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检测技术最低标准的指南

合集下载

颅脑创伤患者脑监测技术中国专家共识ppt课件

颅脑创伤患者脑监测技术中国专家共识ppt课件
强化监管与评估
加强对颅脑创伤患者脑监测技术应用的监管与评估,确保其安全、有 效、规范地应用于临床。
促进多学科协作与团队建设
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
加强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等相关科室之间的沟 通与协作,共同推进颅脑创伤患者脑监测技术的应用与发 展。
组建专业团队
组建具备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颅脑创伤患者脑监测技术 应用团队,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和服务质量。
长期神经功能障碍
幸存者在康复过程中可能面临长期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 量。
缺乏有效监测手段
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有效、可靠的脑监测技术来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 。
脑监测技术重要性
实时评估脑功能状态
01
脑监测技术能够实时、客观地评估患者的脑功能状态,为医生
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指导治疗策略调整
02
通过对脑功能状态的监测,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
设备维护
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 设备性能稳定可靠。
感染防控
按照医院感染防控要求,对操作环境 及设备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04 脑监测数据解读与评估
数据来源与质量保障
数据来源
确保数据来源可靠,包括颅内压 、脑血流、脑电图等监测设备。
质量保障
采用标准操作流程,确保数据采 集、传输和存储的准确性。
数据解读方法与标准
数据解读方法
掌握各种脑监测数据的正常参考范围 及异常表现,如颅内压升高、脑血流 减少等。
数据解读标准
依据国内外相关指南和标准,结合患 者实际情况进行解读。
数据评估体系建立
01
02
03
评估指标
确定关键评估指标,如颅 内压、脑灌注压、脑代谢 等。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
3.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 正中神经SLSEP显示N9和(或)N13
存在,P14、N18、N20消失。 三项确认标准至少具备2项
四、判定时间
临床判定和确认试验结果均符合
脑死亡判定标准可首次判定脑死亡。 29d-1岁婴儿,首次判定24小时后再次 复查,结果仍符合脑死亡判定标准,方 可最终确认脑死亡。1-18岁儿童,首次 判定12h后再次复查,结果仍符合,方 可最终确认。严重颅脑损伤或心跳呼吸 骤停复苏后至少等待24h进行脑死亡判 定。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
卫计委
国家
脑死亡判定标准
儿童脑死亡判定标准适用范围:29d-18 岁
一、判定先决条件

1.深昏迷 2.脑干反射消失 3.无自主呼吸,靠呼吸机通气者,自主 性激发试验证实无自主呼吸
三、确认试验
1.脑电图 显示电静息 2.经颅多普勒(TCD) 显示颅内前循 环及后循环血流呈振荡波、尖小收缩波 或血流信号消失
试验项目。
(二)无自主呼吸
脑死亡者无自主呼吸,必须依靠呼吸 机维持通气,判定自主呼吸停止,除根 据肉眼观察胸、腹部有无呼吸运动外, 还须通过自主呼吸激发试验验证,并严 格按照以下步骤和方法进行。
1.先决条件:
(1)膀胱温度或肛温≥3 5℃(中心体温>35℃)。如体 温低于这一标准,应予升温
(2)收缩压达到同年龄正常值。如存在低血压,应予 升压药物。
2.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未写入指南当中,对 于这些患儿应结合指南及国外指南综合 研判。
谢谢
(3)注意事项:脑死亡者多数双侧瞳孔散大(4~9 mm), 少数瞳孔可缩小或双侧不等大。因此,不应将瞳孔大 小作为脑死亡判定的必要条件。眼眼部疾患、外伤或 药物可影响瞳孔对光反射的判定,判定结果应慎重。 如果不确切可使用放大镜。

卫生资格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技师考试报名须知

卫生资格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技师考试报名须知

卫生资格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技师考试报名须知2013年卫生资格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技师考试报名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网上预报名,第二阶段为现场确认。

(一)网上预报名------2012年12月28日9∶00至2013年1月16日24∶002013年卫生资格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技师考试采用网上报名,考生按照《报名操作指导》在网上进行申报。

