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的分类

超敏反应的分类
超敏反应的分类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造成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损伤。 超敏反应与正常免疫应答的区别在于是机体在识别和排除抗原的同时,还给机体造成机能障碍或病理损伤,将损伤一面称之为超敏反应,属于病理免疫,又称变态反应 根据Gell 和Coombs,把超敏反应分为四种类型:I型:过敏反应 Ⅱ型:抗体介导的细胞毒反应 Ⅲ型:免疫复合物反应 Ⅳ型:迟发型超敏反应 第一节I型超敏反应:过敏反应 由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释放大量过敏介质而造成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过敏介质诱发的临床表现时间极短,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 始动因素:IgE 作用机制:肥大细胞膜上的FcεR结合IgE类抗体,经过交联作用,激活了肥大细胞,促使其脱颗粒,释放出多种类型的过敏介质。 一、IgE和肥大细胞的活化 (一)IgE及其类别转换 IgE分子的免疫生物学特性:通过其高亲和力受体FcεRI首先和细胞及组织结合,然后再识别和结合抗原。 表达FcεRI的细胞: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活化的嗜酸粒细胞 Ig类别转换: NK1.1CD4+T cell DC2(树突细胞) Th2 cell IL-4 Th0 cell 低浓度抗原(应变原作用特点之一) IgE IL-4, IL-3 B cell (二)IgE介导的信号转导 FcεRI:由四条肽链组成:α、β及两条γ链。 α链:胞膜外两个IgSF结构域:识别IgEFc段 β链:四次跨膜结构域,N、C端在膜内 胞内有ITAM,参与细胞活化信号的胞内转导γ链:同源二聚体 IgE和两个以上FcεRI分子的α链交联:引起受体及相关跨膜分子的聚合,致Src家族PTK 成员(Lyn)相互磷酸化而激活 肥大细胞还有蛋白酪氨酸激酶Btk的参与。 (三)肥大细胞活化的调节 1、CD23(FcεRⅢ):低亲和力IgE受体,负向调节IgE合成。 2、FcγRⅡ-B:负反馈调节,机制未明 3、GIF:糖基化抑制因子 4、GEF:糖基化增强因子 二、肥大细胞与过敏介质 (一)肥大细胞类型

