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1-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678人教PPT课件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
四、明清君主专制加强
中央集权制度的鼎盛和衰落
鼎革固天启, 运兴非人谋。 ——唐·徐浩 《谒禹庙》
大禹陵(位于浙江省会稽山)
夏商西周
朝代 夏 商 西周
起止时间
B.C.2070— B.C.1600 B.C.1600— B.C.1046 B.C.1046— B.C.771
其礼
分使 ;贵
夏 商
乐贱 使有
西 周 政
上等 下,
治 制 度
和各
同安
宗法制与分封制与礼乐制的关系:
• 分封制从国家政治角度建立等级制度。 • 宗法制从家族血缘纽带的角度巩固等级制度。 • 礼乐制从生活礼仪和准则方面维护等级制度。 • 三者互为表里,相互结合,共同维护等级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
夏
太甲…
商 西
王位世袭具体传给那些人呢?
周
政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王位即可传子也可传弟。
治 制
度
注意:王位世袭制存在缺陷,众多的事实表 明,极易发生“弟”、“子”争相代立的王 位之争,导致王朝内部混乱王权衰落。
主页
结束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1)王权:最高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
治 制
度
怎么“分”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分”之后怎么样
加强、开发、扩大
主页
结束
特点:
普天之下
公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缺陷:
没有解决在权力、 财产和土地继承上
莫非王土 天子 国土 诸侯 采邑 ﹝卿﹞大夫
侯
伯
子
夏 商
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
四、明清君主专制加强
中央集权制度的鼎盛和衰落
鼎革固天启, 运兴非人谋。 ——唐·徐浩 《谒禹庙》
大禹陵(位于浙江省会稽山)
夏商西周
朝代 夏 商 西周
起止时间
B.C.2070— B.C.1600 B.C.1600— B.C.1046 B.C.1046— B.C.771
其礼
分使 ;贵
夏 商
乐贱 使有
西 周 政
上等 下,
治 制 度
和各
同安
宗法制与分封制与礼乐制的关系:
• 分封制从国家政治角度建立等级制度。 • 宗法制从家族血缘纽带的角度巩固等级制度。 • 礼乐制从生活礼仪和准则方面维护等级制度。 • 三者互为表里,相互结合,共同维护等级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
夏
太甲…
商 西
王位世袭具体传给那些人呢?
周
政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王位即可传子也可传弟。
治 制
度
注意:王位世袭制存在缺陷,众多的事实表 明,极易发生“弟”、“子”争相代立的王 位之争,导致王朝内部混乱王权衰落。
主页
结束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1)王权:最高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
治 制
度
怎么“分”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分”之后怎么样
加强、开发、扩大
主页
结束
特点:
普天之下
公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缺陷:
没有解决在权力、 财产和土地继承上
莫非王土 天子 国土 诸侯 采邑 ﹝卿﹞大夫
侯
伯
子
夏 商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641人教PPT课件

1、秦朝的统一
建立:公元前221年 ,秦王嬴政,定都 咸阳。
意义:建立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中央集权的封建王 朝。
前提:秦的统一:前221年,嬴政,都咸阳 。
中 国 古
皇帝制度: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中央:
(核心); 皇帝独尊。
代
中 央
内容:
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集
地方: 郡县制
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此令出自
A.汉武帝 C.明太祖
B.宋太祖 D.清雍正帝
C
图1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B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2010年1月新疆会考2题)在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元朝在
地方行政制度上的重大变革是实行了
A.郡县制 C.行省制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
权
重要标志,加强了中央集权。
制 度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秦;发展于汉至元,明清发展至顶峰。
的 形 成
中央集权制度 两组矛盾:
中央:皇权与相权之争 (君主专制)
地方: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之争
(中央集权)
(2011年学业水平测试2) 《汉书,地理志》言:“秦并 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 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三司使
元
行省制
科举制
与 明 废宰相,设内阁
发
展 清 设军机处(顶峰)
发展趋势:相地权方不权断力削不弱断,削君弱权,不中断央加集强权至不顶断峰 加;强; 选官用官权力逐渐收归中央。
隋唐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PPT课件

1、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 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郡尉统辖番禺、四会、 龙川、博罗四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朝 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D、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课堂练习
废丞相,设内阁
军机处
反映的问题 演变趋势
皇权 与
相权 的
矛盾
皇相 权权 逐逐 渐渐 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演变
线索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演变
朝代
地方措施
反映的问题 趋势
秦朝 郡县制
西汉
郡国并行 王国问题 削藩 推恩令、刺史
隋唐 节度使 藩镇割据
收精兵、削实权(文 北宋 官任知州、设通判监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标: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 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始皇帝”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了解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 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郡县制
西汉内外朝 唐三省六部 宋二府三司 元中书省
汉郡国并行 刺史制度
唐节度使制 宋文官分权 元行省制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一、先秦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
夏: 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 力;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商: 内外服制度;神权色彩浓厚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 2、以血缘为纽带,家国一体 3、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0张PPT).ppt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朝代 西汉 东汉
