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导论复习考试题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考试题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考试题

环境科学导论

第一章

1.论述地球(人类)环境演化的启示。

答:第一,地球上的生命和人类的出现,在其必然背后,潜在着巨大的偶然性。

第二,地球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人类社会的出现与发展更是加快了这种变化,这些变化有些是可以预料,有些是难以预料;有些是有利的,有些是不利的。

第三,环境与生命的演化具有加速的趋势。

2.怎样理解“环境”的基本概念,简要介绍环境的功能和特性。

答: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的。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环境一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环境的功能:

(1)为人类生存和繁衍提供必需的资源

(2)环境的调节功能

(3)环境的服务功能

(4)环境的文化功能

环境的特性:

(1)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性

(2)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

(3)环境的资源性和价值性

3、环境要素、环境结构和环境系统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

答:环境要素——

定义: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环境基质)。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环境科学中通常指的是自然环境要素。

特点:(1)最小限制定律: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

(2)等值性:任何一个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只有当它处于最差状态时,才具有等值性。

(3)整体性大于个体之和: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

(4)出现有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环境要素虽然在地球演化史上出现的次序有先有后,但它们具有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特点。

环境结构——

定义:环境的各个独立组成部分在空间上的配置,是描述总体环境的有序性和基本格局的重要概念。即环境要素的配置关系

特点:①圈层性:在垂直方向上,整个地球环境的结构具有同心圆状的圈层性。

②地带性:由于纬度的差异,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热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即使是同一纬度,因地形高度的不同,也会出现垂直地带性差异。经度也有地带性,是地球内在因素造成的

③节律性:在时间上,由于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固有性质,在随着时间变化的过程中,都具有明显的周期节律性。如地表上无论何处都有昼夜交替,在较大的时间尺度上,有一年四季的交替变化。

④等级性:在有机界的组成中,依照食物摄取关系,在生物群落的结构中具有阶

梯状的等级性。这种在非同一水平上进行的物质能量的统一传递过程,使环境结构表现出等级性的特点。

⑤稳定性和变异性:环境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永久的变异性和有限的调节能力。任何一个地区的环境结构,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环境系统——

定义: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及相互关系的总和称为环境系统。

特点:1)环境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常把地球环境系统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或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在这些圈层的交界面上,各种物质的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表现得尤其明显。

(2)地球环境系统中,各种物质之间进行着永恒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环境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但能量的收入和支出保持平衡,因而地球表面温度恒定。环境系统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自我调节系统,维持它的相对稳定性。

(4)地球环境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体系,有它的发生、发展和形成历史。

(5)环境系统的范围可以是全球性的,也可以是局部性的,局部同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4.简述环境问题的概念。

答: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使环境系统结构发生变化,而当这种变化危及人类或其它生物的生存与发展的时候,称这种环境变化为环境问题。

5.环境问题有哪些分类方法?分几类?

答:根据成因和范围分类

1、根据成因分类:

原生(第一类)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为原生环境问题

特点:不完全属于环境科学所解决的范畴,人类目前不可避免,对其抵抗力很弱。

次生(第二类)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

A.环境破坏——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

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按对象性质可分为:生物环境破坏、非生物环境破坏

B. 环境污染和干扰——1.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指人类活动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会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根据范围分类:

区域性环境问题:八大公害事件,包括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

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性和广域性的环境污染、大面积的生态破坏、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和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包括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突发性污染

6.怎样理解“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这两个概念?

答:环境问题具有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的属性,范围广泛而全面,对人类具有反馈作用。就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人类自然的,而且是自觉的建设人类文明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环境污染是由人类的活动引起;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或因子称环境污染物,简称污染物。

7.你认为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是什么?

答:研究对象——人类具有双重属性,人类的生物属性决定了人类必然是自然中的一员,必然要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发生关系,人类的社会属性是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的属性,决定了人类的行为和活动具有社会的特性。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

任务:宏观上,研究人类—环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索两者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微观上,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主要包括:

1.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历

史、演化机理、环境结构及基本特性等,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

响。

3.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作用机理及对人体的影响,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

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从而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提供服务。

4.帮助人类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研究和探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手段,对不同时

空尺度下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系统优化,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内容:○1.环境科学是基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边缘科学。包括:环境系统学说:以系统科学为方法论,研究环境系统演化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环境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状态,研究环境质量、环境承载力的自然本质和物质基础等。

○2环境质量学说以环境质量为核心概念,研究环境质量与人体健康、生活质量、精神境界的关系,描述和预测环境质量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等。

○3环境承载力学说: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活动的承载作用、人类活动对环境承载力的提高和降低作用以及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等

○4环境协调学说(管理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如何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方法在法规、政策、规划等各个层次上调整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以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8.怎样理解“环境质量”、“环境承载力”这两个概念?

答:环境承载力的科学定义为: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环境质量就是指环境素质的好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9.环境问题的根源分析

答: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思想或人类哲学深处的不正确的自然观和人——地关系观。在这些基本观念的支配下,人类的发展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科学观和消费观等无一不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和弊端。

1、发展观:工业文明以来的发展观实际上就是增长观,而且大多数仅是经济增长观和国内生产总值GDP.这种错误观念加剧了对环境的索取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2、伦理道德观: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只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准则,缺乏处理人与生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工业文明中,以人为中心,对后代生存不负责任,缺乏从人类整体角度出发应具有的伦理道德观。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实质就是“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对立和冲突的关系。这种错误观念贻害至今,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环境悲剧。

3、价值观:传统的价值观认为水、大气、生物以及矿产等自然资源或自然要素是无价的,在其所属的经济核算体系内,没有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价值的地位,把对经济利益最大化追

求作为唯一的目标和价值尺度。伴随着人口数量和消费水平的增长,这种价值观导致了环境成本外部性的产生,引发了环境问题。

4、科学观:传统科学观认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认为从环境中攫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就是好技术,只注重科学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不顾其社会效益,尤不注意其环境效益。在这种不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的引导下,科学破坏自然的那一面被无限制的膨胀了,使发展走上了一条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道路。

5、消费观:目前的消费已经异化成一种刺激生产的因素,一种体现自身存在价值的因素,一种导致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

1. 生态系统具有哪些结构与功能特性?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环境保护有何意义?答: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物生产——包括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两个过程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再归还于环境中的过程。

