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综述
《文化翻译观下文化负载词汉英交传方法研究》范文

《文化翻译观下文化负载词汉英交传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课题。
作为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翻译活动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中,文化负载词作为承载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翻译质量直接关系到文化信息的准确传递。
本文旨在探讨文化翻译观下文化负载词的汉英交传方法,以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有效工具。
二、文化翻译观概述文化翻译观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语言层面的转换,更要关注文化层面的传递。
文化负载词作为特定文化的体现,其翻译应遵循文化翻译观,即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尽可能传达出原文的文化内涵。
三、文化负载词的特点及分类文化负载词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根据其特点,文化负载词可分为以下几类:人名地名、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
这些词汇在跨文化交流中往往成为翻译的难点。
四、汉英交传方法研究1. 理解文化背景: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首先要了解词汇所处的文化背景。
只有深入理解文化内涵,才能准确把握词汇的意义。
2. 选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根据词汇的特点,选用恰当的翻译策略。
对于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可采用音译或意译的方法;对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可采用解释性翻译或意译的方法。
3. 注重语境: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语境的把握。
同一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因此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翻译。
4. 灵活运用交际策略:在交传过程中,要灵活运用交际策略,如询问澄清、补充说明等,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五、实例分析以“龙舟赛”为例,这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
在翻译时,可以采用解释性翻译的方法,将其译为“dragon boat race”,并补充说明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如“a traditional Chinese water sport for celebrat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国内古诗文化负载词汇英译原则研究

福莱切 ( . . . F ec e )在翻译时没有将这 两个典 wJ B l t h r
毫 不 夸 张 。面 对 文 化 间差 异 之 时 ,译 者 要 么 在 译 文 中保 留 故 译 出 ,换 之 以意译 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式表 达 : 原 语 文 化 , 即 异 化 ;要 么 由 译 语 文 化 取 代 原 语 文 化 ,这 叫 归 化 。异 化 与 归 化 之 争 由来 己久 , 到 现 在 实 际 也 未 能 分 清 孰 轻 孰 重 。 西 方 译 学 认 为 , 持 异 化 策 略 翻 译 观 的 译 者 目的
译 者 则 有 较 大 自由度 , 可 以在 目的语 文 化 和 原 语 文化 之 间 译没有完全传达 出原文信息 。福莱切试 图用 归化法翻译这 自 由裁 量 。 森 古 普 塔 的 翻 译 思 想 是 否 对 国 内 古 诗 中 文 化 负 两 个 典 故 ,但 却 只 成 功 了 一 半 ,另 一 半 的 失 败 在 于 将 原 文
在 于 保 护 和 保 存 原 语 文 化 ; 而 倡 导 归 化 策 略 的 译 者 目的 则 接 译 出 了该 喻 意 , 成 功 地 把 典 故 的 隐 含 意 义 转 化 为 非 隐 含 在 于 便 于 增 进 自己所 处 社 会 的 读 者 对 原 文 思 想 和 意 义 的 理 意 义 ,这 是 归 化 翻 译 策 略 的 典 型 应 用 ; 望 夫 台是 居 高 远 眺 解 。 对 于 什 么 时候 采 用 这 两 种 翻 译 策 略 中 的 一 种 , 也 许 森 守望 夫君 之 地 ,此 处 隐含 着 女 主 人 公 的 爱 人 即将 别 离 的 可
同 内涵 的词 汇代 替 。
关键词 :文化 负载词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 227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中北大学/李智慧【摘要】文化负载词反映了一国的民族文化底蕴,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对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三个维度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现状进行了分析,以寻求最佳翻译,促进中外交流。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 生态翻译学 英译现状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为了更好的融入世界,中国需要将自己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关注中国文化。
汉语文化负载词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又反映了新时代的发展动向。
只有准确的对汉语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才能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加强中国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二、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是一种比较新的翻译理论。
该理论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在2001年国际翻译大会提出的。
它借鉴了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原则,强调从生态角度对原文进行翻译,即所谓的“翻译适应选择论”。
