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法番茄红素生产技术项目

发酵法番茄红素生产技术项目
发酵法番茄红素生产技术项目

发酵法番茄红素生产技术项目

番茄红素(Lycopene)是一种天然的色素,番茄、西瓜及红葡萄柚呈红色,即是含番茄红素的关系,它是类胡罗卜素家族的一员,比胡罗卜素多了二个不饱和键。番茄红素作为类胡萝卜素中的一种,是一种天然色素,可用于食品工业中。它在植物界的分布范围不很广,主要存在于番茄、西瓜、葡萄柚和木瓜等食物中。

番茄红素不仅仅是色素而已,它还是很强的抗氧化物,不仅可以保护植物不受阳光、空气污染的伤害,在人体也可以对抗许多种退化(老化)性疾病。研究指出,番茄红素可以溅少心脏疾病、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及癌症的发生。现在许多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表明,摄食番茄制品可以降低癌的危险性,尤其是胃肠道和前列腺癌,而番茄红素是番茄制品中的主要类胡萝卜素。国际癌症月刊也曾发表过相关文章,文章中指出番茄红素可以减少口腔、咽喉、食道、胃、大肠及直肠癌症的发生。伊利诺大学日报也指出番茄红素可以减少子宫癌的发生。

大量的研究表明,番茄红素可在人体内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作用:

1、防治癌症

2、保护心血管

3、抗氧化功能

4、抑制诱变作用

目前市场供应的番茄红素,其生产方法是采用从番茄中直接提取的方法,由于番茄红素绝大部分存在于番茄的表皮中,且含量很低,每提取一吨含番茄红素10%的产品,要消耗大约200吨的番茄,不仅需要大量的原料,且还有大量的料渣需要进一步加工处理,对于不具备其他番茄相关产品加工条件或能力的企业来说则是一大技术和市场难题。北京化工大学根据多年的科研实践,探索了一条全新的番茄红素加工技术。本技术的突出特点是利用生物技术,筛选了一株番茄红素高产菌株,并对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以常用培养基玉米浆、豆饼粉等为原料,经过5天的发酵,每吨发酵液可产番茄红素700克以上,相当于15-20吨西红柿的含量,且不受环境及季节的影响,从而大幅度降低了番茄红素的生产成本。专用发酵菌种,培殖稳定性好,而且生产料渣可做为养殖业的饲料。

利用本工艺生产的产品技术指标如下:

番茄红素

商品名

原材料

豆饼粉、玉米浆等常规培养基

制造方法

生物发酵法

商品性状

粉状固体(30%,60%),油状悬液(6%)

生理功能 据美国哈佛医院1998年的临床研究,发现番茄红素能防癌,能缩小肿瘤、减慢肿瘤的扩散速度,特别是对前列腺癌、肺癌、胃癌、乳腺癌和子宫癌。还具有很强的清除白由基力,

其抗氧能力是B-胡萝卜素的2倍,维生素E的100倍。同时

还具有抗紫外线辐射的能力。

保管方法

低温、避光、充氮 包装 铝桶

用 途 防癌药物、保健食品、化妆品原料和食品红色素、抗氧化剂

等。

项 目

指标 项目 指标 3000—10000 菌落总数(cfu/ml) ≤5000

番茄红素含量

可溶性固型物(%)

≥60

大肠菌群(MPN/100ml)

≤50

铅(以pb 计g/kg)

≤1.5

酵母菌(cfu/ml)

≤100

砷(以AS 计g/kg)

≤0.8

致病菌

不得检出

番茄红素的主要功效之一——防治癌症

番茄红素的主要功效之二——保护心血管

番茄红素的主要功效之三——抗氧化功能

番茄红素的主要功效之四——抑制诱变作用

根据番茄红素的四大功效,将其应用于保健食品中,主要可以用于以下几个方面:a.用于防止紫外线灼伤,保护皮肤的产品.b.用于延缓衰老的产品;c.用于类胡萝卜素复合产品; d.应用于预防前列腺癌的产品,这也是应用最多的产品。

1.宏观市场前景和微观市场容量

目前国外有日本、匈牙利、美国、俄罗斯的多家公司申请了关于番茄红素生产专利,但只有从鲜番茄中提取番茄红素的工艺在以色列Lycored Natural Products Industries Ltd 实现了商业化大规模的生产。我国番茄红素的生产和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化工大学和无锡轻工大学食品学

院;现有厂家的生产技术均以天然番茄为原料,如新疆生命红科技公司、上海的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及华北制药等有限几家企业。另据报道由江南大学和盐城市瑞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制、开发的高科技产品天然番茄红素胶囊目前也已投入批量生产。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开发番茄红素的热潮,日本年消费番茄红素150t,价格为4000日元/kg;SOD 作为临床治疗药物,美国与欧洲于1988年批准使用,1990年销售总额3亿美元;但更大的是消费市场,如日用化工和保健食品等。预计2005年全球番茄红素的原料销售额将达到4亿美元。目前,世界上番茄红素的开发生产主要从植物番茄中提取,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但仍有很多优势,北

京化工大学的生物发酵法提取番茄红素技术目前在国内未见有同类竞争,所生产的产品在国外被认为是天然产品。

2.工业化实施的条件(生产装置建设投入及相关公用工程)

1、新建年产15吨6%番茄红素产品,生产车间投资(含基建)约为240万(因地区不同厂房造价差异较大,在此按800元/平米计算),设备投资约1200万元,总计固定资产投资1440万元,需流动资金200万元左右。

