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文化概述

合集下载

彝族文化

彝族文化
•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中国四川省南部,青 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北段,向四川盆地的 过渡地带,北起大渡河,南临金沙江。这 里是中国彝族最大的聚居区。一般简称为 凉山州或凉山。
彝族十月太阳历
• 历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闻名世界的玛雅 文化其精髓之一便是历法。以前,中国大部 分地区都通行农历,但在我国的彝族,至今还 保留着一种鲜为人知的古老历法——彝族 十月太阳历。据推测,此种历法渊源于远古 伏羲,大约有上万年的历史。它把中国的文 明史追溯到埃及、印度、巴比伦三个文明 古国之前。
• 彝族太阳历将一年分为10个月。每月以鼠 日为一个月起头,12属相循环3次,在猪日 终结为月末,每月36天。一年360天,剩下 五或六天为过年日,不计算在10个月之内。 彝族十月太阳历是悠久神秘的古老历法, 它与中国儒、道、阴阳学说有深厚的渊源 关系,至今还有许多“密码”有待破译和 研究。
凉山彝族等级制度
彝族美食
彝族美食
彝族漆器
彝族漆器
彝族银饰
彝族银饰
彝族火把节彝族美女 Nhomakorabea谢谢观赏
•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 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 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 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 部。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 候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 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 文化,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凉山彝族
• 兹伙即兹莫, 是彝族自古以来的首领, 属最 高的社会等级。诺伙, 汉语称黑彝。古代没 有不受兹莫统治的诺伙。节伙包括曲诺、 阿加和呷西, 都属于凉山彝族社会的被统治 等级。曲诺, 汉语称/ 白彝0,在各等级中是人 数最多的一个等级。阿加, 是彝语阿图阿加 的简称, 意为主子门里门外的人, 汉语称安 家娃子。呷西, 是彝语呷西呷洛的简称, 意 为锅庄旁边的手足, 汉语称为锅庄娃子。

西南民间传统彝族龙抬头文化记述

西南民间传统彝族龙抬头文化记述

西南民间传统彝族龙抬头文化记述在中国的西南地区,生活着一个多姿多彩的民族群体——彝族。

彝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之一便是龙抬头文化。

龙抬头作为彝族传统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彝族人民的热忱和希望。

本文将对西南民间传统彝族龙抬头文化进行记述,以帮助更多人了解这一独特的民俗风情。

一、龙抬头的起源和意义龙抬头作为彝族独有的传统文化现象,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相传,彝族先民为了纪念他们的远祖龙王,便开始了龙抬头的活动。

龙抬头在彝族人民心中具有祈福、祈雨和祭祀的意义,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每逢重要节日或喜庆活动,人们都会制作一条巨大的龙抬头,通过高举、舞动这条巨龙,以期祈求好运降临。

二、龙抬头的制作和表演制作一条龙抬头需要经过多道复杂的工艺流程。

通常,制作者会选取竹子等材料作为龙抬头的骨架,并以五彩缤纷的绸布、纸张等装饰材料进行外覆。

制作时细致地雕琢和绘制出龙的形态,使其逼真如生。

制作完毕后,龙抬头通过花车、肩扛等方式引领着整个节日庆典的队伍行进。

在龙抬头的表演过程中,彝族人民以舞动来表达对龙王的崇敬。

节日当天,人们身着传统彝族服饰,手持色彩斑斓的丝绸长巾,载歌载舞,舞动龙抬头的同时传递着欢乐和祝福。

整个行进队伍的热情与活力在彝族的鼓声和锣鼓声中不断升华,场面壮观。

三、龙抬头的文化传承和现状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彝族龙抬头文化正面临着一些困境。

传统制作龙抬头的手艺正在不断减少,新一代彝族的失去了对这一文化的认同和兴趣。

此外,城市化进程也对龙抬头的传统表演场地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彝族文化,彝族地区的相关机构和团体一直在积极努力。

通过加强对龙抬头制作技艺的培训和传授,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其中。

同时,通过组织庆典活动、文化展览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彝族龙抬头的文化魅力。

四、结语西南民间传统彝族龙抬头文化承载了彝族人民的热情和希望,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之一。

云南的彝族传统服饰与文化

云南的彝族传统服饰与文化

云南的彝族传统服饰与文化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

作为彝族人民的一种重要文化表达形式,传统服饰在彝族人民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云南彝族传统服饰的特点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彝族传统服饰的特点云南的彝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独特,独特的设计和细致的手工艺制作技巧使其独树一帜。