“适应”与“选择”是生态翻译学的基本标准,译者首先要适应原文的生态环境,然后再从自身角度出发对原文的生态环境进行选择,从而表达出具有新意的译作。
最佳的适应和选择造就了最佳的译文。
要实现“最佳”就要进行多维度地适应和选择。
所谓的多维度是指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
以这三个维度为视角,进行适应性选择,从而整合出适应度最高的译作。
三、文化负载词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包含社会习俗、历史典故、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宗教信仰以及行为规范等。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是文化的载体,记录了所有的文化现象。
所谓的文化负载词就是指那些最能体现文化信息并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词汇。
它是文化诸因素最直接的反映,是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或习语的集合,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
四、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的主体性,通过译者在生态环境中进行多维的选择和适应,从而产生出最佳的译作。
《释意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释意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交流愈发频繁,口译在各类国际会议、商务谈判、文化交流等活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作为传递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其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直接影响到交流的效果。
因此,从释意论的视角下研究文化负载词的汉英口译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释意论与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及重要性释意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核心是传递原文的意义和内涵,而非简单的语言转换。
文化负载词则是指那些蕴含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们是特定文化中的独特表达,反映了该文化的历史、社会、风俗等特征。
在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准确翻译是传递文化信息、确保交流顺畅的关键。
三、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的难点在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往往存在以下难点:一是文化差异导致的词汇空缺或语义不对等;二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差异;三是专业领域文化负载词的复杂性。
这些难点要求口译员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专业素养。
四、释意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策略(一)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口译员应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价值观、历史背景、社会习俗等,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准确把握文化负载词的内涵。
同时,要尊重文化差异,避免直译导致的误解。
(二)灵活运用翻译技巧1. 直译加解释:对于那些蕴含特定文化内涵但英语中无对应词汇的文化负载词,可以采用直译加解释的方式,即保留原词的意义并进行适当的解释,以确保听众理解。
2. 意译:对于因文化差异导致语义不对等的文化负载词,可采取意译的方式,将原词的意义用英语中的相应表达进行转换。
3. 借词:借鉴外语中的词汇或表达方式,使其符合汉语或英语的表达习惯。
这种方式在翻译专业领域文化负载词时尤为有效。
(三)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口译员应通过学习、实践等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对中西文化的认知、语言表达的敏感性等。
此外,还要关注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以便在翻译专业领域文化负载词时能够准确把握其含义和内涵。
功能对等视域下中国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研究

功能对等视域下中国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研究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的文化之一,因此其词汇负载非常庞大。
在英语翻译中,如何准确地传达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丰富性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功能对等视域角度出发,探讨在翻译中国文化负载词时的英译策略。
首先,功能对等视域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与原文相同的交际功能。
在翻译中国文化负载词时,需要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和内涵,确保翻译后的词语能够传达相同的文化信息。
这对于翻译中国文化负载词尤为重要,因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社会和哲学背景。
其次,英译策略可以采用意译或者文化层面翻译等方法。
意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来进行调整。
例如,将"文化大革命"翻译成"Cultural Revolution",虽然并非直译,但能够较好地传达出其背后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
另外,文化层面翻译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比和理解。
这种翻译策略需要翻译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非常深入,才能够准确理解和传达其中的内涵。
