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一般特点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特点

浅析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特点

浅析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特点浅析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特点摘要:中国属于多民族国家,而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让我们更加了解服装的内涵和人们平时穿着服装的美学效果,让大家对服装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欣赏。

本文主要从民族特色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了民族服饰文化的一般特点。

关键词:民族服饰我国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分布广阔,且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互相交流困难,因而民族服饰多姿多彩,服饰文化内容丰富,有取之不尽的服饰资源。

服饰是民族的第二皮肤。

它能够引起世界各地服装界、美术界、民族学界人们的探索与思考。

一、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显示出北南方的差异性:根据中国的地形分为南北两地,我们就根据这个线索来分南北的了解一下我们的民族服饰文化的特点。

居住在南方的少数民族。

多从事农耕,由于气候炎热,服装款式风格多为衣裙式或衣裤式.式样繁多,各不相同。

有的民族分布较广,如彝族,分布在四川凉山、云南宁蒗峨山、江城、巍山、路南。

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彝族,服饰也不同。

80年代末,云南。

东方彩霞” 服饰艺术团成立时.在收集彝族服饰中据统计有400多种不同的款式。

分布在西双版纳的潦族只穿小上衣和筒裙,但是在其他地区,如瓤平、元江地区,却有花腰傣、汉傣、水傣、傣卡、傣雅、傣仲等不同支系的傣族之分。

其服饰也不相同。

在这些风格不同的服饰中长款比人高.如藏袍短款则只有l5—20厘米如峙尼族的叶车人支系所穿的短裤凉山彝族的男装其裤脚宽的达170厘米.窄的只有30厘米。

北方气候寒冷,风雪交加,森林草原丰厚,居住在这一地域的少数民族,多靠狩猎、畜牧业、渔业为生,其服饰多有防寒保暖及适应马上生活的功能,款式多为袍式.通常以“宽袍大袖,厚实庄重”概括其特。

由于自然、经济环境的影响各民族衣料质地不一。

北方的少数民族衣料有兽皮、毛、鱼皮、丝绸各种特色材料。

由于受丝绸之路文化的影响。

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旅多采用艾得川丝绸做夏装。

显得神秘浪漫。

赫哲族,用鱼皮制皮,具有耐磨、保暖、不透水、不挂霜的特点。

土家族苗族服饰文化

土家族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的制作材料多为棉麻布料和丝绸,也有用锦缎等高档材料制成的。在制作过程中, 苗族人民注重细节和手工技艺,每一件服饰都是一件艺术品。此外,苗族服饰还与苗族人 民的日常生活和民间信仰密切相关,不同场合、不同节日、不同身份的人都会穿着不同的 服饰
土家族苗族服饰文化的 传承与发展
土家族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绣有各种吉祥图案和花草图案
土家族的服饰材料多为棉麻布料, 也有用丝绸、缎子等高档材料制成 的。在服饰的制作过程中,土家族 人民注重细节和手工技艺,每一件 服饰都是精心制作的杰作。此外, 土家族的服饰还与民间信仰和日常 生活密切相关,不同场合、不同节 日、不同身份的人都会穿着不同的
服饰
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土家族和苗族的服饰文化面临着一些挑战。为了保护和 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学者和艺术家正在努力开展研究和创作工作。同时,政府 和社会各界也在积极推广土家族和苗族的服饰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些美丽的民 族服饰
为了传承和发展土家族苗族服饰文化,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苗族的服饰文化同样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苗族服饰 以大为美,以多为美,以重为美,这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点。男性服饰以对襟短衣、 长裤为主,女性服饰则更加丰富多样,包括上衣、长裙、围裙、头巾等
苗族女性服饰的特点是上面装饰精美、色彩斑斓、花样繁多。苗族妇女善于用银饰 装饰服装,从头到脚都有各种银饰,如头饰、颈饰、手饰等。这些银饰不仅美观大 方,而且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如头饰可以保护头发、颈饰可以保护颈部等
土家族苗 族服饰文