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信息可以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和行为信息

意义:a.研究食物链的意义:

(1)能量的流动、物质的迁移和转化,是通过食物链进行的。

(2)食物链还是能量流动的渠道,通过研究食物链,可以弄清楚污染物的污染程度。(3)研究食物链的组成还具有经济价值。

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服从什么规律?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有何意义?答: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通过食物链营养级逐级传递,最后以作功或散热的形式消散。能量流动的特点:(1)生产者即绿色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只有1%左右。

(2)能量只朝一个方向流动。

(3)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每经过一个营养级都有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失掉。(4)各级消费之间能量利用率也不高,平均约10%——能量传递的“十分之一定律”。

(5)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平衡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才能保持动态平衡。

能量流动的意义:(1)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

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根据草场能量流动的特点,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就可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3)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将秸秆作饲料喂牲畜,让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将产生的沼气作燃料,将沼渣作肥料,就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3. 生态学具有哪些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指导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答:生态学的五大规律,即: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互生规律、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物质输入与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全面考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3)解决近代城市中突出的环境问题

(4)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

(5)阐明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6)发展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

4. 你对生态平衡是怎样理解的?

答: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时间保持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这种稳定状态就叫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相对的平衡、动态的平衡。

第三章

1.简述大气污染的含义、大气污染源分类。

答:大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并持续一定时间后,会改变大气特别是空气的正常组成,破坏自然的物理、化学和生态平衡体系,从而危害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健康,损害自然资源及财产、器物等,这种情况称为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源——分类

(一)按污染源存在形式

固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装置、处所位置固定,如火力发电厂、烟囱、炉灶等。

移动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装置、处所位置移动,如汽车、火车、轮船等。

(二)按污染源的排放方式

点源——集中在一点或在可当作一点的小范围内排放污染物如高烟囱。

面源——在一个大范围内排放污染物,如低烟囱、民用煤炉等。

(三)按污染物排放空间

高架源——在距地面一定高度处排放污染物。如高烟囱。

地面源——在地面上排放污染物,如煤炉、锅炉等。

(四)按污染物排放时间

连续源——连续排放污染物,如火力发电厂等。

间断源——排放污染物时断时续,如取暖锅炉等。

瞬时源——无规律的短时间排放污染物,加工厂事故排放等。

(五)按污染物产生类型

工业污染源(工业生产过程、工业燃料的燃烧)

生活污染源(民用炉灶、生活取暖、垃圾焚烧)

农业污染源(农业燃料、有机农药)

交通运输污染源(汽车尾气排放)

2.什么是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分类?

答:定义: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分类:(一)一次污染物(二)二次污染物(续发性污染物或继发性污染物)

3.什么是一次污染物?什么是二次污染物?请分别举例说明

答:一次污染物又称原发性污染物,是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出且进入大气后其性状没有发生变化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包括气体、蒸汽和颗粒物,最主要的一次污染物是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物等物质。

二次污染物又称续发性污染物或继发性污染物,是指排入大气中的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或与大气中正常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的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这类物质的颗粒小,一般在0.01—1.0微米,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最常见的二次污染物有光化学烟雾、伦敦型烟雾和酸雨等。

4. 试述大气层的结构并分析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点

答:大气的结构(按大气的热状况分层)大气层的气象要素沿垂直方向的分布情况

1、对流层

2、平流层

3、中间层

4、暖层

5、散逸层

对流层特点:

大气在该层内具有强烈的对流作用;与整个大气层相比,其厚度不足1%,但集中了75%的大气圈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从环境角度来看,对流层是大气圈中与地球生物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层次,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最大;通常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也主要发生在这一层。特别是靠近地面的1-2km范围内。

(1)高度增来温度减,只因热源是地面;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是因为对流层不直接从太阳光得到热量,而是依靠地面的长波辐射增热,愈近地面,空气受热愈多,反之愈少。因此,高度愈高,气温愈低。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传输起着重要作用;

(2)对流旺盛近地面,纬度不同厚度变;

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底界是地面,对流层内有强烈的对流作用,对流强度因纬度不同而不同,通常在低纬度较强,高纬度较弱。

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而变化。在赤道低纬度地区厚度为17-18km;中纬度地区厚度为10-12km;两极附近高纬度地区厚度为8-9km;平均厚度约为12km。

对流层的厚度随季节而变化。夏季较厚,冬季较薄。

(3)天气复杂且多变,风云雨雪较常见

对流层中,因受地表影响不同又分为两层:

在1-2km以下,称为低层大气,排入大气的污染物绝大部分活动在该层。1-2km以上称为自由大气层,主要天气过程如雨、雪、冰雹的形成均出现在该层。

平流层特点:气温初稳后升热,只因层中臭氧多,水平流动天气好,高空飞行很适合

(1)从对流层顶至50km左右为平流层。在平流层内,气温先是随高度的增加变化很小。到25km高度以上时,由于臭氧含量多,吸收了大量的紫外线,因此这里升温很快,并大致在50km高空形成一个暖区。到平流层顶,气温约升至-3~-17 ℃。

(2)平流层内水汽和尘埃含量很小,没有对流层内出现的那些天气现象。

(3)该层内气流运动相当平稳,并以水平运动为主。

名词解释: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物、TSP、PM10、降尘等

大气污染源: 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自然源和人工源。

大气污染物: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总悬浮颗粒物(TSP):粒径在100μm(自然背景浓度)以下的,能悬浮在空气中的颗粒物。飘尘(可吸入颗粒物,PM10):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可长时间在空气中飘浮。

降尘:指粒径大于10μm ,在重力作用下可以降落下来的颗粒状物质。

5.名词:气温垂直递减率、气温的干绝热递减率

答:气温垂直递减率(γ):在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上,高度每增加100m的气温变化值。

在正常的气象条件下,对流层内不同高度上的γ值不同,其平均值约为0.65℃/100m。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γ>0;高度增加,气温保持不变,γ=0;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γ<0

气温的干绝热递减率(rd):干空气块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团绝热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1℃称为气温的干绝热递减率,用rd(1℃/100m)表示。

6.简述逆温的概念及大气中存在的几种主要的逆温形式?

