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导论全解
环境科学导论第5章课件

环境科学导论
第8页
5.1.6固体废物处理工程
▪ 固体废物处理工程(Solid waste treatment engineering)可概括为种: (1)物理处理(Physical treatment) 物理处理是通过浓缩或相变化改变固体
废物的结构,使之成为便 于运输、贮存、利用或处置的形态。
(2)化学处理(Chemical treatment) 化学处理是采用化学方法破坏固体废物 中的有害成分从而使其达到无害化。
2024年3月16日1时0分
a) 水平压实器 b) 三向垂直压实器 c) 回转式压实器
图5-5 几种常见的固体废物压实器示意图
环境科学导论
第14页
2024年3月16日1时0分
图5-6城市垃圾压缩处理工艺流程
环境科学导论
第15页
5.2.2固体废物破碎技术
破碎(Crush)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将大块的固体废物分裂为小块或细粉的过 程。经破碎处理后,固体废物尺寸变小,质地更均匀,容重增大,更易于压 实,对后续处理很有利。
2024年3月16日1时0分
环境科学导论
第1页
5.1固体废物概述
固体废物(Solid waste)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 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态、 半固态废弃物质。在具体生产环节中,由于原材料的混杂程度 ,产品的选择性以及燃料、工艺设备的不同,被丢弃的这部分 物质,从一个生产环节看,它们是废物,而从另一生产环节看 ,它们往往又可以作为另外产品的原料,而是不废之物。因此 ,固体废物又有“放错地点的原料”之称。
1)易燃性 2)腐蚀性 3)反应性 4) 毒性 5)感染性
图5-2 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
2024年3月16日1时0分
环境科学导论第5章 固体废弃物与环境

垃圾堆肥技术在中国农业活动中早有应用。只 要垃圾中不含太多的杀虫剂,所有的有机固废都可 堆肥。城镇垃圾中的蔬菜、花园废物、树皮、干草 、树枝、动物粪便,农产品加工废物等。
按细菌分解的条件,分为高温需氧法堆肥和低温厌氧法堆肥。 按堆肥方式,分为露天堆肥法和机械堆肥。
堆肥法操作一般分4步
①预处理:剔出大块的无机杂品,将垃圾破碎筛为匀质状,匀质 垃圾最佳含水率为45-60%,碳氮比约为(20-30):1,达不到需 要时可掺进污泥或粪便;
1989年公约并未禁止有毒垃圾出口,而是只要接受国同意,有毒垃 圾出口就是合法的。1995年,在发展中国家的强烈要求下,有关各 国修订了《巴塞尔公约》,新公约规定禁止以“循环再生产”的名 义出口有毒垃圾,包括电脑在内的电子及电器零件,已被巴塞尔协 定列为有害物质。
我国的洋垃圾问题
我国沿海地区发生过多起非法进口“洋垃圾 ”事件,实质就是有害废物的非法越境转移。
3)对土壤的污染:固体废物随意堆放或简单填埋处理, 被雨水浸淋,渗出液中的污染的成分会使土壤重金属富集, 改变了土壤结构,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破坏土壤的自净 能力,妨碍植物根系的生长。
塑料垃圾残留3.9克/亩 玉米减产 11%~13% 小麦减产 9%~16% 大豆减产 5.5%~9% 蔬菜减产 14.4%~54.9%
对策三 随着大量人工合成的废物进入环境,造成严重的工业污染。
环境科学导论-第5章

