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社会廉洁政治的历史沉思-读王夫之《读通鉴论》

合集下载

《读通鉴论——卷四元帝》作者:王夫之

《读通鉴论——卷四元帝》作者:王夫之

《读通鉴论——卷四元帝》作者:王夫之〖一〗朋党之兴,始于元帝之世,流风所染,千载不息,士得虚名获实祸,而国受其败,可哀也夫!萧望之、周堪、张猛、刘更生,固雅意欲为君子者也。

其攻史高、弘恭、石显,以弼主于正,固君子之道也。

夫君子者,岂徒由其道而遂以胜天下之邪哉?君子所秉以匡君而靖国者,蹇蹇之躬,可生可死,可贵可贱,可行非常之事,可定众论之归,而不倚人以为援。

若夫进贤以卫主,而公其善于天下,则进之在已,而举错一归之君。

且必待之身安交定之余,而不急试之危疑之日。

然且避其名而弗居,以使贤士大夫感知遇于吾君,而勉思报礼。

身已安,交已定,道已行,小人已远,则善士之进,自拔以其彙,而不肖者不敢饰说以干。

于身为君子,于国为大臣,恃此道也。

今萧、周二子者,奉遗诏,秉国政,辅柔弱之主,甫期年耳。

元帝浮慕之而未尝知之。

使二子果以抑群小、清政本为远图,身任之,以死继之,其孰敢不震叠焉?乃其所为有异是者,郑朋欲附之,望之受之,周堪听之,华龙闻其风而欲附焉。

□□□□□□□□□□□□□而杨兴、诸葛丰之徒,皆仰望而欲攀倚。

以此思之,则此数子者,必县朝廷之禄位以引躁进喜事之人,而望其援,讼其直以击恭、显。

身为大臣,国是不决,乃借资于浮薄之徒,或激或叛,以成不可解之祸。

呜呼!四子者,果捐躯以报上,独立不惧,而奚以此闻声附和之宵人为哉?县汲引以诱人,利则从,害则叛,固其常也。

况乎风相煽,譌相传,一时之气燄,小民之视听且骇,而况孱主孤立于群小之间乎!故朋党之兴,必有败类以相附,而贻小人之口实。

使为君子者,远爵赏之权,泯交游之迹,不歆便佞之推戴,不假新进以攻排,无瑕可求,孤立自任,则败类恶得而乘之?狄仁杰且以制诸武之凶,李沆终不受梅询、曾致尧之惑,大臣之道,当如此矣。

四子而能然也,元帝虽孱,恭、显虽横,亦孰与相激,而令宣帝之业隳于一朝乎?申屠嘉之困邓通,困之而已;韩魏公之逐内竖,逐之而已;何所藉于群不逞而为之羽翼?司马温公任二苏以抑王安石,而秦观、张耒以狭邪匪人缘之,以忝清流之选,故终绌于绍述之党。

《读通鉴论——卷十六明帝》作者:王夫之

《读通鉴论——卷十六明帝》作者:王夫之

《读通鉴论——卷十六明帝》作者:王夫之〖一〗人才之靡也,至齐、梁而已极。

非尽靡也,尸大官、执大政者,靡于上焉耳。

明帝之凶悖,高、武之子孙,杀戮殚尽而后止,而大臣谈笑于酒弈之閒自若也。

乃晋安王子懋之死,其防閤陆超之、董僧慧先与子懋谋举兵者,独能不昧其初心:僧慧则请大敛子懋而就死,业已无杀之者,而视子懋幼子讯父之书,一恸而卒;超之或劝其逃,而曰“吾若逃亡,非唯孤晋安之恩,亦恐田横之客笑人”,端坐以待囚,而为门生所杀,头陨而身不僵。

夫二子者,非但其慷慨以捐生也,审于义以迟回,濒死而不易其度,使当托孤寄命之任,其不谓之社稷之臣与?乃皆出自寒门,身为武吏,其视王、谢、徐、江、世胄华门清流文苑之选,世且以为泾、渭之殊,而以较彼之转而忘君、安心助逆者,果谁清而谁浊也;故曰:尸大官、执大政者靡于上,而下未尽然也。

