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祛湿剂.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
本方提要
1.原方主治气虚之体,外受风邪,水湿内 停证,称之“风水”、“风湿”。
2.本方以防己配伍黄芪补气祛风利水,共 为君药。
3.现代临床拓展用于气虚水湿内停之证, 成为补气利水之代表方。
第四节 温化水湿
苓桂术甘汤
《金匮要略》
温化痰饮之代表方
痰饮
病因 广义
病名 狭义
痰饮 悬饮 支饮 溢饮
异 诸药数量增加,又增解表之品
应用要点
1.本方为治疗外寒内湿证的常用方。 2.本方重在化湿和中,无表证者亦可使用。 3.使用指征:恶寒腹痛,呕吐或泄泻,舌
苔白腻(夏季常见)。 4.临证加减:若发生于夏季,可加?
第二节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伤寒论》
组成 茵陈蒿 栀子 大黄 主治 湿热黄疸证。一身面目俱黄,黄色
临床应用
1.使用指征:本方重在利水渗湿,凡水湿 内盛之证均可加减使用。由脾失健运而 致,或伴小便不利者尤宜。以水肿、泄 泻、小便不利,苔白为用方要点。
2.用法:散剂或汤剂 3.使用注意:有表证者温服,热证不宜。
猪苓汤
《伤寒论》
五苓散与猪苓汤之异同
方名 比较
组成
五苓散
猪苓汤
泽泻、二苓
白术、桂枝
滑石、阿胶
诸药配伍,使湿热从二便分消。
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
八正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提要
1.集大队利尿通淋之品于一方
(注意瞿、扁为君,大黄之功)
2.治疗热淋代表方 3.淋证通治方
(血淋、石淋、膏淋由湿热下注而致者均可 加减应用)
本方与导赤散、小蓟 饮子均可治疗淋证,临床 如何区别应用?
方名
适应证
同
异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疗外感风寒,湿阻中焦的代表方
1.本方组成与平胃散有何异同? 2.本方功用、主治与平胃散有何异同? 3.无表证者是否可使用本方?
白术 、茯苓 厚朴 、大腹皮
组成 陈皮 、半夏曲
甘草
藿香、苏叶、白芷
功用
燥湿健脾,理 气和胃功著, 兼可解表散寒
桔梗
? 同 皆具燥湿、健脾、理气、和胃之药
祛风湿 止痹痛
益肝肾 补气血
应用要点
1.使用指征 痹证日久,肢体关节疼痛,
舌淡脉虚。
2.临证加减 痛著者(寒甚之“痛
痹”),加川草乌等;痛处游走者(风甚 之“行痹”),加白花蛇、威灵仙等;肢 体困重者(湿甚之“着痹”),加防己、 薏苡仁、苍术;正虚不著者,减人参、地 黄。
湿遏热伏——午后身热 脾失健运——纳差
湿重于热 邪在卫气
立法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配伍意义
杏 仁——宣利肺气(宣上)
畅三焦气机
白蔻仁——化湿行气(畅中) 除三焦水湿 薏苡仁——利水渗湿(渗下)
厚朴、半夏——行气燥湿和胃 滑石、通草、竹叶——清利湿热
功用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应用要点
1.注意辨证,勿犯“三禁”。 2.既是治疗湿温初起湿重于热证之代表方,又
三仁汤 甘露消毒丹 连朴饮
湿重于热证
湿热并重证
热重于湿
者选何方?
充斥三焦 湿热中阻
当归拈痛汤
《医学启源》
本方提要
羌活、茵陈蒿共为君药,故 有疏风清热利湿之功,常用于 治疗风湿热痹证。
第三节 利水渗湿
五苓散
《伤寒论》
组成 泽泻、茯苓、猪苓、白术、桂枝
主治 原书:太阳蓄水证
治法?