彝族女性的传统服饰通常由束胸、腰带、裙子和头饰等组成。

其中,束胸是非常重要的一件衣物,可以展示女性的美丽和身份地位。

束胸的图案经过精细绣制,多以花鸟、瑞兽等为主题,彩色丝线交织成各种繁复的图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彝族传统裙子也是彝族女性服饰的一大特点,其设计独特,制作细腻。

彝族传统裙子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紧身裙,下层为裙裾,布满绣花和图案,展现了彝族女性对美的追求和热爱。

不同地区的彝族传统裙子受到当地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图案和颜色各不相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样式。

此外,彝族头饰也是彝族传统服饰的一大特点。

彝族传统头饰的种类繁多,不同的头饰代表着不同的地位和身份。

其中,彝族女性常戴的头饰分为高头饰和低头饰两种。

高头饰象征着已婚妇女的身份,低头饰则代表着未婚少女。

头饰的设计和工艺同样精细,多以鲜花、羽毛、珍珠等为装饰元素,给人一种华丽和高贵的感觉。

二、彝族传统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彝族传统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彝族文化的载体和象征。

首先,彝族传统服饰反映了彝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拜。

服饰图案多以花鸟、山水等自然元素为主题,寓意着对自然界神秘力量的追求和敬畏。

同时,服饰色彩丰富多样,饱含着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精神。

其次,彝族传统服饰也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价值观。

彝族人民注重家庭和睦,重视家族的延续和传承。

因此,在彝族传统服饰中,家族纹样常常出现,寓意着对家族的热爱和尊重。

此外,彝族传统服饰也对女性的美丽和婚姻给予了特殊的意义,反映了彝族人民对家庭生活和婚姻的重视。

彝族的历史及文化研究

彝族的历史及文化研究

彝族的历史及文化研究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中国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彝族的历史彝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其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史料记载,彝族在古代曾建立过独立的政权,发展出了独特的经济、文化和宗教制度。

古代彝族社会主要以部落为单位,部落之间经常进行贸易、联姻和战争,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体系。

由于历史原因,彝族曾长期处于边缘化和被边缘化的状态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到了平等的待遇和民族自治的权利。

二、彝族的文化1.彝族语言彝族语言属于藏缅语系的彝语支,是全球少数民族语言之一。

彝族语言系统复杂,有多个方言和口音,不同地区的彝族之间也有着不同的口音和语音特征。

彝族语言中的字母和音节丰富多彩,也是研究彝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2.彝族服饰和手工艺彝族民间服饰和手工艺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彝族的服饰以色彩丰富、图案繁多而著名,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

彝族手工艺品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线刺绣、木雕、石雕等为代表,形式各异、风格独特。

3.彝族宗教信仰彝族宗教信仰非常丰富,既包括传统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包括基督教、佛教等流行宗教。

彝族人民认为,自然和世界万物都有神灵和灵魂存在,需要保护和祭拜。

在传统彝族宗教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祭祀活动,如“火把节”、“射龙节”等,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深厚民族文化和精神。

三、对彝族文化的研究对彝族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当时的中国学者曾经对彝族历史、语言、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

20世纪60年代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文化大革命的时期,民族文化的研究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重视民族文化保护和研究工作,对彝族文化的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有一些学者和专家在彝族文化、语言、历史、宗教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发掘,为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于彝族年文化知识

关于彝族年文化知识

关于彝族年文化知识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以其丰富多彩的年俗文化而闻名。

以下是一些关于彝族年文化的知识:1.彝族新年:彝族的新年被称为“苗年”或“过苗年”。

它是彝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五之间庆祝,持续15天。

2.灶王爷:在彝族年间,人们会在家中设置灶王爷神坛,供奉灶王爷。

灶王爷被认为是掌管家庭日常生活的神灵,人们祈求其保佑家人平安、食物丰盛。

3.跨年炮:彝族年间最重要的传统仪式之一是“跨年炮”。

炮声旨在驱邪祈福,庆祝新年的到来。

参与者手持装满火药的竹管,在午夜时点火,炮声震耳欲聋。

4.彝族年衣:在彝族新年期间,人们穿着传统的彝族节日服装,展示彝族独特的艺术和手工编织技巧。

男子穿着彝族男装“侬巴甲”,女子穿着五彩斑斓的长袍。

5.赛火竹:赛火竹是彝族年俗的一项传统活动。

人们手持竹签,在火焰中点燃,然后抛向空中,以祈求吉祥和平安。

6.诗歌和舞蹈:彝族年间,人们会用传统的彝族诗歌表达祝福和祈愿,同时还会表演特色的彝族舞蹈,如花灯舞、鹅卵石舞等。

7.彝族年饮食:彝族年间,人们会品尝丰盛的传统美食,如酸豆角、猪肉、苦菜等。

同时,彝族还有一种特色饮品叫做“苦茶”,据说可以驱邪祈福。

8.驱邪仪式:彝族年间,人们参与各种驱邪仪式,以辟邪、祈福和保平安。

这些仪式通常包括献祭、祭拜神灵、舞蹈和音乐表演等。

彝族的年俗文化丰富多样,蕴含着深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和仪式,彝族人民庆祝新年,祈愿丰收、健康和幸福。