永嘉之后,风俗替矣。

而晋初东渡,有若郄鉴、卞壶、桓彝之流,秉正而著立朝之节;纪瞻、祖逖、陶侃、温峤,忘身以弘济其艰危。

乃及谢傅薨,王国宝用事以后,在大位者,若有衣钵以相传,擅大位以为私门传家之物,君屡易,社屡屋,而磐石之家自若;于是以苟保官位为令图,而视改姓易服为浮云之聚散。

唯是寒门武吏,无世业之可凭依,得以孤致其恻隐羞恶之天良。

繇此言之,爵禄者,天子齐一人心、移易风俗之大权在焉,不可与下以固然,而使据之以为己重,其亦明矣。

世业者,天子之守也,非下之所得怙也。

闾井之子弟,受一顷田于祖父,而即以赋税怨县官,亦何以异于此哉?拓拔宏曰:“君子之门,无当世之用,要自德行纯笃。

”纯笃云者,岂不恤名义,长保其富贵之家世而已乎?〖二〗拓拔宏之伪也,儒者之耻也。

夫宏之伪,欺人而遂以自欺久矣。

欲迁雒阳,而以伐齐为辞,当时亦孰不知其伪者,特未形之言,勿敢与争而已。

出其府藏金帛衣器以赐群臣,下逮于民,行无故之赏,以饵民而要誉,得之者固不以为德也,皆欺人而适以自欺也,犹未极形其伪也。

至于天不雨而三日不食,将谁欺,欺天乎?人未有三日而可不食者,况其在豢养之子乎!高处深宫,其食也,孰知之?其不食也,孰信之?大官不进,品物不具,宦官宫妾之侧孰禁之?果不食也欤哉!而告人曰:“不食数日,犹无所感。

读通鉴论

读通鉴论

• 他说:“论之不及正统者,何也?曰,正统之说,不知其所自 昉也。自汉之亡,曹氏、司马氏乘之,以窃天下,而为之名曰 禅。于是为之说曰,必有所承以为统,而后可以为天子,义不 相授受而强相缀系,以揜篡夺之迹,抑假邹衍之邪说,与刘歆 历家之绪论,文其诐辞,要岂事理之实然哉。”
• 史书从朱熹著成《通鉴纲目》以后,正统的争论已成 为封建史学家所最关心的事,甚至影响到宋、辽、金 三史的修撰,迟迟未能定稿。而王夫之此说完全粉碎 了那些一无可取的谬论。如果说黄宗羲是从明代政治、 经济、文化的现实出发得出了批判明朝君主专制的理 论,那么,王夫之则是从历史的不断变化发展中得到 了这一思想。千百年来,天不变道亦不变,宋元以来, 为一家一姓而争正统的喧吵热闹非凡,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成则为王、为神、为圣,便是得天命、当正统, 永远私有天下,无人敢说不字。而黄宗羲、王夫之却 否定了这天经地义的结论,从历史变化上指出了顺应 “势”者才合天理,无疑是一个进步。
• 从此,隐伏湘南一带,过了 3年流亡 生活。曾变姓名扮作瑶人,寄居荒山 破庙中,后移居常宁西庄源,教书为 生。这10年曲折的生活经历,使他有 机会接触下层社会 , 体察民情 , 并促成 他为总结明亡教训而笃学深思 , 发愤 著述 , 写出《周易外传》、《老子衍》 两部哲学著作,还写成《黄书》这部 政论著作。
• 王夫之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九月初一,卒于清 康熙三十一年正月初二。他生活的年代,正当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之际。 这一时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动、生产力和 科学水平的提高,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复杂交 错。在这样的特殊条件下,产生了以批判宋明 道学为共同倾向的早期启蒙思潮。王夫之是这 一思潮的代表之一。他出身于没落地主知识分 子家庭,从小接受了传统文化教养。青年时代, 他一方面留恋科举仕途,另一方面关心动荡的 时局,与好友组织“行社”、“匡社” , 慨然 有匡时救国之志。

《读通鉴论》名词解释

《读通鉴论》名词解释

《读通鉴论》名词解释
一、《通鉴》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巨著,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详细记载了从周威烈王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的历史,共涵盖了1362年的历史。

