ties between CypA and viral infection.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CypA in viral infection remains unclear.This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s the role of CypA in viral infection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viral proteins or regulation of interferon production ,which reminds us it isimportant to study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CypA in viral infection.[Key words ]Cyclophilin A ;Virus infection ;Cyclosporin ACyclophilin A (CypA )为Cyclophilin 家族成员,具有顺反异构酶活性,是一个高度保守并广泛存在的蛋白质。

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医学微生物学-第二十六单元肝炎病毒

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医学微生物学-第二十六单元肝炎病毒

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医学微生物学-第二十六单元肝炎病毒[单选题]1.属于黄病毒科的病毒是A.HAVB.HBVC.HCVD.HDVE.HEV正确答案:C参考解(江南博哥)析:丙型肝炎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过去曾称作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掌握“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知识点。

[单选题]2.过去曾称作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的是A.HAVB.HBVC.HCVD.HDVE.HEV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丙型肝炎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过去曾称作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掌握“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知识点。

[单选题]3.HCV的核酸类型是A.单股正链RNAB.单股负链RNAC.双股RNAD.单股DNAE.双股DNA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HC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ssRNA),约长9.6kb,由9个基因区组成。

掌握“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知识点。

[单选题]4.HCV球状颗粒的直径为A.10~20nmB.20~30nmC.30~40nmD.40~60nmE.60~80nm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HCV为直径40~60nm的球状颗粒,有包膜和表面刺突结构。

掌握“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知识点。

[单选题]5.以下有关HCV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HCV对外界抵抗力非常强B.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C.对氯仿、乙醚等脂溶剂敏感D.煮沸、10%甲醛浸泡或紫外线照射可灭活E.过去曾称作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丙型肝炎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过去曾称作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HCV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对氯仿、乙醚等脂溶剂敏感,煮沸、10%甲醛浸泡或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掌握“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知识点。

[单选题]6.最易引起输血后肝炎的病毒是A.HAVB.HBVC.HCVD.HDVE.HEV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丙型肝炎病毒(HCV),丙型肝炎潜伏期为2~26周,平均6~7周。

黄病毒资料

黄病毒资料
黄病毒感染的全球分布
• 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 在全球范围内约有2亿人感染
黄病毒感染的流行趋势
• 近年来,部分地区的感染人数呈上升趋势 • 随着全球化进程,黄病毒感染的风险也在逐渐增加
黄病毒感染的年龄、性别与职业分布
黄病毒感染的年龄分布
• 儿童和青少年感染率较高 • 成人感染率逐渐降低
黄病毒感染的性别分布
黄病毒感染病例的康复与随访管理
黄病毒感染病例的康复
• 症状缓解:症状消失,身体状况恢复 • 免疫恢复:免疫系统功能恢复正常
黄病毒感染病例的随访管理
• 定期检查:对康复患者进行定期检查,评估康复情况 • 健康教育:加强康复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防病意识
CREATE TOGETHER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男女感染率无明显差异
黄病毒感染的职业分布
• 医护人员、农民等高风险职业感染率较高
黄病毒感染的疾病负担与社会经济影响
黄病毒感染的疾病负担
• 导致高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 • 部分病例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如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症等
黄病毒感染的社会经济影响
• 影响劳动力市场,导致劳动力短缺 • 增加医疗费用,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经济负担
黄病毒感染的疫情控制与应急响应
黄病毒感染的疫情控制
• 病例隔离:对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 • 媒介控制:采取灭蚊、防蚊等措施,降低媒介密度 • 疫苗接种: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疫苗接种
黄病毒感染的应急响应
• 应急预案:制定黄病毒感染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 • 培训与演练: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应对能力 • 资源调配:保障疫情控制所需的物资和人力资源