1.注册用户: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请于网上报名期间登录中国卫生人才网(),进入“考生入口”栏目中的“网上报名”专区,点击“2013年度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网上报名入口”,按要求进行用户注册,填写登录邮箱、设置登录密码、输入校验码后进入报名界面。

考生在网上注册的登录邮箱和密码是登录网上报名系统进行修改、查看、打印等操作的唯一识别依据,须妥善保管,并确认邮箱为真实有效的,以保证您丢失密码时,能收到我们发出的密码重置邮件。

每个注册邮箱和密码只能对应一个考生,不同考生不能使用同一邮箱进行报名,否则将导致考生信息丢失。

2.填写申报信息:考生可参照《网上报名系统填表说明》,如实准确地填写信息,并仔细核对;因弄虚作假或填报信息错误,导致无法进行现场确认、影响正常参加考试及后期证书发放的,后果由考生自负。

3.上传照片:考生在填报信息完成后,应将本人照片上传。

请认真处理上传照片,凡因照片不符合要求导致无法进行现场确认、影响正常参加考试及后期证书发放的,后果由考生自负。

照片具体要求为:(1)上传照片必须为考生本人近期正面免冠彩色证件照,务必保证照片清晰、可辨认,其他如生活照、视频捕捉、摄像头所摄等照片一律不予审核,除军人外其他考生不得着制式服装拍照,女性不得穿背带式服装拍照;(2)照片大小为一寸或小二寸,格式为jpg,文件大小必须在20kb—45kb之间;(3)头部占照片尺寸的2/3,白色背景;(4)面部正面头发不得过眉,露双耳,常带眼镜的考生应配戴眼镜,不得佩戴首饰。

eeg检测标准

eeg检测标准

eeg检测标准EEG检测标准指的是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的检测标准。

脑电图是一种在头皮上通过电极记录脑电活动的检查方法。

它是神经病学中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助于对癫痫、精神疾病、脑部损伤等病症进行诊断。

一、EEG检测的原理脑电图是通过放置在头皮上的电极记录大脑的电活动。

这些电极通常以国际10-20系统为基础进行放置,该系统在头部的不同位置上放置电极,以获得全面而准确的脑电图数据。

脑电图信号是从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放电产生的,这些放电可以通过头皮上的电极被检测到。

二、EEG检测的应用1.癫痫诊断:脑电图是诊断癫痫最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脑电图中的癫痫样放电,医生可以判断癫痫的类型和发病频率。

2.精神疾病诊断:脑电图可以用于评估精神疾病患者的脑部功能。

例如,抑郁症患者的脑电图通常显示为α波减少,而焦虑症患者的脑电图则可能显示为β波增加。

3.脑部损伤:脑电图可以用于评估脑部损伤或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

例如,脑电图可以显示脑部受损区域的神经元放电情况。

4.睡眠障碍诊断:脑电图可以用于评估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

例如,失眠患者的脑电图可能显示为α波增多,而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脑电图则可能显示为睡眠周期异常。

三、EEG检测的标准1.记录电极:在EEG记录中,需要使用多个电极,通常采用国际10-20系统进行放置。

电极应该根据检查的目的和受试者的个体差异进行选择和定位。

2.参考电极:参考电极是用于比较其他电极电位的基准点。

通常使用耳朵或颅骨两侧的电极作为参考电极。

3.滤波和放大:滤波是将脑电信号中特定频率范围外的信号去除,以便更清楚地观察脑电活动。

放大是将脑电信号放大,以便更容易地观察和记录。

EEG信号通常被放大并滤波以去除噪声和其他干扰。

4.采样率和分辨率:采样率是指每秒记录的样本数,而分辨率是指每个样本中记录的数据位数。

高采样率和高分辨率可以提供更准确的EEG数据。

5.记录时间:EEG记录的时间长度可以根据检查的目的和需要进行调整。

脑电图仪标准操作规程(五篇范例)

脑电图仪标准操作规程(五篇范例)

脑电图仪标准操作规程(五篇范例)第一篇:脑电图仪标准操作规程对环境的要求1.1 脑电图仪应放置于屏蔽室内,防止外界交流电噪单干扰,保障脑电图描记的稳定,波形清楚。

