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制度绩效与经济变迁
产权管制放松与制度绩效变迁——来自广东经济非均衡转轨的证据

《 产经评论)oo年 3 2l 月第 2 期
产权 管制 放 松 与制度 绩效 变 迁
来 自广东经 济非 均衡 转轨 的证 据
何 一鸣
[ 摘要 】 过去大量 的研 究强调政策、 区域 、 禀赋等对广东 经济转轨 绩效的影响 , 文从产权 管制 放松的角 论 度 出发 , 构建 了一个简单的博 弈论模型, 旨在分析广东政府放松对 资源 配置权利的管制对经济 转轨 产生的制
理 和 制度 逻 辑 。
[ 关键词 ] 产权管制; 制度绩效; 经济转轨 ; 均衡发展
[ 中图分类号] 11 [ F 2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6 4— 2 8 2 1 )20 5 .8 17 8 9 (00 0 - 0 1 , 0
一
引
言
自 17 98年底 的十一届 三 中全会 召开 以来 , 中国经 济制度 一直坚持 采用 渐进式 市场化 取 向的转 轨模
【 收稿 日期 ]00— 1—2 21 0 1 [ 作者简介】 何一鸣 , 经济学博士 ,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 院讲师 , 研究方向为新制度经济学。
・
5 ・ 0
享到市 场化 改革 与经 济发展 的成 果 。因为 在市 场化 改 革 的过 程 中 , 只有 让 全体 社 会 民众 成 为 改革 成果 的最大 受益 者 , 能减 少 因利益 冲突 而产生 的社 会 震 荡 , 可能 为 后续 的改 革搭 桥铺 路 。同时 , 果从 才 并 如 区域 经济 的视角 上看 , 我们 又可 以把 区域分 为东 南西 北 四个局 部 区域 , 而拉动广 东经 济发 展 的一直 主 要 是南部 的珠 江三 角洲 地 区 , 而广 东北 部和 东西 两翼 的 经 济发 展水 平 要 逊 色得 多 。如 果 我们 进一 步 从 产
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老制度主义:(对他的历史地位以及理论价值作出客观的评价,可以参看张宇燕1993的论文、Ekelund and Hebert1997的第16章以及贾根良1999的论文)凡勃伦(老制度主义创始人)的著作必读!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1899), New York, Macmillan, 1908The Theory of Business Enterprise (l904),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78The Instinct of Workmanship and the State of the Industrial Arts, New York, Macmillan, 19l4The Higher Learning in America: A Memorandum on the Conduct of Universities by Business Men, New York, B. W. Huebsch, l918The Place of Science in Modern Civilization (l9l9),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l990 The Vested Interests and the State of the Industrial Arts, New York, B. W. Huebsch, 19l9The Engineers and the Price System (192l),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1ishers, 1983 Absentee Ownership and Business Enterprise in Recent Times, New York, B. W. Huebsch, l923A Veblen Treasury: From Leisure Class to War, Peace and Capitalism,ed. Rick Tilman, Armonk, New York, M. E. Sharpe, 1993康芒斯:《制度经济学》(重视国家和法律制度的作用,他还以对劳动问题的研究而闻名)米歇尔:以货币、物价和危机为主要研究对象,注重经验资料和统计分析。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2 世纪 8 年代 以来 ,以新制度经济学为代表的制度学派提 出,资 0 0
诺思在 《 西方世界的兴起》中分析 了英国和 西班 牙因产权 制度 的差
本积 累、 技术进步等 因素与其说是经济增长的原 因, 不如说是 经济增长 异而导致 的不同的经济发展结 果。1 纪 ,英国和西班牙 同是最 早发 6世
规 、规章等) 、非正式规 则 ( :社会 习俗 、行 为规范、道德规 范、信 济发展 的良好制度环境 ,从此 , N ̄ S 如 英I 7持续的经济发展 。 然而 ,s r ]