免疫学考试问答题及答案

1.什么是免疫?免疫的功能和表现有哪些? 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免疫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可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反应。 免疫系统主要有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即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清除异物的能力,该功能过高会引发超敏反应;该功能过低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②免疫自稳,即清除体衰老和死亡细胞的能力。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及时清除体衰老和死亡的细胞或抗原抗体复合物,而对自身成分不发生免疫应答,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如果免疫耐受功能失调,则可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③免疫监测,即免疫系统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免疫监测功能过低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2.Burnet克隆选择学说和克隆清除学说的容是什么?根据该学说,免疫系统如何区别“自我”和“非我”? 是由澳大利亚免疫学家Burnet提出的,容:(1) 在机体发育的早期,体存在着无数针对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克隆。同一个克隆的细胞均表达相同的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某一特定抗原表位。(2)胚胎期与自身成分反应的T、B淋巴细胞被“禁忌”,形成免疫耐受,此为克隆清除。(3)出生后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的相互作用,引起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活化和分化,此为克隆选择。(4)分化后的所有效应细胞具有相同的特异性。自我-胚胎时期和免疫系统接触过的物质;非我(抗原):胚胎时期没有和免疫系统接触的物质,如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 3.什么是免疫应答?根据免疫应答的机制,免疫应答分哪两类?每类的特点和组成如何? 免疫应答是指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引起的一系列细胞和分子的协调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目的的生理过程,包括三个基本阶段:抗原识别阶段,活化、增值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固有免疫特点:(1)出生时已具备(早)(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4)个体差异不大固有免疫组成:(1)解剖与生理屏障,皮肤、黏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2)吞噬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NK细胞(3)体液因子: 补体、细胞因子、溶菌酶适应性免疫特点:(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2)具有特异性(3)一般不能遗传(4)个体差异大(5)具有记忆性适应性免疫组成:抗原提呈细胞、B淋巴细胞、浆细胞、记忆B细胞、抗体、补体、T淋巴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 4.什么是免疫耐受?其产生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此时机体对其他抗原仍可做出正常的免疫应答。免疫耐受分为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中枢耐受是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与B细胞发育的过程中,不成熟T及B细胞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的耐受。其主要机制如下:当T及B 细胞分别在胸腺及骨髓微环境中发育至表达功能性抗原识别受体阶段,T细胞抗原受体与微环境基质细胞表达的自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呈高亲和力结合时,引发阴性选择,启动细胞程序性死亡,致克隆消除;不成熟B细胞在骨髓及末梢中,与自身Ag呈高亲和力结合时,亦被克隆消除。外周耐受是指成熟T及B细胞,遇源性或外源性Ag,不产生免疫应答。其形成的主要机制有:克隆清除,免疫忽视,克隆无能及不活化,免疫调节抑制,信号转导障碍,免疫隔离部位。 5.免疫学的前言和热点问题? ①免疫识别的结构基础和相关机制,适应性免疫: TCR 、BCR 、抗原表位;固有免疫-模式识别受体。②免疫系统发生、免疫细胞及亚群。③免疫调节的细胞和分子机制。④免疫记忆,对记忆性T、B细胞的许多特性尚不清楚。⑤microRNA与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及免疫应答的调节。⑥炎症复合体的功能。⑦表观遗传学研究。⑧系统生物学研究。⑨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可视化研究。10、免疫治疗:肿瘤疫苗,基于免疫细胞的免疫治疗,抗体药物:CTLA-4抗体,针对信号通路的小分子药物。 6.结合抗体的结构,阐述其生物学功能。 抗体分子的基本结构是四肽链结构,包括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重链和轻链之间由二硫键连接,分为氨基端(N端)和羧基端(C端)。在重链近N 端的1/5-1/4处和轻链近N端1/2区域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多变称可变区,其余部分为恒定区。抗体的生物学功能:①特异性结合抗原,阻止病原体对机体的感染;②激活补体,IgM、IgG与抗原结合后导致抗体Fc段构象改变,暴露出补体结合位点,使C1q能够与之结合,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或细菌脂多糖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③结合Fc受体,表面具有Fc受体的细胞与相应的抗体Fc段结合,发挥调理吞噬、ADCC、介导Ⅰ型超敏反应;④通过胎盘和粘膜,IgG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对新生儿抗感染有重要意义;⑤免疫调节,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 7.举例说明细胞因子的特点与生物学活性。 细胞因子(CK)是一类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产生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功能。细胞因子主要分六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细胞因子的特点:①结构特点:低分子量的蛋白质或糖蛋白,半衰期短;②产生特点:多源性,一种细胞因子可由不同的细胞产生,一种细胞可以合成分泌多种细胞因子;③细胞因子通过自分泌、旁分泌或分泌的方式发挥效应;④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作用特点是多效性、高效性、重叠性、协同性、拮抗性和网络性。细胞因子生物学活性有:①增强抗感染和细胞杀伤效应,抗细菌、抗病毒;②促进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③调节免疫反应;④诱导肿瘤细胞凋亡;⑤刺激造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_第17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一、单项选择 1. 由细胞免疫介导的变态反应是型: A. I 型 B. Ⅱ型 C. Ⅲ型 D. Ⅳ型 E. 以上都不是 2. I 型过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种成分转移给正常人? A. 患者的致敏淋巴细胞 B. 患者的血清 C. 致敏淋巴细胞释放的转移因子 D. 巨噬细胞释放的淋巴细胞激活因子 E. 以上均不是 3. 关于Ⅱ型变态反应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属于细胞毒型 B. 有NK 细胞和巨噬细胞参与 C. 没有补体参与 D. 可由病菌与自身组织间的共同抗原引起 E. 是由IgG 和IgM 介导的 4. 下列疾病属于III 型变态反应的是: A. 特应性皮炎 B. 输血反应 C. 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D. 接触性皮炎 E. 移植排斥反应 5. I 型超敏反应主要是由哪一种抗体介导的 A.IgG B.IgM C.IgE D.IgA E.IgD 6. 参与I 型超敏反应主要的细胞是: A.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B.B 细胞C.T 细胞D.NK 细胞E.内皮细胞 7. 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青霉素过敏性休克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 C.皮肤荨麻疹D.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E.过敏性鼻炎 8. 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的是: A.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 B.IgE 与致敏靶细胞表面IgE 受体结合C.肥大细胞发生脱颗粒D.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相应症状 E.IgG 激活补体溶解破坏靶细胞 9. 在抢救过敏性休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药物是: A.肾上腺素B.阿司匹林C.青霉素D.抗血清E.扑尔敏 10. 某同学,每年春季便出现流鼻涕、打喷嚏不止,可能的原因是对花粉产生了:A.I 型超敏反应B.II 型超敏反应C.III 型超敏反应 D.IV 型超敏反应E.不属于超敏反应 11. 不属于I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C.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D.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E.Graves’病(甲状腺功能亢进) 12. 下列关于II 型超敏反应错误的是 A.自身组织细胞是受到攻击的靶细胞B.输血反应是典型的II 型超敏反应 C.参与的抗体主要是IgG 和IgM D.吞噬细胞和NK 细胞的杀伤是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E.参与的抗体主要是IgE 13. II 型超敏反应中的靶抗原不包括 A.ABO 血型抗原B.链球菌胞壁成分与关节组织的共同抗原 C.改变了的自身抗原D.结合在自身细胞表面的抗原E.游离的病毒颗粒 14. 新生儿溶血症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 A.I 型B.II 型C.III 型D.IV 型E.不属于超敏反应 15. Ⅰ型超敏反应不具有的特点是: A.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B.发生迅速,消退也快

II型超敏反应发生的过程和机制

II型超敏反应发生的过程和机制 Ⅱ型超敏反应是由抗体(IgG或IgM)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的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又称为细胞溶解型(cytolytictype)或细胞毒型(cytotoxictype)超敏反应。 一、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 正常组织细胞、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和被抗原表位结合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均可成为Ⅱ型超敏反应中被攻击杀伤的靶细胞。靶细胞表面的抗原主要包括:正常存在于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如ABO血型抗原、Rh抗原和HLA抗原;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细胞之间具有的共同抗原,如链球菌胞壁多糖抗原与心脏瓣膜、关节组织之间的共同抗原;感染和理化因素所致改变的自身抗原;结合在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药物抗原表位或抗原一抗体复合物。 (二)抗体、补体和效应细胞的作用 抗原诱发机体产生抗体后,抗体结合于细胞膜上的抗原通过下列途径或机制导致靶细胞损伤或功能障碍:①固定并激活补体裂解靶细胞;②借助于免疫调理

