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列车半主动悬挂

合集下载

采用半主动悬挂技术的无摇枕转向架设计及其台架试验

采用半主动悬挂技术的无摇枕转向架设计及其台架试验
出 现不合 格现象 。 ( )建议 开展 2种试 验 台试 验标 准 的系 统 比较研 4
与最慢合 格 阀( 副风缸 1 0S 气到 5 0k a 加速 缓 3 充 8 P 及 解风 缸 1 8S由 1 0k a充 气 到 2 0k a 在 7 5试 验 5 P 5 P ) 0 台上进 行仿真 试验 , 结果 表 明 , 快充 气 阀副风缸 充气 最
及对应 的最快 与最慢 加速 缓 解风 缸 充气 孔 。将 在 1 0 2 阀试验 台上 的 最 快 合 格 阀 ( 副风 缸 1 0 S充 气 到 5 0 0 8
k a及加速缓 解 风缸 1 P 3S由 1 0k a 气到 2 0k a 5 P 充 5 P )
( )在 7 5 验 台上 加速缓 解 风缸 充气 速 度接 近 3 0试 标 准下 限或上 限的 合格 阀 , 1 0阀试 验 台上 很 可 能 在 2
统一试 验 台试 验方 法提供 理论依 据 。
参 考 文献 :
[3 BesnR S h h r d nmi n sDya c fItra 1 no .T eT emo y a c adGa n mis enl s o n
力 为 5 7 4k a 7 . P 。显 然 , 1 0阀试 验 台上 的 最 快 和 在 2
主动悬 挂技 术 的研 究 起 步 较 晚 ,0 0年 和 2 0 20 0 1年 唐
山机车 车辆厂 与西南 交通 大学 、 道科 学研究 院 、 铁 日本 铁道 综合 技术研 究所 、 同济 大学 、 北方交 通大 学合作 原
石 写 - 务
不合 格 阀。同样 , 1 0阀 副 风缸 最 慢 充气 阀配上 加 新 2 速缓 解风 缸最慢 充气 阀在 7 5试验 台上一 定不 合格 。 0 使 用类 似的方 法 , 据 1 0阀试 验 台的试验标 准 , 根 2

高速列车主动悬架系统横向振动控制研究

高速列车主动悬架系统横向振动控制研究

高速列车主动悬架系统横向振动控制研究摘要:高速列车主动悬架系统是提高高速列车运行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的重要装备。

其中,横向振动控制是主动悬架系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主要介绍了高速列车主动悬架系统横向振动控制的研究现状与方法,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1.研究背景和意义高速列车的运行速度日益提高,但由于轨道不平顺度和列车自身振动等因素的影响,横向振动问题成为限制高速列车运行速度和乘坐舒适性的重要因素。

通过引入主动悬架系统,能够对列车进行主动振动控制,提高列车的横向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

因此,高速列车主动悬架系统横向振动控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2.研究现状目前,高速列车主动悬架系统横向振动控制的研究较为广泛。

其中,横向振动控制方法主要分为传统控制方法和现代控制方法两种。

2.1传统控制方法传统控制方法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和滑模控制等。

这些方法简单易行,能够有效抑制高速列车横向振动,但存在控制精度低、鲁棒性差的问题。

2.2现代控制方法现代控制方法主要包括自适应控制和模型预测控制等。

自适应控制能够实时调整控制参数以适应不同工况,提高控制精度和鲁棒性;模型预测控制能够通过预测模型对未来状态进行预测,从而进行优化控制。

这些方法在高速列车主动悬架系统的横向振动控制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研究方法3.1仿真建模通过建立高速列车主动悬架系统的仿真模型,可以对系统的横向振动特性进行分析和评估。

在建立模型时需要考虑列车动力学特性、悬架系统特性和轨道条件等因素,并采用相应的仿真软件进行模拟分析。

3.2试验验证通过在实际高速列车上进行试验验证,能够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和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试验中需要采集列车振动数据,并结合控制算法进行实时控制。