隋唐
中央行政(强化君主专制)
①汉初:汉承秦制, 三公九卿 制 ②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从而使外朝 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③西汉晚期以后: 尚书台 权力增大 尚书台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三省六部制 :新阶段 ①三省:三省长官并称 宰相,分掌宰相 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 政事堂 。 ②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③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
总结: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三公九卿制 尚书台为行政中枢 二府三司制 废宰相,设内阁
秦
西汉
东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一省两院制
军机处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总趋势)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3)宰相权力不断被分散或分割 (4)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直到废除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制度的演变
第 贰 部分 秦朝的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文书制度
概念解释 皇帝
集中
中央权力
集中
地方权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 专制主义: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 制 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
义
皇权与相权
中
央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
集
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权
中央与地方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朝代
制度
(2)(依据)宗法制: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 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朝代 西汉 东汉
隋唐
中央行政(强化君主专制)
①汉初:汉承秦制, 三公九卿 制 ②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从而使外朝 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③西汉晚期以后: 尚书台 权力增大 尚书台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三省六部制 :新阶段 ①三省:三省长官并称 宰相,分掌宰相 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 政事堂 。 ②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③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
总结: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三公九卿制 尚书台为行政中枢 二府三司制 废宰相,设内阁
秦
西汉
东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一省两院制
军机处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总趋势)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3)宰相权力不断被分散或分割 (4)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直到废除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制度的演变
第 贰 部分 秦朝的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文书制度
概念解释 皇帝
集中
中央权力
集中
地方权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 专制主义: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 制 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
义
皇权与相权
中
央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
集
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权
中央与地方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朝代
制度
(2)(依据)宗法制: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 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

在中国传统文献中,“封建”即“封邦建国”,指的是分封制
而在日常生活中,“封建”则成为思想保守,拘于传统的代名词。
2.秦朝——清朝(鸦片战争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朝代 秦朝
主要政治制度和措施 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两汉
三公九卿制、内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推恩令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三省六部制;节度使
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能力提升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秦汉在制度上是先后承袭的。《史记》《汉书》凡是讲到各种汉朝
制度,从经济政治以至文化学术,必首标汉袭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
● “汉承秦制”之说由来已久,似乎已定论。然而考察秦汉时期的史实,这
一论点与具体事实多有出入,不能不使人产生疑窦。
积极: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有 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拔 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 了中央集权。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消极:明清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梳理
• 先秦时期的国家政治制度 • 秦朝至清朝(鸦片战争前)的国家政治制度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能 力 提 升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先秦时期的国家政治制度
朝代
夏朝
西周
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
主要内容及特点
公天下→家天下;传贤→传子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组织大型工程、抵御外敌等。 4.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而在日常生活中,“封建”则成为思想保守,拘于传统的代名词。
2.秦朝——清朝(鸦片战争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朝代 秦朝
主要政治制度和措施 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两汉
三公九卿制、内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推恩令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三省六部制;节度使
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能力提升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秦汉在制度上是先后承袭的。《史记》《汉书》凡是讲到各种汉朝