(IgGFc段与吞噬细胞Fc受体结合)和免疫黏附(C3b与吞噬细胞C3b受体结合)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靶细胞的破坏;③抗体IgG的Fab段与靶细胞抗原结合后,其另一端Fc段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或NK细胞上Fc受体结合,通过ADCC 发挥细胞外非吞噬性杀伤作用;④刺激或阻断靶细胞受体功能。 二、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输血反应 输血反应是指血型和HLA型不合所引起的血细胞破坏,有溶血性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两类。如ABO血型不合的输血可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即溶血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由反复输入异型HLA的血液所致,受者体内诱发抗白细胞的抗体或抗血小板的抗体,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破坏。 (二)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症可因母子间Rh血型不符而引起。血型为Rh一的母亲由于输血、流产或分娩等原因接受红细胞表面Rh抗原刺激后,可产生抗一Rh。此类抗体为IgG类抗体,可通过胎盘。当体内产生抗一Rh的母亲妊娠或再次妊娠,且胎儿血型为Rh+时,母体内的抗一Rh便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其红细胞结合使之溶解破坏,引起流产或发生新生儿溶血症。产后72小时内给母体注射抗一Rh,及时清除进入母体内的Rh+红细胞,可有效预防再次妊娠时发生新生儿溶血症。母子间ABO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也不少见,多发生于母亲为O型,胎儿为A、B型,但症状轻微,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办法。 (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服用甲基多巴类药物或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EB病毒感染后,能使红细胞膜表面成分发生改变,从而刺激机体产生红细胞自身抗体。这种抗体与自身改变的红细胞特异性结合,可引起自身免疫性贫血。 (四)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青霉素、磺胺、安替比林、奎尼丁和非那西汀等药物的抗原表位能与血细胞膜蛋白或血浆蛋白结合获得免疫原性,从而刺激机体产生药物抗原表位特异性抗体。这种抗体与药物结合的红细胞、粒细胞或血小板作用,或与药物结合形成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后,再与具有Fc受体的红细胞、粒细胞或a/l,板结合,可引起药物性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超敏反应及免疫学应用习题

第十六章免疫病理之一:超敏反应 【目的要求】 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及临床常见疾病;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熟悉: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 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教学内容】 一、超敏反应的概念(超敏反应、变态反应、过敏反应)、超敏反应的分类: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分为Ⅰ、Ⅱ、Ⅲ、Ⅳ型。 二、Ⅰ型超敏反应: 1、特点及参与成分(变应原、变应素、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2、发生机制(致敏阶段、发敏阶段)。 3、临床常见疾病及防治原则。 三、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疾病。 四、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疾病。 五、Ⅳ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疾病。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超敏反应 2. 变应原 3. 变应素 4. Authus反应 5. DTH 二、填空题 1.超敏反应是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根据免疫应答的机制和临床特点,可将超敏反应分为4型:其中 I 型,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 II 型,又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III 型,又称为免

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IV 型,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3.表面具有FcεRI的细胞有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4.根据I型超敏反应效应发生的快慢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分为速发相和迟发相两种类型。 5.致敏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颗粒内预先形成储备的介质包括组胺和激肽原酶;新合成的介质主要包括白三烯、前列腺素D2 和血小板活化因子。 6.青霉素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醛酸和青霉烯酸是半抗原,与体内组织蛋白结合后就具有了免疫原性。 7.ABO血型的天然血型抗体属于 IgM 类抗体;引起新生儿溶血症的Rh抗体是 IgG 抗体。 8.补体不参与 I 型和 IV 型超敏反应。 9.Ⅳ型超敏反应是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10.食物过敏反应属于 I 型超敏反应;异型输血反应属于 II 型超敏反应;急性肾小球肾炎多数属于 III型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属于 IV 型超敏反应。 11.预防超敏反应时,最理想的方法是查明变应原,避免与之接触。 12.临床在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时,为防止血清过敏性休克,需作皮肤过敏试验;如为阳性,而又必须使用时,应采用脱敏疗法。 三、单项选择题 1.关于超敏反应的理解,错误的是( D ) A.致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 B.发生时间有快有慢 C.为异常免疫反应D.为负免疫应答 E.一定是相应抗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时才发生 2.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细胞是( E ) A.中性粒细胞 B.致敏淋巴细胞 C.巨噬细胞 D.NK细胞E.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3.引起即刻相反应的主要生物学活性介质是( E ) A.白三烯 B.前列腺素D2 C.血小板活化因子 D.激肽原酶E.组胺 4.I型超敏反应不具有的特点是( E ) A.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B. 无补体参与 C.特异性IgE参与 D.发生和消退迅速 E.免疫病理作用以细胞破坏为主

四型超敏反应总结

类 型 过敏原抗体补体细胞活性介质常见病小结 1 型 超 敏 反 应 即速发型,又称过敏反应。 该型超敏反应是已被超敏原致敏的机体再次 受到相同超敏原刺激后所生的急性超敏反应。 发生快,消退亦快;常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 而无严重的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 倾向。 过敏原进入机体后,诱导B细胞产生IgE抗体。IgE 与靶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牢固地吸附在肥大细胞、嗜 碱粒细胞表面。当相同。 可经血清被动转移。 植物花粉、真菌孢 子、尘螨或其排泄 物、昆虫或其毒液、 异种动物血清、动物 皮屑,以及乳、蛋、 鱼、虾、蟹、贝等食 物和青霉素、链霉 素、先锋霉素、磺胺、 普鲁卡因、有机碘化 合物等药物及化学 物质。 主要由IgE 介导,其次 为IgG4 (IgE主要 由鼻咽、扁 桃体、器 官、胃肠道 粘膜下固 有层浆细 胞产生) 无肥大细胞与 嗜碱性粒细 胞、嗜酸性粒 细胞、FceR、 组胺、白 三烯、前 列腺素 (PG)、 血小板活 化因子 (PAF)、 激肽原 酶、感觉 神经肽。 全身过敏反应、呼 吸道过敏反应、消 化道过敏反应、皮 肤过敏反应。 1、必须有与肥大 细胞及嗜碱细胞高 亲和的IgE参与。 2、IgE多由粘膜分 泌,所以多引起黏膜 反应。 2 型 超 敏 反 应 即细胞毒型(Ⅱ型变态反应),抗体(多属IgG、 少数为IgM、IgA)首先同细胞本身抗原成分或吸 附于膜表面成分相结合,然后通过四种不同的途 径杀伤靶细胞。 细胞固有抗原 (ABO、Rh、白细胞 抗原)、自身抗原、 外来抗原或半抗原。 IgG、IgM、IgA C1-C9单核吞噬细 胞、中性粒细 胞、NK细胞 ()各种血细 胞可作为破 会对象。 输血反应、新生儿 溶血、免疫性血细 胞减少症、肺肾综 合征 (Goodpasture)、 自身免疫性甲亢 (Graves) 1、必须有靶细胞表 面抗原结合的IgG、 IgM参与

