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创新

合集下载

浅谈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艺术创新能力培养

浅谈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艺术创新能力培养

艺术创新就是人们进行 艺术性质 的创造 ,因为人 们只有大力进行艺术性质 的文化 活动才能构成 得上完 整的人 。 人们的发展是在 不断地发展变化之 中的, 我们 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得 我们 的社会得 以发展 ,才能 使我们成为见解独到 、 富有更高 审美情趣 、 具有 较强创 新能力 的高素质人才 ,可 以说人 性 的发展就是 我们 的 不断更新观念 、 进行创新 活动 的过程 。 以说我们 的创 可 新不一定要得到社会 的承认 ,只要我们感到有 新的价 值新 的经验就是我们 的创新 , 这就是人 的创新本质。 二、 艺术创新 意识 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一个人 的主观的思想意识 ,一 个人的 创新能力首要 的就是要有 积极的创新意识 ,因此我们 就要大力地发展我们 的创新 意识 的培养 。创新 意识 即 是个人根据我们周 围的生活环境 以及我们 自身的个性 特点 的需要 , 根据某种 契机表现出来 的创新 意愿 , 这种 意愿 即为创新意识 。可 以说 现代 艺术教育最重 要的意 义是培养现代创造性人才 。艺术教育使艺术作 为一种 创新意识 , 渗透到人们 的脑海 中 , 成为人们 心智 健全 的 个 内在指标 。这种创新精 神也是推进社会 进步 的重 要力量 。可 以说创新 意识对 于我们学生 、 老师 、 家庭 以 及社会 的发展都有重要 的作用 ,在此我们 怎样 培养学 生 的艺术创新意识就成为现代艺术教育 的关键 。 1 . 增强学生艺术活动的主体性 。 艺术创新意识 的培 养不 同于其他 的创新 意识 ,因为艺术是根据 不同 的学 生 的身体 素质 以及个性 特点而不 同的 ,它没有统一 的 规范化 的标 准 ,因此我们 就要鼓励学生在 实践活动 中 利用 时间去做 自己喜欢 的事情 ,鼓励他们进行 创作性 的创作 ,因为任何形式 的活动都需要学 生 自身加强他

浅谈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

浅谈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

浅谈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传统的中国画注重笔墨的表现力,追求意境的高雅和气质的独特性。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画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画的发展。

传承是中国画发展的基础。

中国画的传承需要对传统技法和艺术理念进行认真学习和继承。

传统技法包括线描、水墨、山水画等,这些技法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传承中国画需要学习并掌握这些技法,继承并发扬中国画的传统精神和艺术特点。

传承还需要对中国画的艺术理念进行传承。

中国画注重意境的表达和笔墨的涵义。

这种认识需要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来获得。

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对意境的理解和追求。

只有通过这种传承,才能保持中国画的独特性和传统精神。

创新是中国画发展的关键。

传承只是继承过去的成果,而创新才能使中国画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在创新中,中国画需要与时俱进,融入现代艺术的元素和表达方式。

在绘画技法上,中国画可以借鉴西方绘画的透视和明暗效果,以增加画面的表现力。

在题材上,中国画可以展现当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文现象,以更好地表达时代特点。

创新也需要对中国画的传统进行突破和超越。

传统的中国画在表现方式上较为固定,特别是在题材和形式上。

为了使中国画更具当代性,需要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这意味着可以尝试新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原有的框框架架,使中国画更富有活力和创造力。

传承与创新是中国画发展的两个方向。

传承是保持中国画传统的基础,而创新是使中国画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的关键。

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任务,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中国画才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取得平衡,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浅谈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创新

浅谈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创新

119浅谈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创新柳亭舫中国花鸟画流传至今,已经从传统的绘画的配景地位变成了现在的一个独立的学科,不同的时代总会有不同的艺术风格,任何一种艺术想要有所发展就必须进行创新,对于当代的工笔画来说也是这样,本文对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创新进行阐述。

一、工笔花鸟画传统的工笔花鸟画,最常见的题材是梅、兰、竹、菊、牡丹、荷花等,再加之以昆虫、鸟兽、飞禽动物等,相对来说,选用这些绘画题材跟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等背景有关,如两宋统治时期就因受到当时许多文人以及士大夫的影响,工笔花鸟画主要是用于抒发个人情感,表现当代画家身边的各种自然生活物象,表现出的内容也相对单一,追求自然写实。