这些传统的习俗和仪式不仅丰富了彝族的文化遗产,也为彝族人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情感。

彝族习俗文化礼仪

彝族习俗文化礼仪

彝族习俗文化礼仪彝族的节日习俗节庆是各地彝族生活方式和习俗的集中表现。

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事节庆;有以祭祀神灵、祖先为主的祭祀节庆;有以追念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为主的纪念节庆;有以欢庆丰收、庆祝胜利为主的庆祝节庆;有以歌舞戏曲活动为主的社交娱乐节庆等。

主要的节庆有:彝族年:彝族年是川、滇、黔彝族隆重的传统节日,彝语称“库施”。

各地过年时间不一,一般在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选吉日过年。

火把节:为彝族的传统节日,日期为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历时三天。

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坝或缓坡上,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斗羊、摔跤、选美等,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热闹非凡。

早上,人们要杀牲祭祖;晚上,要举着火把在庄稼地中转游,意为烧死害虫,祈求庄稼丰收。

此外,黔西、滇东彝族在农历的三月三要过祭山节;云南石屏、元阳、巍山一带的彝族每年要过两次祭龙节,第一次在夏历二月第一个属龙日,第二次在秋收前,称“赔龙”,意为感谢龙王爷的雨露之恩;云南楚雄的彝族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八要举行插花节,以祝愿幸福安康,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广西那坡、云南富宁一带的彝族在农历四月要举办跳弓节,农历三月三为广西隆林彝族的护林节。

饮食习俗楚雄彝族多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田少地多,传统种植旱地作物,以包谷、小麦、荞子、洋芋、燕麦为主食。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大多数彝族农户将包谷等农作物运到市场换取大米食用。

彝族喜食糯食,这是彝族的最佳食品之一。

彝族还有偏爱吃粑粑的传统习惯,粑粑多以玉米、荞麦磨粉蒸烤而成,一般只在年节或贵客临门时特意制作,被视为高级食品。

肉食以猪、羊、鸡肉为主,烹饪时,常切成大片或方块,被称为“大块肉”或“坨坨肉”,还做成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等。

此外,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鸡[从]、核桃,再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彝族蔬菜的****十分广泛。

另外,民间还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茶,酒的种类有烧酒、米酒、荞面疙瘩酒等。

彝族丧葬风俗文化

彝族丧葬风俗文化

彝族丧葬风俗文化在彝族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生老病死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色彩,尤其是丧葬风俗,更是彝族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咱们就聊聊彝族人的丧葬风俗,用咱老百姓能听懂的话,说说那些让人动容的传统和讲究。

彝族人对生命有着独特的敬畏之情,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得有个好的归宿。

所以,丧葬这事儿,彝族人是格外上心的。

先说说火葬吧,这是彝族最传统的丧葬方式之一,尤其是在大小凉山这些地方,火葬的习俗被保留得最完整。

人一走,家里人先得忙着准备,用白酒给逝者净身,再穿戴整齐,穿戴的都是彝族特色的服饰,黑白蓝相间,庄严肃穆。

遗体被侧身放在灵床上,盖上披毡,安放在堂屋上方,等着亲友们来吊唁。

这时候,全村上下,不管男女老少,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赶来帮忙。

在彝族,一家有事全村帮,这是老规矩了。

吊唁的时候,那场面可热闹了。

亲友们带着鞭炮、白酒、牲畜,一路哭着来,一进屋,先是大哭一场,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这时候,主人会捧上酒来,敬给吊唁的亲友,大家一边喝酒,一边回忆逝者生前的点点滴滴,说着说着,眼泪就下来了。