例如,将"道德经"翻译成"The Way of Virtue",不仅能够保持文化负载词的哲学内涵,还能够让英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其意义。
此外,还有一种策略是借用中文词语或者保留其音译形式。
这种策略在翻译一些特定的文化负载词时较为常见,例如"禅"被翻译成"Zen"。
这样的翻译策略既能传达出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独特性,又能够让英语读者了解到其特定含义。
综上所述,翻译中国文化负载词需要根据功能对等视域原则,确保翻译后的词汇能够传达相同的交际功能。
在具体的翻译策略上,可以采用意译、文化层面翻译、借用中文词语等方法,以保持词汇的原汁原味。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途径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途径英语的国际化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英语在不同社会及文化中的本地化。
世界各地的英语变体应运而生,因此英语已不仅仅限于英美和其他英语本族语国家使用,其作为英美文化载体的角色也相应有所改变:英语与不同的文化相结合,最终成为世界各国多元文化的载体。
英语与中国文化结合的产物同样可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
中国英语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葛传槼1980年[1]在一篇讨论汉译英的文章中提出的,后来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其中很多学者达成了共识,认为中国英语已经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有利工具,在中国人的跨文化交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肯定中国英语的学者基本上都同意这样一个定义:“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用以表达中国特有事物与现象的一种英语,是标准英语和中国特色相结合的产物。
”要把中国所特有的价值观、文化传统、社会习俗、饮食习惯、民族风情、地理风貌等等翻译成英语,让西方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肯定会出现很多标准英语中没有的词汇与表达,要翻译这样一些负载汉语文化的词汇表达,若是采用中国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汉译英策略。
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美国翻译家奈达[2]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有意义”。
译者贫乏的文化背景知识或者薄弱的文化差异意识常常导致翻译的不恰当。
虽然文化趋同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但是文化差异性也是不易消除的,由于文化差异性的存在,跨文化交际必然会遭遇一定的障碍和困难。
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由于上述因素,王银泉[3]指出“翻译中的可译性虽然占据主流,但是,翻译中的不可译性也不容忽视。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包含该民族的文化信息,这种文化信息又主要由词语承载,但也可体现在文体风格、修辞手段等形式之中。
要把一个民族特有事物或现象翻译成他族语言肯定具有一定的不可译性,这样的词汇在译入语当中也必然会面临词汇空缺,即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对等语。
中国传统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研究

ENGLISH ON CAMPUS2023年06期总第654期中国传统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研究摘 要:翻译工作者的困难在于不同文化内涵的传递,翻译总是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每一种语言文化下的独特词汇都很难用另一种语言去准确描述,这类文化负载词承载了鲜明且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文化意境,本文便针对中国传统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展开了详细讨论,希望能搜索到合适的翻译方法传播中国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负载词;英译;方法作者简介:杨丽敏(1977-),女,江苏人,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英语教学。
一、“饺子”等文化负载词的英译饺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食物,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
据传张仲景在回乡之际,正值严冬,许多贫苦百姓无处可去、无钱买食、无物御寒,甚至有不少人都出现耳朵冻烂的情况,张仲景为帮助百姓,命令其弟子在冬天熬煮汤药,将羊肉和驱寒的药物煮好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再次煮熟,连汤带面皮均分给百姓,百姓吃了后不仅全身暖和,而且耳朵发热,许多患有耳疮的百姓都被治好了,于是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开始流行在春节早上吃饺子的传统,体现了人们渴望辞旧迎新的愿望,饺子也象征着元宝和钱,包饺子则是要在新的一年诸事顺利,留住福运。
对于“饺子”这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译者大多使用归化译法。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方便外国读者理解中国传统食物,因此其翻译是“Dumpling”。
但是该单词在英语中有着其本身的含义,代表了用面粉捏成的小面团,从词义上并不能展现出饺子形似耳朵的特征,也不能展现出饺子是在面皮里包馅的制作特征,该单词不具有唯一性。
其实在以往的翻译中,“Dumpling”可以用来指中国包子、饺子、小笼包、烧麦等一系列面食食物,但却不能突出每一项食物的独有特征和深刻内涵。
因此,为了突出中华文化复杂词的文化特征和风格,现在人们越来越使用音译 “jiaozi”,或者是添加一些音译加注,辅助外国友人理解中国食物,这种翻译还保留了中国食物的特色。
《儒林外史》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研究

《儒林外史》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研
究
《儒林外史》中文化负载词大多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人物、地点、宗教礼仪、传统俗等。
