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诗歌的意象比较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意象派诗歌的比较

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意象派诗歌的比较
典 诗歌 营 构 意 象 的方 法 一般 用 赋 、 、 。 . 比 兴 赋 即平 时所 说 的 直
治英美诗坛感到不满 。 他们反对诗歌中含混的抒情 、 陈腐的说 教 、 象的感慨 , 抽 强调诗人应 当使用鲜 明的意象描写具体 的对 象 , 助意象构建完成诗歌创作。他们创作历史不长 , 借 成果不 大。 但影响深远。 明确将“ 意象 ” 一词 引人文学审美范畴的是美
的先 河 。
写 其事 。某 一 物 象 在 作 者 看来 已经 具 备 了能 够 表达 他 的 情感 的 特质 , 便直 接 加 以运 用 , 使这 一个 意 象 直 射 出感 情 来 。 这类 直 观意 象 在 我 国 的 诗 歌创 作 中是 十分 常 见 的 。 弃 疾 的词 《 辛 西
思》 与其 有 异 曲 同 工之 妙 。 枯藤 老树 昏鸦 , 桥 流 水 人 家 , 小 古道 西风 瘦 马 。 阳西 下 , 夕
断 肠人 在 天 涯 。
这 首小 令 很 短 , 共 只 有 五 句 二 十 八 个 字 。 描 绘 出 一 一 但却
幅 凄 凉动 人 的秋 郊 夕 照 图 ,并 且 准 确地 传 达 出旅 人 凄 苦 的 心 境。
归 纳 起来 , 中 国古 典诗 歌 对 意 象 派 的影 响 主 要 有 以下 几
个方面 :
象非诗 ”抽象的思想应当通过具体 的物象暗示出来 。庞德的 。
诗 歌 《 地铁 车站 》 现 了 自己 的 主 张 。 在 实 第 三 . 中 国古 典 诗 歌 和 意 象 派 诗歌 在 对 意 象 的组 合 上 有
(文心雕龙一 《 神思》 , ) 观朝王廷相提出“ 夫诗贵意象透莹” 。在
西方“ 意象 主义 ” 词 直 接 来 源 于法 国 的绘 画用 语 。 O世 纪初 一 2 的伦 敦 , 一批 年 轻 诗 人 对 后 期 浪 漫 主 义 ( 即维 多 利 亚 诗 风 ) 统

中西艺术中的意象象征比较

中西艺术中的意象象征比较

中西艺术中的意象象征比较作者:吴婷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03期[摘要]作为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诗歌,其中的意象总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以客观物象为栽体的、寄寓诗人情思的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

西方民族文化截然不同于中国民族文化,作为文化艺术栽体的诗歌语言,其意象象征的涵义必然存在着明显差异,民族诗歌中表现同一意象的客观象征物也有所不同。

作为诗歌基本构成单位的意象,就理所当然地被镀上了形形色色民族文化的印记,积淀着民族文化深邃的内涵和情感。

[关键词]民俗意象诗歌一、引言一个民族和文化的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对审美意象有重要的影响。

主体是客观世界的认识者、适应者和改造者,是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的人。

作为主体的人,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历史演变的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客观世界的对象,即便是同一对象,其映射到主体心灵中的结果也不尽相同,由此,同样的对象所引出的象征又不相同,有的甚至大相径庭。

所以笔者试图通过对中西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象征为题进行初步探索。

诗歌是语言最精粹凝练、艺术技巧最丰富多彩的一种艺术形式,十分讲求形象思维,善于用简洁的语言和新颖生动的形象来描摹景物,抒发情感。

诗人的工作“就在于将外在世界的一切化为他的主观情思,而后又将主观情思化为客观的意象,再将这种意象通过特殊的媒介传递给读者。

”(吕进1997:40)于是便产生了诗歌的象征。

所谓寓“意”之“象”,是寄寓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物象入诗即为意象。

诗歌意象和象征的构成,并非是诗人随心所欲的任意选择,而是受到各自民族文化制约的。

诗歌象征的背后隐含着深邃的文化意义链或文化语境,这个语境包含了自然环境、风俗民情、历史文化、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伦理取向等复杂的交互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赋予诗歌意象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使诗歌意象具有独特的国俗语义,蕴涵着深沉的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在作品中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趣味和审美快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中英诗歌中“月亮”意象的主题意义

