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基站发展史

移动通信基站发展史

移动通信基站发展史

1.介绍

移动通信基站是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无线信号的传输和接收任务。本文将详细介绍移动通信基站的发展史,包括各个时期的技术、标准和设备等内容。

2.第一代基站(1G)

第一代基站采用了模拟信号传输技术,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这些基站使用了较低的频段,具有较低的数据传输速率,主要用于语音通信。例如,美国的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是第一种1G基站标准。

3.第二代基站(2G)

第二代基站采用数字信号传输技术,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这些基站采用了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或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等多址技术,实现了更高的频谱效率和数据传输速率。例如,欧洲的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是第二代基站标准。

4.第三代基站(3G)

第三代基站采用了宽带无线网络技术,最早出现于21世纪初。这些基站支持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多媒体应用,例如视频通话和移动互联网。其中,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和CDMA2023(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2023)是3G基站的两种主要标准。

5.第四代基站(4G)

第四代基站采用了LTE(Long Term Evolution)技术,实现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低的时延。4G基站广泛应用于高速移动互联网和高清视频等应用场景。

6.第五代基站(5G)

第五代基站是当前热门的话题,它将采用更高频段的毫米波技术,实现更大的数据传输容量和更低的时延。5G基站将能够支持更多的终端设备和物联网应用。

7.法律名词及注释

在本文中,涉及以下法律名词及其注释:

a.电信法:指控制和管理电信业务的法律法规。

b.无线电管理局(FCC):美国的联邦机构,负责管理和监管无线电频谱的使用。

c.国际电信联盟(ITU):联合国下属的国际电信标准组织,负责制定和推广全球电信标准。

8.附件

本文涉及的附件详见附件列表。附件包括相关的技术规范、标准文件、研究报告等。

TD-LTE历史与发展

TD-LTE的历史与发展 1.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早在1897年,马可尼在陆地和一只拖船之间用无线电进行了消息传输,成为了移动通信的开端。至今,移动通信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移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从1978年的第一代模拟蜂窝网电网系统的诞生到第二代全数字蜂窝网电话系统的问世,现如今第三代个人通信系统的方案和实验均已开始逐步完善。 1.1.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AT&T公司通过使用电话技术和蜂窝无线电技术研制了第一套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取名为先进的移动电话系统,即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ervice)系统。第一代无线网络技术的一大成就就在于它去掉了将电话连接到网络的用户线,用户第一次能够在移动的状态下拨打电话。这一代主要有3种窄带模拟系统标准,即北美蜂窝系统AMPS,北欧移动电话系统NMT 和全接入通信系统TACS,我国采用的主要是TACS制式,即频段为890~ 915MHz与935~960MHz。第一代移动通信的各种蜂窝网系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很大差异,它们只能提供基本的语音会话业务,不能提供非语音业务,并且保密性差,容易并机盗打,它们之间还互不兼容,显然移动用户无法在各种系统之间实现漫游。 1.2.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为了解决由于采用不同模拟蜂窝系统造成互不兼容无法漫游服务的问题,1982年北欧四国向欧洲邮电行政大会CEPT(Conference Europe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提交了一份建议书,要求制定900MHz频段的欧洲公共电信业务规范,建立全欧统一的蜂窝网移动通信系统。同年成立了欧洲移动通信特别小组,简称GSM(Group Special Mobile).第二代移动通信数字无线标准主要有:GSM,D-AMPS,PDC和IS-95CDMA等。在我国,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主要以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GSM和CDMA为主,网络运营商运用的主要是GSM 系统,现在中国联通的CDMA系统经过两年的发展也初具规模。为了适应数据业务的发展需要,在第二代技术中还诞生了2.5G,也就是GSM系统的GPRS和

移动通信发展史

移动通信发展史 世界电信在近30年的发展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移动通信特别的是蜂窝小区的迅速发展,使用户彻底摆脱终端设备的束缚,实现了完整的个人移动性,也提供了可靠的传输手段和接续方式。进入21世纪,移动通信已经逐渐演变成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移动通信发展阶段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1897年是人类移动通信的元年。这一年,意大利人M.G..马可尼在一个固定站和一搜拖船之间完成了一项无线电通信实验,也就是说,移动通信几乎伴随着无限通信的出现而诞生了, 也由此揭开了移动通信辉煌发展的序幕。 现代意义上的移动通信系统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距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大致算来,现代移动通信系统经历了如下4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为早期发展阶段。在这期间,初步进行了一些传播特性的测试,并且在短波几个频段上开发了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其代表是美国底特律市警察使用的车载无线电系统。该系统工作频率为2MHz,到40年代提高到30~40MHz。可以认为这个阶段是现代移动通信的起步阶段,特点是专用系统开发,工作频率较低,工作方式为单工或半双工方式。 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在此期间,公用移动通信业务开始问世。1946年,根据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 )的计划,贝尔系统在圣路易斯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用汽车电话网,成为“城市系统”。当时使用了3个频道,间隔为120KHz,通信方式为单工,随后,前联邦德国(1950年)、法国(1956年)、英国(1959年)等相继研制了公用移动电话系统。美国贝尔实验室完成了人工交换系统的接续问题。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专用移动网向公用网过渡,接续方式为人工,网络的容量较小。 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在此期间,美国推出了改进型移动电话系统(IMTS),使用150MHz和450MHz频段,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实现了无线频道自动选择并能够自动接续到公用电话网。德国也推出了具有相同技术水平的B网。可以说, 这一阶段是移动通信系统改进与完善的阶段,其特点是采用大区制、