8 黄病毒科

8 黄病毒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八、黄病毒科(Flaviridae)分类(1)黄病毒属:大部分为虫媒病毒(2)瘟病毒属:主要包括猪瘟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二者有交错抗原反应(3)丙肝病毒属:人的丙型肝炎病毒主要特征(1)黄病毒属大部分为虫媒病毒(2)基因组单股正链RNA,RNA有传染性(3)球形,有囊膜,核衣壳20面体对称(4)病毒基因组含有一个展开阅读框(5)黄病毒属成员可在许多肾细胞系增殖,有CPE(6)瘟病毒可在原代肾细胞生长,但不产生CPE代表病毒(1)猪瘟病毒(瘟病毒属)(CSFV)特性:形态临近圆形,基因组为单链正股RNA外界抵御力较强惟独1个血清型症状:猪瘟的病原,各种年龄的猪均发病急性、热性传染病,高热、厌食、萎顿及结膜炎全身性出血、坏死和梗塞感染怀孕母猪导致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所产仔猪矮小并终身排毒诊断:病料采集:取高热期血液,淋巴结,脾,和扁桃体病毒的分离鉴定:接种细胞,如原代猪肾细胞血清学检测:荧光抗体技术,END实验,ELISA实验血凝增强病变抑制实验(HEIC)病毒干扰实验:猪瘟病毒与口蹄疫病毒之间浮上干扰现象,猪瘟病毒在猪肾细胞中不浮上CPE,可产生干扰素,再接种口蹄疫病毒时,可干扰其复制并抑制CPE浮上RT-PCR第1页/共2页朽木易折,金石可镂。

(END实验(新城疫病毒强化实验):CSFV、NDV均不引起猪睾丸细胞产生CPE,先接种猪瘟病毒,3天后接种NDV,有显然的CPE,NDV滴度升高,可检测猪瘟野毒株,对兔化弱毒株无效。

此现象可用猪瘟抗血清抑制)防治:(1)建立无病毒的猪群:坚持抗体监测和淘汰带毒母猪的净化措施,防止母猪通过胎盘垂直传扬造成仔猪感染,或水平传扬使被感染猪免疫抑制,导致免疫失败坚持抗体监测,以鉴别和淘汰带毒猪对经多次免疫,抗体水平仍低的种猪,应及时淘汰处理(2)疫苗免疫:准确且及时的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家兔经静脉接种此病毒,交替通过猪体、兔体传代,再经猪体传代,逐渐失去对猪的致病力),且保证免疫有效(3)注重环境卫生和饲养管理(4)检出阳性的猪全群扑杀(2)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瘟病毒属)(BVDV)特性:发病率高,死亡率低,有两种型,BVDV1与猪瘟病毒有抗原交错症状:表现病毒性腹泻(死亡率低)和黏膜病(死亡率高)两种不同临床特征诊断:病料采集:病牛的血液、眼鼻分泌物,脾脏、肠系膜淋巴结等细胞培养:牛肾、脾脏的原代和传代细胞、犊牛的睾丸细胞,可产生CPE 荧光抗体技术双抗体夹心ELISART-PCR(3)日本乙型脑炎病毒(黄病毒属)特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以高热、狂暴或沉郁为特征有显然时节性(夏季)生物媒介主要是三缘库蚊诊断:病毒分离:采集发热初期的血液、病死动物的脑组织,乳鼠脑内接种、BHK-21等多种细胞培养、接种7~9日龄鸡胚卵黄囊血清学检测:HA和HI、中和实验、补体结合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病毒科的黄病毒和肝炎病毒研究进展秦鄂德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研究所 北京 100850【摘要】 黄病毒科的黄病毒和肝炎病毒可引起许多严重的人类疾病。

该文概述了这两类病毒的体外细胞培养系统、病毒蛋白的抗原结构与功能、病毒毒力的分子基础,以及疫苗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黄病毒属;肝炎病毒属;病毒蛋白类;毒力决定簇;遗传工程疫苗;治疗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R 373.2Advances in researches on flaviviruses and hepaciviruses of the family FlaviviridaeQin EdeInstitute o f M icr obio lo g y and Epidemio lo gy ,Academ y of Militar y M 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850Abstract Flav iv irus and hepacivir us belong to th e family Flav iviridae.T he v iruses ca use lo ts of sev ere diseases.The pur po se o f this r ev iew is to pr ovide a v iew of so me adva nces in the in vitro cell cultur e sy stem s fo r th e viruses,the antig enic structure and functio n o f v iral pr o teins ,the molecular basis o f v iral v irulence ,a nd the nov el ap-proaches to v accine and ther apy ag ainst these v iral diseases.Key words flaviviruses;hepaciviruses;vira l pr oteins;v irulence determina nts;g ene tically-eng ineer ed v accine;thera py 秦鄂德,男,1949年10月生,副研究员 黄病毒科(Flav iv iridae)包括黄病毒、肝炎病毒和瘟病毒3个属。

这类病毒可使人和动物罹患各种疾病,如黄热病、蜱传脑炎、日本脑炎、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丙型肝炎、庚型肝炎、牛病毒性腹泻等。

