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史(一,早期政治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

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

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国制度史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

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

秦朝是古代有开创性的时代,它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历代沿用,并不断加强完善。

一、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②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③形成完备的分封制与宗法制④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①源于夏②备于周③建立中央、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②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央制度演变特点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①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清明元宋唐隋汉郡县制秦地方中央特点朝代汉承秦制传承开创承前启后进一步加强有新发展空前加强发展顶峰发展完善中朝尚书台外朝郡国州郡县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州县二级道州县三级二府三司参事文臣路州县一省二院行省制皇帝、三公九卿废省设三司废中相分六立阁康设南书房 雍设军机处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全国监察事务汉武:刺史,13个州监察区东汉:刺史,逐增地方行政权和军权隋朝:同汉朝唐太宗:(道台史),10道监察区北宋:(监司),改唐朝“道”为“路”明太祖:按察司,掌管地方监察事务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一、夏商的政治制度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内容:中央:王位世袭制的创立相、卿、师等的设立地方:侯、伯的设立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内容:①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做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②权力:设置官员(行政)建立武装(军事)征派赋役(经济)目的:加强统治,巩固王权破坏:西周后期分封制的影响:①积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疆,扩大了统治区域 构织了全国的交通网②消极:受分诸侯有极大的独立性、诸侯实力壮大时,威胁中央,反而破坏了分封制特点(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含义: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地位的政治制度影响: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保证了贵族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皇帝制度的建立◆皇权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1、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1、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地方——分封制: (2)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3)内容:①对象(分给谁):同姓子弟、先代贵族和功臣
【对点图文解读
分封制的对象及布局 】 【信息解读】 解读一:在富庶地区大部分 是姬姓贵族,在偏远和贫脊 地区往往是异姓贵族。从布 局上看,王族占据战略要地, 是分封的主体,直观地反映 了“拱卫王室”的分封意图。 同姓与异姓诸侯的封国交错 在一起,用同姓诸侯来控制 异姓诸侯,以此达到巩固西 周的统治。
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辽夏金元,明清王朝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1.王位世袭制:
禹建立夏朝,启即禹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对后世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之形,
可能表示
A.青铜兵器
B.铁制农具
C.祖先牌位
象宫室屋宇 D.皇帝宝座
答案:C
〖知识点解读〗 “宗”,是一个会意字, 从宀示,示指神祇,宀指房屋,即在室内 对祖先进行祭祀。同祖曰“宗”,“法”即行为规范。一般意义上的“宗法”意为宗 族法规。宗族内部,权位继承关系到宗族的生存与稳定,是宗族内部最大的法规, 所以宗法制主要是指宗族内部权位的继承制度。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答案:C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试题解析〗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晋
两正燕国确两③④不;国封封宋可可国国国通以权义婚不通力务,是婚可姬,::知姓可定在①封知期封正国④朝国确正,贡内;确晋、享。燕宋国两提有是国供世姬可军袭姓以赋统封通和治国婚力权,,役可因。知此。③晋正燕确两;国不秦可国以不通是婚姬,姓可封知国②,不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阶段和秦汉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阶段。

阶段一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阶段二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秦汉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秦始皇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初废除丞相,后来明朝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统治者不断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

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选官制度: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商的政治形式1.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

王位世袭制的产生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礼记》核心论点: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标志着社会财富和社会权力的集中,即“家”的私有观念深化,表明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具有神权色彩。

二、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2.概况诸侯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诸侯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初期封国鲁、齐、燕、卫、宋、晋等等级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3.影响(1)积极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保持周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总结与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总结与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总结与笔记)——长风破浪会有时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夏朝: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公共权力和王位世袭制度。

商朝:内外服制度。

特点:商王有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但控制力有限;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

一.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

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前提),周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封国,拱卫王室。

2.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3.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异姓贵族。

4.分封内容:土地、人口、物资和武装。

5.影响: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周王与各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加强。

