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LA与药物超敏反应

合集下载

别嘌呤醇致Stevens-Johnson综合征及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

别嘌呤醇致Stevens-Johnson综合征及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

别嘌呤醇致Stevens-Johnson综合征及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张育云【摘要】别嘌呤醇是次黄嘌呤的同分异构体,在体内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而抑制体内尿酸合成,是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唯一一个抑制尿酸合成的抗痛风药,其可诱发Stevens-Johnson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SJS/TEN虽较为少见,却是危及生命的严重皮肤不良反应。

因此对于SJS/TEN发病机制的认识,可以有效预防SJS/TEN的发生,而正确治疗措施的采取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本文就SJS/TEN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综述。

%Allopurinol was an isomer of hypoxanthine, and could inhibit uric acid synthesis by inhibiting xanthinoxidase in vivo. Allopurinol was the only antipodagric which inhibit uric acid synthesis, it currently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and may be induced Stevens-Johnsonsyndrome(SJS) and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SJS/TEN were rare but life-threatening severe cutaneous adverse reactions (SCARs). So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genesis for SJS/TEN could b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the occurrence of SJS/TEN, and adopt correct therapeutic measure woul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reduce mortality.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d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SJS/TEN.【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3(000)009【总页数】4页(P63-65,66)【关键词】别嘌呤醇;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发病机制;治疗【作者】张育云【作者单位】蕲春县人民医院药剂科,湖北黄岗 436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25别嘌呤醇是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它是通过抑制该酶的活性,减少次黄嘌呤、黄嘌呤合成尿酸,从而降低血尿酸水平。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

的组织损伤 1、中等大小可溶性IC的形成
可溶性抗原 + IgG、IgM 类抗体 免疫复合物 1)大分子量→吞噬清除 2)中分子量→不易清除,易沉积 3)小分子量→滤过排出
2、中等大小可溶性IC的沉积
(1)血管活性胺类物质的作用 1)胺类活性物质的释放 * IC直接与血小板表面FcγR结合→释放组胺等 * 补体活性片段作用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血小板→释放组胺等 2)组胺的效应 * 增加血管通透性,有利于IC沉积和嵌入
* CD8+ CTL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 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杀伤靶细胞 → 通过Fas/FasL途径→靶细胞凋亡
三 临床常见疾病
1.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2.接触性皮炎
四型超敏反应比较及其特征
反应类型 参与的分子与细胞 发生机理 IgE(IgG4)、 肥大细 IgE吸附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 过 胞、嗜碱性粒细胞、 敏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脱颗粒释放活性 嗜酸性粒细胞等 物质,作用于效应器官 抗体与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吸附于细胞表面; 补体参与引起细胞溶解或损 伤;巨噬细胞吞噬杀伤靶细胞;NK 细胞通过 ADCC效应杀伤靶细胞
(2)局部解剖和血液动力学因素 的作用 * 循环IC易沉积于静水压较高 的毛细血管迂回处。
3、IC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
补体激活产生的裂解小片段→组织损伤 ◆ 中性粒细胞吞噬IC→释放蛋白酶→组织 损伤 ◆ 血小板被IC活化 * 释放血管活性物质 →血管扩张、通 透性增加、充血、水肿; * 血小板聚集→微血栓形成→缺血、 坏死
(二)发生机制 1.致敏阶段 2.发敏阶段
1.致敏阶段
变应原初次刺激机体 →B细胞产生特异性IgE →IgE 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 胞表面FcεR I 结合 →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医学]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医学]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is characterized by late onset,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like symptoms, and herpesvirus 6 (HHV-6) reactivation.
Etiopathogenesis
Drug:deficiency or abnormality of the epoxide hydroxylase enzyme(环氧酶羟化酶) that detoxifies the metabolites of aromaticamine anticonvulsants (metabolic pathway)
Herpesvirus:associated sequential reactivation of herpesvirus family.(Recently,accumulating evidence suggests that other HHVs, such as HSV, EBV, HHV-7 and CMV might be reactivated during the course of DIHS)
in addition to anticonvulsants,diaphenylsulfone(DDS).
allopurinol(别嘌醇),salazosulfapyridine(柳氮磺胺吡啶) and dapsone(氨苯砜) can also cause DIHS
Defition
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 (DIHS) is a severe and rare systemic reaction triggered by a drug (usually an antiepileptic drug).

