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文化的发展

合集下载

新加坡的美食文化与饮食习俗

新加坡的美食文化与饮食习俗

新加坡的美食文化与饮食习俗新加坡,这个位于马来半岛南端的岛国,以其多元的文化和丰富的美食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小小的国度里,汇聚了来自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他们带来了各自独特的美食传统和饮食习俗,相互融合,形成了新加坡独具魅力的美食文化景观。

新加坡的美食文化可以说是一个大熔炉,融合了中华、马来、印度三大主要民族的特色,同时也受到了娘惹文化、西方文化等的影响。

这种多元性在新加坡的街头巷尾、餐厅小摊中都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华美食在新加坡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华人移民将中国各地的美食带到了这里,并根据当地的口味和食材进行了一定的改良和创新。

比如,新加坡的炒粿条,虽然源于广东的炒河粉,但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更多的海鲜和调料,味道更加浓郁鲜美。

还有肉骨茶,这道源自福建和广东一带的美食,在新加坡经过演变,成为了一道具有当地特色的经典佳肴。

它以猪骨和药材熬制而成,不仅美味可口,还具有滋补身体的功效。

马来美食则以其丰富的香料和独特的烹饪方式吸引着人们的味蕾。

椰浆饭是马来美食中的代表之一,香米搭配椰浆煮熟,再配上炸鸡、花生、黄瓜和辣椒酱,口感丰富,层次分明。

还有沙嗲,用腌制好的肉类串在竹签上,经过炭火烤制,搭配特制的沙嗲酱,味道香浓。

印度美食在新加坡也有着广泛的受众。

印度煎饼是印度裔居民常吃的美食,薄饼搭配各种咖喱酱料,口感香脆,味道浓郁。

印度飞饼更是让人赞不绝口,师傅将面饼在空中飞舞,制作出薄如蝉翼的饼皮,再搭配上咖喱或糖,别有一番风味。

娘惹美食是新加坡美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娘惹菜融合了中华和马来美食的特色,口味独特。

娘惹糕点色彩鲜艳,造型精美,口感软糯,甜而不腻。

除了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食,新加坡还有许多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的创新美食。

比如叻沙,这是一道将中华的面条、马来的椰浆和香料、印度的咖喱巧妙结合在一起的美食,汤汁浓郁,面条爽滑,让人一吃难忘。

在饮食习俗方面,新加坡人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由于新加坡地处热带,气候炎热潮湿,人们喜欢喝冷饮来解暑。

东南亚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发展

东南亚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发展

东南亚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东南亚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资源丰富的地区。

其历史和文化发展源远流长,传承千年,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对东南亚地区几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及历史发展的简要介绍,来了解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区。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地区的一个多元族裔的国家。

它的文化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当时在马来半岛生活着原始马来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南半球的中国人、印度人和阿拉伯人也来到这里,并引进了他们的文化、语言和宗教信仰,这些文化元素都融入了当地马来文化。

到了18世纪,马来半岛也开始担起了贸易港口的角色,与中国、印度等国家进行贸易交流,这也为马来半岛带来了更多的文化影响。

马来西亚的文化包涵着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元素。

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马来文化、华文化、印度文化和英文化。

马来人是这个国家的主体民族,也是主要官方语言。

华人、印度人、西方各国的人也在这个国家安家落户,并把自己的文化带入。

因此,马来西亚的饮食、建筑、服饰、音乐、宗教和节庆都赋予着多元文化的特征。

印尼印尼素有“万岛国”之称,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化的国家。

它包括了近17000个岛屿,也就是说,这里的文化也是多样化的,并深深地根植于土地之上。

古代印尼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经有成熟的文明和贸易网络。

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信仰在这里盛行,这些信仰互相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印尼的文学、音乐、戏剧、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十分活跃。

其中,印尼舞蹈和音乐热情奔放,节奏鲜明,通常与宗教节日或仪式挂钩,表现民间艺术的异彩。

他们有自己的宗教仪式和独特的婚礼形式。

在有些地方,他们会举办传统吃货节,民众会相聚一起品尝传统美食。

泰国泰国又名暹罗,是一个以佛教为主导的国家。

它的文化和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左右的克鲁王朝。

在历史长河中,泰国先后被印度、柬埔寨、缅甸等邻国文化影响,融合了他们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泰国文化。

