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24年促进产企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2024年促进产企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1.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全球产业结构和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临着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
为了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本报告对当前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 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和重要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阶段,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崛起,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3. 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分析(1)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挑战传统产业在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和内部结构调整的压力下,亟需转型升级。
一些传统产业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环保要求增加、市场需求下降等挑战,亟需采取措施提升竞争力。
(2)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府扶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以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4.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1)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引进,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优化产业结构和升级转型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升级。
同时要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新兴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3)推动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科技和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政府应加大对产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力度,促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5. 结语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路径,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以创新为动力,以科技为支撑,以结构调整为基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

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一、引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未来可以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了各国重点关注和大力发展的领域。
本报告将重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调研,并探讨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调研内容1. 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全球互联网的普及,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
该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国民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 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依靠高科技手段进行制造的产业。
该产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技术制造业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还推动了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3. 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或清洁能源进行生产的产业。
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新能源产业成为了各国重点发展的领域。
该产业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调研结果1.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电子信息产业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推动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2. 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制造业竞争力。
高技术制造业的兴起使我国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型,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3.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推动了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产业的兴起使我国在能源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促进了绿色能源的应用和开发。
四、结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提高国民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电子信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是目前我国发展较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发展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还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建议1. 继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中国〃合肥门户网站2011年07月13日作者:吴利林陈卫闫建明根据安徽省审计厅《关于印发全省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审计调查工作方案的通知》(皖审企…2010‟64号)的统一部署,本调研组自2010年9月20日起,对合肥市截止2009年末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走访了市统计局、发改委、财政局、市委宣传部、经信委、商务局等12个部门和物流业、商贸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新兴文化业、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旅游会展业等7个重点行业。
本次调查采取了搜集整理统计数据、查阅第三产业部门规划及相关文件资料、召开座谈会等方式。
第三产业是指在再生产过程中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包括除第一和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行业。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02),第三产业分为15个行业门类,47个行业大类,174个行业中类。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近年来,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制定了《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推进了合肥市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第三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功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呈现如下现状。
一、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合肥市第三产业自2005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和积极引导下,在“工业立市”发展战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等一系列发展政策的推动下,取得了快速发展。
一)总量保持持续增长。
2009年合肥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88.45亿元,比2008年的724.28万元(本文2002-2008年生产总值数据采用第二次经普修订数据)增长了13.1%。
是“十一五”初期2005年的448.52亿元1.98倍,是2004年370.36亿元的2.40倍;从增长速度看,2005年至2009年扣除物价因素,可比价格年均增长14%,增加值达百亿元的行业已由2005年的1个发展到2009年的近5个。
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

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本报告对相关产业进行了深入调研,旨在提供决策参考,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二、调研内容我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多方面的调研,首先是对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了解市场主体、市场规模和市场规律。
其次是对产业链和价值链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明确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和环节。
同时,我们还对相关政策和标准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以了解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最后,我们还对产业发展的主要难题和挑战进行了调查和总结,以寻找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关键点。
三、调研结果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需求、产业链、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潜力。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市场竞争激烈、技术创新不足、生态环境压力大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和发展路径,以期推动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壮大。
四、建议和展望基于调研结果,我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是进一步加强政府扶持和引导,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其次是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长期发展能力。
最后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建立绿色、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总的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力,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我们希望通过本报告的调研和分析,能够为相关决策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推动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壮大。
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综述