这不仅仅是对逝者的怀念,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传递。

吊唁过后,就是火葬了。

选个好日子,大伙儿一块儿把遗体抬到选好的地方,堆起木柴,点上火。

火光冲天,象征着逝者的灵魂升天,去往另一个世界。

火葬这天,全村人都会聚在一起,有的帮忙抬遗体,有的帮忙烧火,还有的在一旁默默祈祷。

火光映照着每个人的脸庞,那画面既庄重又温馨。

火葬之后,还有招魂和送魂的仪式。

招魂就是请毕摩(彝族的祭司)扎个灵牌,念招魂经,把逝者的灵魂招回家里,免得在外头成了孤魂野鬼。

送魂则是在招魂之后的几年里,再由毕摩做法事,把灵牌送到祖先居住的地方,让逝者的灵魂得以安息。

除了火葬,彝族还有土葬、树葬、陶器葬等多种丧葬方式。

不过,不管哪种方式,都离不开彝族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逝者的怀念。

在彝族人的观念里,死亡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

他们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和习俗,让逝者的灵魂得到安息,也让生者得到慰藉。

彝族文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彝族文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彝族文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南方省份。

彝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彝族文化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入手,探究彝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彝族文化的历史演变彝族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据考古学家的发掘和研究,彝族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在云贵高原的深山苦谷中繁衍生息。

在那个时代,彝族就已经开始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随后的金、元、明、清等朝代,彝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和自由民主的村社制度。

彝族人民重视家庭和谐,重视社区的公平和秩序,社会稳定和相互扶持是不可或缺的。

在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彝族都有着非常独特的文化传统。

二、彝族文化的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彝族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促进。

在文化方面,各地的政府积极投入资金建设彝族文化博物馆、文化中心等,以展览、讲解、教育等形式传承彝族文化。

同时,一些彝族文化活动正逐渐走向国际化,如每年的“彝族三月三”文化节等活动引来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加和观看。

在社会方面,彝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量的民办教育和公益组织的出现,为彝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同时,当地的政府也开展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如对农民的扶贫和对农业的道路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文旅产业发展,为推进民族区域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彝族文化的特色和内涵彝族文化以其独特的特色和内涵而著称于世。

在语言文字方面,彝族人民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和古老的石板书法,是世界上仅存的古代书法之一。

在宗教信仰方面,彝族人民深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界中的诸多神灵。

在婚俗方面,彝族人民的婚俗非常独特,婚礼上必须进行一些特定的仪式和歌舞表演,以取得上天的祝福。

彝族文化的特色和内涵体现了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也表达了中国民族文化多元和宽容的精神。

这种多元和宽容的精神,有助于使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互相了解、互相包容,通过文化交流进而促进国家的和谐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雪豹》、阿库乌雾《新混血时代》、阿诺阿布、 阿苏越尔、鲁娟等。
阿苏越尔
《 阳 光 山 脉 》
鲁娟,彝名阿赌阿喜
语言文字
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宝。彝语称之为“诺苏补玛”、“乃 苏讼纳”、“聂苏索”、“纳苏缩”等。彝文是彝族文化 的瑰宝。汉文史志称之为“爨(cuan)文”、“毕摩文”、 “倮倮文”、“韪文”、“夷经”。
关于彝文的产生年代,现在还无定论。彝文是一种古老的 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其文字总数达万余字。 彝文字从结构上看,有点、横、竖、横析,大致有象形、 会意、指事、假借四类。彝文独特体字多,合体字少。

ꀪꐂ音乐舞蹈
彝族舞蹈种类繁多,风格各异。 云南:烟盒舞、罗作舞、彝族打歌、阿细跳月、铜鼓舞、金竹舞、仪
式舞,南涧跳菜; 贵州:乌蒙彝舞、阿西里西、撒荞舞、铃铛舞、月琴舞、撒麻舞、酒
礼舞; 四川:达体舞、冬格夺洛荷舞、披毡舞、对脚舞、酒礼舞; 广西:四弦舞。
ꀪꐂ音乐舞蹈
彝族人民十分喜爱器乐, 彝族乐器种类极多,按现 代乐器分类为:
彝族历法
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位于楚雄市北郊太阳历大道,距离市中心约3公里,是我国
唯一的中国彝族文化园。
彝族历法
威宁县盐仓镇的祖摩乌求
ꀪꐂ音乐舞蹈
ꀪꐂ
(三)音乐舞蹈
ꀪꐂ音乐舞蹈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歌舞和音乐 艺术,无论是劳动间隙,还是年节婚丧,都要以歌舞抒发 其情感,歌舞音乐是彝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
国外主要分布在缅甸(10万)、老挝(2万)、泰国(1万) 和越南(5.6万)。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一道,共同建 设和开发了中国大西南这片富饶的土地。同时在长期的历 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彝族灿烂的 文化和艺术。