2、原料供应情况

原料及其他加工助剂等均为国产。

3、厂房、水、电、汽配套要求

厂房:面积:3000平方米,层高不低于10米。

水:300000吨/年

电:270千瓦装机容量

汽:3000吨蒸汽/年

3.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评估

新建年产15吨6%番茄红素产品,生产车间投资(含基建)约为240万,设备投资约1200万元,总计固定资产投资1440万元,需流动资金200万元左右。

产品直接原材料成本为12万元/吨,综合成本50万元/吨,市场平均售价200万元/吨,如满负荷生产和销售,年利税为1837万元。

年产15吨番茄红素的生产工艺项目设计方案

年产15吨番茄红素的生产工艺项目设计方案

绪论 1.1番茄红素的简介 番茄红素是植物中所含的一种天然色素。主要存在于茄科植物西红柿的成熟果实 中。它是许多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中间体,类胡萝卜素是由细菌、藻类及植物生物合成的类菇烯,动物无法生物合成,只能靠食物摄取⑴。目前,在自然界的植物中被发现 的最强抗氧化剂就数番茄红素。科学证明,人体内的单线态氧和氧自由基是侵害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罪魁祸首。番茄红素清除自由基的功效强于其他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 其淬灭单线态氧速率常数是维生素E的100倍。因为它可以有效的防治因衰老,免疫力下降引起的各种疾病,所以,番茄红素受到世界各国专家的关注。 1.2番茄红素的来源 番茄红素广泛存在自然界中,主要分布于西瓜、柿、胡椒果、南瓜、桃、木瓜、芒果、葡萄、番茄、葡萄抽、番石榴、红荀、柑桔、云葛等的果实及胡萝卜、萝卜、芜答甘蓝等的根部。番茄红素是西方膳食中类胡萝卜素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人体血清中含量较高的类胡萝卜素之一。 番茄红素在番茄中的含量随品种和成熟度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加工用番茄中番茄红素的含量是鲜食用番茄的3.0— 3.5倍,成熟度越高,番茄红素的含量越高。我国新疆产加工用番茄的番茄红素含量很高,番茄含量为400 mg/100 g以上,番茄皮中含量 为20 mg/100g[2]。有报道称秋橄榄果实的番茄红素含量也很高,可以达15— 54mg/100g。 1.3番茄红素的分子结构 1910年,Willstaller[3]和Escher在对番茄红素的研究中首次确定了其分子式为 C40H56,分子量为536.85c天然存在的番茄红素全都是全反式,但是通过高温的油炸、蒸煮等加工方式可由反式构型向顺式构型转变。研究还表明,番茄红素的顺式异构体与反式异构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所不同,与反式异构体相比,番茄红素的顺式异构体的极性强,熔点低,不易结晶,摩尔消光系数小,更易溶解,而且在放置过程中可能会回复到全反式状态。

番茄红素 知识整理 (全)

中文名称: 番茄红素 英文名称: lycopene;licopin 定义: 番茄一种使西红柿变红的天然色素,是胡萝卜素的母体化合物。 番茄红素是植物中所含的一种天然色素。主要存在于茄科植物西红柿的成熟果实中。它是目前自然界中被发现的最强抗氧化剂。科学证明,人体内的单线态氧和氧自由基是侵害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罪魁祸首。番茄红素清除自由基的功效远胜于其他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其淬灭单线态氧速率常数是维生素E的100倍。它可以有效的防治因衰老,免疫力下降引起的各种疾病。因此,它受到世界各国专家的关注。 番茄红素(lycopene)是成熟番茄的主要色素,是一种不含氧的类胡萝卜素。1873年Hartsen首次从浆果薯蓣TamuscommunisL.中分离出这种红色晶体。1913年Schunk发现这种物质和胡萝卜素的不同,将其首次命名为lycopene,使用至今。其分子式为C40H56,分子量为536.85,纯品为针状深红色晶体,在分子结构上有11个共轭双键和2个非共轭双键组成的直链型碳氢化合物。在类胡萝卜素中,它具有最强的抗氧化活性。不具有维生素A 的生理活性。番茄红素清除自由基的功效远胜于其它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其淬灭单线态氧的速率常数是维生素E的100倍,是迄今为止自然界中被发现的最强抗氧化剂之一。长期以来,番茄红素一直作为一种普通的植物色素,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 https://www.360docs.net/doc/b618868671.html,/item.htm?id=133******** 1番茄红素的分子结构 1910年,Willstaller和Escher在对番茄红素的研究中首次确定了其分子式为C40H56,分子量为536.85。1930年,Karrer等人提出,番茄红素是一种化学结构式中含有11个共扼双键及2个非共扼双键的非环状平面多不饱和脂肪烃,经过环化可形成β一胡萝卜素。天然存在的番茄红素都是全反式,但通过高温下的蒸煮、油炸等加工方式可使番茄红素由反式构型向顺式构型转变,而干燥番茄或干燥番茄渣中的顺式构型也会有部分的转变。研究还表明,番茄红素的顺式异构体与反式异构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所不同,与反式异构体相比,番茄红素的顺式异构体的熔点低,摩尔消光系数小,极性强,不易结晶,更易溶解,而且在放置过程中可能会回复到全反式状态。一个番茄红素分子可猝灭上万个自由基, 2 稳定性: 番茄红素对氧化反应比较敏感,其溶液经日光照射12小时后,其中的番茄红素基本上损失殆尽。溶液中的Fe3+和Cu2+会对番茄红素的光氧化反应起催化作用,而其它金属离子如K+、Mg2+、Ca2+、Zn2+等则对其影响不大,所以天然番茄红素在提取和应用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铁制和铜制容器。番茄红素对酸不稳定,对碱则比较稳定,故番茄红素作为色素使用时并不适合于酸性饮料。 3番茄红素的溶解性番茄红素是脂溶性色素,纯的番茄红素虽然不溶于水,但当它与某些物质如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时,则具有较高的溶解度。 https://www.360docs.net/doc/b618868671.html,/item.htm?id=133******** 番茄红素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类胡萝卜素,必须通过外界摄入;吃一个生番茄,只能吸收0.05毫克的番茄红素;吃一粒番茄红素相当于吃15个生番茄。

发酵生产技术题库

发酵生产技术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发酵工程 应用微生物学的相关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服务的一门学科。2.碳源 凡是构成微生物细胞和代谢产物中碳素来源的营养物质。 3.氮源 凡是构成微生物细胞的原生质体或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的营养物质。 4.前体 某些化合物加入到发酵培养基中,能被微生物在生物合成过程中结合到产物分子中去,其自身结构并无多大变化,但是产量却因前体的加入有较大提高 5.天然培养基 用各种植物和动物组织或微生物的浸出物、水解液等物质以及天然的含有丰富营养的有机物质制成的培养基。 6.培养基 人工配制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