1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是指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在数分钟内所发生的超敏反应。其主要特点是:①发生快,消退亦快;②主要由特异性IgE 介导;③通常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一般不遗留组织损伤;④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一、参与超敏反应的物质 (一)变应原 凡进入机体能诱导产生特异性IgE 类抗体,导致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allergy)。有些变应原为完全抗原,也有些为半抗原。一般变应原均属外源性抗原。 临床上常见的变应原有:药物、异种动物血清、植物花粉、尘螨、真菌孢子、动物皮屑或羽毛、昆虫或其毒液以及鱼、虾、蛋、乳、蟹、贝等食物和某些酶类如枯草菌溶素、蜂毒中的磷脂酶A2 等。 (二)抗体 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为IgE ,因其由变应原诱导产生,又称为反应素(allergins)。正常人血清中其含量极低,超敏患者明显升高。IgE 主要在鼻咽、扁桃体、气管、支气管和胃肠道等处的粘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产生,这些部位也是变应原易于侵入和超敏反应常见的发生部位. 被变应原刺激后,易于产生IgE 类抗体的机体为特应性素质个体,亦称过敏体质者。研究表明: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能与MHC Ⅱ类基因中的某些位点有关,IgE 为亲细胞抗体,能通过Fc 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Fc 受体(Fc εR)结合。结合于细胞表面的IgE 比较稳定不易降解。 (三)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1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是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细胞,胞浆含有嗜碱性颗粒,能释放或介导合成大致相同的活性介质,如组织胺、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缓激肽等。此二类细胞来源于髓样干细胞前体。其细胞表面均具有高亲和力的IgE Fc 受体,能与IgE Fc 段牢固结合。 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肤、淋巴组织、子宫、膀胱、以及消化道粘膜下层结缔组织中微血管周围和内脏器官的包膜中,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存在于血液中。

超敏反应

第十章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若机体已被某抗原致敏,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则二次免疫应答被增强。在摄入的抗原量较大或机体的免疫处于高应答状态时,则因免疫应答过强而导致组织损伤,此即称为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俗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过敏反应(anaphylaxis)。 根据反应发生的速度、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将超敏反应分为I、II、III和IV型。I~III 型由抗体介导,可经血清被动转移。而IV型由T细胞介导,可经细胞被动转移,反应发生较慢,故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I型主要由IgE抗体介导,故补体不参与,由肥大细胞等释放的介质引起组织损伤,症状发生和消退在四个型中最快,与遗传关系也最明显。 II型由抗组织和细胞表面抗原的IgG或IgM类抗体介导,血细胞是主要靶细胞,补体活化、白细胞聚集并活化以及受体功能异常为该型反应机制。 III型由循环可溶性抗原与IgM或IgG类抗体形成的复合物介导,补体参与反应,白细胞聚集和被激活。 I~III型均可经血清抗体转移。 IV型超敏反应由CD4+T细胞介导,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是Mφ和淋巴细胞的局部浸润、活化及细胞因子的产生。 10.1 I型超敏反应 10.1.1 I型超敏反应的概念 I型超敏反应在四型超敏反应中发生速度最快,一般在第二次接触抗原后数分钟内出现反应,故称速发型超敏反应(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或变态反应(allergy)。多次注射动物抗血清所引起的异常反应称为过敏症(anaphylaxis),以示与保护性反应(prophylaxis)相区别。IgE抗体是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抗体。 (一)变应原 凡经吸入或食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后能引起IgE类抗体产生并导致变态反应的抗原性物质称为变应原(allergen)。多数天然变应原的分子量为1~7万道尔顿。

超敏反应

第十五章超敏反应 若机体已被某抗原致敏,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则二次免疫应答被增强。在摄入的抗原量较大或机体的免疫处于高应答状态时,则因免疫应答过强而导致组织损伤,此即称为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根据反应发生的速度、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将超敏反应分为I、II、III和IV型。I~III型由抗体介导,可经血清被动转移。而V型由T 细胞介导,可经细胞被动转移,反应发生较慢,故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 一、概念 I型超敏反应在四型超敏反应中发生速度最快,一般在第二次接触抗原后数分钟内出现反应,故称速发型超敏反应(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或变态反应(allergy)。多次注射动物抗血清所引起的异常反应称为过敏症(anaphylaxis),以示与保护性反应(prophylaxis)相区别。IgE抗体是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抗体。 (一)变应原 凡经吸入或食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后能引起IgE类抗体产生并导致变态反应的抗原性物质称为变应原(allergen)。多数天然变应原的分子量为1~7万道尔顿。 引起变态反应的重要变应原有吸入性变应原和食物变应原两大类。1.吸入性变应原: (1)种类繁多的植物花粉;(2)真菌;(3)螨;(4)上皮变应原;(5)屋尘;(6)羽毛;(7)昆虫变应原;(8)植物变应原。 2.食物变应原: (1)常见的过敏性食物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牛奶和鸡蛋;海产类食物,不易消化的食物如哈蟆类、鱿鱼;含有真菌的食物, 如蘑菇等。 (2)因保鲜食品,冷藏食品及人工合成饮料日益增多,因而食物添加剂(染料、香料等),防腐剂,保鲜剂和调味剂就成了 一类新的重要变应原。 (3)药物可经口服、注射和吸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少数病人用药后出现局部或全身药物过敏反应,如药疹、阿司匹林性哮 喘、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等。 (二)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

