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历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政治事件

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政治事件

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政治事件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涌现出许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治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塑造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回顾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些著名政治事件,并探讨它们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1. 秦朝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

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的诞生。

秦始皇通过推行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和货币,修筑万里长城等措施,有效地统一了多个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秦朝的统一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汉朝的兴起秦朝的统一并不持久,公元前206年,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胜利,建立了汉朝。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汉朝统治了近40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王朝之一。

汉朝的兴起为中国历史上的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三国时期公元184年,东汉末年,中国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被称为三国时期。

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由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政权共同组成。

三国时期持续了近60年,期间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如赤壁之战和五虎上将等。

这一时期的政治变革和文化交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 唐朝的盛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伟大的王朝,公元618年至907年统治中国。

唐朝时期,中国经历了一个繁荣的时期,被誉为“盛世”。

唐朝政权实行了开明的政策,推动了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唐朝还与西方国家保持着广泛的交流,被称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唐朝的盛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之一。

5.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

这场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彻底反封建革命,为中国近代政治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这场革命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中国以及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历代政治发展历程

中国历代政治发展历程

中国历代政治发展历程中国历代政治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辛苦的历程,从古代的封建王朝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政体,经历了很多的起伏和变革。

以下是主要的历史节点和政治动态:1.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政治制度和组织形式主要以氏族联盟为基础,君主制虽已确立,但仍鲜明带有阶级性。

夏朝时期实行色考制度,加强了对各族的管辖。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形成了以甲骨文为特点的文字,其政治制度也沿用了夏朝的制度,同时逐渐形成了贵族阶层的趋势,政治因素逐渐减弱,社会呈现分化的局面。

3.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采取了封建制度和等级制度,实行列祖列宗的制度,确立了封建君主制度;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国家呈现分裂局面。

4. 秦朝(公元221年-公元206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单一统一政权,形成了初步的中央集权制度,取消了分封制,所以被誉为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但由于统治手段凶残,使得秦朝很快崩溃。

5. 汉朝(公元206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代表之一,实行中央集权制度,采用“三公九卿”的政府组织形式,加强了国家的统一管理和控制,同时也不断发展科技和文化。

6.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制的后期,政治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多数政权的割据和南北对峙。

尽管君主专制仍然统治着国家,但人民对它的支持已经动摇。

7.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封建王朝之一,实现了较高水平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发展。

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比较稳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出现了科举制度。

8.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具有较高水平的政治和文化发展。

宋朝在政治和文化上有着显著的特点,如颁布的“靖康之耻”法令,实行贞观政治;教育制度发展,提升了文化素质。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从君主制到共和制,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部分,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王朝。

在这一制度下,中国的政权由一个皇帝和一系列贵族统治。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通过封建制度将土地分配给贵族,以换取他们的忠诚和支持。

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其优势,比如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稳定。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缺点,如皇帝权力过于集中,贵族享有特权,民众的权益受到压制。

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民生的不满。

第二部分,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封建制度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政治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朝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是一种新的政治制度,采用了共和制。

它的特点是国家主权属于人民,通过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

然而,在中华民国建立后不久,国内就陷入了动荡和分裂,政权频繁更迭,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三部分,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权力由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全国各个地方的代表组成。

代表们通过选举产生,负责制定法律和大政方针。

此外,中国还采用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通过党的领导来保证政府的稳定和效率。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封建制度和民国时期政治不稳定的问题,保证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

然而,人权和民主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也是中国政治制度亟待解决的难题。

总结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封建王朝到共和制,再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这些事件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带您回顾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并对其进行简要概述。

政治大事:1. 奠定中央集权制度(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汉朝的崛起(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西汉朝,开创了长达400年的汉朝时代,这个时期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3. 唐朝的繁荣(618-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北宋的兴盛(960-1127年):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业繁荣,科技进步,文化艺术也达到了巅峰。

5. 明朝的建立(1368年):明朝的建立标志着元朝的结束,明朝统治下,中国经历了一段较为稳定和繁荣的时期。

经济大事:1. 农业革命(公元前5000年):中国采取了农耕经济,由此开启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和手工业逐渐兴盛。

