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女性文学的繁荣及其主要特征
文学常识:明清文学

文学常识:明清文学1. 简介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学迎来重要发展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的兴衰,文化交流和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明清文学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文学形式和内容上有着独特的特点,同时也承载着时代的思潮和社会变革的痕迹。
2. 明清文学的特点明清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散文兴盛与唐宋时期的诗词文学相比,明清时期的文学更加注重散文的发展和创作。
散文以其自由灵活的形式和语言,更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忧喜情怀。
明代的散文作品以杂剧和笔记为主,清代则以小说为主要形式。
(2)四大名著的创作明清时期出现了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四大名著,分别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3)社会思潮的反映明清时期经历了社会变革的巨大冲击,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社会思潮和学派。
这些思潮和学派在文学领域也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反映。
例如明代的李贽提倡“诸子百家”,清代的王夫之推崇古文化,对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女性文学的崛起在明清时期,女性文学逐渐崭露头角,并为社会所接受和认可。
女性作家开始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描绘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境遇。
蔡蕙芳的《平妪祭》、李清照的《如梦令》等作品成为了明清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品。
(5)文学风格多样化明清时期的文学风格多样化,包括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等多种风格。
这些文学风格在明清时期的作家们的笔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学流派。
3. 明清文学的代表作品(1)《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系列人物的命运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和人性的复杂。
其深刻的社会分析和细腻的情感描写使其成为世人瞩目的经典之作。
明清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明清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学作品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或是婀娜多姿、温婉贤淑,或是豁达果敢、才华横溢,或是孤芳自赏、独立自主……她们或是在家庭中,或是在社会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通过对明清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心态和女性地位的变迁。
一、妇女地位的变迁明清时期,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经历了从世袭制到封建制转变的过程。
在传统的世袭制中,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丧失了继承权,落后于男性。
后来随着封建制的形成,妇女地位逐渐提高,为其赋予了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在明清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出现显示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例如,《红楼梦》中的几位女主角——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都是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独特价值观念的女性,她们的形象体现了中国妇女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形。
此外,在《丰乳肥臀》、《武则天》等作品中,女性也逐渐开始展现出个性、尊严和反抗精神。
二、传统美女形象与突破明清时期,中国文学中的女性美学观念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传统文化中,女性美主要体现在容貌上,被视为柔美、秀丽、娇媚。
这种美学观念在明清时期仍然存在,但也不再是唯一的标准。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女性的美也开始倾向于内在的素质,如贤良、聪颖、勤俭节约等。
女性形象也开始表现出对传统美学的突破,个性化的特点开始凸显。
《儒林外史》中的牛娘娘,就是这样一个突破传统的形象。
牛娘娘是一个勇气、智慧、悲壮的女性形象,她反抗传统的父权、丈权和妇道,她敢于为爱情的自由挺身而出,最终被打入冷宫,但她的精神仍然被无数人传颂。
三、细腻勾勒妇女心理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塑造不再局限于纸面上的形象,也开始对女性的心理进行深入勾勒。
传统文化中,女性的感情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明清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则更多地体现女性的主动权和主观能动性。