环境科学导论
第8页
5.1.5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利用原则
1.“无害化”(Detoxification) “无害化”处理是将固体废物通过工程处理,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周围的 自然环境。
2. “减量化”(Reduction) “减量化”是通过适宜的手段减少和减小固体废物的数量和容积。这需要从两个方面 着手,一是对固体废物进行处理利用,二是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
第5章 固体废物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Solid Wastes pollu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环境科学导论
2020年3月3日9时20分
1
[导读]:
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俗称“垃圾”。它来自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许多环节 ,来源极为广泛,种类极为复杂。在人类的生产与消费中或之后,所有投入经济体系的物质仅有10%-15%以建 筑物、工具和奢侈品的形式积累起来,其余部分最终都将变成废弃物。目前,全世界每年产生数十亿吨工业固 体废弃物和数亿吨危险废物,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量也在逐年上升。大量堆置的固体废弃物,在自然条件影响下 ,其中的一些有害成分会转入大气、水体和土壤中,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些污染物质还会在生物机体 内积蓄和富集,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体健康,因而具有潜在的、长期的危害性,给人类带来了很多麻烦,成为 当今人类社会的四大公害之一。所以对于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科学处理与处置显得十分紧迫。
[提要]:
本章首先介绍了固体废弃物的基本概念、污染控制途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及管理;重点介绍了 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处理与处置技术;最后简要介绍了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
[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固体废弃物有哪些种类?其特点和危害是什么?应该如何科学地处理和处置它们? 重点掌握固体废弃物定义的相对性,即“废”(相对于产生固体废弃物的原生活或生产过程)-减量化与无害化 处理的必要性,而“不废”(相对于利用固体废弃物的新的生活或生产过程)-资源可利用性;固体废弃物的类 别及不同特点;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的原则-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全过程管理、系统最优化、因地制宜 、集中处理与处置、危险废物严加管制;固体废弃物管理的相应法律、法规和标准;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处理、 处置和资源化技术。
环境科学导论答案

环境科学导论答案科⽬:环境科学导论⼀、名词解释(共10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环境科学:是⼀门研究⼈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关系,寻求⼈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法的科学。
2、⾷物链:⽣态系统内不同⽣物之间在营养关系中形成的⼀环套⼀环似链条式的关系。
3、⽔资源:指⼀切⽤于⽣产和⽣活的地⾯⽔、地下⽔和⼟壤⽔。
4、⽔环境容量:⼀定⽔体所容纳污染物的最⼤负荷被称之为⽔环境容量。
5、固体废物处置(最终处置):将⽆法回收利⽤且不打算回收的固体废物长期地保留在环境中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是解决固体废物最终归宿的⼿段。
6、⼟壤:是地球陆地表⾯具有⼀定肥⼒,能够⽣长绿⾊植物的疏松表层。
7、⼟壤的净化作⽤:是指在⾃然因素作⽤下,通过⼟壤⾃⾝的作⽤,使污染物在⼟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
8、热污染:是指⼯业⽣产和现代⽣活中排除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9、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的影响进⾏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
10、电磁辐射:是⼀种物理现象,是指“能量以电磁波形式发射到空间的现象”。
⼆、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计10分,将答案写在下表中)三、填空题(共10空,每空1分,共计10分)1、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类和环境”这对⽭盾之间的关系)。
2、⼤⽓的组成包括(恒定组分)、(可变组分)和不定组分。
⼤⽓中的O2、N2和氩⽓是属于(恒定组分),CO2和H2O是属于(可变组分)。
3、⽔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业污染)、农业污染和(⽣活污染)。
4、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原⽣环境问题)和次⽣环境问题,其中次⽣环境问题⼜分为环境污染和(⽣态环境破坏)。
其中地震、海啸、⼲旱、洪涝、⾍灾是属于(原⽣环境问题)。
四、简答题(共7题,每题5分,共计35分)1、环境的功能有哪些?1)为⼈类⽣存提供所需要的资源2)调节功能3)服务功能4)⽂化功能2、环境科学研究的任务主要有哪些?1)了解⼈类与⾃然环境的发展演化规律;2)研究⼈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3)探索在⼈类活动的强烈影响下环境的全球性变化;4)开发环境污染的防治技术与制定环境管理法规。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生态学基础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城市生态系统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 人口的增长与控制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粮食问题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能源与环境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 未来的能源供应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 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 海洋污染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大气的污染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6章 噪声公害与微波污染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1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7章 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的污染及控制对策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习题详解1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8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1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9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19.1 复习笔记19.2 课后习题详解1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0章 环境经济学概论20.1 复习笔记20.2 课后习题详解2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环境及其组成1.人类的环境(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环境科学导论 第二章 大气环境(2)