7.种子培养基 包括摇瓶种子和种子罐种子培养基,是适合微生物菌体生长的培养基,目地是为下一步发酵提供数量较多、强壮而整齐的种子细胞。 8.生长因子 凡是调节微生物代谢产物活动的微量有机物统称为生长因子,一般为B族维生素 9.灭菌 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或除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营养细胞、细胞芽孢和孢子。 10.消毒 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料、容器、器皿内外的部分病源微生物,使之不再发生危害。 11.干热灭菌 是指相对湿度在20%以下的高热,有火焰灼烧灭菌和热空气灭菌。 12.湿热灭菌 在实验室或工业生产中,对培养基、管道、设备的灭菌,通常采用蒸汽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温一段时间的灭菌方法。 13.实罐灭菌(实消) 将培养基置于反应器中用蒸汽加热,达到一定温度并维持一段时间,再冷却到发酵温度,然后接种发酵。

14.连续灭菌(连消) 将培养基在罐外连续进行加热、维持和冷却然后进入到发酵罐。15.空罐灭菌(空消) 通入饱和蒸汽于未加培养基的发酵罐体内进行湿热灭菌的操作。16.无菌空气 指通过除菌处理使空气中的含菌量降低在一个极低的百分数,从而能控制发酵污染至极小的机会。 17.自然选育 对微生物细胞群体不经过人工处理而直接进行筛选的育种方法,又称为单菌落分离。 18.杂交育种 一般指不同基因型的菌株通过结合或原生质体融合是遗传物质重新组合,再从中分离和筛选出具有新性状的菌株。 19.诱变育种 通过诱变处理来提高菌种突变的频率扩大变异的幅度,从中选出具有优良特性的变异菌株。 20.菌种复壮 是衰退的菌种重新恢复原来的优良特性。 21.种子扩大培养 将经过活化的菌种接入摇瓶及种子罐经过逐级放大培养而获得一定

浅谈对发酵工程专业的认识

浅谈对发酵工程专业的认识 当今世界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而生物科技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微生物的发酵工程构成了生物科技的核心。所谓发酵工程,是以微生物通过上游(分子改造,代谢工程等)、中游(发酵优化,智能控制等)、下游(分离纯化,清洁生产等)各种生物学操作,以得到人们所需要的一系列产品(细胞,代谢产物)的综合性科学。从生物发酵工程角度来说,这一专业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即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发酵工程专业的交流和创新,提供了发酵工程进一步前进的良好平台。发酵工程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农业、工业、医学、药物学、能源、环保、冶金、化工原料、动植物、净化等。它必将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生活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世界面临的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等问题的解决提供美好的前景。 1. 发酵工程简介 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新技术。发酵工程的内容包括菌种的选育、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方面。发酵不仅仅体现在食品领域,还存在于医药品、化妆品、能源、环境等领域。因此,发酵对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光明的应用前景。 对于发酵工程而言,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来大量生产人们所需要的产品过程的理论和工程技术体系,是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酵工程也称微生物工程,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菌种选育和保藏、菌种的扩大生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发酵生产和分离纯化制备。进一步可以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 现代发酵工程的发展,是生物科学与数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和相互促进的结果。发酵工程与有关科学的高度的双向渗透和综合,也已经成为当代生物科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发展趋势。 2. 上游领域(分子改造,代谢工程等) 发酵工程的上游领域是整个发酵过程的基础,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蓬勃发展,系统代谢工程定向改造目的产品生产菌株已经成为发酵领域的发展趋势。因此,上游领域主要集中在分子改造和代谢工程等相关方面。

