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引言: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基于电化学方法来检测生物分子的传感器技术。
其具有高灵敏度、快速响应、简单操作等特点,在医疗、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讨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纳米材料的应用、智能化和便携化的发展以及生物分子的检测范围的扩大。
一、纳米材料的应用纳米材料具备较大的比表面积、特殊的光电性质和化学性质,对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
纳米材料可以用作传感器的载体,实现对生物分子的高灵敏度和快速响应。
常见的纳米材料包括金纳米颗粒、碳纳米管和二维材料等。
未来,可望进一步开发新型纳米材料,并通过纳米技术提高其制备工艺,以增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性能。
二、智能化和便携化的发展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和便携化成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能够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分析和存储,减少了人工操作的复杂性。
便携化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可以方便地携带和使用,实现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生物分子的检测。
未来,可预期更多智能化和便携化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问世,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和实用的检测手段。
三、生物分子的检测范围的扩大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增加,人们对生物分子的检测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将扩大生物分子的检测范围。
目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已经应用于检测蛋白质、DNA、细胞等生物分子,未来有望扩大到检测更复杂的生物分子,如药物、代谢产物等。
此外,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也有望应用于早期癌症的诊断和治疗监测等领域。
结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技术作为一种高灵敏度、快速响应、简单操作的生物分子检测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集中在纳米材料的应用、智能化和便携化的发展以及生物分子检测范围的扩大。
通过不断地研究创新和技术进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技术有望为人们提供更加高效和精确的生物分子检测手段,为医疗、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带来更大的便利和贡献。
电化学_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大肠杆菌的研究进展.

0引言水和食品中细菌的检测,特别是致病性细菌的检测,对于控制传染病、保护环境卫生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水和食品中传播的各种致病性细菌中,大肠杆菌是最为普遍的一种。
它是人及各种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常随粪便从人及动物体内排出,广泛散播于自然界。
人体感染了部分大肠杆菌可引起腹膜炎、出血性肠炎、胆囊炎、阑尾炎和尿道炎等疾病,严重者甚至死亡[1~2]。
在卫生质量的评价和控制中,通常采用大肠杆菌作为指示菌,利用对指示菌的检测和控制来了解水体或食品等的受污染状况,从而评价其质量以保证卫生安全。
大肠杆菌的传统检测方法包括多管发酵法和滤膜法等,存在操作繁琐、检测时间长(一般需要1~2天才能得到结果等缺点,难以满足污染源快速诊断的需要。
近年来,许多基于不同检测原理的方法已得到长足的发展,比如聚合酶链反应[3~5]、免疫学检测[6~7]、质谱测定[8]、光学测定[9~10]等等。
与传统方法相比,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所需的检测时间仍然较长。
因此,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大肠杆菌的研究进展程欲晓,金利通*(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上海200062摘要:大肠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通常被用来作为水体系统排泄物污染情况的指示菌。
它是大面积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感染者会引发败血症、肾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独特的优势,如能在浑浊溶液中操作、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等,因此在临床检测、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文主要对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大肠杆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关键词:大肠杆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Development of rapid detec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byelectrochemical sensor and biosensorCheng Yu -xiao,Jin Li -tong *(Department of Chemistry,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Abstract:Escherichia coli (E.coli,spreading abroad in natural environment,are commonly used as indicators of fecal contamination in water environments.They are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of food-borne outbreaks and can pro -duce life -threatening complications ranging from blood diarrhea to renal failure.Electrochemical sensors and biosensors have more advantages than other methods in that they can operate in turbid media and have good selec -tivity and high sensitivity.Therefore,they are applied widely in clinic diagnostic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food sanitation.This paper reviews briefly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rapid detection of E.coli by electrochemical sensors and biosensors.Key words:escherichia coli;electrochemical sensor and biosensors;rapid detection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No.06dz05824资助项目*通讯联系人,E-mail:ltjin@ .cnVol.29,No.1Mar .2009化学传感器CHEMICALSENSORS第29卷第1期2009年3月立快速检测大肠杆菌的新方法成为环境监测和食品卫生领域专家和学者的一个巨大挑战。
电化学DNA传感器研究进展

0 前
言
生 物样 品如血液 、 清 、 血 器官 、 液 中特 定 D 体 NA 序列 的测定 在生 物 医 学 领域 有着 非 常 重 要 的 意 义 。 其测定 结果 可 以用来 对遗 传性 和传 染性 疾病进 行 鉴 别 和 检测 例如 , 胞囊 纤 维 症 、 肉营养 失 调 、 状 肌 镰 细胞血症 、 友 病 等 都 是 由 于 正 常 DN 碱 基 序 列 血 A 的特定变 化 所 引起 的 1。并 且 , 随着 人 类 基 因计 划 的完成 , 能基 因研究 的深 入 , 功 进行 基 因诊 断 已经逐 渐 成为 分子 生物 学和 生物 技术研 究 的重要 领域 电化学 DN 传 感 器 正 是 在 这 一 思 想 指 导 下 . A
Re e r h e o v m e to l c r c e i a s a c v l e n fe e t o h m c lDNA i s n o bo e s r
M A i .B IYa L A n ,LI Z o g m l g LI F n  ̄ U h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n — n 2 U a g
Abta s  ̄: Elcr ce c l r e t h mia o DNA ksn en ido isn,rwihn w ie , a a ec i inf a c b  ̄ mrb ig akn fboe s t e d a h s frra hn sg ic ne e o g i a da pia l au h td fcii l dcn n e ei p qe ta dh sg a u l ,xmea)i o tn n p l bev lei tesu yo l c c n n a me iiea dg nt c n a rd al L c) t mF ra t c y  ̄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综述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综述一、本文概述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种集成了生物识别元件和信号转换器的设备,其在生物、医学、环境、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本文旨在综述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基本原理、分类、应用领域以及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将重点关注近年来在生物传感器领域的创新技术和研究成果,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我们将简要介绍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包括其工作机制和主要构成部分。
接着,我们将根据生物识别元件的不同,对生物传感器进行分类,并详细讨论各类生物传感器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分析近年来在生物传感器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包括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开发和应用。
我们还将探讨生物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如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和寿命等问题,并就此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我们将展望生物传感器未来的发展趋势,预测其在未来可能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关于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的全面视角,为其未来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利用生物分子识别元件与物理或化学换能器相结合,对生物物质进行高选择性、高灵敏度检测的新型分析装置。
