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流行病学
医院感染学常见医院感染

48
血液感染-流行病学
❖感染率
•我国医院内败血症发病率为0.11% •各医院不同,有的高达0.95% •占医院内感染:约5%
❖感染源
•病人自身、其他病人、污染的医用器械等 •多为散发,常系继发性感染 •少数情况下可发生局限性或暴发性流行
49
血液感染-流行病学
❖感染途径-原发性败血症
•来自免疫力衰弱宿主的隐性感染或其正常菌群 •导管感染为原发性败血症的主要诱因 ▪静脉内操作相关败血症:金葡菌多见,次CNS ▪与输液相关的败血症:90%为克雷伯菌 ▪静脉高营养液输注相关的败血症:常为白色念 珠菌,其次为金葡菌、克雷伯菌等 •其他:动脉导管、血液透析、介入治疗等
50
血液感染-流行病学
指患者住院期间由细菌、真菌、支原 体、衣原体、病毒或 原虫等引起的感 染性肺病。
6
呼吸道感染:病原学
• 多种多样 • 最常见细菌,其次真菌、病毒 • 以G-杆菌为主 • G+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增多 • 真菌感染明显增多 • 结核分支杆菌感染有回升趋势 • 混合感染占半数以上 • 厌氧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亦有
33
感染性腹泻-病原学特征
•病原体广,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原 虫等多种微生物。
•细菌和病毒占绝大部分:沙门菌、志贺 菌、轮状病毒、致病性大肠杆菌。
•志贺菌属细菌传染性强,易发局部流行 •幼儿病毒性胃肠炎:轮状病毒及腺病毒
•因菌群失调所致内源性感染菌种比社会 感染多。
35
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
❖(一)流行特征 •感染率:院内肠道感染率0.41%,占院内
医院感染分类
病原体来源 内源性医院感染 外源性医院感染
感染部位 感染的微生物学
细菌 病毒 真菌
医院感染的定义和院内感染的流行特征

增加医疗费用
治疗医院感染需要额外的医疗资源 和费用,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增加死亡率
部分医院感染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 症和死亡,如肺炎、败血症等。
流行特征
医院内感染的流行特征因地区、季 节、医院类型等因素而异,具有多 样性和变化性。
02
院内感染的流行特征
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率与死亡率
院内感染的发病率通常高于普通 人群,且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甚至死亡。
报告制度与流程
报告制度
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报告制度,要求临床科室及时上报医院 感染病例,院感管理科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和上报 医院感染信息。
报告流程
医院感染报告流程包括临床科室发现感染病例后及时上报院 感管理科,院感管理科对上报病例进行核实和整理,并将分 析结果上报给院感管理委员会,最后由院感管理委员会决策 并监督执行。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 成果 • 医院感染防控意识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重视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医院感染防控体系,对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报告有明确的规定。 • 开展了针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了他们的感染防控意识和技能。 • 不足 • 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较高,说明现有的防控措施还有待加强。 • 部分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不够,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 • 有些医疗机构在感染防控方面的投入不足,需要增加资金和人力投入。
监测与报告的重要性
保障患者安全
通过监测和报告医院感染情况,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源,有效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
提高医疗质量
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是衡量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监测和报告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医院感染问题,提高医疗质 量。
医院感染的定义及院内感染的流行特征

加强手术室空气净化系统的维护和保养,确 保空气质量达标,加强手术过程中的空气消 毒等
案例三
感染类型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导致感染事件,病 原菌为丙肝病毒等
感染传播途径
通过血液传播,如医务人员与患者 接触过程中不慎被患者血液污染等
感染原因
医务人员防护意识不足,操作过程 中未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如未戴手 套、未穿隔离衣等
提高医务人员防护意识
总结词
医务人员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主力军,提高医 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可以有效地减少医院感染 的发生。
详细描述
医务人员是接触患者最频繁的人群,也是最 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的人群。提高医务人员的 防护意识,包括正确佩戴口罩、正确洗手、 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等,可以有效地减少医院 感染的发生。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 教育,提高其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感染的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 之一,包括医护人员与病人之间的接 触、病人与病人之间的接触等。接触 传播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 广,但可以通过加强消毒隔离措施、 提高个人卫生意识等手段有效预防和 控制。
空气传播
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飞 沫、气溶胶等传播方式扩散传播。空 气传播是某些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 播途径,如流感、肺炎等。空气传播 的特点是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 但可以通过加强空气消毒、佩戴口罩 等手段有效预防和控制。
增加医疗成本
医院感染需要额外的医疗 资源和费用,增加了医疗 成本和负担。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加强消毒隔离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消毒隔离制度,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手卫生规范, 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强化病原体监测
医院应加强病原体监测,及时发现 并隔离感染病人,防止病原体传播 。
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病学调查标准操作规程