通过比较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可以进行系统参数调整和算法优化。

3.3优化设计采用优化方法对高速列车主动悬架系统进行设计和调整,以得到最佳的振动控制效果。

优化方法包括参数优化、结构优化和参数组合优化等。

约束广义预测在列车横向半主动悬挂系统的应用

约束广义预测在列车横向半主动悬挂系统的应用
态 , 列 车 提 速并 改善 其 横 向平稳 性 的有 效 方 法 。 是
传 统 的经 典 控 制 方 法 需 要 较 为 精确 的数 学 模
型, 一旦 实 物车 辆 的振 动模 型 与理 论振 动模 型 有较 大差距 , 就会 严重影 响控 制器 的控制效 果 , 至产生 甚
安 全 隐 患 。 而 广 义 预 测 控 制 对 模 型 不 敏 感 , 具 有 且
件 的广 义 预测 控 制 系 统 ,可 有 效 解 决 控 制 系 统 复 杂 性 与 模 型精 度 的 矛盾 ,并 适 用 于 控 制 系 统 输 出
量 有 约 束 的情 况 ,仿 真 表 明该 控 制 系统 能有 效 提 高 提速 车 辆 的 运 行 平稳 性 。 关 键 词 :广 义 预 测 控制 ;约 束 ;机 车 车辆 ;横 向悬 挂 ;半 主 动控 制
唐 伟 ,涂 欢 ,彭 昕
60 3 ) 10 1 ( 南 交通 大 学 电气 工程 学 院 ,硕 士研 究 生 ,四 川 成 都 西 摘
要 :针 对 机 车 车 辆 建 模 复 杂 ,难 以进 行 有 效 控制 的 问 题 ,提 出 了基 于 约 束 广 义 预 测 控 制 的 机 车 车 辆 半 主动 悬 挂 控 制 系 统 设 计 方 法 。 广 义 预 测 控 制 具 有 模 型 精 度 要 求 低 、鲁棒 性 好 等 特 点 ,加 入 约 束 条
中 图 分 类 号 :U 6 .3 2 03 l 7 . 文 献 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 6 6 ( 0 )0 — 0 2 0 0688 2 1 1 2 02—3
随着 铁路 列 车 提速 , 道 不平 顺 和瞬 时激 扰将 轨
量 , 通过 可变 阻尼减振 器实 时调整 阻尼 , 而实现 再 从 实 时控 制 。半 主动 悬挂 系 统 除 了具 有外 部 能耗 低 、 控制 机 构简 单 等优 势之 外 , 具有 良好 的失 效 导 向 还

基于最小方差控制的列车横向半主动悬挂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最小方差控制的列车横向半主动悬挂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最小方差控制的列车横向半主动悬挂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最小方差控制的列车横向半主动悬挂控制系统设计
李明,金炜东,金光大
【摘要】为了改善列车在高速运行状态下的平稳性以及提高乘坐舒适度,采用最小方差控制算法对半主动悬挂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并给出基于最小方差控制的高速列车半主动悬挂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仿真平台。

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与传统被动悬挂方式相比,横向减振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期刊名称】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035)005
【总页数】5
【关键词】最小方差控制;悬挂系统;半主动
铁路是人类发明的首项公共交通工具,在19世纪初期便在英国出现,直至20世纪初发明汽车,铁路一向是陆上运输的主力。

当前中国的高铁位于世界的最前沿,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然而伴随着运行时速的不断提高,一些技术上的难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高速列车在行使过程中受轨道不平顺,天气等因素影响会产生多自由度的随机振动,当振动的增大超过正常范围时,不仅严重影响到了旅客乘车的舒适度,甚至还会给列车运行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1-2]。

1 列车悬挂控制系统
列车悬挂系统的功能是支持车身,改善乘坐的舒适度,外表看似简单的悬挂系统综合多种作用力,决定着列车的稳定性、舒适性和安全性,是列车十分关键的部件之一。

车辆悬挂系统是构架与轮对、车体与构架之间传递力装置的总称,。

半主动悬挂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半主动悬挂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半主动悬挂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第一章研究概述半主动悬挂系统是汽车悬挂系统的一种,是许多汽车制造商近年来进行研究和应用的重点。

半主动悬挂系统是指通过以最小的能量消耗,以某种方式控制悬挂系统的运动。

因为它可以提供高性能,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好的车辆稳定性,因此比传统的被动悬挂系统更受欢迎。