其基本原理是将生物分子识别过程(如酶促反应、抗原抗体反应、核酸杂交等)与信号转换器(如电化学电极、光学器件、压电晶体等)相结合,通过生物识别元件与待测物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将生物化学反应产生的信息转化为可检测的电信号、光信号或其他形式的信号,从而实现对待测物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生物传感器的核心技术包括生物识别元件的制备与固定化技术、信号转换与处理技术,以及传感器的微型化与集成化技术。
生物识别元件的制备是实现生物传感器特异性与灵敏度的关键,常见的生物识别元件包括酶、抗体、核酸适配体、细胞和组织等。
信号转换与处理技术是生物传感器将生物识别信号转化为可测量电信号的核心,常见的信号转换方式有电化学转换、光学转换、热学转换等。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研究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研究在现代科学领域中,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技术,不仅在医疗保健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也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业生产等领域。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历经多次革新和进步,如今已形成了包括电化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质谱传感器、生物发光传感器等多种类型的传感器。
本文旨在概述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以及目前已有的主要研究进展和应用研究。
一、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及分类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种生物分析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反应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将生物分析过程转化为可测量的电、光、声等信号,从而实现对生物分子的快速、精确检测。
生物传感器按照其信号转换机制可以分为电化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质谱传感器、生物发光传感器等多种类型。
其中,电化学传感器是利用电化学反应过程的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对反应过程中发生物质转化的电流、电势变化等参数进行检测和记录。
这种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监测、食品检测、医学诊断等领域。
光学传感器是利用光学传感器反射特性基于光学原理进行测量,其中包括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传感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等等。
质谱传感器基于质谱分析原理,用来检测生物分子的质量和结构。
而生物发光传感器基于生物体内活性荧光物质特性,利用荧光发射强弱进行检测和记录。
二、生物传感器的主要研究进展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生物传感器也在不断地发展中。
生物传感器的主要研究进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灵敏度提高近年来,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得到了不断提高。
传统的“热点”识别法、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等技术的出现为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此外,研究人员也通过改变传感器表面形貌、优化传感器的工作液、加强传感层对于目标分子的覆盖度等方法提高灵敏度。
2、多样化应用生物传感器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传统的医疗监测、环境监测等领域,已经可以应用到食品安全、生物制药、无机化学等领域。
电化学分析方法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

电化学分析方法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电化学分析方法是一种利用电化学技术实现物质检测和分析的方法。
它通过测量分析物与电极之间的电流、电势或电荷等电化学参数的变化来获取相关的分析信息。
随着生物传感器的快速发展,电化学分析方法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电化学分析方法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讨论其在医学、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的潜力。
一、生物传感器概述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将生物活性组分与传感器技术结合起来的设备,可用于检测生物分子、细胞和微生物等。
它通过特定的生物组分与目标物质之间的识别和反应来实现检测和分析,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即时监测等优点。
二、电化学分析方法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1. 电化学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是一种常用的生物传感器类型,常采用电极作为传感器部分。
电化学分析方法在电化学传感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测量电极与分析物之间的电信号变化,可以实现对生物分子、细胞和微生物等的高灵敏度检测。