病机 表邪不解 (头痛发热,苔白脉浮)
数年来,历医数人,屡用中西药治 疗皆罔效。用硝、黄类泻下,可暂得一解 ,但停药旋即如故。用黑芝麻、蜂蜜、猪 板油类润下,则便秘有增无减。
诊见:舌上满布腻苔色微黄,脉濡。 证属湿阻气滞,治宜宣通气机,化湿清热 。
拟三仁汤加减。处方:杏仁12g,白蔻 仁10g,薏苡仁30g,厚朴、半夏、通草各 12g,白术10g,茯苓12g,枳实12g,滑石 12g。
二诊:服上药6剂后,胸脘闷满大减, 饮食略增,大便1~2日1次,但仍觉不爽。 继服原方6剂后,大便畅利,每日1次,遂 停药。随访半年,大便一直正常。
甘露消毒丹
《医效秘传》
本方提要
1.治疗湿温病湿热充斥气分,湿热并重 证的代表方。
2.遣药配伍三焦并治,故不论湿热疫毒 所蕴之病位如何,均可加减应用。
状类阴虚潮热,乃湿阻热伏之象。 病虽迁延多日,邪仍留恋卫气。以三仁 汤加减:苦杏仁、白蔻仁(后下)、半 夏、厚朴6g,茯苓、淡竹叶各9g, 薏苡 仁12g, 六一散(包)15g,黄芩6g。共服 7剂后病愈。
泄泻
某男,56岁。患慢性结肠炎10多年, 此次因天热食甜瓜发病,腹痛泄泻,每 日稀便6~7次,无里急后重。胃脘满闷, 恶心,尿黄少,灼热不畅,脉濡,苔白 腻。检查:糊状便,沉渣中有少许白细 胞。证属胃肠湿热,湿重于热,升降失 司,清浊不分。
立法 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配伍意义
苍术
燥湿健脾
厚朴
行气燥湿
陈皮
理气和胃燥湿
甘草
调和诸药
生姜、大枣
调和脾胃
(君) (臣) (佐) (使)
应用要点
1.为治疗湿阻中焦证的代表方。 2.使用指征 脘腹胀满,苔白厚腻。 3.使用注意 防助热、伤阴、动血。 4.临证加减 凡湿阻中焦者,均可以本 方加减治疗。
1、何为痹证?
外感风寒湿或风湿热之邪,痹着 肌肉、筋骨、关节,导致以肢体关节 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
2、痹证日久为何会导致肝肾、 气血不足?
肝主筋、肾主骨,外邪久羁,五 体之病影响其所合之脏,而致肝肾不 足;邪气痹阻,气血不畅,日久而致 气血两虚。
配伍意义
独活——祛风散寒胜湿 防、艽、辛——祛风散寒胜湿 肉桂——温里祛寒,通利血脉 桑寄生、杜仲、牛膝 ——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 当、芎、地、芍——补血和血 参、苓、草——益气健脾
功治法效 温肾 利湿 分清化浊
第五节 祛风胜湿
独活寄生汤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独活、防风、秦艽、肉桂、细辛、桑 寄生、杜仲、牛膝、当归、川芎、干 地黄、芍药、人参、茯苓、甘草
主治 痹证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证。
腰膝冷痛,关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 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立法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临证加减
肿甚而小便不利者,加?便溏者,?便秘者,? 兼气短乏力,怠惰,懒言者,加? 尿蛋白阳性者,加鹿蹄草、芡实; 心悸怔忡者,附子加量,并加生龙骨、灵磁石; 肝区胀痛者,加青皮、三棱、莪术。
萆薢分清饮
《丹溪心法》
组成 益智仁 乌药 萆薢 石菖蒲 主治 白浊
病机 肾阳不足与,湿膏浊淋下之注异,同清浊?不分
黄芩、连翘、川贝母
射干、薄荷——清上利咽 藿香、菖蒲、白蔻仁——化湿和中
滑石、茵陈蒿、木通——利尿通淋
连朴饮
《霍乱论》
本方提要
1.治疗湿热中阻,霍乱吐泻之代表方;亦 常用于湿温病湿热并重之证(与甘露消毒丹
何异Baidu Nhomakorabea)
2.黄连配伍厚朴辛开苦降,共为君药 3.栀子配伍豆豉即栀子豉汤,长于宣泄上
焦郁热
湿温病
配伍意义
(君)附子 茯苓 白术 生姜 白芍
温肾助阳 健脾利湿
功用
温阳利水
助附子温阳祛寒 合苓、术辛散水湿 缓急、舒筋、利尿、制燥
实脾散
《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 附子 干姜 茯苓 白术 木瓜 厚朴
木香 大腹子 草果 甘草(姜、枣)
主治 脾肾阳虚,水停气滞证。
症见
水肿
胸腹胀满
畏寒,舌淡,苔白腻,脉沉迟
八正散
淋证
热淋
导赤散 (尿频、急、
痛,舌红脉数)
小蓟饮子
血淋
证情较重 证情较轻 尿中带血
湿温三方
三仁汤
《温病条辨》
组成 杏仁、白蔻仁、薏苡仁
滑石、通草、竹叶、半夏、厚朴
主治 湿温病初起之湿重于热证。
1.何谓湿温病? 2.湿温有哪些类型?