目前市场上的半主动悬挂系统包括阻尼控制技术和悬挂高度控制技术。

本文将具体讨论这两种技术。

第二章阻尼控制技术阻尼控制技术是最常见的半主动悬挂系统之一。

它通过电子系统来控制悬挂系统的阻尼,以实现提高汽车行驶质量的效果。

这种系统的核心部分是阻尼控制器。

该控制器可以通过感知汽车的动态变化,包括加速和转向,来根据实时控制系统来调整阻尼力以确保高性能和舒适性的平衡。

该系统也可以提高耐久性和安全性。

例如,当汽车通过坑洼路面时,悬挂系统可以调整阻尼,以吸收或减小汽车对路面的震动,从而减少路面对车体的损坏。

第三章悬挂高度控制技术悬挂高度控制技术是另一种常见的半主动悬挂系统。

该系统允许根据驾驶条件自动调整缓解汽车的悬挂高度。

悬挂高度控制技术可以提高汽车的机动性,平顺性和可靠性。

例如,当汽车行驶在崎岖不平的公路上时,该系统可以将悬挂高度调整到最佳高度,以增加下部空间,减少汽车底部与路面的摩擦,减少对汽车底部的损坏,并提高路面行驶的舒适性。

另外,该系统还可以提高汽车的可靠性。

通过自动调整悬挂高度,可以减少车底和发动机受损的风险,特别是在低温和夜间行驶时。

第四章应用现状近年来,半主动悬挂系统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现在,几乎所有的高端汽车品牌都提供了这两种技术的应用。

举例来说,奔驰的"Airmatic" 悬挂系统,可以自动监测路面的情况,并根据实时驾驶信息和路况以实现阻尼控制和悬挂高度控制。

这款悬挂系统还为驾驶者提供了多种驾驶模式,包括舒适,运动和特别模式,以适应不同的驾驶需求。

此外,许多汽车制造商都在不断地研究和开发新的半主动悬挂系统,以提高汽车的性能和驾驶体验。

高速铁路动车组-CRH380A型动车组转向架二系悬挂装置

高速铁路动车组-CRH380A型动车组转向架二系悬挂装置

图3-19 二系悬挂装置 1—横向减振器;2—牵引拉杆座;3—空气弹簧组成;4—抗蛇行减振器;5—横向止挡;6—牵引拉杆; 7—抗侧滚扭杆组成;8—高度阀;
一、空气弹簧系统 空气弹簧系统主要包括空气弹簧及其附属的高度调整阀及差压阀等。 (一)空气弹簧 空气弹簧是二系悬挂的中的关键部件。空气弹簧是影响车辆运行平稳性的关键因素。空气弹簧橡胶气囊底部是橡胶堆。空气弹簧底部橡胶堆作用是在橡胶气囊出现故障条件下仍具有一定的弹性。
五、横向止挡 为了限制车体相对于转向架构架的横向移动量,在转向架横梁的连接梁与中央牵引拉杆座设置横向止挡,单侧间隙为40(+2~0)mm。如图3-34所示。 当车体与转向架之间的横向位移超过40mm时,中央牵引拉杆座侧面与横向止挡接触,继而产生反向压缩力,以限制其横向位移。该横向止挡实际上就是一块缓冲橡胶,且缓冲橡胶呈非线性特性,刚度随挠度的增加逐渐提高。
图3-29 抗侧滚扭杆装置 1—扭杆;2—转臂;3—转向架支撑座;4—连接杆;5—车体安装座
四、抗蛇行减振器 抗蛇行减振器是为了防止动车组在高速运行时的蛇行失稳而专门设置的,它安装在转向架构架侧梁的外侧,呈纵向水平布置,也称纵向减振器,其结构如图3-33所示。与一般液压减振器相比,抗蛇行液压减振器节流孔的结构差异较大,这就造成其节流特性发生变化,即抗蛇行液压减振器的卸荷速度远远小于一般液压减振器的卸荷速度。这样,就有可能同时满足有效抑制蛇行失稳和利于通过曲线的要求。
图3-25 空气弹簧 1—橡胶气囊;2—上盖板组成;3—橡胶堆;4—下盖板组成
3—橡胶堆
(二)高度调节阀 为了保持车体距轨面的高度不变,在车体与转向架间装有高度调节阀,调节空气弹簧橡胶囊中的压缩空气(充气、放气或保持压力),使车辆地板面不受车内乘客的多少和分布不均的影响,始终保持水平。

