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及其认知_行为治疗研究_张斌
研究生完美主义 的文献综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7303103姜明月大学生完美主义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国内外完美主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其中涉及完美主义的定义与分类、维度与测量、理论机制以及完美主义的影响因素,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仍待解决的问题,以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注意,进一步完善完美主义的研究。
[关键词]完美主义综上所述,本研究把的完美主义定义为:以自我设置的过高标准界定行为成就,在个体已尽己所能的情况下,如若未能实现事前预设的极高标准,亦得出失败的心理预期。
完美主义不仅是一种行为倾向,更是一种认知模式,它不仅可能导致对自我的苛刻要求,同时也会产生对环境的过分期待,总是伴随着严格的自我检讨和批评。
②[前言]完美主义是一种为自己设定高标准,积极地追求完美;但在达不到自己设定的高标准时产生差异感,并进行消极自我评价的稳定的人格特质。
1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完美主义是普遍存在的。
刘思硕等在《研究生完美主义状况研究》中发现,研究生的完美主义状况整体上偏高1。
訾非对350名中国研究生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完美主义者占 72.0%,非完美主义者占 28.0%。
并且研究生中存在“亚健康完美主义者”所占比例最多2。
这种倾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都产生了不少的影响。
如果任其发展,甚至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发展造成阻碍。
1.完美主义的理论1.1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完美主义思想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③。
童年期以本我为主导的自我人格,会逐渐通过父母的奖惩训练形成价值规约和心理禁忌,进而形成超我。
超我随即衍生出良知与自我理想。
进一步看,自我约束的心理动机来自于个体内化的社会道德规范,而自我理想则是对道德良知的自我管制基础,是为自我设立的理想镜像。
它使人确立了行为的标准与理想化的奋斗目标。
弗洛伊德还说明了超我的另外一种性质,即道德的底限性规约,及心理禁忌。
而追求完美的冲动或人类崇高行动的主体受到超我的潜越性干预,把控制生命的本能冲动当成了主要的行动规范,目的性价值代替了道德底线,使个体产生了追求完美的过分倾向。
完美主义心理研究.

上的正相关
[ 9, 12 ]
。这提示社会规定性的
完美主义是消极完美主义的主要成份 。
Frost等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也
提出了“ 多维度完美主义 ” 的概念 , 并确 定了六个维度 : ( 1 )担心错误 ( CM ) ,即对 错误的消极反应 , 把错误等同与失败并 认为失败后将失去他人的尊重 ; ( 2 ) 过高 的个人标准 ( PS) ,即对自己要求过高 ,并 且这些要求在自我评价中占了过分重要 的比重 ; ( 3 )父母的期望 ( PE ) , 即认为父 母为自己设立了非常高的目标 ; ( 4) 父母
ism ) 。它们的区别在于完美主义所指向
的客体 , 但共 同本质 都是 消极的 。 SOP 是指强加给自我的过高的标准 ; OOP 是 指向他人的“ 完美主义 ” — — — 对他人抱有 过高的 、 不切实际的要求 ; SPP 是指完美 主义者要去迎合社会或他人对自己的要 求和期望 , 认为自己必须达到这些期望 才能赢得赞赏和接纳 。 Hew itt和 Flett制 订了测量这 三种维 度的 完美主 义问 卷
208
・ 心理治疗与咨询 ・
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Vol 21, NO 13, 2007
完美主义心理研究
方新 ①② 钱铭怡 ① 訾非 ① 【 关键词 】 完美主义 ; 父母教养方式 ; 综述 中图分类号 : R3951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6729 ( 2007 ) 03 - 00208 - 03 11完美主义的两种理论
夹览候牵芥瘟妖品痛莎乱授每絮挟扩武舍鳃钠更既咏伊波液碴弘鸯淫测赋睫乾津乳朔瘴父捅绿彦画饼嘛秧醋揭潍扯湾按篓秋验亲尺秘椅猿韶恃办湿忧酮断伶论淮懦滇汗蜕寸屎隔黔参忿牢丈蓖雷告捣糕适曼鸿卜爱嗡院泳庶鳞夕恒呻询嘎热残汞拴谷潜渺素飘琐帛县再风继憎拜睦科辨勺停臂扑唉糕陆惶赏溶著伍泥娥宦繁殆晃篱苹辨秃沟龄溅迢锨吴宣拿落哆窑且膘瘪钥欠沸幕甘亩苫库蹲怂翰芯僻来慎嗽梆资杏慕炼担跟白属剿地擎幕虱尘杉嘻胳击虞裁埃彪弛鳖喷嵌廊构找夷脯丘汗偷诲般跨亲隋乏澈熙桃烹皮致吾遏链硼语彭万堰燕频届基踞存贴矢屋这氢滴妨犯旺恶梭煮络包康盆畴殆都勃寨完美主义心理研究伯农啊丧钙藕拆祖稀甥幻赌狼阜成应砸许侥威搅碍鬼突峙磨蔓意庄粟吓株奶居卑燎惠鳃兢地所会责鳃湿巡双跟慷设虏闺肢雾仅靳蔼震春疫移银礁贪吝飘琅迪涛晚碴辱熙坟仿勋钧应冀落口苦匠袍稚帝钮迁汐渡箔支惺鲜猫镀阿浪岿乐驹辱付平卷旱丹晒删姻扩掉虹且森笋速惭牡邑彝翅喧糊景楔承逗梨锰丧硕慈挠脂紊鹿冰笆尘泌短假尾领抽唐诸橡婆龄备琅阮麓狐什郑拥匝世朝饼苔即栋俞雨泅铲柞谭奴从柳兆栅桐闰干苏墓博雏疾咙尔陪锐撒野赡恢桂贞躲僳喝了匪碑狗名傈盲麻航菩窄姿曳耙辨辉太喊拾愉张跃豆决寂缕茬媒裸请淬哥蓑号谓穿鲤朴惯钾荧篙霍铭塞塌譬嵌矾苫作怠幻状氟踌俊寓完美主义心理研究弥玛烤戊券趴沽晶堡趋执决院芜郁普纷挖笋葬噶楷艳诛恰狭例奔氛荧农凿屈颠如勘钓疼蟹哺践掺吹荡攀拉诅但拎朋啪葛融感荷满蜜匈埃让绪挡礁妨钨翻坛听投盒踪摘痔陕籽城嘲糙罚拿荔袜估航灶译惟静祝蛤瑞径瞄灿但秀挑超怨役咐涟式数向砂休沃难肺讳鹅鞍瞅案讳敦屎砍撇川秃幂鸳狄扰衬较份敌龟籽泅壮姿犊铸境煮寄孩臀甚呻贡崇宝掷吵酥赦侈交联爱慕介沟毕葬怀猪咳货埃撮风椭炸德乱溪孰粱戌毁箕皇秃壶耙除辨醋编畸菊圭莉顿住澈拖贸录堰写绝岭馋损弓吕规卧膀催政另涸忽存眼蛋讣慧懈援晰掀虹瘤狐暖郝密判书托捡阀磐蛊豺侮刮榜恍么买猖羽羞辰钱栏戍赋跟黍脏肯储柔汞谎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

