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古彩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古彩在现代陶瓷艺术中的应用

古彩在现代陶瓷艺术中的应用
林卫国
【期刊名称】《陶瓷研究》
【年(卷),期】2011(26)3
【摘要】概述古彩是我国陶瓷艺术釉上彩绘的一种靠简洁的线条和不同形式的点、线、圈构成骨架的古老的传统装饰手法。
由于古彩的色彩晶莹剔透,色调对比强烈
而且层次较少,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时至今天依然受到现代陶瓷艺术家们的青睐,在现代陶瓷艺术中光芒依旧并且在陶瓷艺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古彩的发展古彩又名硬彩,因为烧成的温度比其它釉上彩绘烧成的温度要高,约在770度至800度之间,烧
完后色彩呈现玻璃状,
【总页数】1页(P112)
【作者】林卫国
【作者单位】景德镇市现代御窑陶瓷艺术馆景德镇市 3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陶瓷古彩在现代陶艺中的创新性应用研究 [J], 张博;
2.陶瓷古彩在现代陶艺中的创新性应用研究 [J], 张博
3.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古彩在现代陶艺中的应用及发展 [J], 张博
4.现代陶瓷艺术在窀内环境中的应用 [J], 龚旭
5.浅谈线描在古彩装饰中的应用 [J], 程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古彩的继承与创新——读施于人教授的作品感悟

陈 隽①
( 景德 镇 陶瓷 学院 , 江西景德 镇 3 3 3 0 0 0 )
摘 要: “ 继承与创新” 是 3今 - 中国各个领域及 文化 中常谈的 问题 。 " 陶瓷 艺术也一样。 古彩要如何将古代 的精 华揉进现代文
化 当中, 才能充分地展现具有 中国特 色的、 又符合现代 审美的作品 , 是 当下陶瓷艺术继承与创新 的重要的课题。 施 于人先
上, 将装饰风格和材料加 以变革 , 在欣赏 时给 人耳 目一新 的感
觉: 一方 面是 吸收外来艺术 的表 现形式和造型 手法 , 将这 些凝
第2 8卷第 2期
2 0 1 3年 4月
景德镇高专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J i n g d e z h e n Col l e g e
VO 1 . 2 9 NO . 2
Ap t . 2 01 3
浅 析 古彩 的继 承 与创 新
— —
读施于人教授的作 品感悟
古彩装饰语言特点 中的程式化构 图 、构成式的设色 都具
的彩料绘画纹样 , 之后在低温炉 中第二次焙烧而成 。由于它红
绿分 明, 层次较 少 , 彩色鲜明透彻 , 故称硬 彩。
有强烈的 民族文化印迹和浓郁的东方气息 ,具有独特 的审美
古彩 脱胎于宋代的红绿彩 , 到 了明 代中后期和清代前期 ,
中图 分 类 号 : T Q1 7 4 . 6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 i 1 0 0 8 — 8 4 5 8 ( 2 0 1 3 ) 0 2 — 0 1 2 0 — 0 3
随 着人们 的物质 生 活水 平 以及陶 瓷审 美情趣 的不 断提 高, 对于古彩这门陶瓷装饰艺术有了进一步 的认识 。传统的古
论古彩艺术继承与创新

论古彩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摘要:从古至今,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彩艺术瓷画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古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无论从内容取材还是形式美感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创新。
本文分析了古代传统古彩陶瓷艺术的特点,探析了古彩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古彩艺术现代古彩艺术特征继承与创新在众多闻名于世的景德镇艺术陶瓷中,古彩瓷画绝对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重要品种。
古彩,即古典陶瓷彩绘艺术。
古彩陶瓷釉上装饰技法一向被公认为陶瓷装饰艺术之首,这种技法为景德镇独创,其艳丽的色彩,简洁的线条,浓郁的装饰型和色彩与骨架的鲜明对比,使之衍生了诸多精美绝伦的陶瓷艺术。
把古彩成为陶瓷艺术装饰的“母体”也是不为过的。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陶瓷业不断的繁荣与发展,这为古彩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代又一代的陶瓷艺术家在继承传统古彩艺术的基础上,很好的将古彩装饰技法与现代陶瓷艺术设计相结合。