工笔画主要的艺术意义其实就是人对于自然界各种生物的深刻理解和利用各种色彩将它们完美表现在纸上,让整个画面更加具有一种艺术美。

二、工笔花鸟画的现状目前,当代的工笔花鸟画对于现代的审美来说是有些欠缺的,比如,我们以工笔花鸟画的教学为例,在学校美术美育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将古代的一些人物花鸟画当作美术教材,让每个学生自己进行美术临摹,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产生一种审美疲劳,对于古代花鸟画的创作技法、构图方式产生刻板化的印象。

一味地追求模仿古时候的中国花鸟画会直接让中国花鸟画走向衰退。

三、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创新(一)造型观念的改变传统的工笔花鸟画主要是抒发情感,主要是对花、鸟等自然景物的表达,表现的内容比较单一,追求写实。

而当代的工笔花鸟画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抽象变形的一种风格,在追求写实的基础上拓宽了绘画的空间,并且在绘画中与工业、科技等相结合,使作品更加的现代化,同时也表达了这个时代的审美和人的情感诉求。

(二)工笔花鸟画的古今对比工笔花鸟画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它在逐步改变中满足中国人对美的需求,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标准,以写生为绘画基础,意在传承“借画抒情”“借画言志”的美学传统。

写生,顾名思义就是对自然中一草一木的形态进行描绘,但是花鸟画在写生的基础上更注重的是“言志”,和古代诗歌中的抒情手法相似,只是表达方式不同,但是目的都是将自己的满腔热血通过一种形式表达出来。

浅谈剪纸艺术在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以福建剪纸为例

浅谈剪纸艺术在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以福建剪纸为例

71
仙游等地作品纤巧华美, 其剪纸的形式也更加多样
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现代设计通过借鉴剪纸艺术,
化, 样 式 更 加 丰 富, 内 涵 寓 意 也 更 深 刻。 漳 浦 在
以时代的发展为基础, 构建具有时代特点、 中国特
1993 年就获得了 “ 中 国 民 间 剪 纸 艺 术 之 乡” 的 赞
色的艺术作品。
剪纸艺术是优秀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 是我国
刻出各样形状, 因此剪纸艺术被归类于镂空艺术。
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民间剪纸艺术的一个
剪纸艺术以其美妙的技法、 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人们
分支, 福建剪纸经过千年的传承、 发展, 在八闽大
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承载了人们最美好的愿望,
地上形成不同的风格, 培育出各具特色的剪纸艺术
剪纸艺术的艺术形式和内涵也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借
采用阴刻镂空形式展现茶壶的精巧细致。 把镂空工
鉴展现出来, 这是剪纸艺术渗透于现代艺术设计中
艺应用到现代艺术创作中, 可以让作品表现更加丰
的一种传承形式
图 3
[3]

富, 对艺术设计作品的呈现效果有较大提升, 使其
增添层次感和视觉张力。
《 期颐展风采》 福建·高少萍
互为补充、 互为完善、 互为促进, 体现中华传统艺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璀璨光芒, 二者相结合有着深远的意义。
[ 关键词] 剪纸艺术; 现代艺术设计; 传承; 创新
[ 中图分类号] J19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096-3300 (2020) 05-0070-06

统的剪纸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逐渐碰撞融合, 从传
合理利用直线条和曲线条的不同张力, 作品诙谐有

传承传统 另开新面——浅谈“五头乾坤八卦茶具”的艺术创新

传承传统 另开新面——浅谈“五头乾坤八卦茶具”的艺术创新
图 1 五 头 乾 坤 八 卦 茶 具
的需要 , 选 用 了红 、 黑两种色。红为阳( 太 阳) , 黑 为阴( 黑夜 ) , 这 体 现 了古 代 阴 阳太 极 的 用 色 理 念 。紫 砂 所 呈 现 的淡 墨色 是 用 黄 龙 山乌 泥 和 紫 泥 调 配 而 成 的 , 烧 成 后 其 色泽 黑 中 泛 紫 、 紫 中透 黑 , 接 近 于淡 墨 色 。 此茶具的壶钮、 碟 所 饰 的太 极 阴 阳图 ,
取多种形式和方法的 。 既 可切 出新 的平 面 。 也 可 以呈 现 自由 的 状态 。 总之 , 以加 强 形 式 感 , 取 得优 美 的造 型 为 目的 , 可 以用 多
种 方 法 进 行 造 型 形 式 的探 索 。” 对于造型的手法来说 . “ 五 头 乾 坤 八 卦 壶 ” 的造 型 采 取 局
太极 阴阳图, 在 玉 璧形 的壶 盖上 饰 八 卦 方 位 图 ; 在 壶 体 的 设 计
上, 基 于 古 人 对 天 圆 地 方 的认 识 , 把 壶 肩 部 设 计 成 方 圆 兼 备 的
位 图也 是 用 朱 泥 粉 出 。 壶 体 下 部 的弧 面 部 分 、 圈 足及 杯 的下 部 和圈足也用朱泥粉成。 粉 成后 红 黑 交 接 处 的清 理 须 十 分 仔 细 , 红、 黑 分明 , 烧成后黑的深沉、 红 的艳 丽 , 从 造 型 和 泥 色 上 都 达 到 了设 计 要 求 。
型方法是明代时大彬首创的 , 代代相传一直流传至今 。 创新 之
处在于用拍打身筒法拍成圆器的身筒后 。 先加上 底片 , 翻过 身 后 在 身 筒 的上 部 拍 出 前 后 左 右 四个 半 圆形 的微 凸平 面 。这 些 微 凸的平面是有序 的 , 通过 精心设计 、 精心制作 , 半 圆 形 的微