仰等) 及它们的实施特征。 , 一时期的西班牙实行的则是 “ 主专制”政体 , 君 代表封建利益 的羊毛团 正式规 则包 括 : 1 ()政治规则 ( 即政治体制) 2 ;( )经济规 则 ( 即产 ( 即羊毛 出口商和专门养羊 的地 主组成 的利益 集团) 和政府谈判 中获 在 权) 3 具体 的单个合同 。政治体 制和产权是 互相影响的。一方面 ,国 得 了更多 的特权 , () 政府把羊毛 出口作为主要税源 , 羊毛团可以在农田随 家依 靠垄 断暴 力 , 负责界 定产权 并保证 产权的实施 ; 另~方面 , 由产权 意放牧羊群 , 农民的损失得不到应有的赔偿。对羊毛团有利 的制度 安排 所决定的经济利益 的结构也将 影响到政 治体 制。 从短期看 , 每个时期的 阻碍 了土地产权制度 的发展 , 由于从羊毛出 口中获得 的政府 收入经常不 各种利益集 团都 会插手政治舞 台 ,尽量使 政治剧情 的发展更有利 于 自 足, 往往 出现 国家侵 占、没收私有财 产和 单方 变更 合同等事 件 , 更加妨 己 : 长期看 , 从 经济发展也 影响到政治体 制的演变。经济规则就是通常 害 了市场秩序 的形成。最后 , 西班牙的经济渐渐衰落。诺思认为 ,英国 所谓的产权 。 阿尔钦认为 , 产权是一个社会强制实施对某种经济物品的 经济率先发展 的主要原 因是建 立了良好 的产权制 度 ; 而西班牙经济停滞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经济绩效评价

产积 极性 ,激发 了土地 和劳 动 力的潜 力 ,
成 功 地 推 动 了 农 村 经 济 的持 续 高 速 增 长 。 但 是在 当时农业基 础设施 投入 明显减 少 , 而 且 由 于 土 地 调 整 经 常 发 生 , 农 民 对 土 地 的 长 期 预 期 不 乐 观 ,从 而 影 响 了 对 土
包 , 过 土 地 制 度 改 革 , 动 了 农 民 的 生 通 调
采 用计 量分 析 的 方 法 ,对 农村 土 地 制度
变迁 的 经 济绩 效做 出评 价 ,探 讨 中 国农 村 土地 制 度 的 改革 趋 向 。 关 键词 :农 村 土地 制 度
度 变 迁
段 ,土地 归农 民所 有 ,但是 由初级 合作社
等 一系列 动态 过程 , 即制度 变迁 。农村 土
高级社 的时间较短 ,在一定程度 上挫 伤了
农 民 的 生 产 积 极 性 。 1 5 —1 7 9 8 9 7年 , “ 大 跃 进 ” 和 人 民 公 社 化 运 动 兴 起 ,农 村 土 地 由 集 体 所
不大 。
地 的生产 投入 。1 9 9 3年 以后 ,为 了稳 定
土 地 承 包 关 系 , 全 国 开 始 第 二 轮 土 地 承 包 , 实土地承 包期 “ 延长 3 年 不变 ” 落 再 0
( ) 9 7 9 7 实行 农 村 土 地 集体 二 1 5 1 7 年
制 度 是 农 村 经济 发展 中 的基 础 性 制 度 。
有 、集 体经 营 中存 在的 问题 ,自 1 7 9 8年
以 来 , 别 是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以后 , 国 特 我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对中国的现实意义诺斯一直致力于发展一种分析长期制度变迁的框架,而《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是诺斯对制度研究的系统总结。
诺斯的结论和研究,不仅涉及到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对当今中国更有实践意义。
标签:诺斯制度变迁中国诺斯把制度纳入经济学分析的框架之内,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和供求均衡分析法来分析制度的变迁。
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构成了制度变迁理论。
把诺斯的制度变迁引入中国近二十年,中国学者从介绍、传播新制度经济学,转向分析和研究,并应用其理论对中国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
一、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1.制度变迁的定义。
诺斯给制度下了定义:“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诺斯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指出“制度变迁一般是对构成制度框架的规则、准则和实施组合的边际调整”。
制度变迁包括制度创新。
2.制度变迁的原因和条件。
诺斯从相对价格变动中去寻找制度变迁的原因。
诺斯认为农奴制度的兴起是由于土地丰裕而劳动力短缺,因而建立一种农奴——领主契约是有效率的,随着人口增长,要素价格发生变化,于是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诺斯根据成本受益分析方法,只有当制度变迁带来的预期收益大于其产生的预期成本时,制度变迁才能实现,反之,制度变迁将受到阻碍。
诺斯认为制度变迁的动力在于主体期望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
潜在利润就是指外部利润,是指在现有制度下不可能得到的利润。
主要来源有四个方面:规模经济、外部性的内部化、交易费用的降低和风险的分担。
由于生产中的规模经济的要求,以及实现外部性内在化、降低交易成本,经济组织有必要进行创新。
诺斯断言大多数都是风险的厌恶者,如果有能克服风险倾向的制度创新,制度就会发生变迁。
3.制度变迁的路径。
由于市场不完全,制度变迁不可能总是按过去的选择一直进行下去而不发生改变,可能一个偶然事件就会改变制度变迁的方向。
