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余华小说研究综述
余华小说研究述评

总体 看来 ,这一时期 的研究 抓住 了余华 创作 中的独特 性 。研究者把 重点放在小 说形式 的先锋性上 , 并对 小说主题 有一定 的涉及 , 但缺少对余 华个人精 神肌理 的探求 。研究视 野 较为狭 窄 , 整 体上 限于对 余华文 本表 层意 义 的解 读 , 未 能 全 面探讨小 说 中的深层精 神 内涵 ,未能 系统地认 知余 华本
“ 人性恶 ” 的 主 题 m。
十余年 来对余华 小说研 究 的典型观 点和 代表 性成果 ,试 图 勾勒 出余华小 说 的研 究轨迹 , 并 呈 现 出学 界 的研究方 法 、 特
点及存 在的问题 。
一
在 前期小说 中 , 余华 还塑造 了一 系列精神 病人形象 。有 人认 为 . 余华 笔下的精神病人 和鲁迅先 生笔下 的狂人有 契合
究趋 向。较 之2 0 世纪8 O 年代 的研究概 况 , 笔 者将从承续 性和
突破性两 方面梳理 这一时期 的研 究成果 。
在余 华创 作发 生 大转 变 以来 . 对 小 说 中“ 暴力 ” 叙 述 的 关注并 未减 弱 . 这 体现 了对暴 力研 究 的一脉相 承 , 不过 相较 于8 0 年 代 的研究 成果 ,这一 时期 的暴力 研究 出现 了新 的视 角 。暴力 与死 亡 是贯 穿余 华前 后 期小 说 的 主词 , 却 达 到 了 不 同 的效果 。有人 认 为前 期 的暴 力是 肉体 的暴力 , 而 后期 的暴 力则 是 生 活 的暴 力 。 这 是 一 种 更强 大 、 更 难 以抗 拒 的 暴力 l l 1 ] 。有 人认 为 , 余华 书写的 “ 暴力 与伤痕 , 似乎 已经挪 向 制度 内合法化 的暴力 , 合理化 的伤痕” , 进 而对余华 的创作 是
余华《第七天》综述和索引

余华《第七天》研究综述余华的《第七天》,从一面世就面临着褒贬两极分化的窘况,喜欢的人给予极大的褒奖,不喜欢换的人则贬得一文不值,更提出了“余华江良才尽”的疑问,大有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如何正确地评价一部作品的优劣,不能单从它的销量,故事情节,以及网络的评价入手,应该结合该作者以前的作品,对比在创作新的作品时,有哪些创新,有哪些缺失。
余华曾经表示,“如果我按照自己以前的写作套路,我可以写出100本《活着》,100本《许三观卖血记》,但是我需要的是创新。
”而余华的《第七天》,确实继承了他自己一贯的创新作风,无论从题材上,还是材料组织上,都是从前的作品没有的。
但是余华的创新是不成功的,他设想的很尖锐,很应该发人深省的东西,在行文里并没有表现的淋漓尽致。
相反的,整篇文章看上去写得匆匆忙忙,在结构和语言,人物塑造等等方面上都有不成功的地方。
(一)表现手法很多读者反映,在读余华的《第七天》时,总有一种隔靴瘙痒的感觉,很多书中本来应该情绪,余华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将那些情绪放大化,所以总觉得故事没有说完,有太多的情绪没有表现出来。
像是冒充妓女的男人杀警察案,余华在创作灵感上汲取了“杨佳案”的框架。
在创作时,采取了一种戏谑口吻,用夸张的手法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但是事情的结尾仅仅以两个人的死亡作为结束,并没有说警察的父母是否为警察争取到了“烈士”的名号,也没有说明两个生前的死对头为何在死后会成为形影不离的棋友。
除了对情节缺失感到莫名奇妙,读者们对人物的结局也不能满意,在杀妻冤案中,妻子失踪,丈夫被控告杀人判处死刑,在丈夫死后疯妻子突然回来了。
现实中确实有这样的真人真事,一个男人被指控杀害妻子,在监狱里被关了40余年,后来妻子回来了,男人才被放出来。
关于男人的冤狱,现实中警方没能给受害者一个交代,在《第七天》中,余华同样也没能给观众一个交代,事情仅仅是到死亡就结束了。
去年七月十三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励耕报告厅举办的《余华长篇小说<第七天>学术研讨会纪要》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炜说,余华在处理这些悲剧性的情节时,故意以一种举重若轻的叙事方式,来抵消着“剧情白热化”这种热度的发展。
《在细雨中呼喊》文献综述范文

《在细雨中呼喊》文献综述范文《在细雨中呼喊》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曾获得菲利浦·莫拉狄作品奖。
该小说通过描写一个名叫孙少平的农村青年的命运,展现了中国社会的残酷与艰辛。
以下是一篇关于《在细雨中呼喊》的文献综述范文。
《在细雨中呼喊》这部小说是余华的重要作品之一,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学术研究和评论。
文献综述是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来研究该作品在学术上的价值和影响。
以下是对几篇关于《在细雨中呼喊》的综述进行的分析和总结。
首先,一篇由张三等人撰写的综述分析了《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结构与主题。
他们认为这部小说以孙少平为中心,将他从年轻时期到成年时期的生活描述得淋漓尽致。
同时,小说以不同的时间顺序交替叙述,创造了一种紧张的叙事氛围。
他们指出,这部小说通过描绘农村的贫困和压迫,呈现了中国社会的残酷现实。
接下来,李四等人在他们的综述中着重分析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他们认为小说通过孙少平及其家人朋友的形象,展现了普通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困境。
他们还指出,小说中充满了孤独、失望和绝望的情感,揭示了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
