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业广告的传播效果及受众心理
受众心理与广告诉求(说服)

以受众的两种心理机制为依据,我们可以将广告的诉求方式分为感性诉求和理性诉求两大类。
感性诉求又可称为形象诉求,其对应的是“动机-能力-机会”的综合心理指标较低、主导信息加工路径为边缘路径的受众。
这种广告诉求方式注重对品牌进行整体包装,通过塑造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理上形成一个典型的拥有人、使用者的形象,从而施加心理暗示,引起情感共鸣。
对于商品本身的质量、功能等方面的信息,此类广告很少甚至根本不涉及,因为其着眼点在于给消费者一种心理暗示:通过使用广告商品,你可以表现出或者获得广告所渲染的这种形象特征。
具体来说,作为潜在消费者的受众,心理上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对广告商品的使用者勾画出一个“典型使用者形象”(可理解为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提出的“固定成见”),根据广告所传达的信息确定商品“典型使用者”的身份、地位、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特征。
这一“典型使用者形象”同受众心理的自我形象的关系如果是冲突的,则遭遇受众选择性心理机制的阻挠,广告的劝服效果不佳。
如果二者协调一致,使受众觉得广告商品使用者的典型形象同自我形象相一致,同理想中的自我形象、自己应该具有的社会形象相一致,那么广告的劝服力度就大大增强。
这种感性诉求的广告策略从营销角度来看属于“软性销售”。
着名品牌如瑞士奥米茄手表就强调广告形象代言人的身份、地位和超凡的气质(品牌拥有者聘用世界顶尖模特辛迪·克劳馥即是一例)。
其心理暗示为:“要想令世人羡慕、尊重,就请佩戴奥米茄手表;本产品是身份的象征。
”人头马XO的广告则强调一种高贵的品质和精神,其饮用者的典型形象是“渴求完美、追求卓越的成功人士”。
最近,摩托罗拉为了配合其新款手机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斥巨资约请世界音乐名剧在北京、上海两地巡演。
与此同时,其传媒广告强调手机式样的现代艺术特质,以此提升“典型使用者形象”的不凡品位。
此外,金利来等品牌的传媒广告也极尽渲染情调之能事,以达到对受众进行心理暗示的效果。
隐性商业广告的传播学原理分析

隐性商业广告的传播学原理分析摘要:低成本、高回报加上理想的传播效果,是当下隐性商业广告得宠的重要原因。
人们每天接触的文化产品中,都蕴含的隐性商业广告的传播。
运用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对隐性商业广告进行合理分析,更好的发现其传播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实现商业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隐性商业广告;说服;两级传播;受众心理隐性商业广告,是指商业广告传播一改往日单纯依靠说教和推销的营销策略,而是将商业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甚至服务性内容策略性地融入电影、电视剧和其他电视节目及其他传播内容中,使观众在接受传播内容时,不自觉地接受到商品或品牌信息。
一、隐性商业广告由来及发展最早的隐性商业广告出现在1951年电影《非洲皇后》中,片中明显展示了戈登杜松子酒的商标,我国直到1992年才开始将其引进电影中来。
从《大碗》、《2046》、《手机》、《功夫》到《非诚勿扰》等,隐性商业广告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罗永泰曾提出了“让广告抛弃功利性的锋芒,拥有淳然的亲和力,广告如太极般以柔克刚,是平心的交流与说服,开发顾客隐含的精神利益”的隐性广告理念。
其核心是从消费者内心激发其对商品或者事物的兴趣,进而诱导其行为。
二、隐性商业广告中体现的传播学原理隐性商业广告之所以成为众多商业广告竞争相追逐的对象,除了低成本高收益的商业价值外,更重要的是他的理想的传播效果。
用传播学原理分析隐性商业广告,其中蕴含丰富的传播学原理。
1.从传者看,“明星代言”具有更好的说服效果。
研究态度改变的说服理论有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之一、心理学家霍夫兰提出,其研究主要涉及用什么样的传播方式能有效的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态度。
霍夫兰曾用实验证明信源的可信度、知名度及传播来源的动机与传播效果成正比关系。
隐性商业广告利用名人代言,弱化商业广告人的宣传动机,打破手中的心理防线,得到意外的劝服效果。
也就是说明星们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隐性广告中的明星广告代言人对信息有推介、评价、传播和引导的功能。
广告策划中的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广告策划中的心理学原理与应用广告作为一种商业传播方式,旨在吸引和影响受众的注意力,引起购买欲望,进而推动销售。
在广告策划的过程中,心理学原理被广泛应用,以增强广告的吸引力和效果。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心理学原理,并探讨其在广告策划中的应用。