制度变迁理论

整体变革式制度创新会受到旧制度的顽强 抵抗,特别是那些旧制度的受益者会千方百 计阻挠新制度的建立,因此,整体变革式的 制度创新往往会导致社会震荡和冲突。
局部制度变迁:同一轨迹的单个制度变迁 ,如粮食流通制度变迁、土地制度变迁、社会 保障制度变迁等等。与局部制度相对应的制 度均衡称之为局部制度均衡。当然,这种变迁 也可以与整体制度变迁同时进行,因为整体制 度变迁就是由同一轨迹的单个制度变迁加总
制度变迁的各种方法、途径不能等同于制度 变迁本身,因而,制度创新是导致制度变迁 的方法、途径,而不是制度变迁本身。
二、关于制度变迁的事例 Fatherhood economics
人们会对制度产生需求, 是因为制度能够 给人们提供便利、增进人们的利益,这种方便和 利益就是制度发挥的功能和作用。
当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时,人们渴望有法 律法规以及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以有效地制止 这种状况。
公共性(面向全体公民)
目标多元性(测量其绩效更为困难)
政府在制度变迁中作用的两面性:积极 性与消极性。(诺斯悖论)
国家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国家权力 是保护个人权利的最有效的工具;同时,国 家权力又是个人权利最大和最危险的侵害者 ,因为,国家权力不仅具有扩张性质,而且 其扩张总是依靠侵蚀个人权利实现的,在国 家的侵权面前,个人是无能为力的。导致无 效的产权安排和经济衰落。这就是有名的“ 诺思悖论”。
张宇燕在华南师范大学演讲
路径依赖的存在提醒人们在进行制度创 新时,初始的制度选择是极为重要的。初始 的制度选择有差错,将可能会使整个制度创 新最终远远偏离目标,即“差之毫厘,失之 千里”。
路径依赖要求人们在渐进的过程中,做 出任何一项制度变革,都要十分谨慎地不仅 要考虑其直接后果,还要研究其长远的路径 影响,以免出现积重难返的情形。而且在偏 离的路径上走得愈远,回到正确路径需要的 代价就会愈高,以致最后导致整个制度创新
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分析——基于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视角的山东省实证

( ) 二 改制后的农信社支农发展成效
指标体系主要采用近年来农信社的信贷资金投 向、 三信” “ 工程建设 、 农业贷款余 额 、 农户贷款余 额、 农户联保贷款、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及其增长
等指标进行统计核算与客观反映。 主要分析方法采 用C D生产函数。
联社 、1 个县级联社 、6 18 1 家农村合作银行 , 营业 网
专项票据兑付资金 的利息收人 、 特种存款的利息收 入等。 可变期政策扶持” V 表示。 “ 用 2 数据来源。 . 本研究所使用数据主要来源于在 全省农信社实地调研 中随机选取的 4 家县级联社 8 的指标数据汇总整理所得 。 时间期限为 20 年末 ~ 02 20 年末 。 07 所有指标变量中, 用下标 i 表示第 i 家县
指标 。
( ) 一 票据置换 因素影响下的农信社财务状况
与经 营利润
( ) 一 改制后农信社 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效 山东省农信社共设有 1 个市级办事处 、 个市 4 3
表 1 山东省 D A县联社经营利润来源构成情况
单位 : 万元
\ 项目
\
经营利
润总额
经营利润中 :
政 扶 政 扶 政 扶 策 持 策 持 策 持
0 13 5 56 l O 0 24 4 22 6 56 2 37 37 13 5 26 1
20 0 5年末
20 末 06年 20 年末 07
4O 98
54 58 7 3 05
2 9 99
10 21 17 26
【 作者简介 】 宋磊, 山东 女, 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 研究方向: 农村金融与财政。
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与应用

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与应用制度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结果影响的学科。
它以制度为分析单位,关注制度如何塑造和影响经济行为、资源配置和社会效益。
本文将介绍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1. 简介制度经济学关注经济活动的规则、制度和制度变迁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它强调社会制度对于个体行为和经济制度的塑造作用,认为制度的有效性决定了经济发展的走向。
制度经济学包括组织经济学、法律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分支,通过多个学科的融合,揭示了制度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