微生物发酵法制氢与产氢微生物的研究进展_汤桂兰

第23卷第12期2007年12月农业工程学报 T ransactio ns o f the CSAE V o l.23 No.12Dec. 2007 微生物发酵法制氢与产氢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汤桂兰,孙振钧※,李玉英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94) 摘 要:氢是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在未来的新能源中将占有重要的位置。该文综述了微生物发酵法制氢和发酵产氢微生物的最新研究进展。比较了国内外利用纯菌产氢和混合菌产氢的优缺点,纯菌产氢速度快,但纯菌发酵条件要求严格,成本高。混合菌来源广泛,利用底物广泛,无需灭菌,成本低。文中还分析了当前微生物发酵制氢技术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厌氧发酵制氢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生物产氢;发酵法产氢;厌氧产氢细菌 中图分类号:X 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07)12-0285-06 汤桂兰,孙振钧,李玉英.微生物发酵法制氢与产氢微生物的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2):285-290. T ang G uilan ,Sun Zhenjun ,L i Y uy ing .P ro gr ess in m icro bial ferm enta tiv e hydro gen pr oduct ion a nd hy dr og en -pro ducing micr oo rg anisms[J].T r ansactions of the CSA E,2007,23(12):285-290.(in Chinese w ith English abstract ) 收稿日期:2006-11-30 修订日期:2007-08-15基金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07117) 作者简介:汤桂兰(1981-),女,安徽全椒人,博士研究生,从事生物质能的研究。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100094。Email:t-angguilan@https://www.360docs.net/doc/b618868671.html, ※通讯作者:孙振钧,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有机畜牧与农业废弃物的生物处理的研究。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100094。Email:su n108@https://www.360docs.net/doc/b618868671.html, 0 引 言 能源匮乏、环境污染是未来人类所面临的两大难题。氢气以其热密度大、洁净燃烧、可再生而被能源界公认为最具潜力的新能源之一。目前研究发现有几种制氢方法包括热化学制氢、光催化作用制氢、生物制氢等方法。对于热化学制氢目前正处在实验室试验阶段,而光催化作用制氢,科学家们正努力寻找合适的光催化剂。生物制氢是目前研究进展最快并很有希望进行规模化生产的一种制氢方法[1]。由于其使用的原料低廉,生产过程清洁、节能且不消耗矿物资源,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生物制氢的方法可分为细菌发酵法和光合生物法。细菌发酵法利用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来源,并将其转化成氢气,无需光照条件,同时实现产能和除废的双重目的。因此,在生物制氢方法中,细菌发酵制氢法更具有潜力。为了提高发酵产氢能力,许多研究集中在选育高产氢的优势菌种和菌群。本文主要综述国内外发酵制氢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和产氢机制,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1 国内外利用纯菌产氢进展 大自然中能够通过厌氧发酵方式产氢的细菌种类 很多。Gray 等人[2]将所有的产氢微生物分为4类:(1)专性厌氧的异养微生物,它们不具有细胞色素体系,通过产生丙酮酸或丙酮酸的代谢途径来产氢。包括梭菌属(Clostr idium )、甲基营养菌(M ethy lotrop hs )、产甲烷菌(M ethanogenic bacteria ),瘤胃细菌(R umen bacteria )以及一些古细菌(A r chaea )等,脱硫菌(Desulf ovibrio desulf uricans )是唯一一种具有细胞色素体系的专性厌氧菌。(2)兼性厌氧菌,含有细胞色素体系,能够通过分解甲酸的代谢途径产氢。包括大肠杆菌(E scher ichia coli )和肠道细菌(E nterobacter )等。(3)需氧菌(A er obes ),包括产碱杆菌属(A lcaligenes )和一些杆状菌(B acillus )等。(4)光合细菌(P hotosy nthetic bacteria )。厌氧发酵产氢微生物主要包括前2类微生物。目前发酵法产氢研究得最多的产氢细菌种类主要包括梭状芽孢杆菌属和肠杆菌属。Oh 等分离的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 sp.)Y19最大产氢速率达到了32.3 mm ol /(g 干细胞?h )[3] 。Chen 等研究pH 值、 底物浓度、不同基质组成对厌氧菌Clostr idium buty ricum CGS5产氢的影响,当底物COD 为浓度20g /L,pH 6.0时,最大氢气产率达到209m L/(h ?L)[4]。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人员以消化污泥为菌种来源,分离出高效产氢细菌B 49之后又发现9个发酵产氢菌种。中试规模的产氢能力达到每天5.7m 3/m 3,其产氢率比国外同类的小试结果高出几十倍,生产成本低于目前广泛采用的水电解法的成本,有望实现生物氢能工业化生产[5]。1.1 固定化细菌产氢 在厌氧菌发酵研究中,人们为了提高反应器内的生物量,普遍利用生物细胞固定化,即微生物载体或包埋 285

发酵饲料生产技术

发酵饲料生产技术 引言: 微生物发酵饲料生产形式多种多样。应用微生物可利用廉价农业和轻工副产物生产高质量饲料蛋白原料,同时使饲料富含高活性有益微生物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笔者所在微生物发酵课题研究小组通过8年多研究,在前人微生物发酵生产研究基础上持续获得突破进展,最终形成专门的可移动式饲料发酵生产技术,本文即对传统发酵及该课题组最新发酵技术成果分述于下。 1、生产菌种选用差不多原则 1.1、安全性 ①菌体本身不产生有毒有害物质; ②可不能危害环境固有的生态平稳。 1.2、有效性 ①菌体本身具有专门好生长代谢活力,能有效地降解大分子和抗营养因子,合成小肽和有机酸等小分子物质; ②能爱护和加大动物体微生物区系平稳,促进动物健康。这种功效要紧指能有效地提升和爱护有益微生物在动物消化道中数量优势。它能够通过2种方式来达到目标:发酵饲料所用菌种本身确实是从目标动物消化道中分离出来的有益菌,通过饲喂高比例发酵饲料能够直截了当提升动物消化道中有益微生物数量,使有益微生物形成优势。另一种方式是生产菌种或代谢产物能够选择性地杀灭或者抑制有害微生物,从而造成有益菌数量优势。实现这种途径的方式能够多种多样,比较常用的有:耗尽氧气,降低体系氧化还原电位;降低环境pH值;代谢物中含有能选择性杀灭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有害微生物的抗菌物质。 2、发酵饲料生产技术

除了生产菌种以外,生产工艺也是决定发酵技术成败的要素。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发酵饲料生产技术或生产工艺的内容要紧包括以下几种: 2.1、青储 有利因素:传统工艺,历史悠久,技术成熟。 限制因素:季节性强,原料必须新奇;只能就地利用,差不多不能远距离运输;开窖后必须在短时刻内用完;目前仅限应用于反刍动物领域。 青储饲料研究历史专门长,有专门论著,笔者在此不再赘述,有爱好的读者能够参考曹利军和韩鹏主编的“青储饲料标准化生产技术”,针对生产实际提出了专门好的技术方法,有专门好参考价值。 2.2、利用有机废水生产单细胞蛋白或蛋白原料 这种技术要紧是用于有机废水净化处理。有机废水要紧来源于造纸、酒精、氨基酸和有机酸工业所产生的废水。 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曾选用生长速度专门快的热带假丝酵母,采纳液体连续培养处理造纸废水,然而生产的酵母有苦味,专门难在饲料中应用。80年代末,我国工程院院士伦世仪先生领导的课题组用热带假丝酵母连续培养处理酒精废水,生产的酵母有较好适口性,然而由于废水中有机物含量比较低,培养液中干物质得率不超过1.0%,差不多没有商业价值。 西欧和北美等发达国家,专门是日本、荷兰和芬兰等国,在有机废水处理方面投入了大量研究和生产处理费用。能够讲,在有些发酵产品生产中,废水处理设备投入甚至要超过发酵设备的投入。目前,在荷兰和芬兰,它们本国不生产酒精、氨基酸和有机酸等大宗发酵产品,并不是它们的生产技术不发达,而是它们不情愿污染它们宝贵的水源。我国的谷氨酸、赖氨酸、柠檬酸和酒精的发酵产量是世界第一,并不是我们的发酵水平、提取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而是我们牺牲了生态(要紧是水源)的洁净所获得的临时利益的结果。即使是目前的酶制剂产品,我国的产量在世界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然而要紧技术依旧从丹麦、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引进,甚至有些生产企业纯粹确实是它们独资。

