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与苏轼悼亡词

合集下载

悼亡之绝唱——探讨苏轼与纳兰性德悼亡词的异同

悼亡之绝唱——探讨苏轼与纳兰性德悼亡词的异同
独处无伴 . 亦 写生人的孤独无亲 . 读来倍 感神伤 。这首诗被后
对亡妻的真挚思念 , 而且是 十年官场沉浮 的感慨。 悼亡之 叶 1 有 对 自身遭 遇的感叹 , 生死契 阔 , 一别十年 , 无尽 的思念早 已融
入 到 自己 的生 活习惯之 中 , “ 不思量 自 难忘 ” , 感情真挚 , 情真
经沧海难为水 , 除却巫 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 , 半缘修道半
缘君。” 言情而又不庸俗 , 悲伤而又不低 沉, 极为扣人 心扉 , 感人 肺腑 。其悼亡诗用笔极妙 , 意境极高 , 抒情强烈 , 瑰丽 而又不 浮 艳, 成为唐人悼亡诗 中的千古名篇 , 堪称悼亡诗的绝唱。宋代悼 亡词的绝唱当属苏轼《 江城子》 , 豪放 大家 的婉约词别有一番 滋
沈约 的《 悼亡诗》 可谓清怨哀 伤 , 悲怆靡加 , 对后 世以离别哀 亡
为题材的诗词作 品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 沈 约把南朝之前作品的 “ 哀而不伤 ” 推 向“ 哀伤并茂” 的新境界 。随着诗歌发展到了鼎盛 时期 的唐代 , 悼亡诗也 出现了新 的佳作 , 例如元稹的《 离思 》 : “ 曾
世认为是 “ 悼亡诗之祖 ” , 堪称 我国悼亡诗的滥觞 , 生死不渝 的
忠贞爱情绝唱 ,可 以穿越 时空 ,化为每个时代人们心 中的期
许, 时 至 今 日一 直 被 奉 为 悼 亡 诗 经 典 。 到 了魏 晋 , 潘 岳 的《 悼亡
诗》 三首开创 了中国悼亡诗歌之先河 , 中国古代文学才开始有 “ 悼亡” 一说 , “ 悼亡” 二字也成 了悼念亡妻的专用词 。到了南朝 ,
以与之相提并沦。 一宋一清 , 时代迥然 , 风格却不尽相同。
二、 异 中 有 同
感基调是哀伤低沉 的, 其 主要特点是婉 丽凄清 。李煜的“ 金窗

苏轼、纳兰性德悼亡词的对比研究——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沁园春·丁巳重阳前三日》为例

苏轼、纳兰性德悼亡词的对比研究——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沁园春·丁巳重阳前三日》为例

法,苏轼被贬出朝廷中央,出任杭州通判,后又改任密 曾经和你一同度过那么多美好的时刻,春花、秋叶,都
州知州。这是动荡的十年,年少时的抱负、理想遭遇到 触动着我的愁思。只可惜,虽然对你情意依旧如此殷
惨淡的现实,自己的命运也如浮萍般漂泊不定。有那 切,但过度想念让我日渐憔悴,再也没有往日的风流
么多话想要倾诉,梦中与挚爱的妻子相遇,开口却已 神采。悠扬的笛声从邻院传来,凄厉而又幽怨,让人难
是无言。
以忍受。此部分细细叙说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野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冶尾句重新回
全篇所写记梦和追梦,都是词人过去与妻子共同
到现实,自己年年怀念深埋地下的妻子,似已柔肠寸 的经历或是词人现今的幻想,具体而又真实。词人对
断。明月一回一回升起,又一回一回落下,月光倒映在 妻子的真切怀念在点点滴滴的回忆展现得淋漓尽致。
亡妻所埋葬的种满松树的小山岗上。词人的忧伤与悲 夫妻二人的爱情也正是在这首词的见证下下跨越了
痛,似也飘飘扬扬晃去了虚无,去了亡妻所葬的地方。 生死,成为了永恒。
二、家家皆读《饮水词》———为情所困的野满族第
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来倾诉。倘若身在眉州就能对妻子的坟墓倾诉了吗?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 事实是自妻子离世后,他便孤身一人在人世间彷徨,
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哪里还有可以倾诉爱意的对象呢?
此词作于公元 1075 年(熙宁八年)正月,而这首
身影。如是日有所思,自是夜有所梦。夫妻二人当初的 自己挚爱的面前,遂不愿与之相认。另一种可理解为
和睦感情、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在 已入不惑之年的苏轼的脑海中。