基于最小方差控制的列车横向半主动悬挂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最小方差控制的列车横向半主动悬挂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最小方差控制的列车横向半主动悬挂控制系统设计李明;金炜东;金光大【摘要】为了改善列车在高速运行状态下的平稳性以及提高乘坐舒适度,采用最小方差控制算法对半主动悬挂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并给出基于最小方差控制的高速列车半主动悬挂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利用Matlab Simulink搭建仿真平台.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与传统被动悬挂方式相比,横向减振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期刊名称】《河北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5)005【总页数】5页(P435-439)【关键词】最小方差控制;悬挂系统;半主动【作者】李明;金炜东;金光大【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031;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031;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29铁路是人类发明的首项公共交通工具,在19世纪初期便在英国出现,直至20世纪初发明汽车,铁路一向是陆上运输的主力。

当前中国的高铁位于世界的最前沿,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然而伴随着运行时速的不断提高,一些技术上的难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高速列车在行使过程中受轨道不平顺,天气等因素影响会产生多自由度的随机振动,当振动的增大超过正常范围时,不仅严重影响到了旅客乘车的舒适度,甚至还会给列车运行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1-2]。

列车悬挂系统的功能是支持车身,改善乘坐的舒适度,外表看似简单的悬挂系统综合多种作用力,决定着列车的稳定性、舒适性和安全性,是列车十分关键的部件之一。

车辆悬挂系统是构架与轮对、车体与构架之间传递力装置的总称,它的组成包括弹性元件与阻尼元件[3-4]。

悬挂系统直接影响行驶中的列车受到轨道不平顺、牵引力和制动力等的作用,所做的多自由度的随机振动,从而影响列车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平稳性(舒适性)[5-6]。

高速列车悬挂系统的控制与优化研究

高速列车悬挂系统的控制与优化研究

高速列车悬挂系统的控制与优化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速列车成为了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高速列车的悬挂系统是保证列车舒适性和安全性的关键部分。

本文将对高速列车悬挂系统的控制与优化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提高高速列车的行驶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

一、高速列车悬挂系统的作用与分类高速列车悬挂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在列车行驶中保持车体的平稳与稳定。

它不仅能够吸收道路不平和轨道不平引起的振动,降低震动对车内乘客和列车结构的影响,还能提高列车的操控性能和运行速度。

根据传动方式和结构形式的不同,高速列车的悬挂系统可以分为动力悬挂系统和非动力悬挂系统。

动力悬挂系统是靠电机或液压油泵等动力装置来完成对车体的悬挂和控制;非动力悬挂系统则是通过橡胶支座、空气弹簧或液体弹簧等减震结构来实现悬挂功能。

二、高速列车悬挂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技术1. 平稳悬挂控制为了保持高速列车行驶的平稳性,悬挂系统需要能够迅速响应不同路面的变化,并调整悬挂刚度和阻尼,以减小车体的倾斜和振动。

目前常用的平稳悬挂控制方法有Passive inerter、Adaptive Suspensions和Skyhook控制方法等。

Passive inerter是一种负阻尼装置,可以降低车体的振动。

它通过在悬挂系统中添加惯性元件,来提供额外的阻尼力,实现对车体振动的控制。

Adaptive Suspensions是一种自适应悬挂系统,它能够根据路面条件自动调整悬挂刚度和阻尼,以适应不同的振动环境。

Skyhook控制方法是一种基于控制理论的悬挂控制方法,它通过测量车体的动态响应来实时控制悬挂系统,使车体保持相对静止。

2. 舒适悬挂控制高速列车的舒适性是乘客乘坐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在悬挂系统的控制过程中,需要优化悬挂系统的设计和参数,以提供更舒适的乘车体验。

为了实现舒适悬挂控制,常用的方法有Active Suspension和Mixed Suspension等。

Active Suspension是一种主动悬挂系统,它通过使用传感器和执行器来实时调整悬挂系统的特性,以适应变化的道路条件和载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速列车半主动悬挂系统的研究与发展