番茄红素制备

番茄红素脂质体的制备 田艳燕段相林常彦忠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动物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石家庄050016) 摘要:目的:制备番茄红素脂质体。方法: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番茄红素脂质体,通过剧命运设计法优化出了番茄红素脂质体的组分及制备工艺,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番茄红素的含量,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检测番茄红素脂质体各组成物质的相变过程。结果:番茄红素脂质体的最佳配方比为:番茄红素:胆固醇:磷脂=3:10:100;最佳水合介质是0.01 mol/L PBS(含0.5%五聚甘油硬脂酸酯);最适洗膜温度为31 ℃。结论:番茄红素脂质体呈均一大单室型,有效粒径0.7 μm,最大包封率68%。 关键词:番茄红素;脂质体;均匀设计;差示扫描量热法 番茄红素(Lycopene,L YC)是一种脂溶性天然色素,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其分子式为C40H56,分子量是536.88,含有11个共轭双键和2个非共轭双键碳碳双键。它是非V A 前体的类胡萝卜素[1]。番茄红素不溶于水,难溶于甲醇等极性有机溶剂,可溶于乙醚、己烷、丙酮,易溶于氯仿、苯、油脂等,色泽为红色[2]。作为平面共轭多不饱和烯烃,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清除过氧化自由基、防癌抗癌、延缓衰老、上肢心血管疾病的保健功能,其抗氧化性能在类胡萝卜素中最强,清除单线态氧的能力是目前常用的抗氧剂VE的100倍、β-胡萝卜素的2倍多[3-4]。目前已被联合国联农组织(FAO/WHO)联合国食品添加剂委员会(JECFA)认定为A类营养素,被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医药和化妆品[3]。我们最新的研究证实番茄红素还具有预防脑缺血损伤的作用[5]。番茄红素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易被氧化降解[3],进而会影响到产品的保存价值和生物利用率。本实验针对番茄红素在光、热和氧的作用下容易被氧化降解,生物利用率不高等特点,为增加番茄红素的水溶性和提高番茄红素的稳定性,采用旋转薄膜-超声法[5]制备番茄红素脂质体,并对其组分和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番茄红素粉末(纯度99%)华北制药提供;番茄红素标样Sigma公司;大豆卵磷脂北京华清美恒公司;胆固醇北京鼎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1.2 主要试剂 乙腈(色谱纯)美国Dikmapure;甲醇、二氯甲烷(色谱纯)天津科康德;抗氧剂BHT 南京太伟明科公司;吐温-80 天津大茂试剂;五聚甘油硬脂酸酯山东圣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1.3 仪器 Ra-52型旋转蒸发器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CPS2超声波粉碎机宁波新芝超声有限公司;OlympusCK2倒置显微镜日本Olympus光学公司;JEM100SX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公司;JI-1155型激光散射粒度测定仪成都精新粉题测试设备公司;液相色谱仪Amasham 公司;TU-1800/1800S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热分析系统美国PE公司,DSC7。

饲料生产发酵技术.doc

饲料生产发酵技术 引言: 微生物发酵饲料生产形式多种多样。应用微生物可利用廉价农业和轻工副产物生产高质量饲料蛋白原料,同时使饲料富含高活性有益微生物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笔者所在微生物发酵课题研究小组经过8年多研究,在前人微生物发酵生产研究基础上不断获得突破进展,最终形成独特的可移动式饲料发酵生产技术,本文即对传统发酵及该课题组最新发酵技术成果分述于下。 1、生产菌种选用基本原则 1.1、安全性 ①菌体本身不产生有毒有害物质; ②不会危害环境固有的生态平衡。 1.2、有效性 ①菌体本身具有很好生长代谢活力,能有效地降解大分子和抗营养因子,合成小肽和有机酸等小分子物质; ②能保护和加强动物体微生物区系平衡,促进动物健康。这种功效主要指能有效地提高和维护有益微生物在动物消化道中数量优势。它可以通过2种方式来达到目标:发酵饲料所用菌种本身就是从目标动物消化道中分离出来的有益菌,通过饲喂高比例发酵饲料可以直接提高动物消化道中有益微生物数量,使有益微生物形成优势。另一种方式是生产菌种或代谢产物可以选择性地杀灭或者抑制有害微生物,从而造成有益菌数量优势。实现这种途径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较

常用的有:耗尽氧气,降低体系氧化还原电位;降低环境pH值;代谢物中含有能选择性杀灭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有害微生物的抗菌物质。 2、发酵饲料生产技术 除了生产菌种以外,生产工艺也是决定发酵技术成败的要素。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发酵饲料生产技术或生产工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2.1、青储 有利因素:传统工艺,历史悠久,技术成熟。 限制因素:季节性强,原料必须新鲜;只能就地利用,基本不能远距离运输;开窖后必须在短时间内用完;目前仅限应用于反刍动物领域。 青储饲料研究历史很长,有专门论著,笔者在此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曹利军和韩鹏主编的“青储饲料标准化生产技术”,针对生产实际提出了很好的技术方法,有很好参考价值。 2.2、利用有机废水生产单细胞蛋白或蛋白原料 这种技术主要是用于有机废水净化处理。有机废水主要来源于造纸、酒精、氨基酸和有机酸工业所产生的废水。 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曾选用生长速度很快的热带假丝酵母,采用液体连续培养处理造纸废水,但是生产的酵母有苦味,很难在饲料中应用。80年代末,我国工程院院士伦世仪先生领导的课题组用热带假丝酵母连续培养处理酒精废水,生产的酵母有较好适口性,但是