二、《读通鉴论》
《读通鉴论》是清代学者王夫之的一部史论集,通过对《通鉴》的解读,对秦汉以来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评论。

王夫之在书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编年体
编年体是一种历史著作的体裁,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编排史实,以年代为线索,叙述史实的演变。

编年体的优点在于能够清晰地展现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但缺点在于不易于表现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

四、司马光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史学家、政治家,也是《通鉴》的编纂者。

他主张历史研究要“以史为鉴”,强调历史的实用性。

他的编纂方法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王夫之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史学家,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后一位思想家。

他的思想深邃、博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读通鉴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读通鉴论(全五册)(精)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读通鉴论(全五册)(精)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感谢观看
目录分析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秦始皇 二世
汉高帝 惠帝 文帝
景帝 武帝
昭帝 宣帝 元帝
成帝 哀帝 平帝 王莽
后汉更始 光武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一
卷十
卷十二
明帝 章帝 和帝 安帝殇帝附
顺帝 桓帝 灵帝
献帝
三国
晋武帝泰始元年起
惠帝 怀帝 愍帝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读通鉴论(全五册)(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丛书
读书笔记模板
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历史
顺帝
名著
杰作
哀帝
名著
简文帝

史论
王夫之 通鉴论
孝武帝
经典
武帝
昭宗
元帝
僖宗
明帝
宗卷
内容摘要
《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王夫之的一部史论名著,以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为据, 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衰得失,臧否人物,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 化规律。全书议论纵横,新见迭出,堪称传统史论中最系统最精彩的杰作,同时全面反映了王夫之的历史观和政 治思想倾向。
唐高祖 太宗
高宗 中宗伪周武氏附于内
睿宗 玄宗
肃宗 代宗
德宗
1
卷二十五
2
卷二十六
3
卷二十七
4
卷二十八
5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末
顺宗 宪宗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法治思想

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法治思想

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法治思想作者:毛健来源:《船山学刊》2018年第02期摘要:《读通鉴论》是王船山晚年撰写的一部史论与政论结合的巨著,该书中有比较丰富的“法治”思想:把“法治”提高到一个比较高的地位,在“人治”与“法治”的关系上,突出了“法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在治理国家方面,船山还隐约认识到根治官场贪污腐败需要发挥法律制度的重要作用,因此,他将吏治与法治结合起来,在重视官吏道德修养的同时,还强调在制度的范围内对官吏进行监察、考核,对官吏贪污贿赂的犯罪行为依法严惩,把法治作为惩罚贪官污吏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与现代法治中预防官员腐败与制度反腐的立法精神相一致,足见王船山“法治”思想之远见。

关键词:王船山;《读通鉴论》;法治《读通鉴论》是王船山晚年呕心沥血撰写的一部史论与政论结合的巨著,该书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历史及人物事件,分析历代政治兴亡得失及其经验教训,希望以史为鉴,探求社会发展进化规律,寻求民族复兴的希望。

在该部著作中,不乏有丰富的“法治”论述,本文以此为基本史料,对王船山《读通鉴论》中的“法治”思想进行探讨。

一、法治与人治的关系:“治惟其人,不惟其法”王船山对秦汉以来历朝盛衰兴亡的缘由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尤其是刻骨铭心地反思了明朝灭亡的教训,他结合自己在南明永历小朝廷遭受宦官奸臣构陷的亲身经验,在“人治”与“法治”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

从本质上说,王船山是一个恪守儒家传统的知识分子,在国家治理层面,他更倾向于儒家倡导的圣君贤相的人治观。

不同之处在于:王船山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儒家过分强调人治的观念,把“法治”提高到一个比较高的地位,在“人治”与“法治”的关系上,突出了“法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其大著《读通鉴论》中频繁且大篇幅地论述“法治”思想。

在“人治”与“法治”的关系上,无论任人与任法,都是治国理政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缺一不可,正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任何一方的缺失或滥用,都会给国家治理带来严重后果。