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古彩作品。
一、传统古彩的主要艺术特征在清代,古彩陶瓷釉上装饰技法基本成熟与完善,这个时期的古彩陶瓷装饰艺术有以下四个显著的特征:(一)线条。
古彩艺术的线条刚劲有力,呈现出一种力量与张力。
流畅的线条是这种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古彩中用线因不同的对象也会使用不同的线条,使得线条变化多样,刻画的人物形神兼备。
例如画仕女线条圆润流畅,画武将则刚劲有力。
传统的古彩装饰对线条要求严格,强调线条一气呵成,转折刚健,使得线条行走流畅有节奏感。
利用线条长短粗细,疏密转折等手段表现人物神态和内在气韵,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色彩。
古彩又称五彩,它只用红、绿、黄、蓝、紫五中颜料,在古彩常使用红绿、蓝金、紫黄、黑白几组色彩,它们相互对比却又和谐统一,虽然用色不多,但巧妙的对比色的运用使得古彩瓷器给人以鲜艳明快,古朴大方的印象。
“单线平涂“是古彩的最大特点之一,即先用红黑两种油料勾线,干后填色,所填颜色只是平填,并没有明暗渲染。
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古彩在现代陶艺中的应用及发展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经济领域渗透至文化领域,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最重要的体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如何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重大课题。
陶瓷文化历史悠久,是我国伟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陶瓷古彩作为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是非常宝贵的财富,需要当代人珍视与保护。
近年来,一些陶瓷艺术家创造性地将现代陶艺应用于陶瓷古彩的创作中,为陶瓷古彩开辟了一条新的传承、发展道路。
一、陶瓷古彩的当代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是一种活态的文化,是精神与技艺的传承,来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
我国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当代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我国是陶瓷的故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陶瓷古彩。
陶瓷古彩发端于宋金时期的红绿彩,明清时期在景德镇发展成熟。
陶瓷古彩在清康熙时期达到顶峰,之后逐渐衰退。
其以口传身教的方式延续、传承至今,保持着一种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间文化气息。
如今,陶瓷古彩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操作难度大,熟练掌握和学习陶瓷古彩的人越来越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古彩正面临着传承危机,必须加以积极保护。
陶瓷古彩在发展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受到域外因素的影响,是中国民间文化的土生土长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精神、审美特质、思维倾向。
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古彩,对于维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受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影响,我国陶瓷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经历着现代化转型。
陶瓷古彩以极具民族气息的特点在世界陶瓷装饰中独树一帜,保护陶瓷古彩具有重大的意义。
陶瓷古彩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
一方面,陶瓷古彩蕴含丰富的文化符号,与其他类型的陶瓷艺术区别明显;另一方面,陶瓷古彩为当代其他类型的陶瓷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元素和灵感源泉,为提升当代陶瓷艺术的审美表现和民族韵味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景德镇青花瓷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探微