湿温初起之病机与临床表现
湿遏卫阳——头痛恶寒、身重疼痛
湿阻气机——胸闷腹胀
治以芳香化浊,利湿止泻。杏仁 6g, 白豆蔻10g, 薏苡仁18g, 厚朴6g, 法夏 10g,滑石12g,葛根15g, 黄连10g, 黄 柏10g,甘草6g。
3剂后大便次数减少,脘闷纳呆,再 加焦三仙、苍白术,调理10剂而康复。
便秘
王某,女,26岁,打字员。自诉从10 年前起,时觉胸脘闷满不舒,嗜睡,食少, 继则大便难解,当时未曾注意,亦未服药, 近1年来上述症状加重,胸脘终日闷满不 舒,大便5~6日1次,艰涩难下,每次临 厕需30分钟以上,仍总觉未尽,但便虽难 下,而无羊屎样燥粪,且见口苦而粘腻, 不渴,不饥,饮食乏味,身困重乏力。
鲜明,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数。
黄疸证治要点如何?
证候特点 巩膜、皮肤、小便发黄。
寒湿——阴黄
湿 病机要点
(无湿不成疸)
湿热——阳黄
温化寒湿
治疗大法 祛湿(令湿有去路) 清热祛湿
现代临床发现,黄疸与瘀血亦有关
配伍意义
茵陈——清利湿热退黄 栀子——清热利湿,引湿热自小便而出。 大黄——泻热逐瘀,导瘀热自大便而去。
功用
利水渗湿
解表化气(偏温) 清热养阴(偏寒)
主治
水湿内停,小便不利
蓄水证(水湿内停) 水热互结伤阴证
1. 二方主治证候均可见口渴欲饮,病机 是否相同?
2. 本方为何能够治疗血淋?与小蓟饮子 如何区别应用?
3. 本方亦可用治热淋,与八正散如何区 别应用?
4. 本方用方要点为何?为什么?
防己黄芪汤
配伍特点
1.注重调理脏腑功能(宣肺、健脾、温肾) 2.注重调理气机(气化湿亦化)
使用注意
1.防温燥或渗利伤阴(津) 2.防温燥动血,渗利动胎
第一节 化湿和胃
平胃散
《简要济众方》
[组成]苍术 厚朴 陈皮 炙甘草(姜.枣) [主治]湿滞脾胃证。
病机
脾失健运——纳差、肢重、怠惰
湿阻中焦 胃失和降——恶心呕吐、嗳气吞酸 气机失畅——脘腹胀满
主治
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证 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
立法 温阳利水,兼以缓急舒筋
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 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 汤主之”。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
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 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 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 或呕者,真武汤主之”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是治疗各类疾病属湿热内蕴,湿重于热证的常 用方。 3.不论湿温,或泄泻、痹证、淋证等,凡辨证 属湿重于热者,均可以本方加减治之。 4.临证加减:表证重者,加藿香、香薷。余者 随所治证候表现特点而加减之。
验案举例
湿温
某男,47岁。旬日前自感不适,恶寒 发热,头痛身疼,食欲不振,发热逐日升 高,午后更甚,面色淡黄,肌肤灼热,微 汗,体温波动在38.2~39℃之间, 手足心 热,头晕重如裹, 胸脘痞闷, 口中粘腻, 胃纳呆, 喜热饮, 腹部不适, 便溏,舌苔 黄腻,脉濡数。
循经内传
膀胱气化不利 (小便不利)
解表散寒 化气利水
水液输布异常
津不上承 (烦渴欲饮,水入即吐)
配伍意义
(君)泽泻——利水渗湿 二苓——助君药利水渗湿 白术——合茯苓健脾祛湿 桂枝——外解太阳之表,内助膀胱气化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后世发展
1.水湿内停之水肿,泄泻,小便不利 2.痰饮病。
本方为何可用于上述病证?