2. 秦朝的统一货币制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实行了统一货币制度,统一了货币,并采取措施促进贸易和经济发展。

3. 维新政策(公元前9世纪):西周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开放市场、发展海外贸易,推动了商业发展。

4. 瓷器的发明(公元前16世纪):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瓷器的发明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贡献巨大,成为中国的一大特色产业。

5. 丝绸之路的开通(公元前130年):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文化大事:1. 诗经的编纂(公元前6世纪):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开端,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一件事情,这导致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巨大损失。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征,学历史必备)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征,学历史必备)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征,学历史必备)先秦时期(王制时代/青铜时代)★夏(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商(公元前1600—到公元前1046)★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政治:分封制与宗法制(血缘关系为纽带);经济:刀耕火种,青铜器(作为权力、礼制的象征)。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出现牛耕、铁器, 私田出现,井田制开始瓦解;公元前594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

春秋后期:孔子仁,老子道。

封建社会(战国至1840年/铁器时代)★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政治:商鞅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经济:铁犁牛耕(传统耕作方式);(秦)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垄作法。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土地私有制确立;出现土地兼并。

科技文化:百家争鸣;《诗经》楚辞《风骚》;出现火药、“司南”。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政治: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修驰道;民间手工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商业艰难发展。

文化:统一文字(小篆);统一货币;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政治: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济:西汉时井渠法传入西域;牛耕普及全国,铁农具数量增加;货币官铸、盐铁专卖、加重工商税收、抑制富商大贾。

文化:太学;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纸质地图;汉赋;秦汉绘画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典雅(类似印象画派)。

对外关系: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

★东汉(25年—220年)经济:出现一人一牛耕作方法;冶铁技术提高:煤为原料、水力鼓风;实行盐铁征税制,允许民间经营盐铁,笼络豪强地主;“市”有固定区域(时间、空间限制)。

文化科技: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楷书始于东汉;河南洛阳《夫妇宴饮图》充满生活气息。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名词说明1、部落:由氏族依据血缘关系而不依靠强制力量部落联合而成,它的规模比群对大,其政治组织是非正规的、临时性的,部落中间的领导人也是不正规的。

2、酋邦:是前国家时期最后一种政治组织,是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最普遍的形式。

塞尔维斯将酋邦社会归结为介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性社会和以地域经济关系为基础的政治性社会之间的一种社会形状。

3、涿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

“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

关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阻碍。

4、巡狩制度: 巡狩制度是早期国家时期邦国联盟之王用以操纵盟邦的要紧政治形式。

王在巡狩中既主祭,也主事,或借巫术的法力,或诉诸神的权威,使自己成为诸邦利益的爱护人,同时也成为凌驾于诸邦之上的统治者。

是强化中央对地点操纵的有力手段之一。

5、尚书台: 官署名。

汉武帝始置。

东汉中枢机关,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

东汉时尚书台地位在九卿之下,实际上却已成为皇帝之下最高行政机构。

魏晋时期,尚书之职甚为重要,尚书郎能够出任太守。

南北朝时,尚书台正式称尚书省,成为三省六部制中的执行机构。

全盛于唐朝,衰落于两宋。

元代以后,尚书省遂废止。

:6、嫡长子继位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差不多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法律规定嫡长子享有继承优先权。

该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

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7、九品中正制: 始于曹魏,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

这种选官制度是由魏文帝曹丕时的吏部尚书陈群创议的。

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止。

古代政治制度

古代政治制度

B
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博士赞叹: “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 二个,中国两千年来的改朝换代,一直 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 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 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 明”应该是 A.历代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 B. 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 C.儒家学说倡导的人伦道德 D.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1.皇帝独尊
皇帝制度
2.皇位世袭
3.皇权至上
中 国 古 代 专 制 制 度 的 重 要 特 征
2.中央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 皇帝 御史大夫 太尉 (副丞相)
监察百官 军务 (虚设)
有何特点?
相互配合 彼此牵制 军政大权由 皇帝控制
丞相
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九卿
3、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作用
措施:(1)颁布秦律; (2)统一度量衡、货币;
【解析Leabharlann 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 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在 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 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王位。 【答案】C
11.(2010· 辽宁、湖南、宁夏文综· 24)西 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 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考点】分封制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和理解。结合分封制 的概况(分封形势图)可知鲁国是姬姓封国,晋两国不 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 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 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 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故选C项 【答案】C
特点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不断发展