-
1
土家族服饰文化
2
苗族服饰文化
3
土家族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服饰特点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服饰特点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服饰特点[、蒙古族蒙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乂富有传有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占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了二每年七、八万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U,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用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蒙占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

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季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

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

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

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c蒙3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

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占族习惯。

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占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2、I可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卜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占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I可族。

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乂称大开斋。

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

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

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LL由于散居的原因,使I口I族在服饰上最具仃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做,式样为无檐小圆矛,也仃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礼拜时戴,现在以成为民族标志,平I」也随处可见。

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披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3、苗族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苴管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少数民族服饰特点

少数民族服饰特点

少数民族服饰特点引言少数民族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服饰风格和特点。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分布着5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这在他们的服饰中也有所体现。

本文将以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为主题,深入探讨不同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以增进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

一、汉族服饰特点作为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汉族服饰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

汉族人的传统服饰主要包括汉服和唐装两大类。

1. 汉服汉服是汉族传统的服饰。

其特点是造型庄重大气、线条简洁流畅。

男士的汉服主要以袍袄为主,女士则以长袍为主。

汉服注重颜色的搭配,常见的配色有红色、黄色、绿色等,寓意吉祥、喜庆。

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婚礼等,汉服还会配以绣花、丝绸等饰品,增加华丽感。

2. 唐装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唐装作为汉族传统服饰之一,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

男士的唐装常以长袍、长衫为主,女士则以长裙为主。

唐装注重细节的装饰,常见的有各种精美的刺绣、云纹、褶皱等。

唐装的色彩多样,既有明亮的蓝色、红色,也有素雅的黑色、白色等。

二、维吾尔族服饰特点维吾尔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主要民族,他们的传统服饰体现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

1. 高领长袍和喀什花帽维吾尔族男士的传统服饰是一种高领长袍,袖子宽松,下摆宽大。

而女士则是以丝绸长袍为主,亦有类似男士款式的款式。

维吾尔族男士经常戴着一顶名为喀什花帽的毡帽,上面有许多图案与装饰。

2. 雅克萨钮扣维吾尔族服饰上的钮扣叫做雅克萨钮扣,是维吾尔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扣子通常由金属或珍贵的宝石制成,形状独特,图案多样。

三、藏族服饰特点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的服饰独特而丰富,给人以神秘而美丽的感觉。

1. 戴巴藏族男士的传统服饰是一件名为戴巴的长袍,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颜色和纹理的组合。

戴巴通常由精心编织的细纱制成,颜色多为深褐色、藏红色和天蓝色等。

戴巴上常常绣有各种图案和纹饰,如藏传佛教的经文、神秘的符号等。

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服饰特点、居民和饮食习惯

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服饰特点、居民和饮食习惯

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服饰特点、居民和饮⾷习惯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服饰特点、居民和饮⾷习惯⼀、蒙古族1、节⽇:每年七、⼋⽉牲畜肥壮的季节举⾏“那达慕”⼤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这是⼈们为了庆祝丰收⽽举⾏的⽂体娱乐⼤会。

“那达慕”⼤会上有惊险动⼈的赛马、摔跤,令⼈赞赏的射箭,有争强⽃胜的棋艺,有引⼈⼊胜的歌舞,显⽰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

2、服饰特点: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饰等。

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

因为蒙古族长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不论男⼥都爱穿长袍。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也有绸缎、棉布⾐⾯者。

夏装多布类。

长袍⾝端肥⼤,袖长,多红、黄、深蓝⾊。

男⼥长袍下摆均不开衩。

红、绿绸缎做腰带。

3、居民和饮⾷习惯: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中国北⽅内蒙古⾃治区,蒙古族⾃称"蒙古"。

其意为"永恒之⽕"。

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牧民视绵⽺为⽣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