史上最感人的6句悼亡词盘点

史上最感人的6句悼亡词盘点

史上最感人的6句悼亡词盘点
悼亡诗是古代汉族诗歌题材之一,开始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晋代潘安。

后来广义上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这类诗歌一般感情真挚、浓烈,十分感人。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一句出自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作于苏轼妻子王弗逝世10年后,意思是你我夫妻之间已经诀别了十年了,虽然平日了强忍着不去思念你但却终究难以忘怀,这句词真情直语,感人至深。

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一句出自元稹的《离思》,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的作品,意思是指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犹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所以在他妻子去世后就再也没有能让他动心的女子了。

3、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这一句出自白居易《梦微之》,白居易和元稹是感情至深的好友,在元稹死后白居易常常会梦到他,一次梦醒后写下这首悼亡诗,这句的意思是元稹埋在黄土之下,泥土侵蚀着他的身体,也许早已和泥化作尘土,乐天也只是顶着满头白发暂时居住在人间。

4、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千古哀思之三大悼亡词

千古哀思之三大悼亡词

千古哀思之三大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北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创作背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

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

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鹧鸪天·半死桐》北宋.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作者简介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又名贺三愁,人称贺梅子,自号庆湖遗老。

纳兰性德与苏轼的悼亡词

纳兰性德与苏轼的悼亡词

纳兰性德与苏轼的悼亡词在中国古代浩渺的悼亡词中,纳兰性德和苏轼的作品独树一帜,对当世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都是性情中人,都以真情取胜,但是纳兰作为贵族的无奈和苏轼仕途坎坷的叹息使得他们的悼亡词各有特色。

一引言生离死别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如果说生离还有相见的指望,那么死别则是阴阳两隔,永世不得相见,比起普通的离别更悲一层。

历来敏感又多情的文人笔下的悼亡词总是那么悲戚,其中以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纳兰性德悼念亡妻的词为最。

他们都以真情取胜,表达了对亡妻最刻骨和最诚挚的思念,但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境遇和人生观各不相同,其词作也各具特色,展现出不一样的风采。

二苏轼与纳兰悼亡词的同与不同1 二人悼亡词的相同点(1)至情至性,梦中感怀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纳兰性德的很多悼亡词都是从现实出发,以梦境为依托表达对妻子的思念的。

人鬼殊途,梦就成了作者穿越阴阳与亡妻相会的惟一渠道,也是词人日夜思念的结果,更是作者在潜意识中的一种行动。

《江城子》写于发妻王弗去世十年之际,所以苏轼起笔写到“十年生死两茫茫”。

“两茫茫”不止有阴阳相隔的无奈,还有光阴蹉跎的感叹,那个曾经夜夜陪伴自己读书,在自己仕途上给予很多建议的妻子已经离开十年了,那种琴瑟相和的日子久已不再了,一种难言的寂寞和怅然顿时涌现出来,“不思量,自难忘”,这种欲罢不能的思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强烈。

纳兰性德和妻子相处只有三年,他们的婚姻还带有政治联姻的色彩,而且因为纳兰是皇帝身边的侍卫而聚少离多,但是妻子和他相濡以沫,所以纳兰的悼亡词一样写得情深意切,也因为其特殊的身世处境而更加珍惜这份幸福。

可以说,这个温柔乡是他暂时规避一切烦恼的避风港,一旦妻子撒手人寰,纳兰不能自已,他不仅在每个重要的日子赋诗怀念,而且睹物思人,悲伤不已。

因此,他在《金缕曲》开头就化用李之仪《卜算子》词“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成句,劈头就说“此恨几时已”,一个“恨”字,道不尽忌日对妻子的怀念,更是自己壮志不得施展的悲恨。