搜索病例
按照病例定义进行识别和分类,按不同类别进பைடு நூலகம்计数。
个案调查
1.开展病例个案调查,获得病例的发病经过、诊治过程等详细信息。
2.个案调查内容-一般包括基本信息、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等。
3.个案调查表可参照WS/T 524- 2016《医院感染暴发控制指南》附录A。
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病学调查标准操作规程
持有部门:文件编号:
制订者:审核者:版次:
制订日期:审核日期:执行日期:
适应范围:
适用于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病学调查时。
前期准备
1.管理机制:多部门协作,确保人员、设施和经费到位。
2.了解现场信息:发病地点、人数、可疑感染源和病原体、事件严重程度。
其他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发现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时,应遵循“边调查、边控制、及时应对、妥善处置"的基本原则。
2.流行病学调查中,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临床医务人员、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及医院管理人员等应及时进行信息的交流、更新与反馈。
医院感染爆发流行病学调查流程图
重新调查并验证假设
重新回顾和审视前面每一个过程是否正确。
1.病例筛查:核实暴发。
2.病原调查:证实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3.现场调查:原因推断。
4.分子流行病学:证实同源性。
5.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证实相关因素。
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包括标题、前言(事情经过)、基本情况、核实诊断、病因或流行因素推断验证、.诊疗防控措施与效果评价、问题与建议、小结。
3.描述疾病谱的特征,核实诊断。
建立病例定义
1.病例定义是确定调查对象的划分依据;病例定义以调查对象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依据,应明确限定时间、地点和人群;必要时可有影像学或检验资料,不应包括所研究的暴露和危险因素。
医院感染的定义及院内感染的流行特征

医院感染的定义及院内感染的流行特征一、医院感染的定义医院感染,也称院内感染,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感染的疾病,与其入院时已存在的疾病无关。
医院感染可来源于医务人员、设备、环境和其他患者,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真菌等。
根据感染部位,医院感染主要可分为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血液感染、伤口感染等。
二、院内感染的流行特征院内感染的流行特征主要包括感染率高、流行病学特点明显、致病菌耐药性增加等。
1. 感染率高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主要原因是医院内人员和设备密集,患者免疫力低下,易受感染。
根据统计数据,大约有10%的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康复。
2. 流行病学特点明显院内感染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点。
通常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人群中暴发,且传播迅速。
例如,手术室、ICU等重症监护病房是院内感染最容易发生的地方,手术后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是常见的院内感染类型。
3. 致病菌耐药性增加另一个院内感染的突出问题是致病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加。
长期、滥用抗生素、不合理用药以及病原菌自身的耐药机制是导致菌株耐药性增加的主要原因。
耐药性的增加不仅使治疗难度加大,还会导致治愈率下降,甚至危及生命。
三、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措施为了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医院和医务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1. 严格的手卫生医务人员应每次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手卫生,采用正确的手卫生方法,包括洗手液和洗手消毒液的使用,有效杀灭病原体,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2. 消毒和无菌技术医疗设备、手术器械和床单等物品需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和灭菌处理,确保无菌环境。
3. 合理用药和抗菌药物管理医务人员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误用或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此外,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管理,限制抗菌药物的购买和使用,提高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率。
4. 加强环境清洁医院应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定期对病房、手术室、洗手间等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5. 患者隔离对于某些疾病易发疫区、感染性较强的患者,医院应采取隔离措施,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医院感染:凡住院病人,陪诊者或医院工作人员由于医护工作而遭受的感染,并有临床表现的微生物性疾病。
临床流行病学:是将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医事决策及临床医学研究等方面方法学。
发病率:一定期间内(一般为一年)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现患病例所占的比例i。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死亡率:在一定期间内(一般为一年)特定人群中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注意:死亡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是一种未经过调整的率,分子分母的同一群体)病死率:一定期间内(一般为一年)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
散发:是指某病的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期间的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关系,表现为散在发生。
确定应参照当地前3年该病的发病率水平而定。
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中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患者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流行:是指一地区发病率明显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
病因:泛指一切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的因素。
横断面研究:在一特定时间内,即某一时点或短时间内,通过普查或抽样调查法,对特定人群中有关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关系进行调查,确定患病率,从而描述这一时间内疾病分布及观察某些因素与疾病间关系。
普查: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对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每个成员进行的调查或检查。
抽样调查:从研究对象的总体按一定原则抽取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个体i,通过对样本的研究推断总体。
偏倚:是指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某种或某组因素的影响使研究结果偏离真实情况的现象。
病例对照研究:以现在确定患有某种特定疾病病人为例,不患有疾病但有可比性个体为对照,调查过去对某些可疑因素暴露与否认暴露程度,通过比较暴露差异。
估计各种偏倚对研究结果影响后,推断这些因素作为病因可能性。
匹配:指在选择研究对象时,通过一些限制条件,使对照和病例在某些特征或混杂因素上保持一致,以提高研究的效率,同时增强对照与病例的可比性。
第十三章医院感染ppt课件