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法治思想

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法治思想

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法治思想毛健摘要:《读通鉴论》是王船山晚年撰写的一部史论与政论结合的巨著,该书中有比较丰富的 “法治’’思想:把“法治’’提高到一个比较高的地位,在“人治’’与“法治’’的关系上,突出了 “法治’’的必 要性与重要性。

在治理国家方面,船山还隐约认识到根治官场贪污腐败需要发挥法律制度的重要作 用,因此,他将吏治与法治结合起来,在重视官吏道德修养的同时,还强调在制度的范围内对官吏进 行监察、考核,对官吏贪污贿赂的犯罪行为依法严惩,把法治作为惩罚贪官污吏的最后一道防线,这 与现代法治中预防官员腐败与制度反腐的立法精神相一致,足见王船山“法治’’思想之远见。

关键词:王船山;《读通鉴论》;法治《读通鉴论》是王船山晚年呕心沥血撰写的 一部史论与政论结合的巨著,该书借引司马光 《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 间漫长的历史及人物事件,分析历代政治兴亡 得失及其经验教训,希望以史为鉴,探求社会发 展进化规律,寻求民族复兴的希望。

在该部著 作中,不乏有丰富的“法治”论述,本文以此为基 本史料,对王船山《读通鉴论》中的“法治”思想 进行探讨。

一、法治与人治的关系雛其人,不惟其法”王船山对秦汉以来历朝盛衰兴亡的缘由进 行了深刻的剖析,尤其是刻骨铭心地反思了明 朝灭亡的教训,他结合自己在南明永历小朝廷 遭受宦官奸臣构陷的亲身经验,在“人治”与“法 治”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

从本质上说,王船 山是一个恪守儒家传统的知识分子,在国家治理层面,他更倾向于儒家倡导的圣君贤相的人 治观。

不同之处在于:王船山一定程度上改造 了儒家过分强调人治的观念,把“法治”提高到 一个比较高的地位,在“人治”与“法治”的关系 上,突出了 “法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其大著 《读通鉴论》中频繁且大篇幅地论述“法治”思想。

在“人治”与“法治”的关系上,无论任人与 任法,都是治国理政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缺一 不可,正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任何一方的缺 失或滥用,都会给国家治理带来严重后果。

读通鉴论(清)王夫之

读通鉴论(清)王夫之

读通鉴论(清)王夫之书库首页读通鉴论_1《读通鉴论》清·王夫之●卷一○秦始皇【一】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

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

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

安于其位者习于其道,因而有世及之理,虽愚且暴,犹贤于草野之罔据者。

如是者数千年而安之矣。

强弱相噬而尽失其故,至于战国,仅存者无几,岂能役九州而听命于此数诸侯王哉?于是分国而为郡县,择人以尹之。

郡县之法,已在秦先。

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古者诸侯世国,而后大夫缘之以世官,势所必滥也。

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而天之生才也无择,则士有顽而农有秀;秀不能终屈于顽,而相乘以兴,又势所必激也。

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席诸侯之权,刺史牧督司方伯之任,虽有元德显功,而无所庇其不令之子孙。

势相激而理随以易,意者其天乎!阴阳不能偏用,而仁义相资以为亨利,虽圣人其能违哉!选举之不慎而守令残民,世德之不终而诸侯乱纪,两俱有害,而民于守令之贪残,有所藉于黜陟以苏其困。

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而若东迁以后,交兵毒民,异政殊俗,横敛繁刑,艾削其民,迄之数百年而不息者亦革焉,则后世生民之祸亦轻矣。

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存乎神者之不测,有如是夫!世其位者习其道,法所便也;习其道者任其事,理所宜也。

法备于三王,道著于孔子,人得而习之。

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

圣人之心,于今为烈。

选举不慎,而贼民之吏代作,天地不能任咎,而况圣人!未可为郡县咎也。

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贪腐行为是封建社会政治中的顽疾。

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虽然也极力打造吏治清明的形象,但少有成功的经验,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读通鉴论》一书,对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述公元前403年-公元959年近1400年间的史实进行考察,分析了历代王朝反贪腐的情况及利弊得失,提出了自己的廉政主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政治镜鉴。