常见的电化学传感器有pH传感器、离子选择电极和氧气传感器等。
2. 生物传感器的电化学检测方法电化学检测方法是电化学分析方法的一种应用形式,可用于检测生物传感器中的分析物。
常见的电化学检测方法有循环伏安法、方波伏安法和安培法等。
循环伏安法可用于检测生物分子的氧化还原峰,方波伏安法可用于测定分析物的浓度,而安培法可用于测定分析物的电流响应。
3. 电化学共振传感器电化学共振传感器是一种基于电化学和声学原理的传感器。
它利用电化学反应引起的质量变化来改变振动频率,从而实现对生物分子和细胞等的检测。
电化学共振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实时监测等优点,可用于多种生物分析应用。
三、电化学分析方法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案例1. 医学应用领域电化学分析方法在医学应用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利用电化学传感器可实现对生物标志物如葡萄糖、尿酸和胆固醇等的检测,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
此外,电化学共振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药物的释放和药效,为药物研发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现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传感器构建、信号放大和检测仪器的开发。
传感器构建主要包括生物识别分子的修饰和载体材料的选择。
生物识别分子可以是抗体、酶、DNA等,通过与目标物质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实现对目标物质的检测。
载体材料选择需要考虑电化学活性、生物兼容性、稳定性等因素,常见的载体材料有玻碳电极、金属薄膜等。
信号放大主要通过引入纳米材料、纳米结构或功能材料,增强电化学传感器的灵敏度。
检测仪器的开发旨在提高传感器的检测性能和实用性,主要包括微流控技术、传感器阵列和便携式检测仪器等。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医学诊断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
例如,血糖仪是最常见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之一,用于测试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还可以用于监测血清中的肿瘤标志物、心肌酶等,辅助临床诊断,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率。
在食品安全方面,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食品检测方法通常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和复杂的分析程序,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则具有快速、灵敏和简单的优点。
通过检测食品样品中的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农药残留和毒素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能够有效地保证食品安全,减少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此外,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还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
例如,可以利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水体中的有毒金属离子、有机物污染物等,为环境污染监控提供有效手段。
另外,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还可以用于检测空气中的污染物,例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为空气质量监测提供帮助。
总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一种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检测技术。
随着传感器构建、信号放大和检测仪器的不断改进和创新,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将在医学诊断、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基于纳米材料和环糊精的新型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基于纳米材料和环糊精的新型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摘要】:随着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不断深入,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发展,基因的分离及分析检测在卫生防疫、医学诊断、药物研究、环境科学及生物工程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许多新的生物技术的开发,为发展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生物分析检测方法注入了活力,其中利用DNA分子间的特异性互补配对规律发展起来的各种DNA生物传感技术,引起了国内外生物分析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电化学DNA检测方法以其灵敏度高、轻巧便宜、携带方便、耗能少、能与现代微电子技术联用,易于实现微型化等优点,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俨然成为当今生物学、医学领域的前沿性课题。
纳米技术的出现为纳米材料在分析化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开辟了新的思路。