超敏反应附答案

超敏反应 单选题:共30题,每题1分 1 、血液的氧离曲线左移发生在A.肺毛细血管 B.温度升高时 C.血液PH值降低时 D.组织毛细血管 E.2,3-二磷酸甘油酸含量增加 2 、早期处理中错误的是A.使用抗生素 B.为缓解疼痛,肌肉注射杜冷丁50MG C.安放胃肠减压管 D.为监测尿量,安放导尿管 E.静脉输 3 、早产儿易发生佝偻病,主要是由于A.肝肾功能较差 B.胃肠道对维生素D吸收不良 C.胃肠道对钙、磷吸收不良 D.易发生胃肠道功能紊乱 E.体内储钙不足,生长发育 4 、黄疸的分类,下列哪项属于按胆红素性质分类A.溶血性黄疸 B.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 C.肝细胞性黄疸 D.胆汁淤积性黄疸 E.先天性非溶血性黄 5 、先天愚型染色体检查中,下列哪项核型最常见A.47,XX(XY),+21 B.46,XX(XY),-14,+T(14Q;2LQ) C.45,XX(XY),-14,-2L,+T(14Q;2LQ) D.46,XX(XY),-21,+T(2LQ) E.46,XX(XY),-22,+T(2LQ;22Q 6 、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特征是A.核分裂 B.细胞核异型 C.线粒体肿胀 D.细胞核碎裂 E.细胞质脂质增 7 、此患儿可能诊断是A.喘息性支气管炎 B.毛细血管炎 C.肺炎 D.气管异物 E.咳嗽变异性哮 8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确诊靠A.新生儿筛查 B.血T3、T4、TSH检查 C.TRH刺激试验 D.骨骼X线检查

E.放射性核素检 9 、患者,女,55岁,10年来主要因丈夫有外遇,夫妻感情不佳,总想离婚,但又总舍不得孩子,又怕丢面子,来到心理咨询门诊,想问心理咨询师,离婚还是不离婚好?此时心理咨询师最应注意采用的原则是A.回避原则 B.中立原则 C.耐心原则 D.综合原则 E.灵活原 10 、医学伦理学规范的本质在于A.全人类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B.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C.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D.科学性与伦理性的统一 E.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 11 、女性,40岁,进食后胸骨后刺痛伴梗噎感2个月。X线食管钡餐检查示:食物通过贲门时受阻。最可能的诊断是A.贲门癌 B.食管良性肿瘤 C.神经官能症 D.食管炎 E.贲门失弛缓 12 、正常人空腹时血浆脂类不包括A.甘油三酯 B.胆固醇 C.磷脂 D.游离脂肪酸 E.酮 13 、目前效果最好的免疫抑制剂是A.硫唑嘌呤 B.环孢霉素A(CSA) C.环磷酰胺 D.糖皮质激素 E.FK-50 14 、情感对于情绪来说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 A.强烈而冲动 B.伴有明显的行为变化 C.伴有明显的生理变化 D.稳定而深刻 E.带有明显的情境 15 、不符合单纯性肾病的临床表现是A.低白蛋白血症 B.肉眼血尿 C.高胆固醇血症 D.大量蛋白尿 E.全身浮 16 、患者,男,7岁。全身浮肿,有血尿,少尿症状4天入院,经肾穿刺检查,发现肾小球内有新月体形成。应诊为A.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B.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C.膜性肾小球肾炎 D.IGA肾病

免疫学检验期末常考选择题(附带答案)

1、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 A。自身免疫病 B.超敏反应 C. 肿瘤 D. 免疫缺陷病 E. 移植排斥反应 答案】C 【解析】免疫系统得功能之一就是对自身偶尔产生得有癌变倾向得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肿瘤。 2、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 )。 A. 病毒持续感染 B. 肿瘤 C. 超敏反应 D.自身免疫病 E。免疫缺陷病 【答案】D 【解析】免疫系统得功能之一就是对自身衰老得组织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自稳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自身免疫病。 3、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B. B细胞对抗原得特异性识别 C. 巨噬细胞对抗原得处理与提呈 D。T细胞与B细胞得活化、增殖与分化 E. 效应细胞与效应分子得产生与作用 【答案】A 【解析】免疫应答过程指免疫系统针对抗原得反应过程,不 4、既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又具有杀菌作用得细胞就是(). A。树突状细胞 B.巨噬细胞 C. 中性粒细胞 D。B细胞 E. T细胞 【答案】B 【解析】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与B细胞都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但只有巨噬细胞兼有吞噬杀菌作用。 5、关于外周免疫器官得叙述,不正确得就是( ). A。包括淋巴结、脾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B。发生发育得时间晚于中枢免疫器官 C。就是免疫应答发生得场所 D. 就是免疫细胞发生与成熟得场所 E。就是所有淋巴细胞定居得场所 【答案】D 【解析】免疫细胞发生与成熟得场所在中枢免疫器官,故D项不正确。 6、细胞因子不包括( ).

A。单核因子 B。淋巴因子 C。生长因子 D。抗体 E。集落刺激因子 【答案】D 【解析】细胞因子就是生物活性得小分子多肽,抗体不就是。 7、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得补体成分就是( )。 A.C1 B。C3 C. C4 D。C5 E.C4Bp 【答案】B 【解析】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得补体成分就是C3. 8、体内抗病毒、抗毒素、抗细菌最重要得抗体为( )。 A。IgM B. IgA C. IgG D。IgE E。IgD 【答案】C 【解析】IgG就是体内抗感染得最主要得抗体. 9、免疫接种后首先产生得抗体就是( )。 A. IgA B。IgD C。IgM D. IgG E。IgE 【答案】C 【解析】免疫接种后首先产生得抗体就是IgM。 10、IgG得Fc段就是()。 A。抗体与抗原结合得部位 B。具有抗体活性得部位 C.各类Ig得抗原决定簇存在得部位 D。与某些细胞结合得部位 E。激活补体得部位 【答案】D 【解析】IgG得Fc段就是可与具有Fc受体得细胞结合发挥免疫调理作用。11、不属于血清学反应得就是()。 A。凝集反应 B。溶血反应 C. 溶菌反应 D。补体结合反应