今夜月明人尽望—中英诗歌中“月亮”意象的主题意义

今夜月明人尽望—中英诗歌中“月亮”意象的主题意义摘要:月亮,作为中英诗歌中的常见意象之一,被古今中外的诗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意蕴。

本文对比了中英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主题在抒情表达上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并从文化角度分析了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神话传说,审美倾向以及哲学思想三个原因。

关键词:月亮意象;中英诗歌;文化差异一、引言意象作为诗人传达情感或思想的载体,是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

准确把握意象在诗歌中的内涵,有助于深刻理解诗歌意义。

在中英诗歌中,诗人对月亮这个意象情有独钟。

在他们的诗歌作品中,月亮这个意象承载着无限丰富的情感和意蕴。

中西诗歌中月亮意象虽有相似之处,但却表达着极为不同的情感和意蕴,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心理。

二、中英诗歌“月亮”意象表达的相似之处1.意象色彩,客观一致首先,月亮随着季节变换而形成的不同含义的月意象,在中英诗歌中都表达出一定相同的意义“,明月”“ 新月”都代表着“ 幸福”“祥和”;而“ 残月”“ 淡月”因其形状的残缺,色彩的黯淡而常被诗人赋予了“ 落寞”“孤单”的色彩。

2.以月喻人,寄托情怀另外,在中英诗歌中,“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它积淀了人类浓郁的情蕴。

在中西诗人的笔下,“月”被赋予的内涵在以月喻人,寄托情怀上有相通之处。

三、中英诗歌“月亮”意象表达的差异之处1.所表之情不同首先,中诗多表达一种悲伤离情和忧患意识,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如《望月怀远》这首诗是诗人张九龄远离故乡,望着海上的明月,感发出了一种思念远人的情感。

在诗人的笔下,月亮带来的不是温馨,而是凄凉与离情。

《春江花月夜》一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写春江美景,以及面对江月产生的感慨,继而写到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而英诗多以月烘托绝美爱情以及表达赞颂之情,与中诗不同,英诗表达的多是积极明快的色调。

诗人华兹华斯的《strange fits of passion have I known》是《露西组诗》之一,讲述了一次奇异的经历,骑马去露西住所路上所见的不同形态的月亮,以及周遭的景物变化,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和情感表达。

中西方爱情诗歌对比分析

中西方爱情诗歌对比分析

中西方爱情诗歌对比分析作者:高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7期摘要:诗歌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体裁,意在用最充沛的情感以及最丰富的意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感情世界,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无论是在传统含蓄的东方,还是在情感热切的西方,爱情始终是人类热切歌颂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爱情诗;中西方;比较;差异[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自古以来,不论东方还是西方,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赞美话题,而诗人将爱情与诗歌的完美融合,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一朵瑰丽之花。

然而,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传统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了爱情诗在表达手法和内容风格方面的种种不同。

本文以李商隐《无题》与罗伯特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为例,分别从抒情方式、诗歌内容、体裁选择三方面具体分析。

一、中西方爱情诗抒情方式差异尽管东西方人在某些情感体验过程中感受到的东西是相似或相同的,但中国诗歌在语言选择上与西方诗歌截然不同。

在爱情诗的创作上,西方诗人喜欢热情奔放的表达,中国诗人则往往喜欢含蓄委婉的表达。

这是因为中国深受农耕文明尤其是儒家礼教的影响,含蓄、内敛、主张意会。

同时,这和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大多形式短小、讲究格律,这就要求用最为经济的手法表达极其丰富的内容。

中国诗人聪明地选择了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了这种表达雅致深远的语言魅力,于是逐渐有意识地形成了一种重视含蓄的美学传统。

比如,诗歌《无题》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

“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含蓄比喻。

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

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

五、六句則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

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中外文学作品中“雨”意象之比较

中外文学作品中“雨”意象之比较

2472019年02期总第442期ENGLISH ON CAMPUS中外文学作品中“雨”意象之比较文/贾毅敏 【摘要】作为生活中的常见元素,“雨”之意象在中外很多作品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笔者从作为背景的雨、诗歌中的雨以及作为重要元素的雨三个方面对雨在中外文学作品的中的特点与作用进行简要分析。