制度,从经济政治以至文化学术,必首标汉袭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
● “汉承秦制”之说由来已久,似乎已定论。然而考察秦汉时期的史实,这
一论点与具体事实多有出入,不能不使人产生疑窦。
积极: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有 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拔 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 了中央集权。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消极:明清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梳理
• 先秦时期的国家政治制度 • 秦朝至清朝(鸦片战争前)的国家政治制度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能 力 提 升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先秦时期的国家政治制度
朝代
夏朝
西周
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
主要内容及特点
公天下→家天下;传贤→传子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组织大型工程、抵御外敌等。 4.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历史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

中国古人政治设计时的难题
如 何 防 止
地方势力 军事集团 官僚集团 挑战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皇亲国戚 底层民众 如何防止周边政权对中原政权的挑战
中国古人所有政治智慧都用在建立中央集权和维护中央集权方面, 政治使命是为以皇帝代表的贵族集团和官僚集团服务;中国古代 的政治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与我们的现代政治的管理众人之事天 差地别,古代的政治智慧和现代社会的精神想去甚远。
情境创设: 天子年老,膝下有3个儿子:大儿子(妃子所生 );二儿子(皇后所生);三儿子是皇后所生。
天子 嫡长子继承制
传 位 于
大王子
(妃子生)
二王子
(王后生)
三王子
(王后生)
西周的宗法制:———家族内部权力的继承制度
1.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3.特点:形成等级森严的宗法关系:天子——诸
西周的礼乐制度:——文化上的权力认同制度 3.影响: 成为西周治国的根本之道,规范了人们的行为, 维护了西周的统治秩序; 成为儒学的起源之一,影响深远。
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 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皿) ---摘自<礼记> 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 饭类食品;羹:有浓汁的食品) —摘自<礼记>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 通宴) —摘自<周礼> 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 —摘自<礼记> 食物种类—干饭类和浓汁类;餐具—豆, 筷子,餐叉;饮 食习惯—食品摆放和食具使用规矩;饮食礼仪—宗族和 宾客 作用---饮食之礼加强宗族团结,沟通社会关系 反映---周代已经形成一定的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别, 贵贱有序的思想.
历史课件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主要表现]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消除藩镇割据;
元代实行行省制度。
(2)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市”“坊”界限被打破;纸币出现
;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经济部门;景德镇成为瓷都。
(3)思想文化上,理学产生;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活字印刷术发
明、火药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文人画、风俗画各领风骚,宋词
的成熟
[阶段特征]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建立了强盛而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多有建树;封建经济空
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文化辉煌灿烂,以中国
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要表现]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对后世产生重
大影响。
(2)经济上,曲辕犁、筒车的出现,我国犁耕技术完善,水利事业发展
;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3)文化上,科技发展,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楷书、草书流行;唐
诗更是流芳百世。
精选课件ppt
4
5.宋元时期(公元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元朝灭亡)——古代中华文明
的繁荣
[阶段特征] 宋元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文主义思想,古罗马的法律,犹如璀璨的明珠,为古代世界政治文明的
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主要表现]
(1)政治上,雅典民主制度和罗马的法律。
①雅典民主制经梭伦、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等人的努力逐步确立和
完善,其基本特征是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它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
的时期。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691人教PPT课件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 以为礼。是谓小康。
——《礼记》
材料一:武王分封了三类人:一是神农、黄帝、尧、舜、禹 的后代;二是姜太公等功臣谋士;三是自己的弟弟及其他的亲戚。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材料二:(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
嫡长子
分 封
余子
制
嫡长子
余子
嫡长子 余子
嫡长子
嫡长子
宗法制示意图
大宗
小宗 小宗
大宗与小宗:
“大宗”、 “小宗”是相 对而言的,不 是绝对化的。
既有家庭等级 关系,又有政 治隶属关系 。
大宗
大
宗
天子
天子
小宗 嫡长子
诸侯
小宗 大夫
诸侯 大夫
小宗
士
士
天子 诸侯 大夫 士
天子 诸侯 大夫 士
天子 诸侯 大夫 士
宗法制
目的 核心 实质 作用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 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小宗
按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系 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 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分封制
血缘纽带(里)
年。
封建社会
•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 元589年
•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 五代辽宋夏金元:907年---1368年
• 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
——《礼记》
材料一:武王分封了三类人:一是神农、黄帝、尧、舜、禹 的后代;二是姜太公等功臣谋士;三是自己的弟弟及其他的亲戚。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材料二:(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