⽇⾷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

蒙古族的传统饮⾷⼤致有四类,即⾯⾷、⾁⾷、奶⾷、茶⾷。

通常,蒙古族称⾁⾷为“红⾷”,蒙语叫“乌兰伊德”;称奶⾷为“⽩⾷”,蒙语叫“查⼲伊德”(纯洁、吉祥、崇⾼之意)。

⽽农区多以⾕物蔬菜为主⾷,以⾁⾷为辅。

⼆、维吾尔族1、节⽇:中国新疆维吾尔族节⽇主要传统节⽇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

2、服饰特点: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男⼥⽼少均戴四楞⼩花帽。

男⼦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

⼥⼦喜着连⾐裙,外套⿊⾊对襟背⼼,戴⽿环、⼿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辫,现在城市居民⼀般穿时装。

3、居民和饮⾷习惯:维吾尔族⼈待⼈讲究礼貌。

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按在前胸中央,然后⾝体前倾,连声问好。

家⾥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乐观开朗的性格。

56个民族服饰

56个民族服饰

56个民族服饰引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不同的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反映着其特定的民俗习惯、历史传统和地域文化。

本文将介绍中国56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旨在增进对中国多元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1. 汉族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其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传统汉族男性常穿长衫、马褂等,在重要场合会穿上礼服。

女性则喜欢穿对襟衫、旗袍等传统服饰,以展现婀娜多姿的风采。

2. 藏族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在高原地带的特殊气候和地理环境下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

藏族男性常穿长袍、高筒皮靴,配上斗篷和毡帽;女性则喜欢穿藏袍、藏袜等传统服饰,以展现自然朴素的美。

3.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其服饰文化融合了中亚、阿拉伯等文化元素,充满了异域风情。

维吾尔族男性喜欢穿长袍、白裤和皮靴;女性则穿着色彩鲜艳的长袍、头巾等,给人一种独特的魅力。

4. 傣族傣族是中国南部的一个民族,其服饰文化受到东南亚文化的影响,色彩斑斓、富有热带风情。

傣族男性常穿长衫、短褂等,女性则穿着华丽的长裙、束胸等,给人一种热情洋溢的感觉。

5.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民族,其服饰文化与中亚文化有着紧密联系。

哈萨克族男性喜欢穿宽松的长袍、马裤和高筒靴;女性则穿着装饰华丽的袍裙、头饰等,展现出雅致的风采。

……(继续介绍其他的民族服饰)……结论中国56个民族各自拥有独特的服饰文化,反映了多样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承。

通过了解和欣赏这些服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习俗和传统。

希望本文能给读者带来对中国多元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和探索的动力。

56民族服饰特点的介绍

56民族服饰特点的介绍

56个民族服饰的特点1、蒙古族(měng gǔzú)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游牧民族。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以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2、回族(huízú)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

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的圆帽,回族妇女常戴盖头。

3、苗族(miáo zú)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银饰品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

4、傣族(dǎi zú)傣族服饰充分体现其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女饰追求轻盈、秀丽,服装的色彩极为出色。

5、傈僳族(lìsùzú)傈僳族定居在滇西怒江地区。

傈僳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

6、藏族(zàng zú)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

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7、壮族(zhuàng zú)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

8、朝鲜族(cháo xiǎn zú)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朝鲜族人比较喜欢素白色服装,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9、高山族(gāo shān zú)台湾高山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以红、黄、黑三种颜色为主,其中男子的服装有腰裙、套裙、挑绣羽冠、长袍等,女子有短衣长裙、围裙、膝裤等,除服装外,还有许多饰物,如冠饰、臂饰、脚饰等,以鲜花制成花环,在盛装舞蹈时,直接戴在头上,非常漂亮。

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服饰特点、居民和饮食习惯

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服饰特点、居民和饮食习惯

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服饰特点、居民和饮食习惯一、蒙古族1、节日: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服饰特点: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

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

夏装多布类。

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

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

红、绿绸缎做腰带。

3、居民和饮食习惯: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自称"蒙古"。

其意为"永恒之火"。

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

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

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称奶食为“白食”,蒙语叫“查干伊德”(纯洁、吉祥、崇高之意)。