发现其中既有相似也有不同。

总体来看,外国文学作品中的雨多用来表现一般环境,人的抗争,也有对雨本身的直接描写。

而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雨,其渲染主题情感的作用非常明显。

以对“雨”的意象考察为切入点,通过对于多个层面的中外比较,我们可以获得中外有关文化、历史乃至文学传统方面差异的更多认识与启发,增加更多的观察视角。

【关键词】雨;意象;文学;中外比较【作者简介】贾毅敏,陕西省宝鸡市长岭中学。

含蓄相联系。

而戴望舒这首雨巷正好契合了这些意象的表达。

因而,这首现代诗的成功,和雨作为背景的有力烘托是不可分开的。

小中见大,我们也可以由此可见,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作为背景的雨有时衬托了某种非现实乃至幻想的倾向。

背景之雨,可以是心境的表现,也可以是现实的逃脱与升华。

二、诗歌中的雨如果我们只将目光锁定在诗歌上,同样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在外国诗歌中,涉及到雨的也不在少数。

这些作品很多都是直接将雨作为直接的描写对象。

也涌现出了众多的佳作。

如泰戈尔的这首小诗:子夜的风雨,如一个巨大的孩子,在不合时宜的黑夜里醒来,开始游戏和喧闹。

在这首诗中,诗人对夜雨进行了直接的描写。

比喻清新而恰当。

很好的将夜间的雨的特点与夜间的孩子相类比。

诗歌往往就在这种想象力的驱使下使人们进入到一个集意境与崭新体验于一体的世界。

泰戈尔这首诗就是如此,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吗,直接的对人们日常熟悉的事物进行描写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往往可能费力不讨好。

但泰戈尔的诗歌却凭借卓绝的想象将夜雨的特点呈现了出来。

由此我们也可知,在外国诗歌文学中,对于雨的直接描写并不在少数。

再如博尔赫斯的《雨》:谁听见雨落下 谁就回想起,那个时候 幸福的命运向他呈现了,一朵叫玫瑰的花, 和它奇妙的 鲜红的色彩。

月亮女神:中英传统诗歌中月意象的一个认知隐喻

月亮女神:中英传统诗歌中月意象的一个认知隐喻

月亮女神:中英传统诗歌中月意象的一个认知隐喻王璇【摘要】The images of the moon have frequently appeared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English poems, which have been adopted by many well-known poets and contain profound metaphorical connotations. After the cognitive turn in linguistics, the meaning of metaphor is no longer restricted under rhetoric. Lakoff and other cognitive linguists deem the nature of metaphor as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ing one kind of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 In this sense, the poetic metaphors are thought as the prolongation of conventional metaphors, thus with no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After studying the images of the moon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traditional poems, a cognitive foundation in common mythological archetypes of "goddess" in both can be found. Through some parallel analyses, a cross-domain mapping from the source to the target can be formed to illustrate that a conceptual metaphor "the moon is goddess" functions as meta-coguition for the moon images, which accounts for an affinity of the moon images in poems across the two cultures.%月意象经常在中英文传统诗歌中出现,为许多著名诗人采用,具有深刻的隐喻内涵。

中西山水田园诗歌比较

中西山水田园诗歌比较

中西山水田园诗歌比较山水田园诗虽然描写的是自然风景,但主题思想却非常广泛,诗歌没有国界,但诗人们都善于借用山水等主题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的山水田园诗几乎同时成熟于晋宋之际,至盛唐兼并合流形成山水田园诗派,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有特色的一个部分,西方的自然抒情诗是十八、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产物,是西方诗坛一株惹人注目的奇葩,二者都是诗人们回归自然的产物都以追求自由、寄意山水、在客观景物中寓主观情像为主要特征,但是,由于分别是中西不同文化的产物,受不同哲学思想美学传统的影响,又在诸多方面迥然异趣,山水田园诗人的典型代表有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主要以自然抒情诗闻名于世的诗人有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

1 中西山水诗歌的相似性首先,人们在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中,心灵回归到最初的自然和纯净,忘记世俗的一切,沐浴在这种天然纯净的田园中,诗人用自然的美来驱赶心中的烦闷和庸俗,用山水田园美景去抒发心中的美好的情感,在面对世俗地位、权利、金钱的激烈争抢和尔虞我诈时,觉得只有心向自然才能感到到片刻的心理安宁。

因此,向往自然、返璞归真,这是中西诗人们共有的心理倾向。

其次,中西诗歌都可用来借景抒情,都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抒1/ 4情模式,如:在表现欢乐之情的中诗中,诗人常用艳阳和鸟语花香,在表现哀伤之情的诗歌中,常会用衰草、残月、枯荷等景象。