新加坡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新加坡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新加坡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新加坡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新加坡居民中华侨多,因此新加坡的民族文化中融入了很多东亚文化元素。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新加坡人的习俗,希望大家喜欢! 新加坡的节日习俗农历春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也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如家家户户要大扫除,门上要贴春联,要倒贴“福”字,除夕夜全家老小要在一起吃团圆饭,孩子们要守岁以便延长寿命,到了午夜时分家长们要祭神拜祖先,大年初一开始小辈要带着桔子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小孩“红包”----压岁钱。

过年时要穿新衣,说吉利话,吃的东西也很讲究,如鱼象征年年有余,年糕代表年年高升,发菜代表发财,桔子代表吉利等。

一般华人大年初一不扫地,否则好运气要被扫掉。

过年时,华人都喜欢去牛车水采购年货。

春节期间,也有社团组成的舞狮、舞龙队作出色表演。

政府也举办“春到河畔迎新年”、妆艺大游行等活动,增添了浓郁的节日气氛。

清明节是华人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清明日前后两个星期,人们会携带祭品、鲜花,到坟场去扫墓,祭拜祖先。

端午节原本是屈原投江纪念日,现在发展成包粽子拜祭神明的节日。

新加坡每逢端午节便会举办龙舟比赛。

中元节俗称鬼节,由农历七月初一到三十号,整整一个月时间都要设坛拜祭无主阴魂,在这期间有宴会、歌台表演、喊标福物等活动,十分热闹。

卫塞节在农历四月十五日,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成道及涅磐纪念日。

新加坡佛教总会在节日的前几天就开始举行一连串的庆祝会,各佛教团体及寺庙张灯结彩,大放光明,象征佛陀的光辉世世代代照耀人间。

国庆日(NATIONAL DAY )8月9日是新加坡的国庆日(National Day),这是纪念 1965年新加坡独立的日子。

这一天全国人民会聚在一起,用声势浩大壮观的游行、集体舞蹈和大型烟花表演来庆祝这一日子开斋节马来人最重要的节日当属开斋节,每年回历九月,回教徒从日出到日落都要禁食,戒食一个月后见到新月才可开斋,回教徒会把家里打扫干净,装饰一番,穿上新缝的传统服装,备好各式美食糕点来庆祝开斋节,其热闹气氛与华人的春节不相上下。

新加坡介绍

新加坡介绍

新加坡介绍新加坡是东南亚小国,位于马来西亚南部的一个岛屿上,全国面积约为719.1平方公里。

尽管国土面积较小,但新加坡是亚洲的四个经济龙头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新加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当时岛上还是一个渔村。

1819年,英国统治者在此建立了一个贸易站点,标志着新加坡的现代历史开始。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加坡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港口城市,并于1965年从马来西亚独立,成为独立国家。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由多个不同种族和宗教组成。

其中,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和其他少数族群是主要的族群。

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使新加坡成为一个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社会。

新加坡的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发展政策,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医疗服务,发展科技和创新产业,并推动国际合作。

这些因素,以及政府的低腐败和高效率管理,使新加坡成为一个受尊敬的国家。

作为一个发达国家,新加坡拥有先进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讯和能源。

新加坡的地铁系统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城市交通系统之一,有效地连接城市的各个角落。

此外,新加坡的水资源管理也备受关注,采取了创新的方法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经济是新加坡的支柱产业,主要依靠贸易、制造业、金融和旅游业。

新加坡位于世界的战略性位置,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的重要中心。

此外,新加坡也是许多跨国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吸引了大量的国际商务活动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新加坡的旅游业也蓬勃发展,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新加坡拥有许多令人惊叹的景点,如滨海湾金沙,圣淘沙岛,动物园和飞禽公园。

此外,新加坡也以严格的法律和秩序而闻名,是一个相对安全的旅游目的地。

新加坡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尽管面临有限的其自然资源,新加坡通过创新的方法来处理垃圾和废水,并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新加坡的美食文化也是一大特色。

新加坡各种不同的菜肴融合了不同文化的烹饪风格,如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的菜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新加坡美食。