1.2 室温要求保持温暖(不低于18℃),避免因寒冷引起的肌电干扰。

1.3 无关人员不要随意在室内特别是接近被检者行走,避免因此引起的磁场干扰。

2 准备工作2.1 向被检者交待清楚在检查前一天用肥皂水洗头。

2.2 要求被检查检查前3天停服镇静剂、安眠药及抗癫痫药物。

2.3 被检者检查当天应进食,不宜空腹。

2.4 对初次接受检查者,事先应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心理,更好地配合检查。

3 皮肤处理和电极安放3.1 如果放置电极部位的皮肤有污垢或毛发过多,应预先清洁皮肤或剃毛发。

3.2 应用导电膏涂擦放置电极的皮肤处,不能只是把导电膏涂在电极上。

避免用棉签或毛笔沾生理盐水或酒精等代替导电膏,这类方法处理皮肤,皮肤和电极间的接触阻抗较在,极化电位不稳定,易引起基线漂移或其它伪差。

3.3 严格按照国际统一标准,准确安放常规16导联脑电图电极,特殊情况下的蝶骨电极按统一标准安放。

3.4 为评判有无其它干扰因素,应同步放置眼动电图和下颌肌电图电极。

4 描记脑电图4.1 正式描记脑电图前应调整好阻抗、噪音,调整走纸速度。

观察描记图下方的定标是否准确,如有不妥及时调整。

4.2 按照脑电图仪的使用说明进行标准操作。

常规包括I导、II导、III导和IV导,根据申请情况可加用V导和VI导。

4.3 疑诊为癫痫患者时需做过度换气和闪光刺激诱导有无异常波形出现。

4.4 若多数导联均正常仅有一个或两个导联呈直线,应注意是否为该导联接触不良,应重新安放电极。

4.5 若常规脑电图无法明确是否有异常波形时,应进行24小时脑电图监测,进一步明确脑电图改变与临床症状间的相关性。

4.6 脑电图登记项目齐全,建立索引册,检查完毕后按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脑电图诊断进行登记,脑电图记录单一式2份,原始图纸应与报告单一起存档,以便复查时查找。

军事飞行人员脑电图检查及鉴定标准中国专家共识

军事飞行人员脑电图检查及鉴定标准中国专家共识

军事飞行人员脑电图检查及鉴定标准中国专家共识中国军事飞行人员脑电图检查及鉴定标准专家组;于生元;江文;郑建勇;刘永红;胡耿瑶;陈蓓蓓;杨方;张迁;王湘庆【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杂志》【年(卷),期】2024(49)2【摘要】脑电图检查是评估癫痫发作及脑功能的重要方法,对于筛查有潜在癫痫发作风险的高危人群、减少飞行人员空中失能事件意义重大。

国内外飞行人员均有一定的癫痫检出率及空中癫痫发作的案例,然而,我军现行招飞医学选拔及飞行人员体格检查标准中尚无脑电图航空医学鉴定的详细标准。

为进一步明确军事飞行人员“正常脑电图”“界线性脑电图”及“异常脑电图”的定义范围,统一军事飞行人员高失能风险的脑电图判别标准,规范军事飞行人员脑电图检查及航空医学鉴定标准,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联合解放军总医院共同组织航空医学、神经病学、癫痫病学及神经电生理学等相关领域专家,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共筛选相关文献287篇,并结合癫痫及脑电图相关指南及我国专家经验,共同制定本共识。

本共识包括脑电图检查适用人群及质量要求、脑电图判读参考标准、脑电图评定标准及关于“暂时飞行不合格”飞行人员的处置四部分,旨在为军事飞行人员脑电图航空医学鉴定的规范性及精准性提供文献支持证据及实用性专家意见。

【总页数】8页(P123-130)【作者】中国军事飞行人员脑电图检查及鉴定标准专家组;于生元;江文;郑建勇;刘永红;胡耿瑶;陈蓓蓓;杨方;张迁;王湘庆【作者单位】不详;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空勤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1【相关文献】1.军事飞行人员颈腰痛防治专家共识计划书2.军事飞行人员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航空医学鉴定的专家共识3.军事飞行人员椎小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和飞行安全风险评估的专家共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电图机产品技术要求 深圳必奥思医学