答:概念: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

逆温形式(依据发生原因不同划分):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的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辐射逆温在陆地上常年可见,但以冬季最强。最常出现,故与大气污染的关系最为密切。

下沉逆温:由于稳定气层整层空气下沉压缩增温而形成的逆温称为下沉逆温,又称为压缩逆温。下沉逆温多出现在高压控制区,范围很广。厚度也很大,一般可达数百米。

下沉逆温一般不从地面开始,而是多发生在高空大气层中(离地面1km以上高

空),对高的排放源影响较大。

平流逆温:由于暖空气流到冷地表面上而形成的逆温。

锋面逆温:当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时,暖空气因密度小就会爬到冷空气上面,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称之为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空气与暖空气的温度差较大,也

会出现自下而上温度升高的现象,这种逆温称为锋面逆温。

湍流逆温:低层空气在湍流混合过程中上升,在低层气流上升处比周围空气温度高而形成的逆温,称为湍流逆温,这种逆温层一般只有几十米。

地形逆温:局部地区的特殊地形也会形成逆温。

7.何为大气稳定度?它对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有哪些影响?

答:定义:大气稳定度系指整层空气的稳定程度,是大气对在其中作垂直运动的气团加速、遏制还是不影响其运动的一种热力学性质。大气稳定度是表征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团在垂直方向上的相对稳定的程度的物理量。

大气稳定度对烟流扩散有很大的影响,可以借助烟形来判断大气的稳定状况和污染趋势。

8.论述影响大气污染扩散的气象因素。

答: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运动的气象因素主要有风、湍流、逆温和大气稳定度等。

风:

大气污染不仅受风向,也受风速的影响。

大气污染程度与风向频率成正比,大气污染程度与风速成反比。

风对污染物的作用有两点:一是对污染物沿下风方向的转移,输送,扩散; 二是在转移过程中对污染物浓度的稀释作用。

污染系数=风向频率÷平均风速。污染系数越大,下风向的污染就越严重。

湍流:

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在湍流作用下被扩散和稀释。

湍流能否发生及其强度大小主要决定于风速大小、地面起伏状况和近地面大气的热状况。大气越不稳定,越有利于湍流的发生;风速垂直切变越大,湍流越易发生。

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状况的最直接的因子,也是最本质的因子,是决定污染物扩散快慢的决定性因素。风速愈大,湍流愈强,污染物扩散稀释的速率就愈快。

逆温:

大气污染事件大多都发生在有逆温又静风的条件下。

逆温现象经常发生在较低气层中,这时气层稳定性强,对于大气中垂直运动起阻碍作用,不利于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导致排放的气体污染物累积并产生污染事故。

大气稳定度:

大气温度的垂直递减率越大,大气越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稀释;相反,气温垂直递减率越小,大气越稳定。如果气温垂直递减率很小,甚至等于零或为负值(逆温)时,大气便非常稳定,严重地阻碍地面气流的上升运动,使大气污染物停滞积累在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中,从而加剧大气的污染程度。

9. 全球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都有哪些危害?

答: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温室效应、酸雨问题和臭氧层耗损问题三个方面。

温室效应的危害:海平面上升,影响农业生产,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影响人类健康

酸雨的危害:主要是破坏森林生态系统,改变土壤性质与结构,破坏水生生态系统,腐蚀建筑物和损害人体的呼吸道系统和皮肤。

臭氧层耗损的危害:造成地球表面太阳紫外线辐射量增加,危及到人类和生物的生命。

1、臭氧层浓度每减少1%,太阳紫外线辐射就增加2%,皮肤癌就会增加2%,白内障患者增加0.6%,同时损坏人的免疫力,使各肤色人们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传染病发病率增加,导致黑瘤病死亡率增加。

2、破坏生态系统

3、过量的紫外线使塑料等高分子材料易于老化和分解,带来光化学烟雾污染。

4、过量紫外线会导致地球升温,出现冷热失衡。

10.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包括哪些内容?

答:(一)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二)选择有利污染物扩散的排放方式(三)区域集中供暖、供热(四)改变燃料构成(五)绿化造林(六)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11. 控制大气污染的技术措施有哪些?

答:a.改革生产工艺,优先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工艺,是防治大气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

b.严格生产工艺操作,选配合适的原材料,有利于减轻污染或对所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处理。

c.安装废气的净化装置,对污染源进行治理,使大气环境质量达到标准。

第五章

1.名词解释:土壤背景值、土壤污染、土壤环境容量、专性吸附、非专性吸附、土壤环境的自净作用

答:土壤背景值: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构成土壤自身的化学元素的组成和含量,即未受

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

土壤污染:就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物质(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出了土壤的容纳能力和土壤的净化速度,因而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性状等发生变化,使污染物质的积累过程逐渐占据优势,破坏了土壤的自然动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壤自然正常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以致造成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下降,并通过食物链引起对生物和人类的直接危害,甚至形成对有机生命的超地方性危害。

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容量又称土壤负载容量,是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又不使环境系统污染超过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专性吸附:又称选择性吸附。是由土壤胶体表面与被吸附离子间通过共价键、配位键而产生的吸附。

非专性吸附:又称极性吸附。即离子交换吸附

土壤环境的自净作用:即土壤环境的自然净化作用,是指进入土壤的物质,可通过稀释和扩散等作用降低浓度,或被转化为不溶性化合物而沉淀,或被胶体牢固地吸附从而暂时脱离生物小循环及食物链,或通过生物和化学的降解作用,转化为无毒或毒性小的物质,甚至成为营养物质,或经挥发和淋溶从土体中迁移至大气和水体。土壤的自净主要是指生物和化学的降解作用。

2.简述土壤污染的特点?

答:1、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潜伏性)和滞后性

2、土壤污染的易累积性

3、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转性和长期性

4、土壤污染的难治理性

5、土壤污染具有后果严重性

3.按土壤自净作用机理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种?

答:(1)物理净化作用(如农药的挥发扩散)

(2)物理化学净化作用(如离子交换吸附)

(3)化学净化作用(如酸的中和,光化学降解作用)

(4)生物净化作用(如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土壤环境自净作用中最重要的净化途径之一。

4.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迁移的方式有哪些?