1.车辆悬挂系统概述 列车悬挂控制系统的减振效果直接影响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和旅客乘坐的舒适度。对高速列车悬挂控制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是衰减列车横向振动、提高列车横向平稳性的有效方法,对我国高速列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速列车的悬挂系统与两个主要性能即平稳性和稳定性密切相关。目前应用的悬挂系统主要有三种:被动悬挂,全主动悬挂和半主动悬挂。传统的被动悬挂系统由于其弹性元件和阻尼元件的参数不能实时调节,因而不能使高速列车的乘坐平稳性和操作舒适性同时达到最优。全主动悬挂系统结构复杂,成本高,因而难以得到应用。阻尼可调的半主动悬挂系统与全主动悬挂系统相比,虽然对振动控制的性能略差,但其结构相对简单,价格低廉,同时,在控制品质上又能接近于主动悬挂,因而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磁流变减振器的出现,加快了半主动悬挂产业化的进程,半主动悬挂目前已经成为高速列车车辆悬挂控制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2.半主动悬挂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半主动悬挂是为克服全主动悬挂系统所需较大的控制能量和高成本作动器而提出的。由于改变刚度同样需要较大的能量,而改变阻器的阻尼值相对容易实现。它与全主动悬挂控制系统不同之处在于:半主动悬挂系统用可控阻尼器代替主动悬挂系统中的主动力作动器,它与被动悬挂系统一样都是利用弹性元件与阻尼元件并联来支撑悬挂质量。但二系阻尼器是一个可控阻尼器,控制系统通过实时调节阻尼值来控制阻尼力,从而改善悬挂系统的动力学性能。半主动悬挂系统在工作时,以消耗系统较少内部能量为约束条件,因此,基本不需要系统外部能量的输入,其用于控制阻尼器的能量相对于全主动悬挂所需要的能量是微不足道的,故也称无源主动悬挂控制系统。其原理如图1一8所示,如图1一9所示为半主动悬挂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半主动悬挂系统从轨道不平顺输入到车体振动输出的动力学模型与被动悬挂系统的相同。但二系悬挂阻尼器的阻尼值是根据车体振动而时变的参数,即半主动悬挂控制系统,按其可控阻尼器的调节特性又可分为:有级型半主动悬挂系统和无级型(或连续型)半主动悬挂系。 有级型半主动悬挂系统所用的可控阻尼器的阻尼系数不能连续变化,它在生产加工时就采用分级阀门开关特性,其结构较简单,既可采用人工调节,也可通过传感器、控制装置构成自动调节系统。 连续型半主动悬挂系统的所采用的阻尼器,其阻尼系数是连续可调,即节流孔调节和减振液粘性调节两种类型。由传感器和控制装置构成反馈控制系统,其可采用的控制算法较为丰富,半主动悬挂系统的特点有: (1)半主动悬挂力发生装置为是减振器,因此控制系统有较高的稳定性,在故障等异常动作时,确保行车安全较为容易。 (2)与主动悬挂不同,因不需要油压和气压等动力源,控制装置成本低、安装调试方便。 (3)与主动悬挂一样,可以根据车体振动实时地控制二系作用力。大量资料表明:半主动悬挂旨在以接近被动悬挂的造价和复杂程度来提供接近全主动悬挂的性能,不但有良好的性价比,而且能保失效状态下行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国内外主动/半主动悬挂研究和应用状况 (1)国外主动/半主动悬挂系统的应用状况 日本500系为了以提高舒适性为目标,在两头车厢(1,16号车厢)安装主动悬挂系统,而在安装受电弓的车厢上(5,13号车厢)和绿色车厢(8,9,10号车厢)上安装半主动悬挂系统。装用半主动悬挂装置后,列车的乘坐舒适性从“普通”区域提高到“良好”一“普通”区域。装用半主动悬挂系统的500系列新干线动车无论运行在明线或隧道内,都有改善乘坐舒适性的效果。可以确认,这种列车在300km/h速度运行时的乘坐舒适性与以往270km/h速度运行时的一样或者更好。今后将以进一步改善乘坐舒适性为标,继续研究改进半主动悬挂系统的结构和性能。 日本700系新干线采用了半有源悬挂系统。不仅在车体发生摇动时需要使减振器向抑制振动的方向动作,且在由于轨道的影响使转向架发生振动时,为使振动不向车体传递,也要求横向减振器具有相应的动力衰减能力。为此,需要测出车辆的横向运动加速度,控制衰减系数可变的横向减振器的动作,从而提高乘坐舒适性。与500系客车一样,本系统安装于两个头车(1号、16号车)、装有受电弓的车厢(5号、12号车)以及头等车厢,这对于实现“提供舒适性更好的客车”这一目标,具有明显的效果。 2002年,东日本旅客铁道株式会社在其E2系新干线车辆上安装了有源悬挂系统,利用气压作动器和H∞控制的主动悬挂装置,日本E2新干线列车部分车辆上安装的横向全主动悬挂系统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安装在车体和转向架之间传统二系横向减振器的位置上的空气压力式作动器及其配套部件、车体上的加速度传感器、根据加速度信号处理风压伺服阀控制信号的控制元件、减振器和其它被动悬挂部件。这套系统考虑了车体的横移、摇头和测滚运动,采用H∞控制。由于起初确定的加权函数侧重于改善车辆在线路敞开地段运行工况下的舒适度,在运行试验中发现安装该横向主动悬挂系统的车辆在线路敞开地段的乘坐舒适度比普通车辆的乘坐舒适度高5~9dB,但在隧道内只能提高2dB左右。在重新确定加权函数后,发现在隧道内该系统也能够将车辆的乘坐舒适度提高5dB左右。这充分说明在铁道车辆悬挂的H∞控制器设计过程中,合理地选取加权函数是很重要的。 德国ICE2动车组的拖车上采用SGP400转向架,SGP400具有独特的横向主动控制系统”AQS”,在构架上安装2个水平的“空气弹簧风缸”,相当于一个在水平方向起作用的横向位置调整器,使车体在曲线上行驶时,能主动回到中心位置附近,从而大大改善横向舒适性。并且在弯道行驶时,具有与直道运行系统一样的舒适性。 Siemens公司开发的SF600型高速转向架(最高运行速度250km/h),主要运用在ICE-T动车组上。SF600转向架二系横向采用了主动弹簧加半主动阻尼器的悬挂系统,这个系统安装在已有车体倾摆系统和横向定位气动系统的转向架上。车体安装在由倾摆系统支承的上摇枕上,二系空气弹簧用以支承下枕梁,扭杆用作抗侧滚装置,一系悬挂装有圆弹簧和液压无源减振器,以半主动控制减振器代替传统的吹响和横向减振器,。每两节车的四台转向架上,与空气弹簧并联装有一套垂向和一套横向半主动减振系统。每节车上装有一套SIBA32诊断、控制系统和一套惯性传感系统。每台转向架上的垂向半主动减振系统装有:2个具有连续调节阻尼控制阀的垂向液压减振器、2个测量垂向减振器行程的非接触式旋转电位器、2个安装在转向架下枕梁上的垂向加速度计。每台转向架上的横向半主动减振系统装有2个具有连续调节阻尼控制阀的横向液压减振器、2个装在液压缸上的横向行程传感器、1个装在转向架下枕梁的横向加速度计。