2. 制度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对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制度规则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模式和经济结果。
例如,私有产权制度能够提供明确的产权界定和保护,鼓励创新和投资;而公有制度则可能产生资源浪费和低效率。
制度通过规定契约、约束和激励机制,影响着个体的决策行为和社会的整体效益。
3. 制度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对资源配置起到决定性作用。
良好的制度安排能够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正性,推动经济发展。
例如,市场经济制度能够通过价格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计划经济则容易出现资源浪费和短缺。
制度创新和改革可以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
4. 制度对社会效益的影响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对社会效益产生重要影响。
一方面,公平、透明、稳定的制度能够提高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增强社会福利和人民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腐败、不确定性和不公正的制度则会损害社会效益,导致资源浪费和社会不公平。
为了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需要建立和完善健全的制度规则。
5. 制度经济学的应用制度经济学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政策制定和改革中,需要考虑制度的影响,避免盲目采取一揽子经济政策。
通过深入研究制度,可以找到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最佳平衡点的路径。
同时,在国际比较和发展经济学中,制度经济学也被广泛运用,帮助解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度经济学 理论基础 扩展、提升篇(二)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诺思 “经济学家们已经正确地认识到经济学是一种选择理论。然而要改善人类的前景,我们必须理解人类决策的来源,这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必要条件。 ——诺思(2005,P。170)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一点说,它们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 “institutions”基本上由三个基本部分构成:“正式的规则,非正式的约束(行为规范,惯例和自我限定的行事准则)以及它们的实施特征(enforcement characteristics)” 制度分析方法论基础中三个基石性问题,即(1)人类合作(2)制度分析中的行为假定(3)以及人类交换中的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s)问题。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不仅有财富最大化的行为,还有利他主义(altruism)和自我约束的行为,而这些不同动机会极大地改变人们实际选择的社会结果。 诺思还认为,人们是通过某些先存的心智构念(preexisting mental consttructs)来处理信息各辨别环境的,因而这些先存的心智构念对制度的形成、维系和变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诺思还深刻指出,由于在人类的社会互动过程中,每个人所拥有的有关他人行为的信息均是不完全的,因而,每个人在社会选择中处理、组织以及利用信息时均存在着一定的心智能力上的局限(原因)。 “人的这种心智能力与辨别环境时的不确定性结合在一起,便演化出了存在简化处理过程的规则和程序,由此而形成的制度框架则通过结构化人们的互动,限制了行为人的选择集合。” 诺思说“我的制度理论是建立在一个有关人类行为的理论与一个交易费用的理论相结合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当我们将这二者结合在一起时,我们就能理解一种制度的存在,以及他们在社会运行中发挥了何种作用。” 为什么研究制度问题要从非正式约束开始呢? (1) 即使在像当代西方国家这样法制化比较健全的发达经济体中,正式规则也只是人们社会选择之约束的很小一部分(尽管非常重要),而人们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换中的非正式约束则普遍存在。 (2) 在人类社会诸种文化传统中所逐渐形成的一些非正式约束,包括人们的行事准则(codes of conduct)、行为规范(norms of behavior)以及惯例(conventions)等,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都会在社会演化中对(行为人)的选择集合产生重要影响。 (3) 由于文化中衍生出来的非正式约束往往并不会对正式规则的变化作出即时反应,因而这些非正式约束嵌套在其中的文化则会在“制度的渐进演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成了路径依赖的根源。” 正式规则包括政治(司法)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一般而言,政治规则 决定经济规则。换句话说,产权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契约一般是由政治决策过程所产界定并实施的。当然,经济利益结构也会对政治结构产生影响,因而诺思提出“规则来源于自利”,从而“规则的设计通常将服从成本考虑在内” 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要点:有效率的产权结构是经济活力的源泉;国家决定产权结构,因而国家最终要对造成经济的增长、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意识形态是个人与其环境达成协议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其功能是弱化偷懒和“搭便车”的道德风险,它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历史上国家的不稳定性,国家的兴衰。 尽管明确的规则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检验在不同条件下经济体绩效的实证数据的基本来源,然而这些规则与绩效之间事实上并不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经济组织的最大化行为型塑制度变迁方向的三个具体途径: (1)派生出了投资于各种知识的需求;(2)有组织的经济活动,知识存量与制度框架之间的持续互动;(3)作为组织的最大化行为的副产品,非正式约束也会有渐进性的改变。 非正式约束的主要作用是修改、补充或扩展正式规则。因此,正式规则或其实施的变迁将导致一个非均衡状态的出现,因为构成稳定选择理论的基础是一个包括正式与非正式约束以及各种实施在内的综合因素 理解制度以及制度变迁之困境的关键,就在于人们能认识到,他们生活在其中的那些构成行事准则和规则的东西是在长期中逐渐深化而成的。 制度分析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研究博弈规则,而是研究个人对这些规则的反映,尽管这些规则可以即时改变,但个人对规则变化却是一个极其复杂和缓慢的过程。规则的变化要求规范、惯例和非正式准则的调进。 为什么相对价格的根本性变化仍是制度变迁最重要来源? 相对价格的变化,不仅能改变“个人在人类互动中的激励”,而且能改变人们的口味和偏好,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一些“先存的心智构念”并最终导致制度的变迁。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解释变量,这即是说,一个微小的历史事件可能导致某些制度产生并没着某种路径长期沿存下去。 型塑制度变迁的路径的两种力量: (1) 报酬递增(2)明显的交易费用为其特征的不完全市场 在一个制度报酬递增的动态世界里,行为人的不完全或笨拙的努力所反映出 来的是:以现有的心智构念——观念、理论和意识形态——来辨识复杂的环境是多么的困难。 发展路径一旦被设定在一个特定的进程上,网络外部性、组织的学习过程以及得自于历史的主观模型,就将强化这一进程。 人情关系依然是许多政治和经济交换的关键。产生这种人情关系的制度框架在演化过程中既不能带来政治的稳定,也不能使现代化技术潜力得到持续的发挥。 制度是理解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相互关系对经济成长(或停滞、衰退)之影响的关键。 《理解经济变迁过程》 2005 P85 良序运作的市场需要政府,但不是任何政府都能做到这一点。必须存在一些政府攫掠市场制度。因而,要解决这些发展问题,就需要设计一些政治制度,从而为良序动作的经济所必需的公共物品的供给奠定基础,同时,亦能限制政府及政府官员折自由裁量权和权威。 《历史上的交易费用》 1997 P149—152 在历史上,有三个关键因素导致了交易费用的降低,它们分别是: (1)那些使非人脉关系化交换得以可能和可行的市场制度的出现(2)政府保护和实施产权的信念的确立(3)现代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收益的增加。 作为经济增长必要条件的被明晰界定且能被有效实施的产权结构,只有在政治自由和公民权利能得到确保的情况下,其本身才能得良序工作。 只在有经济竞争存在且复杂的经济组织出现的前提条件下,可持续的竞争民主才有可能。 诺思越来越重视人们的观念,认知,心智构念和意向性在人类社会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宪政民主政制在四个方面可以确保一个市场经济秩序的良序运作(诺思,2005 P107-108) (1)对政府官员行为的限制。政治秩序的关键,就在于对政府官员的可信限制。公民权利及其所隐含的对政府的限制,必须对政府官员来说是能自我实施的,那违背这些限制就会危及一个政治领导人未来的政治生命。 (2)成功的宪法可以通过赋予公民权利以及对政府决策施加一些其他限制来部分减少政治舞弊(stacks of politics) (3)产权和个人权利必须得以很好地界定,以致这些权利被侵犯时,公民们能清清楚楚地知道。 (4)国家必须提供尊重这些权利的可信承诺,以保护人们不受公共官员的机会主义以及剥夺行为所侵害。
