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科学导论1

合集下载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科学导论第一章一、人类的环境广义的环境:某一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即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科学:以“人类-社会”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社会”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自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人工环境:由人类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包括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一集于人之间的关系。

二、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1.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服务。

2.属性:a最差限制率b等值性c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d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联系3.环境质量污染资源合理利用与否人们的文化状态三、环境的分类四、环境的功能特性1.整体性2.有限性a环境容量b环境自净能力3.不可逆性4.隐显性5.持续反映性6.灾害放大性第二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环境问题:1)广义定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剖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反正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2)狭义定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a生态破坏:乱砍乱伐,过度放牧b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环境干扰三、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1.原始文明自然界中的人2.农业文明生态破坏3.工业文明局部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并存4.现代文明全球性大气四、环境问题的性质与实质1.性质 1)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的属性2)其范围广泛而全面,存在于生产全部领域中3)对人类行为具有反馈作用,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思维4)可控性2.环境问题的实质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五、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1.控制人口,加强教育,提高人口素质2.增强环境意识,强化环境管理3.经济实力4.科技进步六、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1.全球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沉降2.发达国家的环境状况两个基本点a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b仍有许多环境问题有待解决,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环境问题第三章生态学基础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种群: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的复合体。

第二章 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框架

第二章 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框架

2.3 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
1 正视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意识,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 战略——生态观 生态观 推动更为广泛的生态教育,提高对问题的危机意识,在规划中 增加生态问题研究的分量,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规划质 量。 要求做到: 要求做到: ——以生态发展为基础,加强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整体协调 ——加强区域城乡发展整体协调,维持区域范围内的生态完整 性 ——促进土地利用综合规划,形成土地利用的空间体系 ——建立区域空间协调发展的规划机制与管理机制 ——提倡生态建筑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1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1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2 人居环境的五大层次
人居环境的层次观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一个重大问题, 不同层次的人居环境单元不仅在于居民量的不同,还带 来了内容与质的变化。 道氏提出人类聚居的分类框架,根据人类聚居的人 口规模和土地面积的对数比例,将整个人类聚居分为15 个单元: 人体——房间——住所——住宅组团——小型邻 里——邻里——小城镇——城市——中等城市——大城 市——小型城市连绵区——城市连绵区——小型城市 洲——城市洲——普世城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1 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中,“环境”是平台,“居”是 行为,“人”是主体。因此,人居环境研究是 通过“人”和“居”去研究“环境”,或通过 “人”和“环境”去研究“居”。 可以看到,“环境”和“居”是落脚点,“人” 是研究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3 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
2 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经济观 经济观 当今,人居环境建设已成为重大的经济活动。 要求做到: 要求做到: ——决策科学化,按客观规律办事 ——确定建设经济时空观 ——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第一章 人居环境概论

第一章  人居环境概论

第一章人居环境概论1.1人居环境的概念1、人居环境:也叫“人类住区”或者叫“人类聚居”,是指人类生存、从事生存、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所在的环境。

包括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社会公共环境和地球环境。

2、吴良镛院士指出:人类住区不仅仅是指住房、一个城市、小镇或乡村的体形,它所指的是人类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居住、工作、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以及维护这些活动而进行的实体结构的有机结合。

(吴良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

)1.2人居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萌生1、发展过程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起, 环境和生态平衡开始遭到破坏。

随着20世纪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等行业的兴起和人口增长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迅速恶化。

学术界: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该书用生态学原理分析了杀虫剂对人类环境的毒害。

提出人类应该走“另外的路”,“环境污染”问题开始被人类关注。

1968年“罗马俱乐部”,麻省理工学院丹尼斯教授《增长的极限》书中对人类采取的高生产、高消费、高排放的经济方式首次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民间:1970年,美国参议员 G·纳尔逊“地球日” , 尼斯·海斯响应并组织游行 4月22日全美的“地球日”。