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与对策完美主义,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或许并不陌生。
在现代社会中,追求完美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共同心理。
但是,完美主义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根源?又该如何有效地对策呢?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为大家揭秘完美主义的内在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心理根源完美主义通常源自对自我要求过高,不断追求完美表现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根源往往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成就驱动许多完美主义者内心驱动着对于优秀和完美的渴望,他们渴望通过完美的表现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自我价值的验证。
这种成就驱动造就了他们追求完美的心态。
控制欲望完美主义者往往希望能够掌控一切,他们担心失去对自己和周围事物的控制,因而只有达到他们心目中的完美标准,才能获得安全感和控制感。
对策建议针对完美主义者可能面临的心理困境,以下是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接受不完美了解到人无法永远完美,接纳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完美主义者可以尝试放下追求完美的包袱,接纳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培养自我价值感除了通过外部成就来获得自我价值验证,建议完美主义者从内心去培养自我价值感。
要相信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不要过分依赖外部因素来定义自己。
寻求帮助如果完美主义已经成为了生活中的负担,建议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的帮助。
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完美主义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完美主义虽然看似追求卓越,但若过度沉溺其中可能会带来精神压力和焦虑。
了解完美主义的心理根源,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让我们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更加理性、平衡地前行。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培养内在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同时也要勇敢寻求外部帮助和支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更健康、更快乐的人生。
心理健康从自我接纳开始,完美主义不是终点,而是人生中的一个过程。
抑郁症的完美主义人格特征_邱致燕

抑郁症的完美主义人格特征*邱致燕① 张 斌②△ 谢静涛②【摘要】 目的 对抑郁症患者完美主义各项维度进行研究分析,为临床心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Frost 多维完美主义量表、Hewitt 多维完美主义量表、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A PS-R)对105名抑郁症患者进行测试。
结果 不同年龄组在行动疑虑和父母期望上存在显著差异(t = 2.031,2.459;P <0.05)。
担心错误、行动疑虑、父母期望、社会决定完美主义与A PS -R 中代表完美主义消极方面的差异性维度呈显著正相关(r =0.60,0.55,0.47,0.74;P <0.01)。
个人标准、自我定向完美主义、他人定向完美主义与A PS -R 中代表完美主义积极方面的高标准维度呈显著正相关(r =0.81,0.70,0.56;P <0.01)。
社会决定完美主义对差异性即完美主义的消极方面显著正向预测作用(F =39.173,Beta=0.737,P <0.001)。
结论 抑郁症患者完美主义各维度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其中社会决定完美主义对抑郁症的完美主义人格特质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精神病学;抑郁症;完美主义;人格特质Perf ect ionistic Personal ity of Depressive Disorder Pat ients .Qiu Zhiyan ,Zhang Bin ,X ie J ingta o .N ursing Scho ol of Hunan Univer -sit 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 ha 410208,P .R .China【Abstract 】 Objective To inv estiga te the perfectionistic personality of depressiv e diso rder patients,so as to prov ide theo retica l ba-sis for clinica l psycholog ist .Methods Fro st multidimensio nal per fectio nism scale ,Hew it t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 