纳米颗粒的比表面积大、表面反应活性高、催化效率高、吸附能力强等优异性质,在催化、光吸收、生物医药、磁介质及新材料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同时也推动了化学和生物传感器的迅速发展。
纳米粒子的独特性质与生物分子杂交反应和电化学检测方法相结合,使其应用范围更加广阔(例如:纳米生物电子)。
纳米粒子生物分子连接可能用于DNA疾病的诊断,并且对生物分析化学产生巨大的影响。
超分子化学是基于分子间的非共价键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分子聚集体化学,在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交叉融合中,超分子化学已发展成为超分子科学。
并成为创造新物质、实现新功能的一种新的重要途径,被认为是21世纪新概念和高技术的重要源头之一。
环糊精作为超分子化学的重要主体化合物以其独特的性质而倍受关注。
对它的研究也逐渐从主客体识别形成包合物的机理转移到对其在分析化学、医药、环境保护和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中。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就是将纳米技术、层层组装技术、超分子包合作用等与电化学分析技术相结合用于核酸分子杂交或凝血酶蛋白的分析检测,研制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新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成功地应用于对特定序列DNA片断的选择性测定和对DNA链中的碱基尤其是单个碱基突变的快速、灵敏和准确的识别,为基因的快速分析测定提供了一种简便、快捷、廉价的检测装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7] 。H 泛[ ü s k e n等 8 对 不 同 二 茂 铁 衍 生 物 的 标 记 信
基于多壁碳纳米管 、 酞菁钴纳米复合材料 ( MWNT s - ) 和G C o P c 4P AMAM 制 备 了 一 种 新 型 D NA 生 物 传 感 器。 首 先 通 过 G 的 氨 基 基团与 4P AMAM 再以 P MWNT s的羧基共价结合 , AMAM 末端的氨 基基团与 D 端共价结合从而实现 D NA 的 5 ′ NA 在 电极上的 修 饰 , 获得定向空间取向的 D NA 修 饰 电 极, 克服了传统的共价结合法固定效率低的问题 , 同 时又可以获得 高 度 有 序 、 高度可接近性的生物敏感 膜 。 但是该方法 步 骤 比 较 繁 琐 , 涉及表面活化剂和 因此也会带入一些新的影响 。 交联剂的副作用 , 2. 3 自组装法 自组装法根据 分 子 的 自 组 装 作 用 , 在电极表面 形成高度有序 的 s s D NA 单 分 子 层 。 主 要 有 两 种 方 法: 利用 NA 末 端 修 饰 巯 基 , ① 直接自组装法 。 在 D 巯基末端与 金 电 极 形 成 A u S键达到将 D NA 固 定 - [ 3] 。 在电极上的目的 王锐等 在金电极表面自组装半 胱胺 , 并用戊二醛进行醛基化 , 同时固定乙肝表面抗 体和硫 堇 , 以P 根据硫堇和辣根过氧 B S 液 为 底 液, 化物酶还原峰电流的下降值对乙肝表面抗原进行定 性 和 定 量 检 测。H e a z i等 j
[ 1]
而且该方法较为简单 , 易于后续步骤的进行 。 但 点, 是由于亲水性 核 酸 基 团 的 存 在 , 具有一定的非特异 性吸附 。 ② 间接自组装法 。 在电极上事先修饰一层 硫化物或者二硫化物 , 然后引入所需的羟基 、 羧基等 再通过偶联活化剂将 D 活性基团 , NA 共 价 结 合 到 电极表面 , 从而获得高度有序 、 易于杂交的敏感膜 。 此外 , 还可以通过层层自组装的方法 , 在电极表 面修饰纳米材料或者石墨烯等材料以提高电极表面 的电子传递 , 获 得 更 高 的 检 测 灵 敏 度。 层 层 自 组 装 方法可以获得更大量的组装分子从而使得反应表面 积增大 , 在一定 程 度 上 可 以 增 加 检 测 的 灵 敏 度 和 检
第1期
赵燕珍等 : D NA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2 0 9
2. 1 吸附法 带负电的 D NA 序列 通 过 静 电 引 力 作 用 吸 附 在 带正电荷电介质的电极表面 , 从而达到修饰的作用 。 Z h a n g等 将双链 D NA 和聚铵盐- 6 通过层层组 装 的方法固定 在 电 极 表 面 制 备 成 D NA 生 物 传 感 器 ,
[ 2]
3 电活性物质
由于 D 因 NA 杂 交 产 生 的 电 流 信 号 比 较 微 弱 , 而需要加入一些具有电活性的物质来提高仪器的敏 感性 。 指 示 剂 是 一 类 可 以 与 s s D NA 或 者 d s D NA 以不同方式相 互 作 用 的 电 活 性 物 质 , 其电活性可以 使检测物质的 电 信 号 增 大 , 提 高 检 测 灵 敏 度。 常 用 常 见 的 有 道 诺 霉 素、 二 茂 铁、 生物 的指示剂有很多 , 素等 。 但是不同 指 示 剂 会 有 不 同 的 优 缺 点 , 下面简 单探讨几种常见指示剂的性质及其相关原理 。 3. 1 二茂铁 线性二茂铁基萘二酰亚胺 ( 是一种常用 的 F N D) 它与 D 电化学指 示 剂 , NA 双 螺 旋 的 键 合 比 通 常 使 用的插入 剂 更 紧 密 , 但 是 其 亲 和 性 几 乎 不 受 影 响。 二茂铁和二茂铁基络合物可以直接检测分子内 部的 反应 , 而且可以作为电子转移的媒介 , 二茂铁上发生 的氧化还 原 反 应 在 电 化 学 传 感 器 中 的 应 用 最 为 广
2 生物敏感膜的制备
生物敏感膜决定 D NA 传 感 器 检 测 的 灵 敏 度 和 特异性 。 生物敏 感 膜 的 制 备 主 要 有 多 聚 物 包 埋 法 、 共价结合法 、 亲 和 法、 吸 附 法、 自 组 装 法 等。 根 据 选 择的指示剂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标记方法 。
;广 s k t 1 0 0 3) * 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 实 验 室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 ) 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资助 ( 1 0 4 5 1 0 0 1 0 0 2 0 0 4 9 3 5 : E-m a i l i e w@h o t . c o m △ 通讯作者 。 j