浅谈木偶艺术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的发展与创新

浅谈木偶艺术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的发展与创新
的 。木偶是 如何产 生的 ?迄无 定论 。普遍 的定论 是 起 源于奴隶 社会时期 的丧 葬俑 。中 国木偶 真正成 为
壳 ”、甘 肃陇南也称 “ 木脑 壳 ”,甘肃 中部 叫 “ 拥
( 猴子 ”、 “ 杆子 ”、 “ 肘) 耍 泥头子 ”等 。从这些 名字我们 也可 以看 出不 同地 域用 以表演 的木偶种类
化消 费方式 的多样化与传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演艺术尖锐 矛盾冲突
的结果越演越 烈 。 2 .体 制上 的疆化及 管理 层观念 上 的落 后 。长
期 以来 由政府统包统揽 的艺术 院团,面对经 济运 作 方式的转变 ,在演 出、人才、经费 、管理等 方面, 产生 了越来越多 的矛盾 和困惑 ;剧 团的演 出变成任
下,尝试从 市场营销 、发展木 偶产业等不 同方 面为木偶行 业提供持续发展 的参考 。
[ 关键词 ] :木 偶 艺术 文化体 制 改革 发展 创新


木偶剧 的形成 与发展
带 叫 “ 头人 戏 ”、 四J 叫 “ 肘 戏 ”、 “ 木 I l 肘 木脑
中 国木偶 艺术 ,古称 傀儡戏 ,是 中国艺苑 中一 枝独 秀 的 奇葩 。她 的历 史 悠 久源 远 流 长 、 品种 繁 多 、技 艺精 湛 。木 偶艺 术 是 借助 木 偶 为表 演 媒 介
( 片断 ) 《 龙凤 呈祥》等精 品节 目而 著称 。 二、木偶剧 的现状及存在 的问题 广东 的木偶戏种类 很 多,其 中以杖 头木偶最 为 兴盛 。木 偶戏在广 东分布广 泛 ,而戏班 几乎遍及 粤 西 的每一 个地方 ,逢赶集 日或节 日,戏班云集 ,形
61 —
成 了热 闹非凡 的 “ 木偶墟 ”。粤西 的木偶戏 唱腔采 纳 了各 种地 方剧 种 ( 剧 、黎 戏 、 白戏 等 ) 、民 粤