新加坡国家简介

新加坡国家简介

新加坡国家简介新加坡,全名为新加坡共和国,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位于马来半岛的南部,与马来西亚接壤,其东部则与印度尼西亚相连。

新加坡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也是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发展高度开放,是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

新加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左右,当时岛上是一个渔村。

随着历史的演变,新加坡先后受到马来、印度、中国和欧洲的影响。

1819年,英国建立了一个贸易站点,逐渐发展成为繁荣的港口城市。

1965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成为一个主权国家。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人口约为600多万。

它充满活力,同时也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社会。

该国有四种官方语言:英语、中文、马来语和淡米尔语。

政府非常注重公民的宗教自由和文化多样性。

尽管新加坡的陆地面积相对较小,但该国在经济、教育、卫生保健和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新加坡的经济体系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也是东南亚最大的金融枢纽。

该国以其高度发达的制造业、旅游业和金融服务业著称。

新加坡拥有先进的基础设施,包括现代化的交通系统、高速铁路、宽带互联网和先进的医疗设施。

该国还以其高质量的教育系统和世界级大学而闻名。

许多国际学生都选择来新加坡接受高等教育,这为新加坡成为教育中心提供了优势。

与此同时,新加坡也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尽管土地有限,但新加坡致力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

该国实施了许多环保政策,包括鼓励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提倡垃圾分类。

在文化方面,新加坡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

人们可以欣赏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音乐和舞蹈表演。

此外,新加坡也是一个购物天堂,拥有各种购物中心和百货商店,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总之,新加坡作为一个小而富裕的国家,在经济、教育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它以其高效的政府和健全的制度而闻名,并将继续朝着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化的道路前进。

新加坡介绍

新加坡介绍

新加坡介绍新加坡,全名为新加坡共和国,是东南亚的岛国,位于马来西亚南部,濒临马六甲海峡。

新加坡是一个小而富裕的城市国家,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贸易港口之一。

它以其高效的政府、先进的基础设施和多元文化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之珠”。

新加坡的面积约为722.5平方公里,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国家。

尽管如此,它却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高科技中心。

新加坡的经济主要依靠制造业、金融服务、生物科技和旅游业等部门。

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航运中心之一,拥有世界一流的港口和现代化的机场。

新加坡的政府以其高效率和清廉著称。

它以深思熟虑和谨慎的方法来管理国家事务,并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和政策来确保社会秩序和公民安全。

新加坡的法律制度严厉,对犯罪行为采取零容忍政策,这为全国确保了一个相对安全和稳定的环境。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融合了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

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使新加坡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社会。

不同文化的饮食、宗教、语言和节日等方面都被广泛接受和尊重。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也是其独特之处。

虽然土地有限,但政府通过科学规划和现代化建设,使新加坡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拥有高楼大厦、现代化的交通系统、公共公园和绿化景观。

新加坡的公共交通也非常发达,人们可以轻松地使用地铁、公交车和出租车等交通工具。

此外,新加坡还重视保护环境和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政府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并采取措施保持空气和水质的清洁。

新加坡的公共设施、医疗保健和教育系统也被认为是世界一流的。

总之,新加坡是一个小而富裕的国家,以其高效的政府、先进的基础设施和多元文化而著名。

它不仅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还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社会。