移动通信的历史及发展

一、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技术(1G)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如NMT和AMPS,NMT于1981年投入运营。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1G主要基于蜂窝结构组网,直接使用模拟语音调制技术,传输速率约2.4kbit/s。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工作系统。 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技术(2G)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起源于90年代初期。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在1996年提出了GSM Phase 2+,目的在于扩展和改进GSM Phase 1及Phase 2中原定的业务和性能。它主要包括CMAEL(客户化应 用移动网络增强逻辑),S0(支持最佳路由)、立即计费,GSM 900/1800双频段工作等内容,也包含了与全速率完全兼容的增强型话音编解码技术,使得话音质量得到了质的改进;半速率编解码器可使GSM系统的容量提近一倍。在GSM Phase2+阶段中,采用更密集的频率复用、多复用、多重复用结构技术,引入智能天线技术、双频段等技术,有效地克服了随着业务量剧增所引发的GSM系统容量不足的缺陷;自适应语音编码(AMR)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系统通话质量;GPRs/EDGE技术的引入,使GSM与计算机通信/Internet有机相结合,数据传送速率可达115/384kbit/s,从而使GSM功能得到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尽管2G技术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但随着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频率资源己接近枯竭,语音质量不能达到用户满意的标准,数据通信速率太低,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满足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第三代—3G技术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也称IMT 2000,是正在全力开发的系统,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智能信号处理技术,智能信号处理单元将成为基本功能模块,支持话音和多媒体数据通信,它可以提供前两代产品不能提供的各种宽带信息业务,例如高速数据、慢速图像与电视图像等。如WCDMA的传输速率在用户静止时最大为2Mbps,在用户高速移动是最大支持144Kbps,说占频带宽度5MHz左右。但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标准共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分支,共同组成一个IMT 2000家庭,成员间存在相互兼容的问题,因此已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通信和全球通信;再者,3G的频谱利用率还比较低,不能充分地利用宝贵的频谱资源;第三,3G支持的速率还不够高,如单载波只支持最大2~fDps的业务,等等。这些不足点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需要,因此寻求一种既能解决现有问题,又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的需求的新技术(即新一代移动通信:nex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是必要的。 二、4G简介(一)4G定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迫在眉睫。所谓4G,是指达到以下几种技术标准的移动通信技术:一、数据速率从2Mb/s提高到100Mb/s,移动速率从步行到车速以上。2、支持高速数据和

移动通信基站发展史

移动通信基站发展史 移动通信基站发展史 1.介绍 移动通信基站是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无线信号的传输和接收任务。本文将详细介绍移动通信基站的发展史,包括各个时期的技术、标准和设备等内容。 2.第一代基站(1G) 第一代基站采用了模拟信号传输技术,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这些基站使用了较低的频段,具有较低的数据传输速率,主要用于语音通信。例如,美国的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是第一种1G基站标准。 3.第二代基站(2G) 第二代基站采用数字信号传输技术,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这些基站采用了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或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等多址技术,实现了更高的频谱效率和数据传输速率。例如,欧洲的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是第二代基站标准。 4.第三代基站(3G)

第三代基站采用了宽带无线网络技术,最早出现于21世纪初。这些基站支持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多媒体应用,例如视频通话和移动互联网。其中,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和CDMA2023(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2023)是3G基站的两种主要标准。 5.第四代基站(4G) 第四代基站采用了LTE(Long Term Evolution)技术,实现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低的时延。4G基站广泛应用于高速移动互联网和高清视频等应用场景。 6.第五代基站(5G) 第五代基站是当前热门的话题,它将采用更高频段的毫米波技术,实现更大的数据传输容量和更低的时延。5G基站将能够支持更多的终端设备和物联网应用。 7.法律名词及注释 在本文中,涉及以下法律名词及其注释: a.电信法:指控制和管理电信业务的法律法规。 b.无线电管理局(FCC):美国的联邦机构,负责管理和监管无线电频谱的使用。