浅谈艺术设计教学的创新研究

浅谈艺术设计教学的创新研究
颟 器
\ 0 B 固 匣 @ 0 ⑨
灌谨 笔 啭设. 孰 掌的创 瓢硪究 I ◆
内蒙 古 赤 峰 学 院 马 海博
[ 要] 摘 艺术设计是一 门在 感性 的灵动 中带有严谨的理性思维的学科 门类 ,其创造的过程 离不开 自身 对 时代 文化 的认知与理解 , 而带给人一种特定的视 觉形象塑造。随着社会 的发展与进步 , 从 人们 对于设计 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 高, 艺术 设 计 的作 品 不仅 要 依 托 实 用功 能 与形 象 美观 , 必 须给 人 一 种 哲理 性 与 寓 意 还 性 的启 示 , 这就 要 求设 计 师 必 须 对 设 计 作 品 的精 神 内涵 加 以丰 富 , 由此 , 对 当今 大 学 的 艺 术 设 计 课 程 提 也
出 了新 的 期 望 , 了理 论 的 传授 和 技 艺的 传 承 外 , 应 对 思 维 方 式 的 培 养 进 行 改 革 创 新 , 而让 学 生 在 掌 除 还 从 握 技 能 的 同 时 , 艺术 创 作拥 有 独 到 的 感悟 与思 考 。 对
[ 关键词 ]艺术设 计 教 学 感悟 突破 创 新 研 究
理 论 更加 直 接地 得 到理解 和 应 用 ,但是 如果 我 们在授 课 之 用 , 不是 仅仅 停 留在 教室 里就 能 够进 行 自主 创新 , 其 中 也 这 前 , 以一 个大 众 的 眼光 去对 一些 作 品进行 评 判 , 论结 果 要有 学生 的综 合性 的文化 修养 和全 面的设 计能 力 , 就 不 更要 有一
计实践课程 , 这个过程我们说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 可以加深 个很好的衔接 ,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 自身的优
学生 某一方 面 的认识 与感悟 , 其不足 在于缺 乏整体 的认知 与 势和不 足 ,从 而为 其在之 后的学 习 中有 所选 择地取 精 用弘 、 感悟 力 。 且随着社 会的发展 , 有的艺术 设计作 品 , 而 所 不能 再 厚 积薄发 。 以直观和 单一 的形式反 复 出现 , 而是需 要充 斥更多 的文化 内 提升艺术 设 计实践 的效率 ,有利 于学 生培 养 自主 意识 , 涵 ,以一种 综 合性 的审 美状 态 去迎 合人 们对 于创 新性 的要 强化学 生学 习的主观 能动 性 ;有 利于增 强学 生的 自信 心 , 提 求 。这 就 使设 计教育理 论 的涵盖面 必须加 以拓展 , 从多 元 升 专 业学 习的 兴趣 ; 利于 端正 学 习态度 , 并 有 在未 来 的 工作 中

如何进行艺术创新

如何进行艺术创新

如何进行艺术创新艺术创新是世界上所有艺术家都或多或少会经历的一个过程,无论是绘画、音乐、舞蹈还是文学创作,都要求艺术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艺术创新是让艺术更加完善和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创新是艺术家的必要技能在艺术领域里,创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

创新是指在原有的基础上重组或改进是的过程。

艺术创新不单是对现实世界的压抑,更是音乐家、绘画家或作家自身创意的体现。

艺术创新能够让艺术家以更加充满创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世界的认知。

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让艺术家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深入研究专业知识,为创新打基础想要进行艺术创新,必须深入研究自己从事的艺术领域,掌握专业技能和知识。

只有充分掌握了自己的专业领域,才能够系统地进行艺术创新和思考。

例如,充分掌握音乐理论,才可以对音乐进行再创作,调整音乐的旋律和音调,以及更加自由的创造。

同时,艺术家也需要学会将自己深藏的抱负和内心转化为精神内涵,在作品中再次呈现出来。

三、借鉴先驱艺术家的经验和创意借鉴先驱艺术家的经验和创意是许多艺术家进行创新的一个重要渠道。

艺术史上有很多著名的艺术家,他们对于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为艺术家提供了巨大的灵感。

艺术家可以通过研究先驱艺术家的作品风格、思想和表现手法,从中领悟到他们创新成功的难点所在,进而吸取有价值的创意和经验,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化的作品。

四、跨界合作,扩展艺术表现手法跨界合作也是艺术创新的一种形式。

跨界合作能够让艺术家将不同领域之间的表达方式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有特色和个性的作品。

例如,音乐跨界合作可以将音乐与舞蹈、戏剧、文学等进行结合,打造出更加神奇的艺术效果。

跨界合作使艺术家不仅得益于自己所在领域的优势,还能够吸取其他领域的精华,形成全新的艺术风格。

五、鼓励冒险和审美胆量创新是一个开放性的过程,艺术家不仅需要勇气和冒险精神,更需要有审美胆量。

艺术家需要按照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进行表达,而不是在外界的评判和期许下盲目追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艺术创新
摘要:创新是艺术设计的本源和核心,如果艺术设计中没有创新意识,也就失
去了艺术设计的灵魂,本文主要从这一方面入手对这种艺术设计的创新思维进行
探讨。

关键词:艺术创新 思维形式 艺术价值
引言
创新是艺术的特征之一,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的发展进程实际上是不断
创新和积淀的过程,也堪称为美的历程: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青铜器艺术的
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汉浪漫主义的气势与古拙、魏晋风度文
的自觉、佛陀世界的虚幻颂歌、盛唐之乐的音律之美、宋元山水无我之境的意境、
明清以笔墨为主的浪漫与感伤,皆勾勒出了中国绘画思想演变发展的基本过程。
艺术美的历程,也是艺术家不断创新的过程。只有这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艺术才
能得到繁荣和发展。