纳兰性德《浣溪沙》及历代悼亡词讲读

纳兰性德《浣溪沙》及历代悼亡词讲读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强 把心情付浊醪,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君不信, 向西风回首,百事堪哀!
自然肠欲断,何必更西风!
余生未三十,忧愁居其半。心事如落花,春风吹已断。
长飘泊,多愁多病心情恶。心情恶,模糊一片,强分哀 乐。
残阳影里,问归鸿、归来也未?且随缘、去住无心,冷眼 华亭鹤唳。
夜里我忽然梦见回到了故乡, 你正坐在小窗下,像从前一样对镜梳妆。 我们久久地互相凝望,无言以对,唯有泪流千行。 料定每当月明之夜,想起你在那植满小松的山冈, 将使我年复一年痛断肝肠。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 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 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 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 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天仙子] 月落城乌啼未了,起来翻为无眠早。薄霜 庭院怯生衣,心悄悄,红阑绕,此情待共 谁人晓?
念白:
《通志堂经解》两年,《渌水亭杂识》四卷, 二十二岁二甲七,绣豹一眼花翎前 《纳兰词》共三百篇,比兴誓把拟古贬,清 新婉约间雄浑,欲书灵峰事非难
风也过,千鸟南飞,江山老,烟雨飘迢, 此身落拓 再回首,六桥宦海,谁共我,谈笑踏功过 丹青卷,铁扇昼白,望红尘,韶华如笋, 夜色似我 又冬雪,银光素裹,梅花又开了又落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宋词选读论文——苏轼的《江城子》与纳兰性德的《蝶恋花》比较

宋词选读论文——苏轼的《江城子》与纳兰性德的《蝶恋花》比较

苏轼的《江城子》与纳兰性德的《蝶恋花》比较悼亡之作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特殊文学题材,严格意义上讲它归属于爱情题材。

悼亡应该是对死者的哀痛伤怀之意。

直到西晋潘岳首先以悼亡为题作“悼亡诗”三首,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与词人自身的感伤,悼亡这一主题就变为思念亡妻的专利。

而真正意义上的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他对悼亡词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至清初,纳兰性德写下多首悼念亡妻的词作,“哀感顽艳”,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成为文学史上写作悼亡词最多的作家,并使悼亡诗词上升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苏轼成长于北宋中叶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由于家庭的教育和自己的刻苦,青少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他还关心时政,希望能够建立一番丰功伟业。

但是命运对他似乎十分不公,爱妻王弗去世后,苏轼开始饱尝人世艰辛,继遭丧父之痛,又被贬谪流放,辗转颠沛,正如他自己所言:人生恰如风中飞蓬,雪泥鸿爪。

再看纳兰,生于康乾盛世的太平年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而他又出身豪门,从小锦衣玉食,自身才华出众,文武双全,深受康熙皇帝的赏识和重用,封为御前一等侍卫。

苏轼与纳兰性德生活年代相距甚远,两人都以悼亡入词,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由于他们各自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的态度的不同,词中体现的情感和词的写作风格还是有所差异的。

本文通过对他们悼亡词作的分析,进一步阐释造成两者创作风格迥异的原因。

熙宁八年(1075年)乙卯正月二十日,即亡妻去世十年之际,苏轼在密州因夜梦见亡妻,遂写下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一朝故去,十年相思。

“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似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悲痛。

苏轼与纳兰性德悼亡词之比较

苏轼与纳兰性德悼亡词之比较

文化艺术 |苏轼与纳兰性德悼亡词之比较□郝安妮/文本文旨在比较苏轼和纳兰性德这两位词人在悼亡词创作上的差异与共通之处,以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位文人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深刻感悟。

1 悼亡词的发展过程悼亡,广义上是怀念已经逝去的人,狭义上专指对自己逝去的爱人的怀念,可以是丈夫怀念妻子,也可以是妻子怀念丈夫。

悼亡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独有的现象。

悼亡诗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

《邶风·绿衣》是丈夫对妻子的悼念,其中“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是诗人睹物思人[1],见妻子亲手为自己缝制的衣裳引发悼念之情。

《唐风·葛生》是妻子对丈夫的怀念,“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诗人悼念丈夫,全诗没有一个“思”字,但“思念之情处处可见,读来令人酸楚。