脑电图机产品技术要求 深圳必奥思医学

2性能指标2.1参数要求2.1.1定标电压:误差不超过±5%或2μV,取大值2.1.2电压测量:误差不超过±10%。

2.1.3时间间隔:误差不超过±5%。

2.1.4 时间常数:0.03s~0.1s,误差不超过±40%;大于0.1s,误差不超过±20%。

2.1.5幅频特性:1Hz~60Hz 偏差不超过-10%~+5%。

2.1.6噪声电平:不大于3μV(峰-峰值)。

2.1.7共模抑制比:各通道不小于 80dB。

2.1.8耐极化电压:加±300mV的直流极化电压,误差不超过±5%。

2.1.9高通滤波器:应符合 A0.9Fc≤0.7A10≤ A1.1Fc 的要求。

2.1.10低通滤波器:应符合 A0.9Fc≥0.7A10≥ A1.1Fc 的要求。

2.1.11陷波滤波器:有 50Hz 陷波滤波器,衰减后的幅值应不大于5μV(峰-谷值)。

2.1.12输入抗阻:不小于5MΩ。

2.1.13灵敏度:误差不超过±5%。

2.2软件功能要求:2.2.1能够实时显示信号记录的波形,能够自动翻页和滚动,速度可调。

2.2.2具有导联切换或关闭控制键功能。

2.2.3能够通过单击界面选择、定义和显示通道。

2.2.4每个信号通道的显示波幅均可调节。

2.2.5可选择 50Hz 滤波方式,可调节高通和低通的截止频率。

2.2.6应具有病历管理功能,如新建患者信息、数据回看、报告编辑、报告生成及打印、数据导出/导入及备份。

2.3网络安全要求2.3.1安全软件:Windows 防火墙2.3.2数据接口:传输协议/存储格式2.3.2.1传输协议:USB2.02.3.2.2存储格式:.doc,.pdf,.txt,.edf。

2.3.3用户访问控制:用户身份鉴别方法、用户类型及权限。

2.3.3.1用户身份鉴别方法:用户名/密码。

2.3.3.2用户类型:管理员账户、操作员2.3.3.3权限:管理员具有管理操作员账户权限,操作员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可以正常使用软件。

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治与预后最新指南要点

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治与预后最新指南要点

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治与预后最新指南要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在足月儿中诊断标准明确,但在早产儿中,HIE的定义、临床病程、治疗及预后情况都更为复杂,目前仅少数研究探讨了早产儿HIE的诊治,但纳入对象及研究结果存在明显异质性。

因"医疗警讯事件"的原因,早产儿HIE 发生率可能比目前文献报道更高,且与足月儿相比,其病程更复杂、神经发育伤残率更高。

本文旨在阐明早产儿HIE的病因、病理、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标准及治疗措施,以期促进将来研究设计以及神经保护策略的实施,从而改善早产儿HIE的预后。

近年来,围产医学不断发展,早产儿存活率显著提高,然而脑损伤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为代表的脑白质损伤是早产儿脑损伤最经典的神经病理学改变[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在足月儿中定义明确,系因围产期缺氧窒息导致的脑缺氧缺血性损害,包括特征性的神经病理及病理生理过程,并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脑病表现。

足月儿HIE诊断标准明确,神经系统发育监测和结局评估也相对标准化。

早产儿因围产期大多接受密切监测,若发现明显宫内窘迫则需立即处理,基于如上"医疗警讯事件"原因,既往很少诊断早产儿HIE。

然而,当缺氧、感染、炎症、低血糖等多因素协同作用时,单个因素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作用就复杂起来。

因此,早产儿HIE可能未得到很好的识别与监测。

本文旨在阐明缺氧缺血在早产儿复杂脑损伤过程中的作用,并在目前对其特有病理过程及临床表现认识基础上,探讨适用于早产儿的HIE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