联合国:1972年6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1992年6月3日巴西《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2、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1976年联合国召开第一次人类住区国际会议, 正式接受了人类聚居的概念并成立“联合国人居中心”。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其宗旨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类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

标志着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

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

《21世纪议程》中,专设了“人类住区”一个章节,集中讨论了关于改善人类住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质量以及所有人的,特别是城市和乡村贫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等问题3、我国1994.3.25 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包括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社会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四个部分,并在其中设立了“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一章,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人居环境的高度重视。

第一章人居环境概论

第一章人居环境概论

第一章人居环境概论人居环境是指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包括居住区、工作区、商业区等。

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与人居环境有密切关系。

因此,改善人居环境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人居环境的定义、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改善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人居环境是指人类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

人居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居住条件和工作效率。

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应该具备以下特点:清洁卫生、空气新鲜、水质优良、安全舒适等。

而恶劣的人居环境可能导致人们生活不便、健康问题甚至事故发生。

其次,改善人居环境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不仅可以提供舒适和安全的居住条件,还可以降低生活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增加社会交往机会等。

此外,良好的人居环境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益,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居环境的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势、土地利用等。

气候条件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而地势和土地利用则决定了居住和工作区域的布局和规划。

其次是人为因素,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交通设施等。

城市规划要合理布局,建筑设计要考虑舒适和安全因素,交通设施要方便快捷。

最后是社会经济因素,如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卫生设施等。

社会经济因素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条件和服务水平。

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合理规划城市,优化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其次,加强环境保护,控制污染源,改善空气和水质,保护自然资源。

再次,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系统等,提供便捷的交通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此外,加强社会管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人们的素质和道德水平,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人居环境是指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具有重要影响。

改善人居环境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人居环境的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人居环境科学讲义

人居环境科学讲义
人文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地理信息系统
(2) 生态学与人居环境科学。
生态学作为人居环境科学体系中的外围基础学科之一,其研究重 点更多地注重于对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关于人类及其住所与其 周围环境关系的研究,也是人类认识自然中动植物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及其自然演进过程的科学。人类作为自然界的组 成部分及景观生态系统的成员,认识自然演进的要素与过程是尊 重自然理解自然的开始,也是人居环境与自然达成协调的必要前 提。所以说,生态学的研究是人居环境规划的内在基础,人居环 境科学五大系统中自然系统部分的研究是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组 成部分。
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实践证明,人们应该以地区的概念来指导城 市的规划与设计,以城市设计的概念来指导建筑与园林的规划设 计;另一方面,以微观环境的研究逐步上溯,深化规划设计的科 学与艺术,如此反复不已,这样的方法我们拟称之为”广义环境 设计方法”。
无论是从更高层次的系统整体出发,或是从微观的角度出 发.对一些问题作较深入的探索,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众多互相 联系的学科群,对它们的了解和研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从这 些由学科群组成的集合科学回过头来看,又可以使我们在所掌握 的现有知识基础上开扩和丰富建筑学的思路.使我们有可能从其 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序列、层次、秩序和整体组合方式来考 虑学科的结构和功能。对建筑学方面的这一工作的尝试,初步称
“建筑一地景一城市规划”三位一体,通道城市设计整合起来,作为人 居环境科学的核心。三者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共同研究如何科学地进 行土地利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场地规划(site planning);共同 从事环境艺术的创造,以及共同从事历史与自然地区的保护与重建,等等. 共同目标:创造宜人环境 生态健全 向上向下的拓展 自然生态视角