[2]”此后,悼亡文学逐渐发展起来,在宋代达到了巅峰。

苏轼的悼亡词以豪放激昂、深沉真挚的情感著称,抒发了对逝去之人的深深思念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代表作品为《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清代悼亡词逐渐演变为更加细腻和含蓄的形式,代表词人为纳兰性德。

他的悼亡词常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凄冷孤寂的景象,表达对逝去之人的悲伤和思念之情,形成了清代悼亡词的独特风格。

2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分析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彼时的苏轼,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于1074年被调往密州任知州。

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梦见亡妻王弗,此时王弗已经逝世十年。

苏轼思念之情涌上心头,加上自身遭际,心情更是十分沉痛,便写下了被称为“天下第一首悼亡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3]。

苏轼在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成婚,王弗知书达理,颇有才华,是苏轼的贤内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纳兰性德与苏轼的悼亡词摘要在中国古代浩渺的悼亡词中,纳兰性德和苏轼的作品独树一帜,对当世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都是性情中人,都以真情取胜,但是纳兰作为贵族的无奈和苏轼仕途坎坷的叹息使得他们的悼亡词各有特色,本文就纳兰性德和苏轼悼亡词的这些特点做一浅析。

关键词:纳兰性德苏轼悼亡词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生离死别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如果说生离还有相见的指望,那么死别则是阴阳两隔,永世不得相见,比起普通的离别更悲一层。

历来敏感又多情的文人笔下的悼亡词总是那么悲戚,其中以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纳兰性德悼念亡妻的词为最。

他们都以真情取胜,表达了对亡妻最刻骨和最诚挚的思念,但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境遇和人生观各不相同,其词作也各具特色,展现出不一样的风采。

二苏轼与纳兰悼亡词的同与不同1 二人悼亡词的相同点(1)至情至性,梦中感怀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纳兰性德的很多悼亡词都是从现实出发,以梦境为依托表达对妻子的思念的。

人鬼殊途,梦就成了作者穿越阴阳与亡妻相会的惟一渠道,也是词人日夜思念的结果,更是作者在潜意识中的一种行动。

《江城子》写于发妻王弗去世十年之际,所以苏轼起笔写到“十年生死两茫茫”。

“两茫茫”不止有阴阳相隔的无奈,还有光阴蹉跎的感叹,那个曾经夜夜陪伴自己读书,在自己仕途上给予很多建议的妻子已经离开十年了,那种琴瑟相和的日子久已不再了,一种难言的寂寞和怅然顿时涌现出来,“不思量,自难忘”,这种欲罢不能的思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强烈。

纳兰性德和妻子相处只有三年,他们的婚姻还带有政治联姻的色彩,而且因为纳兰是皇帝身边的侍卫而聚少离多,但是妻子和他相濡以沫,所以纳兰的悼亡词一样写得情深意切,也因为其特殊的身世处境而更加珍惜这份幸福。

可以说,这个温柔乡是他暂时规避一切烦恼的避风港,一旦妻子撒手人寰,纳兰不能自已,他不仅在每个重要的日子赋诗怀念,而且睹物思人,悲伤不已。

因此,他在《金缕曲》开头就化用李之仪《卜算子》词“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成句,劈头就说“此恨几时已”,一个“恨”字,道不尽忌日对妻子的怀念,更是自己壮志不得施展的悲恨。

“三载悠悠魂梦杳”,短暂的夫妻生活留给纳兰的是无尽的哀思,一个“杳”字漫漫无期,自己就像被判了无期的囚徒一样,深深陷了进去,原本的避风港已经不再,所有的悲苦都要自己承担,曾经美好的“钗钿约”到头来只有纳兰“冷清清”的独守,更使得“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另有一首《沁园春》,其小序云:“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能复记。

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

’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

觉后感赋。

”梦中的妻子素服,淡雅端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哽咽的悲伤发自肺腑,刚要放悲音,又恐对方担心自己,因此妻子强忍悲痛,开始叮嘱作者,惦念之情溢于言表,这和苏轼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纳兰也曾希望“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她、年来苦乐,与谁相倚”,并表示“要结个,他生知己”。

