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5个典故
中国著名的历史典故有哪些

中国著名的历史典故有哪些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事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还可以拓展我们的历史知识。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中国著名的历史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折冲樽俎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
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
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
席间,正值酒酣耳热,均有几分醉意之时,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头告诉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给客人。
”范昭接过侍臣递给的酒,一饮而尽。
晏婴在一旁把这一切看在眼中,厉声命令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
”依照当时的礼节,在酒席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
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为晏婴识破了。
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的时候,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了。
”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现在去攻打齐国,绝对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
靠外交的交涉使敌人放弃进攻的打算,即现在“折冲樽俎”这个典故,就是来自晏婴的事迹。
孔子称赞晏婴的外交表现说:“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机谋的真实写照。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
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
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
因此,韩信首当其冲。
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
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历史典故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历史典故中国古代历史典故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和琢磨,沉淀下来的智慧和教训。
这些典故以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引领着人们,在日常生活、教育和文学艺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历史典故:1. 黄粱一梦《黄粱一梦》是指一个人失去了一切,只是在一个梦里享受美好生活。
这个典故出自《列子·黄粱》。
这个典故通常用于形容虚妄和不切实际的幻想,警示人们要理性对待现实,不要迷失于虚构的美好。
2. 三顾茅庐《三顾茅庐》是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典故,出自《三国演义》。
刘备苦心寻找人才,最终在茅庐中找到了智勇过人的诸葛亮。
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经过多次尝试和努力,终于达到目标的坚持不懈。
3. 横扫千军《横扫千军》是指一个人或一军队勇往直前,战胜众多强敌的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率领大军,奋勇杀敌,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战胜强敌的英勇气概。
4. 杞人忧天《杞人忧天》是指一个人过分焦虑和担心,对无关紧要的事情感到极度担忧的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庄子·秋水》。
故事讲述了一个杞国人担心天空将塌下来,而杞国没有天空支撑的担心。
这个典故常被用来形容无事生非的思维。
5. 纸上谈兵《纸上谈兵》是指一个人只在纸面上讨论战争和战术,而没有实际经验和实践的典故。
这个典故常用于批评那些理论缺乏实践的人,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6. 守株待兔《守株待兔》是指不思努力、固步自封,只等待机会主动来临的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应帝王篇》。
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不思努力,只守着株上的兔子,最终因为等待而失去了机会。
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对待机会的消极态度。
7. 背水一战《背水一战》是指处境万分危险,只能通过拼死一战来求生存的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平准书》。
故事讲述了汉朝将领汉阳侯参用计策抵挡了强敌,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在绝境中坚持战斗的决心和勇气。
中华典故500则

中华典故500则本文将精选500则中华典故,从历史传说到名人故事,从寓言故事到成语引用。
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些中国传统典故的魅力。
一、历史传说1. 大禹治水在古代,《大禹治水》是中国四大文化神话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缩影。
传说大禹治水耗时九年,劝农耕田,引河直道,最终战胜洪灾,天下太平。
大禹治水成为了中国改革传统的代表,并且大禹治水也是大禹学堂的教育理念的来源。
2. 妲己在《山海经》中,妲己是商纣王的美女宠妃,她曾经勾结率领各部落反叛,最终被周武王所灭。
3. 吕布与貂蝉《三国演义》中,吕布是曹操手下的大将,貂蝉是国色天香的绝世美女,两人之间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传颂的爱情故事。
4. 西施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因为长得太漂亮,被迫牵延千里。
5. 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是一个很感人的古代故事,她丈夫被强迫劳作,她在长城旁召集村民,想重新寻找丈夫的尸体。
6. 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爱情传说,故事主要讲述了荆宁和白素贞之间的爱情故事。