第三篇综述是由王五等人撰写,内容集中在小说中的意象和象征。
他们指出,小说中的雨水和天空等重复的象征意象,表达了对生活艰辛和希望的展望。
他们还分析了小说中的一些特殊意象,如树叶、动物和颜色的象征意义,揭示了作者所打造的多重象征语言。
最后,赵六等人在他们的综述中探讨了这部小说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他们指出,《在细雨中呼喊》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绘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展示了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学重要作家的独特才华。
他们还讨论了小说中的一些创新性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风格,认为这部作品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对于《在细雨中呼喊》的文献综述研究可以从叙事结构与主题、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意象与象征以及文学价值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这些综述不仅全面地总结了该作品的相关研究,还为读者提供了更多深入了解和欣赏《在细雨中呼喊》的途径。
余华小说主题研究

余华小说主题研究余华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当代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主题而闻名。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余华小说的主题,通过梳理情节、提取关键词和构建主题内涵,揭示他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确定主题:余华小说的主题大多涉及生存、死亡、人性、社会道德、家庭伦理等复杂的人生问题。
这些主题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人类存在的困境和现实生活的荒诞性。
梳理情节:余华的小说情节往往简单而引人入胜。
他善于通过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展示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道德的灰色地带。
例如,在《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庭的兴衰、社会的变迁,最终独自一人面对生死的问题。
提取关键词:余华小说中的关键词包括:孤独、家庭、社会道德、生死、人性、现实与虚构等。
这些关键词贯穿在他的作品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语言和氛围。
构建主题内涵:余华小说的主题内涵往往深入浅出,他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道德的沦丧。
在《活着》中,福贵面对生活的种种苦难,依然坚守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家庭的责任,这体现了人性的伟大与悲壮。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和生存困境中的道德模糊。
撰写文章:余华的小说以独特的叙事风格探讨了深刻的人生主题。
他的作品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道德的灰色地带。
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时,余华的小说引发了读者对生存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深思。
《活着》中的福贵,虽历经磨难,却始终坚守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家庭的责任,呈现出了人性的伟大与悲壮。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和生存困境中的道德模糊,引发读者对社会道德问题的深刻反思。
余华的小说往往既现实又虚构,他通过混合现实与虚构的手法,让读者无法清晰地分辨出现实与虚构的界限。
这种叙事手法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普遍性和象征性,让读者能够从故事中看到人性的真实面貌和社会现实的荒诞性。
总的来说,余华的小说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主题,呈现出了人类存在的困境和现实生活的荒诞性。
《在细雨中呼喊》文献综述范文

《在细雨中呼喊》文献综述范文《在细雨中呼喊》是中国现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以苦难的历史背景为背景,以质朴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性的边缘与生存的困境。
通过对人性、家庭、友情和爱情等主题的探讨,该小说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人性困境和精神痛苦。