作者要生生世世的相守代替“长恨”。

王国维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其情其性“直追后主”,虽然哀婉却不伤于纤巧,而是自然天成,正如叶嘉莹所说“供人探求的幽微深隐”的品质和独有的“即浅为美”、“即浅为深”的意境与风格。

在平白如话的字里行间浸透着“情”,这正是纳兰性德真性情的自然流露。

(2)细腻的细节刻画苏轼和纳兰性德都擅长以细腻的细节描写来刻画自己的心理变化。

苏轼在《江城子》中写到“小轩窗,正梳妆”,这可能是苏轼经常见到的一个场景,很朴实很生活化,妻子坐在窗边对着菱花梳妆打扮,一向不拘小节、放达浪漫的苏轼说不定也有过张敞画眉的乐趣,如同贺铸怀念妻子深夜为他缝补衣服场景时的感叹,这个场景是最平淡最普通的,也是最感人最值得回味的,这种对日常生活中看似如同平民家普通场景的细致入微的描写,既是作者的回忆,也是一种思维上的习惯。

纳兰性德在《沁园春·代悼亡》中说道:“手剪银灯自泼茶。

”“赌书泼茶”说的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和谐的生活,卢氏出身大户,知书达理,纳兰是进士出身,文武全才,肯定和妻子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吧。

作者之所以选择细节,无非是因为往事会像老酒,随着时间的酝酿不断在作者敏感而感伤的心里沉淀,愈久弥坚。

越是生活的细节,回忆起来越是情意悠长,这种回忆使得“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

一片伤心画不成”,自己空对着妻子的画像,画中的妻子还是那样美丽端庄,彷佛还在和自己斗诗,但是所有的美好都只能存在于回忆中,丹青手哪能将伤心画出来呢?本以为看到画像可以缓解一下相思,哪知相思却更深一层。

这种心情的细微变化被作者用可以画出的形和无法画出的情形成鲜明对比,形象地展现出自己的无奈和痛苦。

2 二人悼亡词的不同点虽然都是至情至性的人,都有对细节细腻的描写,但是纳兰和苏轼的悼亡词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苏轼的《江城子》描写的细节更加平民化,王弗嫁给苏轼时苏轼没有很高的地位,王弗辛苦持家,对他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陪伴苏轼度过了很艰难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苏轼充分享受着普通百姓的快乐和酸楚,但是和谐的夫妻生活没有牵制苏轼的精力,家庭是他建功立业的坚强后盾。

纳兰是皇亲国戚,他的细节描写始终缺少一种平民化的情感,他虽然十分向往这种自由的布衣情感,但是终生未能如愿。

俗话说,“满洲人规矩大”,作为相爷的儿子和皇帝的贴身侍卫,纳兰性德无论和妻子的关系如何亲密,都要受到很多规矩的限制,而且他们相处只有短短的三年,其间还因为纳兰的工作而聚少离多,缺少很细琐的家庭生活体验,所以他很少有苏轼那样的感受。

他的词中有对妻子的深情,但缺少了布衣夫妻朴素的情感,所以他的词中多的是“雕梁”、“钗钿”之类的意象。

苏轼的悼亡词虽然也有“料得年年肠断处”的句子,但是整体来说,苏轼的豪放性格使其情感自然流露却又不会泛滥。

纳兰性德的《饮水词》中很大比例是悼亡词,这些词中虽然饱含着壮志难酬的苦恼和高处不胜寒的担忧,但是纳兰始终没有从丧妻之痛中调整过来,而是不断沉溺其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不断哀伤,难以自拔,所以纳兰的悼亡词有点小儿女的伤感,没有苏词的厚重和旷达。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同,其实有着深层原因。

三苏词和纳兰词不同之原因同为悼亡词,苏轼和纳兰却有着不同的特色,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 境遇不同苏轼可谓士大夫中的精英,22岁中进士,名动京师,其后虽仕途坎坷,但是终为文坛领袖,受人敬仰。

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积极履行职责,在自己的权责范围内尽可能地为民造福,并留下“苏堤”的佳话,后因秉性耿直,无论改革派当权还是保守派当权,他都备受打击,一贬再贬,却始终不减放达的性情,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等千古名篇,甚至被贬到偏远的岭南,还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勇于在逆境中享受着自己的人生。