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史

1987年11月18日第一个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省建成并投入商用。 1994年3月26日邮电部移动通信局成立。 1994年12月底广东首先开通了GSM数字移动电话网。 1995年4月中国移动在全国15个省市也相继建网,GSM数字移动电话网正式开通。 1996年移动电话实现全国漫游,并开始提供国际漫游服务。 1997年7月17日中国移动第1000万个移动电话客户在江苏诞生。 1997年10月22日、23日广东移动通信和浙江移动通信资产分别注入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分别在纽约和香港挂牌上市。 1998年8月18日中国移动客户突破2000万。 1999年4月底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中国电信重组方案》,移动通信分营工作启动。 1999年7月22日0时"全球通"移动电话号码升11位。 2000年4月20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它是在分离原中国电信移动通信网络和业务的基础上新组建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2000年5月16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揭牌。 2001年7月9日中国移动通信GPRS(2.5G)系统投入试商用。 2001年11月26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第一亿客户代表在北京产生,标志着中国移动通信已成为全球客户规模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 2001年12月31日中国移动通信关闭TACS模拟移动电话网,停止经营模拟移动电话业务。 2002年3月5日中国移动通信与韩国KTF公司在京正式签署了GSM-CDMA自动漫游双边协议。中国移动通信率先实现了GSM-CDMA两种制式之间的自动漫游。

2002年5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实现短信互通互发。 2002年5月17日中国移动通信GPRS业务正式投入商用。 2002年10月1日中国移动通信彩信(MMS)业务正式商用。 2003年7月我国移动通信网络的规模和用户总量均居世界第一,手机产量约占全球的1/3,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手机生产大国。 2003上半年,中国移动用户总数达2.34亿户,普及率为18.3部/百人。 1997年底北京、上海、西安、广州4个CDMA商用实验网先后建成开通,并实现了网间的漫游。用户发展达到55万户。 1998年8月一纸“军队不得参与经商”的禁令使“电信长城”运营者的身份变得格外敏感,CDMA在中国的前途因此备受关注。 1999年6月联通在香港举行的全球CDMA大会上宣布其CDMA发展计划,但因知识产权谈判等因素,该计划没有实施。 2000年2月16日中国联通以运营商的身份与美国高通公司签署了CDMA知识产权框架协议,为中国联通CDMA的建设打清了道路。但是,框架协议签署仅仅两周之后,联通CD MA项目便被政府暂停。 2000年10月中国联通副总裁王建宙宣布将重新启动CDMA网络建设,并且于该年年底正式开始了筹备工作。 2001年1月原部队所有133CDMA网在经过几个月的资产清算后,正式移交中国联通。 2001年2月27日联通公司成立了全资子公司——联通新时空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负责整个联通CDMA网络的建设和经营。联通CDMA网络建设的具体筹划工作正式展开。 2001年3月28日联通CDMA建设一期工程系统设备的采购开始发标。 2001年5月15日中国联通CDMA一期工程系统设备招标结果公布,10家中标厂商与中国联通所属联通新时空签订了总金额RMB121亿元的合同。CDMA网络建设全面启动。 2001年6月联通在2001年3G大会暨第六届CDMA年会上与世界13家著名运营企业签署CDMA网间漫游谅解备忘录,包括美国斯普林特、加拿大BellMobility、日本KDDI、澳

回看中国移动3G(TD-SCDMA)的发展史

回看中国移动3G(TD-SCDMA)的发展史 1、移动3G上网试商用 2009年1月7日,工信部正式发放了三张3G牌照,标志着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全面进入3G时代.因此,2009年也被海内外业界人士普遍称为我国真正的"3G元年".其实,作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由中国移动运营的3G(TD-SCDMA)早在2008年4月1日便开始了试商用. 对于中国3G的发展来说,2008年3月28日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在这一天,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对外宣布,为进一步推动3G(TD-SCDMA)技术和产业的成熟,将于4月1日起面向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广州,深圳,厦门和秦皇岛8个城市,正式启动3G(TD-SCDMA)社会化业务测试和试商用.从4月1日开始,中国移动首批邀请了2万名不同行业和部门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客户参与3G(TD-SCDMA)终端,网络,业务等全方位测试.中国移动还委托社会权威调研机构,及时,准确地收集客户在测试使用过程中的反馈意见,通过第一手市场反馈信息促进3G(TD-SCD-MA)各项技术和业务的改进和完善,以加快推动产业发展.6月5日开始,中国移动通过其官方网站再次招募6万名3G(TD-SCDMA)社会化业务测试友好客户,这些用户的行业分布,参与面更加广泛.与首批客户的最大不同是,本次测试采取客户通过网站报名参加申请的方式.通过扩大测试规模,中国移动进一步调动了用户积极参与3G(TD-SCDMA)测试,充分收集客户意见和建议,在对3G(TD-SCDMA)网络,终端和业务平台进行综合测评的基础上,继续优化网络质量,保证了之后在北京奥运期间提供更加优质的3G(TD-SCDMA)网络服务.今年1月7日,工信部正式发布3G牌照,中国移动同步发布了中国移动3G标识———移动G3,这意味着中国移动支持国家自主科技创新,架起全新沟通平台,为客户提供精彩,高效的数字化信息生活.同时,中国移动还推出了专属188号段,广东和上海两地作为试点省市率先放号,目前扩大至已运营3G (TD-SCDMA)网络的8省10市.2009年2月,移动G3正式商用. 2、夯实移动3G上网的基础 2006年2月至8月,3G(TD-SCD-MA)在青岛,厦门,保定三大城市开始建设3G(TD-SCDMA)规模网络技术应用试验网.中国移动自2007年1月在北京,天津等城市启动了3G(TD-SCDMA)试验网一期工程.中国移动克服了工期紧,任务重,施工难等困难,集中资源和力量建设3G(TD-SCDMA)试验网,8城市累计投资超过150亿元,一年多时间完成的基站建设量相当于这些城市以前十三年的建设总量.经过超常规建设,中国移动如期完成了北京,上海,天津,沈阳,秦皇岛,广州,深圳,厦门等八城市3G(TD-SCDMA)试验网建设任务,按要求接收了青岛,保定试验网.在顺利完成10城市3G(TD-SCDMA)网络建设的基础上,2008年8月,中国移动又启动了第二阶段的3G(TD-SCDMA)网络建设,将TD覆盖范围扩大至各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随后,中国移动于2009年1月又启动了TD网络三期工程.3月9日,中国移动发布了"中国移动3G(3G(TD-SCD-MA))网络三期工程无线网设备采购招标公告",正式启动了TD三期无线网设备招标采购工作,并计划于5月完成.三期工程将新建200个地市3G(TD-SCD-MA)网络,建成后3G(TD-SCDMA)网络覆盖地市将达到238个,三期计划2009年底完成建设工作,具备商业运营条件.根据中国移动公布的3G(TD-SCD-MA)网络发展规划,2009年将投资588亿元,新建3G(TD-SCDMA)基站约6万个,此举将使3G(TD-SCDMA)网络基站总数超过8万个,实现网络覆盖238个地级城市的业务热点区,占全国地级城市数量的70%以上,其中东部省(市)的地市将实现全覆盖.据统计,中国移动在2009年至2011年新建基站约14万个,基站总数超过16万个,实现全国100%地市的3G网络覆盖.为使用户更方便地体验3G,中国移动通过对现有GSM网络