番茄红素工艺介绍

陕西森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番茄红素生产项目介绍 一、项目简介 番茄红素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是功能优越的胡萝卜素,作为一种天然色素存在于自然界中,呈红色,因最早于番茄中发现而得名。在自然界中番茄红素主要存在于番茄、番石榴及西瓜等水果蔬菜中,尤其在番茄中,番茄红素占类胡萝卜素总量的80%左右。长期以来番茄红素主要应用于食品添加剂行业。近十年来的研究表明,番茄红素是所有类胡萝卜素中最强的单线态氧淬灭剂,它的抗氧化功能也优于其他类胡萝卜素,如α、β胡萝卜素。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潜在的应用前景正在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它卓越的生理功能,从而成为当前医药保健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番茄红素是胡萝卜素的异构体,它具有抗氧化、防紫外线辐射等功能。随着对其生理功能的研究发现,番茄红素不仅对前列腺癌、乳腺癌、胰腺癌等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而且对血管硬化和冠心病均有防治作用,因而番茄红素在食品、化妆品及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用途。国外已将这一产品广泛用于食品添加剂、功能性食品、医药原料。 二、番茄红素的防癌机理 1、对单线态氧的淬灭作用 在淬灭单线态氧的过程中,激发态的能量从单线态氧转移至番茄红素,产生基态的氧和激发的三联态番茄红素,能量则通过激发态的番茄红素与周围溶剂之间的转动和振动而散发,并产生基态的番茄红素和一定的热量。番茄红素对单线态氧的淬灭过程,而其本身保持完整状态,并可不断参与下一个淬灭单线态氧的循环。 2、抗氧化作用 活性氧在癌变过程的开始阶段、促进阶段、发展阶段都有加速作用。已发现番茄红素有消除活性氧的作用,而且是一种抗氧化作用最强的类胡萝卜素。 3、对细胞间信息传递的诱导作用

当细胞发生癌变时,细胞间的结合会变弱,而番茄红素能促进具有维持红胞间正常结合的蛋白质的合成,并抑制癌细胞转移增殖因子α—TGF的遗传表达。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男女两性死亡总数中有半数死于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头号杀手。 番茄红素在防止动脉硬化疾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番茄红素通过阻止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的作用从而防止血管硬化,同时番茄红素也阻止DNA和脂蛋白的氧化物的形成,并且血清中番茄红素浓度越高患动脉硬化的几率越小。调查研究表明通过日常饮食所摄取的类胡萝卜对减小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起着重要作用,在最近的流行病研究中得知血清和脂肪组织中番茄红素的浓度和患冠心病成负相关系。 由于番茄红素抗紫外线辐射的功能要强于β—胡萝卜素,因而在口红、胭脂等化妆品中添加番茄红素则会色泽丰满自然,又可以保护皮肤。随着化学合成色素限制使用和我国食品饮料、化妆品工业的迅速发展,番茄红素作为食品、化妆品的添加剂有着广阔的市场。 在人体组织和血液中主要存在的类胡萝卜包括β—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血清中番茄红素的浓度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心理因素(比如性别、吸烟、喝酒)无直接关系,而与年龄有一定关系。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血清中番茄红素的浓度会降低。有报道表明用1%的玉米油热处理1小时的番茄汁要比未经处理的番茄汁易于吸收,这主要是由于番茄红素是脂溶性类胡萝卜素,热处理会破坏细胞壁的结构,增强番茄红素的生理活性,而且研究还发现服务热处理的番茄汁24至48小时后,人体血清中番茄红素的浓度达到峰值,但食用未经处理的番茄汁不会出现上述现象。番茄红素在血清中半衰期为2至3天。 三、市场预测分析 1、国内外供需现状及生产能力 目前世界上番茄红素的开发生产主要是从植物番茄中提取、化学合成、生物工程等方法。以色列、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以及罗氏、巴斯夫等跨国公司在此方面居领先地位。以色列某公司多年前就从事番茄红素的开发研究,并已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据有关资料报导,目前

番茄红素的微生物发酵法生产

扬州大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三孢布拉氏霉发酵生产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姓名:周玲 学号:M13824 专业:食品科学 课程老师:于海 2014年3月3日

三孢布拉氏霉发酵生产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 摘要:番茄红素是一种重要的脂溶性类胡萝卜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功能及抗癌、增强免疫力、保护皮肤等生理功能,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番茄红素的来源有植物提取法、化学合成法、微生物发酵法。相较前两种方法,微生物发酵法是生产番茄红素最适合的方法。目前目前研究应用较多的是三孢布拉氏霉菌。综述了通过构建番茄红素高产菌株、优化番茄红素发酵生产工艺提高番茄红素产量,最后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番茄红素,发酵生产,高产菌株,发酵工艺 Study on Lycopene Fermented from Blakeslea Trispora Abstract: Lycopene is a kind of important fat-soluble carotenoid, which has many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including antioxidant function, anti-cancer, enhance immunity, protect the skin. Lycopene ha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 value in food, medicine and other fields. The source of lycopene includes plant extraction, chemical synthesis and microbial fermentation. Compared with the former two methods, the microorganism fermentation method is the most suitable one for the production of lycopene. At present, Blakeslea trispora is applied widely. Building lycopene high yield strains, optimizing the lycopene fermentation production process to increase production of lycopene are reviewed,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 putted forward finally Key words: Lycopene, Fermentable production, High yield strains, Fermentable process 番茄红素(Lycopene)是一种天然植物色素,为类胡萝卜素中的一种,是许多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中间体,经过环化可形成其他类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广泛分布在各种植物中,在番茄、西瓜、胡萝卜、红葡萄柚、番石榴蔷薇果中含量较多。番茄红素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对单线氧的消除能力是β-胡萝卜素的2倍,在类胡萝卜素中最强。随着对其生理功能的研究发现,番茄红素还具有抗癌、增强免疫力、消除单线氧自由基抗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预防白内障、抑制清除自由基保护皮肤等生理功能[1]。而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相关产品的开发已成为国际功能食品研究领域的热点。番茄红素作为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食用色素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食品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 番茄红素的来源 1.1 植物提取法 番茄红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广泛。主要存在于细胞的有色体中,多与蛋白质等形成复合物,以某些植物成熟的果实中含量较高。番茄、西瓜、红色葡萄柚、红肉脐橙、木瓜及苦瓜籽、番石榴等植物中都有发现,含量最高的是番茄果实,可达3 mg/100 g(FW)~14 mg/100 g(FW),一般成熟度越高,番茄红素的含量也越多,且含量随品种和成熟度的不同而不同。植物提取法提取番茄红素主要有直接粉碎法、微波法、有机溶剂提取法、酶反应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等[2],具有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优点,目前已经达到成熟阶段,因此得到大量应用。植物提取法制取番茄红素,虽然原料来源广泛易得,但是含量较低、副产物较多,原料供应受到气候与季节的影响较大,使得生产成本较高。 1.2 化学合成法 目前,化学合成法生产番茄红素较成功的主要是德国的罗氏公司和巴斯夫公司。1997 年10月,罗氏公司完成了工艺开发并在欧洲提出专利申请。该工艺由三苯基氯化磷和辛三烯二醛用甲醇在2-丙醇中进行烯化反应,制得番茄红素的收率为65%。罗氏公司将在瑞士的一个生产基地用合成工艺批量生产番茄红素,并用罗氏开发的微囊技术,微囊化工艺生产不同的番茄红素制品。该公司宣称他们的新产品番茄红素MT 将进入食品添加剂行业,用于多种维生素、抗氧化剂、咀嚼剂的配方中。德国巴斯夫公司也看到了番茄红素不可估量的市场潜力,投入力量进行研究开发,1997 年8 月完成了合成工艺开发,并在欧洲提出专利申