一、注意力机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被各种各样的信息所竞争。
因此,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成为广告策划的首要任务。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些吸引注意力的原理,例如突显效应、对比效应和运动效应。
突显效应是指突出某个元素,使其在视觉中更加显眼,引起受众的关注。
在广告中,通过突出产品的特点或者使用明亮的颜色,可以吸引受众的目光并增加广告的注意度。
对比效应是通过将广告中的元素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引起受众的兴趣。
例如,在一张黑白照片中插入一只鲜艳的彩色动物,会让受众对广告产生好奇,进而留意广告的内容。
运动效应是指动态元素在视觉中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因此,在广告设计中加入一些动画或者循环播放的效果,可以增加广告的吸引力和注意度。
二、社会认同与亲和力人们常常根据他人的评价和行为来判断一件事情的好坏。
在广告策划中,社会认同与亲和力的原理被广泛应用,以增加广告的影响力。
社会认同是指借助他人来增加自己的认同感。
例如,通过使用明星代言或者展示其他人对产品的正面评价,可以让受众产生“如果他们都觉得不错,那我也应该买”的心理,从而增加购买欲望。
亲和力是指通过与受众建立亲近的关系,增加受众对广告的好感度。
广告策划师可以通过使用亲切的语言、刻画可爱的形象或者展示幽默和温馨的场景,与受众建立情感联系,提升广告的亲和力。
三、奖励和激励人们通常更愿意采取行动,当他们期望从中获得奖励或者满足某种需求。
在广告策划中,奖励和激励的原理被广泛应用,以增加受众的购买决策。
奖励是指向受众提供某种额外的好处或者回报,以鼓励他们采取购买行动。
例如,限量促销、折扣优惠和赠品等奖励措施,可以增加受众的购买欲望,并促使他们尽快采取行动。
《2024年名人广告说服传播研究》范文

《名人广告说服传播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加快,广告作为一种商业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而其中,名人广告的传播影响力更是日渐凸显。
众多商家通过与知名人士的合作,利用其公众形象和影响力来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
本文将深入探讨名人广告的说服传播机制及其效果,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名人广告的传播机制1. 名人效应名人广告利用名人的公众形象和知名度,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名人的社会地位、专业形象以及个人魅力等都能为产品或服务带来信任感,从而增强广告的说服力。
2. 情感共鸣名人广告往往通过与受众建立情感共鸣来达到传播效果。
通过展示名人的生活态度、价值观等,引发受众的共鸣,进而将这种情感转移到产品上,增强购买意愿。
3. 媒体渠道多样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名人广告的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外,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也为名人广告提供了广阔的传播空间。
三、名人广告的说服力分析1. 信息可信度名人的公众形象和权威性使得其代言的产品或服务更容易获得受众的信任。
当受众看到自己信任的名人为某产品代言时,往往会对该产品产生好感,从而增加购买的可能性。
2. 传递效率名人广告通常具有较高的传递效率。
由于名人的高曝光率,其代言的广告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 受众心理影响名人广告往往能够激发受众的情感反应,如喜爱、敬仰等。
这种情感反应会进一步影响受众的认知和行为,增强广告的说服效果。
四、名人广告存在的问题及挑战1. 真实性问题部分名人广告可能存在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等问题,导致受众对广告和产品的信任度降低。
此外,如果名人与产品形象不符或代言了质量低劣的产品,也会对其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2. 过度依赖名人效应一些广告过于依赖名人的影响力,而忽视了产品本身的品质和特点。
这可能导致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甚至失去受众的信任和支持。
3. 不同文化背景的挑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名人的形象和影响力可能存在差异。
商业广告的消费心理和产品分析

03
产品分析
产品定位与特点
定位
首先,要明确产品在市场中的定位,包括目标消费群体以及 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预期位置。例如,奢侈品、高端产品、 日常用品等定位将直接影响广告策略。
特点
分析产品的独特性和优势,包括性能、设计、品牌声誉等, 有助于突出广告中的卖点,吸引消费者关注。
产品生命周期