概述
一、定义 二、分类 三、组方特点 四、使用注意
定义
组成 祛湿药为主 功用 化湿利水,通淋泄浊。 主治 水湿病证。
水湿
外感 (兼挟风、寒、热、暑)
内生
病位(上中下三焦之异) 性质(寒化热化之别)
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
易阻滞气机
分类
1.化湿和胃剂 2.清热祛湿剂 3.利水渗湿剂 4.温化水湿剂 5.祛风胜湿剂
立法 温阳行气利水
配伍意义
附子、干姜——温肾暖脾,扶阳抑阴。(君药) 茯苓、白术、木瓜——健脾助运,利水渗湿。 厚朴、木香、大腹子、草果
——行气燥湿,使气化则湿亦化。 甘草——和中调药
1.本方行气之功有余,利水之力不足, 临证宜与何方同用?
2.真武汤与实脾散均有温阳利水之功, 皆可治疗脾肾阳虚之水肿,临床如何区 别应用?
四饮之一
病机:中阳不足,湿聚成饮。 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配伍意义
健脾 温中 益气
茯苓 桂枝 白术 甘草
渗湿化饮 温阳平冲 健脾燥湿 补中调药
温化痰饮 辛甘化阳
温而不热,利而不峻
功用 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使用指征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苔白滑,脉弦滑。
真武汤
《伤寒论》
组成
附子 茯苓 生姜 白术 芍药(白)
本方提要
1.原方主治气虚之体,外受风邪,水湿内 停证,称之“风水”、“风湿”。
2.本方以防己配伍黄芪补气祛风利水,共 为君药。
3.现代临床拓展用于气虚水湿内停之证, 成为补气利水之代表方。
第四节 温化水湿
苓桂术甘汤
《金匮要略》
温化痰饮之代表方
痰饮
病因 广义
病名 狭义
痰饮 悬饮 支饮 溢饮
异 诸药数量增加,又增解表之品
应用要点
1.本方为治疗外寒内湿证的常用方。 2.本方重在化湿和中,无表证者亦可使用。 3.使用指征:恶寒腹痛,呕吐或泄泻,舌
苔白腻(夏季常见)。 4.临证加减:若发生于夏季,可加?
第二节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伤寒论》
组成 茵陈蒿 栀子 大黄 主治 湿热黄疸证。一身面目俱黄,黄色
临床应用
1.使用指征:本方重在利水渗湿,凡水湿 内盛之证均可加减使用。由脾失健运而 致,或伴小便不利者尤宜。以水肿、泄 泻、小便不利,苔白为用方要点。
2.用法:散剂或汤剂 3.使用注意:有表证者温服,热证不宜。
猪苓汤
《伤寒论》
五苓散与猪苓汤之异同
方名 比较
组成
五苓散
猪苓汤
泽泻、二苓
白术、桂枝
滑石、阿胶
诸药配伍,使湿热从二便分消。
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
八正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提要
1.集大队利尿通淋之品于一方
(注意瞿、扁为君,大黄之功)
2.治疗热淋代表方 3.淋证通治方
(血淋、石淋、膏淋由湿热下注而致者均可 加减应用)
本方与导赤散、小蓟 饮子均可治疗淋证,临床 如何区别应用?
方名
适应证
同
异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疗外感风寒,湿阻中焦的代表方
1.本方组成与平胃散有何异同? 2.本方功用、主治与平胃散有何异同? 3.无表证者是否可使用本方?