中国古代政治史笔记

中国古代政治史笔记

中国古代政治史笔记概述中国古代政治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政治理论的学科。

从秦朝到清朝,中国经历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统治者,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朝代和政治制度1. 秦朝(221-206 BC):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实行了严格的法家政治和封建制度。

2. 汉朝(202 BC - 220 AD):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朝代之一,采用了儒家思想和官僚制度,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3. 三国时期(220-280 AD):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存在三个并立的政权,政治动荡,军阀混战。

4. 隋朝(581-618 AD): 隋朝统一了北方和南方,实行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唐朝统治的基础。

5. 唐朝(618-907 AD):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实行了科举制度和寺院管理制度,政治稳定,文化繁荣。

6. 宋朝(960-1279 AD): 宋朝实行了士大夫主导的政治体制,注重文化教育和考试选拔,科技进步迅速。

7. 元朝(1271-1368 AD):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非汉人政权,以行政中心和外交重要性的北方政府的创建为标志。

8.明朝(1368-1644 AD): 明朝恢复了汉民族的统治,实行了严格的封建制度和官僚体制,政治相对稳定但存在政治斗争。

9.清朝(1644-1912 AD):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实行了满族的统治,政治道德比较腐败,后期出现了对外侵略。

政治思想和理论1.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君子治国和仁义道德,对政治治理和人伦关系有重要影响。

2. 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注重法治和中央集权,提倡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权力集中。