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生活质量,新加坡都是一个迷人的旅游和居住目的地。

新加坡的历史文化

新加坡的历史文化
互相容忍和包容精神,实行宗教自由政策,确认新加坡为多宗教国。当中有 宗教信仰的新加坡人占人口的83%。新加坡的宗教建筑各式各样,许多历史悠久的寺庙已被列为国家古迹, 而且每年都有着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
新加坡目前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以及锡克教与其他宗教。
娘惹文化
东南亚有个峇峇娘惹(海峡华人)族群,是数百年前中国移民和马来女人所生的后代,主要在槟城、马六 甲、新加坡和爪哇一带。男的称为峇峇,女的叫娘惹。峇峇娘惹保存的中国传统习俗来自历史的某段时空, 然后停格了,后来加入了马来文化习俗的影响,所以不等同于中土文化。新传媒8频道在2008年末推出《小 娘惹》作为台庆大戏,内容是几户峇峇家族几代人的恩怨情仇,特别着重介绍峇峇娘惹的文化习俗。《小 娘惹》堪称新加坡版《大长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加上色彩绚丽的民族服饰与娘惹美食的完美烘托, 非常轰动。
频道以中文资讯、时事和娱乐节目为主,定位为"中文台",亚洲新闻台、5频道和Okto 主要以英语广播,朝阳频道和春天频道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少数族群。在付费电视市场,星和视界提供一百 二十个左右的频道,Mio TV则推出其IPTV 服务,提供七十个左右的电视频道。联盟传讯、军协电台、新传媒、丽的呼声(2013年恢复播音)等本地电 台,为听众播放超过18条电台频道。市民还可以透过FM88.9收听英国广播公司全球服务的节目。
媒体
目前新加坡共有16份报章,其中三份为免费索取报刊,每日发行数目达120万份。主要报纸有:中文的《联 合早报》《联合晚报》《新明日报》《我报》《大拇指》;英文的《海峡时报》《商业时报》《新报》和 《今日报》;马来和泰米尔语出版的《每日新闻》和《泰米尔日报》等。
新加坡电视台在1963年正式开播,目前设有七个免费电视频道。新传媒8频道和U

新加坡

新加坡

的生育文化(注:中国传统的生育文化现在 已经消失几尽,中华文化圈的生育率全球最低)和地理优 势,我们的民族人口一直位居世界第一,长期占世界的三 分之一,在19世纪初曾占全球的40%。但到1900年时下降 到只有25%左右,1949年22%,1980年22%,现在只有19%。 19世纪初全球人口10亿,中国有4亿人口,现在中国人口 增加到近13亿,绝大多数仍然蜗居(相当于全世界来说) 在祖宗留下的传统土地上;而另外6亿人,现在后裔增加 到52亿,除了传统土地外,还遍布美洲、大洋洲等新世界。 要是继续实行现在的人口政策,中国人口在100年后将不 到5亿,200年后将只有1亿左右、300年后将只有2800万, 并且这些人口中汉族比例将很低,而全球到时候仍然会有 90亿左右的人口。数千年的世界最大民族将变为无足轻重 的民族。 -------易富贤《计划生育“史无前列” 地改变中国和世界民族结构》
非常新加坡

新加坡作为一个现代都市,固然有着钢筋 水泥森林的一面,可盎然绿意也充满了整 个城区,可以说,岛内干净整洁又充满都 市气息。除了万礼胡姬花园,在这个都市 丛林中还有一个真正丛林茂密的天然保护 区和世界上首个夜间动物园。
夜间动物园。

这据说是全球第一个提供夜景的野生动物公园, 一般先乘坐游览车——有专人的英文解说,然后 再走一段步行小径沿路参观,另外每晚8、9、10 点有夜行性动物表演,很值得一看。
“峇峇和娘惹”

马来半岛华侨与 当地女子通婚所 生的子女被称为 峇峇(BaB a),其中女子 都叫“娘惹”。
明朝汉服
娘惹装
可峇雅:不仅运用 中国传统的手绣 和镂空法,而且 从西印度群岛引 来荷兰衣服的蕾 丝花边缀在长衫 上叫“剪裁充分 显示腰身,再配 上峇迪沙笼裙, 使姑娘少妇愈加 娇媚、婀娜,同 时显得娴淑,丝 毫也不张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文化观下新加坡的文化发展——从冲突到和谐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对文化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揭示和概括,他系统地阐释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文化是人类实践生活的观念反映和精神结晶。马克思认为广义文化是指人

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化自然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文化主要是指精神财富,由政治、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