CPIC指南基因型和苯妥英钠用量

CPIC指南基因型和苯妥英钠用量

CPIC指南:CYP2C9和HLA-B基因型与苯妥英钠用量摘要苯妥英钠是广泛使用的抗癫痫药,具有狭窄药物治疗指数,并且部分因为基因CYP2C9的多样性,病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再者,苯妥英钠治疗时,突变型等位基因HLA-B*1502与史蒂文-约翰逊综合征SJS和中毒性皮肤坏死松懈症TEN的风险相关,我们从发表的与这两种联系相关的文献中总结证据,并提供基于CYP2C9和/或HLA-B*1502的基因型的苯妥英钠的使用建议()。

引言本指南的目的是提供怎样解读HLA-B和/或CYP2C9基因型检测结果信息,再根据结果指导苯妥英钠的使用剂量。

但,苯妥英钠使用的费用效益分析超出本指南。

CPIC指南定期在更新。

主要文献综述关于CYP2C9和HLA-B*1502基因型和苯妥英钠用药的文献见网上补充资料。

基因:CYP2C9和HLA-B*1502背景这篇指南讨论人类白细胞抗原B(HLA-B)与苯妥英钠诱导皮肤不良反应(ADRs)斯蒂文-约翰逊综合征(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懈症(TEN)的相关性,及CYP2C9与苯妥英钠代谢和剂量的相关性。

HLA-B:HLA-B是人类主要相容性组织复合体(MHC)基因簇成员,位于6号染色体短臂。

MHX基因簇包含三种类型(I, II 和III),I型包含三类:HLA-A,HLA-B,HLA-C。

HLA-B编码细胞表面结合蛋白,结合蛋白酶体蛋白酶水解排除的多肽。

细胞表面呈现的多肽能够让免疫系统区分“自我”和侵染微生物的“非我”蛋白。

HLA基因,尤其是HLA-B,是人类基因组中最具多态性的基因。

HLA多态性之前血清学就证实过,但是基因分型和DNA测序方法揭示更多基因的复杂性。

HLA-B超过2000个等位基因,多数都不只是单个核苷酸不同,在WHO命名委员会HLA系统中都有存放()。

每个基因都是由基因名加上一个星号和最多8位数(四组)的标识符提供等位基因的信息(前两数字)和特异蛋白亚型(后两组数字)。

重症药疹--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PPT

重症药疹--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PPT

机体免疫应答分为两大类
人体免疫系统分为三道防线 物理屏障组成第一道防线,先天免疫系统组成第二道防线,获得性免疫系统组成第三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组成包括: • 天然屏障,包括皮肤、粘膜等 • 吞噬作用吞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 • 体液因子包括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
干扰素等 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侵入病原体的清除 机制,不涉及抗原识别及二次免疫应答。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EDDE)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IHS)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 induced hyper ⁃sensitivity syndrome, DIHS)又称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和 系 统 症 状 的 药 物 反 应(drug reaction with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DRESS)
的表达、细胞色素P450 亚型等药物代谢酶异构 体及 P 糖蛋白等药物转运体相关的基因变异, 可能影响个体对药物超敏反应的遗传易感性
病毒的活化
影响药物代谢或排泄的基础疾病、药物 的理化特性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发病机制
重症药疹患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类型及相关药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1 I型药物过敏反应 2 II型药物过敏反应 3 III型药物过敏反应 4 Ⅳ型药物过敏反应
非免疫反应介导的 药物过敏反应
1 遗传因素: HLA基因
2 病毒感染:EBV HHV-6
........
药疹分型 - 重型药疹
重型多形红斑型药疹(EMDE)
SJS/TEN


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AGEP)