而农区多以谷物蔬菜为主食,以肉食为辅。

二、维吾尔族1、节日:中国新疆维吾尔族节日主要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

2、服饰特点: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

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

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3、居民和饮食习惯: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

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

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

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华各民族是世界民族大家庭的一个组成部分,除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都是少数民族,广大少数民族民族服饰多姿多彩,服饰文化内容丰富,有取之不尽的服饰资源。

西藏女性的服装服饰文化西藏妇女身段苗条、腰肢柔软、面貌姣好,而且她们非常喜欢打扮,也善于打扮。

雅鲁藏布江边的农村少女,外着黑氆氇无袖长袍,内穿红、白或绿色衬衫,腰系鲜艳如虹的氆氇围裙,脚踏花纹美丽的“松巴”靴,乌黑的头发掺进五色丝线扎成大辫盘在头顶,朴素清新,温柔和善,犹如一朵田野的格桑花。

牧女服饰具有草原的气息,质感极强的光皮藏袍,裹着健硕的身躯;皮袍镶嵌黑、红、绿色宽边;腰间挂各种银质或铜质工具,例如奶钩、针套、火镰、火石、牧鞭、小刀等等。

它们同时也是和腰身相配称的装饰品。

牧女爱将头发梳成无数细辫披在身后,发披缀满珊瑚、贝壳、松石和银币等等。

夏日牧野,草地青绿,盛装牧女三五成群,长裙曳地,款款而行,满身佩饰发出悦耳的声音。

拉萨妇女的装束又有独特的风韵,她们的长袍往往用深色绸缎、哔叽、氆氇制成。

夏天穿无袖长袍,里衬各种花色绸衫,腰带紧束,以衬婀娜多姿的身材。

春秋穿带袖长袍,冬天则穿皮袍,长及脚裸。

盛装的拉萨妇女,头戴珊瑚、松石做的头饰,名叫“巴珠”;耳带金银镶绿松石的耳坠;左手戴银镯,右手戴白海螺。

白海螺从小戴在手上,据说死后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幸福的彼岸。

脖子上挂蜜蜡珠,胸前悬挂银盒,内装护身佛,或者种种圣物。

这些装束,我们从今天节日庆典斟酒女郎的身上,仍然能够看到;藏戏和歌剧舞台上也时有出现。

不过,目前拉萨妇女,特别是年轻的女性,无论服装,还是装饰品,都朝着简便、适用、美观、更能显示身体线条和审美情趣方面发展,在传统服饰的基础上,展现出多种新款式。

苗族服饰文化研究苗族服饰,是典型的女性文化瑰宝,苗族女性是其服饰文化的主要载体。

同时,苗族服饰又是一种原始苗族人民的符号和象征,是一种规则和历史的存根,一种无字的历书,一种无声语言和标志。

苗族服饰由于性别、年龄、婚否等情况而不同,并且有地区差别。

但都保持一种苗族从古至今的传统款式,苗族女性百褶裙,图案花纹色彩斑斓,多刺绣、织锦、蜡染、挑花装饰。

衣裙颜色以红、蓝、黄、白、黑为主,保持了苗族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后汉书·南蛮传》)的传统。

服饰用料则以居住地出产的原料为主,多以棉、麻、毛等经过家庭手工作坊精编细织而成。

现有的苗族服饰,主要以地域而定,分为黔东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西型和海南型五种。

黔东南苗族服饰:流传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6个县市和都匀、荔波、三都、兴仁、安顺,广西融水、三江等区域。