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除了当地原有的少量人口,新加坡人民绝大部分是近一百多年来由亚洲、欧洲等地区迁移而来的移民及其后裔所组成的。不同种族带来了各自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本土语言,形成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基础。再加上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处于东西交汇之处,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正好介于东西文化的重要通道之间,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新加坡汇集了多种文化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道德理念和宗教信仰。在英国对新加坡长达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期间,继续延续了资本主义发展方向,引进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实行民主议会制和自由市场经济,确立了西方文化在新加坡的发展。最后,全球化加剧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形成,全球化打破了新加坡各种族原有的孤立、封闭、保守状态,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因而,在新加坡,西方文化、中国的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等各种文化并存,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随处可见,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与中国式庙宇、伊斯兰清真寺相映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马克思在晚年通过对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大量出现的文化人类学著作的认真研究,发现了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由于民族诞生的早晚、民族生存环境的异同以及民族交往频繁等原因,使得每一个民族文化都具有与其他民族不相类似的特点,这就导致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品质、特征、价值观等。在新加坡,以“仁爱、信义、礼智、忠孝、和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和强调个人发展、倡导理性公平竞争、注重法治的西方文化;强调“顺从、和平”以求得两世和平与安宁涵盖宗教、法律、经济、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的伊斯兰文化。这种由人类丰富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不同文化最初是各自相对独立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曾经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完成的。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一定阶级为维护和满足自身需要而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人类精神活动的成果。随着分工的发展和社会实践交往的展开,产生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这种由于多元文化之间存在着交流和碰撞,会产生积极的结果,也会产生消极的结果。一方面,新加坡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互竞性促使文化间交流、融合,进而相互传播和渗透,推动整个人类文化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多元文化间的碰撞和冲突使得新加坡成为一个极易分裂的社会,难以形成统一的国家认同。1964年7月、9月爆发的马、华两族的种族大冲突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文化冲突所带来的一连串问题已经远远超出文化和种族问题本身,它们在新加坡往往表现为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甚至是国家兴衰成败、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三、新加坡和谐文化的建设

多元文化如何从冲突走向和谐,在这方面,马克思认为文化冲突只是文化发展一定历史阶段上的表现,具有历史阶段性,它不是从来如此,也不会永远存在,它将随着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而转变,揭示了多元文化最终走向和谐的必然历史趋势。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伴随人类实践在广度与深度上的拓展,人的文化世界也在发生变化。 从人类文化历史的本质上看,人类文化的传播史就是一部文化冲突的历史,中国学者汤一介认为,多元文化可能通过文化的交往和对话,在讨论中取得共识;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吸收他种文化,往往是在两种文化交往和商谈中体现了“和而不同”思想的结果;而费孝通则认为文化发展应“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1.塑造“新加坡人”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的形成是一种历史现象,现阶段民族不仅不会消亡,还是社会构成的一种重要方式。民族是特定人群生活的共同体。他们拥有共同的语言、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对于新加坡这样一个多种族的移民国家来说,如果各种族都效忠于自己原来的祖国,就会影响民众对国家的情感,不利于建立统一的国家认同,不利于国家团结。李光耀曾说过:“我们不是马来人、不是中国人、不是印度人,也不是西欧人,我们应当不管人种、语言、宗教和文化方面的差别,大家作为新加坡人团结起来。”11991年吴作栋在国庆电视讲话中表示:自己将“人民凝聚一体”作为主要目标。2新加坡政府采取“淡化大族(华人)认同,照顾小族生存”的策略,通过住房、医疗、教育、宗教、就业、选举等方面平等的种族政策,对少数族群给予特别的尊重和照顾,切实有效地增加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 新加坡政府承认种族间的差异,赞扬文化多元带来的丰富性,并尝试着利用这种文化的丰富性塑造新加坡人的认同感和特定的价值观。新加坡人从四种伟大的文明源泉中吸取养分,但又不完全归属于这四种中的任何一种。3新加坡政府从塑造新加坡人做起,李光耀定义新加坡人为:“新加坡人是一个出生成长或居住在新加坡的人,他愿意维持现在这样一个多元种族的、宽宏大量、乐于助人,向前看的社会,并时刻准备为之贡献出自己的生命。”4新加坡人可以概括为:爱国、孝道、责任、容忍四个词。到20世纪70年代,在990名被调查者中,90%的人称自己是新加坡人,80%的人参与了新加坡民族象征的活动;74%的人称自己愿意为新加坡去战和死。5