(2)国内主动/半主动悬挂系统的研究状况 西南交大的张开林等对采用LQG控制的铁道车辆横向主动悬挂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采用1:8的半车模型,线路激扰为简单的正弦激扰,试验结果表明车体的横向共振振幅相对于被动悬挂能够减少80%。控制器假设车体的状态信号均可以测量,对转向架的状态则采用卡尔曼滤波进行估计获得。由于试验采用正弦激振,没有对被动悬挂的阻尼进行优化匹配,因此试验结果并不能如实反映主动悬挂的减振效果。 西南交通大学的戴焕云教授对铁道车辆横向主动悬挂采用随机最优控制进行了仿真研究,采用简单的两自由度车辆模型。控制器设计的目标是尽可能地同时减小车体最大横向加速度、二系悬挂的最大静挠度和主动悬挂力,为此,选用车体最大横向加速度、二系悬挂的最大静挠度、主动悬挂力三个量的加权平方和作为目标优化函数。仿真计算的结果表明,通过调整优化目标函数中各个项的加权系数,可以侧重于提高车辆的某项性能。其中减小车体最大横向振动加速度和减小二系悬挂的最大静挠度是相互矛盾的。 西南交通大学的王月明博士研究了阻尼控制策略的两种实现方式:一是开关型阻尼控制规律,二是连续型阻尼控制规律。通过对采用无摇枕转向架的高速客车悬挂系统横向模型的仿真实验,研究了半主动阻尼控制改善车辆运行平稳性的有效性。结果数据表明,与阻尼最优的被动悬挂相比,采用连续型阻尼控制策略,车体横向加速度响应的均方根值能降低20-25%,加速度最大值能降低40-50%,横向平稳性指标降低约10-15%。 西南交通大学的曾京、戴焕云教授等对开关阻尼控制的铁道客车系统的动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半主动减振器的阻尼参数和半主动悬挂系统的时滞对客车系统临界速度和随机响应的影响。计算表明,尽管半主动悬挂使客车系统的临界速度低于被动悬挂,构架的横向加速度和轮轨横向力也要大于被动悬挂,但它能够大大减小车体的横向振动加速度,改善旅客的乘坐舒适性。 总体上说,国内对于铁道车辆主动/半主动悬挂的研究大都限于理论研究和计算机仿真研究,所采用的车辆模型一般为较为简单的线性模型。