人居环境概论

人居环境概论
重庆师范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课程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主讲人:杨淑梅
教材分析
参考教材:《人居环境科学 导论》,吴良镛主编,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
教学目标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 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 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 地理学、社会学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某个侧 面。本课及本书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可 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该书是编者基于多年的理论思考及建设实践而著。内容 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人居环境科学释义”,阐述人居环 境科学的由来、人居环境的构成、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观念、 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以及在保护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 居环境方面的研究实例。第二部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 介绍”,是吴院士指导研究生章肖明等对希腊学者道萨迪亚 斯人类聚居学思想研究的综述。
园林植物与生态景观
谢谢!
பைடு நூலகம்
教学方法
(一)、章节讲述 (二)、视频欣赏
第一章·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
一、 园林植物与生态景观 1.1 相关概念 1.2 环境条件对园林植物景观的影响 1.3 园林植物群落景观
二、植物景观设计程序与步骤(* *)
2.1现状调查与分析 2.2功能分区 3.3植物种植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
第二部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 绍
第7章人类聚居学概说 7.1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7.2学科的研究对象——人类聚居 7.3人类聚居学的基本框架 第8章人类聚居基本事实分析 8.1静态分析 8.2动态分析 8.3聚居病理学研究 第9章人类聚居学理论研究 9.1聚居的基本原理 9.2人类需要与聚居的评价标准研究 9.3聚居的结构与形态 9.4动态城市预测研究 9.5未来城市预测研究 9.6在生态学上的探索 第10章人类聚居建设行动的研究与建议 10.1“安托邦”的设想 10.2建设人类聚居的工作步骤 第11章道氏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研究实践 11.1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活动 11.2人类聚居学思想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

环境科学导论1绪论

环境科学导论1绪论

2、环境质量
• 水环境质量 • 大气环境质量 • 土壤环境质量 • 城市环境质量 • 生产环境质量 • 文化环境质量
社会环境的分类:
居住环境
生产环境
社会环境
交通环境
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对人的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人类要改善环境,都必须以自然环境为其 大基础,谁超越它,势必一事无成。
• 根据不同原则,人类环境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下面是按 环境的范围由近及远的分类:
• (1)聚落环境
• 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中心。它分为
1)人以外的一切就是环境; 2)每个人都是他人环境的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 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 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风 景名胜、城市和乡村等。
第一章 绪论
2.环境与中心事物的关系:
系统内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通过内部作用,排到系统外 部,这个过程称为输出。
若输入等于输出,就出现平衡,称为环境平衡或生态平衡 。
• ①整体性 • ②有限性(黄浦江死猪) • ③不可逆性 • ④隐显性 • ⑤持续反应性(DDT) • ⑥灾害放大性
二、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
1.环境要素
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 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

院落环境

村落环境

城市环境。
2)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圈、大气圈 与生物圈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交错地带。
能量特点 三大特点 基地特点
相关性
3)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指地理环境中除生物圈以外的其他部分。 4)宇宙环境 宇宙环境由广漠的空间和存在于其中的各种天体以及 弥漫物质组成