《庐山谣》中的韦素英,是一个热情、聪明、善良的女性形象。
明清小说与女性

明清小说与女性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明清时期的小说中,女性形象是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和创作对象。
在这个时代,女性的地位相较于古代有所提高,因此,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更加丰富多样,并且逐渐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首先,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多种多样,不仅有传统的贤良淑德的女性形象,也有性格独立、机智聪慧的女性角色。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母、王熙凤等人物展现了贤惠典雅的一面,而林黛玉、薛宝钗则体现了聪明机智、独立思考的特点。
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既保留了传统观念中对女性的期盼和要求,又给予了她们更多的个性和魅力,使其更加立体和有血有肉。
其次,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承载了社会与历史变迁的影响,并呈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
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和商业经济的兴盛,女性在社会地位上逐渐升高,她们的经济独立能力和社会参与度也得到增强。
在《聊斋志异》中的一些故事中,女性形象常常是主动参与并解决问题的,她们展现出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这反映了社会变迁对于女性地位的影响,并赋予了她们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此外,明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也受到了文化和传统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道德伦理在小说中得以体现,女性形象往往具备贤良淑德、温柔贴顺的特质。
在《儿女英雄传》中,林黛玉就是一个典型的儒家女性,她忍辱负重、心地善良,对家庭有着极高的责任感。
这些女性形象在塑造过程中不仅展现了传统道德观念,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后来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参照。
综上所述,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既保留了传统观念中对女性的期盼和要求,又给予了她们更多的个性和魅力。
这些形象不仅反映了社会和历史的变迁,也受到了文化和传统的影响。
明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仅是文学的表现形式,更是对当时社会和女性地位的一种思考和呈现。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文化内涵,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学的明清兴盛

古代文学的明清兴盛古代文学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明清时期则是古代文学的一个高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学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一个巅峰,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明清时期文学的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明清时期的文学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加注重个体情感的表达。
在这个时期,文人们开始将自己的内心感受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更具有情感共鸣的力量。
其次,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加注重对现实社会的关注。
文人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并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出来。
再次,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加注重形式的创新。
文人们开始尝试新的文体和艺术手法,使文学作品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在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经典之作。
其中,明代的《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对贾府的描写展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描写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而清代的《儒林外史》则是一部以讽刺和讥讽为手法的作品,通过对官场和儒学的揭露,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荒谬。