超敏反应2014

超敏反应2014

发生机制
致敏阶段
产生IgE
变应原
Th2
发敏阶段
脱颗粒
效应阶段
临床症状
平滑肌细胞 小血管
致敏肥大细胞
APC
Fce R
IL-4
B
BCR
释 放 介 质
肥大细胞
粘膜下腺
肥大细胞 血小板
IgE
神经末梢
一、I 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主要参与成分:
1. 抗原:过敏原 2. 抗体:IgE 3. 细胞: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三)III型超敏反应特点
▽血管扩张、渗出
▽中性粒细胞浸润 ▽出血坏死及血栓为特征的血管炎
四、IV 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DTH)
类风湿性关节炎
体内变性IgG刺激机 体产生抗体(称为类 风湿因子,IgM类), 形成 IC ,沉积于全 身小关节滑膜处, 引起小关节红肿、 变形僵直、失去运 动功能。
系统性红斑狼疮
细胞核物质(如 DNA 、 RNA 、核内 可溶性蛋白)刺 激机体产生抗核 抗体,形成IC , 沉积于全身毛细 血管、关节滑膜、 心脏瓣膜等处, 引起全身性损伤。
母亲(Rh-)
抗Rh+ (IgG)
通过胎盘
第二胎(Rh+)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Goodpasture’s 综合征)
肺泡基底膜和肾小球基底膜存在共同的Ⅳ型胶原, 患者产生针对此抗原的自身IgG,此种抗体可与两 种组织的基底膜抗原结合,激活补体或通过调理 促吞噬作用,导致肺出血和肾炎。
(三)Ⅱ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1、抗原为细胞膜性抗原; 2、由IgG、IgM类抗体介导; 3、有补体、 MΦ 、NK 细胞参与; 4、有组织细胞损伤。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2、免疫抑制剂
2、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在DIHS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药物可以抑制免疫反应, 减轻炎症反应,缓解过敏症状。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糖 皮质激素等。根据病情轻重和患者身体状况,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量和持续时间可 能有所不同。
3、生物制剂
3、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DIHS的方法。生物制剂是一种针对特定细胞因 子或免疫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可以针对性地抑制免疫反应或炎症反应。例如,针 对IFN-γ和TNF-α等细胞因子的生物制剂已经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治疗DIHS的潜 力。
二、慢性咽炎的药物治疗进展
二、慢性咽炎的药物治疗进展
1、局部治疗局部药物治疗是慢性咽炎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临床上多 采用消炎、收敛、润喉等药物进行治疗。然而,这些药物往往只能缓解症状,难 以根治疾病。此外,部分药物还可能存在副作用,如激素类药物可能导致免疫力 下降。
二、慢性咽炎的药物治疗进展
4、血浆置换疗法
4、血浆置换疗法
血浆置换疗法是一种通过置换患者血浆中的异常免疫成分来缓解DIHS的方法。 这种疗法可以清除患者血浆中的致病抗体和细胞因子,从而减轻过敏症状。然而, 血浆置换疗法的使用尚处于研究阶段,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进一步评估。
5、疫苗调节免疫反应
5、疫苗调节免疫反应
疫苗调节免疫反应是一种新兴的治疗DIHS的方法。通过疫苗接种的方式,诱 导机体产生针对致敏药物的特异性抗体,从而降低再次接触药物的过敏风险。目 前,针对一些常见致敏药物的疫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2、T细胞活化与细胞因子
在DIHS的发病过程中,T细胞的活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扮演着关键角色。一些 研究表明,特定的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DIHS患者的血清中显著升高。这些细胞因子可以促进炎症反应,导致皮 肤损伤、发热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四种类型超敏反应

四种类型超敏反应
第十四章 超敏反应
概 述: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 应,是指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发生的 以组织细胞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特异性免 疫应答。
变应原(allergen):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 称之为变应原。
分 类:
I型---- 速发型超敏反应(IgE)
II型----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IgG, IgM)
III型----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IgG)
IV型---- 迟发型超敏反应(TDTH,TC)
第一节 I 型超敏反应
一、参与反应的成分和细胞
(一)变应原—多种多样
l 接触或吸入性的:
s 植物花粉 s 屋尘,尘螨, 霉菌, s 异种动物蛋白,动物皮屑,抗血

l 食物变应原:
s 含蛋白较高的食物, (奶, 蛋, 鱼虾类水产海鲜品等)
Ⅲ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抗体是IgG、IgM; 形成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小血管 基底膜; 有补体参与; 病理损害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三、临床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发病率:0.01-0.09%
三、临床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
发病率:0.5-1%
三、临床疾病——银屑病
发病率:2-3%