近年来,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领域正在利用新兴产业技术实现商业和服务的转型及升级。
新兴产业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主要就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及发展趋势进行调研报告。
二、新兴产业调研报告
1、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
(1)主要领域
近年来,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两个领域:一是新兴产业的技术前景,二是新兴产业的市场前景。
就技术前景而言,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发展,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密不可分。
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大数据分析理论也正在不断突破,人工智能也取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进展,新兴产业技术前景极好。
从市场前景来看,新兴产业正在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目前的新兴产业已经形成了一条高度规范的发展路径,拥有庞大的人才积累和完善的市场模式。
新型技术产业已开始涉足商业和服务行业,不断迈出新的发展步伐,走向更加繁荣的发展未来。
(2)有利因素。
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

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了各国经济发展的重点。
本报告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展开调研。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在国家战略层面上重点扶持和发展的具有前瞻性、发展潜力和创新特性的产业。
其主要特点包括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相对创新的技术、高蓝海市场潜力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近年来受到了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
目前,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其中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为代表。
在信息技术领域,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产业结构。
在生物技术领域,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新能源领域,太阳能、风能等替代传统能源的技术正在逐渐成熟。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在信息技术领域,我国互联网产业不断壮大,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
在生物技术领域,我国生物医药和农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新能源领域,我国太阳能和风能的装机容量位居全球前列。
然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技术创新能力仍然相对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其次,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之间的短板仍然存在,需要加强市场导向和需求引导。
此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和举措。
首先,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其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此外,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总的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源泉。
只有通过合理规划、持续创新和有效政策引导,才能够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稳定支撑。
新时期合肥市推动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研究

新时期合肥市推动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研究【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
近年来,合肥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瞄准国家战略导向,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合肥市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引擎。
同时,产业融合不足、集聚程度不高依然存在,与先发地区相比差距明显,因此需要强化区域分工协作,优化战新产业整体布局;建立“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融合机制;聚焦重点领域,打造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强基础研究,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兴产业融合发展集群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绿色环保和高端装备等一批新的增长点。
习总书记关于新兴产业的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发展需求和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物质资源消耗少的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战略性、不确定性、正外部性和复杂性的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包含以下七大重点领域: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
2018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在原有七大领域基础上新增数字创意、健康医疗和智慧农业三大领域。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则是依据我国具体国情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对我国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具有重大意义;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合肥市推动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面临的挑战近年来,合肥市抢抓发展机遇,聚焦新兴产业,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一、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近年来,国家和我省坚持把发展战略性**产业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和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又有所不同。
我市钢铁、有色、烟草、电力、机械、玩具、制药七大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近70%,说明我市的工业结构是以的传统产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
20XX年我市申报省现代产业500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7项,列入省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有3个,分别是:**市深**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分公司的高光效、低热阻、功率型LED芯片SI基板封装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利民制药厂的现代中药参芪扶正注射液的技术升级改造项目;**省**锆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的年产30000吨高纯氯氧化锆及6000吨高纯二氧化锆生产线项目。
对照国家七大战略性**产业的分类,我市支柱产业能与战略性**产业挂钩的主要是机械、制药、有色和电力等几个板块。
根据我们的调研,我市目前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沾边的生产企业有91家(含在建、待建企业),分别是:新能源4家;新一代信息13家;节能环保20家;新材料39家;高端装备制造3家;生物制药12家。
分布在**市区61家、**县9家、**市6家、**县4家、**县4家、**县3家、**市3家、**县1家。
在新能源领域:主要是太阳能(2家)、生物质能(1家)、核能(待建1家);在新一代信息领域:主要是新型显示器(1家)、软件产业(7家)、现代信息服务业(5家);在节能环保领域:主要是节能(2家)、清洁生产(11家)、循环经济(7家);在新材料领域:主要是新型建筑材料(7家)、新型电子材料(11家)、新型化工材料(12家)、特种功能材料(9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比亚迪汽车(在建)、宏大齿轮2家企业的产品有联系;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有3家企业的产品与航空产业有联系;在生物产业领域:主要是化学制药(4家,其中1家也属现代中药)、现代中药(6家)、生物制药(3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着眼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又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决策,紧密结合安徽实际,进行了具体部署。
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合肥市敏锐感知机遇、主动抓住机遇,充分用好机遇,进行了率先探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走上了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路。
目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界定主要是方向性的。
中央从全局出发,提出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各地则根据自身实际,分别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
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的概念,但判断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具体的标准,主要是三条: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
合肥的实践表明,对于一个地方来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仅有概念上的认识和良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主动作为,付诸行动。
近年来,合肥坚持把中央的决策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具体化,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基础,提出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公共安全“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样,既避免了从概念到概念,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也使我们提出的产业指向有坚实的基础,而且通过努力能够做到。
同时可以看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很多方面也是基于合肥的现实基础,又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一、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效及其深远影响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生动体现,不仅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为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打牢了坚实支撑,为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效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在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的同时,打造了一批优势产业。