英诗表现欢乐之情的景象常有燕子呢喃(swallows twitter)、蟋蟀歌唱(hedge-crickets sing)、群羊欢跳(lambs frisk)、牧笛悠扬(shepherds pipe)、布谷鸟欢叫(cuckoo)等,而表现哀伤之情的景象则有丧钟(knell)、墓地(churchyard)等。

2 中西山水诗歌的差异性2.1 在诗中寄托的情感不同中国诗人主要是以自然与官场相对,自然视为安息灵魂、完善生命的理想之所。

因此,在自然中寄托的情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脱离官场回归自然的怡悦之情,二是不入流俗遗世独立的孤傲之志。

从“水”来看中西文化意象的联想意义及对比

从“水”来看中西文化意象的联想意义及对比

从“水”来看中西文化意象的联想意义及对比从“水”来看中西文化意象的联想意义及对比论文导读::这种豪气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水这一文化意象带来的。

作者可以利用这一意象的联想意义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下文将从水为意象出发简要解析及对比其中西联想意义。

论文关键词:文化意象,联想意义,对比一, 意象的界定在诗歌中,艺术形象表现为“意象”,它是“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通过想像或幻想所创造的形象,它不是摹仿,甚至不是‘似与不似’的摹仿,而是一个情感的、引起读者去再创造形象的语言符号”。

庞德也认为意象不是一种图像似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解与感情的复杂经验,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

诗歌主要靠意象来构成诗的意蕴,意象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各有看法。

朱光潜认为:意象是所知觉的事物在心中所印的影子。

杨自俭认为:象是一种符号,是一种由众多具体形象和感觉经验组成的复合结构,它属于“象征”,所以象征是意象理论的核心。

艾略特曾说过:“表达情感的唯一的艺术方式便是为这个情感一个客观对应物,换言之,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被转变成这个情感表达的公式。

于是,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事物一旦出现论文格式,那个情感便立刻被呼唤出来了。

”这就说明了意象是作者的主观情感的外在表现,作者可以利用这一意象的联想意义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G·帕特森的看法也说明了这一点:意象是一种清晰、硬朗、准确的观察,把它表达出来便成为诗,成为一种诗人与读者间的直接交流,而不必任何逻辑上的连贯。

诗人的情感可以不用任何逻辑上的连贯就可以直接传递给读者,这正是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思维,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各种意象的联想意义。