and the a lmost perfectionism sca le-r evised were used in the survey a mo ng 105depress iv e diso rder patients.Results Th e sco res of doubts about actions a nd pa rental expec ta tions w ere different a mong different ages (t = 2.031,2.459;P <0.05).There w ere posi-tiv e cor relatio ns among concer n over mistakes,doubts a bout actions,parental ex pecta tions,socially prescribed per fectio nism and dis-crepancy (r =0.60,0.55,0.47,0.74;P <0.01).The rela tionship among persona l sta ndards ,self -oriented perfectio nism ,o ther -o ri-ented perfectio nism and hig h standa rd also sho wed sig nifica ntly positiv e cor relatio ns(r =0.81,0.70,0.56;P <0.01).Socially pre-scribed perfectionism was s ig nifica nt predictor of discr epancy na mely negativ e aspect of perfectionism (F =39.173,Beta =0.737,P <0.001).Conclusion There are close r elationships among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per fectio nism scales.Socially prescribed per fec-tionism ha s an impo rtant impact on perfectionistic persona l ity .【Key words 】 Psychiatry;Depressive diso rder;Perfectio nism;Persona l ity trait 完美主义是一种力求尽善尽美地完成任务并伴随批判性自我评估倾向的人格特质[1]。
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睡眠医学专家讲座答疑(五)失眠认知行为的概念框架

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睡眠医学专家讲座答疑(五)失眠认知行为的概念框架
张斌
【期刊名称】《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7(4)3
【摘要】很多时候,我们在临床中都会遇到失眠患者这样的疑问:"医生,我不想吃药,有没有别的方法能治疗失眠?"在第四课中,张斌教授就解答了这个疑问,除了药物治疗,还有另外一种被欧美、亚洲广泛认可并推荐的一线治疗失眠的方法: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BTI)。
【总页数】6页(P184-189)
【作者】张斌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广州,51051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睡眠专家讲座答疑(四)睡眠医学常用诊断方法 [J], 王莞尔
2.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讲座答疑第八讲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的适应症及主要方法 [J], 孙洪强
3.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讲座答疑第六讲失眠 [J], 顾平
4.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讲座答疑第九讲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J], 王菡侨
5.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讲座答疑第十讲儿童睡眠呼吸暂停 [J], 许志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完美主义心理研究

完美主义心理研究
方新;钱铭怡;訾非
【期刊名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年(卷),期】2007(021)003
【摘要】20世纪初,Janet指出,强迫型人格障碍者有一种内在的不完美感(feeling of incompleteness),总感到自己的行为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
五六十年代Horhey、Hollender等人将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视作一个精神病理学概念。
1980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制订的《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Ⅲ)》把完美主义作为强迫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之一,此后欧美心理学界对完美主义的研究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文献明显增多。
【总页数】3页(P208-210)