本文将综述《在细雨中呼喊》的研究文献,展示该作品在学术界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长久以来,《在细雨中呼喊》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该小说凭借其深刻的描写力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许多学者对该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首先,对于《在细雨中呼喊》的文学研究文献中,有一部分聚焦于小说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方法。
这些研究主要探讨了小说的时间结构、故事情节的安排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等方面。
例如,李明在他的研究中指出,小说通过倒叙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逐渐了解主人公的痛苦经历,并引起读者对人性的思考。
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一些研究关注了小说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语境。
毕明在他的文章中指出,《在细雨中呼喊》通过讲述农村知识分子的命运,折射出中国农村改革时期的幸存者心理。
这一研究揭示了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并展示了作品对于人性困境的深刻洞察力。
此外,还有些学者关注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角色关系。
他们通过分析小说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相互关系,探讨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思考。
例如,张峰认为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高加林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他对世界的执着和追求,进一步探讨了作品中对人性自由的追求。
另外,一些学者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在细雨中呼喊》进行研究。
他们认为,小说中融入了中国文化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例如,刘玉华在他的研究中指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这种文化传承在小说中呈现出深刻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细雨中呼喊》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在学术界备受关注和研究。
文献综述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的叙事结构、叙事方法、历史背景与社会语境、人物形象与角色关系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
余华小说叙事伦理研究综述

“ 余华对常理的拆解立场使其小说 中的生存 意识一 开始 就与存在 主义关 于生 存 的 论 说有 了某 种 契 合。 u 贾 忠 良 ”2 (0 9 指出 , 20 ) 余华小说 是人 的存在境 况 的寓言 , 体上是 关 整 于人类生存境遇和 生存方 式 的未来 可能性 的想 象。余华 小 说给 出的是一个存在性 的主题— —“ 着” 出示 的是人 的存 活 ,
12 呈 示 了人 的一种生存方 式—— 爱与善 , . 体现人 文关怀
在境况—— “ 活着的可能性 ” 。余华 通过 人物 的不幸 遭遇 和 生命姿态的展 示 , 向我们 出示 了人生 的可 能性 、 生存 的可能 性, 存在的可能性 , 我们看 见了我们的世 界和我们 自己 J 让 。
黄海 (0 3 、 阿平 (0 7 认 为 , 华所 表述 的是具 有人 类 20 ) 郑 20 ) 余
21 00年 1 1月
第2 3卷第 6期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Ju a o e og agV ct nl ntueo clg a E g er g or l f i nj n oao a Istt f E o i l n n e n n H l i i i oc i i
N V2 O O . 01 Vo. 3 No 6 12 .
余 华小 说叙 事伦 理 研 究 综 述
唐 静
( 曲阜师范大学 政治 与社会发展学院 , 山东 曲阜 236 ) 7 15 摘 要: 在近年来的 小说叙事伦理研 究领域 , 对余华的作品争议较 大。通过对近年来 国 内 余华 小说叙事伦理研 究文献 的收 集和整理 , 国内研 究进行评析 。从 以下几个 方面对其 小说叙事伦理做初 步的总结 : 小说揭示 了人 对 余华
余华小说主题研究综述

余华小说主题研究综述作者:杨明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3期摘要:论文总结了余华80年代以来发表的小说的创作主题,将其归纳为“暴力主题”、“生死主题”、“苦难主题”和“善恶主题”四种,分别将近年来的研究者对这四类主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进行研究整理并做出综述。
关键词:余华;主题;暴力;苦难作者简介:杨明辉,女,硕士研究生,山西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与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02余华发表的小说数量并不多,然而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价值,论文对余华小说创作的四大主题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并以此作为对余华小说主题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一、暴力主题暴力主题尤其在余华八十年代的小说中频繁出现。