上衣有大领对襟或右衽半身。

百褶裙长短不一,佩戴各式围腰和绑腿。

发髻也有较大差异。

总体上黔东南苗族服饰有30多种款式。

黔中南苗族服饰:主要有贵阳、龙里、贵定、惠水、平坝、安顺、平塘、罗甸,云南的丘北、文山、麻栗和广西隆林等地。

其特点是以黑、白、蓝色线绣衣裙或蜡染。

大领对襟开,百褶裙,包头帕或头巾,髻发。

黔中南苗族服饰有5种款式。

川黔滇苗族服饰:主要在川南、黔西、黔西北和滇东北、桂西北以及云南昭通、威信、楚雄、金沙等地。

衣料主要是麻布,服饰色彩较浅,蜡染工艺普遍。

服饰和发型多种多样。

湘西苗族服饰: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松桃、四川秀山、酉阳、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有多彩头帕和变型式样,服饰亦有8种。

海南苗族服饰:由于海南苗族受当地黎族服饰的影响,苗女穿右偏襟长及膝部的长衫,仅一扣,无领,蜡染短裙,以黑、红色为主,花纹较少,束发,包一绣图案花纹的头巾,外面再盖一条绣有花边的尖角头帕,套上一条红带子垂在背后,显出与其他地区的苗族服饰的非常不同。

苗族服饰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

褶裙上的彩色线条,是一条条河流,一条条山路,背牌上的回环式方形纹,是曾经拥有的城市,并有街道、有城墙、有角楼,那披肩上的云纹、水纹、棱形纹,是北方故土的天地和一丘丘肥沃的田土,花带上的“马”字纹和水波纹,是苗族祖先迁徙时万马奔腾过江河的壮观气势......苗族服饰的图案,是穿在身上的一部民族史书。

苗族服饰,作为一种存于其文化传统和生活模式跌重要构成部分,是历史来源与文化因子在传递、衍化过程中绽开的物质和精神花朵。

通过本身的系统将象征符号与意义结合起来并使之意义符号化。

水族服饰男女衣服多以青、蓝两色为主。

男穿大襟长衫,青布包头。

女子多蓝色大襟圆领半长衣,青布长裤,衣裤四周镶花边,系青色绿花围腰;节日穿裙子,将长发梳成一把斜绾头上;盛大节日或宴会时,戴各式各样的耳环、项圈、手镯等银饰。

流行于贵州三都、荔波等地。

黑色土布作料,在胸前饰缀绣片,在梯形外轮郭内绣五彩缤纷的花草、蝴蝶等图案,有的钉银泡等装饰。

穿时系银链,与围腰口衔接处的银饰通常是以蝴蝶或花朵为内容的浮雕银花,既是挂勾又是装饰。

水族女衣较长,围腰与衣长度相等,穿衣外面,起保护、美化服装作用。

怒族服饰怒族服饰的风格古朴素雅,男子的传统服饰为交领长衫,及膝长裤,穿时前襟上提,束腰带,扎成袋状,以便装物。

蓄发,用青布或白布包头。

裹麻布绑腿。

妇女穿右开襟上衣,长及脚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

年青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的衣裙上都绣有花边。

妇女头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玛瑙、贝壳、米珠、成串的银币装饰,戴钢质大耳垂于肩部。

男女都喜欢用红藤作缠头和腰箍。

贡山一带妇女喜用精致的竹管穿耳,体现其独到审美观。

怒族妇女善于织麻布,因而怒族男女服装多由麻布制成。

男子蓄发,用青布或白布包头,都穿交领麻布长衫,穿时前襟上提,用腰带系紧,使其成袋状,以便装物。

贡山妇女不穿裙,而是在裤外用两块彩条麻布围身。

怒族男女佩饰繁多,成年男子均在左腰佩挂砍刀,右肩背弩弓及箭包。

怒族妇女喜欢用红藤缠绕于头部、腰部和足踝部。

头部及胸部还多用珊瑚、玛瑙、贝壳、料珠、银币穿成串作为饰品,耳戴垂肩大铜环。

贡山地区妇女不戴耳环,而以精致的竹管穿两耳为饰,体现了她们独特的审美情趣。

傣族服饰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

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

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

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

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

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帽,显得潇洒大方。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