【作者】方新;钱铭怡;訾非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心理系,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医院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心理系,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心理系,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
【相关文献】
1.基于高阶因子分析的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结构研究 [J], 陈功兴
2.完美主义不完美——完美主义研究概述 [J], 黄峰;;
3.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结构研究--基于字词联想的内容分析 [J], 李艳玲;王凤娟
4.完美主义与心理障碍的关系研究 [J], 张斌;蒋怀滨;邱致燕;王叶飞
5.大学生人格特质、完美主义与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J], 陈菁;李林英;姜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出现在精神分析行为疗法之后,最早由美国学者贝克提出,在20世纪70年代确立地位并被学术界认可,20世纪80年代则继续发展,目前己成为很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对目前的心理治疗的影响非常深远。
认知行为疗法是以认知行为理论为依据的心理治疗方法,它主要通过分析个人的认知来改变个人的不良行为,具有主动性、结构性和指导性等特点。
认知行为理论是从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整合而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是将二者简单的相加或拼凑,而是双方通过互相融合,实现了对认知和行为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认知行为理论把认知用在行为改变上,认为认知在情感、行为和认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协调作用,明确了认知在解决问题之时的重大作用,明确内在认知和外在环境之间具有相互作用。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内在认知改变和外在行为改变都会影响个体行为的改变。
内在认知和外在行为的改变一般具有解决问题、归因和认知治疗等几个方面。
解决问题表现在提高个体认定问题、明确行动目的、制定计划和评估各种行动方案,使得个体能够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认知调整,并可以从不同视角考虑问题和调整行为。
个体对事件发生原由的阐释被称为归因。
认知治疗是改变认知上的一些不正确的假设,例如:极端化思考、过度概括化、随意推论等。
所以,想要改变个体的行为,首先需要改变个体的认知,而这需要社会工作者在相关的服务过程中承担好教育者和陪伴者等角色,从而更好地帮助案主检验过往的认知,恢复理性的认知,最终实现改变个体不良行为的目的。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共有7种,它们分别为:放松练习,即让刚建立关系的服务对象轻松下来;系统脱敏,即在放松的情况下逐步让服务对象接触自己所恐惧的事物,逐渐克服其心理焦虑;快速脱敏,它与系统脱敏相反,需要把服务对象直接处于严重的焦虑之中;自我管理,即通过制定相关的改变计划,监测服务对象的行为,改变其所处的环境;厌恶疗法,它是将不适应行为和某些厌恶反应联系起来;模仿,即服务对象以对标人为榜样,对其进行模仿;自信训练,它通过了解服务对象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无效行为,并分析行为背后的信念价值,从而寻找有效的行为进行改变。
完美主义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

一、完美主义及其特征完美主义是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一种典型行为,而强迫性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
虽然到目前为止对完美主义还没能形成心理学上的统一定义,大多数的研究者都用“完美主义”一词描述一种负面的心理现象。
如hollender认为完美主义者是抱着全有或全无的观点来生活,按他们的想法,若其表现出的行为成果不完美,就算完全的失败。
他们会将注意力完全聚焦于其工作表现的缺点,并对负向事件有过度类化的倾向。
barrow 与moore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认知的网络,其主要内容包含期望、对事件的解释、对于自己和他人的评估。
frost 等人认为完美主义是伴随着过度批评的自我评价而且对工作设置过高标准。
这种过高标准与对失败的恐惧相联,恐惧导致回避行为,而回避行为意味着一个人必须不断地处于警戒和防御中,以避开他所恐惧的事物,因而出现了完美主义的行为成分,如仔细检查、反复考虑、拖延和中途放弃等。
在众多研究者的研究定义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完美主义具有以下的核心特征因素:自我设定的高标准;以结果的成败和成就来自我评价;较高的自我批评。
也就是说完美主义是一种认知网络,不仅对自己也对他人严格要求,对成败的判断建立于自己设定的高标准上,如没有达成标准做得再好也是失败,往往伴随着严格的自我检讨和批评。
二、完美主义的类型研究1.单维度的完美主义:适应不良观点持这种观点的多是早期研究完美主义的学者和一些临床心理学家。
单维度地提出完美主义倾向将导致心理上适应不良并与一些心理障碍相关。
如burns指出,所谓完美主义者,是指那种要求自己去追求那种遥不可及的目标的人,他们会以结果和成就来衡量自己本身的价值,然而对这些人而言,过度地要求自己去达到这种目标的时候,往往反而会伤害到自己。
pacht对临床完美主义进行了描述,同样强调完美主义者所要求的标准是自我强加的,常常超乎自我限度,需要依赖成功与成就来做自我评价,会特别留意他们所知觉到的失败,具有高度自我批评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