4.半主动悬挂的关键技术 决定半主动悬挂能否应用于实际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控制策略的研究,一个是可控阻尼器的研制。

(1)半主动悬挂的控制策略 半主动悬挂实际就是在被动悬挂的基础上,增加阻尼力自动调节装置。因此半主动悬挂的设计任务最终归结为:寻求合适的控制算法,使之能够根据铁道车辆的运行工况,自动地跟踪调节悬挂系统的阻尼力使悬挂系统隔振缓冲性能达到最佳状态,以保证铁道车辆在任意工况下都具有最佳的动力学胜能。 铁道车辆横向振动系统是十分复杂的非线性动力系统,根据国内外已开展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现状,半主动悬挂控制主要采用的方法可以归纳如下: 1)最优控制 线性最优控制方法(LQG/LQR)以成本函数在无穷时间内积分,得到在不同权重系数情况下,系统能量和控制耗能最小为目标的悬挂系统主动和半主动控制算法。线性最优控制方法是半主动悬挂设计者使用最多的设计方法。它以被研究的车辆系统较为理想的模型作基础,采用受控对象的状态响应于控制输入的加权二次型为性能指标,同时在保证受控结构动态稳定的条件下实现最优控制。此控制方法中一般应用LQ(Liner Quadratic线性二次型)调节器控制理论或LQG(Liner Quadratic Gaussian 线性二次高斯型)控制理论对悬挂系统实行最优控制。采用LQR控制方法实施控制时,需将列车系统视为确定系统,而忽略其固有的不确定性,即忽略随机激扰,因此这种控制方法无需用计算机进行在线计算。采用LQG控制策略实施控制比LQR控制更为完善,这种控制策略充分考虑了在确定的系统模型的条件下的环境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包括轨道随机激扰和测量噪声。 2)鲁棒控制 鲁棒控制就是试图描述被控对象的模型不确定性,并估计在某些特定界限下达到控制目标所留有的裕度。由于车辆半主动悬挂装置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的特点,在系统建模时总会引入建模误差,在设计控制器时必须考虑到各种不确定因素。不确定性会破坏系统的稳定性及性能,而不确定性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设计控制器时必须考虑不确定性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必须使设计的系统具有鲁棒性,即不仅对名义对象能具有要求的稳定性和性能,而且在参数变化和摄动下仍要保持其稳定性和性能。 鲁棒控制是在保证闭环系统各回路稳定的条件下,利用所设计的控制器使干扰噪声对系统输出影响最小的一种控制方法。鲁棒控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系统的建模误差、非线性、抗干扰等因素,鲁棒控制方法适用于稳定性和可靠性作为首要目标的应用,同时过程的动态特性已知且不确定因素的变化范围可以预估。利用鲁棒控制方法设计的控制器可保证列车悬挂控制系统有较强的稳定鲁棒性和性能鲁棒性。由于鲁棒控制在设计中强调不确定性对悬挂系统的影响,需要在稳定鲁棒性和性能鲁棒性之间作折中选择,所得的控制效果是保守的。在建立悬挂鲁棒控制模型时,应充分估计模型误差范围,从而使控制性能的保守性最小,以保证悬挂系统的设计指标。 3)H∞控制方法 H∞控制理论是80年代出现的新理论。它是在多变量系统频域法与鲁棒稳定性奇异值分析法基础上建立的最优控制理论。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多变量线性定常系统。它给出了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