下文将从水为意象出发简要解析及对比其中西联想意义。

二, 水的意象作为自然元素的水是人类生命的依托,人类注定离不开水。

水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经久不衰的意象之一。

唐朝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抒发了作者如水一般的愁绪,宋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抒发了如水长流的相思之情,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抒发出如水般磅礴的英雄气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似在泣诉。) 受到英语语言的限制,诗中未能完全摆脱动词和
介词,但是庞德力图减少关联性词语,将多个名词叠加 并置,使这首诗读起来仍然与“枯藤老树昏鸦……”颇 为相似。一方面,西方意象派诗歌因省略了关联性词 语而造成叠加并置的特点是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另一方面,西方意象派பைடு நூலகம்歌也受到西方本土语 言 的 影响。
3. 意象的审美通感 审美通感就是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诗人为了 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创造出美妙而奇特的意境,常 常使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相互沟通,以感 觉写感 觉。例 如,“天 河 夜 转 漂 回 星,银 浦 流 云 学 水 声”,在诗人 的 笔 下,云 和 水 都 可 以 流 动,云 像 流 水 一 样发出水的 声 音,将 视 觉 通 感 于 听 觉。 此 外 还 有“香 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飘然一叶乘空度,卧听银潢 泻月声”等都是感官互通。 而西方的诗歌中也有类似的例子,英国女诗人梅 纳尔有这么一首小诗: [6] Brief,on a flying night, From the shaken tower, A flock of bells take flight; And go with the hour. 这首诗诗人将听觉意象转换为视觉意象,把钟声 比作鸟群和舰队,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二、中西诗歌意象的差异 1. 意象的来源不同 西方诗歌的意象来源于神话。神话在古希腊进入 文明以前就产生了,神话意象就是后来西方诗歌意象 的来源。如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牧场》: [7]
收稿日期: 2012 - 02 - 18
I am going out to clean the pasture spring; ( 我想要 去清理牧场的泉源; )
I’ll only stop to rake the leaves away( 我只是想把 去水中的枯叶,)
( And wait to watch the water clear,I may) : ( 也许 我会等到水变清冽)
意象理论,对西方诗歌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无论是英美的意象派,还是法国兴起的象征派诗歌都受到了中国古代
意象理论的影响。当然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决定了两种意象理论同异并存。
关键词:意象; 主客交融; 意象派; 象征派
中图分类号:I207. 21;I106.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2)04-0016-03
而中国古典诗歌的原始意象则是受古代道德文化 “天人合一 ”观 念 的 影 响,“天 人 合 一 ”就 是“道 ”与 人 的合一,“道”统摄人,人体悟“道”。因为我们知道中 国古代道德文化的本体“道”具有自然根性,但并不是 真正的自然规律,而是被道德化、人格化了的某些自然 现象,所以先人们通过直觉去把握去体悟的形象就是 意象,这个意象正是来源于“天人合一”统摄下的自然 万物。比如说,王维的《红豆》,“红豆”这个“象”就是 生活中最客 观、朴 实 的 物,用 红 豆 这 个“象 ”来 写 相 思 这个“意”,做 到 了“象 外 之 象 ”和“韵 外 之 韵 ”。 从 另 一个角度来讲,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有因袭传统的特 点,《诗经》、《楚辞》中不少意象,如“松”、“竹”、“菊”、 “莲”、“柳”、“雁”、“月”、“高山”、“流水”等等都是后 代诗歌的原型意象。这也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天不 变,道亦不变”的文化根源形成的。
2012 年 5 月 第 29 卷第 5 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May 2012 Vol. 29 No. 5
浅论中西诗歌的意象比较
郑慧婷
( 西南大学 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 400715)
摘 要:意象在整个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美学范畴,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古典诗歌中的
作者简介: 郑慧婷( 1986 - ) ,女,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中西诗歌意象的相通之处 1. 意象的主客交融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与西方意象派诗歌中的意 象都是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的交融,创造出来的“象外 之意”、“景外之景”。在中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最 早提出了意象的概念,他用“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揭示 出了“情景交融”,内意与外象交融契合的境界。[1]在西 方,意象派诗歌运动领袖埃兹拉·庞德给意象下的定义 是“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感情的复合 物的东西”[2],他在《关于意象主义》中对这一概念进一 步扩展,说意象有两种,一种是“可以在大脑中升起”的 主观意象,一种是“拽住某些外部场景或行为的情感”的 客观意象。[3]庞德还强调,意象“不仅仅是思路,它是漩 涡一般的或集结一起的融化了的思想,而且充满了能 量”。[4]因此,意象就是一个复合体,它是在理智的生活 认知和情感的体验下构成“意”的两个因素,“一刹那 时间里”通过“象”来呈现的。 2. 意象的叠加并置 意象的叠加并置本来是中国诗歌表现手法的典 型,然而这个术语却是庞德创造的。中国的古典诗歌 中有很多类似 于 蒙 太 奇 的 表 现 手 法,例 如“月 落 乌 啼 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细草微风岸,危樯 独 夜 舟”等,每个 单 独 的 意 象,有 机 地 组 合 起 来,抒 发 了 诗 人强烈的艺术情感。庞德正是模仿中国古典诗歌的这 一特点,在《诗章》中写到: [5] Rain; empty river; a voyage. ( 雨,荒江,旅人。) Fire from frozen cloud,heavy rain in the twilight. ( 冻云,闪电,豪雨,暮天。) Under the cabin roof was one lantern. ( 小 舟 中 孤灯。) The reeds are heavy; bent; ( 芦苇沉重,低垂。) And the bamboos speak as if weeping. ( 竹林萧萧, ·16·
I sha’n’t be gone long. —You come too. ( 我不会 去太久———你也来吧。)
这首诗歌的“泉 涌 ”意 象 就 是 弗 洛 斯 特 精 心 选 择 的古希腊 神 话 残 留 的“泉 涌 ”的 影 子。 位 于 希 腊 中 部 的赫利孔山坡上有女神缪斯居住的地方,两眼神秘的 清泉潺潺流动。希波克瑞涅马圣泉清澈见底,卡斯塔 利灵泉如明镜,阿波罗和缪斯翩翩起舞。泉水清澈,各 种美妙的舞姿相映成趣,在太阳神悠扬的琴声中,在缪 斯的歌声中,在 圣 泉 和 灵 泉 的 叮 咚 声 中,艺 术 就 诞 生 了。显然,诗人在用“泉涌”这个意象来暗示我们艺术 生命最内在的根基,就 是 古 希 腊 文 明 传 统,正 是“泉 水”和“源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