• 外源性院感
易感宿主
遵循一般传染病的三个环节的规律。
传染源
• 内源性院感
传播途径
感染源(病人自身)、易位途径、易感微生态环境
感染源
传染源 病原微生物环境储源/非生物性储源/贮菌库
感染源
1. 病人
病原体:毒力强、数量多、耐药性
2. 病原携带者
➢直接传播给他人 ➢条件致病菌可导致自身感染并具有传染性
常用指标
1. 医院感染发生率 2. 医院感染患病率 3. 医院感染续发率 4. 医院感染漏报率
漏报率=漏报病例数/(已报病例数+漏报病例数)×100% 漏报率是评价院感监测质量的重要指标。一般要求
漏报率不应超过10%
二、院感发生时的措施
原则: “边救治、边调查、边控制、妥善处置”
具体措施: P162
本章内容
• 概述 定义、分类、特殊性
•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 传播过程、流行特征、危险因素
•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第一节 概 述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院内感染 Hospital infection,HI Nosocomial infection,NI
医院获得性感染 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HAI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
含义:
医院感染必须发生在医院内,包括在医院感染而在院外 或转院后发病,不包括院外感染而院内发病者;
有明确潜伏期的,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所发生 的感染;
无明确潜伏期的,入院48h后发生的感染即为医院感染。
以下不属于院感
1.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无炎症表现; 2.损伤产生的炎性反应;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的感染;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VAP指南-流行病学、诊断

传播方式
口咽部定植菌的吸入
由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破坏了呼吸道自然屏障,导致口咽部定 植菌进入下呼吸道。
交叉感染
医务人员手部卫生不规范、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病房空气污染等, 均可引起交叉感染。
误吸胃内容物
胃内定植菌逆向传播至口咽部,再被吸入肺内。
流行病学特征
高发病率
VAP是医院内感染的常见类型, 发病率较高,患者死亡率也较
控制策略
隔离与防护
对疑似或确诊VAP患者采取隔离 措施,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医 护人员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 如口罩、手套等。
抗菌药物治疗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并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使用指南进 行用药。
患者支持与护理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和监测, 包括营养支持、液体管理、疼痛 控制等,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 康复速度。
04 治疗
CHAPTER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根据VAP的病原体类型,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以控制感染。
机械通气治疗
对于严重呼吸衰竭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机械通气辅 助呼吸,确保患者能够正常呼吸。
支持治疗
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液体补充和电解质平衡等,以 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治疗流程
诊断确认
初始治疗
进行胸部X线或CT检查,观察 肺部浸润影等异常表现。
初步评估
了解患者病情、机械通气或人 工气道管理史等基本信息。
实验室检查
采集患者相关标本进行实验室 检测,如血白细胞计数、痰液 细菌培养等。
综合分析
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实 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表现, 进行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03 预防和控制
CHAP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