嫡长子
分 封
余子
制
嫡长子
余子
嫡长子 余子
嫡长子
嫡长子
宗法制示意图
大宗
小宗 小宗
大宗与小宗:
“大宗”、 “小宗”是相 对而言的,不 是绝对化的。
既有家庭等级 关系,又有政 治隶属关系 。
大宗
大
宗
天子
天子
小宗 嫡长子
诸侯
小宗 大夫
诸侯 大夫
小宗
士
士
天子 诸侯 大夫 士
天子 诸侯 大夫 士
天子 诸侯 大夫 士
宗法制
目的 核心 实质 作用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 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小宗
按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系 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 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分封制
血缘纽带(里)
年。
封建社会
•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 元589年
•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 五代辽宋夏金元:907年---1368年
• 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 秩序。
• 典型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等王。材室…料衰…一微天:子王,之者诸田之候方制千不禄里爵尊,,天公公子侯、田候。方、分百伯封里、,制子伯、崩七男溃十,。里凡,五
子男造五成十春里…秋…时期诸候-争-霸摘,自国《礼家记分·王裂制。》
评述:阶级剥削的奴隶社会取代了原始共 产主义社会,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疑难突破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异同 1、不同点:
项目
分封制
宗法制
主要目的
保证周王室强大,巩固统治阶 级的统治
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 的地位,保证王权的稳定
核心内容 广建诸侯,服务于周
嫡长子继承制
诸侯在封国内世袭统治权,但 权力与义务 也要为周天子朝贡并提供军赋
养;……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
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
妇,……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制度?请举例说明。
答:禅让制,尧—舜—禹。
材料一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何变化?这一变化产生
怎,王位世袭制代 替了禅让制。
影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 下“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
3、试结合历史原因简要评价这一变化?
答:原因: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 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 必然。
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
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
妇,……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有何历史影响?
(2)该制度在周初巩固了统治,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
瓦解了周朝统治,生导致产这力种情的况发形成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阅读材料与思考:
材料一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
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法
封
制
制
制
父子相传 兄终弟及
始于夏朝
嫡长 分封诸 子继 侯拱卫 承制 王 室
周朝
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步步高P5
1、分封制
①目的:巩固统治
②内容: 对③象特:点及王实族质、:功臣、先代贵族 义巩据④⑤特实西混务固影破点周质战统:坏响:后:的治诸 天 朝::期层 西根、子觐候,周层源扩镇王 述王政分。大守必职权权封范疆须. 衰的,围土服落组等、、从,级织促随周分森形进从天土式严开作子封。。发战的制。命、遭但令交到也,纳破是为贡坏导周赋致、割
西周宗法制示意图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贫民 奴隶
• 例3阅读下列材料: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
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 争生乱。 ——《吕氏春秋》 请回答:据材料分析,西周实行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 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目的:防止内部纷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 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分封制 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 地位。
例1 (2008上海历史,A组1)“封建亲
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例2(2008年广东单科,1)右图是明清
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一.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奴隶制)
王位
宗
分
世袭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国家政治 制度
(奴隶制社会)
(BC2070年— BC476年)
夏、商、周
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
(封建制社会)
(BC221年 — AD1912年)
秦 清朝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一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课标1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 识中国早期(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宗法制维系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 政治方面的体现,反映出中国古代早期 政治制度层层受封、等级森严、政治与 血缘相结合的特点。宗法制至今仍有较 深远的影响,如续家谱、祠堂、认祖归 宗等,都体现历史文明的传承。
权利: 在自已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在 自已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 置官吏,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目的:为解决贵族之间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问题,巩固分封制形 成的统治秩序
实质: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关系
宗 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再依 法 次分封卿大夫、士 制
材料二:天子适诸候曰巡狩,诸候朝于天子曰述
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同削其地;三不
朝,则六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
王以诸候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
庄公臣下)射(周)王中肩。 ——摘自《左传》
请回答:(1)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出现了什么新问题?