④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⑤易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和国家统一,埋下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祸根。

6.分封制瓦解原因及表现: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受封的诸侯力量日益强大,王室衰微。

表现: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商鞅变法在秦国推行郡县制,开始否定分封制,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实行郡县制。

二.宗法制:1.含义: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2.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③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4.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③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前提和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

6. 西周的宗法制对今天依然有影响主要表现:①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认祖归宗,提倡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案 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高一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案 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高一

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注重基础知识的把握,特别是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进而弄清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如分封制与宗法制,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丞相制与内阁制等。

2.注意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政治体制的创新,并关注其运行特点、历史影响。

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内阁制等。

3.注意把握两条主线,一是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二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与演变。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分封制、宗法制的含义、对象、内容。

(重点) 2.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难点) 3.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难点)一、夏商政治形式1.早期国家的出现(1)时间:距今大约五千年前。

(2)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3)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2.夏商政治特点(1)夏朝:启继承禹的地位后,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

(2)商朝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②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历史认识]正确认识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

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平等的、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二、西周分封制1.背景:周武王伐商,周朝建立。

2.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3.内容4.评价(1)利: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2)弊:后来,诸侯国兼并,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

[易混易错]“分封〞与“封建〞分封制在中国古代原叫做“封建〞制度。

但这个“封建〞与我们用于社会发展史中的“封建〞不是一个含义,而是“封诸侯,建藩卫〞的简称。

为了将这两个“封建〞相区别,今天史学界多称“封诸侯,建藩卫〞制度为“分土封侯制〞或简称“分封制〞。

三、西周的宗法制1.地位: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早期政治制度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四、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五、各朝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确立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宋:二府三司制,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明清专制顶峰(一)早期政治制度(奴隶社会-贵族政治)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商周的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社会-官僚政治)演变趋势: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集中;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日益收归中央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一个由建立到完善,不断强化的过程特点:1、君主专制:皇权至高无上2、中央集权制:中央权力高度集中3、官僚政治:建立完整的官僚体系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积极:1、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于社会稳定2、经济上: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民族关系上: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消极:1、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阻碍社会发展与进步3、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使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阻碍科技创新,文化的发展4、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割断了中外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拉大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另外表达:1、中央集权制度历朝的具体措施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2、秦汉-隋唐,进步性居主流:有利于都民主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盛世出现提供政治保障3、宋-明清,消极性居主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不利于社会民主自由发展,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败;经济上扼杀社会创造力,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社会进步;思想上文化专制,钳制思想,摧残文化;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措施:1、加强君主权力,改革中央机构:秦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唐三省六部制等等2、加强地方控制:秦郡县制,元行省制3、加强监察机制:秦御史大夫,汉刺史,宋通判4、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秦朝起,皇帝任免官吏,隋唐科举5、加强思想控制:秦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三)中国选官制度选官制度的趋势: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发展到公开考试2、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3、封建社会后期,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四)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1、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3、未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与低效现象1、在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方面起重要作用2、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无上权力(五)各朝政治制度一、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大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西周。

中国史丨古代近代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汇总

中国史丨古代近代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汇总

中国史丨古代/近代/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汇总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一个核心:王权。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
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3.选官和监察制度
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体系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体系

三、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治理1.社会教化与治国理念凸显国家意志:(1)利用宗法观念构筑“家国一体”的爱国意识。

(2)封建统治老利用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历代封建统治者基本采取重儒、尊儒措施,儒学中的忠君爱国、维护统一等思想深入人心。

(3)社会教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儒家伦理是社会教化的主要内容。

2.户籍制度:战国公元前375年,秦孝公实行“为户籍相伍”,标志着国家大规模制定户籍的开始3.古代的基层组织与基层社会治理:(1)古代的基层组织。

①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②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实行乡里制度。

③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④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2)中国古代的基层监督机制。

①秦汉时期: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②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③北宋:实施保甲制。