1 D N A 电化学传感器原理及结构
D NA 生物传 感 器 基 本 的 原 理 是 D NA 碱 基 的 互补配对 , 通过电极表面固定的已知捕获 D NA 序 列与检测样本中 D NA 的 互 补 配 对 作 用 形 成 可 传 递 从电极上电信号的变化来对 样本 电子的双链 D NA, 中的 D 当加入样本中的 D NA 进行定性检测 , NA 序 列与捕获探针 上 的 序 列 存 在 非 配 对 现 象 , 则电子传 递链断开 , 产生的电信号就很微弱 , 因此通过电信号 变化就可以 检 测 出 样 本 中 是 否 存 在 突 变 。D NA 电 化学传感器一 般 是 由 敏 感 元 件 即 生 物 敏 感 膜 、 转换 元件即转换器 、 信 号 输 出 三 个 部 分 组 成。 其 中 敏 感 元件和转换元件是生物传感器最主要的两个部分 。
( D e a r t m e n t o M e d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G e n e r a l H o s i t a l o G u a n z h o u M i l i t a r C o mm a n d o P L A, G u a n z h o u5 1 0 0 1 0, C h i n a) p f p f g y f g
D N A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
赵燕珍 张海燕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医学实验科 , 广州 5 1 0 0 1 0
摘 要 :近年来 , 随着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的 发 展 , 生 物 传 感 器 在 基 因 诊 断、 环 境 监 测、 药物研究等领域已经广泛应 关于提高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 优化检测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 本文介绍了 电 化 学 生 用, 着重综述生物敏感膜的制备 、 纳米 材 料 和 石 墨 烯 在 提 高 检 测 灵 敏 度 方 面 的 应 用 , 以及生物 物传感器的原理及组成 , 传感器在临床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 。 关键词 : D NA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纳米材料 ;石墨烯 ;灵敏度 ( ) 中图分类号 R 3 3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1 5 5 1 5 2 0 1 3 0 1 0 2 0 8 0 5 - - -
引言
生物传感器是指传感器的分子识别元件即敏感 元件为具有生 物 活 性 的 材 料 , 该部分与相应的换能 器的结合 , 能实 现 对 某 些 特 定 化 学 物 质 作 用 变 化 的 比如光电效应 、 热效 检测并产生相应的可检测信息 , 应、 场效应 、 声效应和质量变化等 。 生物传感器具有 选择性强 、 分析 速 度 快 、 操 作 简 便、 能够在线监测分 析甚至活体分 析 、 能 检 测 极 微 量 污 染 物 的 优 点。 电 化学生物传感器将电化学强大的分析功能与生物识 别过程的特异 性 相 结 合 , 通过生物反应产生一个与 被分析物质浓度相关的电信号 。 本 文 对 D NA 固 定 以及杂交信号 的 电 化 学 检 测 方 面 进 行 综 述 , 着重介 绍纳米材 料 和 石 墨 烯 材 料 在 电 化 学 传 感 器 中 的 应 并对 D 用, NA 电化学传感器的发展作了展望 。
P r o r e s s o f t h e S t u d o n D N A E l e c t r o c h e m i c a l B i o s e n s o r g y
Z h a o Y a n z h e n h a n H a i a n W u X i a o l i i u Z h o n m i n a n J i e Z L W g y g g g
:W , , A b s t r a c t i t h i t s r a i d d e v e l o m e n t t h e e l e c t r o c h e m i c a l b i o s e n s o r h a s r e c e n t l b e e n w i d e l u s e d i n d i a n o s i s e n e p p y y g g ,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m o n i t o r i n a n d m 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M o r e a n d m o r e a t t e n t i o n h a s b e e n f o c u s e d o n h o w t o i m r o v e t h e g p s e n s i t i v i t a n d s e l e c t i v i t o f b i o s e n s o r . I n t h i s r e v i e w, t h e r i n c i l e a n d c o m o s i t i o n o f D NA e l e c t r o c h e m i c a l b i o s e n - y y p p p , , s o r i s s i m l i n t r o d u c e d t h e r e a r a t i o n o f b i o l o i c a l m e m b r a n e t h e a l i c a t i o n o f i n d i c a t o r a r e s e c i a l l e m h a - p y p p g p p p y p , r o s e c t i v e n . s i z e d a n d t h e f u t u r e f o r t h e d e v e l o m e n t i n t h i s f i e l d i s p p g p : ;N ; ; K e w o r d s D NA e l e c t r o c h e m i c a l b i o s e n s o r a n o m a t e r i a l G r a h e m e S e n s i t i v i t - - p y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