世界移动通信发展简史

世界移动通信发展简史 1899年11月美国"圣保罗"号邮船在向东行驶时,收到了从150公里外的怀特岛发来的无线电报,莫尔斯电码的嘀嘀嗒嗒声象婴儿呱呱落地的第一声啼声,向世人宣告一个新生事物--"移动通信"诞生了。1900年1月23日在波罗的海霍格兰岛附近的一群遇难渔民,通过无线电呼叫而得救,移动通信第一次在海上证明了它对人类的价值。紧接着1901年英国蒸汽机车装载了第一部陆地移动电台。1903年底莱特驾驶自己的飞行器,开创了航空新领域,飞机更需要通信来保证飞行,于是移动通信这个二十世纪的同龄人便相继在海、陆、空起步了。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期的军政机要移动通信阶段;进而发展至民用专业移动通信阶段;到七十年代末国际上出现的蜂窝汽车电话,标志着发展到了公众移动通信的新阶段。 七十年代末移动通信发展到了以蜂窝汽车电话为标志的公众移动通信新阶段,从此全球移动通信市场获得了大发展。八十年代随着各种模拟蜂窝系统在各国的扩展,欧洲感到制式五花八门,不能兼容互通,适应不了欧洲共同体的需求,于是组织开发了泛欧GSM数字蜂窝系统。美国则感到模拟AMPS制式的容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从扩容并兼容的观点开发了采用TDMA技术的D-AMPS 数字蜂窝系统;为进一步扩大容量,又推出了采用CDMA技术的数字蜂窝系统。全球移动电话用户数根据爱立信公司预测如下表: 年度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3 用户数(亿)0.87 1.37 2.05 2.85 3.80 4.8 6.05 8.3 增长率(%)57 50 39 33 26 59 19 近十年来各种低、中、高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方案纷纷提出,借以解决全球覆盖、三维空间的个人移动性,为达到个人通信的理想奠定基础。全球卫星移动电话用户数根据预测2010年可达2300万户。 与此同时,无线寻呼从512bps、1200bps低速向6400bps的高速发展,并利用卫星进行广域寻呼、全球联网。全球无线寻呼用户数,1990年为2300万个,1994年猛增到7000万个,1996年已突破1亿。在过去5年间,世界无线寻呼用户增长率保持在33%,预计到2000年用户将达到3.38亿,其中亚太地区的用户将增至2亿。 无绳电话也由CT0、CT1等模拟制式进入DECT、PHS及PACS等全数字制式,并从单机发展到公众接入网。全球无绳电话用户数现达到1亿,DECT 主要在欧洲获得了发展,PHS前两年在日本以异乎寻常的高速度在普及,至1996