这部小说以其犀利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些作品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许多后来的文学作品都受到了明清时期文学作品的影响,从中吸取了营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其次,这些作品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许多学者对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为后世的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再次,这些作品对后世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批判,这些作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总而言之,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兴盛时期,文学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一个巅峰。
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特点,注重个体情感的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以及形式的创新。
明清时期的女性文化与思想体系

明清时期的女性文化与思想体系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也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化和思想体系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明朝时期,女性地位整体上有所提升,而到了清朝,女性地位又出现了回落的趋势。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女性文化与思想体系的变迁。
在明朝时期,女性地位的提升主要表现在教育和文化方面。
明初,封建统治者钟爱文人墨客,而文人墨客则倾向于倡导人文关怀,强调性别平等。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女性开始受到启蒙教育。
明代著名女性兰陵笑笑生就是一个代表,她对诗词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家中经营私塾,教授女儿和邻里的女子读书写字。
除了个别知识分子的支持,明朝时期女性地位的提升还得益于新儒家学派的兴起。
新儒家强调家庭伦理和妇女教育,主张妇女应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权益保护。
他们还提倡女子应修养品德,追求内在的美。
这一理念在一些富裕家庭得到了实践,一些女性开始接受教育,尤其是音乐、绘画和诗词等艺术方面的教育。
然而,明朝后期到了清朝,女性地位开始出现回落的趋势。
明朝末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女性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清朝建立后,满族统治者将传统儒家思想与满族传统观念相结合,实行了一系列禁锢妇女的措施。
例如,禁止女子参加科举考试、出任官职等。
清朝还实行了严格的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限制了女性的权益和活动范围。
妇女仅仅被逐渐定位为家庭主妇,没有求学和培养自身兴趣爱好的机会。
然而,尽管女性的地位在清朝出现了回落,但在私人领域内,女性的文化和思想仍有一定自由度。
在明清时期,女性文学兴起,她们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清代女作家、诗人纳兰性德是其中的翘楚,她的诗歌文学往往以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悲凉著称。
她的作品展示了女性对生活的触感和对社会局势的思考。
此外,在古代中国,女性的思想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和观念。
明清时期,儒家、佛教和道教三教并行,女性信仰这些宗教的情况比男性更为普遍。
女性通过信仰宗教,寻找心灵的寄托和安慰。
例如,道教在明清时期有着较大的影响力,而妇女信仰道教往往寄托于度化求子的信仰。
从家族文化传承看清代泰州女性文学繁荣的原因与特征

文志 ・ 州卷》 扬 中收录了 2 人 ; 6 顾一平所 编的《 州历代妇 女 谍 , 扬 可知明洪武时或统 称明初迁入泰州 的 氏族有 1 , 中 5支 其
诗词》 中收录得最多 , 5 为 2人。就时代而言 , 以清代泰州 的女 来 自苏州 8支 , 湖州 1 , 支 宜兴 1 。而这 1 中包括 了泰州 支 5支
从家族文化传承看清代泰州女 陛文学繁荣的原 因与特征
钱 成
250 ) 2 3 0 (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江苏 泰州
【 摘
要】 在秦 州地域文化 史上 , 清代的女性文学 曾繁 荣一 时。清代泰州女性 文人人数众 多, 创作成就显著。4 '中大多数 出  ̄l J ' l
身本地区文化世家 , 而家族化也 因此成为清代泰州女性文学繁 荣的最主要 的原 因与最显著的特征 。 [ 关键词】 清代 , I, 泰 I女性文学 , 荣 , ' 繁 家族化
化氛 围推动下 , 唤起 了泰州女性作家 自我意识 的觉醒 , 她们热 孙 《 氏谱》 :元末 张士诚据有吴 门, 凌 云 “ 明主百计 不能下 , 及士
情 高涨 , 纷纷借助诗词倾 吐心声 , 写性情 , 清代泰州女 性 诚兵败身虏 , 抒 使 明主积怒 , 遂驱逐苏 民实淮扬两郡 。” 夏兆《 泰县
性诗词作家最多 。 文学成就也很突出 , 却几乎无人关注 , 备受漠视。究其原 因, 与
“ 、 、 、 和兴化“ 、 、 、 ” 宫 俞 周 陈” 顾 陆 时 杨 8家明清文化世家 中的
由此可见 , 这些世家大族 由于地域环境 的影 响, 加之多从