病原微生物题库(带答案)

临床 免疫学1~10章 30% 细菌11~23章 40% 病毒24~33章 30% 护理 免疫学1~10章 25% 细菌11~23章 45% 病毒24~33章 30% 第一章免疫学概述 一.选择题 1. 首先使用牛痘苗预防天花的是(A ) A.琴纳 B.列文虎克 C.巴斯德 D.李斯特 E.柯霍 2.机体免疫应答过高可导致(D ) A.严重感染 B.免疫耐受 C.肿瘤发生 D.超敏反应 E.免疫缺陷病 3.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结果是(B ) A.易发生超敏反应 B.易发生肿瘤 C.易发生感染 D.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E.易发生免疫耐受 4.清除衰老或损伤细胞,属于哪种免疫功能(B ) A.免疫防御 B.免疫稳定 C.免疫监视 D.免疫损伤 E.都不是 5.免疫功能对机体是(C ) A.是有害的 B.是有利的 C.具有两重性 D.是无害的 E.既是有利的又有害 二.填空题 1.免疫的功能包括、、。( 免疫防御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免疫监视功能) 2.免疫防御功能过低将引起 ________。(反复感染) 三.名词解释 1.免疫防御::指机体免疫系统在正常情况下,抵抗病原微生物人侵,清除侵入的病原 体及其他异物,以保护机体免受外来异物侵害的功能。 四.问答题

1.简述免疫的概念与功能。 答: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免疫有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免疫监视功能。 第二章抗原 一.选择题 1.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A ) A.抗原决定簇 B.一定的化学组成 C.一定的物理性质 D.分子量大 E.复杂稳定的结构 2.决定抗原免疫性的首要条件是(C ) A.大分子 B.结构复杂 C.异物性 D.表位多 E. 一定的化学组成 3.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部位是(D ) A.共同抗原 B.半抗原 C.异嗜性抗原 D.表位 E. 自身抗原 4.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是( D ) A.半抗原 B.佐剂 C.小分子物质 D.完全抗原 E. 简单大分子物质 5.免疫原性最强的物质是(C ) A.类脂 B.明胶 C.外毒素 D.多糖 E.内毒素 6.抗原物质经哪种途径免疫机体应答能力最强( B ) A.皮下 B.皮内 C.腹腔 D.静脉 E.口服 二.填空题 1.TD -Ag 中文含义是, TI-Ag 中文含义是。 (.胸腺依赖性抗原、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 2.完全抗原具有两种特性,即性和性,而半抗原只具有性, 而无性。(免疫原性、抗原性、抗原性、免疫原性) 三.名词解释 1.抗原: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诱导免疫应答并能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交叉反应:抗原(抗体)除与相应抗体(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外,有时还可与其它抗体(或抗原)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第三章免疫球蛋白 一.选择题 1.机体发育过程中,最早产生的 Ig 是(A ) A.IgM B.IgG C.IgA D.IgE E. IgD 2. 极易与肥大细胞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是(B ) E. IgM 3.在黏膜表面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主要抗体是(C ) E. IgD

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型疾病

1.输血反应:可由AB0血型不合和Rh血型不合的输血引起红细胞溶解。HLA型别不同的输血可使体内产生抗白细胞、血小板抗体,产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通过血型鉴定选择同型血输入可避免AB0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 2.新生儿溶血症:主要见于母子间Rh血型不合的第二胎妊娠。血型为Rh阴性的母亲因流产或分娩过Rh阳性的胎儿时,Rh阳性RBC进入体内产生了抗Rh抗体(IgG类),当她再次妊娠Rh阳性的胎儿时,母体内的抗Rh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Rh阳性RBC结合,通过激活补体和调理吞噬,使胎儿RBC溶解破坏,引起流产或新生儿溶血。若该母亲曾接受过输血则第一胎胎儿也可发生溶血。预防:分娩Rh 阳性胎儿72小时内给母体注射Rh抗体(抗D抗体),预防再次妊娠Rh阳性胎儿发生新生儿溶血症。母子AB0血型不符也可引起新生儿溶血症,见于O型血母亲生A、B、AB型胎儿。目前无有效预防措施。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由于感染或某些药物引起的红细胞表面抗原改变,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或巨噬细胞引起红细胞溶解。 4.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外来药物半抗原结合在血细胞上成为完全抗原后刺激体内产生相应抗体,与血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或巨噬细胞造成血细胞损伤,可表现为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5.其他有关疾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由A族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存在的共同抗原或因链球菌感染改变肾小球基底膜,产生自身抗原引起。急性风湿热:急性风湿热是与自身蛋白质有交叉反应的外来抗原的抗体所致疾病的最好例子。链球菌感染后,抗链球菌细胞壁蛋白质的抗体与心肌细胞上的交叉抗原结合而引起心肌损伤。其特征是关节炎、心脏瓣膜损伤引起的心内膜炎和心肌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即goodpasture综合征,是由自身抗体引起的以肺出血和严重肾小球肾炎为特征的疾病。自身抗体与肺泡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中Ⅳ型胶原结合并在局部激活补体和中性粒细胞。显微镜下可见坏死、白细胞浸润及抗体和补体沿基底膜呈线状沉积。自身免疫性受体病:抗细胞表面受体的自身抗体与相应受体结合导致细胞功能紊乱,但无炎症现象和组织损伤。细胞功能的异常可以表现为受体介导对靶细胞的刺激作用,也可表现为抑制作用。(1)Grave病:是刺激性作用的一个例子。病人产生了抗甲状腺上皮细胞刺激激素(TSH)受体的自身抗体,TSH的生理功能是刺激甲状腺上皮细胞产生甲状腺素。自身抗体与TSH受体结合其作用与TSH本身相同,因而导致对甲状腺上皮细胞刺激的失调,甚至在无TSH存在下也能产生过量甲状腺素,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roiitt称这种刺激型超敏反应为V型超敏反应,但多数人认为它是Ⅱ型超敏反应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2)重症肌无力:是抗受体抗体介导的功能受抑制的病症。80%以上患者有针对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补体参与发病过程。神经肌肉传导障碍导致晨轻暮重、活动后加重、休息可减轻的渐进性骨髓无力及各种受累器官的症状。因受体内吞和在胞内的降解,受体数目减少。(3)胰岛素抗性糖尿病:有些对胰岛素无反应的糖尿病人抗胰岛素体的自身抗体,受体与自身抗体结合后,胰岛素不能与其受体结合。抗激素自身抗体所致的疾病:有的恶性贫血与抗体内源性因子即肠道吸收维生素B12辅因子的自身抗体有关。自身抗体与该因子结合后,辅因子功能被抑制,结果维生素B12缺乏,造成血细胞生成异常和幼巨细胞贫血。