中国移动发展历程

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历程编辑本段回目录 1987年11月18日第一个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省建成并投入商用。 1994年3月26日邮电部移动通信局成立。 1994年12月底广东首先开通了GSM数字移动电话网。 1995年4月中国移动在全国15个省市也相继建网,GSM数字移动电话网正式开通。 1996年移动电话实现全国漫游,并开始提供国际漫游服务。 1997年7月17日中国移动第1000万个移动电话客户在江苏诞生。 1997年10月22日、23日广东移动通信和浙江移动通信资产分别注入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分别在纽约和香港挂牌上市。 1998年8月18日中国移动客户突破2000万。 1999年4月底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中国电信重组方案》,移动通信分营工作启动。 1999年7月22日0时"全球通"移动电话号码升11位。 2000年4月20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它是在分离原中国电信移动通信网络和业务的基础上新组建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2000年5月16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揭牌。 2001年7月9日中国移动通信GPRS(2.5G)系统投入试商用。 2001年11月26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第一亿客户代表在北京产生,标志着中国移动通信已成为全球客户规模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 2001年12月31日中国移动通信关闭TACS模拟移动电话网,停止经营模拟移动电话业务。 2002年3月5日中国移动通信与韩国KTF公司在京正式签署了GSM-CDMA自动漫游双边协议。中国移动通信率先实现了GSM-CDMA两种制式之间的自动漫游。 2002年5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实现短信互通互发。 2002年5月17日中国移动通信GPRS业务正式投入商用。 2002年10月1日中国移动通信彩信(MMS)业务正式商用。 2003年7月我国移动通信网络的规模和用户总量均居世界第一,手机产量约占全球的1/3,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手机生产大国。 2003上半年,中国移动用户总数达2.34亿户,普及率为18.3部/百人。

GSM基站的发展历程与技术演进

GSM基站的发展历程与技术演进 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作为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本文将回顾GSM基站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技术演进。 GSM基站作为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承担着连接移动设备与核心网络的重要任务。从GSM的诞生开始,GSM基站经历了多次技术演进,不断提升了网络容量、覆盖范围和通信质量。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解决欧洲各国间通信的标准化和协调问题,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启动了GSM项目。1982年,在德国汉堡举行的首次会议上,确定了GSM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至1987年,GSM推出了第一版技术规范,其中GSM基站被定义为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通过无线链路与移动设备进行通信。 GSM基站的最早采用的是模拟技术,并且限制通话容量,只能提供很有限的服务。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GSM基站逐渐实现了数字通信的功能。1991年,GSM基站开始采用数字信令处理器,大大提高了通信质量和网络效率。 进入21世纪,GSM基站面临了更大的挑战和机遇。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移动数据需求,GSM基站不仅需要提供语音通信服务,还需要支持数据传输。为了满足这一需求,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技术应运而生。GPRS技术将GSM基站升级为BTS,通过分割数据包和频带复用技术,实现了高速数据传输。GPRS的引入使得用户可以通过移动设备上网,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随着3G技术的诞生和推广,GSM基站再次进行了升级。2001年,GSM基站演化为Node B,开始支持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成为3G网络的基础设施之一。WCDMA技术大幅提高了网络容量和数据传输速率,使得用户可以享受更多增值业务和多媒体内容。

移动通信发展史综述

移动通信发展史综述 移动通信技术自20世纪初以来,经历了从有线到无线,从模拟到数字的巨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移动通信技术逐渐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将对移动通信的发展史进行综述。 一、早期移动通信 20世纪初,人们开始探索无线电通信技术,用于军事和民用目的。然而,早期的无线电通信技术主要依赖有线系统,如线和电报线。随着无线电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实现移动中的通信。1918年,美国邮政部门尝试使用无线电报系统进行移动通信。随后,移动无线电系统开始在警察、消防等部门得到广泛应用。这些系统使用模拟信号传输语音信息,但是存在通信质量差、易受干扰等问题。 二、蜂窝网络的出现 20世纪70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提出了蜂窝网络的概念。蜂窝网络通过将地理区域划分为多个小区,并在每个小区设置一个基站,从而实现了移动通信的覆盖。这种网络架构使得移动用户可以在任何覆盖区域内实现通信,不再受限于固定线路的限制。