白术 、茯苓 厚朴 、大腹皮
组成 陈皮 、半夏曲
甘草
藿香、苏叶、白芷
功用
燥湿健脾,理 气和胃功著, 兼可解表散寒
桔梗
? 同 皆具燥湿、健脾、理气、和胃之药
祛风湿 止痹痛
益肝肾 补气血
应用要点
1.使用指征 痹证日久,肢体关节疼痛,
舌淡脉虚。
2.临证加减 痛著者(寒甚之“痛
痹”),加川草乌等;痛处游走者(风甚 之“行痹”),加白花蛇、威灵仙等;肢 体困重者(湿甚之“着痹”),加防己、 薏苡仁、苍术;正虚不著者,减人参、地 黄。
湿遏热伏——午后身热 脾失健运——纳差
湿重于热 邪在卫气
立法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配伍意义
杏 仁——宣利肺气(宣上)
畅三焦气机
白蔻仁——化湿行气(畅中) 除三焦水湿 薏苡仁——利水渗湿(渗下)
厚朴、半夏——行气燥湿和胃 滑石、通草、竹叶——清利湿热
功用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应用要点
1.注意辨证,勿犯“三禁”。 2.既是治疗湿温初起湿重于热证之代表方,又
三仁汤 甘露消毒丹 连朴饮
湿重于热证
湿热并重证
热重于湿
者选何方?
充斥三焦 湿热中阻
当归拈痛汤
《医学启源》
本方提要
羌活、茵陈蒿共为君药,故 有疏风清热利湿之功,常用于 治疗风湿热痹证。
第三节 利水渗湿
五苓散
《伤寒论》
组成 泽泻、茯苓、猪苓、白术、桂枝
主治 原书:太阳蓄水证
治法?
病机 表邪不解 (头痛发热,苔白脉浮)
数年来,历医数人,屡用中西药治 疗皆罔效。用硝、黄类泻下,可暂得一解 ,但停药旋即如故。用黑芝麻、蜂蜜、猪 板油类润下,则便秘有增无减。
诊见:舌上满布腻苔色微黄,脉濡。 证属湿阻气滞,治宜宣通气机,化湿清热 。
拟三仁汤加减。处方:杏仁12g,白蔻 仁10g,薏苡仁30g,厚朴、半夏、通草各 12g,白术10g,茯苓12g,枳实12g,滑石 12g。
二诊:服上药6剂后,胸脘闷满大减, 饮食略增,大便1~2日1次,但仍觉不爽。 继服原方6剂后,大便畅利,每日1次,遂 停药。随访半年,大便一直正常。
甘露消毒丹
《医效秘传》
本方提要
1.治疗湿温病湿热充斥气分,湿热并重 证的代表方。
2.遣药配伍三焦并治,故不论湿热疫毒 所蕴之病位如何,均可加减应用。
状类阴虚潮热,乃湿阻热伏之象。 病虽迁延多日,邪仍留恋卫气。以三仁 汤加减:苦杏仁、白蔻仁(后下)、半 夏、厚朴6g,茯苓、淡竹叶各9g, 薏苡 仁12g, 六一散(包)15g,黄芩6g。共服 7剂后病愈。
泄泻
某男,56岁。患慢性结肠炎10多年, 此次因天热食甜瓜发病,腹痛泄泻,每 日稀便6~7次,无里急后重。胃脘满闷, 恶心,尿黄少,灼热不畅,脉濡,苔白 腻。检查:糊状便,沉渣中有少许白细 胞。证属胃肠湿热,湿重于热,升降失 司,清浊不分。
立法 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配伍意义
苍术
燥湿健脾
厚朴
行气燥湿
陈皮
理气和胃燥湿
甘草
调和诸药
生姜、大枣
调和脾胃
(君) (臣) (佐) (使)
应用要点
1.为治疗湿阻中焦证的代表方。 2.使用指征 脘腹胀满,苔白厚腻。 3.使用注意 防助热、伤阴、动血。 4.临证加减 凡湿阻中焦者,均可以本 方加减治疗。
1、何为痹证?