7. 梁山泊《水浒传》中的梁山泊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宋江和他的几百兄弟反抗腐败官员的故事。
8.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三国时期的群雄争霸和英雄豪杰之间的恩怨情仇。
9.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个故事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
10. 燕郊说葛《燕郊说葛》是《史记》中的一篇记载,主要讲述了齐国人葛文的故事,作为后人向往和学习的榜样。
二、名人故事11. 孔子的言行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成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12. 孟子说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言行对后人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13. 关公关公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他的忠诚和义气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14. 范蠡的为山移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贤臣,他通过为山而移水的举动,成就了岳州。
15. 诸葛亮的隆中对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他的用兵谋略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中国历史悠久,充满了许许多多的典故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更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些经典的历史典故故事,让我们一起领略中国古代智慧的光芒。
1.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诸葛亮三顾茅庐请刘备出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典故之一。
刘备身居茅庐,诸葛亮三次上门拜访,最终说服刘备出山,成就了后来的三国时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坚持不懈,努力不懈,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2. 望梅止渴。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蒲松龄的人,他在路上口渴得不行,看到一颗梅子树,就忍不住想吃梅子解渴。
然而,当他走到梅树下,发现梅子还没有成熟。
他不得不望着梅子,心想着梅子的酸甜,竟然觉得自己的口渴减轻了许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人的感觉。
3. 愚公移山。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去路,他决心挖山,终于感动了上天,上天派神仙来帮他,把山给挪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4.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三次搬家,直到找到一所适合孟子学习的地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母爱是伟大的,母亲为了孩子愿意付出一切。
5. 指鹿为马。
秦始皇时期,有一个宰相叫赵高,他为了谋权夺利,故意颠倒黑白,把鹿说成马,以此来欺骗人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正直是做人最重要的品质。
6. 刻舟求剑。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在划船的时候,不小心把剑掉进了水里,他就用刀在船上刻了记号,准备回头再捞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思考,不要一味地墨守成规。
7. 狐假虎威。
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吓唬其他动物,最后被认出真面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虚张声势是不可取的,真诚和实力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就是一些经典的历史典故故事,它们不仅仅是古代的传说,更是历史的见证,智慧的结晶,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道理,启发着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中国著名历史典故故事10篇

中国著名历史典故故事10篇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事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还可以拓展我们的历史知识。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中国著名历史典故,方便大家学习。
《高山流水》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
”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庄周梦蝶》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
《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
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
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倾国倾城》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
“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凌波微步》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
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
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
(典见曹植《洛神赋》)。
《破镜重圆》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6个典故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6个典故1.知恩图报: 感激他人的恩惠并设法报答。
秦穆公外出巡视的时候不小心把自己的战马弄丢了,等他找到的时候,一伙人已经把马杀掉正在吃肉。
秦穆公看到爱马身死,虽然心中不忍,但是不知者无罪,马死已经无可挽回,再追究也没有意义,反而会失去民心。