一、艺术的本质和创新的含义
艺术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亦有选择原则与价值取向的文化现象。社会文化
是孕育艺术的土壤,艺术在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汲取养料,在反思传统和崇尚生活中
获得扬弃,从而获得创新的意义和价值。艺术创新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
主观心灵的慰藉和情感的需求,反映着人类的精神渴求。艺术创新包含着两个层
面,其一是艺术观念的创新,这主要通过汲取历史上或民族特色的文化养料而实现,
目前国内对原生态艺术的挖掘,一定意义上起到了这种功效;其二是艺术本身的创
新,涉及观念的多元化、内容的自足表达、形式的多样化等。艺术的创新,总是创
新与传统交织并发的过程,传统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文化、一种文明积淀的过程。

二、艺术中创新思维的形式
艺术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有两种基本:一是发散性思维,另一种是收敛性
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等方式的有机结
合。发散性思维是指从某一设计对象出发,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向,思路向四面
八方发散。在设维方式的禁锢计思维过程中,由于多向、多渠道的发展,就会从而
容易获得创造性的设计产生大量的设想方案。在设计思维过程中,思维发散得愈
多,设计思维创新的水平也愈高,标志着创造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问世的头脑风暴
法就是典型的设计思维应用。用发散思维进行思考、联想,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
人与人在思维上互相提示而得出愈多的方案。收敛性思维具有集中性、深刻性、
逻辑性、条理性及单一、快速构思的特点。在艺术设计过程多次循环,它既要包
涵形象思维,又要包涵逻辑思维;中既有发散思维,又有收敛思维。这是因为:艺术设
计本身就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优秀的艺术设计正是创造性思维在设计过程
中相互作,相互促进的结果。
三、 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创新思维是艺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对于艺术设计发展各个阶段中起着
重要作用,不仅能提高艺术设计的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艺术设计的效果。创
造性思维有助于提高概念设计效果。首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概念,在艺术设计
领域率,概念的设计决定了设计的方向,是艺术设计中过程中最具创造性的一部
分。合理地运用创造,不仅能提高概念设计的质量,还能缩短性思维概念设计的时
间。创造性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全方位的思维形,不同的层面去式。能够引导人们
从不同的角度:一方面,它能突破定势思维,激发设计灵思考感;另一方面,也使考虑
问题更为全面。艺术分析问题的过程也可看作是发现问题- -决问题的过程,而这
一过程在创造学中,正是创造过程的关键。从心理学家斯佩里的研究里我们知道
的左半脑和右半脑有着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理工科教育背景的设计师逻辑分
工。一般而言思维比较强,形象思维比较弱;而艺术类教育背景的设计师多擅长形
象思维,逻辑思维比较弱。通过创造性思维考虑不同的造型、颜色这样的手段,可
以把一个设计团队的效率发挥到最大。艺术创新的途径

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它不受定势的束缚,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
教师和教材,勇于从“确信无疑”的答案或结论中发现破绽,提出疑问,独创己见,独
树一帜。人们所说的“标新立异”实际上就很有创新意识。它具有开拓性、独创性、
联想性等特征。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创造力密不可分,创新意识是引起创造
性思维和激发创造力的前提和条件,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是创新意识的必然结
果。创新意识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创造动机是创造
活动的动力因素,它能推动和激励人们发动和维持进行创造性活动。创造意志是
在创造中克服困难,冲破阻碍的心理因素,创造意志具有目的性、顽强性和自制性。

生活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形象语言的源泉,生活中许多细节、观察与体验,都会
触发出意想不到的创造能力。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养成多看、多闻、多问、多记
的好习惯。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思维。

四、艺术创新创造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的形成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但无论多么复杂,也不外乎五个方面的
因素:作品的文化背景与内涵、作品的艺术水平、作品的品格与形式的独特表现
能力、作品独特的历史价值、作品的社会效应与市场推广的力度等。近几年,人
们更多时候都是在讲传统,更多时候都是一种重复,有时是重复古人,有时是重复
自己。真正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少了,严格的有文化意义的探索更是凤毛麟角。艺
术需要风险,需要太多付出。

参考文献:
[1]贾阳果.论前卫艺术与艺术创新.艺术探索.2008.10
[2]谢拓. 论艺术创新的途径和原则. 文化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