外感风寒湿或风湿热之邪,痹着 肌肉、筋骨、关节,导致以肢体关节 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
2、痹证日久为何会导致肝肾、 气血不足?
肝主筋、肾主骨,外邪久羁,五 体之病影响其所合之脏,而致肝肾不 足;邪气痹阻,气血不畅,日久而致 气血两虚。
配伍意义
独活——祛风散寒胜湿 防、艽、辛——祛风散寒胜湿 肉桂——温里祛寒,通利血脉 桑寄生、杜仲、牛膝 ——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 当、芎、地、芍——补血和血 参、苓、草——益气健脾
功治法效 温肾 利湿 分清化浊
第五节 祛风胜湿
独活寄生汤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独活、防风、秦艽、肉桂、细辛、桑 寄生、杜仲、牛膝、当归、川芎、干 地黄、芍药、人参、茯苓、甘草
主治 痹证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证。
腰膝冷痛,关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 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立法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临证加减
肿甚而小便不利者,加?便溏者,?便秘者,? 兼气短乏力,怠惰,懒言者,加? 尿蛋白阳性者,加鹿蹄草、芡实; 心悸怔忡者,附子加量,并加生龙骨、灵磁石; 肝区胀痛者,加青皮、三棱、莪术。
萆薢分清饮
《丹溪心法》
组成 益智仁 乌药 萆薢 石菖蒲 主治 白浊
病机 肾阳不足与,湿膏浊淋下之注异,同清浊?不分
黄芩、连翘、川贝母
射干、薄荷——清上利咽 藿香、菖蒲、白蔻仁——化湿和中
滑石、茵陈蒿、木通——利尿通淋
连朴饮
《霍乱论》
本方提要
1.治疗湿热中阻,霍乱吐泻之代表方;亦 常用于湿温病湿热并重之证(与甘露消毒丹
何异Baidu Nhomakorabea)
2.黄连配伍厚朴辛开苦降,共为君药 3.栀子配伍豆豉即栀子豉汤,长于宣泄上
焦郁热
湿温病
配伍意义
(君)附子 茯苓 白术 生姜 白芍
温肾助阳 健脾利湿
功用
温阳利水
助附子温阳祛寒 合苓、术辛散水湿 缓急、舒筋、利尿、制燥
实脾散
《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 附子 干姜 茯苓 白术 木瓜 厚朴
木香 大腹子 草果 甘草(姜、枣)
主治 脾肾阳虚,水停气滞证。
症见
水肿
胸腹胀满
畏寒,舌淡,苔白腻,脉沉迟
八正散
淋证
热淋
导赤散 (尿频、急、
痛,舌红脉数)
小蓟饮子
血淋
证情较重 证情较轻 尿中带血
湿温三方
三仁汤
《温病条辨》
组成 杏仁、白蔻仁、薏苡仁
滑石、通草、竹叶、半夏、厚朴
主治 湿温病初起之湿重于热证。
1.何谓湿温病? 2.湿温有哪些类型?
湿温初起之病机与临床表现
湿遏卫阳——头痛恶寒、身重疼痛
湿阻气机——胸闷腹胀
治以芳香化浊,利湿止泻。杏仁 6g, 白豆蔻10g, 薏苡仁18g, 厚朴6g, 法夏 10g,滑石12g,葛根15g, 黄连10g, 黄 柏10g,甘草6g。
3剂后大便次数减少,脘闷纳呆,再 加焦三仙、苍白术,调理10剂而康复。
便秘
王某,女,26岁,打字员。自诉从10 年前起,时觉胸脘闷满不舒,嗜睡,食少, 继则大便难解,当时未曾注意,亦未服药, 近1年来上述症状加重,胸脘终日闷满不 舒,大便5~6日1次,艰涩难下,每次临 厕需30分钟以上,仍总觉未尽,但便虽难 下,而无羊屎样燥粪,且见口苦而粘腻, 不渴,不饥,饮食乏味,身困重乏力。
鲜明,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数。
黄疸证治要点如何?