1983年,美国推出了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AMPS),这是蜂窝网络技术的早期应用。随后,欧洲和日本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如GSM和PDC)。这些系统采用了数字信号传输技术,提高了通信质量和安全性。 三、3G和4G技术的发展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研究如何提高移动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稳定性。在这个背景下,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和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应运而生。 3G技术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它采用了码分多址(CDMA)技术和更高速的数据传输速率。这使得移动用户可以访问互联网、进行视频通话等更丰富的业务。4G技术则在3G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和稳定性,并采用了正交频分复用(OFDM)等先进技术。这使得移动用户可以享受到更快、更稳定的网络服务。 四、5G技术的出现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移动通信系统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在这个背景下,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应运而生。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 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电通信技术,将语音、数据和图像等信息从一种位置传输到另一种位置的通信方式。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 最初的无线电通信技术是通过无线电波实现的。在1895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首次在意大利的玛格丽塔岛成功发射了一枚无线电波。此后,人们开始对无线电通信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在20世纪初期,这项技术开始投入到商业运作中。最早的移动通信是通过无线电通信实现的。 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商用移动通信服务问世:自动车载无线电话,向公众提供了在车辆上使用无线电话的机会。1956年,美国的Bell实验室发明了第一个原始的蜂窝式移动通信概念。这一概念被定义为自动电话交换系统(MTSO),并在20世纪70年代初迅速扩展。MTSO系统允许用户在特定区域内使用无线电话,而无需使用有线电话线。 1981年,美国的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认可了第一种类似现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即第一代(1G)移动通信系统。这种系统的实现涉及到了建立用于基站和用户之间通信的无线信道,并使用数字信号进行通信。1G系统的最大缺陷是安全性差,容易被窃听和中断。 在1G系统的基础上,第二代(2G)移动通信系统于1991年问世。与1G不同,2G系统的使用数字技术实现了加密和鉴别功能。这些特性提高了移动通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且增加了该技术的使用范围和应用。 第三代(3G)移动通信系统于2001年问世。3G系统使用WCDMA技术和CDMA2000技术,这些技术为用户提供了视频通话、高速上网和多媒体消息等服务。这些新的通信服务的推出加速了移动通信与计算机、互联网和数字媒体的融合,推动了移动通信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第四代(4G)移动通信技术已广泛应用。4G系统使用LTE技术,可以高速传输数据并改善通信质量。4G系统的出现可以使无线网络更快,更早的实现网络优化,并支持更高的负载。此外,5G移动通信技术已经面世,将更快、更安全地链接人和事物,是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 总的来说,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始于19世纪末期,经过多次的技术更新和改进,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移动通信技术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这将会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国移动通信简史[修改版]

第一篇:中国移动通信简史 中国移动通信发展简史 ★1980年7月1日,邮电部门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邮政编码。 ★1983年9月16日,上海使用150MHz频段开通了我国第一个模拟寻呼系统。★1984年10月16日,财政部决定对邮电部所属企业的利润实行倒一九分成,扶持邮电事业发展。 ★1985年,广州与香港、深圳、珠海开通电子邮件。 ★1986年4月1日起正式恢复开办邮政储蓄业务。12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颁布,自1987年1月1日起实行。 ★1987年11月,广州开通了我国第一个移动电话局。 ★1989年6月,广东省珠江三角洲首先实现了移动电话自动漫游。★1991年11月15日,上海首先在150MHz频段上开通汉字寻呼系统。 ★1993年9月19日,我国第一个数字移动电话通信网在浙江省嘉兴市首先开通。★1994年4月20日,首次开通了接入因特网的第一条64kb/s国际专线。中国公用计算机网(CHINANET)的建设开始启动。 10月,我国第一个省级数字移动通信网在广东省开通。★1994年,邮电部成立移动通信局和数据通信局。 3月,国务院要求进一步改革优点管理体制,将邮政总局、电信总局分别改为单独核算的企业局。 7月,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成立,中国联通的成立,开始打破电信业垄断。★1995年4月,邮电部电信总局正式进行企业法人注册登记。9月,世界上第一个商用CDMA移动通信网在香港开通。★1997年1月,邮电部决定在全国实施邮电分营。 ★1998年3月,在原电子工业部和邮电部的基础上,国务院开始组建新的信息产业部。4月,新成立的信息产业部下发《邮电分营指导意见》。国家邮政局正式挂牌,邮电开始分离。 9月,寻呼业务的剥离基本完成,组建国信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后被整体划归中国联通。★1999年2月,国务院通过中国电信重组方案,组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集团公司。4月,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成立。 7月,中国电信基本完成移动通信业务的剥离。 ★2000年4月20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通信业在政企分开、邮电分营的基础上实现了战略重组。 9月25日,国务院令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蜂窝移动通信

蜂窝移动通信 百科名片 蜂窝移动通信 蜂窝移动通信是采用蜂窝无线组网方式,在终端和网络设备之间通过无线通道连 接起来,进而实现用户在活动中可相互通信。其主要特征是终端的移动性,并具 有越区切换和跨本地网自动漫游功能。 蜂窝移动通信业务是指经过由基站子系统 和移动交换子系统等设备组成蜂窝移动通信网提供的话音、 数据、视频图像等业 务。 目录 蜂窝移动通信概念 蜂窝移动的发展历史 1. 蜂窝移动通信的市场 蜂窝移动通信的未来 蜂窝移动通信概念 1. A 車从 Ifni R