如“观音”、“青山”、“礼仪”、“七夕”等,这些词汇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在特征。
对于《儒林外史》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时应该采取等值策略,即把它们译成外语中的文化负载词,如“观音”可以译作“Goddess of Mercy”,“青山”可译作“Mountain Blue”等。
这样,翻译者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以及文本中表达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此外,在翻译《儒林外史》中的文化负载词时,也可以采取增补策略,即在译文中加入其他相关的词汇,以补充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如“观音”可以译作“Goddess of Mercy(观世音)”,“青山”可以译作“Mountain Blue(山水之间)”。
最后,在翻译《儒林外史》中的文化负载词时,也可以采取说明策略,即在译文中加入解释性词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如“观音”可以译作“Goddess of Mercy (Bodhisattva Avalokitesvara)”,“青山”可以译作“Mountain Bl ue (A scenic landscape of hills and streams)”。
综上所述,翻译《儒林外史》中的文化负载词时,可以采取等值策略、增补策略和说明策略,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以及文本中表达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广西 民族大学 外 国语学院 ,广西 南宁 5 3 0 0 0 6)
[ 摘
要]汉语 文化 负载词在 翻译研究 中占据 着越 来越 重要的地位 , 其 英译 面・ 临着各种 问题 与不 同程度 的 困难。近年
来, 汉语文化 负载词 的英译研 究越 来越受到 国内学者 的重视 , 并逐 渐发展 成为该领 域的研 究热点。本 文梳理 了近年 来 国 内学者在汉语文化 负载词英译领域 的研 究成果 , 对汉语 文化 负载词 的英译 策略、 汉语 文化 负载 词的英译 研 究文本 、 汉 语 文化 负载词英译研究 的视 角等 内容进行 了分析和归纳。
载词英 译 领域 的研 究成 果 , 对汉 语 文化 负 载 词 的英 译 注等 多种方 式 为词 目提供 完整 、 全面 、 准 确 的信息 J 。 策略 、 汉 语 文化 负 载 词 的 英译 研 究 文 本 、 汉语 文 化 负 载词英 译 研究 的视 角等 内容 进行 了分 析 和归纳 。
受到 国 内学者 的重 视 , 并 逐 渐发 展 成 为该 领 域 的研 究 性优先、 体现源语文化 内涵 、 保持一致性和完整性 以 热点 , 因此 , 本 文 梳理 了 近期 国 内学 者 在 汉语 文 化 负 及 多样 性 等原 则 , 利用 对 应 词 、 解释性释义 、 扩 注、 标
二、 汉 语 文化负 载词 的英 译研 究文本
来, 认 为 文 化 负 载 词 承 载 着 民族 文 化 信 息 , 反 映 着 深
汉 语文 化 负载词 的英 译研 究 还 体 现在 以词 典 、 中
刻 的 民族 文化 ¨ J 。汉 语 文 化 负 载 词 指 那 些 标 志 中华 国古代经典著作 、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等为蓝本 , 探讨 民族文 化 中特 有 事 物 或 具 有 中华 民族 色 彩 与 历 史 背 文 本 内容英 译 、 分 析译 者对 汉 语 文化 负 载词 的英译 处 景 的词 、 词 组及 习语 。因汉语 文 化负 载 词 生 动形 象 地 理 、 总结 出相关 文化 负载词 的规 律性 翻译 途 径 或 方法
第3 0卷 第 2期
Vo l _ 3 0
No . 2
兰州教 育 学 院学报
J 0 URNAL 0F L ANZ HOU I NS T I T U T E 0F EDUC AT 1 0N
2 0 1 4年 2月
Fe b. 2 01 4
汉 语 文 化 负载 词 英译 研 究 综 述
为 翻译 的难 点 , 对此 , 学 者 们 分 别 提 出 了不 同 的 翻译 的成 败在很 大 程度 上取 决于 处理 文 化 负 载词 的得失 , 策略 。如 晏小 花 、 刘 祥 清认 为 , 汉 英 翻 译 中处 理 文 化 如 果 文化 负载 词处 理不 当 , 中 国文 学作 品 尤其 是 古 典 空缺 现象 时应 本着 文化 平等 的态度 , 适 应 文 化交 流 的 文学精品的丰 富文化 内涵将无法传递给渴望 了解 中 客观要 求 , 尽量 运 用异化 译 法 , 将 文化 空 缺词 译 成 “ 中 国文化 的译 语读 者 , 文化 负载 词 的 翻译 不仅 需 要 译 者 国英语 ” 。王银 泉 以 2 0 0 8年北 京奥 运会 吉祥 物 “ 福 精 通英 汉两 种语 言 , 更需 要译 者 正确 全 面地 了解 中西 娃” 这 个文 化 负载 词 为 例 , 探 讨 了此 类 文 化 负 载 词 的 方不同的文化 ; 唐建福和张欣分析了《 孙子兵法一 翻译 策略 , 并指 出 , 根据 客观 需 要 和现 实 目的 , 此类 词 百则 》 中文 化负 载词 的规 律性 翻译 途径 : 即采用 “ 语 义
反 映 了 中 国文 化 的个性 特征 , 被 视 为世 界 各 国了解 中 等 方 面 。
国文化 的重要 载体 , 而在 翻译 研 究 中 占据 着 越来 越 重
第一 , 以 词 典 为 蓝 本 的汉 语 文 化 负 载 词 英 译 研
要 的地 位 。与 此 同时 , 汉 语 文化 负 载词 的独 特性 和 意 究 , 如姚 喜 明 的《 汉英词 典 编纂 中文化 特色 词 的处 义 的复杂性 也 使 其 英 译 面 临着 各 种 问题 与 不 同程 度 理 》 , 作 者在 文 中指 出 , 译 者对 于汉 英词 典 中文化 特 色 的 困难 。近年来 , 汉 语文 化 负载 词 的英 译 研 究越 来 越 词的处理不宜过多使用解释性释义 , 而是要遵守替换
[ 关键词 ]汉语 文化 负载词 ; 定义; 分类 ; 英译 策略 ; 英译视 角 [ 中图分类号 ]H 3 1 5 . 9 [ 文献标 志码]A [ 文章编 号]1 0 0 8 - 5 8 2 3 ( 2 0 1 4 ) 0 2 - 0 1 3 9 - 0 2 [ 收稿 日期 ]2 0 t 3—1 】 一 2 7
一
第二 , 以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为对象 的文本研究 ,
比如 张红艳 的 《 试 评 <红 楼 梦 >中 文 化 负 载 词 的 翻
、
汉语 文化 负载 词的 翻译 策略
译》 、 唐建福和张欣的《 从英译 < 孙子兵法一百则 > 谈
汉 语 文化 负 载 词 因其 丰 富 的 社 会 》 等; 其 中, 张 红艳 认 为 , 文 学 翻译
文 化 负 载词 又称 文 化 词 汇 、 文 化 内涵 词 、 文 化 特 对 的 优 劣 , 译 者 采 取何 种 翻译 策 略 应 取决 于语 境 、 语
有词 、 文俗 负 载词 、 文化空缺词 、 文化专有项 、 国俗 语 体 、 目的等 多种 因素 。
义 等 。胡 文仲 把 文 化 负 载 词 与 非 文 化 负 载 词 区分 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