证候特点 巩膜、皮肤、小便发黄。
寒湿——阴黄
湿 病机要点
(无湿不成疸)
湿热——阳黄
温化寒湿
治疗大法 祛湿(令湿有去路) 清热祛湿
现代临床发现,黄疸与瘀血亦有关
配伍意义
茵陈——清利湿热退黄 栀子——清热利湿,引湿热自小便而出。 大黄——泻热逐瘀,导瘀热自大便而去。
功用
利水渗湿
解表化气(偏温) 清热养阴(偏寒)
主治
水湿内停,小便不利
蓄水证(水湿内停) 水热互结伤阴证
1. 二方主治证候均可见口渴欲饮,病机 是否相同?
2. 本方为何能够治疗血淋?与小蓟饮子 如何区别应用?
3. 本方亦可用治热淋,与八正散如何区 别应用?
4. 本方用方要点为何?为什么?
防己黄芪汤
配伍特点
1.注重调理脏腑功能(宣肺、健脾、温肾) 2.注重调理气机(气化湿亦化)
使用注意
1.防温燥或渗利伤阴(津) 2.防温燥动血,渗利动胎
第一节 化湿和胃
平胃散
《简要济众方》
[组成]苍术 厚朴 陈皮 炙甘草(姜.枣) [主治]湿滞脾胃证。
病机
脾失健运——纳差、肢重、怠惰
湿阻中焦 胃失和降——恶心呕吐、嗳气吞酸 气机失畅——脘腹胀满
主治
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证 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
立法 温阳利水,兼以缓急舒筋
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 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 汤主之”。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
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 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 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 或呕者,真武汤主之”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是治疗各类疾病属湿热内蕴,湿重于热证的常 用方。 3.不论湿温,或泄泻、痹证、淋证等,凡辨证 属湿重于热者,均可以本方加减治之。 4.临证加减:表证重者,加藿香、香薷。余者 随所治证候表现特点而加减之。
验案举例
湿温
某男,47岁。旬日前自感不适,恶寒 发热,头痛身疼,食欲不振,发热逐日升 高,午后更甚,面色淡黄,肌肤灼热,微 汗,体温波动在38.2~39℃之间, 手足心 热,头晕重如裹, 胸脘痞闷, 口中粘腻, 胃纳呆, 喜热饮, 腹部不适, 便溏,舌苔 黄腻,脉濡数。
循经内传
膀胱气化不利 (小便不利)
解表散寒 化气利水
水液输布异常
津不上承 (烦渴欲饮,水入即吐)
配伍意义
(君)泽泻——利水渗湿 二苓——助君药利水渗湿 白术——合茯苓健脾祛湿 桂枝——外解太阳之表,内助膀胱气化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后世发展
1.水湿内停之水肿,泄泻,小便不利 2.痰饮病。
本方为何可用于上述病证?
概述
一、定义 二、分类 三、组方特点 四、使用注意
定义
组成 祛湿药为主 功用 化湿利水,通淋泄浊。 主治 水湿病证。
水湿
外感 (兼挟风、寒、热、暑)
内生
病位(上中下三焦之异) 性质(寒化热化之别)
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
易阻滞气机
分类
1.化湿和胃剂 2.清热祛湿剂 3.利水渗湿剂 4.温化水湿剂 5.祛风胜湿剂
立法 温阳行气利水
配伍意义
附子、干姜——温肾暖脾,扶阳抑阴。(君药) 茯苓、白术、木瓜——健脾助运,利水渗湿。 厚朴、木香、大腹子、草果
——行气燥湿,使气化则湿亦化。 甘草——和中调药
1.本方行气之功有余,利水之力不足, 临证宜与何方同用?
2.真武汤与实脾散均有温阳利水之功, 皆可治疗脾肾阳虚之水肿,临床如何区 别应用?
四饮之一
病机:中阳不足,湿聚成饮。 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配伍意义
健脾 温中 益气
茯苓 桂枝 白术 甘草
渗湿化饮 温阳平冲 健脾燥湿 补中调药
温化痰饮 辛甘化阳
温而不热,利而不峻
功用 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使用指征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苔白滑,脉弦滑。
真武汤
《伤寒论》
组成
附子 茯苓 生姜 白术 芍药(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