答:(一)物理迁移

(二)物理化学迁移和化学迁移(1).重金属和无机胶体的结合。分为非专性吸附和专性吸附(2).重金属和有机胶体的结合(3).溶解和沉淀作用

(三)生物迁移

附:

土壤污染判断依据:土壤背景值,生物指标

土壤污染的类型:1. 水质污染型2. 大气污染型3. 固体废物污染型4. 农业污染型

5. 综合污染型

土壤环境污染物分为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

土壤环境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物污染源

土壤污染的危害:(一)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二)导致食物品质不断下降

(三)危害人体健康(四)导致其他环境问题

南林环境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如何理解环境: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事物来说的,是指围绕着某一主体(通常称其为人类)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人类周边的事物),即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什么叫环境要素、特点: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社会)环境要素。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自然环境要素,故环境要素通常指自然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分为两类:非生物环境要素:水、大气、阳光、岩石、土壤等生物环境要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由它们组成环境的结构单元,环境的结构单元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4个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环境要素的四个特点:1最小限制律2等值性3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的个体和4各环境要素互相联系 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米糠油事件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 2个会议,里程碑,时间地点:1972年5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为人类和国际环境保护事业树起了第一块里程碑。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保护环境的全球性国际文件,它标志着国际环境法的诞生。1992

年6月4日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最高层次的各国首脑会议——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进一步高度重视,,把国际环保事业推向新的阶段。 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的“三同步、三统一”战略要遵循“三同步、三统一”的原则:做到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要遵循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原则;要遵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要遵循符合环境承载力的原则;要遵循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第三次会议,八大管理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综合整治与定量考核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自然资源只是指可以被人类利用的自然物。广义的自然资源则要延伸到这些自然物所赖以生存、演化的生态环境。最有代表性的广义解释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72年提出的:“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 自然资源的属性:稀缺性区域性多用性整体性两重性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是一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体。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 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2和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 2、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 ③伦敦烟雾事件: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 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

⑤水俣事件:甲基汞 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 ⑦四日哮喘事件:2、煤尘重金属粉尘 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 第三章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 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 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

0-4%以下 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 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2、、、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环境科学基础(乙)》考试大纲.doc

《环境科学基础(乙)》考试大纲 《环境科学基础(乙)》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源、环境科学和自然地理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环境科学基础(乙)》是环境科学的入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过程以及半前人类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等。要求考生认识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方法;系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典型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 了解环境污染的基本生物净化过程,并具有综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的概念、功能、属性与分类 第二节地球环境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节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四节环境保护 第二章大气环境及其保护 第一节大气环境的结构和组成以及气象和气候灾害 第二节大气污染类型及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和性质 第三节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大气污染的危害 第五节大气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 第三章水环境及其保护 第一节水环境及水资源 第二节水体污染物来源及水体污染类型 第三节主要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与转化

第四节水污染的危害 第二节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 第四章土壤环境及其保护 第一节土壤环境和土壤的组成和性质第二节土壤环境污染物来源及其危害第三节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防治 第五章生态系统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类型 二、食物链与食物网 三、营养生态金字塔 四、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二节生态平衡 第六章其他环境污染 第一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第二节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第三节化学品污染及其危害 第七章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 第一节环境监测 第二节环境质量评价 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节环境风险评价 第八章环境规划与管理 第一节环境规划 第二节环境管理

最新环境科学导论试题

《环境科学导论》试题(50%) 一、填空(每空格1分,共20分) 1、环境科学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与之相对的是围绕着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界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2、典型的大气污染类型有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 3、物理污染的主要类型有噪音、振动、热、光辐射、放射性。 4、人类面临的五大环境问题有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能源短缺、自然灾害。 5、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行动计划》,此外通过了将世界环境日定为6月5号的建议。 6、大约90%以上的酸雨是由于人类排放的 H2SO4 和 HNO3 生成的,中国的酸雨以 H2SO4 占优势。 7、环境学中的景观概念是指: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之上,之下的中间尺度。 8、土壤污染的类型主要有石油污染、__重金属污染______ 、放射性物质污染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等。 9、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分为和,既包括了自然因素,也包括了和因素。 10、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和问题。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1分) 1、土壤环境容量在一定区域一定期限内不使环境污染,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时土壤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COD 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 4、TOC 总有机碳 5、TOD 总需氧量

11、光化学烟雾人们把参与光化学反应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12、酸沉降 四、问答题(共35分) 1、大气中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有哪些?请简要论述这些污染物的来源、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和控制手段(12分) 2、土壤环境问题有哪些?其中主要污染物有哪些?试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O2的含量一般为325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4、监测水质好坏的指标有哪三大类?举例说明并简要说明各类中包含的具体内容(6分)。 5、水体污染物主要有哪三大类?各类分别包含哪些污染物?举例说明(6分)。 2、天然水体中的主要成分有哪几类?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H4的含量一般为2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二、选择题(每小题选出一个最合适的答案,每题1.5分,共15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 D ) A、太阳能 B、风 能 C、地热 能 D、核能 2、以下何种气体不属于温室气体( D )

环境科学导论试题

《环 境 科 学 导 论》 试 题 (50%) 一、 填空(每空格 1 分,共 2 0 分) 1、 环境科学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与之相对的是围绕着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界的大气 圈、 水 圈、土壤 ---------- 岩石 圈和 生物 圈。 2、 典型的大气污染类型有 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 。 5、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行动计 划》,此外通过了将世界环境日定为6月5号 的建议。 6、 大约90%以上的酸雨是由于人类排放的 H2SO4 和 HNO3 生成的,中国的 酸雨以 H2SO4 占优势。 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 之上, 之下的中间尺度。 __重金属污染 ________ 、 放射性物质污染 和持 染 物 污 染 等。 ,既包括了自然因素,也包括了 因 素 。 和 问题。 1、土壤环境容量在一定区域一定期限内不使环境污染, 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时土壤可能容 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3、物理污染的主要类型有 噪音 、振动 、热 光辐射 、放射性 人类面临的五大环境问题有人口剧增、 环境污染 、生物多样性减少 、能源短 7、 环境学中的景观概念是指:景观是 地理实体,它处于 久 性 有 机 污 9、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分为 和 和 1 0、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括 三、名词解释(每题 3分,共21分)