由于黄病毒科病毒对人和动物危害的严重性及普遍性,近年来对这类病毒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本文仅就黄病毒科的黄病毒和肝炎病毒的体外培养、动物模型、致病的分子机理,以及与防治相关的基础研究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1 病毒的特性〔1〕黄病毒科病毒的基因组为长9.5~12.3kb 的单股正链RN A ,编码一个含有3~4种结构蛋白和6~7种非结构蛋白的聚蛋白前体。

该蛋白前体的加工是通过细胞的蛋白酶、信号肽酶,病毒的N S3蛋白酶及各属病毒特异的蛋白酶。

病毒基因组的复制需要病毒编码的依赖于RN A 的RN A 聚合酶和解旋酶,核衣壳的装配在细胞浆中进行。

最后通过胞吐作用(ex o cyto sis)释放成熟的病毒。

有些黄病毒对哺乳动物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对宿主的特异性较低,它的传播一般需经节肢媒介。

肝炎病毒通过非肠道传播,只感染人和灵长类。

丙型肝炎病毒(hepa titis C virus ,HCV )是嗜肝性的,可导致持续感染;庚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G vir us ,HGV )对宿主器官的嗜性尚不清楚。

2 体外细胞培养系统和动物模型的研究最近10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发现了一些新的黄病毒基因组序列,如HCV 和HGV 等。

但是,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这类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病毒病的免疫预防,以及探讨新的抗病毒策略,病毒体外细胞培养系统和动物模型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

近年来,人们集中探讨用人T 淋巴细胞和肝细胞体外增殖HCV 等肝炎病毒的可能性。

国外报道HCV 可在人T 淋巴细胞系(HPB-M a 细胞株)中存活近3个月。

由于肝细胞是肝炎病毒的天然宿主,因此用肝细胞体外增殖肝炎病毒也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国外不少实验室在这方面进行了探讨。

有报道从9月龄的胎儿肝脏中分离肝细胞,在加入表皮生长因子和胰岛素的培养基中培养胎肝细胞,以细胞外基质延长其在体外的存活时间,HCV 在这种条件下在胎肝细胞中可存活3个月。

有人采用人肝癌细胞(HuH7)系,在培养液中加入聚乙二醇、二甲基亚砜及可以促进低密度脂蛋白(LD L)受体表达的洛伐他汀(lov astatin),并以感染细胞中的HCV 负链RN A 作为病毒复制的标志,结果表明HCV 在这种条件下可存活5个月〔2〕。

对于像HCV 、HGV 等这类RN A 病毒,之所以很难在体外培养细胞中进行增殖,可能是由于缺乏对它们与宿主细胞作用的独特性的了解,因而无法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细胞培养条件。

在建立动物模型方面,有些重要的人类黄病毒仍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因此,寻找价廉、来源较广的动物模型仍极为迫切。

有报道中国猕猴有可能作为HGV 感染的动物模型。

由于转基因动物的出现,为病毒的动物模型的建立开辟了一149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1999年6月第23卷第2期Bull Acad M il M ed Sci,J un 1999; Vol 23 No 2条新的途径。

目前已建立了HCV转基因小鼠动物模型,以及可以在肝脏中表达包膜蛋白编码序列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 titis B v irus,HBV)转基因小鼠〔3〕,作为HBV慢性携带者的模型。

因此,分子生物学、分子细胞学最新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必将促进这一领域的研究。

由于感染性cDN A克隆技术的出现,目前已有许多黄病毒的具有感染性的全长基因组cDN A克隆构建成功,而且不少是病毒战剂或潜在病毒战剂,如黄热病毒、日本脑炎病毒、登革病毒等。

将这些由cDN A转录成的RN A转染细胞后,可以成功地回收病毒。

这为研究黄病毒的复制及生物学特性又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最近有报道,将HCV基因组全长cDN A克隆或编码病毒聚蛋白共有氨基酸序列的RN A转录物,直接注射到黑猩猩的肝脏中,可使黑猩猩感染而发病〔4〕。

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较快。

3 病毒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病毒蛋白,特别是位于病毒体表面如衣壳、包膜并暴露于三维结构表面的蛋白,含有多种抗原表位,这些表位与病毒识别宿主细胞膜受体、吸附和进入细胞,病毒的致病性和诱导免疫应答等密切相关。

因此,对病毒蛋白的结构及功能的研究,有助于阐明病毒的感染、致病及免疫的分子机制,从而解决病毒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问题。