(4)锋面逆温 对流层中的冷空气团与暖空气团相遇时,暖空 气因其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上面,形成一个倾斜的 过渡区,称为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温差 较大,就可出现逆温,这种逆温称为锋面逆温(见 图2-5)。一般情况下,锋面都在移动,但移动缓 慢的暖锋(暖气团推动锋面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 可能发生污染问题。
(二)气象因素的热力影响
2. 逆温及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逆温是指大气层的温度分布与标准情况下气温分布相反,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根据逆温层形成的原因,可将逆温划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和 地形逆温5种。
(1)辐射逆温 一般来说,在晴朗无风的夜间,地面强烈的辐射使地面和近地面的大气层迅速降温, 而上层大气降温较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的逆温层,称为辐射逆温。 辐射逆温多发生在对流层的接地层。日出后地面受太阳辐射,近地面大气层增温,逆温 就逐渐消失。辐射逆温全年都可出现,但以冬季最强。在中纬度地区的冬季,辐射逆温 厚度可达200-300m。
第三节 大气污染的影响因素
大气污染程度,除取决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排 放方式、排放源密集程度及位置等因素外,还受所在地区的气象和 下垫面等因素影响,其中后两者对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和浓度时空分 布的影响更为显著。本节主要介绍气象因素、下垫面因素及污染物 性质等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第三节 大气污染的影响因素
(一)气象因素的动力影响
2. 大气湍流对大气污染扩散的影响
假如没有湍流存在,污染物在大气中只能沿风向移动,污染物的扩散只靠布朗 运动,这时烟云几乎是一个变化不大的烟管运动。实际上,由于烟云向下风向漂移 时,除其本身的分子扩散外,还受大气湍流作用,使得烟团周界逐渐扩张。
大学二年级环境科学导论教案详解

大学二年级环境科学导论教案详解第一章:引言环境科学导论是大学二年级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环境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本教案旨在详细解析环境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第二章:教学目标本章重点介绍环境科学导论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指导,并培养学生的环境科学意识和研究能力。
第三章:教学内容环境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环境科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学科体系、理论框架等。
本章将详细解析每个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3.1 环境科学的定义传统上,环境科学指的是研究环境系统和环境问题的学科。
本节重点介绍环境科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帮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范畴和重要性。
3.2 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本节主要介绍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包括环境科学的起源、发展阶段和重要里程碑。
学生可以通过了解环境科学的历史演变,更好地把握环境科学的核心概念和思想。
3.3 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环境科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本节将详细介绍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环境科学的多学科特点。
3.4 环境科学的理论框架环境科学的理论框架是环境问题研究的基础和指导,本节将介绍环境科学的主要理论框架,如系统论、生态学、风险评估等,以帮助学生理解环境科学的核心理论。
第四章: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环境科学导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并给出具体的教学案例。
4.1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本节将介绍如何利用讲授法进行环境科学导论的知识传授,并提供一些案例和教学技巧。
4.2 讨论法讨论法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本节将介绍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环境科学导论的讨论,并提供一些案例和讨论问题的设计。
环境科学导论绪论

人类的环境
物质环境
精神环境 文化环境
伦理道德环境 法律环境
管理环境 政策环境
1.2 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
1 环境要素
又叫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 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环 自然环境要素 境
要 素
人工环境要素
水、阳光、大气、 生物、岩石、土壤等
不断变化、更新
资源科学概论:资源科学与资源系统;资 源评价与开发决策;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 响;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二者都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即相 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和渗透。
环境科学与三大科学领域的关系
3.课程特点:
综合性:是一门复杂的,跨学科的课程,涉及多门 学科; 包括众多事实、观点、理论和数据。
(4)隐显性:
除了事故性的污染与破坏(森林大火等)可直 观其后果外,日常的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对人们的 影响,其后果的显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经过一
段时间。比如:日本的水俣病,需要经过20年的时
间才能显现出来;再如DDT农药。
(5) 持续反应性:环境问题不但影响当代 人的健康,而且还会造成世世代代的遗传 隐患。比如: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破坏, 至今仍给炎黄子孙带来无尽的水旱灾害。
环境要素属性
1 最差(小)
限制律
2 等值性
3 整体性大于各
个体之和
4 出现先后 相互联系 互相依赖
空气污染物三级标准浓度限值(摘自GB3095-82)
(1)最差限制律: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 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 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
(2)等值性:各个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 限制作用不因其规模和数量的差异而有所不 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