North 2005 PPviii_iv 人类演化变迁的关键在于参与者的意向性……人类演化是由参与者的感知(perceptions)所支配的;选择——决策是在对旨在追求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的目标的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的感知中作出的。因而,经济变迁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行为人对自身行为结果的感知所型塑的刻意过程。 在信念体系和制度框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信念体系体现了人类处境的内在表诠,制度则是人类施加在所处环境之上以达致合意结果的结构。 因而,信念体系是内在表诠,制度则是这种内在表诠的外在显现(manifestation)。 North.2005.p61-62(先存心智构念 mental constructs) 个人所形成的用来解释周围世界的心智构念部分是从他们的文化遗产中产生的,部分是从他们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 “局部的”日常问题中所产生,还有一部分是“非局部的”学习结果。 “人类的基因特征提供了心智的初始建构(initial architecture);心智与文化遗产和个人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型塑了学习。” 基因、文化遗产和个人经验,便构成了人类学习的“三个来源”。 路径依赖:从过去衍生而来的制度和信念影响目前的选择。 按照哈耶克的见解,市场经济是一种不断自我生长和自发扩展的人类合作秩序。在人类历史上,这一合作与扩展秩序常常被一些未知的社会因素和社会机制所制约,致使这一扩展秩序不能自我扩张而占据整个社会,因而历史上的市场经济好像被困在一个与世隔绝的“钟罩”内。因此,“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的市场经济被种种社会因素所阻断和隔膜的社会安排称作“布罗代乐钟罩”。 诺思,瓦理斯和温加斯特指出,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曾存在过三种社会秩序:原始社会秩序;有限进入社会秩序;开放进入社会秩序。 诺思 2005 P104 秩序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秩序同样也是建立和维系个人自由和产权的各种条件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而我们将个人自由和产权与一致同意的民主的社会联系在一起。不断增进我们对秩序和无序之根源以及从一种秩序向另一种秩序转型的理解,对于理解经济变迁来说是必要的。
1. 制度与制度变迁绪论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 关系的约束。 制度约束包括两个方面:(1)有时它禁止人们从某种活动;(2)有时则界定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某些人可以被允许从事某种活动。 组织包括政治团体(政党、参议院、市议会、行政机构),经济团体(厂商、工会、家庭农场、合作社),社会团体(教堂、俱乐部、体育协会),以及教育团体(学校、大学、职业培训中心)。这是些为达至某些目标并受共同目的约束的个人团队。 制度变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是因为制度变迁在边际上是一种列规则,非正式约束,实施的形式及有效性变迁的结果。此外,制度变迁一般是渐近的,而非不连续的。这些都是因这社会中非正式约束嵌入的结果。尽管正式约束可能由于政治或司法决定而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但嵌入在习俗、传统和行为准则中的非正式约束可能是刻意的政策所难以改变的。 制度决定经济绩效,而相对价格变化则是制度变迁的源泉。 制度与组织的交互作用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制度,与经济理论中那些标准的约束一起,决定了存在于一个社会中的机会。组织是为了利用这些机会而被创造出来的。组织演化又会改变制度。 制度变迁路径取决于:(1)由制度和从制度的激励结构中演托出来的组织之间的共生关系而产生的锁入效应;(2)由人类对机会集合变化的感知和反应所组成的回馈过程。 锁入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制度矩阵有报酬递增的特征,而这个特征是从组织对其所由而生的制度框架以及衍生于制度的网络外部性的依赖中产生的。 人们常常不得不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行动,处理那些通过心智构念而得来的信息,因而,他们常常是行进在无效率的路径上。政治和经济市场的交易费用固然催生了无效率产权,但使这产权长期得以驻存的,则是市场参与者在试图理解复杂问题时所采用的不完美的,主观主义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