长期以来 , 尽管清代泰州的女性 文人人数众多 , 所取得 的 7家 。 整个封建时代的女性一样 , 由于封建社会众所周 知的原 因 , 社 事盐 务或世代为宦 , 家底丰 厚 , 物质 生活条件优越 , 家族 中的 会不仅剥夺 了文学女性 的政治 、 经济权利 ,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 女性较少为生计奔忙 , 有更多 的时 间学 习和创作 , 在文化学术 限制 了她们从事 文学创作活动 的 自由。绝大多数女性终其一 氛 围浓厚 的环境下 ,耳濡 目染 ,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家学的影 生根本 没有读书识字 的机会 , 在漫长 的封建社会里 , 更要受到 响 , 女性 能诗善词也就不足为怪 了。因此 , 清代 泰州的女性诗
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剖析

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剖析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时期,原本被束缚在封建礼教下的女性逐渐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表达权。
在明清小说中,女性形象开始多样化,并展示出不同的个性、智慧和力量。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剖析,探讨其描绘方式、角色特点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 女性形象描绘方式1.1. 外貌描写明清小说中,对女性外貌常常进行具体而生动的描写。
有些描述突出了女性美丽动人的特点,如红唇、皓齿、秀发等;有些则着重强调了女性独特的气质和仪态,如温柔娴静、聪明机智等。
1.2. 行为语言描写通过行为语言描写来展现女性形象也是明清小说中常见的手法。
一些女性形象展现出机智聪慧、善于表达和思考问题等优秀品质,这在当时社会对女性来说是一种突破。
2. 女性角色特点2.1. 温柔贤良很多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展现出温柔贤良的特点,她们被描绘为忍辱负重、孝顺顶礼等传统美德的典范。
这种形象体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行为规范的要求。
2.2. 聪明机智与传统贤良女性相对立的是一些聪明、机智的女性形象。
她们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家庭和生活等方面都能主动权。
这种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逐渐开放和变革的一面。
3.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1. 归纳品评明清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不仅在文学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引起了社会对女性角色定位和地位认知上的改变。
这些形象向读者展现了女性独立自主、有思想和抱负,进而促使当时社会开始重视妇女教育以及推动妇女地位提高。
3.2. 反思和展望尽管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多样化,但仍存在着传统观念的烙印和社会对女性角色的限制。
我们可以从中反思并进一步探索女性形象在文学创作中的进一步发展。
结论明清时期的小说中,通过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塑造了丰富多样的角色,从温柔贤良到聪明机智,这些形象不仅丰富了当时文学作品,也改变了社会对女性地位和角色定位的认知。
虽然还存在着传统观念的束缚,但这些描摹为后来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的诗词艺术与闺秀文化

明清时期的诗词艺术与闺秀文化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化深层之一,是明清时期的诗词艺术和闺秀文化。
在这个长达四百余年的时期内,中国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变,同时也出现了一场独特的文化运动,为历史和文化留下了一道靓丽的烙印。
明清时期的诗词艺术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
这个时期,诗词艺术在中国文艺史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明代是中国诗词艺术的高峰时期之一,而清代则是中国诗词艺术进一步升华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众多文人墨客们崇尚“诗以言志,词以刻骨”的信条,追求艺术的极致,成就了许多不朽的名篇佳作。
这个时期的闺秀文化,也是值得一提的。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妇女一直被束缚在家庭角落中,无法外出交际,社交范畴非常狭小。
然而,这个时期的闺秀文化不仅允许女性自由地读书和写作,更为女性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
闺秀们可以借助诗词、画作、音乐等载体,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
在明清时期的诗词艺术中,有很多优秀的女诗人和闺秀才女。
如明代女诗人李清照,清代才女谢灵运、王铭琦等等,她们的作品被后人称为“女诗之冠”。
这些女诗人在诗歌中表达出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她们的作品流露着淡淡的忧愁和苍凉,表达了她们对社会不公、生命本真的思考。
这些女诗人用她们的智慧、才情和笔墨,在文学史上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除了诗词之外,闺秀们还可以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展现自己的才华。
在明清时期,绘画已经成为一种崭新的社交活动,闺秀们可以在自己的闺阁中学习和练习绘画技巧。
在诗词艺术发展的同时,许多女性画家也开始崭露头角,如明代花鸟画家陶渊明夫人,清代画家安蘅春、陈懋修等等。
她们用自己的笔触、色彩和意境,表达她们对生活和世界的感悟和理解。