1.构建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文化模式 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元是多元中的一元,多元是一元主导下的多元。一元化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整合和认同程度,多元化反映人们选择的空间,是一个社会开放宽容的标志,也是一个社会充满活力的象征。面对多元文化的现实,新加坡建立了一个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模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政府领导人开展了一场自上而下弘扬东方优秀传统道德的儒家文化运动,在全国组织开展各种文明礼貌运动;80年代以 “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新加坡政府的“治国之纲”;90年代确立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共同价值观,最终建立了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在对待西方文化、印度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不同文化时,新加坡不是简单粗暴地压抑或消解文化多样性,而是通过有意识的鉴别和选择,使各种文化之间的互斥性减少到最低程度,求同存异,达到多元和谐并存。这不仅体现在新加坡宣扬儒家道德思想以抵御西方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带来的颓废消沉等社会弊病,还体现在新加坡合理地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分,如法治、民主、自由、权利等,真正实现“西方的科学与文明推动了新加坡社会的繁荣,东方的宗教与伦理保持

1 许心礼.新加坡[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

2 [英]康斯坦丝·玛丽·藤布尔,欧阳敏译.新加坡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476.

3 [英]康斯坦丝·玛丽·藤布尔,欧阳敏译.新加坡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410.

4 [英]阿里克斯·乔西.李光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368.

5 卢正涛.新加坡威权政治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74-175. 了新加坡民族的特有气质”。6 2.推行务实的文化政策 面对多种语言、复杂的种族关系和敏感的宗教问题,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务实的文化政策。 (1)在教育方面,实行混合文化教学,在英国殖民统治初期,新加坡的教育事业可以说是放任自流。教会、殖民政府、宗亲、各种族和各社团为了各自利益各自办学。独立后,政府实行了学校合并的制度,将不同种族的学生合并在一起上学,不仅可以有效增进不同种族间的文化交流,而且也可以淡化不同种族的歧义。在谈到文化对国家认同的作用时,一次李光耀在教师节大会上讲道:“过去的一代,因为来自不同的国家,所以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这一代,因为过去是从不同的语文学校出来的,没有受过共同语言的训练,所以有时候不容易合得来。对于我们的下一代,我们应该好好地培养他们,使他们不但对自己的文化感到骄傲,同时,也对我们正在建设的新国家感到光荣。……在这一方面,我们一定要取得成功。……,无论走向国家效忠和民族统一的道路怎样困难,怎样缓慢,我们都必须勇往直前。”7到1968年,新加坡已有11%的小学和一半的中学完成合并,以英语和华语为教学语言的混合学校成为主要的学校模式,8到1972年,这样的学校已达107所了。9混合学校打破了种族界限,创造了一种环境,使不同种族的学生在一起上课,共同参与课外活动,促进了不同种族间的文化交流。混合文化教育打破种族界限,使不同种族的学生在一起上课,共同参与课外活动,促进了不同种族间的文化交流。 双语教育。母语为本,英语为用。母语是一个人的灵魂,是民族文化的根基。10为了确保新加坡人能有作为各族沟通的共同语言,又能同时掌握母语,独立后

的新加坡推行双语教育制度。11在新加坡,英语作为一种中立性语言,不具有种族背景。对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这三大种族来说,推行以英语为共同语,可以使各族在语言交流上处于平等地位,彼此都没有特权,从而消除因为语言问题而产生的摩擦和冲突,有利于维持种族间的和谐,促进种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另外,英语作为国际贸易和科技的主要语言,在吸引美国和欧洲跨国公司的投资方面与其他不说英语的国家相比,新加坡占有一定的优势。121961年8月5日,李光耀

6 [新加坡]罗佩恒,罗佩菁合编.新加坡简史[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4:169.

7 [新加坡]联合早报编.李光耀40年政论选[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6:375.

8 Jons·T·.Quah,Chan Heng Chew,Seah Chee Meow.Government and Politics of Singapor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9 李路曲.新加坡现代化之路:进程、模式与文化选择[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92.

10 李光耀.李光耀回忆录 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3:272.

11 所谓“双语制”就是规定华人、马来人、印度人除了拥有自己的语言外,还要以英语作为新加坡的民族

通用语言;英文学校除了以英语为教学媒介语,同时兼学各自的民族语言;华文学校、马来文学校、印度文学校则以母语为教学媒介,同时也要学习英语。 12 严崇涛,张志斌译.新加坡成功的奥妙——一位首席公务员的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