于是,秦穆公便对杀马的众人说:“吃马肉怎么可以不喝酒?”又命随从给他们斟酒喝。
国君不罚反赐酒,挽救他们的性命,让这一伙杀马人心中惭愧不已,秦穆公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几年后晋国攻打秦国,秦穆公被晋军包围,危在旦夕。
当时吃秦穆公马肉的那伙人听说了此事,决定报答秦穆公的恩德,他们在危急时刻冲破晋军包围救出秦穆公。
秦穆公的大军來援,大败晋军,还俘虏了晋惠公。
这就是知恩图报的典故。
2.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东吴大将吕蒙因为读书少,被称为吴下阿蒙。
孙权看不下去,就对吕蒙说:“你之仗军务,不读书怎么行?”吕蒙感觉军务繁忙,无暇读书。
孙权批评吕蒙:“不要求你学富五车,涉猎一些历史罢了,你难道比我还忙吗?”吕蒙为了不再挨批,就开始读书,学识渐长。
有次鲁肃跟吕蒙商议国事非常吃惊:“世人都说将军不过一介武夫,没想到今日一叙学识渊博,已非吴下阿蒙。
”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日,就应当用新眼光重新看待他。
”3.勾心斗角:被世人误会最多的词语。
只要说起勾心斗角,大家马上联想到阴谋诡计,其实这个典故最初不过是形容建筑构造的精美,与明争暗斗没有任何关系。
阿房宫还没有建成秦朝就灭亡了,后来被项羽一把火烧个干净,世人对这所雄奇的宫殿心向往之,不少文人骚客对其缅怀,杜牧就写出《阿房宫赋》,警醒晚唐的统治者。
其中有这样几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大意是说: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牙齿般排列的飞檐像鸟嘴向高处啄着。
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
这就是“勾心斗角”的来历。
4.天经地义:天地间亘古不变的规则,理所当然的事情。
中国历史典故故事

中国历史典故故事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典故故事,下面将为你讲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每个故事简要叙述,总字数约为1200字。
1. 秦始皇巡游除奸:秦始皇巡游天下时,在一处宴会上观察到一名官员的鼻子特别大,在询问时官员却回答说只有他的鼻子是正常的,其他人的鼻子才不正常。
秦始皇感到吃惊,怀疑这名官员贪污公款。
于是,秦始皇命令手下将这名官员拘捕审讯,果然查出他的贪污事实。
2. 马踏飞燕: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孟尝君齐国准备攻打越国。
孟尝君遣使者向越国国君勾践示好,表达愿意和平解决争端。
然而,使者却遭到越国国君辱骂、驱逐。
孟尝君感到愤怒和羞辱,于是派遣使者跟随越国使节回越国。
当使者到达时,越国国君正举办宴会,会场上摆放着一副鞍马踏着三只飞燕的壁画,这给了孟尝君一点启发。
他向越国国君表示自己只是为了争夺资源而来,不想扩大矛盾。
孟尝君在战前做出和解姿态,成功地避免了齐越之战。
3. 屈原投汨罗江:战国时期,楚国政治腐败,楚怀王身边的权臣盛典胜贪图私利,引起了楚国的民愤。
屈原作为楚国爱国诗人,多次劝谏楚怀王,希望他能采纳良言改变政治风气。
然而,楚怀王却置之不理,屈原的忠诚和爱国之心令他感到失望和绝望。
最终,屈原决定投汨罗江自尽以表达对国家的忧虑。
屈原的举动震惊了楚国民众,后来游魂不散的屈原成为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的重要形象。
4. 孟母三迁:春秋时期,曾子的母亲决定搬家,为了给曾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先搬到离学校更近的地方,但曾子还是总是玩耍不读书。
于是,孟母再次搬家,搬到学校的旁边,希望能给曾子带来更多学习的机会。
然而,曾子还是没有改变,仍然懒散不务正业。
最后,孟母再次搬家,将家搬到学校的正门口。
这样一来,曾子每天都能看到学校里学习刻苦的同学,逼迫他也开始努力学习。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人们只有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学生。
5. 齐桓公巧断两妻: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很有智慧和胆识。
他有两个妻子,一个是贤淑善良的妻子娥皇,一个是美丽而妒忌心强的妻子女阴。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八大典故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八大典故以下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八大典故:- 破镜重圆:指的是南北朝时期陈国的驸马徐德言和妻子乐昌公主的故事。
在陈国灭亡时,徐德言将一面铜镜一破两半,一半给公主一半自己拿着。
他们约好一旦遭遇不幸两人离散了,就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拿着自己的半面铜镜到街上来卖,以便有机会见面。
徐德言如约拿着半面铜镜到街上来卖,仆人将题诗的半面镜子带回给乐昌公主看,公主看后知是徐德言诗,心里非常难过,一连哭了好几天。
杨素得知此事后派人找来徐德言,把公主还给了他,并设宴祝贺他们夫妻团圆。
- 四面楚歌: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
项羽被刘邦围困在垓下,刘邦命人唱起了楚地的民歌,项羽以为刘邦已经攻占了楚地,士兵们也没有了战斗的意志,于是项羽在乌江边自刎而死。
- 投笔从戎:指的是东汉时期的班超。
班超年轻时以抄书为生,后来投身于军旅,为东汉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 卧薪尝胆:指的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国王勾践。
勾践被吴国打败后,在吴国为奴三年,回国后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打败了吴国。
- 三顾茅庐:指的是三国时期刘备的故事。
刘备为了邀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茅庐,终于打动了诸葛亮,请他出山帮助自己。
- 高山流水:指的是春秋时期的音乐家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两人结为知音,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以为再也没有人能够听懂自己的琴声,于是绝弦破琴。
- 破釜沉舟:指的是秦朝末年的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他率领军队渡过黄河后,下令将所有的船只凿沉,将锅碗瓢盆等炊具全部砸碎,只带三天的口粮,表达了他决一死战的决心。
这个典故后来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望梅止渴:指的是出自东汉末年,曹操带兵打仗时,天气炎热,士兵们都很口渴。
曹操为了鼓舞士气,告诉士兵们前面有一片梅林,梅子又大又酸又解渴,士兵们听了之后,口水都流下来了,最后曹操虽然没有找到梅林,却找到了水源,帮助士兵们解了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5个典故:这辈子必须要读一次,受益终身!