1. 蜂窝移动的发展历史 1. 蜂窝移动通信的市场 1. 蜂窝移动通信的未来 1. 展开编辑本段蜂窝移动通信概念 概念的提出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1864年麦克斯韦从理论上 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1876年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1900年马可尼等人利用电磁波进行远距离无线电通信取得了成功,从此世界进入了无线电通信的新时代。现代意义上的移动通信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1928年,美国Purdue大学学生发明了工作于2MHz的超外差式无线 电接收机,并很快在底特律的警察局投入使用,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可以有效工作的移动通信系统;20世纪30年代初,第一部调幅制式的双向移动 通信系统在美国新泽西的警察局投入使用;20世纪30年代末,第一部调 频制式的移动通信系统诞生,试验表明调频制式的移动通信系统比调幅制式的移动通信系统更加有效。在20世纪40年代,调频制式的移动通信系 统逐渐占据主流地位,这个时期主要完成通信实验和电磁波传输的实验工作,在短波波段上实现了小容量专用移动通信系统。这种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频率较低、话音质量差、自动化程度低,难以与公众网络互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事上的需求促使技术快速进步,同时导致移动通信的巨大发展。战后,军事移动通信技术逐渐被应用于民用领域,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和欧洲部分国家相继成功研制了公用移动电话系统,在技术上实现了移动电话系统与公众电话网络的互通,并得到了广泛的使用。遗憾的是这种公用移动电话系统仍然采用人工接入方式,系统容量小。 蜂窝移动系统的改进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美国推出了改进型移动电话系统,它使用150MHz和450MHz频段,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实现了无线频道自动选择及自动接入公用电话网。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民用 移动通信用户数量的增加,业务范围的扩大,有限的频谱供给与可用频道数要求递增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美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史

第1章: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史 ▫世界移动通信的发展 •第一阶段(从二十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初) •第二阶段(从40年代中至60年代末) •第三阶段(70年代至80年代) •第四阶段(920年代至今) ▫中国移动通信的发展 •第一代 •第二代 •第2.5代 •第三代 世界移动通信的发展 第一阶段:从二十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运用在专用系统和军事通信 ▫使用频段主要是短波段 ▫人工交换和人工切换频率 ▫移动通信设备采用电子管,又大又笨重,效果很差 第二阶段:40年代中至60年代末 ▫开始运用于民用系统 ▫主要使用VHF(甚高频)频段的150MHZ,到了后期发展到400MHZ频段 ▫从人工交换到专用自动交换系统 ▫移动通信设备小型化 第三阶段:70年代至80年代 ▫开始运用于个人领域 ▫使用频段为800/900MHZ ▫集成交换系统 ▫移动设备小型化,系统大容量化,信息传输实时化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时代 ▫美国Bell实验室推出的蜂窝系统概念 ▫典型系统 •美国的AMPS •英国的TACS系统 •北欧的NMT系统 •日本的NAMTS系统 蜂窝系统 蜂窝系统也叫“小区制”系统。是将所有要覆盖的地区划分为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的半径可视用户的分布密度在1-10KM。在每个小区设立一个基站为本小区范围内的用户服务。并可通过小区分裂进一步提高系统容量。 第四阶段:90年代至今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的广泛应用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具体的设计、规划和实施阶段 ▫2G是以数字传输、时分多址或码分多址为主体技术的通信系统 ▫典型的2G系统

•欧洲的GSM系统 •美国的DAMPS系统和美国的IS-95A CDMA系统 •日本的JDC系统 ▫90年代中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进入到具体的设计、规划和实施阶段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形成了北美、欧洲和中国三大国际性集团•北美的CDMA2000 •欧洲的WCDMA •中国的TD-SCDMA ITU提出IMT-2000概念 ▫ITU: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国际电信联盟 ▫IMT-2000: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 System-2000,国际移动电话系统-2000 ▫ITM-2000规范: •标准全球性、频带全球性、终端全球性、漫游全球性 •移动业务质量更高、频率使用效率更高、数据传输速率更高 •高速的分组数据传输率: ∙固定位置:能达到2Mbps ∙步行用户:能达到384Kbps ∙车载用户:能达到144Kbps 中国移动通信的发展 第一代(1G)移动通信网络: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第一代移动网络开通 ▫只支持话音业务 ▫采用英国的TACS体制 第一代移动通信的特点: ▫易受干扰 ▫保密性差 ▫系统容量少 ▫提供有限的业务 ▫手机体积大,价格昂贵(大哥大) 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2G): ▫1992年在嘉兴地区,第二代移动蜂窝网开始试运转 ▫90年代初、中期,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全国开通GSM(Global System of Mobil)网络 ▫90年代中期,部分省市的IS-95A CDMA实验系统 ▫2001年,中国联通在全国开通IS-95A CDMA网络 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2G)的特点: ▫系统容量提高 ▫语音质量更好 ▫便于实现安全通信保密 ▫能提供多种业务服务,提高通用系统的通用性 ▫能实现更有效灵活的网络管理和控制 ▫可降低设备成本和减小用户手机的体积和重量

移动通信基站发展史

移动通信基站发展史 1. 介绍 移动通信基站是现代无线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与用户进行语音和数据传输的接入点。本文将详细介绍移动通信基站从诞生到今天的发展历程。 2. 第一代(1G):模拟时代 - 简述第一代移动方式技术及其特点。 - 描述第一个商用方式网络以及相关设备。 3. 第二代(2G):数字化革命 - 概述第二代移动方式技术带来的改变。 - 讨论全球标准制定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参与方。 4. 第三、四、五个世纪(3/4/5 G) : 高速互联网时期 a) 3G: i) 性能增强: 提高数据传输速度和质量; ii ) 技术进步: HSPA, CDMA2000等新兴标准; b) 4G:

i ) LTE (Long Term Evolution): 新型调制解调器引领下更快捷可靠地连接; ii ) VoLTE(Voice over Long-Term Evolution): 实现IP 语音服务; c).5g : I ). 特征描述 ; II ). 应用前景 ; 5 . 基础架构和组件 a) 基站天线: 介绍不同类型的基站天线及其功能。 b ) 天馈系统 : 描述信号传输过程中使用的电缆、连接器等设备。 6 . 网络拓扑结构 a). 宏蜂窝网络; b ). 微小区网络 ; c). 超密集部署 ; 7. 新技术趋势