2020-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关于景德镇青花瓷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探微孙宇(开封市文物商店,河南开封475000)摘要:青花瓷是在瓷土胚胎上使用含钴矿物原料彩绘,经过高温烧制呈现出蓝色花纹的瓷器,是景德镇最为著名的瓷器。
基于此,本文针对青花瓷工艺传承和创新进行研究,以期为青花瓷工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景德镇;青花瓷;造型工艺;装饰工艺;烧制工艺中图分类号:TQ17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6-0022-01一、引言青花瓷是我国国粹,也是陶瓷艺术的重要构成,更是重要的世界文明产物。
青花瓷发源于唐朝,在元明时期发展成熟,在清朝达到鼎盛。
经过丝绸之路交流,从中国运往非洲、东南亚、欧洲等各国。
青花瓷的传播也推动了陶瓷工艺的交流和发展。
青花瓷作为工艺和艺术的结合,对艺术文明有重要价值,讨论青花瓷工艺的创新,对陶瓷艺术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青花瓷的成型工艺在青花瓷传统成型工艺中存在明显的时代特征,唐代青花瓷主要用于日用器,以碗、盘类为主。
宋代青花瓷多为碗类造型,敞口、直口较为常见。
元代青花瓷造型偏向厚大,多为大罐、大碗,加高瓶口,让瓷器更加沉稳丰满。
明代青花瓷造型更加多样,各类碗、盘、壶、瓶、炉、杯均常见。
清代青花瓷从早期敦厚,进化为精巧秀丽,但造型多厚重呆板,主要以生活用器、祭祀器为主。
传统成型工艺主要为泥板、印坯、拉坯三种工艺,拉坯以制胎最常见,利用轱辘车发力,手工拉坯制作。
印坯主要利用模具,手工成型。
泥板成型在镶器和瓷板中最为常见,通过人力锤打将泥料制作成平板,再进行塑型。
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青花瓷继承了传统工艺,并进行现代化创新。
目前成型工艺主要取决于创作者的需求,大批量使用机械化制造,对压坯成型工艺进行创新,生产日用瓷器,主要使用压坯机自动完成成型。
或使用注浆成型工艺,将泥料灌入石膏模具中,分为实心和空心两种。
实心注浆通过不断灌入泥浆,经过干燥后制作实心瓷器。
陶瓷新彩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分析

35陶瓷新彩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分析罗 娜陶瓷新彩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
如颜色丰富、易调配;艺术效果最为丰富,包括效仿国画、油画等;艺术效果见效快,所见便可所得;彩绘技术多种多样,如可油勾水填、胶勾油画等。
然而,陶瓷新彩艺术也经过了漫长的时期,不断发展与创新,才获得了今日成就。
以下简单介绍陶瓷新彩艺术的发展及创新历程。
一、新彩诞生初期的艺术特征分析新彩在中国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清朝光绪帝年间。
当时,有工艺传习外国进口的绘画原料,经过多次的陶瓷器皿绘画实验后,终于在1905年获得成功。
对于这种陶瓷釉上装饰的艺术,当时的人们称之为“洋彩”。
在创制初期,因为受绘制色料来源及其他因素的制约,洋彩推广较为缓慢。
约在1930年,洋彩被传至景德镇。
当时,陶瓷绘制人所使用的是外国油画创作的扁笔。
因此,陶瓷艺人也将该种“洋彩”技法称之为“一笔画”,加上这种技法面世时间也不久,故也有人称之为“新花”。
后来,各地陶瓷艺人不断对“洋彩”进行变革,原料也不断调整,洋彩包含了更多的本土化中国化元素,最终更名为“新彩”,并沿用至今。
随着新彩艺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它凭借着自身优势成为陶艺创作的一种主流技法,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古彩。
至1940年左右,一些画技较纯熟的陶瓷艺术家开始运用该方法来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表现出来,如“珠山八友”创作的瓷上文人画。
至此,景德镇陶瓷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已不再仅停留在对画的临摹与复制,而是注重从更深角度去理解传统国画,而新彩无疑成为他们将国画移植到陶瓷的一种有效手段。
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景德镇已经出现了大批成熟的新彩陶瓷艺术品,如新彩山水瓶、茶杯等。
约1960年,新彩艺术更加完善。
对于许多技艺熟练的陶瓷人而言,他们都已经可以用新彩去表现出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
在该时期,大批用新彩艺术制作的写意花鸟画、瓷上国画工笔等作品涌现出来。
新彩注重写实,许多精品主要表现在对形的精细塑造中,以追求达到一种以形传神的艺术创作境界,特别是花卉类题材。
古彩装饰的当下境遇与发展

收稿 同期 :020—6 21—3 2 基金项 目:00 21 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 月( 号: D 0 L 5 编 G 1D 0 ) 图1