番茄红素生产

1、项目简介 番茄红素是类胡萝卜素代谢合成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体,具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并在调控、抑制癌细胞增殖方面有很好的疗效,近年来已广泛应用到保健品、医药等领域。番茄红素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化学合成法、天然产物提取法和生物合成法。相较而言,微生物发酵生产番茄红素成本低、污染小、产量高,具备工业化潜力。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三孢布拉氏霉菌是唯一能够实现β-胡萝卜素工业化的高产菌株。根据三孢布拉氏霉菌的代谢途径,若在发酵过程中添加合适的阻断剂,阻断番茄红素到β-胡萝卜素的环化途 径,就可以大量积累番茄红素。 2、发酵原理与方法(如菌体生长所需条件) 一种利用三孢布拉氏霉菌发酵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采用三孢布拉氏霉菌(+)和三孢布拉氏霉菌(-)为微生物菌种,经种子培养、发酵培养、提纯得到番茄红素,其特征是发酵培养基中添加正己烷或正十二烷作为氧载体;具体步骤和方法如下: (1)种子培养 :将三孢布拉霉(+)(-)菌种分别接种到pH6.5的种子培养基,在24-30℃,避光,150-200rpm摇床中培养36-40h;(种子培养基:淀粉4%、玉米浆5%、42PO KH 0.1%、

MgS 4O 0.01%、1VB 0.001%、pH6.5、115℃灭菌30min )(2)发酵培养:将步骤(1)得到的三孢布拉霉(+)(-)菌种培养液以1∶2-1∶4的体积比混 合得到种子液,将种子液接种到添加有正已烷或正十二烷且pH6.5的发酵培养基,在24-30℃,200-280rpm摇床培养4-7天后收获菌体,在发酵培养46-50小时后,加入浓度为15g/L吡啶或叔胺类化合物阻断剂; (发酵培养基:淀粉4%、大豆粉饼2%、玉米浆2.5%、42PO KH 0.1%、MgS 4O 0.01%、1VB 0.001%、pH6.5、120℃灭菌30min ) (3)提取:将步骤(2)得到的湿菌体在50℃真空干燥,得到的干菌粉用石油醚萃取,萃取液减压浓缩后,再加入无水乙醇进行冷冻结晶,得到番茄红素。 (4)番茄红素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HPLC 分离柱为Diamonsil 18C ,5μm ,250mm ×4.6mm ;流动相为乙腈与二氯甲烷体积比为75:25;检测波长为450nm ;柱温28℃;流速1.5L/min 。 3、项目成熟度 利用三包布拉氏霉菌发酵生产番茄红素的技术已比较成熟,且相比于从番茄中提取产量相对较高,成本较低,市场需求较大,国内大规模的生产厂家较少,

发酵工程教学大纲

楚雄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 生物技术专业《发酵工程》(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31106009 课程中文名称:发酵工程 课程英文名称: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课程性质:共同学科课程选修 使用专业:生物技术、葡萄酒专业 开课学期:第6学期 总学时:36 总学分:2 预修课程:无机及分机化学、有机化学、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课程系统讲授发酵工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工业发酵培养基设计、发酵工业无菌技术、种子扩大培养、发酵动力学、氧的供需、发酵生理及其过程控制、发酵罐的放大与设计、基因工程菌发酵、发酵产品的提取与精制、发酵工业清洁生产、发酵工厂设计、发酵经济学、发酵产品生产原理与技术应用,以及发酵工程在现代生物化工中的应用等方面。 教材建议:余龙江,《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李艳主编,《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李艳,《发酵工业概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姚汝华,《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熊宗贵,《发酵工艺原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年。 毛忠贵,《生物工业下游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梅乐和等,《生化生产工艺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 俞俊棠等,《生物工艺学》,华东化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 贺小贤,《生物工艺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 课程的基本特性:发酵工程具有涉及领域宽、涵盖范围广、基础性强的特点,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它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系统的掌握发酵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较深刻的微生物学观点,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要求学生能了解现代发酵工程理论和技术的新发展。