据统计,2010年全市“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044.58亿元,增长37.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7.7%,占全省总量的37%;实现增加值311.2亿元,增长26.8%,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9.6%,占全市GDP的11.5%。
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新能源、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分别增长74.5%、50.4%和40.8%。
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规模均居全省前列,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确立了在全国领先的优势。
其中,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两大产业有望在“十二五”成长为“双千亿”产业。
2010年合肥市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单位:亿元,%产业名称产值同比增长增加值同比增长全市工业3768.9436.901052.7136.65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1044.5837.50311.2237.82电子信息90.7418.2926.7717.46生物制药46.1526.1614.5426.88高端装备制造636.7440.78189.1141.35新能源26.5774.467.1978.41新材料148.5435.3442.2435.73新能源汽车0.31-11.430.07-12.50节能环保34.3150.3510.7247.05公共安全61.2233.1220.5834.86数据来源:市统计局提供(二)在集聚效应已经显现的同时,涌现了一批优势企业。
据统计,2010年全市“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企业总户数824户,占全市规上企业总户数的39.4%。
其中90%以上集中在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和各县区工业园,集聚效应已经显现,涌现出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较大、能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的龙头企业(企业分布情况如下表)。
目前,高新区形成了以赛维LDK、晶澳新能源、阳光电源、美亚光电、四创电子、科大立安、英科智控、安科生物等为代表的太阳能光伏、量子通信、智能家电、新材料、公共安全和生物产业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经开区形成了以江淮汽车、捷敏电子、芯硕半导体、国晶微电子、杰事杰、熔安动力、合肥锻压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站区形成了以京东方、鑫昊、彩虹、乐凯等为代表的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
201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分布情况表单位:户产业县区合计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节能环保生物制药合计82468291344591483352肥东县100131762386肥西县1122224585138长丰县93441160338瑶海区66081939000庐阳区48201332010蜀山区6482733716包河区724013521110高新区15433476027518经开区941451750116新站区2101613100数据来源:三县、四区、三大开发区调查数据。
(三)在凸显产业技术优势的同时,积累了一批领先技术。
京东方六代线、鑫昊等离子是国内外平板显示行业两大技术的领先者;赛维LDK、晶澳、海润是国内外太阳能光伏行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军企业;芯硕半导体获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杰事杰新材料是国内技术水平最高的工程塑料生产企业;安凯、江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轩高科动力能源磷酸铁锂电池生产线位居国内同行业首位;阳光电源占据国内光伏逆变器60%左右的市场;四创电子测速雷达成功应用于国庆阅兵和汶川大地震援救活动,成功开发了“动中通”等新产品;合肥生命科技园拥有国内胰岛素产品门类最齐全、生产能力最大的胰岛素及生物制药生产基地,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填补了国内空白,等等。
同时,在语音软件、量子通信、公共安全等领域的部分技术水平国内甚至国际领先。
(四)在产业环境不断优化的同时,形成了一批有效投入。
“十一五”以来,合肥无论是在软环境,还是在硬环境建设上,均实现了重大突破和进展,为企业来肥发展创造了优质、便利条件。
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了市四大班子会商、与企业和院校(所)联席会议等行之有效的制度,还成立了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快三大国家级开发区载体建设,推进“一中心、三基地”建设和孵化器建设,促进企业扎堆发展;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规模达到6亿元(含省补1亿元);与国元证券深化战略合作,共同设立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建立了“代建制”、驻地服务等制度,帮助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等等。
201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361亿元,至2011年5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续建和新开工项目共计74个,总投资已超过1074亿元。
其中,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项目18个,总投资467亿元;新能源产业项目11个,总投资300亿元。
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效应,对合肥的建设与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是契合了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弯道超越”的预期,也为合肥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抢抓发展新机遇争取了主动。
历史经验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大分化、大调整,往往蕴含着历史性的机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危中寻机,引进、建设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做大做强做优了产业基础,为合肥跨越赶超提供了有力支撑。
而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包括中国在内,世界各国都争相进入一个空前的创新密集及产业振兴的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共同的选择。
合肥通过率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在加快发展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路子,牢牢把握了发展主动权。
二是契合了以做大增量为主、提升存量为辅的战略取向,也为合肥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全面转型增创了新优势。
产业经济学表明,经济发展是总量与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总量增长依赖于结构转变,主要体现为总量增长依靠具有高于平均增长率的新兴产业来支撑。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是最好的增量,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趋势是一致的。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进入收获期和集聚效应的不断显现,正在引领合肥进入一个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三是契合了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的发展规律,也为合肥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注入了新动力。
一定意义上说,没有产业基础的城市化,是空洞的城市化。
合肥的城市化,是要有坚实产业基础的城市化,是要有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支撑的城市化。
进入“十二五”,合肥一切工作的主旨,就是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快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建设,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环巢湖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方向迈进,为全省发展大局多作贡献,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这就仍然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继续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更大的气魄、更强的力度推动产业化、带动城市化。
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新起点、注入了新动力。
四是契合了皖江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也体现了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合芜蚌试验区、合肥国家创新型试点市等建设的新要求。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作为安徽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规划,也是全国第一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规划,归根到底要看科学承接的水平。
而安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合肥国家创新型试点市等建设,核心是创新型产业发展。
无论是科学承接,还是创新承接,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进培育和发展壮大。
二、合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功案例及主要经验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涌现出很多突出的亮点,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
合肥正在成为全国最大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
以京东方6代线、鑫昊等离子为龙头的平板显示两大技术项目逐步进入收获期,扎堆效应已经显现,集聚了彩虹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乐凯光学膜、日本丸红等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
同时,正在推进8代线,筹划引进10代线,规划建设3.5代线,届时合肥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完全能够成为全国第一,也就意味着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
合肥正在成为全国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
赛维LDK太阳能电池项目建成投产,海润光伏项目紧紧跟进,晶澳太阳能、中建材太阳能电池盖板等一批项目以及一批相关配套项目都已开工,目前在手的已有10GW,到“十二五”末可达到25GW,相当于打造一个“光伏三峡”。
同时,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以熔安动力、芯硕半导体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迈上高端;以乐凯光学膜、彩虹玻璃基板、杰事杰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快速崛起;以江淮汽车、安凯客车、国轩动力电池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在前列;以量子通信、美亚光电等为代表的公共安全产业占据制高点;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语音产业独树一帜;等等。
这些都表明,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进入一个大规模、快速度发展的新阶段。
同时,合肥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不断创新招、出奇招,形成了一批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