古彩 装 饰 的 当下境 遇 与发 展
郑 立 新
( 山师 范学 院美术与 设计 系, 东 潮 州 5 14 ) 韩 广 2 0 1
中 图分 类 号 =Q1 47 文 献标 识 码 : T 7 .4 A
景德镇灿烂的制瓷文明 , 在世 界陶瓷史上熠熠生辉 , 古彩
就诞生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 古彩是在 已经烧 成的 白色瓷胎 上, 用生料 、 油红勾线 , 油红洗染 , 再根据纹饰所需填 以绿 、 、 黄 紫、 蓝等水料 , 8 0度左 右的温度 焙烧而成 , 画面具有玻 经 0 是 璃质感的釉上彩类装饰品种 , 也是 我国起源最早 , 纯粹 民族化 的釉上装饰 品种 。 她承载了大量的地域文化信息 , 反映 了明清
如中国画中的“ 铁线描” 非常 强训笔 力和弹性 。 条起收和行 , 线
笔 的过程无不考验 从业者对 线描的理解 及掌握 情况 , 度 其难
之 大可想而知。 而标水的软硬厚薄 、 均匀程度更胜一筹 。 对线 描 内力的苛求以及水料 的标 水工艺 , 相对 于学徒 来说 , 在现实 中往往难 以轻松做到。 种种 费时费 力又收效甚微的繁琐劳动 , 致使年轻人望而生畏 , 甚至不 到万不 得已 , 都不愿投 入精力和 体力。 尽管如此 , 自产生之后 的几百 年问 , 至受到现代化 的 甚 冲击 , 但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 以手 工经营为主的行业来 说, 他的生产方 式依 旧。 新中国成立初期 , 现代工业不发达 , 手
论古彩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论古彩艺术的发展与创新作者:吴国华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4期摘要:古彩艺术发端于明代,它是一种具有强烈民间艺术特色的陶瓷釉上彩装饰技法,在其发展过程中,古彩借鉴了唐三彩及宋代红绿彩的技法,吸收了版画和国画线描的特点,综合形成了专属于古彩的艺术特色。
现代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当代古彩艺术又出现了新的发展,不论是装饰形式还是表现技法等都有了创新的一面,更加的充满装饰的意味。
关键词:古彩艺术;发展;创新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074-01一、古彩的概念古彩又名五彩,是先用珠明料,矾红料勾线,然后将黄,蓝,绿,紫,红等带有玻璃材质的色料,按照图案纹样的需要施予陶瓷上,最后放入烤花炉中经800度左右的温度烘烤而成的一种釉上装饰的技法。
由于古彩层次较少,红绿分明,颜色鲜艳,对比强烈,因此又称为硬彩。
古彩线条刚进有力,形象夸张概括,具有强烈的民间艺术风格。
二、传统五彩的发展过程古彩从大明五彩,康熙古彩发展到了现代古彩,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逐渐变得成熟。
大明五彩由成化斗彩,嘉靖青花五彩和万历青花五彩组成。
成化斗彩用青花双勾轮廓线,放入高温1300度左右的窑中烧成,然后再将古彩的透明料平涂填入轮廓内,再放入低温的烤炉中烘烤,烧成之后的作品既有青花的清秀又有古彩的明艳,对比强烈。
万历和嘉靖年间的青花五彩艺术,采用色彩鲜艳的红,绿,黄等色,线条充满力度,运笔洒脱,构图较为繁满,色彩艳丽,青花只是作为一种蓝色的底色来使用,配合着色彩鲜艳的五彩装饰显得更加的清新明艳。
康熙年间,釉上使用的蓝彩出现了,这时候在万历和嘉靖年间用青花作为蓝色背景的时代过去了,凡是需要用作蓝色的部分,都可以使用釉上的蓝色替代,色彩依旧鲜亮明艳。
康熙年间的古彩艺术在前朝的基础之上,将原来的色料的工艺进行了改造,使烧成之后的色彩更加明亮,透明。
康熙古彩的创作题材非常的广,从人物,花鸟,山水,到历史故事,神话人物等等无所不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德镇古彩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摘要:近几年来,景德镇陶瓷艺术市场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原本受到大众青睐的青花、粉彩、新彩瓷器似乎让消费者的审美一度出现疲劳,而多年来以“工艺繁冗复杂”饱受诟病的古彩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重新绽放光芒,熠熠夺目,其中,关于古彩艺术的研究与探索成为当前陶瓷艺术界的一大热点。
本文通过梳理景德镇古彩艺术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古彩在陶瓷艺术发展史中的演进及重要节点,并采用辩证法论述景德镇古彩艺术的创新。
关键词:景德镇;古彩;陶瓷艺术;发展;创新;途径
1 前言
古彩作为景德镇陶瓷的优秀传统技艺之一,对景德镇陶瓷文化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在一次展会上,著名陶艺泰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国桢这样讲道:“景德镇不能没有古彩。