一、早产儿HIE发病率现有报道早产儿HIE发病率和流行病学的研究甚少,研究示其发病率为1.3/1 000~9/1 000不等,不同研究中纳入对象存在显著异质性,且研究样本量均较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关于脑电图检测技术最低标准的指南(中华医学会癫痫及脑电图学组)前言脑电图(EEG)是一种借助电子放大技术,将大脑神经元的自发性生物电活动放大100倍并记录,从而反应脑功能动态活动的方法,以研究大脑功能有无障碍,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并具无创性、价格不高等特点。

适当的电极安放,合理的导联设计,清醒状态下以及睡眠中描记,睁闭眼、过度换气以及闪光刺激均有助于提高某些类型的EEG异常的出现率,能够获得整个大脑点活动的大致分布。

目前脑电图的描记技术正向数字化发展,具有更高的方便性和实用性。

EEG主要适用于脑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如再能够发现结构性损害的病例。

能够提供所伴随功能异常的类型和程度的信息,在CT和MRI不能发现异常时,EEG能够提供脑功能异常的关键信息。

异常的EEG模式如果包括了整个大脑,意味着广泛的脑功能失调,异常如果是局灶的,则提示有局灶的脑功能异常。

EEG有可能提示大脑疾病的诊断,某些特殊EEG模式能够提示特定的疾病。

脑电图特别是规范的脑电图能为临床工作提供很大的帮助。

特别是对于癫痫的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EEG是用来建立癫痫诊断的仅有的2种客观手段之一(另外是MEG,但不作为常规检查使用),可以通过异常放电的表现确定癫痫发作的类型,有助于对局灶性癫痫进行定位。

还助于观察抗癫痫药物的有效性。

另外,意识障碍、中毒、代谢异常、感染性疾病,能够造成弥漫性的EEG改变,EEG评价也有很大的价值。

因此,脑电图的适应证为: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发作性疾病,如癫痫。

2、癫痫手术治疗的术前定位。

3、围产期异常的新生儿监测。

4、脑外伤及大脑手术后监测。

5、危重病人监测。

6、睡眠障碍。

7、脑死亡的判定。

脑电图的禁忌证为颅脑外伤及颅脑手术后头皮破裂或手术切口未愈合时。

临床应用EEG已经半个世纪了,再我国,EEG已经普及与中小型医疗机构,广泛的应用和服务与临床。

但是,在操作、设备等方面,各个实验室的标准并不一致,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规范之处,并且有可能对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造成影响。

在此,我们对于脑电图的设备、技术要求、设计以及操作要求进行总结,提出最低标准的指南,以利于更好的服务与临床,也便于不同实验室之间的交流。

指南一脑电图设备和技术的最低要求适宜的设备是获得满意脑电图记录的最基础条件。

目前全国有各种型号、类型的脑电图设备在应用,但是为了能够获得最基本程度的脑电图,对设备提出以下要求。

1.设备1.1.1 脑电图机标准:需选择符合国际脑电图和临床神经生理联盟(IFSECN)或中国脑电图学组建议的仪器最低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脑电图国家标准和经国家计量局检测规程认可的脑电图仪,至少应在8导以上。