当然,不仅在诗词和绘画领域,闺秀们还可以通过学习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明清时期的音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点,各种乐器和舞蹈形式都充满了东方的韵味和浪漫风情。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能够增强女性身心健康,还能够提高闺秀们的文化修养和社交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女性文学的繁荣及其主要特征【郭延礼】【内容提要】女性文学研究近年来虽较活跃,但主要集中在现当代研究领域,中国前女性文学研究则至今仍未引起学界重视。
本文以明清女性文学为例,对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遗产作了初步梳理,并对明清女性文学所呈现的文学现象进行了钩玄提要的论述。
本文指出明清女性文学现象的五大特点:一是创作主体的家庭化;二是明清女性多才多艺,其创作体裁丰富多彩;三是女性结社的出现;四是女性诗人开始与男性文士交往;五是女性作家开始否定“内言不出于阃”的传统观念,重视文学的传播功能。
【关键词】女性文学/ 明清知识女性/女性结社中国女性文学,自《诗经》中的许穆夫人开始,中经徐淑、蔡琰(文姬) 、左芬、鲍令晖、李冶、薛涛、鱼玄机,直到宋朝的词人李清照、朱素真,女性作家可谓代不乏人,但明朝之前,女性作家数量并不多。
女性作家的大量出现是在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明万历十八年(1590) 之后,随着左派王学思想的传播,随着文学上公安、竟陵两派的兴起,随着女学的,也随着一批文人有意识的倡导,女性文学逐渐发展,清代之后女性文学更呈繁荣。
对于中国前现代文学史上的这批遗产,至今研究甚差,既少有宏观的整体审视,也较少有个案研究。
于此,应该引起学界的充分重视。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引述过傅立叶的一句名言:“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
”(注: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庭,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62 年版,第250 页。
)对此我们不妨引申一下,女性自身发展的程度也标示着社会进步的程度。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明清之后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乃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一个天然标志。
因此,明清女性文学研究对于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必先给女性文学下一个定义,它包含什么具体内容,目前学界有两种看法:一是女性自己创作的文本;二是写女性题材、女性主题的作品。
我认为后一种界定太宽泛,也不。
因为按照这种界定,凡是写女性题材的都称女性文学,诸如《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爱情诗、艳体词、言情小说,即凡写女性美和婚恋生活的就是女性文学。
这样以来,半部中国文学史都是女性文学了,这个定义太宽泛了。
所以我认为女性文学必须严格界定为女性自己书写的文本。
下面我想就明清女性文学的总体特征谈点粗浅的意见,旨在引起学界对中国前现代女性文学的关注。
中国向称诗礼之邦,妇女以吟咏著称于世者,各代均有,但由于古代妇女接受的机会少,加之印刷上的困难和其他社会因素,流传下来的女性作家和著作很少。
这种情况,明代之后发生了变化。
据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以下简称《妇考》)著录,中国前现代女作家凡4000 余人,而明清两代就有3750 余人,占中国古代女性作家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特别是清代女作家更多,约3500余家,“超轶前代,数逾三千”(注: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自序》(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版,第5 页。
)。
其中江浙两省,又占80% 。
据《妇考》所收,江苏省清代女作家有1425 人,著作有1707 种。
但胡氏所收并不完全,南京大学图书馆史梅女士又辑到《妇考》未收者118 人,著作144 种。
这样,清代女作家江苏一省就有1543 人,著作1851 种(注:史梅《清代江苏妇女的价值和意义》,《文学评论丛刊》第4 卷第1 期(2001 年3 月),第66 页。
)。
现有材料表明,清代浙江省的女作家也不少于江苏省。
这样算起来,在清代仅江浙两省就有女作家约3000 人,著作约4000 种。
这是一组十分可观的数字。
由此不难看出,明清女性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宗珍贵的遗产。
另方面,明清女性文学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现象,尤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要而言之,有如下五点:创作主体的家庭化明清两代,由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相对稳定,出现了许多文学世家,以一男性为首,提倡指导,而后形成了该家庭中一代或数代女性的文学群体。
一家之中,祖孙、母女、婆媳、姊妹、姑嫂、妯娌,均系诗人、词人、文学家。
这种现象在明清两代的江南(主要指江浙两省)尤为多见,往往是一门风雅,作家辈出。
最著名的要属明末清初吴江叶氏午梦堂,一门珠联,相映生辉。
叶绍袁妻沈宜修(1590-1635) ,字宛君,为著名曲家沈璟之犹女,工诗词,为吴江女性诗坛的中坚人物,著有诗集《鹂吹》。
沈家本为吴江望族,她与同邑文士叶绍袁(15891648) 结婚后,生有五女八男,均有文采。
著名的诗论家叶燮(1627-1703) 就是她的第六子。
长女叶纨纨(1610-1632) 、次女叶小纨(1613-1657) 、三女叶小鸾(16161632) 、五女叶小繁、三儿媳沈宪英,以上女性均工诗词,并著有诗集。
后由叶绍袁编成《午梦堂集》,流芳后世。