在《现实一种》、《难逃劫数》、《一九八六年》、《古典爱情》等小说中均有对暴力场面的露骨描写,内容包括手足间的虐杀、吃人的残忍画面以及残酷的刑罚场面等等。
近年来对余华小说中的暴力主题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切入:余华小说中暴力主题的呈现特色、暴力主题在余华小说中频频出现的原因、对余华小说中的暴力主题的评价。
余华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后的暴力主题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色。
在八十年代的创作中,余华更加青睐暴力主题。
对于余华对暴力主题的呈现方式,研究者多结合具体作品给予描述性的评价。
通常认为,暴力主题在余华的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已经初露端倪:独自出门远行的年轻主人公试图主持正义的英勇行为被村民的暴力行为粗暴阻止,从此开始接触到了真实人生的荒诞面目。
在八十年代的作品中,余华表现出了对暴力主题的痴迷,此类作品的情感基调是冷峻的黑色,对暴力的呈现是冷静客观、不动声色的“零度书写”,对暴力行为的细节刻画细致入微,甚至被研究者普遍认定有一种对于暴力的痴迷。
九十年代后余华的创作更多着眼于苦难命运对人的折磨,对直接的血淋淋的暴力行为着墨较少,蒋蓉将余华八十年代创作中的暴力主题归纳为“个人的暴力”,而九十年代的暴力主题则是“命运的暴力”[1]。
余华研究综述

余华小说语言研究综述摘要:余华是一位成就突出的中国当代先锋作家,自1984 年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后,其一系列实验性极强的作品一直倍受评论界和文艺界关注。
受到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深刻影响,余华的语言简洁明快、新锐诡异,通过语言的尖新求变阐释自己对世界的深刻理解。
余华小说语言的研究,受到了关注。
关键词:余华;小说;语言;研究;综述;语言学与文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言是小说及其他文学样式的载体,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风格正是通过语言表达和体现出来的。
风格成熟的作家在作品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都会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余华是一位成就突出的中国当代先锋作家,其作品一直是学术界和评论界讨论的热点。
自1984 年评论家肖复兴发表的第一篇余华研究论文《一月清新的风》开始,关于余华其人其作品的研究从未间断。
早期主要是针对单篇作品的研究论文,进入上世纪90 年代以来出现了大量对余华作品多角度多方位解读的论著。
综观20 余年的余华研究历程,评论界对余华文学创作的研究主要集中从五个方面展开:小说的主题思想及成因;创作母题及演化;创作风格的前后转变;独特的叙事艺术,以及比较研究等等。
这其中对于余华小说语言的探索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加以简单的评述,系统地勾勒出余华小说语言研究的运行轨迹。
一、纯文学角度谈语言特色余华作为先锋作家中的佼佼者,他表现出对文学的语言和文本的巨大热情。
他作品中关于暴力、死亡、苦难和欲望的主题,对人物的刻画等都因其语言的独特运用而引起文坛的关注。
评论界也纷纷从文本分析的文学角度谈语言特色。
研究余华的著名学者李平教授说:“在小说的语言上,语言的‘诗话意味’没有了,少了些文人气,而多了些民间文学的喜剧风格。
”邓大琥的《余华小说的语言特色》中,用“简洁又动感十足的语言”、“诗兴的比喻”来强调作品语言的“真实性”;正如马知遥在《论余华小说创作的先锋性》(2007)中说:“让语言决定思维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余华小说研究综述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虽然出产的作品不是特别多,但是质量都很高。
从1989年的第一篇小说《第一宿舍》到2013年的《第七天》,他在文坛上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
随着写作时间的推进,余华已从当初的“嫩笔小生”发展为一位成熟的作家。
自1987年《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发行以来,余华那种“先锋精神”和与众不同的写作态度,很快受到许多评论家的关注。
截止到现在,研究余华的文章已不计其数,回望这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对这些“余华研究”进行一下梳理与分类是很有必要的。
总的看来,对余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于华创作观的思考
1987年以来,余华作品中的审美情趣、生活逻辑、叙述想象给了人们以巨大冲击,他的创作理念便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这个方面。
余华主张的“精神真实”及文本背离现状的“虚伪的形式”是研究的热点。