④明朝:推行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⑤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改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四、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现象:(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交融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联系,这些民族产生了民族认同观念。

(2)秦汉时期: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交融的高潮时期。

(4)隋唐时期: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民族交融得到新的发展。

(5)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二个民族大交融的高峰时期,其中元朝更为突出。

元朝的统一使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并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政治史第一章,夏商周早期政治制度(贵族政治)1.(2015·江苏单科)《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2.(2015·浙江文综)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3.(2015·上海单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4.(2014·全国卷Ⅱ)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5.(2012广东)“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6.(2008广东)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

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

此事说明当时A. 实行了内阁制B. 设立了军机处C. 实行了分封制D. 郡县制受到挑战7.(2011课标)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8.(2013课标I)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本资料由历史陈老师整理编写,If u love it, then stay; otherwise, get 1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9.(2011海南)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一,夏商方国联盟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的一种二元统治体制。

即将统治区域分为内服和外服,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和组织方式。

“内服”指由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大体位于以今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外服”指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即当时四周数量众多的方国和部落。

A、存在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B、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

C、方国的向背影响商朝的兴衰这种制度是由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制发展、演变而来,商朝实行的内外服制,实际上就是一种方国联盟,商王是天下共主,外服实际就是诸侯统治地区,不过在夏商时期谈不上分封,多数部落原本就是存在的,或称方国,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状态。

到了西周,才真正实施分封制。

二,西周的封邦建国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

定都于镐京和丰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

本资料由历史陈老师整理编写,If u love it, then stay; otherwise, get 2与商朝内外服制度相比,西周分封制实现了上层政治制度的统一,从而周王“天下共主”;对地方实行了一定的控制与整合,扩大了周人统治范围。

中国历史由地方自治的氏族社会朝着统一行政帝国迈出了第一步,西周奠定了后世大一统的基础,比如文化心理认同。

作为早期政治制度代表的分封制,地方诸侯在领地内实际上是自治的,周王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可以理解为地方分权。

随着地方诸侯势力壮大,分封制在西周灭亡后逐渐瓦解。

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以郡县制为主流,血缘分封逐渐成为维护皇权的方式手段,不再是主流地方行政体制。

但由于分封容易导致地方势力壮大,诸侯王在汉武帝以后基本只拥有经济特权,政治统治权被剥夺。

明朝燕王朱棣拥有政权、军权等是当时形势需要。

西周和西汉政权建立时都实行了分封,和夺取政权时为了取得异族、异姓诸侯王支持有关,是政治权力分配的结果。

建国后都分封同姓诸侯来维护统治、牵制监视控制异姓诸侯。

本资料由历史陈老师整理编写,If u love it, then stay; otherwise, get 3本资料由历史陈老师整理编写,If u love it, then stay; otherwise, get4三,东周时期的贵族政治的崩溃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中国历史上继西周之后的朝代,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建立东周,定都洛邑,史称“东周”,以别于西周。

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东周的后半期,周天子名存实亡,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

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加上有弑父之嫌,在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诸侯国。

面对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边境的外族又乘机入侵,天子不能担负共主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

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诸侯对四夷侵扰则以“尊王攘夷”口号团结自卫。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 。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践土会盟。

周赧王时,国势益弱,同时内部争斗不休,以至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

赧王迁都西周 。

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借道两周之间攻韩,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

东西两周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 。

至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国被秦所灭,同年赧王病死,秦夺九鼎,东周覆亡。

七年后,东周国亦被秦所灭。

东周共传25王,历时515年,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

1、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郡县制的实行。

2、贵族政治下,贵族拥有自己的封地,世代享有特权,实行世袭制的传承方式。

官僚政治下,官员由中央任命,没有封地,衣食俸禄,官位不能世袭,属于“流官”。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政治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化。