人居环境导论

人居环境导论
明朝时吉林仍然属于“蛮荒之地”,明朝政府在吉林市设置造船基地,于是就有了吉林市的 前身。
清朝,统治者为防止满族汉化,加强了对东三省的保护,吉林市为吉林将军驻地。但是其实 吉林还是挺穷一地方,看过甄嬛传的人都知道甄嬛她爹被流放宁古塔,宁古塔就在吉林市。 吉林将军听起来很威风,其实以前叫宁古塔将军。
再后来清政府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然后东三省全面沦陷,被日本侵略。直至今天还残留着 文化被侵略的遗迹,老一辈的东北人都会说日本话写日语。
吉林市简介
吉林市是吉林的第一大城市,占地面积2.712万平方公里。甚至远超吉林省
会长春7万平方公里。
吉林乌拉 吉林省因吉林市而得名,吉林市满语名为“
”,意为“沿江的城池”,因
康熙皇帝东巡吉林城所作《松花江放船歌》有“连樯接舰屯江城”之句,故吉林市又被
称为“江城”、“北国江城”。
吉林市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京剧第二故乡。境内居住汉、满、蒙、回、朝鲜等35个民
结论
因此城市的建设重点应该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了解、掌握 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 的聚居环境。
PART 2
家乡的简介与过去
吉林市:吉林省最大城市,是中国唯一省市同名的城市。
家乡的简介与过去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ast and present urban construction
家乡的简介与过去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ast and present urban construction
吉林市的人居环境
吉林市位于长白山区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自然环境优越,地貌类型复杂,有“远迎长 白,近绕松花”之势。
由于不同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以及江河的侵蚀、剥蚀和堆积形成的流水地貌,地势由东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国21世纪议程》主要内容和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图1-10)
• 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图1-11)
(2)国际发展形势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会议) “人类住区”(Habitat)工作的总目标是改善人了住区社会、经济和环 境质量和所有人,特别是城市和乡村贫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提出八个目
• 《商君书· 徕民篇十五》: • 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薮泽处什一, 四,以此食作夫五万,其山陵、薮泽、 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什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 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民,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
• (1)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遗产与理念
• 城市规划: 《考工记》:“体国经野”的营国制度,实际是以城镇为中心的包括周边阡陌的总体 规划制度。 《管子》:城市职能分工——“制图以为二十一乡,商工职乡六,士农之乡十五” 城市规模分级与组织——“五家而伍,十家而连,五连而暴,五暴而长,命 直觉曰乡” 《周礼》《尚书》“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
1.1 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 40 年代,启蒙并决意从事城市规划与建筑专业。秉承沙里宁指导 • 50 年代,参与国内城规实践与教学,发现问题“物质规划” • 60 年代,编写《城乡规划》 • 80 年代,发现问题,成立“城市科学研究会” • 如今,中国城市与发展面临冲击,我们需要总结经验,正视问题,探索 方法!
1.3 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
• 道萨迪亚斯(1913年-1975年),希腊建筑师和城镇规划师,创立“人类集 聚学”。1954道萨迪亚斯在“人类集聚学”中强调把包括乡村、城镇、
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住区作为一个整体,从人类住区的元素”(自然、人、
社会、房屋、网络)进行广义的系统的研究。
• 1.3.1 对道氏学说的认识
• (3)全球一体与地域差异 “着眼于全球的思考,立足于地域的行动” • 全球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金融、贸易等活动在全球范围扩散,管理、控制和专业化服务 业等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市,形成全球层次上的一体化经济体系。 • “全球化的陷阱”:贫富差距和文化冲击 • 对城市特色和地区特色加以继承、保护和创新
• 1、影响深远 上世纪50年代发展至80年代 • 2、根据西方经验得出,体系庞大,难以抓住问题核心。在我国借鉴、结 合国情发展应用 • 3、寻找方向 新城运动并非解决城市问题的万应道路,我们需要一个新 的规划思想。
1.4 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
• 原因:受道氏人类聚居学的启示,但亚洲城市的情况,远非“人类聚居 学”所能概括
标。