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如Arthus反应及类Arthus反应。前者见于实验性局部Ⅲ型超敏反应;后者见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局部反复注射胰岛素后刺激机体产生相应IgG抗体,再次注射胰岛素即可在注射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和坏死等类似Arthus反应的现象。(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通常在初次接受大剂量抗毒素(马血清)1~2周后,出现发热、皮疹、关节肿痛,全身淋巴结肿大、荨麻疹等症状。主要是体内马血清尚未清除就产生了相应抗体,两者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循环免疫复合物所致。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停用抗毒素后可自然恢复。 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一般发生于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2~3周,由体内产生的相应抗体与链球菌可溶性抗原如M蛋白结合后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所致。其他病原体如乙肝病毒、疟原虫等感染也可引起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3.慢性免疫复合物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患者体内持续存在变性DNA及抗DNA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肝脏、关节、皮肤等部位血管壁,激活补体和中性粒细胞引起的多脏器损伤。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自身变性的IgG 分子作为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IgM类为主,临床上称类风湿因子),两者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反复沉积在小关节滑膜,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 4.过敏性休克样反应:见于临床上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时出现的与过敏性休克相同的临床表现。但两者发生机制不同。过敏性休克样反应无IgE参与,是由于梅毒螺旋体和钩端螺旋体被大量杀死后,其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形成大量的循环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大量过敏毒素,激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血管活性胺类物质,引起血管通透性增高,血压下降,导致过敏性休克。

超敏反应的分类

超敏反应的分类 Ⅰ型 IgE介导 以组胺的释放为基础迅速发病 ( <1h ) Ⅱ型 IgG或IgM介导 直接针对靶细胞的免疫反应例如:输血反应 Ⅲ型 IgG和IgM介导 形成免疫复合物 Ⅳ型细胞介导 迟发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导致的反应 IgG和IgM介导,形成与补体系统相关的循环抗体 抗原: 病毒抗原 细菌抗原 自身抗原((DNA, RNA, 等) 食物大分子 职业抗原 (鸟类, 霉菌, 等) 不耐受与真正的过敏,在发作时间和症状上均有相似之处。 但是,这其中没有特异性IgE的参与 ! 什么是食物不耐受? 食物不耐受是指人体免疫系统把进入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当作是有害物质,

从而针对这些物质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 IgG抗体与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Ⅲ型变态反应),引起所有组织(包 括血管)发生炎症反应,并表现为全身各系统的症状与疾病。 食物不耐受,一系列症状:头痛或偏头痛,疲劳和腹泻,就像一些由于精神情绪因素引起的症状一样。导致这一切的潜在机理是什么呢 理论上,所有的食物都应当被消化到氨基酸、甘油和单糖水平,这样才能完 全转化为能量提供人体所需。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部分食物,或许就是我 们最喜欢吃的某一种,可能因为缺乏相应的酶而无法被人体完全消化。它们 只能以多肽和其他分子的形式进入肠道,在那里被作为外来物质识别, IgG/IgG4 介导了针对食物颗粒的免疫反应这些免疫复合物可以继发导致血 压的升高,胆固醇沉积,水肿和超重。因此导致的疾病类似于过敏,自身免 疫疾病,频繁感染,和慢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引起这一系列反应的 食物种类,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因此可以通过对特异性IgG4的检测判 断出来。 食物不耐受的特点 进食后24小时—数天发生;常伴随慢性症状,如“哮喘、湿疹、偏头痛、 肠道激惹征、关节炎、疲倦”等;可能由多种食物共同作用导致; 传统方法难以发现不耐受的食物源。 IgG介导的胃肠道疾病 肠道炎症性疾病(IBD) Chron’s病 溃疡性结肠炎

比较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比较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T、B细胞相互作用 B细胞一般分为B - 1细胞亚群和B - 2细胞亚群。B- 1细胞主要识别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抗原) ,即非蛋白质类抗原如脂类、多糖抗原等, 这些抗原可直接激活B 细胞, 无需Th细胞的辅助。B- 2细胞介导对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即蛋白质抗原的免疫应答, 且须有Th细胞的辅助。B- 2细胞占外周血B细胞总数的90%-95%。所以,绝大多数B细胞在受刺激活化过程都需要双信号, 其中B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BCR)识别抗原是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这时的B细胞还只能是致敏B细胞, 致敏B细胞必须再接受T细胞的辅助后(即Th细胞被抗原递呈细胞激活后产生了CD40L, CD40L与B 细胞表面的CD40结合, 成为B细胞