在目前,8导的脑电图除了在24小时动态监测以外,一般不再建议应用。

推荐使用16或18导脑电图仪进行常规记录。

有条件的实验室或者出于临床研究的需要,可以应用更多的导联记录,64导以上主要用于颅内电极术前定位。

脑电地形图不应作为常规脑电图使用。

1.1.2 电源的标准:交流电的接线应该满足医院系统的要求,所有的交流电插座必须提供可靠的地线。

除监护病房(ICU)外,脑电图仪应增设良好的地线,否则会产生交流电干扰或触电的危险而无法进行记录。

要接专用电源线,电源电压为220V,应用交流电子稳压器时,需待电压稳定后方可开电脑图机的电源开关。

1.1.3 电屏蔽再常规操作中,不需要进行对病人以及设备进行电屏蔽,除非有特殊的需要。

1.1.4 辅助设备:应该包括一个能够产生节律性高强度闪光刺激的设备。

2、电极安置在头皮上用以导出脑电活动地导体称之为电极。

电极的式样较多,各地医院及实验室习惯使用的电极也不尽相同。

头皮电极有针电极、管状电极和盘状电极,特殊电极有蝶骨电极、鼻咽电极及颅内电极。

1.2.1 头皮电极:用于脑电记录的电极应该是良好的导体,易于安置、固定。

最好不给患者带来多少痛苦,即使经过长时间反复使用也不易磨损。

不具备明显减弱信号的特性,不能明显的降低0.5-70Hz范围内的信号。

头皮电极以盘状电极效果最好,针电极因其在头皮下的部位不准确,阻抗高,引起头痛,国际上不在应用,在特殊情况下必须应用针电极时,必须用一次性电极以避免交叉感染,管状电极因其不易固定已很少使用。

使用盘状电极可以进行长时间卧位睡眠描记,也适宜于意识不清的患者。

24小时以上的长时间监测应使用5%的火棉胶固定。

为了减少噪音,电极必须保持干净,在记录完传染病病人后,采取常规的消毒预防工作。

1.2.2 特殊电极:当普通头皮EEG结果正常或有疑问时,我们常借助特殊电极以发现有意义的异常所见。

鉴于传统头皮电极覆盖区可能只代表不足一半的皮层表面,因此有必要采用另外一些特殊途径去记录特殊脑区的脑电活动。

位于两半球正中以及额叶、枕叶和颞叶下方皮层区不易探及,位于颞叶深部的如海马、杏仁核以及其他大脑深部核团及包围的皮层,再解剖上均远离头皮电极。

为部分解决这一问题,现以设计了多种特殊电极的操作技术,其中有些相对较简单且无危险、无创伤性(如鼻咽电极)另外,怀疑颞叶病变的患者应使用蝶骨电极,提倡针灸毫针作为蝶骨电极常规使用,针灸毫针蝶骨电极应注意高压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长时间监测时应使用经典的软线蝶骨电极。

另一些则可能经头颅钻孔,插入深部针电极或置入其他颅内电极。

皮层或深部脑电记录需要开颅且暴露出一定面积的脑组织,使用立体定向仪,以便放置或插入电极。

由于这是一种复杂的操作技术,需要神经外科医师在手术室进行,其目的是确定外科治疗的方法和可行性。

皮层脑电图和深部电极脑电图均主要在专业性诊疗中心进行,不推荐常规使用。

1.2.3 电极安放:应遵循国际临床神经电生理协会推荐的21个电极及其安放部位(早产儿及小头畸形例外);头皮电极的安放点代表大脑各个不同的解剖部位,希望能够广泛的放置以反映不同部位的电位变化。

这些部位包括前额区、中额区、顶区、枕区,前额、中颞和后颞区,还包括额、中央、顶区的中央部位。

重要的是要确保在头皮上不同代表区域的脑电活动均能被记录到,如少于21个电极,就不能覆盖整个皮层脑区。

偶尔需要在标准部位之间增放电极。

但电位差与电极之间的距离有关;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太小,电极安放过于密集则不能有效反映其电位差。

根据国际脑电图学会的建议,目前10-20电极放置法已成为世界通用的标准方法,它简单、合理、基于明确的解剖标志,同时其电极间距相等、对称,便于安置及比较。

国际统一标准有下列几个基本原则:电极位置应根据颅骨标志经测量加以确定,测量应尽可能与头颅大小及形状成正比,电极的标准位置应适当地分布在头颅的各个部位。

电极名称应结合脑解剖部位名称,如额、颞、顶、枕等,这样可使技术人员掌握了解。

相关脑区各解剖部位电极应代表和体现各个脑皮层区的功能。

代表数码头皮电极的代表数码国际通用阿拉伯数字;左半球为奇数,右半球为偶数。

A1和A2代表左右耳垂(无关电极)精确测量按比例安置电极才能称之为10-20系统。

1.2.4 在操作前对电极的阻抗进行常规检查,待电极安装好后应测定电极与头皮之间的电阻值,一般要求在20Ω以下,通常不应超过5Ω。

当记录时出现可能的伪差时,应该重新检测电极阻抗。

附:10-20电极安装法(ten-twenty electrode system)作为国际脑电图学会推荐的标准电极安装法已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种方法如图1所示;在矢状位上以鼻根(Nasion)和枕后粗隆(Inion)作为基准,在冠状位以双侧的外耳孔为基准,通过头顶正中点(Cz)的连线各分为两个10%和四个20%加以分割。