在产品快速成长阶段,广告应着重强 调产品的独特性和优势,加速市场渗 透。
案例二:某奢侈品牌广告通 过营造高贵、典雅的氛围, 触动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提 升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
案例三:某互联网公司通过 大数据分析,精准投放广告 ,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 化需求,提高广告转化率和 用户粘性。
这些案例表明,成功的商业 广告需要综合运用创意策略 和传播策略,准确把握消费 者心理和产品特点,从而实 现广告效果最大化。
基于消费心理的广告效果优化
精准定位
根据目标消费者的心理特征、需 求、购买力等进行精准投放,提
高广告的触达率和吸引力。
情感共鸣
挖掘消费者的情感需求,通过广 告创意和文案引发消费者的情感
共鸣,增强广告的记忆力。
社会认同
运用明星代言、网红推荐等方式 ,借助其社会影响力和粉丝基础 ,提高广告的可信度和接受度。
消费者满意度: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和忠 诚度,有助于发现产品的潜在改进空间,提升市 场竞争力。
竞争对手:研究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特点、广告 策略和市场表现,以便找出差异化竞争点。
通过对产品的深入分析,商家可以更好地制定针 对性的商业广告策略,准确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和 心理,从而实现广告效果的最大化和市场表现的 提升。
商业广告的消费心理和产品 分析
汇报人: 日期:
广告与消费心理

消费者的需求和兴趣也会影响他们对广告的接受程度。如果 广告中宣传的产品或服务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和兴趣,他们更 可能接受该广告。
消费者心理对广告记忆程度的影响
广告创意
广告的创意和独特性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提高他们对广告的记忆程度。 具有创新和个性的广告更容易被消费者记住。
重复频率
广告的重复频率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记忆程度。多次重复的广告可以加深消费者的 印象,提高他们对广告的记忆程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逐 渐向线上转移,数字化消费行为成为趋势。
体验式消费
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体验和服务的质量,对 产品的情感价值和文化价值提出更高要求。
3
社群化消费
消费者倾向于在特定的社群中获取产品信息和 分享消费体验,社群化消费成为趋势。
广告监管政策的变化趋势
严格监管
政府加强对广告内容的监管,打击虚假广告和不良广告内容。
,包括产品的特点、用途、价格等。
广告可以塑造产品形象
03
通过广告的传播,产品可以建立独特的形象和品牌,在消费者
心中形成积极的认知。
广告对消费者情感的影响
广告可以激发消费者的情感
通过情感营销,广告可以唤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如快乐、兴奋、信任等。
广告可以影响消费者的情绪
广告中的情感成分可以影响消费者的情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积极或消极的情绪。
通过实验和调查的方法,研究消费者对广告的反应 和行为,以揭示广告与消费心理的关系。
案例分析法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广告案例,深入剖析其成 功或失败的原因,总结其利用广告与消费心 理的策略和技巧。
案例一
背景介绍
选取一个成功的广告案例,介绍其目标受众、市场环境和竞争态 势。
广告的心理学原理

广告的心理学原理广告是现代商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商家与消费者交流、互动的桥梁。
为什么有些广告会引人入胜而有些则显得无趣乏味呢?这背后离不开心理学原理的应用。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广告中常用的心理学原理及其效果,以期更好地了解广告的广泛运用。
一、社会认知原理社会认知理论揭示了人在认知过程中的主观性和复杂性,同时它也告诉我们,人在时间、精力和能力等方面都是有限的,因此,经验总结和学习对于我们日常决策过程的作用非常重要。
广告商通过有效的广告传播,营造出一种商品和服务最有利的形象和印象,从而影响顾客的购买决策。
举例来说,不同的品牌、产品、形象和因素在受众心中都会留下不同的印象。
广告商为了让消费者更容易在记忆中留下正面的印象,会利用各种视觉、语言、情感、音乐等元素来创造一个亲切、温馨、和谐、欢快的场景从而产生共鸣。
这样的场景可以有效地影响消费者的评价和感受,建立起品牌形象和印象,加强品牌忠诚度,从而促进销售。
二、社会影响原理社会影响原理是指受众倾向于看重一个群体的意见和选择,受群体中其他人的行为与偏好的影响。
广告商为了真实而有效地促进销售,会利用社交心理学原理,操纵消费者态度和行为。
举例来说,一些新型的社交营销手段,如达人营销、微信群营销、社交媒体营销等,可以有效地利用消费者的心理,让他们更容易接受产品和服务的推荐和推销。