- 讨论移动通信基站未来发展方向,如5G+, 边缘计算等; 8. 法律名词及注释: - 移动方式:指能够在无需有限定位置下与其他人进行语音或数据交流的便携式设备。根据国家法规定义,需要申请并持有相应牌照方可提供服务。 - LTE(Long Term Evolution):是一种高速无线通讯标准,用于4G移动通信系统,并具有更快捷地接入互联网以支持多媒体应用程序和大容量数据传输之特点。 - VoLTE (Voice over Long-Term Evolution): 是利用LTE技术实现IP语音服务,在方式上通过VoIP方式完成呼叫而非传统电路切换方法。 9. 本文档涉及附件: - 图表1: 第二代移动方式全球市场份额变化图.

移动通信基站发展史

我国移动通信经过20年的开展,从初期的第一代模拟通信开展到第二代GSM数字通信,从窄带向宽带开展,网络从小规模、小范围覆盖开展到今天的大规模、覆盖全国所有地市及绝大局部县市。我国移动通信完成了从无到有并成为世界第一用户大国的开展历程,现又进入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时代。基站即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是无线电台站的一种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是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商投资的重要部分。基站作为移动通信网络最为关键的设备,其开展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开展密切相关。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一般都是围绕覆盖面、通话质量、投资效益、建设难易、维护方便等要素进行。随着移动通信网络业务向数据化、分组化方向开展,移动通信基站的开展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基站历程:市场开展促使其不断演进 从第一代模拟通信系统(AMPS/TACS)的应用,到被第二代窄带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CDMA/PHS)所替代,历经了15年,其间主要解决通话的需求。第二代基站主要是GSM与CDMA两大阵营。根据GSA的统计,GSM阵营用户市场占有率超过85%,占有绝对优势。移动通信市场开展促使基站技术不断开展,每隔几年就有更高性能的新一代GSM基站推出。以GSM系统为例,其基站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历程。第一阶段的GSM基站,设备集成度低,耗电大,功放效率低,能提供的容量有限,产品形式单一,只有室内宏蜂窝型号。经过3到5年时间,微电子技术使设备能高度集成,设备耗电小,功放效率高,单机柜的系统容量得到很大提升,产品形式极大丰富,除了常用的室内宏蜂窝外,还有室外一体化基站、室内微蜂窝基站和直放站等。随着数据业务需求的出现,第二阶段基站通过局部硬件更换和软件升级的方式,开展到第三阶段基站,此阶段的基站具备了支持GPRS/EDGE、半速率、小区定位等功能,同时设备向更高的集成度和更大的容量开展。基站历经从模拟到数字、从窄带到宽带的开展历程,每4~5年就更新一代。但其开展方向一直没有改变,都是向高性能、高可靠、布网灵活、升级维护方便,节省总本钱的方向开展。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开展,小数据量的通信能力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丰富的业务需求,窄带数字系统正逐步向第三代宽带数字移动通信系统(WCDMA/CDMA2000/TD-SCDMA)演进,从窄带系统的出现到宽

基站简史

基站简史 本文来源:网优雇佣军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移动通信网络诞生以来,移动基站已经陪伴人类40年了,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的变革,但你知道它的故事吗? 1G:基站的由来 移动通信网络部署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们称之为1G时代,当时基站的英文全称叫Base Station,简称BS,直译过来就是“基站”,这一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1G时代多种标准林立,但主要有两大主流制式AMPS和TACS。

TACS基站(爱立信1G模拟基站RBS883) 1987年,我国在河北秦皇岛和广东建立了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拉开了中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序幕。

从图片对比看,当时的1G基站采用的就是爱立信的TACS系统。 AMPS基站和天线

1G是模拟系统,不但容量低、通话质量差,而且保密性极差,本人当年在维护基站时就曾不小心清楚地听到用户间的对话,今天的你可能简直无法相信。

2G:一体化的BTS 2G时代的基站并不叫“Base Station“,而是叫BTS,全称为Base Transceiver Station,即基站收发信机。 GSM网络构架 相较于1G基站叫Base Station,BTS在Base Station的中间加了一个“Transceiver”,这一命名更加精准。 因为,Transceiver即收发单元,是BTS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来看看2G基站的组成…

爱立信RBS2206 BTS主要包括公共单元、收发单元、合分路单元,其中,公共单元包括供电单元、传输接口单元、时钟分配单元等。 收发单元,全称Transmission Receiver Unit,简称TRX或TRU,指收信器和发信器的合称,我们通信人通常叫它“载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