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建项目环境保护说明书S8-1

环境保护说明书

1、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的依据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 006-98);

本项目《初步设计文件》。

2、项目区域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现状

本路线全长3.1Km,通过工程区处于川内地带。地势总的东高西低,山岭多呈南北向展布。

工程区气候属中亚热带西部半湿润气候区,主要特点是日照多,蒸发旺盛,雨量集中,干湿季分明,气温年温差较小,日温差较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但气候垂直变化大,高山积雪与峡谷炎热并见,气温回升和下降波动亦大,常能一雨成冬。7月最热,但夏季平均气温仅21℃,8月低温对农作物危害极大。秋季9-10月多绵雨,易降温,11月出现冰雹。冬季暖和,平均气温7.9℃,干燥少雨雪,多日照,多晴冷天气。1月气温最低,易出现极端最低气温。

工程区内雨量丰富、集中,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30.9mm,夏季降雨多达717.3mm,占全年总降雨量的63.4%。但雨季雨量也分配不均,从北到南逐渐减少,北部山区年降雨量在1200mm以上,是多雨区,又是暴雨中心;南部河谷区,年降雨量仅有800mm左右。区内支流汇水面积均较小,地表径流浅短,水量不丰富,仅在雨季时水量较大。路段通过地带的地表水主要为冲沟流水,多为季节性流水。

3、环境敏感区域分析及与自然保护区、水资源保护区等的关系

路线通过高山峡谷,沿线人烟不密集,无大的城镇、居民点、学校,沥青路面灰尘少,汽车噪声及粉尘尾气污染小,经验表明,类似公路一般对沿线民众工作、生产及生活无大的影响。

本项目路线基本沿老路进行改造,局部地段为提高路线标准有部分新建线和隧道工程,施工时会占用一定范围的社区生态空间,多为荒地、旱地、灌木林、经济林地和较少水田等。由于当地野生动植物稀少,本项目的实施不会带来较大影响。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小,对原有植被破坏较小。

由于地处高山地带,施工中少数废弃土石方会对自然水体造成一定污染,特别是雨季,受水冲刷,将会造成一定量的泥沙流入河中。随着工程竣工和环境保护措施完善,对水体污染将逐年减少和消失。

4、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指导思想

本项目环境保护和景观设计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是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尽可能降低路基填挖方高度,减少或避免高填深挖路基,有效控制取土、弃渣数量及规模。

设计原则

预防为主,治理为辅,兼顾效益;

节约土地资源,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景观规划;

美学理论为指导;尊重自然,服从环保及生态要求;

体现生物多样性。

5、主体各专业设计的环境保护措施

在环境保护设计中,以不破坏沿线原有地形、地貌、自然环境为原则,在设计中对沿线河沟、道路、农田水利等生态环境作了妥善的设计和处理。

路线在进行选线时,就已经考虑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公路平、纵、横设计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全面考虑了沿线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路线尽可能顺应地形情况,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沿线自然地貌的破坏;尽量节省耕地、林地,绕避重要的居民集中区、学校、风景区等环境敏感区;尽量处理好与公路沿线的水利、电力、电讯等设施的位置关系,减少拆迁,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

路基路面防护、排水与桥涵构造物综合排水设计:路基设计中采用M7.5浆砌片石拱形骨架护坡以及喷播植草等防护形式,并通过设置边沟、边沟涵、排水沟等与桥涵构造物构成完整的排水系统,确保公路的正常运营,防止路基边坡受到冲刷和水土流失的侵蚀,并防止路面污水直接进入农田造成二次污染。

取、弃土设计:为保护沿线生态环境、少占耕地,挖方尽量作为路基的填料进行纵向调配,并采用沿线取土和集中取土相结合的方式,取土后要求进行平整并达到还耕要求。

本工程全部分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合料拌和厂及底基层、基层拌和厂的位置,本着方便施工、远离环境敏感点(如村镇、学校、医院等)的原则来进行选择。

6、拟采用的植物配置及特性

公路沿线地处中亚热带与温带气候,雨量较充沛,有利于植被生长,加之沿线原有森林覆盖有一定的面积,其他植被生长较好,绿化环境十分有利。在有条件的路段种植了适宜当地生长的乡土植物如马尾松、白杨等树木。