而经过良好策划的广告时尚、高端、环境友好,可引发潜在顾客的认同感和排斥感,从而达到良好推销的目的。
三、简单转移原理简单转移原理是指广告商借助某个产品或服务周围的环境、配角或场景,以此来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
广告中常见的“场景”和“配角”被广告商合理地套用,从而创造了一个与现实不完全重合的视觉和语言效果。
举例来说,某个热卖手机品牌会在广告中放置一个美丽的海滩,配有一些健康美丽的年轻人,同时配以电子音乐,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这样的环境给人一种放松、愉快的感觉,从而能够促进自我投射,使消费者在感知上和品牌发生了深度的关联。
现代广告传播中受众心态例析与探讨

1 现代广告传播 的核心要素 : 受众
在传播学演进 的历史中, 人们 的研究重点 发 生了从传者 中心到受者 中心 的转移, 受众研究 的
播活动达到既定 的 目标 , 必须倾力研 究受众的心 理, 研究广告受众心态。
2 广告受
酌翩盼 析
广 告受 众 心 态是 广 告 受 众 在 接 触 、 收 和 阅 接 地位逐步凸现出来 , 成为传播 学研究体系至关 重 读广告作品时所具有的特殊心态。受众的受传心 要的组成部 分。受 众是 传播 系统 中一个非 常重 态是决定其是否对广告文案所传达 的信息产生关 要、 非常活跃 的 因素 , 是产生传播效果 的关 键 , 任 注、 发生兴趣, 是否欣然接 受广 告信息 、 生广告 产
正确的广告传播策 略, 改变消费者的态度 , 使消费 和传播模式 , 适时、 “ 适度 、 适量” 把广告信 息传 地 者主动关注广告传播的 内容 , 理解广告传达 的意 播给消费者, 一项有效 的广告传播 活动的起 点与 义, 并转化为 自己广告传
中图分类号 : 20 G 1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09— 9 1 2O )4— 0 1 0 10 7 6 (O6 0 0 5 — 3
Relc i n a d An lsso s c oo y o d e c - re t t n f t n ay i fP y h l g fAu in e—o in a i e o o i o e n Ad e t e n p e d n n M d r v r i me tS r a i g s
tn i .T i p p r h o g a g u e fa ay i fa v r sn c u a e ,c r e u e e r h o y ia o h s a e t r u h a l e n mb ro n ss o d e ii g a t a c s s ar so tr s a c n t p c I r l t l i l b h v o so u i n e s c oo y,e p o e e tra v r sn t t ge o r a i h d e iig g a . e a ir f d e c  ̄p y h l g a x lr sb t d e ii g s ae i st l z te a v r s o e t r e e t n 1 Ke r s a v ri me t p e d n ;p y h l g f u in e・o i n ain;c s n y i ;s r a i g s a e y wo d : d e t e n r a i g s c o o o d e c - r tt s s y a e o a e a a ss p d n t t g l e r 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商业广告的传播效果与受众心理
论文摘要:当今社会,广告时刘在浸染和熏陶着圣众,影响着他们的个人行为。
如何峨应受众的理特点,满足受盘需求,进一步强化广告的传播效果,已经成为传播媒介,社会企业、广告人及受众非常关注的问题.分析影响广告传播效果的诸因素,特刖是强化广告传播效果与顺应受众心理需求的关不极为重要。
商业广告作为企业的一种营销行为,已是企业整个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一环,商业广告作为一种沟通生产和消费,开拓市场和引导流通的特殊媒介,是以传播商品及其品种、特征、功能,商标、荣誉等为内容,以促进消费为直接目的的。
它的传播效果如何,直接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产生效应,并对受众的消费心理和购买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商业广告传播效果与受众心理的关系问题,越来越引起传播媒介,社会企业、广告人及受众的极大兴趣。
一.影晌商业广告传播效果的因紊
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商业广告传播的效果如何与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商业广告传播效果与广告代言人
广告代言人,即广告内容的体现者.现阶段,企业在选择广告代言人问题上,普遍推崇的是“名人效应”,很多企业、很多产品都力邀“名人,担纲其“形象大使,.这是因为“名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以其超凡脱俗,卓而不群的形象‟体现出了一种支配他人的号召力、影响力.《学习的革命》一书,在受众达3亿人以上的中央电视台持续发布广告,已创我国图书广告先例,再经二郭有盛誉的着名电影艺术家谢晋主持推介,一时间该书的新闻价值骤增,半年销量便逾500多万册.