日化学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示 4、T OC 总有机碳 5、 TOD 总需氧量 6、 TSP 粒径小于100叩的称为TSP,即总悬浮物颗粒 7、 PM2.5 PM2.5 :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卩m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 8、 PM10 通常把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 9、一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又称原生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的,其物理和化学性状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10、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指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 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 11、光化学烟雾人们把参与光化学反应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气体和颗 粒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12、酸沉降 四、问答题(共35分) 1、大气中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有哪些?请简要论述这些污染物的来源、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 治理和控制手段(12分) 2、土壤环境问题有哪些?其中主要污染物有哪些?试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 CO2的含量一般为325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 mg/m3。已知标况下 T为0C,压强为101325Pa (5分)。

环境科学导论 复习资料

环境科学导论考试复习 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生态环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2 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全面理解 在环境当中进行资源的开发,然后进行产品的生产,产出品要使用和服务,在使用 和服务的过程中,会有些废弃物排入环境中,。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也会有些废 弃物的回收和利用,在进行到环境中的过程,这是一个整体的循环过程。 (2)环境问题分类 A 原生环境问题:火山、地震、台风等 B 次生环境问题 a. 环境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物种灭绝 b. 环境污染与干扰噪声、震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等。 (3)八大公害事件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危害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及SO2 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及SO2 伦敦烟雾事件:烟尘及SO2 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 水俣事件:甲基汞 富山事件(骨痛病):镉 四日市事件: SO2、煤尘重金属粉尘 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二全球环境问题 1 酸沉降: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主要是H2SO4\HNO3及其前体物SOX,NOX等)通过降水(包括雨、雷、霜、雹、雾、露等形式)或在气流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造成污染的现象。 酸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湿沉降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干沉降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四川大学914中国文学考研历年真题及解析

四川大学考研历年真题解析 ——914中国文学 主编:弘毅考研 编者:资雍新秀 弘毅教育出品 https://www.360docs.net/doc/4d15125117.html,

资料说明 《四川大学中国文学历年真题》、《四川大学中国文学历年真题解析》与《四川大学中国文学模拟试题》作为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系列参考资料,编写初衷在于为广大考生搜集历年真题,提供较为准确的解析,分析命题规律,预测出题角度,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总之,希望考研“过来人”为师弟师妹们的未来助一臂之力,如是我愿。 1.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概况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有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文艺与传媒、文化批评、文学人类学、佛教语言文学、广播影视文艺学、新闻学等14个博士点和新闻学、传播学等15个硕士点;有全国首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点1个;有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原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获文艺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并获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国家级重点学科,涵盖8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还拥有1个国家“985工程”创新基地,1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个文科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级新闻学本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形成了富有特色且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学科群。其中,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 2.参考书目 四川大学历次参考书目变化相对较大,直至2011年才基本稳定。主要是将其他院校的教材换成自己编写的,或者二者并存。主要书目如下: 古代部分: 《中国文学史》(三卷本),章培恒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四卷本),刘黎明等,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两卷本),周裕锴、谢谦、刘黎明,重庆大学出版社。 古代文学部分给出三套书共九本,可谓工程量浩大。应对任务大时间短最好的办法就是备考过程中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这三套书重要程度不一,难易程度各异。基本策略即是以四卷本为主,以三卷本为辅,两卷本可以无视其存在。这三套教材内容基本一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 一、什么是环境: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及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00 (2)“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又被称为近代城市环境问题,时间在产业革命到1984年南极发现臭氧层空洞,主要特征为工业化促使城市化与城市问题 (3)“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又被称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时间从1984年至今,主要特征为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五、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经济、社会与发展问题 1、环境问题是人类经济活动直接与间接的结果 2、治理与控制环境污染必须要有一定经济实力 六、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2、作用:(1)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更新(2)水循环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3)水循环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4)通过各种外力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二、我国水资源的特征与利用情况

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2、人均水资源极度贫乏 3、水资源普遍受到污染 4、水土资源流失严重 5、水分利用效率不高 三、什么是水体 水体是指包括水体本身与其中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底泥、水生生物构成的完整的 烟气洗涤水、场地设备清洁水等。成分极其复杂,污染物含量变化也很大。 七、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是一种成分极为复杂的混合废水。

八、农业退水 1、农业退水是指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食品加工等过程中排出的污水和液态废物。 2、特点:(1)农药残留量大,对环境污染毒性大(2)化肥残留量大,氮磷含量高(3) 覆盖面广、分散,污染渠道多 2、生化需氧量BOD: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过程所需的溶解氧的量, 普遍采用20C培养五天的需氧量为指标,记BOD 5 3、总有机碳量TOC:水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中存在的全部碳量