明哲保身:功成身退,祸福归于一念间
人生在世,总是有一些属于自己的原则,或是真诚,或是正直,或是独立……无论是哪一种原则,都有一个统一的前提,那就是你必须保全你的性命。
没有人赞同苟延残喘、苟且偷生,但人们相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正所谓:有人就有一切。
其他的事物都可以在人的努力之下,逐渐地创造或恢复,但人的生命失去了,便不会再有第二次。
以一种明智但不猥琐的方式,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生命,是一个人最起码的义务。
所以,请务必珍爱生命!
请君入瓮: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智慧。
当你遇到一个蛮不讲理的人时,对他讲道理,无异于是对牛弹琴,最好的办法便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一种看来似不君子的做法,解决面前的难题。
这也是君子的一种治人之道。
来俊臣知道以一种对付普通人的方法,是无法让周兴认罪的,所以,他用周兴自己的办法,来使之俯首认罪。
来俊臣虽然算不上一个君子,但他的这一招“请君入瓮”却是绝妙之极。
“请君入瓮”,其实与我们平常所讲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同样的道理。
虽然这些与我们讲究宽宏大量的理念并不相符,但是为了保护更多的人,我们有些时候也需要做一个“恶的善良人”。
高山流水:琴音好弹,知音难觅
琴音好弹,知音难觅,这就是在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摔琴不弹的原因。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行为在社会上是需要回应的。
一个人弹琴弹得好,还得有人能够欣赏,如果没有人能够欣赏,则无异于对牛弹琴。
人有时候确实是为别人而活着的,为知己而活。
知己,能彼此读懂对方的每一个眼神,能明白对方每句话的含义;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语言;他们无须花言巧语,也无须朝夕相处;他们不在乎对方的相貌,也不在乎对方的贫陋;他们从来都不刻意隐瞒自己,因为在知己面前自己无所遁形。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狡兔三窟:做事要留有余地
破釜沉舟,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魄力,但它并不适合所有人,也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情况,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当自己被逼无奈的时候,起码还可以有一个藏身之所,这便是“狡兔三窟”的智慧。
对我们平常人来说,凡事要学会留有余地。
话不可说满,事不能做绝。
留有余地,才有回旋的空间;
留有余地,才能做到均衡、对称、和谐;留有余地,才能做到进退从容、屈伸自如。
重复是学习之母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
同时,人的大脑记忆功能有一个遗忘的过程与规律,我们所学到的东西如果不及时复习的话,很快便会忘记。
所以,学习中不断地重复是必不可少的。
读书学习还有一个把书变薄再变厚的过程,抓住重点,加以联想、引申、升华,掌握其中的精髓,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与理论。
在多次重复之后,我们便可以熟练地运用这个知识点或者是这项技能了。
江郎才尽
江淹早年为当官,拼命用功读书,有了学识,能写出好文章,动人的诗篇。
但当了大官,名利皆有,心满意足,尽享荣华富贵,不再刻苦用功,常年不看书、写诗,这样,他的才怎能不尽呢?正所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古往今来,大部分有成就的人都有勤奋刻苦的精神,在这方面留下的美谈也是举不胜举。
勤奋是通往成功的阶梯,只有勤奋学习才能精于学业,反之,贪玩懒惰就会荒废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