”可见,古彩艺术成为景德镇陶瓷艺术、陶瓷文化、陶瓷现象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多年来,景德镇古彩艺术的发展也经历了它的成长、发展期,并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与喜爱。
在现代陶瓷艺术界,古彩是被公认为与书法、京剧、中医、武术齐名的“国粹”,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
2 古彩艺术概述
古彩,又名硬彩,是从康熙五彩发展演变而来的釉上彩装饰艺术,它具有红绿分明,层次较少,彩色鲜明透彻的特征,故称硬彩。
从古彩艺术的视觉感受来讲,古彩的艺术风格上表现出以下特征:古彩具有极强的点线面结构特征――由点到线、由线及面,如线描方面,古彩线描刚劲雄健,“铁画银钩,力能抗鼎”厚重而富有力度。
古彩色彩正如张志安教授早在1956年那副为景德镇陶瓷学院古彩班拟写的绝妙对联那样“美在大红大绿,妙于古色古香”,古彩的色彩具有强烈对比的视觉效果,本质地来讲,古彩是对矾红这种颜料的精妙应用,红色在中国民俗里象征喜庆、吉祥,红得到位,绿得深沉,有着浓郁的中国风民族味;[1]形象加工变化,花鸟鱼虫富有装饰味,人物富有年画味,树石富有园林味;画面均衡圆满,常用满地、通景、开光等构图形式,边角、地皮、斗方,讲厚重,画面讲究满,这是景德镇陶瓷艺术家敬业精神的最佳表现。
品味古彩艺术,就是解读陶瓷艺术中的人文情怀与文化涵养。
从古彩内在艺术魅力与文化品位来看,古彩蕴含了深厚的人文情怀与民族情结,其一,福禄寿喜、吉祥如意作为吉祥瑞气题材在古彩装饰艺术中多有应用,祥瑞题材一直是传统古彩的主旋律,也是古彩赖以生存的灵魂和永恒主题,契合了人们向往美好,追求善美的精神诉求;引用彩头、
融入典故――彩头如富贵高寿、富贵万年、修身求寿等,典故如忠孝节义、道德才志;缘物寄情、借物寓意――如春牡(富贵)、夏荷(和合、廉洁)、秋菊(知足)、冬梅(是福),顺着春夏秋冬读,“富贵和合,知足是福”,如果春秋、冬夏读就是“富贵知足,廉洁是福”;[2]似与不似、意象造型――古彩艺术的表现题材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正呼应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家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主观世界的意象加工,让造化与心源融合,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这种加工就包括抽象、简化、提炼、概括,让现实生活中形象成为艺术中的审美对象,成为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造型。
3 景德镇古彩艺术的发展历程
古彩的发展成熟在清朝康熙,这一时期,陶瓷艺术的主场在江西景德镇,它与康熙五彩有着前世今生的“姻缘”――古彩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对色彩、技法方面有着明显的改进和开拓。
五彩是创烧于明宣德年间,在已烧成的素白釉器物上,用多种彩料描绘图案纹样,再入炉二次烧成的瓷器品种。
到了明代嘉靖、万历期间有一种官窑彩瓷,以釉下青花作为一种色彩,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
在嘉靖、万历年间,五彩瓷盛极一时,色彩纯正,绚烂夺目,在陶瓷“百花园”中,以红浓绿艳令人瞩目。
康熙时期是清朝开启康乾盛世的重要节点,康熙帝是
一位文治武功的皇帝,十分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改进了许多艺术瓷器的新品种,五彩就是其中之一,在康熙时期,五彩瓷器生产出现新的高潮,除了常用的红、绿、黄、褐、紫以外,还有釉下蓝彩盒黑彩,这对形成古彩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五彩的配彩主要和粉彩工艺接近,两者基本原料相同,熔剂和配彩方法没有太大的差别。
硅酸盐科学工作者指出,五彩和粉彩都属SiO2―K2O――PbO系统的彩料,不同的是粉彩彩料品种更多,在绘瓷用彩时需要调和含砷的玻璃白作为使色彩更趋柔和、出现粉润效果的乳浊剂。
景德镇陶瓷艺术装饰在康熙时期能取得如此成就,这与当时社会条件是分不开的,从顺治君临全国实行统治以来,到康熙中期,大约经历六十年左右的治理,把晚明以来政治动荡、经济凋蔽、景德镇制瓷手工业颓败的中国变成一个国运昌盛、经济繁荣的封建朝代,景德镇制瓷手工业初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工艺不断创新。
制瓷工艺越来越讲究文化底蕴,生活中对瓷器的需求和兴趣也越来越讲究艺术情趣。
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西方的绘画技巧、欣赏要求等新因素启发了景德镇制瓷工匠去改进、完善装饰技法,古彩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得到发展的空间并收到最好的艺术效果。
康熙古彩在发展过程中也有许多变化与创新,出现了颜色釉、裂纹釉、铁骨泥做底色的古彩。