嵌入式系统导论复习题.docx

嵌入式系统导论复习题 一填空 1、嵌入式系统通常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换件可裁剪,对功能、体积、功耗等严格耍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2、嵌入式系统的可靠性是嵌入式计算机的生命线。 3、嵌入式系统的基本结构一般可分为硕件和软件,换件包括嵌入式核心芯片、存储器系统及外部接口,软件包括应用软件、编程接口、嵌入式操作系统和板升级支持包。 4、嵌入式处理器主要包括EMPU、EMCU、EDSP和ESOC。其中ESOC最大的特点是成功实现了软硬件无缝结合,直接在处理器片内嵌入操作系统的代码模块。 5、目前使用的嵌入式操作系统有好几十种,最常用的是LINUX和WINCEo 6、嵌入式系统的系统级设计方法主要冇先硬件后软件设计方法和软硬件协同设计的方法,其中针对单片机的开发是釆用先硕件后软件的方法。 7、嵌入式软件可分为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三类。 8、嵌入式处理器是嵌入式硬件系统的核心,其种类非常多,常见的有ARM处理器、MIPS 处理器和PowerPC处理器。 9、TI公司的TMS320C2XXX系列的DSP可作为MCU进行使用。 10、标准的嵌入式系统架构有两人体系:RISC和CISC,其中RISC架构的处理器包括ARM、MIPS、PowerPC、ARC等,CISC架构为我们所熟知的是INTEL的X86架构、VIA架构和AMD 架构。 ARM7系列微处理器为32位RISC处理器。 12、国产嵌入式处理器的代表芯片为方舟和龙芯系列处理器。 13、存储器有三个主要特性:速度、容量和价格。其中寄存器速度最快、价位最高、容量最小;主存用來存放将要参与运行的程序和数据;存取速度和容量介于寄存器和主存之间的为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o 14、按存储器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和缓冲存储器,其屮RAM和ROM 属于主存储器。 15、RAM主要有SRAM和DRAM,常见的RAM容量扩展方法为字长扩展和字数扩展。 16、CPU和I/O接口Z间通信的总线包括数据总线、控制总线和地址总线,其中数据总线是双向总线。 17、接口是两个部件之间的连接点或边界,通过接口把CPU和外设连接在一起,接口电路主要面向CPU和外设两个方面。 18、嵌入式系统中,I/O接口芯片寻址方式为:存储器映像法和I/O隔离法。 19、嵌入式处理器的复位电路是使处理器从起始地址开始执行指令。 20、串行通信有3种基本传送方式: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串行通信的两种类型为异步串行通信和同步串行通信。 21、串行接口RS 系列标准冇:RS-232, RS-422, RS-485o 22、蓝牙模块的无线通信频率为2.4GHZ以内,主要有3个部分组成:无线传输收发单元、 基带处理单元以及数据传输接口。 23、I2C总线是由数据线SDA和时钟SCL构成的串行总线,可发送和接收数据。 24、嵌入式操作系统是嵌入式系统极为重要的纟R成部分,是嵌入式系统的灵魂,通常包 括与硕件相关的底层驱动软件、系统内核、设备驱动接口、通信协议等。 25、典型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包括VXWorks, windowsCE, LINUX, U C/OS-II, QNX等,其中不是实时操作系统的为UNUXo

华科版选修课指南

公选课指南 艺术体育类 课程点名否结业方式备注 声乐入门不点名唱歌简单无论唱歌好听与否绝对能过中外名乐欣赏不点名交论文好过有意思很享受 桥牌入门点名考试(开卷)平常要抄笔记 篮球裁判点名开卷考试边抄边过还有科比视频看运动损伤很少点闭卷考绝对能过 影视美学导论点名交论文老师不错经常看电影 歌剧欣赏点名交论文一般每节课看歌剧 西洋歌剧不点名交论文关灯上课有情调 外国戏剧艺术欣赏点名考试授课方式好 DV制作抽点考试(很简单)老师好内容充实有益 音乐与电影有时点交论文内容比较有趣下课早 民族器乐欣赏点名交论文感觉还行还有艺术团的表演陶艺制作点名考试简单(手工制作)普遍反映有趣 钢笔画不点名平时画的作品给的分比较高不是很有趣 要有些基础 钢琴(初级)交论文完全是理论课没有实践感觉一般 不过有艺术团表演 芭蕾简史与赏析点名考试感觉一般 中国戏曲欣赏每次都点交论文去的人少 中国书法不点名三次课堂作业老师比较偏激 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点名交论文还可以 足球点名交论文不错 节奏世界点名唱一段好过 中华传统养生点名交论文内容丰富有益 PS:南利华老师的课普遍反映很好总之音乐类的都比较好过,基本都是写论文 语言文化类 课程点名否结业方式备注 英汉互译点名闭卷考试内容较难,有一次课堂作业打分较低英语修辞与鉴赏点名交作业内容不错只要去上课就能过英国文化赏析不点名开卷考试上课有时有小测试考试易过英诗赏析抽点背一首诗课堂交作业易过 英国文化简介有时点论文(现场考)还不错好过 英译中国文化点名考试好过不是很有趣 英文漫谈中国文化经常点闭卷考试内容丰富东边上课 人类文化学不点名开卷考试考试比较难分也打的低比较有趣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原著不点名开卷考试考试简单老师很好对个人启发大中国文化系列专题不点名开卷考试老师思想较偏激关灯上课内容有趣 要买老师的书才好拿高分

环境科学导论答案

科目:环境科学导论 一、名词解释(共10题,每题3分,共计30分) 1、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2、食物链: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之间在营养关系中形成的一环套一环似链条式的关系。 3、水资源:指一切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地面水、地下水和土壤水。 4、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所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之为水环境容量。 5、固体废物处置(最终处置):将无法回收利用且不打算回收的固体废物长期地保留在环境中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是解决固体废物最终归宿的手段。 6、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7、土壤的净化作用:是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 8、热污染:是指工业生产和现代生活中排除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9、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 10、电磁辐射:是一种物理现象,是指“能量以电磁波形式发射到空间的现象”。 二、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计10分,将答案写在下 表中) 三、填空题(共10空,每空1分,共计10分) 1、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和环境”这对矛盾之间的关系)。 2、大气的组成包括(恒定组分)、(可变组分)和不定组分。大气中的O2、N2和氩气是属于(恒定组分),CO2和H2O是属于(可变组分)。 3、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4、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其中次生环境问题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其中地震、海啸、干旱、洪涝、虫灾是属于(原生环境问题)。 四、简答题(共7题,每题5分,共计35分) 1、环境的功能有哪些? 1)为人类生存提供所需要的资源 2)调节功能 3)服务功能 4)文化功能 2、环境科学研究的任务主要有哪些? 1)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发展演化规律; 2)研究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

第一章 1.环境的概念,类型 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体系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即中心事物。 环境的特性: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研究对象: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思想方法论:整体,系统,综合,复杂 第二章 一、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二、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1.大气圈:物质组成 (1)恒定组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等组成(99.96﹪)。(2)可变组分:二氧化碳、臭氧和水蒸气,随季节、气象、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3)不定组分:这部分物质在大气中含量变化非常大,如尘埃、硫化氢、煤烟、金属粉尘等。它们一是来源自然界,二是来自人类生产、生活活动。 地球大气富含氧气是生命活动的结果,而它对于生命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等; 对人类的意义:调节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 2.水圈 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1)直接影响:大量开采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 (2)间接影响:修建大型水库、大坝,河流渠道化 (3)环境问题:水资源匮乏、水质恶化 3.岩石圈 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4.生物圈 概念: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对人类价值:健康营养物 主要问题:物种锐减 土壤圈:土壤圈是以上四个圈层的交界面,是联系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的枢纽 功能: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同时还具有稳定自然系统的功能(吸附性、缓冲性、氧化还原性和自净功能) 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水土污染 三、自然环境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物质循环的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的特点: (1)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做循环式运动 (2)物质循环过程中将发生多种变化,包括物理、化学等方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3)在数量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制约关系 能量流动的三个基本过程:能量固定过程、分解还原过程、储存与矿化过程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性、递减性、变动性 信息传递的特点:信息量庞杂、信息来源广、信息的性质、形态以及容丰富 信息传递类型: 四、自然环境的规律 五、地带性规律