而且宋代一直优待文人,文人一般不会有性命之忧,而且苏轼的父亲苏洵就是一位性格旷达之士,母亲程氏知书达理,给苏轼很大影响,这样的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给予他的是儒家济世为主流的积极进取的心态。

同样是22岁高中进士的纳兰性德更是少年得志。

纳兰性德,满洲正黄旗人,人称满洲第一大词人,父亲明珠是康熙时大学士,为康熙朝前期著名权相之一。

22岁时纳兰殿试赐进士出身,封为三等侍卫,不久升为御前一级侍卫,很得宠幸,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一定前途无量。

纳兰曾跟随康熙征战边塞,并能在清初的满汉大防非常严格的情况下与很多汉族名士结为知己。

他与顾贞观成为莫逆之交,并营救科场案文人吴兆骞,并生馆而死恤之,被天下传为佳话。

但是这种种光环却限制了他一展抱负的雄心,他饱读汉家经典,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他,高贵的出身和责任感让他要为国家做一番事业,但是清代规定,侍卫是不能参与朝政的,这种高贵的身份实际上成为了他施展抱负的枷锁。

他似乎和周边的环境格格不入,徐乾学曾流露纳兰有“自以蒙恩侍从,无所施展”的愤懑,顾贞观为之所撰文中云:“所欲试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业,百无一副;所欲遂之愿,百无一酬;所欲言之情,百无一吐。

”人说伴君如伴虎,而且他的父亲和顶头上司是政敌,长期在宫闱之中,看多了倾轧争斗、朋党相残,说话办事都小心翼翼,时刻处在高度紧张状态下,这不仅损害着他的身体健康,还对他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戕害。

这种有悖于自己性情的生活环境,使他的词大部分都很柔婉,很伤感,虽然他的征战词写得豪壮遒劲,但是嘹亮的号角最终淹没在悲戚的哽咽中。

2 婚姻生活的不同苏轼和纳兰的悼亡词都是写给发妻的,然而,他们的婚姻生活有很大不同。

王弗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她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

之后苏轼又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她伴随苏轼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她去世后苏轼写祭文表示死要同穴。

苏轼还有一位红颜知己叫王朝云,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称其为“天女维摩”,但是朝云先于苏轼病逝。

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

这三个女子都和苏轼情意相投,并最终生活在一起,她们给予他精神上的支持、事业上的辅助和生活上的照顾,虽然宦海浮沉,且历经丧妻之痛,但是他一直有一个温柔乡给自己慰藉。

总的来说,苏轼的家庭生活是比较幸福的。

纳兰性德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的初恋因为违背家族利益而被母亲拒绝,他和发妻卢氏的结合原本是政治联姻的产物,但是妻子美丽温柔,知书达理,给这个精神上找不到家园的人一个温柔的避风港。

卢氏去世后,他复娶官氏,后来又纳了一个小妾,婚后夫妻倒也和谐,却没有卢氏知己般的理解。

纳兰三十岁的时候,挚友带着一个汉人女子沈宛前来拜访,二人情投意合,但是当时满汉不通婚,他最终向压力屈服,纳兰原本脆弱的神经彻底崩溃了,一年后便撒手人寰。

纳兰同样经历了三个女子,这三个女子除了卢氏之外,似乎没有谁能与他心灵相通,这就难怪他在卢氏去世后反复吟咏、悼念不止了。

四结语苏轼和纳兰的悼亡词一经写出,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说苏轼把悼亡词推上了顶峰,那么纳兰就是他忠诚的继承者,他用自己的真情和哀婉打动了世人,当时就出现了“家家争唱饮水词”的局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极力推崇他:“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晚清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寒酸语,不可作,即愁苦之音,亦以华贵出之。

饮水词人,所以为重光后身也。

”纳兰虽然没有后主亡国之痛,但是事业和家庭的不幸却使他的词哀婉缠绵,凄楚动人,大有后主遗风。

虽然伟大的词人写下了伟大的篇章,然而,将一生血泪浸透纸背的纳兰,将所有情感困顿在狭小圈子里的纳兰,留给我们的不仅有唯美的《饮水词》,更有许多遗憾和无奈,他终究没有冲出藩篱,达到苏轼的精神高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