以Cz为中心,在头顶形成数个同心圆,电极均放置并标记各电极的名称。

在安放时左侧的F3为F7与Fz的中点,P3为T5与Pz的中点,右侧的F4与P4也以同样的方法安放。

10-20电极放置法规范了包括A1、A2左右耳极在内总共为21个电极的标准位置,是脑电图电极技术的一个基本要点。

在近代的脑电图机中电极部位常用数字来表示,便于记忆和设定。

前额区(Fp):位于双眼瞳孔的上方,其连线与鼻根部的距离占矢状位联线的10%。

中额区(F):位于前额区和中央区等距离之点,各占矢状位联线的20%。

中央区(C):位于鼻根与枕后粗隆形成的联线与双侧外耳孔形成的联线的交会点(即百会穴)旁开3cm。

顶区(P):位于枕区与中央区等距离之点,各占20%。

枕区(O):位于枕后粗隆上方(占10%)并旁开各3cm。

前颞区(Ta):位于眼外眦与耳屏水平等距离之点。

中颞区(Tm):位于外耳孔上方(距外耳孔的距离占双外耳孔联线的10%)。

后颞区(Tp):位于枕区与中颞区等距离之点。

额中央(Fz):位于额部中线位置,距离双侧中额区各3cm。

中央(Cz):位于鼻根与枕后粗隆形成的联线与双侧外耳孔形成的联线的交会点(即白会穴)。

顶中央(Pz):位于顶部中线位置,距离双侧顶区各3cm。

3.记录应该明确,EEG检查的目的是为了诊断和治疗。

因此,对正在服用抗癫痫药物的病人进行常规脑电图检查时,一般不应减药、停药,避免导致病情反复及可能出现的癫痫持续状态。

苯二氮卓类药物可能使EEG产生大量快波而影响判读,可在EEG检查前一天停药,而继续服用其他抗癫痫药物。

例外的情况是在进行外科手术前的癫痫源定位时,需要减药甚至停药以获得发作期EEG为目的,并非常规检查。

1.3.1 导联设计应该遵照指南3。

对导联设置统一要求目的在于,利于比较和交流不同实验室的描记结果。

建议在单极导联中加用平均单极导联,以消除耳极影响。

1.3.2 描记时须写上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描记日期和时间,住院号/门诊号,技术员姓名。

描记前须作定标,同时将所有条件如增益、滤波、时间常数等予以注明。

在每一个导联的起始部均应清楚标明该频道电极连接方法。

附页或会诊单上要记录描记时间和日期,如有癫痫,要记下最后一次发作的日期和时间,患者的意识状态,服用的药物以及其他有关病史。

描记过程中的一切变化,如患者的咳嗽、吞咽、躯体动作、周围干扰等情况尽可能予以注明。

尤其是出现癫痫发作时更应详细记录。

1.3.3 在记录前及结束时都需有定标。

标准电压应适合于敏感的水平,当怀疑某个放大器有故障时,应该重复进行校对。

全部记录笔尖均应在零位,否则可导致定标电压向上下振幅不等和脑波的失真。

每一支笔的笔尖应排列在同一条线上否则可导致位相差。

1.3.4 常规记录时,脑电图设备每支笔的敏感性(增益)应该置于5-10μV/mm 的范围,但常须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增益。

敏感性定义为输入电压与笔偏移的比率。

单位是μV/mm,一般的敏感度是7μV/mm,例如,当一个校正信号为50μV/mm时,导致笔偏移7.1mm。

国际通用敏感性为10μV/mm或7μV/mm.1.3.5 对于标准描记,国际脑电图及临床电生理学会规定尽量不使用交流滤波,单国内受脑电图室设备的限制,可以使用交流滤波,但低频的滤波不应该高于1Hz,相应的持续时间至少为0.16秒,高频滤波不应该低于70Hz.低频滤波低于1Hz,有利于减弱慢波伪差信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