中国人民大学832-环境科学与工程综合 考研参考书目、考研真题、复试分数线

中国人民大学832-环境科学与工程综合考研参考书目、考研真 题、复试分数线 832-环境科学与工程综合课程介绍 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等的基本训练,具备对当今环境质量进行研究和评估、对企业的环保工程进行革新改造,并能进行环保新型产品的开发设计的基本能力。 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环保设备设计、电工学及实验、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给排水管网设计、清洁生产、工程概预算及经济分析、化工原理、化工原理实验、化工工艺设计、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应用、专业外语、环境学基础、生态学基础、环境科学导论、环境系统工程与优化、环境化学、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规划、环境噪声控制、固体废物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包括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环境工程学导论、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设计、环境工程土建概论、环境管理、环境法学、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验等。 环境工程(081001)、安全工程(081002)、水质科学与技术(081003W)、灾害防治工程(081004W)、环境监察(081006S)、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081007S)、核安全工程(081008S)、环保设备工程(081009S)。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复试分数线 学术学位: 学科门类政治、外语、专一(数学)、专二、总分 01哲学50509090330↓ 02经济学55559090360 03法学50↓50↓9090350 04教育学5050180330↓ 05文学55559090350 06历史学5050180335↑ 07理学45459090300 08工学45459090300 09医学5050180↑300 12管理学50↓50↓9090350↓ 13艺术学45459090330 专业学位:

环境科学导论试题

环境科学导论试题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环境科学导论》试题(50%) 一、填空(每空格1分,共20分) 1、环境科学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与之相对的是围绕着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界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2、典型的大气污染类型有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 3、物理污染的主要类型有?噪音、振动、热、光辐射、放射性。 4、人类面临的五大环境问题有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能源短缺、自然灾害。 5、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行动计划》,此外通过了将世界环境日定为6月5号的建议。 6、大约90%以上的酸雨是由于人类排放的H2SO4 和HNO3 生成的,中国的酸雨以H2SO4 占优势。 7、环境学中的景观概念是指: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之上,之下的中间尺度。 8、土壤污染的类型主要有石油污染、__重金属污染______ 、 放射性物质污染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等。 9、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分为和,既包括了自然因素,也包括了和因素。

10、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和问题。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1分)1、土壤环境容量在一定区域一定期限内不使环境污染,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时土壤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COD 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以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的还原性物质的量 3、BOD 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的简写):或生化耗氧量(五日化学需氧量),表示水中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示 4、TOC 总有机碳 5、TOD 总需氧量 6、TSP 粒径小于100μm的称为TSP,即总颗粒 7、: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μm 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 8、PM10 通常把在10以下的称为PM10,又称为或 9、一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又称“”。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的,其物理和化学性状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10、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指排入环境中的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 11、光化学烟雾人们把参与光化学反应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12、酸沉降 四、问答题(共35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 名词解释: 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与被研究对象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它是个相对概念,以 某项中心事物作为参照系,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2.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 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3.环境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当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 的过程,使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4.环境伦理:当前展开的人--地关系研究旨在使该复合系统得以优化、协调并实现良性循 环,而协调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即是环境伦理。 5.环境地学:环境地学是以地球环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运用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的基 本理论、技术与方法,以“人-地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交叉性学科。 6.水体的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 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7.环境生态学: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而出现和发展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根本目的 就是维护和改善生物圈特别是生态系统健康并发挥正常的服务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两者协调发展。 8.生态系统层级理论:是对生态系统这种层次性结构的研究,生态系统层次分明,有利于 生态系统本身运动和功能的发挥,即主次有别,协调一致。 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的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 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的明显变化,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的现象。(景观角度:指一些强烈改变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事件)。10.生态恢复:根据生态学原理,改变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子及生态过程,调整优化系统 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水平,甚至到更高水平。 11.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性质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 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12.大气污染物扩散:排放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受大气水平运动、湍流扩散运动,以及大气 的各种不同尺度的扰动运动而被输送、混合和稀释。 13. 声压:声波引起空气质点振动,使大气压力产生起伏,这个起伏的部分,即超过静压的量称为声压。 声压级:指表示声音的大小的一个声压对数比,用L p表示,单位分贝(dB)。

环境化学试题

环境化学试题 环境化学试卷2 1。简要解释以下概念、名词或术语(每项5分,共XXXX年招收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试卷环境科学导论1 XXXX年环境科学基础试卷(回忆版)参考书:何强《环境科学导论》1,选择题(一些简单常识,记不清楚) 2,填空(一些简单常识,记不清楚),如环境日、粮食日、地球日、地下水污染类型等。3.名词辨析1。环境与环境科学2。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环境污染和环境干扰。名词解释1。富营养化2。环境容量3。生化需氧量4。酸雨。简短回答 1。可持续发展背景2。温室效应的机理3。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噪声计算(书中)7。浅谈环境化学考试 准考证号分数 1。名词解释(任选4个问题,每个问题4分)1。初级降解动力学2。重金属螯合物3。环境风险4。甲基橙碱度5。硝化作用 2。简短回答(每个问题8分) 1。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行为简述2.湖泊底部沉积物对碳酸盐体系平衡的可能影响3.简要描述大气中硫化合物和氮化合物的来源 3,问答和计算问题(任选3个问题,每题20分) 1,请解释酸雨的形成和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 2。请在天然水的氧化还原极限下(假设PO2=1atm,PH2=1atm)画出