• 发敏阶段——相同变应原→致敏机体→Ag-

IgE-细胞→细胞膜稳定性下降,通透性增加,

细胞内颗粒脱出。

• 效应阶段——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引起
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腺体
分泌增加。
三、I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点:
1.发生快,消退亦快,为可逆性反应; 2.参与抗体是IgE; 3.参与细胞为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机制研究
3.研究表明未经修饰的阿巴卡韦与HLA-B*57:01非共价结 合,横跨“抗原结合缝”的底部,伸入F口袋,F口袋 是羧基端色氨酸锚定蛋白结合HLA-B*57:01的部位。阿 巴卡韦与HLA-B*57:01精美特异性的结合,改变了“抗 原结合缝”的形状和化学特性,因此改变了内生肽结 合HLA-B*57:01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阿巴卡韦引 导选择新的内生肽,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的显著变化。 形成的多肽-中心的“改变的自身反应”激活阿巴卡韦 特异性T细胞,因而驱动多克隆CD8 T细胞活化和表现 为AHS的系统性反应。 4.研究还表明卡马西平——一种与HLA-B*15:02个体超敏 反应相关的、广泛用于抗癫痫的药物——与这种类型 等位基因结合,导致呈递自身抗原多肽的变化。

携带有HLA-B*1502等位基因的病人的确定 及对该类病人避免使用卡马西平可以有效 降低卡马西平诱导产生的SJS-TEN的发生。
HLA-B*13:01与氨苯砜超敏综合征
2014-2-15
氨苯砜


Emil Fromm (1865–1928)
为砜类抑菌剂,对麻风杆菌有 较强的抑菌作用,大剂量时显 示杀菌作用。 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药 物联合使用,用于治疗感染性 疾病如麻风、疟疾、HIV感染 后卡氏肺囊虫病等,也可用于 治疗以嗜酸性粒细胞或中性粒 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 症性疾病如胞疹样皮炎、脓疱 性皮肤病等。
研究方法

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和差补计算 得出HLA分子的对数加法检验方法,进行了 一项纳入将氨苯砜作为麻风多药治疗之一 的872例(39例DHS,833例对照)研究对象 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在重复分 析中,我们在另外31例氨苯砜超敏综合征 患者和1089例对照样本中对24个SNPs进行 了基因分型,并对一组独立的37例氨苯砜 超敏综合征患者和201例对照样本中的HLAB和HLA-C区域进行了分辨率达到4位数的二 代测序。
SJS-TEN


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先出现类似流行 性感冒的前驱症状,包括发烧、喉咙痛、头痛, 接着在皮肤出现钱币大小的环状纹(标靶病征), 面积逐渐扩大,随后出现水疱。 毒性表皮坏死综合征(TEN):典型发病开始为疼 痛性局部红斑,很快蔓延,在红斑上发生松弛性 大泡或表皮剥离。若遇轻度触碰或牵拉可导致大 面积剥离。发生大面积裸露时可伴有疲乏、寒战、 肌痛和发热。病人在24~72小时内发生广泛的糜烂 ,包括所有粘膜。此时病情极为严重,受累皮肤类 似Ⅱ度烫伤。可因液体和电解质失衡和多脏器合 并症而导致死亡。
研究结果

GWAS结果显示,位于HLA-B与MICA位点间的 SNP rs2844573与麻风患者中的氨苯砜超敏综合征 显著相关(比值比为6.18,P=3.84×10-13)。 HLA-B*13:01被证实为氨苯砜超敏综合征的危险因 素(比值比为20.53,P=6.84×10-25)。携带HLAB*13:01位点预测氨苯砜超敏综合征的敏感性为 85.5%,特异性为85.7%,如不携带该位点,则氨 苯砜超敏综合征危险降低7倍(从1.4%到0.2%)。 约2%~20%的中国人群、1.5%的日本人群、1%~ 12%的印度人群及2%~4%的东南亚亚洲人群携带 HLA-B*13:01位点,欧洲和非洲人群大都不携带该 位点。
HLA与药物超敏反应


HLA-B*1502与卡马西平诱导的毒性作用 (台湾) HLA-B*13:01与氨苯砜超敏综合征
HLA与药物超敏反应
HLA-B*1502与卡马 西平诱导的毒性作 用(台湾) ——2011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HLA与药物超敏反应
SJS
TEN
研究背景



卡马西平,抗癫痫和促进情绪稳定的药物, 在东南亚国家中是导致SJS-TEN及相关疾病 主要原因。 卡马西平导致的SJS-TEN与HLA-B*1502显著 相关。 通过对HLA-B*1502病人的筛选,可以降低 卡马西平导致的SJS-TEN的发生。
研究方法