7. 环境污染防治

(1)空气污染防治

本项目的空气污染防治措施主要结合沿线道路两侧绿化进行,选择对空气污染物吸附和净化能力较好,并适宜在当地气候条件生长的树种类型。沿线道路两侧种植防护绿化林带。施工中的路面沥青混合料拌和应集中场地进行,其产生的污染物满足国家排放标准,位置选择应置于城镇及乡村居民区的主导风向的下侧。

(2)水环境污染防治

沿线各施工区的生活用水需经处理,应满足《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就近排入附近农灌溉沟用于农田灌溉。

当路线经过当地政府部门确定的饮用水源时,应对公路选线,桥址选择提出更严格的要求。避免因为公路的修建造成不必要的饮用水源污染。

对不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污水应有自理的措施。

交通事故可能对水体造成位时污染时,应提出应急处理措施。

(3)声环境污染防治

公路工程施工噪声防治对策可以有以下几点:保证施工机械的噪声符合限值标准;调整施工作业时间,调整同时作业的施工机械数量;给予噪声受损者适当赔偿。

(4)废物污染防治

8、公路测设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考虑

本项目在测设的全过程中,充分重视对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综合考虑了路线标准、气象水文条件、工程地质状况、土石方平衡、征地拆迁、以及与原路干扰和施工难度等因素,尽量减少道路施工对沿线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1、对比原G108线公路,在原路线线形基础上,路线线形得到了明显改善,提高了行车速度,减少了沿线的污染负荷。

2、路线设计中,沿线村镇较少,无大规模的拆迁,减轻了村镇污染负荷。

3、公路线形力求与环境协调一致,尽可能避免开挖高边坡,造成大面积的植被破坏,保护了生态环境。

4、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地形和天然水系,合理布设路基边沟、排水沟、截水沟和桥涵,尽量将路界范围内地表径流引入天然沟渠排出,并作好消能和导流措施,避免冲毁农田和路基。

5、加强边坡防护,保证路基稳定,防止水土流失。

6、在公路界种植杨树、水杉等行道树,株距为4米,加强与自然景观的协调,同时美化路容。

7、在路堤边坡坡脚和路堑边坡坡顶以外,分别征用2米宽的土地为公路用地,用以植树恢复绿化美化公路。

9 工程实施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1)沿线文物古迹环境保护措施

工程实施对地下文物可能产生的影响及相应的工作有关法规、规定办理。施工中一经发现文物,施工单位应妥善保护现场,停工并立即上抱有关文物管理部门。

(2)生态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

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破坏原有植被,路线外围遭破坏的植被应该在施工完毕后尽快全面恢复。搞好施工设计和施工组织,充分利用弃方选择合适的取土场所,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的破坏。由于本项目处于高度地震区,应特别注意路基的稳定性,做好必要的防护支挡工程,确保工程安全。

公路的建设必将部分阻断原有的水源流,引起原来水流体系的变化。公路尽量在必要的位置设置桥梁、涵洞等过水结构物,使路基边沟、桥梁、涵洞与原有水系有机结合。

公路应该尽量少占用耕地,临时占用土地应该及时退耕还林,妥善解决拆迁问题,尽量减少工程建设给居民生活、生产带来的不便。

(3)水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废水、生活废水和施工材料进入水体,或因降雨引起的材料冲失,均可引起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因此,应该注意生活废水和施工废水的回收和排放,对施工材料应该妥善保管,避免洒落和雨水冲失。

(4)空气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过程中因挖掘、填筑、搅拌、装卸等生产作业会产生灰尘,沥青加热产生的气体,施工机械工作产生的尾气,均能产生大气污染。对灰尘的飞扬可采取洒水和避免大风天气作业。对沥青混合料生产时产生的有害气体问题,可采取使沥青混合料拌和场地远离居民区的厂拌方式来减少污染,同时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尾气污染严重的机械进行施工,并加强施工组织安排,尽量减少大气污染。

(5)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