等电点-酸碱度关系,并解释不同类型的天然水在等电点-酸碱度图上的位置 3。土壤中有许多有机和无机的氧化和还原物质。土壤中主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是什么?为什么Eh值有时可以用来确定土壤中有机和无机物质可能的氧化还原反应? 4,描述了氮氧化物(NO,NO2)在大气液相平衡体系中的转化,并给出了相应的气液相平衡方程。环境工程考试 录取分数线1分,名词解释(共40分,每题5分) 1,水环境容量2分,厌氧-好氧二级生物处理系统3分,清洁生产4分,光化学烟雾5分,温室效应6分,逆温层7分,生物稳定塘8分,气浮 2分,简答题(共50分) 1,放射性废水处理方法及特点的试行意见(10分)2。简述光污染的概念和主要危害(10分) 3年水污染物种类及主要水质指标简述(15分)4。试比较厌氧和好氧处理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15分) 3、问答问题(共60分,每题20分,任选3题) 1、废水生物处理方法的主要类型、处理过程和工艺,以及生物处理方法的优点 2、污泥的性质、污泥处理和污泥利用 3,固体废物处理常用的技术有哪些?请概述其原理并比较它们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4、普通生物滤池、高负荷生物滤池和塔式滤池的特点是什么?分别

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

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 科目 代码 科目名称专业书目 2001园林综合理论《园林规划设计》,王浩,东南大学出版社 《园林工程》,赵兵,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102环境科学导论《环境学导论》第三版,何强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103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第七版,潘瑞炽,高等教育出版社 专题文献部分:A代谢、B组培、C逆境、D抗性、E激素 2104动物学《普通动物学》,第三版,刘凌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105菌物分类学《植物病原真菌学》,陆家云,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普通真菌学》第二版,邢来君、李明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真菌分类学》,邵力平,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2106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107森林土壤学《土壤学》,孙向阳,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石伟勇,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108森林文化研究 2109生态思想史《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美)唐纳德·沃斯特,商务印书馆1999 2111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第二版(上下册),沈同,高等教育出版社 2112普通昆虫学《普通昆虫学》,彩万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普通昆虫学》,雷朝亮,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113森林经理学《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亢新刚,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森林经理学》,于政中,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2116数理统计(试验设计与方差分析)《试验统计方法》,盖钧镒,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南京农业大学编,农业出版社 2117林业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学》,王礼先,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118植物生理学(含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第七版,潘瑞炽,高等教育出版社《生物化学》,沈同,高等教育出版社 2119高等数学高等数学,同济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考试题

环境科学导论 第一章 1.论述地球(人类)环境演化的启示。 答:第一,地球上的生命和人类的出现,在其必然背后,潜在着巨大的偶然性。 第二,地球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人类社会的出现与发展更是加快了这种变化,这些变化有些是可以预料,有些是难以预料;有些是有利的,有些是不利的。 第三,环境与生命的演化具有加速的趋势。 2.怎样理解“环境”的基本概念,简要介绍环境的功能和特性。 答: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的。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环境一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环境的功能: (1)为人类生存和繁衍提供必需的资源 (2)环境的调节功能 (3)环境的服务功能 (4)环境的文化功能 环境的特性: (1)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性 (2)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 (3)环境的资源性和价值性 3、环境要素、环境结构和环境系统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 答:环境要素—— 定义: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环境基质)。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环境科学中通常指的是自然环境要素。 特点:(1)最小限制定律: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 (2)等值性:任何一个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只有当它处于最差状态时,才具有等值性。 (3)整体性大于个体之和: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 (4)出现有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环境要素虽然在地球演化史上出现的次序有先有后,但它们具有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特点。 环境结构—— 定义:环境的各个独立组成部分在空间上的配置,是描述总体环境的有序性和基本格局的重要概念。即环境要素的配置关系 特点:①圈层性:在垂直方向上,整个地球环境的结构具有同心圆状的圈层性。 ②地带性:由于纬度的差异,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热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即使是同一纬度,因地形高度的不同,也会出现垂直地带性差异。经度也有地带性,是地球内在因素造成的 ③节律性:在时间上,由于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固有性质,在随着时间变化的过程中,都具有明显的周期节律性。如地表上无论何处都有昼夜交替,在较大的时间尺度上,有一年四季的交替变化。 ④等级性:在有机界的组成中,依照食物摄取关系,在生物群落的结构中具有阶

愚夫愚妇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学生考场守则 1.要自觉遵守考场纪律,尊重监考人员的安排; 2.按规定时间提前10分钟进入考场。如因特殊情况迟到,须向主考声明理由,经同意后,方可进入考场考试。迟到20分钟以上者,一律不得进入考场,该课程以旷考论。 3.进入考场后,须持考试卡(学生证)按规定就座,并将考试卡(学生证)放在桌面上备查。无证件者,不允许参加考试。 4.答卷时,除涂答题卡等特殊要求外,须使用钢笔或圆珠笔,不得使用铅笔答卷。学生拿到试卷后,应首先在试卷的相应位置上写上姓名、学号、院(系)别、专业和年级。答题应做到字迹清楚,卷面整洁。 5.考试期间,除发给的试卷、稿纸以及事先允许带入的考试科目所必需的用具外,任何书籍、笔记本、纸张及电子信息产品等均不得携入座位,已带来的,应按监考人员指定的地点存放。凡经教师同意使用的一般计算工具及工具书等,一律自备,不准在考场内互借任何物品。 6.不得以任何借口要求教师暗示答题范围或内容。如遇试题有漏字、错字等明显错误或试卷印刷不清等问题,可在原座位举手示意,由监考人员协调解决。 7.考试期间,不得将试卷放在便于他人偷看的位置上。并接受监考人员的提醒或警告。 8.答卷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考试期间凡有本条例第33条所称的作弊行为之一者,或掩护作弊或给作弊学生提供方便者,均按本条例第34条处理,并立即停止答卷,令其退出考场。 9.考试时间内不准离开考场。如有特殊情况,须经监考人员同意,离开期间要有一位监考人员陪同,学生不得有意识地躲避陪同者的视线,否则根据情节亦可视为作弊。 10.考场内应保持肃静,不准在考场内谈话。提前交卷的学生,应迅速离开考场,不准在考场附近逗留和喧哗,以免影响他人考试。 11.监考人员宣布考试时间到,学生应立即停止答卷,并在原座位安静等候监考人员收卷。试卷收齐,经监考人员清点无误后,学生方可离开考场。在交卷过程中,凡继续答卷、拖延交卷或利用收卷间隙作弊者,监考人员有权视情节按作弊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