“第二届世界人居大会”(城市高峰会议): 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人人拥有适当的住房
(3)中国城市建设需要人居环境科学 土建和城乡建设是个大产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显著地位 建筑业囊括了诸多行业和学科专业,亟待从方法论角度进行组织,形成 建立整体思维、相互联系基础上的,可以涵盖诸多学科的专业主导思想和 共同纲领。 1993年提出,1995年成立“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很多大学开设“人居
• ——着眼于全球的思考,立足于地区的行动
1.4.2 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 (1)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遗产与理念 • 区域观念规划发展:
《尚书.禹贡》华夏分为九州 《史记.货殖列传》根据地区山川物产风俗风情等将天下分为 4大经济区12个小区,从中分析出19个中 心城市的 盖迪斯 现代城市规划的奠基人
被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奠基人 ——倡导综合规划的概念(从生物研究走向人类生态学,用哲学、社会学与生
物学观点解释城市成长与发展关系)
提倡“区域理念” :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 重视调查研究:学习、了解、把握城市,再判断、诊治或改变 提出有机规划:反对形式主义与专家规划,人本主义的代表
• 1.4.1 当今世界人类住区发展的主要趋势
• (1)城市作为人居环境成为焦点
• 1986开始,每10月第一周“人居环境日”(The Word Habitat Day)
• 最初主题是住宅,后来连续都是城市
• 1.4.1 当今世界人类住区发展的主要趋势
• (2)人类聚居的可持续发展
• 1972—“人类环境”大会 • 1976—“人类住区”大会 • 1987—《我们共同的未来》 • 1989—“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 1992—《21世纪议程》《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 1996—“人居二” • 2001—“伊斯塔布尔+5”会议 • ……
• 1.3.2 道氏学说的简介
• 1、对时代及所面临的任务的认识 ——城市化的作用与城市爆炸的事实
• 2、考虑问题的整体观、系统观 ——把人类聚居环境视为一个整体
• 3、交叉学科观点的运用和引入 ——系统、综合的研究
• 4、初步建立起理论框架 ——五大系统,五大层次
• 1.3.3 道氏学说的评价
环境”课程
与联合国人居中心联系加强,推动人居环境建设。
• 生态移民
• 可持续发展观:
(2)近代
• 在20 世纪初 20~30 年代中国现代建筑学开始启蒙,蔡元培:“居住问题, 与衣、食、行并重,虽在初民,无不注意…… 何况今日社会复杂,事业
繁兴,宜有渠渠夏屋,供其需要;且必有专门人才如建筑师者,以为之
指导画策也……” • 清末南通建立新工业区、新港区,与旧城三足鼎立,修马路、兴建学校、 博物馆、图书馆、公园、体育场等近代公共设施,成为我国新城市建设 的佳例。
HUMAN SETTLEMENTS
人居环境导论
第1章 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
• 1.1 城市理论探索→1.2 代表人物→1.3“人类聚居学”→1.4 提出人居环 境科学 • 1.1 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 1.2 从霍华德、盖迪思到芒福德——近代城市史理论的丰富遗产
• 1.3 道萨蒂亚斯的“人类聚居学” • 1.4 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
1.2 从霍华德、盖迪思到芒福德 ——近代城市史理论的丰富遗产
• 1.2.1 霍华德 现代城市规划先驱者
• 1.2.2 盖迪斯 现代城市规划的奠基人 • 1.2.3 芒福德
1.2.1 霍华德
被称为:现代城市规划先驱者:
• 1、空想社会主义的基奠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2、“社会城市”开创了新规划模式的思考
“生活图式”如图 1-4
1.2.3 芒福德
• 以多学科为基础建立一系列学术观念,建立人文观、区域观和自然观。
• 1、以人为中心 :技术与人文应该是统一的 • 2、区域观:城市与区域密不可分,区域整体论(斯坦因的区域城市理论, 亨利.莱特的纽约州规划设想) • 3、自然观:环境对城市重要、创造性的利用
• 3、两个新城的实践:城乡环境替代新城运动
• 4、回归“社会精神”
代表理论:
1、 “三种磁铁” (如图 1-1) 2、 “田园城市” (如图 1-2)
城市、农村 以及“城市—农村”的三 种 生活形态犹如三块磁铁,相 互联系、密
不可分,必须有 机地结合起来,协调一致地
发展。 展现“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 的画卷
• 接触道氏理论,突破认识——将建筑从房子的概念延至聚居的概念 • Settlement: 聚落,指聚居地或村落,包括城镇。《汉书 . 沟洫志》: “ …… 稍筑 室 宅 , 遂 成 聚落 ” 。 《 史记 . 五 帝 记》 ; “一年 而 所居成 聚……”聚居是人类居住活动的现象、过程和形态。 • Science of humen settelments 人类聚居科学 • 建筑与城市融合、与人类学、社会学和地理学相来研究实际问题。
(3)新中国成立后
• 城市规划的春天(1950’s~1960’s)
• 城市规划第二个春天(1980’s)
• 城市规划的第三个春天(2000) • 当前面临的问题《北京宪章》
1.4.3 时代要求我们高起点发展人居环境科学
(1)西方近代城市规划发展主流
• 城市规划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图1-8)
• 城市发展的历史历程和中国的规划任务(图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