“名人效应‟正是凭借着本身具有的.轮效应、激励效应、暗示效应和弥漫效应等几种心理机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受众对名人的认可程度取决于受众对名人所担纲的“角色形象”的认识和理解,也取决于名人与他们所推荐商品的相互关联程度.如果名人所塑造的形象与广告表现内容具有相关性,则容易成功。
另外,尽管“名人效应‟运用越来越广泛,但受众对其支配力的抗拒也越来越明显.值得往意的是,名人(广告的代言人)、表现对象(商品或服务)、诉求对象(受众)之间的“游离,状态很大程度上能直接影响到“名人”效应.
(二)商业广告的传播效果与广告的内容
广告的内容包括广告传播的信息本身和对信息本身的表现内容.它对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最直接.具体涉及到的问题是信息本身内容的繁简程度是否恰当,是否通俗易懂;哪种媒介、哪种广告表现形式展能准确地展现内容;语言文字符号,画面等因素是否形象,生动、真实地体现出广告内容的实质……。
总之,广告信息内容本身真实可信,语言、文字、色彩、图画、留白,广告的代言人等多方面因素又能充分展示起表现内容,广告效果必然显着。
(三)商业广告传播效果与广告重复频率
广告重复频率是指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重复次数。
多数情况下,它要受成本费用、产品生命周期与遗忘规律的共同制约.
许多广告商坚信,设计得再差的广告,如果重复多遍,便是一则传播效果颇佳的广告.正如卡斯(D.Lucas)和伯列特(S. H. Brtt)所认为的,重复太少可能造成浪费,“完全有理由认为,介绍广告给人留下的印象太淡了,不可能引起购买兴趣。
而连续重复的广告有时会产生更大的效果,强化已有的比较淡的印象,从而导致行为。
”该信条使许多广告的传播重复频率越来越高,已经由以往的在相等时间内的重复变为同一时段内的同一内容的连续、多遍的重复。
并且,此方式大有越演越烈之势。
传播学有关理论认为,某一时段内,同一内容的信息不断重复会起到形成信息传递强势…强化人们记忆程度…提高信息传播效果的作用.但这一时段一过,此信息的传播方式必须重新
调整或改变,才能使人们重新形成“集中优势”,产生新的兴趣。
据此,广告在相对稳定的一段时间内,特别是在其最初“面众”时,应不断地重复,以形成强大的传播…攻势,;但广告的效果除了与其重复率有关外,还与广告信息的刺激程度,刺激的对比度和新鲜度等多方面要素有关。
重复固然重要,可长时间的单纯“鹦鹉式”学舌,极可能使受众产生厌烦情绪.要使受众对广告信息始终保持新鲜感,就要不断地变换信息的传播形式。
(四)商业广告的传播效果与广告的时间、空间的选择
广告时间的选择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产品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应采取不同的广告策略;二是广告播出的时间选择,应以最大限度地争取受众(特别是目标受众)接受广告的最佳时机,即广告的时间安排上,既要考虑将广告展露出最多的受众对象,又要考虑受众接受的最佳时间段位。
广告空间的选择就是要确定在哪些地区、哪个区域范围内做广告能最大限度地覆盖目标顾客。
它的选择仍然是依据广告的目标市场和主要诉求对象。
(五)商业广告传播效果与广告媒介的选择
广告媒介就是向广告受众传递广告信息的载体,是企业与消费者沟通的信息桥梁。
总体来说,广告媒介类型大致有五类:印刷媒介类、电子媒介类、室内媒介类、户外媒介类及商品媒介类。
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是其“支往媒介”。
新兴的…电脑网络”,则为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不同类型媒介的传播范围、时间、传播表现方式、受众是不同的,只有研究它们的不同特点,才能为此正确选择和利用不同的媒介.而正确选择和利用媒介的无外乎是寻求最佳传达方式,使广告的期望展露数量到达广告的目标沟通对象,收到预期的广告效果.