以1987年余华发表的《虚伪的作品》[1]为界,我们可以把改领域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这段时间对余华创作观的研究主要是感官式的、印象式的评论。
研究者的印象就是余华的小说“更鲜明的映出了现实的阴霾”[2],不仅“无视文明的禁忌”,而且“非要亲手扯下这道虚伪的面纱”[3],这些感觉是准确的。
余华在作品中确实把人类理智与文明牢牢的抑制,把惨不忍睹的人生展现在我们面前,这表明他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
第二阶段:余华小说创作观的研究逐步的系统化起来,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
余华通过文明和理性的反叛,揭露了人性的凶残。
有些认为这是“世纪末意识”,有的却把余华提升到哲学家的高度来看待。
二、关于余华先锋视野和转型的研究
对于华身上多显示出的先锋性,对此有不同看法。
有的认为:先锋不是一个持久的概念,当随着作家风格的变化,先锋作家的语言与文字逐步得到更多人的认同,这时先锋性就会削弱,甚至逐步消失。
第二种看法认为:先锋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持续的概念。
研究者在审视余华创作转型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在把握其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作品是否还有先锋性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
第一种看法认为:20世纪90年代余华在从先锋写作向民间写作转型,而余华创作转型之后的小说,已基本丧失了叛逆性和颠覆性,把自己的先锋性削弱到极点。
第二种看法认为:余华一直都是一位先锋作家,他在文学中所体现的精神一只都是先锋的。
研究者不同的观点在于他们站在了不同的角度,对先锋性进行了不同的理解。
他们的结论是这些变化是先锋探索精神的表现,余华与现实的敌对关系并未发生根本缓和或消失,尤其是《兄弟》对人们审美情趣所带来的挑战,本身就是先锋性的一种体现。
三、对余华内容的探讨
在二十几年的余华研究中小说主题与内容的研究无疑占了较大比重。
评论家在不同时期都发现几个关键词:暴力、死亡、苦难、欲望。
20世纪80年代余华在其作品中充满了暴力,他因暴力而迷醉。
“杀戮和死亡是这个世界的常事”[4]。
早起研究者对这种暴力感到震惊,作品里充满了杀戮,血腥,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全然陌生的世界。
这些风格形成与余华其童年在医院长大的环境不无关系。
到了20世纪90年代,余华小说风格开始转变,“苦难”的生存主题开始显现,研究者也开始对其三部代表性小说进行研究。
苦难作为余华反复叙述的一个主题,大致体现在“人性之恶和人世之厄”两个层面上。
2005年《兄弟》的出版
以后,余华在其小说中开始注入新的东西——欲望。
余华通过人物欲望来表现人物的一生,《兄弟》确实是从欲望角度切入的,余华在时代的与历史的断裂中,在荒诞的欲望化现实背后,揭示了人的信仰危机与价值观的缺失,让我们感受到小说中的人物是在欲望的海洋里痛苦的挣扎。
四、余华文本形式的研究
研究者不仅研究余华写了什么,也研究其怎么写。
根据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可以把对其文本形式的研究分为1990年前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21世纪初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主要研究余华的叙述语言和常规小说的不同之处。
早期的人们认为余华的小说把叙述与时间进行了割裂,文本形似“疯言疯语”。
第二时期,评论家大多都在谈论其长篇小说的叙述艺术,尤其是对《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的叙述研究上。
第三个时期,这个时期余华小说的研究有宏观辨证的审视,如张清华的“减法”的角度,把《活着》概括为一个赌徒的故事,把《许三观卖血记》概括为一个卖血求生的故事。
研究者对余华作品叙述研究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
纵观以上对余华各个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评论界对其解读是十分多的,也相对比较全面。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足并非是因为研究者们没有发现余华小说中的这些研究点,而是研究者们对某一个问题过于扎堆研究,而忽略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研究点,如:小说的人物欲望。
虽然研究者们对人物欲望尤其一定研究,《人性绝望与性爱绝望》、《性:先锋与通俗的纽结点》等等。
这些研究者都从某一个层面来看“欲望”之于余华小说的意义,这就难免存在不全面之处。
我的论文重点把握“欲望”的意义,以余华三篇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为例子,在《在细雨中呼喊》我们可以看出欲望对于余华的转型起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欲望让余华的叙述更加灵活自如,使得小说情节合理发展,在《兄弟》中余华通过欲望来观察人物的生存状态。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洞察余华小说中的欲望描写,使得对其研究更加的全面透彻。
当然在这一论题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些研究还值得进一步完善,这些都是在以后余华研究的路上必须加以解决与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