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例4.“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 伐郑,郑伯御之。”(见《左传•桓公五年》)上 述材料直接反映了( ) A.周王室的衰微
B.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C.分封制的崩溃
D.阶级矛盾的尖锐
例5、“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候疑焉,立诸 候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子疑焉.疑生 争,争生乱,是故诸候失位则天下大乱,大夫 无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 制的目的是
和力役
是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 全体贵族服从于周天子的政治 隶属关系
影响: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的宗 法等级秩序
①保证了贵族特权和地位,防止贵族争权夺位,有利于统治集 作用 团的稳定和团结
②宗法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特 点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步步高P5
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 秩序。
• 典型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等王。材室…料衰…一微天:子王,之者诸田之候方制千不禄里爵尊,,天公公子侯、田候。方、分百伯封里、,制子伯、崩七男溃十,。里凡,五
子男造五成十春里…秋…时期诸候-争-霸摘,自国《礼家记分·王裂制。》
评述:阶级剥削的奴隶社会取代了原始共 产主义社会,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疑难突破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异同 1、不同点:
项目
分封制
宗法制
主要目的
保证周王室强大,巩固统治阶 级的统治
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 的地位,保证王权的稳定
核心内容 广建诸侯,服务于周
嫡长子继承制
诸侯在封国内世袭统治权,但 权力与义务 也要为周天子朝贡并提供军赋
养;……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
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
妇,……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制度?请举例说明。
答:禅让制,尧—舜—禹。
材料一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何变化?这一变化产生
怎,王位世袭制代 替了禅让制。
影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 下“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
3、试结合历史原因简要评价这一变化?
答:原因: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 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 必然。
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
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
妇,……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有何历史影响?
(2)该制度在周初巩固了统治,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
瓦解了周朝统治,生导致产这力种情的况发形成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阅读材料与思考:
材料一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
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法
封
制
制
制
父子相传 兄终弟及
始于夏朝
嫡长 分封诸 子继 侯拱卫 承制 王 室
周朝
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步步高P5
1、分封制
①目的:巩固统治
②内容: 对③象特:点及王实族质、:功臣、先代贵族 义巩据④⑤特实西混务固影破点周质战统:坏响:后:的治诸 天 朝::期层 西根、子觐候,周层源扩镇王 述王政分。大守必职权权封范疆须. 衰的,围土服落组等、、从,级织促随周分森形进从天土式严开作子封。。发战的制。命、遭但令交到也,纳破是为贡坏导周赋致、割
西周宗法制示意图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贫民 奴隶
• 例3阅读下列材料: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
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 争生乱。 ——《吕氏春秋》 请回答:据材料分析,西周实行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 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目的:防止内部纷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 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分封制 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 地位。
例1 (2008上海历史,A组1)“封建亲
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例2(2008年广东单科,1)右图是明清
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一.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奴隶制)
王位
宗
分
世袭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国家政治 制度
(奴隶制社会)
(BC2070年— BC476年)
夏、商、周
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
(封建制社会)
(BC221年 — AD1912年)
秦 清朝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一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课标1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 识中国早期(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宗法制维系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 政治方面的体现,反映出中国古代早期 政治制度层层受封、等级森严、政治与 血缘相结合的特点。宗法制至今仍有较 深远的影响,如续家谱、祠堂、认祖归 宗等,都体现历史文明的传承。
权利: 在自已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在 自已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 置官吏,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目的:为解决贵族之间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问题,巩固分封制形 成的统治秩序
实质: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关系
宗 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再依 法 次分封卿大夫、士 制
材料二:天子适诸候曰巡狩,诸候朝于天子曰述
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同削其地;三不
朝,则六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
王以诸候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
庄公臣下)射(周)王中肩。 ——摘自《左传》
请回答:(1)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出现了什么新问题?
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例4.“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 伐郑,郑伯御之。”(见《左传•桓公五年》)上 述材料直接反映了( ) A.周王室的衰微
B.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C.分封制的崩溃
D.阶级矛盾的尖锐
例5、“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候疑焉,立诸 候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子疑焉.疑生 争,争生乱,是故诸候失位则天下大乱,大夫 无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 制的目的是
和力役
是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 全体贵族服从于周天子的政治 隶属关系
影响: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的宗 法等级秩序
①保证了贵族特权和地位,防止贵族争权夺位,有利于统治集 作用 团的稳定和团结
②宗法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特 点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步步高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