发酵法生产番茄红素

发酵法生产番茄红素 摘要番茄红素是由11个共轭双键及2个非共轭碳碳双键构成的高度不饱和直链型烃类化合物,具有预防癌症、防治心血管疾病、缓解骨质疏松症和提高免疫等重要的生理功能。番茄红素的生产方法主要有提取法、化学合成法和微生物发酵法。由于番茄红素含量低,提取法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化学合成法存在收率低、产物不稳定以及合成成本高等缺点;发酵法被认为是生产番茄红素最有潜力的方法,文中对发酵法生产番茄红素的关键技术环节(如菌种选育、发酵工艺优化和分离纯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番茄红素,发酵工程,菌种选育,发酵工艺优化,分离纯化 番茄红素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天然色素,呈红色, 因最早发现于番茄中得名。番茄红素(Lycopene)是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 的一种。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的有色体中,其中番茄中含量最高,达3-14mg/100g,是由l1个共轭双键及2个非共轭碳碳双键构成的高度不饱和直链型烃类化合物,分子式C40H56,分子量536.85。番茄红素结晶为暗赤色针状或柱状晶,熔点175℃,易溶于氯仿、苯,可溶于乙醚、石油醚、己烷、丙酮,难溶于甲醇、乙醇,不溶于水。性质十分活泼,易受氧、紫外线、温度的影响而迅速氧化。在酸性环境和有CO2存在的条件下以及温度低于50℃的酸性条件下,色素性能稳定。 在自然界中番茄红素主要存在于番茄、西瓜等蔬菜水果中。1903年Schundc发现番茄中提取的番茄红素的吸收光谱不同与胡萝卜素,将其命名为Lyco-pene。番茄红素是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一个中间代谢产物。美国学者最近发现秋橄榄浆果所含的番茄红素相当于番茄的1.8倍。番茄红素与其他类胡萝卜素一样,动物自身不能合成。由于番茄红素没有类似胡萝卜素那样的芷香环而没有VA活性,在过去一直不被重视。然而,近年研究发现其具有优越的生理功能:在类胡萝卜素中,其抗氧化作用最强。其对单线态氧的淬灭作用是β-胡萝卜素的2倍,维生素E的100倍。同时还具有防病抗癌,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衰老等生理功能,在食品、化妆品以及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用途,具有较高的开发和应用价值。 目前世界上番茄红素的开发生产主要有天然提取、化学合成、微生物发酵等方法。以色列、日本、瑞典、瑞士、美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罗氏、巴斯夫等跨国公司在此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目前只在以色列实现了从鲜番茄中提取的商业化生产。由于番茄中的番茄红素含量很低,而且天然提取法产率低且价格昂贵,无法满足需求,而化学合成法成本虽有所下降但存在一定不安全性。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番茄红素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1 番茄红素的生产方法 番茄红素的生产方法主要有提取法、化学合成法及发酵法。 1.1 提取法 在自然界中番茄红素主要存在于番茄、番石榴及西瓜等蔬菜水果中。尤其在番茄中,番茄红素主要存在于番茄的表皮中,含量为(8.8—42.0)×10 mg/g(鲜重)。以提取法从番茄中提取番茄红素产率低,且生产受季节影响明显,加之价格昂贵,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1.2 化学合成法 化学合成番茄红素主要是Wittig反应法,以假紫罗兰酮为原料合成三苯基氯化磷,三苯

吃番茄红素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吃番茄红素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番茄红素本身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但现在市场上面的番茄红素鱼龙混杂,品牌繁多。好多都是滥竽充数,对人体没有效果,甚至是有危害的。这就要从番茄红素的提取工艺和鉴别方法来说。 目前,世界上提取番茄红素的方法有几种:植物提取法,化学合成法,微生物发酵法。根据不同的工艺所提取出的番茄红素在品质及对人体的健康保健上有很大的不同。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番茄红素的几种提取工艺及它们的优缺点。 1、植物原酱提取法(植物提取法) 工艺:首先精选新疆优质番茄,经过打浆粉碎,去除表皮、种子、纤维等残渣等工序后生产的番茄原酱,再经过科学萃取技术提取天然番茄红素。 (红墺自主研发的单一有机溶剂提取结晶分离工艺法提取番茄红素,获国家相关专利项目。) 原料:番茄原酱 优势:产品质量好,品质高,呈完全的自然状态,拥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具有天然活性,是其他工艺所不可取代的天然特性。 缺点:工艺复杂,成本高,提取周期长。 小知识:十吨番茄,十天时间,只能提取40公斤左右番茄红素。 2、超临界CO2法(植物提取法) 工艺:利用CO2作为萃取剂,从番茄皮渣中萃取番茄红素,分离和纯化其有效成分。 原料:番茄皮渣 小知识:农药一般附着在果实表皮,很难清洗,有无农药残留很关键。 3、化学合成 工艺:利用化学分子式,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合成番茄红素。 优势:工艺简单,成本低。 缺点:产品质量差,有异味,会增加人体肾功能代谢负担。 4、微生物发酵法 工艺:通过藻类,真菌及酵母发酵生产番茄红素,类似于细胞排泄。 优势:成本低,周期快,颜色鲜艳。 缺点:有异味,对人体影响目前不确定! 总结: 在番茄原酱提取的番茄红素中含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具有天然活性,是其它提取工艺所不可替代的。纯天然的番茄红素对人体无任何毒副作用,适合长期服用,效果佳。 我们可以通过市面上常见的番茄红素品牌比较一下,从各方面比较,孰优孰劣

浅谈生物制氢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浅谈生物制氢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黄宇 (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系,镇江 212000) 摘要: 氢是一种理想的能源,具有清洁、可再生的优点。由于生物制氢技术具有无污染、可再生、成本低等优点,受到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在新能源的研究利用中占有日趋重要的位置。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各种生物制氢技术的产生背景、制氢原理和应用现状,总结了该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障碍,探讨生物制氢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 生物制氢制氢原理研究进展发展前景 Abstract: Hydrogen is an ideal energy, which has the advantages of clean, renewable. Due to the biological hydrogen production technology has the advantages of no pollution, renewable, low cost, it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position the research of new energy utilization.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biological hydrogen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the background,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hydrogen produ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technology and the obstacles, and discusses the prospect of hydrogen production by biological technology. Key words :Biological hydrogen production;The principle of hydrogen production; Research status; Prospects 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工业化程度的加深,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作为主要能源的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天然气贮存量不断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必然面临危机。从目前探明的石油储量来看,世界石油开采乐观的看有100多年, 悲观地讲只有 3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