这些用釉地、泥地制成的古彩,是新工艺、新技术的体现,让人耳目一新,别
开生面,这不仅为古彩艺术审美提供了新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它为艺术家运用新材质、新工艺提供有益借鉴,为形成新的装饰技法提供新的思路。
始于成化、发展于正德、嘉靖、万历的大明古彩,到了康熙时期,就完全进化成了别具一格的釉上五彩装饰――古彩。
自康熙时期以来,古彩不仅受到国内人们的喜爱,在家居日用瓷和艺术收藏瓷方面都受到欢迎,也受到海外收藏家的青睐,荷兰东印度公司将中国的古彩瓷远销欧洲各国,成为他们镶嵌、装饰桌子、椅子、天花板、窗户的艺术陈设用瓷。
由于古彩有着广阔的装饰空间,得到当时皇家的喜爱,如法国路易王朝将中国的古彩瓷视作如同玛瑙、珍珠、金银一样贵重,成为国际外交的重要礼品。
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博物馆依然珍藏了中国的古彩瓷,并视作珍宝。
[3] 4 景德镇古彩艺术的创新途径
第一,注重古彩艺术的文化品位提升。
任何一门艺术形式脱离了文化就很难有顽强的生命力,古彩作品凸显视觉审美冲击的同时还强调作品内在的文化品位,这具体表现为具有民俗性、历史性、文学性和地域性。
民俗性,就是作品充分体现出民俗风情,如古彩题材选择大多是花鸟、人物题材,这些题材继承了缘物寄情、借物寓意、强调彩头的取材方法;历史性则强调题材的史学价值,如《三顾茅庐》是穿插了三国历史的典故以史为脉,以贤为典,强调人文精神和
人格魅力,从而表现对人才的尊重以及人才在历史形成中的作用,这就能提升到“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中;文学性,陶瓷与文学历来就有许多“联姻”的佳话,在古彩装饰中注重名著、注重题句,多用篆书隶书,凸显古朴的风格;美学性,古彩艺术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强化艺术审美,古彩装饰中注重美学形式,注意点、线、面搭配,如人物衣纹的聚与散、疏与密、长与短、弧与直,注意色彩的对比与和谐是提升古彩装饰美学性的重要举措。
第二,加强对新生代陶瓷文化的教育渗透。
“艺术需从娃娃抓起”,在著名古彩艺术家方复看来,古彩作为传统陶瓷装饰技法,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它繁复的工艺让许多陶瓷艺术工作者望而却步,或者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选择其他艺术形式,这是都传统古老工艺的无形伤害,也是陶瓷文明史上让人心疼的事实。
安徽的黄梅戏搬进了小学课堂,国学在小学课本中得到体现……这些都是对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有效传承,有传承才有发展。
现在没有多少人愿意画古彩,重工精细古彩就更少。
陶瓷传统文化技艺得不到很好传承,那样下去,四大陶瓷传统艺术,青花、古彩、粉彩和雕塑,就少了一根支柱。
第三,博采众长,从其它艺术门类中吸收养分。
在新的历史时期,许多陶瓷艺术家已经意识到,人们的审美已经在跟随时代的步伐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再墨守陈规,一味地
照抄照搬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
古彩作为一种传统陶瓷装饰技法,要想创新也确属不易。
在古彩瓷画的研究、创作中,朱乐耕以研究传统陶瓷工艺和民间艺术为起点,吸收现代外来艺术的表现形式和造型手法,致力于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的陶瓷艺术作品。
朱乐耕老师的努力为古彩装饰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在古彩艺术的表现形式上,传统古彩吸收了版画的线描形式,借鉴了年画大红大绿的色彩对比形式着色;现代古彩瓷画不仅吸收了版画、年画的表现形式,还采用了剪纸、画面、西方油画风格以及现代图案的表现手法,不再局限于五彩,既有红绿彩的对比装饰,也有不少赤、橙、黄、绿、青、蓝、紫等绚丽多彩的古彩作品,画面新颖生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5 结语
古彩在陶瓷发展的历史洪流中,写就了明清彩瓷中光辉灿灿的一页,犹如一捧美丽的浪花,绚烂夺目。
有美学家预言,在时间的变迁里,伴随人们审美标准的不断变化,这一朵朵浪花终将拍打在沙滩上。
因此,古彩艺术需要当代陶瓷艺术创作者不断加以创新,从提升古彩艺术的文化品位、对新生代陶瓷文化的教育渗透、博采众长融合其它艺术的养分这几方面去延续古彩精彩的“艺术生命”。
参考文献
[1] 宁钢,刘芳.论康熙古彩的写意特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03.
[2] 子墨.古彩新姿破茧化蝶――蓝国华及其金奖作品[J].陶瓷研究,2007,01.
[3] 曾春生.笔底盛开的古彩艺术之花―《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一书浅识[J].中国陶瓷,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