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

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哈尼族服饰哈尼族崇尚黑色,无论男女,其服装均以黑色为主基调,这是其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沉重感和审美的心理要求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程度及哀牢山自然环境和梯田稻作农业所决定的。

申报地哈尼族以梯田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黑色,对高山农耕生产者来说在保暖、耐脏、耐磨等方面都有独特优势;另外,这一习俗也是申报地地理环境、社会生活的封闭以及"避世深隐"的民族心理、落后的传统原料和印染技术的客观体现。

哈尼族服装用料主要是自纺的靛染土布。

其纺织、靛染原料都来自于自家梯田及村寨周边的经济林生产。

哈尼族服饰的款式设计也以适应梯田农耕生产为最主要原则。

其男子的服饰以紧身短衣、宽松长裤、黑布包头为特色。

服饰的纷繁主要体现于妇女。

申报地一带的哈尼族妇女普遍喜穿短衣长裤。

短衣斜襟无领,腋下一扣紧衣,外配一坎肩,坎肩无扣;长裤为大腰、大裤裆、大裤脚、直筒裤。

上紧下松的服装特点,一是为在山高谷深的自然环境中,上坡下坡行走方便;二是便于梯田中的蔻生产,体现出哈尼族服装对于哀牢山自然环境与梯田稻作农业的适应性。

哈尼服装上的装饰,是梯田农业的记录和象征。

例如:哈尼族衣服上绣制的图案和银饰的排列,就像层层梯田一样重重叠叠,埂回堤转,而服饰中的"水车花"图案和护心镜上的螃蟹、石蚌、鱼等都直接反映了其水的崇拜心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哈尼族古无鞋袜,曾穿用一种木屐,这种木屐多为竹板所制,鞋底留有竹节或刻出凸棱用于防滑,十分适合于田埂和田间泥路的行走,应属哈尼族服饰的独特部分。

朝鲜族服饰过去朝鲜族喜爱穿白衣素服,自称“白衣同胞”,外人称之为“白衣民族”。

男装,主要有上衣、坎肩儿、裤子、长袍外套,头上戴的有黑笠帽、礼帽、鸭舌帽、制帽等。

以前,男装上衣的特点是:白色斜襟,以布打结作为纽扣,外面加穿带纽扣的坎肩。

裤子的裤裆肥大,便于盘腿席坐,裤腿系丝带。

长袍当大衣穿,分单、夹、棉三种。

脚上穿的有木鞋、草鞋、全胶鞋。

现在,除部分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还穿有这种装束以外,轻壮年普遍穿西服、中山装和流行款式的服装。

穿草鞋的也不多见了。

女装,主要有上衣、裙子、外衣(包括长袍、长衣等),还有为掩饰胸腰外露的和防寒用的“腰带”。

朝鲜族女装的短上衣称为“则高利”、长裙称为“栖玛”。

中老年妇女冬天在上衣外加穿棉或皮坎肩。

下身一般穿缠裙,穿时把下身围一周后,把裙子的左下端提上来掖在腰带间。

年轻妇女和少女的上衣较短,在袖口、襟边、及腋下镶有赤色或紫色绸缎花边,用花色绸缎做长飘带,配上适度而艳丽的长裙,穿起来潇洒美丽。

脚上穿着独具特色的全胶鞋,是鞋头尖而翘起的船型鞋,多为白色或蓝色。

这样的民族服装多出现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

平时,朝鲜族妇女很爱穿短裙,戴头巾即将半米方形的四角巾对折叠起,从前额围到脑后系上。

儿童服装,在民族服装款式的基础上,绣制彩色缤纷的花纹、图案,制作精巧,上衣的袖筒用七色绸相配制,有如彩虹映照,鲜艳夺目。

鄂温克族服饰内蒙古大兴安岭以南从事农业的鄂温克人以长袍为主。

男袍素雅,女服华丽。

领下、双肩、前后胸及前胸襟、下摆、开衩等处多饰花边,少女袖口处囊及荷包饰花卉、故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