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的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水调歌头》的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水调歌头 》 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 5 课, 要求学生在大致读懂古 诗词 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 论的艺术, 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 这首词描绘了词人中秋之夜望月怀人的心路历 程,渲染了空有一轮明月,家人却难团圆的凄清氛围,表达了对词人胞弟苏辙的 无限思念之情, 同时也表现了词人虽遭贬谪却依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这首词 最大的特点是构思精巧,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情感真挚,融入了带有哲理意味 的人生感悟。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 花好月圆人团圆, 月亮的圆缺总会带给我们不同的审美体验。 在漫漫的文学 长廊中,众多文人墨客对月抒怀,写下了许多不朽的佳作,既有“小时不识 月,呼作白玉盘”的童真无邪,又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温婉浪漫。 那么在这么一个美好的夜晚中秋之夜,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又作何感想呢?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他的作品《水调歌头》,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初读课文 ,体验情感之美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介绍方法: 自由诵读, 在诵读中体验词的情感美; 读完后能用一句话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什么 样的情感。自由诵读后,每人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说说。最后 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 作者在词中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之情, 同 时也表现了词人虽遭贬谪却依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接着深入学习,以对诗歌

的情感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体会。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 的学习体会,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文载道,词缘情,诗言志。好的诗词能 表现作者的独特情感。 词中作者的情感是复杂多样的, 既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惆怅 与忧伤,既有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又有对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之情,但贯 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传达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我欲乘风 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正一反,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 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 热爱生活 的思想感情, 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 因此本词多了一份旷达的气 息。 在此处顺势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 文学家、书画家。与父、弟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 1076 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 失意被贬,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 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 人的深情。 第二回,深入体验地读。带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齐读,在齐读中一起体 验作者的情感。 读前让学生讨论: 这次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体验?上阕在朗读中 要读出词人的矛盾心理, 下阕在朗读中要读出词人对天下所有人的祝愿, 情感的 基调是从消极、惆怅转向豁达、乐观。 三、再读课文,体验内容之美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现在 用读来体验词的内容美, 边读边体验; 读完后能说说作者先后用哪些内容来表达 自己的情感,这些内容有怎样的美感或特点。 每人先独立学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 位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学习体会。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学习体会,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 这首诗先后写了以下内容: 上阕望月, 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 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 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作是知心朋友,把酒相问,展现了他豪放 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 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一正 一反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此处的描写,既写出词人留恋人间,又写出 其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 热爱生活的 思想感情,“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 间趁着月光起舞呢! “清影”, 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 “起舞弄清影”,

是与自己的清影相伴,一起舞蹈嬉戏。 下阕怀人, 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 同时感叹人生的离合无常。 “转 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 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亮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 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 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但愿人长久”,突破了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打通了空间的阻隔。让 空中的一轮圆月将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板书) 上阕 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下阕 怀人(抒情) 情景交融 四、三读课文,体验语言之美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请各 位边读边体验和欣赏表达内容的语言; 读完后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两个词句, 写下 自己的“一句话欣赏”,说说作者在语言形式(包括音韵)上有什么特点,有什 么表达效果。每人独立进行,然后在小组内书面交流。 最后教师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 这首词有个小序, 咋看无足轻重,其实不可或缺。其交代了写作的缘由,通过这个小序,可以读出 背后的很多信息, 词中所表达的旷达的胸襟与小序中的“欢饮”合拍, “兼怀子 由”一个兼字,引出了下阕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显现了词人的情感历程,引导学 生关注文中细微处的信息。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 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 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五、四读课文,换位体验情感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人们 运用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表情达意,或者说,是想用特定的语言来表达特定的情 感。 有人说, 诗和词在表达上的区别是: 诗言志, 词言情。 诗表达的是“大我”, 词表达的是“小我”, 是个人真切细腻的情感。 现在让我们在前面第一环节体验 情感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换位体验。就是说,要化身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 体验。现在的你,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文豪苏轼,当时已是近不惑之年,并且身处 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不得意,中秋之夜家人难团圆,现在,请你用生命去体 验,去朗读。 朗读之后继续提出学习要求:请用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