其中尤以小纨、小鸾姊妹,最有文名。
小纨不但诗词清丽秀美,而且还是一位剧作家(详后) 。
小鸾,更是姊妹中的佼佼者。
陈廷焯称其“词笔哀艳,不减朱素真,求诸明代作者,尤不易觏也” (注: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见《白雨斋词话足本校注》,齐鲁书社1983 年版,第240 页。
)。
他如桐城方氏(方孟式、方维仪、方维则姊妹、弟媳吴令仪及其姊吴令则等),杭州许氏(许宗彦妻梁德绳及其女许云林、云姜),吴江计氏(计嘉禾妻金兑、金兑母杨珊珊、金兑弟媳丁阮芝、沈清涵、宋静仪、金兑女计捷庆、趋庭、小鸾、侄女瑞英、同族女计七襄、计埰、计珠容),仪征阮氏(阮元妻孔璐华、妾刘文如、谢雪、唐庆云、女阮安、长媳刘蘩荣、次媳许云姜、女孙阮恩滦等)太仓毕氏(毕沅母张藻、妹毕汾、女毕慧、侧室周月尊、张绚霄),武进张氏(张琦女?英、珊英、纶英、纨英和她的女儿王采苹),闽南郑氏(郑荔乡九女,除九女冰纨早亡、五女长庚无考外,其余七女:镜蓉、云荫、青苹、金銮、咏谢、玉筼、风调,均有诗集),贵州金筑许氏(许芝仙、其妹遇贞、淑贞、梦贞、侄女芳欣、芳晓、芳盈、芳素),再如阳湖恽氏、阳湖庄氏,均是一门风雅,出了很多女诗人、女词人、女文学家。
这种家庭文化的繁荣,既有其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但更多地还是根基于人文氛围,即诗礼之邦、书香门第的文化传统,以及重视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对女性的熏陶。
所有这一切,便形成了明(万历之后)清两代才女辈出、女性文学发达的繁盛局面。
二明清女性多才多艺,其创作体裁丰富多彩明清女性文学家由于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之女性自强意识的觉醒,她们刻苦学习,在操持家务之余,全身心地投入与文学创作,除诗词外,她们还创作了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明清之前的女性书写从文体形式上来看,比较单调,文学品种只限诗词文赋,没有其他文学形式,明清女性中出现了散曲作家、戏剧作家、弹词作家和小说家。
散曲是金元时代在北方新兴的一种文学形式,至元达到成熟阶段。
元代女性写散曲的多是乐妓,闺秀写散曲者大约始于明代。
著名的有明代文学家杨慎的妻子黄夫人、沈端惠、徐媛等人,至清代则有吴绡、顾贞立、孙云凤、吴逸香、方玉坤、朱恕等,最著名的当然是吴藻(17991862) 。
杂剧虽然盛行于元,元代女性并未写过戏剧,第一位写杂剧的女性应当是明代马守真(1548-1604) ,她写有《三生传》传奇(注:此剧已不全,现存者只是两出,即《玉簪赠别》和《学习歌舞》,见明人胡文焕编的《群音类选》,中华书局1980 年影印本。
),此剧是写王魁故事的。
现存剧本最完整的,应当是明代叶小纨写的《鸳鸯梦》杂剧。
叶小纨(1613-1657) ,字惠绸,她出生在一个文学气氛十分浓厚的书香之家,父亲叶绍袁工诗文词,母亲沈宜修,文学家,她是著名曲家沈璟的侄女,通音律,对小纨从事戏曲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小纨的姊妹,均工诗词,一门风雅,俱有文采(见前) 。
红颜薄命,小纨的姐姐纨纨、妹妹小鸾,均早逝,母亲也中年去世。
小纨时时怀念亡母及姊妹之亲情,为此写了杂剧《鸳鸯梦》。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保存下来的女性写的第一个完整的剧本,值得珍视。
小纨之后,女性写的戏剧还有一些,如明代梁玉儿的《合元记》、梁孟昭的《相思砚》,但这些戏曲今天已看不到了。
明末清初的阮丽珍是一位对戏曲创作有贡献的女作家,传诵一时的《燕子笺》就是由她执笔撰写、又由其父阮大铖修改而成的。
另外,她还写有《梦虎缘》、《鸾帕血》等剧,文本已失传。
清代女性中,写过戏剧的人很多,据有关史料记载,近20 人(注:清代女剧作家除文中提到的外,尚有李怀(著有《双鱼谱》)、李静芳(《丹晶串》)、曹鉴冰(《瑶台宴》)、孔继瑛(《鸳鸯佩》)、宋凌云(《瑶池宴》)、许燕珍(《保贞蓑》、《红绡咏》)、姜玉洁(《鉴中天》)、姚氏(朱凤森妻,《才人福》),惜以上剧作已佚。
),但多数剧作均已失传。
而真正留下作品的,大约要算苏州张蘩的《双叩阍》、西安王筠的《繁华梦》和《全福记》、安徽歙县何珮珠的《梨花梦》、新安吴兰征的《绛蘅秋》、杭州吴藻的《乔影》、东海刘清韵的《小蓬莱传奇》十种了。
除戏剧外,明清女性文学家还写有弹词。
弹词这种文体,从创作主体到接受主体多系女性,今天流传下来的名作如《天雨花》(陶贞怀撰)、《再生缘》(陈端生撰、梁德绳续)、《玉钏缘》(无名氏母女二人撰)、《笔生花》(邱心如撰)、《玉连环》(朱素仙撰)、《凤双飞》(程蕙英撰)、《梦影缘》(郑贞华撰)、《精忠传弹词》(周颖芳撰),其作者均系女性。
清代女性也开始尝试写小说。
小说在古代是“不本经传”、“背于儒术” 、不登大雅之堂的“街谈巷议” ,鲁迅先生就说过:“在中国,小说是向来不算文学的” (注:《〈草鞋脚〉小引》,《鲁迅全集》第6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第20 页。
),是被封建统治阶级“向来看作邪宗的” (注:《徐懋庸作〈打杂集〉序》,《鲁迅全集》第6 卷,第291 页。
)。
因小说取材于民间,被上层文人视为“妖妄荧听”、“猥鄙荒诞” ,有的更进而诋毁为“诲淫诲盗” 。
总之在古代,与传统的诗词文赋相比,小说被视为低级文类。
开明的古代文士大多能认同女性写诗词,因温柔敦厚的诗教与女教为近,但不赞成女性写小说。
比如《再生缘》前十七卷的作者陈端生,其祖父陈句山是清代有点名气的文学家,他赞同女子写诗,但反对女性写弹词和小说。
在这种文化大环境下,女性很少有人敢写小说。
严格地说,1840 年(道光二十年)前中国女性无人写过小说。
相传清代女诗人、女学者汪端(1793-1839)曾写过小说《元明佚史》,但我至今仍怀疑此书是否写完或出版过,搜罗完备的《历代妇女著作考》也未提及此书,这也可为我的怀疑提供一个佐证。
清代第一个写小说的女性是满洲词人西林春(即顾太清),她晚年曾撰有《红楼梦影》,署名云槎外史。
小说24 回,写于咸同年间,光绪三年(1877)出版。
如所前述,古代文士是不赞同女性写小说的,因此中国女性写的第一部小说的出版,无异于“攻入男性堡垒的一次冒险” (注:科拉•卡普兰《〈奥罗拉•利〉与其他诗》,见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 年版,第20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