活化的第二信号)才能够活化。 同样, T细胞活化过程也需要多种信号。当TD抗原被B细胞表面的BCR识别并结合后就形成一种抗原抗体(BCR)复合物, 该复合物被B细胞内化加工为抗原肽, 然后与MHC II类分子形成复合物,接着该复合物被B细胞递呈给T细胞的抗原受体(TCR), 产生T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同时, B细胞在识别抗原后表达了B7分子, 与T细胞表面的CD28结合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由上可见, T 细胞需要B细胞提供的MHC II类分子复合物作为其活化的第一信号, 这是由于T 细胞具有MHC限制性, T 细胞只能识别由B细胞或其他APC加工、MHC分子递呈的抗原肽。活化的T细胞产生分子信号, 进一步刺激B细胞的分化和发育, 完成体液免疫。在免疫应答过程中, T、B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在此过程中,T细胞被抗原递呈细胞激活后, 开始分裂增殖, 并产生一些细胞因子, 如IL-2、IL-4、干扰素等, 这些细胞因子与活化的巨噬细胞分泌的IL-1、IL-7等共同作用于B细胞, 使其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分泌抗体。同样, 各种细胞因子也是T细胞活化增殖所需要的。

免疫学考试问答题及答案资料

免疫学考试问答题及 答案

1.什么是免疫?免疫的功能和表现有哪些? 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免疫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可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反应。 免疫系统主要有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即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清除异物的能力,该功能过高会引发超敏反应;该功能过低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②免疫自稳,即清除体内衰老和死亡细胞的能力。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及时清除体内衰老和死亡的细胞或抗原抗体复合物,而对自身成分不发生免疫应答,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如果免疫耐受功能失调,则可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③免疫监测,即免疫系统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免疫监测功能过低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2.Burnet克隆选择学说和克隆清除学说的内容是什么?根据该学说,免疫系统如何区别“自我”和“非我”? 是由澳大利亚免疫学家Burnet提出的,内容:(1) 在机体发育的早期,体内存在着无数针对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克隆。同一个克隆的细胞均表达相同的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某一特定抗原表位。(2)胚胎期与自身成分反应的T、B淋巴细胞被“禁忌”,形成免疫耐受,此为克隆清除。(3)出生后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的相互作用,引起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活化和分化,此为克隆选择。(4)分化后的所有效应细胞具有相同的特异性。自我-胚胎时期和免疫系统接触过的物质;非我(抗原):胚胎时期没有和免疫系统接触的物质,如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 3.什么是免疫应答?根据免疫应答的机制,免疫应答分哪两类?每类的特点和组成如何? 免疫应答是指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引起的一系列细胞和分子的协调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目的的生理过程,包括三个基本阶段:抗原识别阶段,活化、增值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固有免疫特点:(1)出生时已具备(早)(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4)个体差异不大固有免疫组成:(1)解剖与生理屏障,皮肤、黏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2)吞噬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NK细胞(3)体液因子: 补体、细胞因子、溶菌酶适应性免疫特点:(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2)具有特异性(3)一般不能遗传(4)个体差异大(5)具有记忆性适应性免疫组成:抗原提呈细胞、B淋巴细胞、浆细胞、记忆B细胞、抗体、补体、T淋巴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 4.什么是免疫耐受?其产生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此时机体对其他抗原仍可做出正常的免疫应答。免疫耐受分为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中枢耐受是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与B细胞发育的过程中,不成熟T及B细胞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的耐受。其主要机制如下:当T及B 细胞分别在胸腺及骨髓微环境中发育至表达功能性抗原识别受体阶段,T细胞抗原受体与微环境基质细胞表达的自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呈高亲和力结合时,引发阴性选择,启动细胞程序性死亡,致克隆消除;不成熟B细胞在骨髓及末梢中,与自身Ag呈高亲和力结合时,亦被克隆消除。外周耐受是指成熟T及B细胞,遇内源性或外源性Ag,不产生免疫应答。其形成的主要机制有:克隆清除,免疫忽视,克隆无能及不活化,免疫调节抑制,信号转导障碍,免疫隔离部位。 5.免疫学的前言和热点问题? ①免疫识别的结构基础和相关机制,适应性免疫: TCR 、BCR 、抗原表位;固有免疫-模式识别受体。②免疫系统发生、免疫细胞及亚群。③免疫调节的细胞和分子机制。④免疫记忆,对记忆性T、B细胞的许多特性尚不清楚。⑤microRNA与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及免疫应答的调节。⑥炎症复合体的功能。⑦表观遗传学研究。⑧系统生物学研究。⑨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可视化研究。10、免疫治疗:肿瘤疫苗,基于免疫细胞的免疫治疗,抗体药物:CTLA-4抗体,针对信号通路的小分子药物。 6.结合抗体的结构,阐述其生物学功能。 抗体分子的基本结构是四肽链结构,包括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重链和轻链之间由二硫键连接,分为氨基端(N端)和羧基端(C端)。在重链近N端的1/5-1/4处和轻链近N端1/2区域内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多变称可变区,其余部分为恒定区。抗体的生物学功能:①特异性结合抗原,阻止病原体对机体的感染;②激活补体,IgM、IgG与抗原结合后导致抗体Fc段构象改变,暴露出补体结合位点,使C1q能够与之结合,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或细菌脂多糖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③结合Fc受体,表面具有Fc受体的细胞与相应的抗体Fc段结合,发挥调理吞噬、ADCC、介导Ⅰ型超敏反应;④通过胎盘和粘膜,IgG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对新生儿抗感染有重要意义;⑤免疫调节,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 7.举例说明细胞因子的特点与生物学活性。 细胞因子(CK)是一类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产生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功能。细胞因子主要分六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细胞因子的特点:①结构特点:低分子量的蛋白质或糖蛋白,半衰期短;②产生特点:多源性,一种细胞因子可由不同的细胞产生,一种细胞可以合成分泌多种细胞因子;③细胞因子通过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的方式发挥效应;④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作用特点是多效性、高效性、重叠性、协同性、拮抗性和网络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