(一)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
彝族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支(彝语支语言还有纳西、哈尼、拉 祜、傈僳、基诺等语言)。彝语分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和中部6大方言26个土语, 各方言内部还分许多次方言和土语,方言间差别较大,基本上很难相互通话和交际。
《支格阿鲁》、《兄妹成婚》、《梅葛》、《查姆》、 《勒俄特伊》、《生子不见父》、《火把节的传说》、 《转转酒的传说》、《新娘出嫁前的禁食》、《口弦的来 历》等。
支格阿鲁
支格阿鲁又 叫支格阿龙, 笃支伽阿鲁。

文学传说
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
《西南彝志》、《宇宙人文论》、《洪水泛滥史》、《创 世记》、《人类的起源》等。
族源:主要有北来说、 南来说、东来说、西 来说、土著说。主要 认可和争论最多的是 北来(氐羌)说和土 著说,尚无定论。
现在彝族的形成主体 是由阿普笃慕的六子 迁徙各地形成,彝族 成为六祖。
彝族简介
国内彝族人口约为870万(2010),主要分布在川、滇、 黔、桂、渝五省区市。其中云南500多万,四川200多万, 贵州84万多,广西和重庆1万余人。
山鹰组合
奥杰阿格
彝人制造
太阳部落
吉克隽逸
舞蹈演员








文学传说
( )ꑿ
(四)文学传说

文学传说
彝族的神话传说极为丰富。神话是彝族民间口头述讲中最 古老的形式,涵盖了天地开辟、人类起源、万物产生、洪 水泛滥以及人与鬼神斗争等方面的内容。
许多神话还涉及到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如氏族的形成 与发展、生产工具的发明、婚姻制度的流变及婚俗的形成, 可以说神话是彝族先民关于宇宙、万物、社会、自然现象 等史谈。
彝族历法
彝族十月太阳历以12属相轮回 纪日,3个属相周为一个时段 (月),30个属相周为一年; 一月36日,10个月为360天, 10个月终了,另加五至六日 “过年日”,习称“过十月 年”,平年“过年日”五天, 全年为三百六十五天;每隔三 年即第四年多加一天,即闰年 (闰日)为三百六十六天。如 此调正岁差之后,每年平均为 365.25天,此与回归年(太阳 年)很接近。
彝族文化概述
彝族简介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语 言,是世界少有的有自源文字的民族 之一。
彝族自称“诺苏、尼素、纳素、尼素 颇、呢苏(铺)、倮倮”等等,是自 称最多的一个民族。他称有“夷、罗 罗、爨、蛮”等。与彝族相邻或杂居 的有汉、白、哈尼、纳西、藏、普米、 傣、壮等民族。
彝族简介
据推测,此种历法渊源于远古伏羲,大约有上万年的历史。它把中国的 文明史追溯到埃及、印度、巴比伦三个文明古国之前。
彝族十月太阳历把一年分为五季,五季分别以土、铜、水、火、木
为代表,一季分两个月,双月为雌,单月为雄。它以太阳运动定冬夏, 北斗柄指向定寒暑;它一年各月的日数整齐,季节准确,其科学性优 于现行公历,其历史悠久万年以上。彝族十月太阳历是中华民族远古 先民的智慧结晶,是世界文明史上优秀文化的典型。
月琴,三弦三个八度音域。
弦乐器主要有月琴、口弦、 三弦、牛角胡琴、三胡、 二胡;
管乐器主要有巴乌、马布、 葫芦笙、擎芦、克西觉尔、 木叶;
打击乐器有铜鼓、大鼓、 克拉蒙、额格子膜等。
ꀪꐂ音乐舞蹈
ꀪꐂ音乐舞蹈
现代彝族主要音乐人 山鹰组合(中国第一支少数民族音乐组合)、彝人制造(中国目前为止最成 功的音乐组合)、太阳部落组合(被誉为中国最美和声)、吉杰、奥杰阿格 (原山鹰组合成员)、莫西子诗、倮倮等; 歌唱家:阿木(原彝人制造成员)、阿鲁阿卓、吉克隽逸、曲比阿乌等。 舞蹈演员:杨丽坤、沙呷俊楠等。
语言文字
彝文字的发展: 1、解放前的传统彝文; 2、解放后的拼音文字(1957-1960); 3、新彝文(凉山彝文)(1975试行, 1980年在四川全面推行); 4、规范化的传统彝文。
彝文古籍
贵 州 彝 文 书 法
云南彝文古籍
四川规范彝文
彝文古籍
彝族历法
(二)彝族历法
彝族历法
彝族先民主要从事牧畜或狩猪活动,为了更好的进行农业生产,创造 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历法――十月太阳历、十八月历、十二月兽历、人 体历法。其中使用最广的是十二月兽历,最准确的是十月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