3、官僚制度是制度上的创新。

西周建立的政治体制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

贵族拥有传统的世袭权力,宗法血缘关系制约着政治权力的分配。

从商鞅变法开始实行的职官任命制和俸禄制,摆脱了宗法制的约束,以军功赐爵否定了世卿世禄制度。

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

官僚制度是顺应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需要产生的。

官僚制度也是一种国家行政管理体制。

因此,很多学者一致认为,君主专制(最后的决定权归君主)、中央集权(郡县集权于中央)、官僚制度(流动性择优雇用)是秦开创的大一统君主中央集权体制的三大要素。

阅读理解贵族政治希腊文aristokratia的意译。

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

与寡头政治、暴君政治、民主政治等,同为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政体提出的分类。

古希腊的斯巴达国家是奴隶制贵族政治的典型。

它的国家机构由国王、长老会议、人民大会和监察官组成。

人民大会有名无实,军政实权掌握在监察官和长老会议手里,而监察官和长老会议的成员,全都是贵族。

官僚政治具有机能专业化、职务凭资格、行动按固定规章办事、权力分等级等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制度。

事实上,一种制度如何取决于所对应的社会发展时期,在战国时期,官僚政治则是明显优于贵族政治,所谓社会关系取决于社会生产力。

贵族政治:大权掌握在贵族的手中。

在北宋体现在开国功臣拥有很大的权力,有些节度使可以直接任命自己辖区的地方官。

并且封了很多功臣爵位,他们通过爵位就可获得很多政治权力,这些权力可以世袭,这就导致皇帝难以驾驭,实际上就形成全国并不是皇帝一人说了算的局面。

官僚政治:是指官员都是由皇帝任命,受皇帝监督,官职不世袭,权力不终身。

官员只是皇帝派往各地临时管理的奴才。

一切有皇帝说了算。

为什么贵族政治在中国没有前途?在中国历史上,贵族政治或者说世家寡头政治,曾经流行过两次。

第一次是周朝克商之后分封诸侯,建立宗法制,天子为大宗,诸侯为小宗;诸侯在本国之内为大宗,大夫为小宗,这样层层分封,各在其位,“子子孙孙永宝用”。

这种贵族政治,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非常类似,持续了四五百年,到了战国时期,总算宣告破灭。

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多半是贵族,偶尔有孔子这样的士人,也是破落贵族的后裔;战国时期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学问家则有半数以上是平民,其中“去贵族化”最得力的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消灭了六国的所有贵族。

后来六国贵族起兵造反灭秦,又被布衣刘邦一一削灭,中国的第一个贵族时代彻底划上了句号。

先秦贵族覆灭之后二三百年,在东汉王朝的土地上又产生了新贵族,即以大地主、大官僚、学术世家为主体的豪强势力。

汉光武帝恢复汉朝,依靠的是地方豪强的力量,上台之后也没有抑制豪强。

地方豪强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术思想合流,产生了一批既有土地,又掌握意识形态的大家族,中国的第二个贵族世代徐徐拉开帷幕。

熟读《三国演义》的本资料由历史陈老师整理编写,If u love it, then stay; otherwise, get 5人都知道,袁绍、袁术是“四世三公”的袁家后裔,刘表、刘焉是刘姓诸侯王之后,就算自称出身微寒的曹操,祖父也是十常侍之一。

曹魏王朝后来被司马氏篡夺,司马氏是连续五六代担任二千石高官的河内豪强世家,他们继承了曹丕颁布的“九品中正制”,在选拔人才方面向贵族世家严重倾斜,贵族寡头的统治算是根深蒂固了。

可惜好景不长,由于贵族寡头腐化过于严重,内乱不已,西晋王朝很快被游牧民族推翻,残存的贵族寡头——所谓“士族”,不得不退到江东,与当地土著贵族联合掌握权力。

游牧民族建立的北朝也产生了自己的贵族势力,主要是军功出身的军事世家。

整个南北朝期间,贵族势力对双方政权的影响仍然很大,但出身微寒的“庶族”逐渐走上历史舞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