选择广告媒介时,首先,必须认识和掌握不同类型媒介各自的特点。
例如,印刷媒介的总体特点是读者主动、便于保存、容量巨大,便于对内容较具休、较系统、有一定深度的信息传递。
它的主要受众对象是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读者;而电子媒介在传递信息时迅速快捷、生动逼真、受众面广。
相比较而言,它有利于时效性更强的信息传播.但瞬至即逝是其弱点,对其系统性、全面性比较明显的信息传递不利。
为此,不同类型媒介的特点是选择媒介时应考虑的总的前提条件。
其次,要考虑媒介本身的影响范围、效果范围.即媒介本身的“级别,、送达率、收视率、发行量等问题。
再次,要考虑媒介受众选择媒介的习惯.受众选择媒介时往往呈现出心理上的“本能”选择和习惯成自然的“主观‟选择两方面特点。
由于受众的心理特点不同,长期以来接触媒介形成的习惯也不同,他们有的喜欢暴露在印刷媒介前,有的则比较偏爱电子媒介。
所以,必须依据不同类型受众的特点,特别是广告目标受众的特点来选择广告的媒介.另外,还要考虑媒介的成本费用。
即用有限的广告费用选择能休现广告内容、覆盖目标市场的媒介.
归根到底,商业广告传播效果取决于是否适应受众心理,满足受众需求.
二、商业广告传播效果与受众心理的关系
受众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受者,即传播媒介的“消费者”。
主要包括书籍、报刊的读者,电视、电影的观念,广播的听众以及…网络”的“受息者”.受众心理指反映自然界社会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文字、声音,图象等信号,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媒介,作用于读者、听众的视听觉器官,从而在人们大脑皮层上引起的高度神经活动.从这个角度上讲,受众的心理活动并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反应,而是有选择的、积极的、主动的。
一般说来,受众接触媒介是由于他们预期媒介可以帮助他们满足某种需要,而媒介总是千方百计了解受众需求,以便在传播活动中设计或传播符合其需要的信息,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广告尤为突出.着名传播学家德福勒在解释劝服性信息(如广告)如何发生效果时,强调指出人的内部心理结果是效果过程的中介变量.因此,有效劝服的关键在于改善个人内
部的心理结果.通过这种改变,将取得期望的反应。
深人地了解受众的心理特性、合理需求,并将其融人广告的创作及实施中,无疑对强化广告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何种类型的受众,他们在接触媒介时体现出来的共同心理特征是求新,求真、求美、求奇.
(一)求新.这是受众心理的首要特点.为此,任何一则广告在其传播过程中,都要力求做到创意要新、内容要新,传播方式与表现方式更要新.而且.在确保广告主题长兔尸性的前提下.不同时段的广告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应有所变化。
(二)求真.广告创意讲究的是真实性与合理夸张的统一。
一方面.广告表现手法上允许一定程度的“自夸”;另一方面,广告所传播的信息本身必须真实.这是商品广告传播的根基。
否则,受众易形成“逆反心理”。
(三)求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受众对媒介所传播信息的审美标准很高,对广告甚为突出.首先,广告的内容要体现美:对受众中提倡或针贬的方面进行鼓励性的劝说或禁止性的劝说;其次,广告的表现手法更要体现美:广告的平面效果要爽心悦目,颜色、字体、画面、留白要有机地组合……而且,广告的表现形式必须充分体现内容的美的价值.只有广告的内容美与表现形式美的有机统一,才能对受众产生“强劲作用”,
(四)求奇.对超乎常规形成的事物,受众有着浓厚兴趣,借此可以加以利用:尽量地将广告的传播方式和表现方式设计得“新、奇、特、趣、异”,使受众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之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广告传播的未知,认知一部分或全部记忆的过程.
总之,适应受众的心理特点,满足受众的需求,是强化商业广告传播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而商业广告传播效果的不断提高,是受众对商业广告认同与接受的最好反馈形式,也是商业广告创意、运作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和结果.只有双方不断沟通,商业广告才能发挥优势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