目前在这一领域对黄病毒的研究已取得一些进展。

黄病毒包膜蛋白一级结构,特别是与抗原表位密切相关的核心结构(线形表位)及其三维结构所涉及的构象型表位已初步确定。

黄病毒包膜E蛋白的多数抗原表位簇集为Ⅰ、Ⅱ和Ⅲ三个不同的抗原功能域〔5〕,它们与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嗜性,与宿主细胞膜融合或与受体结合,以及病毒的致病性有关。

病毒蛋白抗原表位的核心序列,特别是能同时被B和T淋巴细胞所识别的序列的研究尤为重要。

现在,对登革2、3和4型病毒起交叉反应的人T细胞所识别的抗原表位已被确定〔6〕,这对可诱导强免疫反应的疫苗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HCV的N S3蛋白酶的核心序列为30~178氨基酸,其辅助因子为N S4A蛋白。

目前,N S3及其与N S4A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已被阐明,它们的二极结构是类似的。

HCV的N S5A蛋白可能具有致癌性,其编码基因可能与介导干扰素的抗性有关。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表面提呈技术和随机肽库技术的发展,在研究黄病毒抗原表位、细胞受体、拮抗剂、诊断制剂和新型抗病毒药物的设计,以及疫苗的研制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如利用单克隆抗体可以从随机噬菌体肽库中筛选出相应的抗原或替代抗原位点,可进一步研究病毒关键抗原位点的结构与功能。

4 感染性cDN A克隆的研究如前所述,黄病毒是正链RN A病毒。

对于这类病毒尤其是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和有效的体外增殖系统的病毒的复制、毒力表位及与其相关的致病和减毒的分子机理的研究,有赖于在DN A水平通过基因操作来进行。

但是,这类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并不涉及DN A中间体的步骤。

因此,就必须将病毒的基因组RN A转变成全长的c DN A,这样才可采用诸如定点突变等方法对病毒基因组的任何部位进行修饰和改造。

然后再将所构建的全长cDN A体外转录成具有感染性的RN A,并将其导入宿主细胞或动物体后即可观察病毒表型的变化特征,可进一步确定导致减毒的基因组区段。

从而将特异减毒突变引入病毒基因组,构建新型减毒活疫苗、多价疫苗或核酸疫苗;而且对特异生物治疗的抗病毒靶位研究,以及探索新的抗病毒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构建成功的全长cDN A克隆有黄热病毒〔7〕、蜱传脑炎病毒〔8〕、登革病毒、日本脑炎病毒、不同基因型的HCV 等〔4〕。

最近有报道,将HCV基因组全长cDN A克隆转录物直接注射到黑猩猩的肝脏中,发现可导致HCV的复制,使黑猩猩出现播散性感染而发病〔4〕。

而且编码HCV聚蛋白共有氨基酸序列的RN A转录物对黑猩猩也具有感染性。

这些感染性克隆的建立,对深入研究HCV相似株克隆感染、HCV 进化及宿主免疫应答奠定了基础,而且为进一步研究HCV 体外复制、致病机理及丙型肝炎治疗制剂的筛选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5 病毒毒力分子基础的研究黄病毒致病的分子机理及病毒毒力决定簇的确定是分子病毒学研究的热点。

病毒毒力是由病毒基因组特定的碱基序列或病毒蛋白氨基酸序列所决定的。

黄病毒基因组的非编码区对病毒的毒力有很大影响。

采用感染性cDN A克隆及定点突变技术,已构建了蜱传脑炎病毒和登革4型病毒基因组非编码区突变的高度减毒变异株。

病毒基因组不同长度的3′非编码区缺失突变株的毒力有很大不同。

蜱传脑炎病毒3′非编码区缺失突变株的毒力比野生型低4个数量级〔9〕;登革4型病毒5′非编码区缺失使病毒复制能力大大降低〔10〕。

但是,这些突变株均可有效诱导保护性免疫应答。

病毒毒力除与其基因组非编码区有关外,控制毒力的决定簇主要位于病毒基因组的编码区。

黄病毒的外壳或包膜蛋白为病毒的主要毒力决定簇所在。

黄病毒包膜糖蛋白中关键性单一氨基酸的改变,对病毒神经性侵袭力的影响很大。

蜱传脑炎病毒E蛋白384位的酪氨酸被组氨酸取代,368位的甘氨酸被精氨酸取代,均可导致病毒对小鼠的神经侵袭力的丧失〔11〕。

黄热病毒野生(Asibi)株及其疫苗株17D的毒力差别,在于两者E蛋白13个氨基酸的不同,其中5个氨基酸位于保守区;而与其疫苗亚株17D-204的不同在于后者E蛋白305位和325位的氨基酸发生了突变〔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