从23家医院招募的4877名未服用卡马西平 的患者,对其外周血进行DNA测序看是否携 带HLA-B*1502等位基因。对携带HLAB*1502等位基因(7.7%)的病人,建议其 不要服用卡马西平,改用其他药物替代。 对不携带HLA-B*1502等位基因(92.3%)的 病人建议其服用卡马西平。电话回访每周 一次共两个月看是否有反应。对照组是SJSTEN历史上估计的发生率。
全基因关联分析(GWAS)


在人类全基因组范围 内找出存在的序列变 异,即单核苷酸多态 性(SNP),从中筛选 出与疾病相关的SNPs。 患者全基因组范围内 检测出的SNP位点与对 照组进行比较,找出 所有的变异等位基因 频率,从而避免了像 候选基因策略一样需 要预先假设致病基因。
实验技术流程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组织相容性抗原按其免疫性能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移植抗原,负责排斥外来的组织,存在 于杀伤性T淋巴细胞中,为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所 必需,人的I类基因编码移植抗原HLA-A,B,C; 第二类是参与免疫反应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信息传 递,人的Ⅱ类区称为HLA-D,又可分为4个亚区, 排列顺序为DR,DQ,DZ/DO,DP; 补体蛋白质提供了第三类MHC,基因座位于S区, 其编码的蛋白 质是血清的组成成分,负责同抗原 —抗体复合物作用以引起细胞的裂解。
显示HLA-B*13:01在MHC区域作为等位基因与氨苯砜超敏综合征有很强的相关性。
显示
研究结论

HLA-B*13:01与麻风患者发生氨苯砜超敏综 合征有关。
相关机制研究
1.人类白细胞抗原是一类呈递病原衍生多肽给 T细胞进而启动免疫反应的高度多态性蛋白 质。HLA多态性主要体现在“抗原结合缝” 上,因而使不同的同种异型HLA筛选的自我 衍生的和病原体衍生的抗原多肽形成多样 性。 2. 越来越多的基于免疫的药物反应,包括 “阿巴卡韦超敏反应综合症”(AHS)和 “卡马西平”诱导的“Stevens–Johnson” 综合症(SJS)等与特异的HLA等位基因有关。



HLA-B*1502与卡马西平诱导的毒性作用 (台湾)
第6号染色体
2014-2-15
东南亚地区.
HLA-B15 等位基因在中国南部最普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14-2-15
卡马西平
适应症: 1癫痫发作 2.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发作 3.预防或治疗躁狂-抑郁症 4.中枢性部分性尿崩症 5. 酒精癖的戒断综合征
HLA-A*3101与卡马 西平诱导的超敏反 应(欧洲) ——2011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HLA与药物超敏反应
HLA-B*57:01与阿 巴卡韦超敏反应 ——2012nature
HLA与药物超敏反应
HLA-B*13:01与氨 苯砜超敏综合征 ——2013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4-2-15
研究结果
4.3%的患者发生轻微皮疹;0.1%的患者发生 弥漫性皮疹。服用卡马西平的HLA-B*1502 阴性患者没有一例发生SJS-TEN。相反,卡 马西平诱导的SJS-TEN历史发生率(0.23)转 化过来应该有十例病人发生(P<0.001)。
HLA-B*1502
2014-2-15
研究结论
氨苯砜超敏综合征

氨苯砜(DDS)超敏综合征是在服用DDS后出 现的一组以发热、皮疹、肝损害、黄疸、 淋巴结肿大及溶血性贫血为主要表现的综 合征,是DDS所致的相对少见的严重药物不 良反应。如果处理不及时、不正确会因肝 功能衰竭很快死亡。
研究背景

氨苯砜用于感染与炎性疾病的治疗, 0.5%~3.6%接受该药治疗的患者可发生氨 苯砜超敏综合征,报告的与之相关的死亡 率为9.9%。迄今尚无用于预测氨苯砜超敏 危险的检测方法。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 由单个核苷酸—A,T,C或G的改变 而引起的DNA序列的改变,从而 造成的不同物种间或人体内染色 体基因组的多样性。例如,来自 两个不同个体的DNA片段,其一 个单核苷酸中的序列AAGCCTA到 AAGCTTA存在差异性。这种情况 下,我们称之为等位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分布是不 均匀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在 非编码区比在编码区更常见;或 者一般来说,是自然选择发挥着 作用,倾向于保留最利于遗传适 应性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