郭树伟《古代中国社会廉洁政治的历史沉思——读王夫之<读通鉴论>》一文,从三个方面分析概括了王夫之的廉政主张,即应把廉政贯穿于国家政策制定中,视廉洁政治为基本国策;加强官员廉政教育,廉政应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反对官员“清而矜、清而伪、清而朋、清而钝”;重视胥吏贪腐预防,提出“简法治吏”措施。

本版从今日起,分三期刊发此文,敬请关注。

——原编者王夫之(1619-1692)又称王船山,湖南衡阳人,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世称“船山先生”。

王夫之著述甚丰,《读通鉴论》、《宋论》是其代表作。

《读通鉴论》一书对古代中国社会从秦汉到唐五代时期的政治举措作了考察。

其中,对历朝统治者反贪腐、澄清吏治的措施和效果的考察,是这部书的一个重要方面。

该书所揭示的历代王朝在廉政方面的利弊得失,尤其是贪腐亡国的深刻教训和廉政主张,为我们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留下了有益的镜鉴。

一、应把廉政贯穿于国家政策制定中(一)《读通鉴论》一书认为,统治者应把廉政作为国家政治建设的基本国策之一,在确立政治、经济、法制、思想文化宣传等方面制度时,都应顾及廉政的内容。

对此,王夫之揭示了隋唐两朝经济政策和廉政制度失误的教训。

他指出,隋文帝“重税渔民、竭泽而渔、财聚民散”的贪吝财政政策,导致了国家的分崩离析;而唐朝改隋朝“贪吝财政”为“散财于民”的财政政策,又引发了“朝士以贿而容奸、逆臣亦以贿而自固”、“竞为奢侈”的官员文化风尚,以致“贿赂之败人国家,如鸩之必死”,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鲜明的警示。

王夫之认为,隋唐两朝实行的两种财政政策最终宽严皆失,原因是国家廉政制度的缺失。

隋朝实行贪吝财政政策的结果是“财聚民散”,并没有走向统治者所期望的国富民强的初衷。

而唐朝实行“散财于民”的财政政策,又引发了“竞为奢侈”的贪腐奢侈之风,最终导致国家覆亡。

这两种财政政策都造成了恶劣的政治后果。

隋文帝奉行“富有四海,求盈不厌,侈其多藏,重毒天下,为恶之大而已矣”。

其财政政策最初设想是以富国为目的,却没料到过度的聚敛搜刮,竟导致天怒人怨、国家败亡。

“大俭之后,必生奢男”。

随后,隋炀帝穷奢极欲、挥霍浪费,正是对隋文帝的贪吝财政政策的一种报复。

而隋末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对隋文帝贪吝财政政策极具讽刺意味。

因朝廷过度聚敛,迫使老百姓啸聚山林,其聚敛的粮财反成为农民起义军的粮饷。

而这批粮饷一直用到唐高祖李渊时期,诚可谓“多藏厚亡”。

王夫之分析认为:“隋文帝之俭,非俭也,吝也,不共其德而徒厚其财也。

”隋文帝的“节约政策”不能说是节约,不与天下百姓共享其财,其实是一种贪婪和吝啬,亡国破家是其必然结果。

继之而起的唐朝统治者,借鉴隋朝亡国的教训,采取“散财于民”、藏富于民的财政政策,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