3. 兵家思想: 兵家思想强调军事力量和战争策略在政治中的重要性,对战国时期的国家安全起到了关键作用。

4. 墨家思想: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和公平,对社会和政治制度有一定影响。

政治事件和影响1. 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始皇通过战争统一了六个国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 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所 表见(表现)。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 (执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 乎异矣”主要表现在 •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 C.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 解析:本题重点落脚于对明朝内阁制度的理解上 选 项B与史实不符,明朝设置了殿阁大学士。殿阁大 学士备皇帝顾问,六部执行皇帝裁决,二者地位不 同,选项C也不正确。选项D的说法错误,也不正 确 选项A反映了明朝加强皇权的史实,正确
• 13.元史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 省以治外”。这里的“内”是指 • A.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 • B.大都周围的河北、山东、山西 • C.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 • D.淮水以南原南宋地区 • 解析:元朝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 行政机构,直辖大都及其附近的河北、山 东和山西。
•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 1.含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 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 系。 • 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地方行政三方面构成 了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高无上是中央集权 制度的根本特征。 • 这一特征基本未变,变化的是中央集权制度 的其他方面——中央政府的组成、地方机构 的设置、文化专制的措施等。
• 【解析】C 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 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 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统治因此选D,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 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 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
中国古代政治史
• 本专题误区提醒: •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 度,即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中国 早期政治制度是指夏、商、周时的政治制度。 • (2)秦朝推行郡县制,但郡县制最早出现在春秋时 期。 • (3)隋唐在中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是 相权在不断削弱,这是从总体上看,并不是说每一 个朝代相权都受到削弱,如元朝。 • (5)宋朝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其职能 并不等于隋唐时中书省和门下省之和。
•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 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 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 【解析】C 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鲁、 齐、燕、卫、宋、晋。此题也是对西周分封形势图 的释读。
•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 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 “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 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 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 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 解析:本题的解题思路是:题干中所列官 制是中央官制,古代中国中央官制要解决 的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要解决 的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选择A项
• 【典例】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 “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 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 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此大臣的主张 • A.反对郡县制 B.主张郡县制 • C.反对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
• (09年海南历史)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 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 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 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 A. 分封制度 B. 井田制度 • C. 宗法制度 D. 礼乐制度 •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汉宣帝不同意“纯任德 教”“周政”,可见他把“周政”等同于“德教” 即道德教化,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题意
• 2.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 (1)春秋战国时期萌芽。 •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 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创造了社会条件。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 奴隶制的残余。在这些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央集权的政 治制度开始萌芽 • 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为中央集权 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 (2)秦朝正式建立。 • 秦统一后,为适应统一帝国管理的需要,在继承商鞅变 法的成果、实践韩非子的政治理论的基础上,秦始皇确 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从此,皇权至高无上、设立 中央机构、划分地方行政区、大小官吏由皇帝任命、宰 相具有位极人臣的特殊地位等一系列政治原则确立下来
• (8)清朝后期衰落。 •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 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变革君 主专制制度的呼声逐步高涨,君主制度受到前所 未有的冲击。 • 戊戌变法和预备立宪是将君主专制制度转变为君 主立宪制度的实践;辛亥革命则主张废除君主制, 实行民主共和。1912年2月,清帝退位,标志着 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 (6)明朝加强君主专制。 • 明朝时,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君主专制。其中,废除 丞相最终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八股取士败坏 学风。从此,中央集权制度出现越来越明显的消极 作用 • (7)清朝前期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 • 清朝入关后,为了削弱满族贵族的势力、压制汉族 官员,采取了许多极端措施,如大兴文字狱、设立 军机处等,使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 提示:从限制相权、设置地方机构、加强思想控制、 军队统帅等方面考虑。
宗法制及其影响
• 1.基本特征: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以男系 血统为中心;家族血缘关系明确;等级、辈分分 明。 • 2.“宗法制”对古代中国政治的影响,就是皇 位家族世袭制。家族关系变了,也就改朝换代了 • 3.今天,宗法制还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例如, 重男轻女;修族谱;把男、女的结婚,叫做男婚 女嫁;家庭的孩子继承父亲的“姓氏”;把父亲 的父母成为家公、家婆,却把母亲的父母称呼为 “外公”、“外婆”。
• (3)西汉时期巩固。 • 西汉初期,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和封国制,地方王国势力 的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到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实 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设刺史制度,使得中央 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也使得中国封建社会有了明 确的统治思想。 • (4)隋唐时期完善。 • 隋唐时期,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开创了三省六部制、科 举制。前者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后者把读书、考试和 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三省 六部制、科举制,使得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了 • (5)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 • 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自 北宋以后,地方再也无力对抗中央。中央集权与地方割 据的矛盾基本解决。
• 13.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督察院等衙门,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相上下),不敢相 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实 质是 •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 C.各机构互相制约,强化君主专制 • 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率 • 答案:C • 解析:明太祖时废除了丞相制度,权分六部,而 六部分理国家事务,彼此不相上下,互相牵制, 从而加强了皇权 注意关键词“事皆朝廷总之”。 对于新背景、新材料选择题,抓住关键词是解题 的一大技巧
• 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制度的区别 • 1.产生背景不同: • 明朝内阁的产生是宰相制度废除后,由于行政量巨大, 皇帝不堪重负设立;西方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 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 变而来 • 2.产生方式不同: • 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近代西方内阁是以议 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 政党或政党联盟领袖担任。 • 3.权力大小不同: • 明内阁虽是国家中枢机构,但只备皇帝顾问;西方内阁 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 • 4.性质不同: • 明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的设置凸显了皇权的 进一步加强;近代西方内阁则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行政机 构,体现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 《国语· 晋语》曰:“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 庶人食力”这种现象描绘了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被层层剥削的情况。材料中体现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井田制 • C.郡县制 D.宗法制 •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信息“描绘了劳动人民的劳 动成果被层层剥削的情况”,容易错选B。通过 材料可知,“公”、“大夫”、“士”、“庶人” 是分封制的体现,选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