“盖唐自立国以来,竞为奢侈,以衣裘仆马亭榭歌舞相尚,……李林甫、元载、王涯之狼藉;姚崇、张说、韦皋、李德裕之豪华;……朝士以贿而容奸,逆臣亦以贿而自固”。

唐朝的财政政策虽然没有“财聚民散”之弊,却导致了世风日下、道德滑坡。

国家高层官僚李林甫、元载、王涯等贪腐事件层出不穷,而姚崇、张说、韦皋、李德裕等高层官僚,极尽奢侈浮华之能事,官员风尚败坏。

即如该书所说:“唐之乱,贿赂充塞于天下为之耳。

凡三百余年,自卢怀慎、张九龄、裴休而外,唐之能饰簠簋(为官廉洁称为‘饰簠簋’)以自立于金帛之外者无有。

”唐朝官员的集体腐败,以致“贿赂之败人国家,如鸩之必死”。

王夫之认为,这是统治者在国家政策方面的缺陷导致的恶果。

《读通鉴论》一书认为,如果整个社会贪腐之风盛行,各级官吏层层盘剥,老百姓无疑是难以转嫁损失的社会底层,最后为贪腐“买单”,进而引发社会动乱,最终危及国家安全。

因此,反贪腐、澄清吏治与国家政权存亡攸关。

王夫之在此为我们描述了贪腐亡国的路径:先是老百姓为完税而疲于奔命,继而是作为社会单元的个体家庭寅吃卯粮、财务透支,造成百姓居家生活艰难,即如唐诗所云:“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其后是社会底层抗税的百姓,身陷囹圄、“死于桁杨(即套在囚犯脚或颈的一种枷)”。

再其后是百姓“流亡日苦、起为盗贼”。

这种不安定的社会局面,又进一步为官吏贪腐提供了温床:“墨吏得此以张其威焰,猾胥得此以雠其罔毒。

”最后是“国日蠹、民日死”。

隋朝的社会发展全局如此,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的江南局势,亦复如此。

因贪腐而亡国的情形,在历朝演变的路径大致相似。

由此可见,廉洁政治是保证国家政治安全、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应当引起统治者的足够重视。

廉洁政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国家的财政政策、思想文化、官员风尚等,统治者应通盘考虑,切不可顾此失彼。

王夫之总结了隋唐两朝财政政策的利弊得失,为统治阶级的廉洁政治建设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二)《读通鉴论》一书,并没有停留在对社会贪腐现象的观察上。

王夫之由表及里,深入挖掘了官员贪腐的思想文化根源,为廉洁政治建设开出了一剂良药。

封建社会的“家天下”结构,使皇帝过分考虑皇族利益,为一己之大私。

隋文帝过分顾及自己的“家天下”,厚敛于民,于是有了“贪吝”的报应。

而官员则考虑自己“天下之家”的利益,为一己之大私。

唐朝大臣元载过分考虑自己的“天下之家”,则有“蝜蝂”之祸。

王夫之从分析“家天下”的封建社会结构入手,揭示了官员贪腐的社会学原因:“故贪墨者,其人也;所以贪墨者,其子孙也。

”王夫之认为,由于官员贪腐是为其子孙后代打算,所以,反贪腐应标本兼治,“拔本塞源,施以禁锢之罚”。

换言之,既要反贪腐,也要加强官员廉政教育,要对官员子弟的吃穿用度,从法制和道德等方面予以监督和制约,并以此为契机,打造一种廉洁的社会风气。

应该让官员及其子弟懂得,如果自己享用贪腐之财,则将被社会所谴责。

“为子孙者,虽拥肥奡立,而士类弗齿;……人士羞与为朋侣”。

在王夫之看来,如果官员子弟受到约束,“子孙先怵,妻妾内忧”,官员就不会有过分的贪念,贪腐行为就会收敛。

如果官员没有贪腐行为,又会减少朝廷与百姓争利,“亦可藉手以寡怨于百姓”,造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

采取这样的防治措施,可以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同时也是对官员子弟的一种保护,是国家移风易俗、反贪腐、打造和谐社会的有益途径。

“非但弭生民之蟊贼,且以旌则善类,曲全中材,而风俗亦由之易矣”。

(三)《读通鉴论》一书在建立高层廉政战略方面,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分配国家高层反贪腐所得的财货?而这类财货的数量往往很大。

比如,清朝大贪官和珅贪腐事发,世人称之为“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嘉庆皇帝这种处理贪腐财货的方法,给后人留下了笑柄。

这虽然是王夫之以后的事情,但王夫之对此类问题确有先见之明。

王夫之认为,国家反贪腐所得的财货,本是贪官污吏盘剥百姓而来,国家不应苟得,应该还之于民,或减税于民。

他在书中说:“乱国之财赋,下掊克于民,而上不在官,民乃殄,国乃益贫,民罔不怨,天子闻之,赫然以怒,皆所必然,而无不快其发觉者。

然因此而句勘之以尽纳于上,则害愈浸淫,而民之死也益剧矣,是所谓‘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也。

假公科敛者,正以不发觉而犹有所止耳。

发觉矣,上顾因之而收其利,既无以大服其心,而唯思巧为掩饰以自免。

”通俗地说,贪官污吏的“乱国之财赋”,如果被收缴上来,老百姓当然高兴,但作为最高统治者,不能据为己有。

因为,这样做,很难赢得民心。

如果皇帝经常以反贪腐之名增加国家收入,实际上是国家对老百姓的税外之税。

朝廷又会形成一种印象:国家税赋已经收了一部分,而反贪腐又能获得这笔财货,看来,老百姓还能再拿出一些税。

于是,统治者就会滋生增税的念头:“有句勘之赢余,列于正供。

”这也正如俗语所说:“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

”牵牛者因牛践踏了别人的田地,人家把牛抢走了。

因为牛踩了别人田地,牵牛者确实有罪,但抢牛者的罪行更为严重。

如果国家占有反贪腐获得的财货,实质上是在“抢别人的牛”,是变相鼓励贪腐。

因此,老百姓会怀疑你的本意不是反贪腐,而是聚敛财货,会导致社会舆情恶化。

政府贪恋小利,甚至将其作为制度来执行,老百姓就会苦不堪言。

王夫之认为,如果国家得到反贪腐的财货,就应视其为“诚恶墨吏之横征”,这也是取之于民的财富。

朝廷应该量入为出、为生民计,体恤百姓完税之难;应视具体情况,减少以后的赋税。

“恤民困而念国之匮也,句勘得实,以抵来岁之赋,可以纾一时之急,而民亦苏矣”。

这样做,既能取悦于民,又能减少百姓之困,从而使“民知税有定额,而吏亦戢”。

让老百姓知道政府没有额外之税,官吏的贪腐行为也会有所收敛,从而扩大反贪腐的社会效果。

这才是处理反贪腐所得财货的正确方法。

二、应加强官员廉政教育,反对官员“清而矜、清而伪、清而朋、清而钝”(一)《读通鉴论》一书认为,朝廷官员(包括皇帝)的道德操守如何,始终是反贪腐的重大课题。

“人之能为大不韪者,非其能无所惧也,唯其能无所耻也。

故血气之勇不可任,而犹可器使;唯无所耻者,国家用之而必亡……故管子曰:廉耻,国之维也”。

基于这种认识,王夫之认为,统治者要对各级官员进行廉政教育,高层官员尤其要不贪苟得之财,注意自身的清廉。

接着,王夫之阐述了贿赂公行的社会危害性:“贿行于中涓(亲近之臣),而天子慑;贿行于宰相,而百官不能争;贿行于省寺台谏,而天子宰相亦不能胜”。

这就是说,如果贿赂发生在朝廷,皇帝就应该惧怕;如果宰相收受贿赂,其臣下就不敢驳斥;国家行政系统普遍贪腐了,政务就会壅蔽,那么皇帝、宰相也无可奈何。

书中说:“唐之乱,贿赂充塞于天下为之耳。

”唐朝的衰亡,贿赂公行是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皇帝和权臣坚持清正廉洁,是对一般官员廉政教育的源头之水。

皇帝和权臣不仅要自身清廉,还要选好身边的“十数人”和“二三人”,抓好身边官员的清廉。

“上官则九州之大,十数人而已,司宪者弗难知也;居中司宪者,二三人而已,天子弗难知也。

顾佐洁身于台端(侍御史别称),而天下无贪吏,握风纪之枢,以移易清浊之风者,止在一人”。

皇帝固然不能具体抓每一起贪腐案件,但应选好身边人,抓好身边人的清廉。

皇帝应从身边官员的选拔抓起。

“顾佐洁身于台端,而天下无贪吏”,“举直错诸枉”,努力造成一种廉洁的风尚,取得以小搏大、以寡驭众的效果。

所谓“慎之于选任之日,奖之以君子之道”,是说在官员选拔之初,就应以君子的标准要求他们,用道德廉耻观教育他们,引导官员走清廉之路。

在这本书中,王夫之批评了东汉灵帝、北齐高洋帝“不教而杀”的反贪腐举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