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文化

彝族的文化
彝族的文化

彝族的文化

学院:政法学院

班级:20100411班学号:2010041129 姓名:保国兵

彝族的文化

【摘要】:彝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之一,随着人们日益精神文明生活的提高,旅游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休闲的一部分,在旅游的过程中,舒适、愉快的旅游生活能丰富旅游者的精神文明世界,旅游文化促进了彝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合作,丰富了彝族人民的休闲娱乐生活,增强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旅游文化对彝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保护和传承的作用,使彝族文化得到弘扬。

【关键词】:彝族文化彝族历史彝族饮食彝族服饰彝族舞蹈

(一)彝族的历史

彝族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地区的土著民族。1975年,在云南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境内发现了距今800万年前的拉玛古猿。拉玛古猿正处在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是"正在形成中的人",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元谋县发现了生活在170万年前"元谋猿人"的化石,它是迄今为止所知亚洲大陆最早的原人类。1960年和1975年先后两次在丽江漾弓木家桥同一地点,发现了已属于人类"智人"发展阶段的"丽江人"化石1965年、1970年和1972年先后三次在西畴县城东南半公里处的"仙人洞"中,挖掘、清理出已接近"现代人"而尚处于"晚期智人"发展阶段的"西畴人"化石。1961年、1975年分别在路南附近及板桥街、呈贡东北11公里处龙潭发现了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1980年初,又在昆明市呈贡县南发现了属于"全新世"已进入了"现代人"发展阶段的人类化石,被定名为"昆明人"。经专家鉴定,"昆明人"至少已有了上万年的历史。从获得"昆明人"化石的同一文化层内存在的其它考古遗迹进行分析,证明"昆明人"时代已经进入了"新石器"发展阶段。此外,在洱海地区、金沙江中流地区、滇池地区、澜沧江中上游地区、滇东北地区以及红河流域等地均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迹。

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在西南各地的普遍发现,充分证明了西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有人类居住,而彝族也是这块土地上最古老的居住民族。在今天西

南地区的金沙江中上游南北两岸、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城和乌蒙山、哀牢山、无量山三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彝族先民居住。见于历史文献记载,远在黄帝部落的玄嚣、昌意二部南迁进入岷江、雅砻江流域时,就与彝族部落"蜀山氏"相接触。《尚书-牧誓》载,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今河南漠县)誓师时,蜀国就带领其亲属"龙"系统的部落参加伐纣。与此同时,各地的彝族先民建立了一些比较著名的部落联盟制国家古滇王国、古莽国、夜郎国等。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今天西南各地彝族都普遍传说洪水泛滥之后,笃慕繁衍了彝族,大家都认为笃慕是民族的共祖。彝文典籍中大量记载了笃慕的活动。既然洪水泛滥之后的笃慕--六祖也成为了全民族认同的历史事件,那么,无可否认,这是古代部落分化或部落战争的折射和沉淀。而且,在彝文古籍中记载了彝族最先的原始民族是哎氏民族。《西南彝志》卷三有"哎哺九十代"的记载,具体叙述了19个哎氏族,2个哲米氏族共212代的父子联名世系。哎哺氏族的后裔希慕遮,汉文记作"孟哲",其31代才是笃慕。此外,凉山彝族还传说彝族上古有12个王朝,其中11个王朝是母系王朝。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由于彝族各部的迁徙对流以及交融,作为民族共同体称谓--"夷"便出现了,以后的汉文文献均以此作为对西南地区彝族的称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制和地主制再到官僚资本主义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程。公元8世纪,"南诏国"的建立,标志着彝族历史上奴隶制的最高发展阶段。但在彝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一直发展不平衡。奴隶制、封建农奴制、封建地主经济多种社会形态并存,解放前二段时期内,还有官僚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形态。同时,彝族在其发展过程中,既不断吸收、融化其它民族如氏羌等;又不断地发生分化,形成了白族、纳西族、傈僳族、哈尼族、拉枯族、基诺族等,有的还融合进汉族中去。

千百年来,彝族人民与周围其它兄弟民族一道为保卫祖国的边疆,缔结多民族的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明朝时期,云甫巍山彝族左氏土司三次被明王朝征调,参加有关巩固祖国统一的战争。一次是明洪武中,左禾被征调参与明军将领傅友德、沫英的征伐活动;一次是明永乐宝德时,左佩被证调参与了明军将领蒋贵、王骥"三征麓川"(今德宏地区)的军事活动,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一次是明嘉靖年间,蒙化土知府左文臣被征调参与从征元江之役,左文臣因此染瘴而

死。历史上,不管中原地区是统一,还是分裂,西南地区的彝族始终心向祖国,反对分裂,即使是南诏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建立了民族国家,但与唐王朝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唐王朝在大汉族主义的支配下发动天宝战争之后,南诏王阁罗凤仍收拾唐朝阵亡将士尸体"祭而葬之",又特地在王都太和城立"德化碑",表朋叛唐不得已,决心"世世事唐"之意。特别是近代以来,彝族人民对帝国主义的入侵予以坚决的打击,保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1900年春,今怒江边境片马地区茨竹寨彝族土把总率兵抵抗英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壮烈殉国。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期间,不少彝族仁人志士参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行列。在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彝族人民踊跃参加革命,为民族的解放以及中国人民的解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彝族人民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50年代的抗美援朝和70年代的对越自卫还击战争中,许多彝族儿女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同时,彝族是一个文化灿烂的民族。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文,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个方言区。这六大方言之间有一定的差别,但也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从语言方面看,辅音有清浊的对立,元音寸般分松紧;韵母主要由单元音构成,鼻韵尾和塞音韵尾罕见;声调一般是3-4个。从词汇上看,固有词多,借词少;单音节词以及在单音词根上构成的复合词多,多音节的单词少;四字格的联绵词较丰富。从语法上看,词序和助词是彝语语法的主要手段,屈折形式是其辅助手段。彝族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十宾语十谓语。数量词和形容词的修饰一般让位于中心词之后,有比较丰富的量词。动词、形容词重迭表示疑问,一部分动词有自动和使动的区别。彝族文字历史悠久,据记载公元前21世纪,哎穆穆氏传到第十代,出现了坝博耿奢哲和密尼么二人,创造了彝文。彝族人民正是运用本民族的文字写乙浩如烟海的典籍,秦汉时期称"夷经",晋朝时称为"囊文"或"锤书",近代称"夷书"。1981年,据统计,仅北京图书馆、民族文化宫和申央民族学院所藏的彝文典籍就有1000多册659部。滇、川、黔、桂4省区国家收藏的彝文典籍据不完全统计有近万册之多,其它散藏于民间的更是难以计数。这些彝文典籍广泛涉及到彝族历史、文学、哲学十天文历算、医理药理等方面。

彝族人民还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据文献记载,周武王伐纣之时,巴蜀

的彝族参加了武王伐纣行列,并在誓师大会上表演了一套"执仗而舞"的武舞。到了汉代,这种舞蹈传入了内地,取名日《巴渝舞》,魏改为《昭武舞》,晋改为《宣武舞》,成为了中原王朝用于颂扬祖先武功的专用舞蹈。唐朝时,公元800年,南诏王异牟寻组织了一个庞大的南诏歌舞团在京城长安磷德殿为唐德宗演出了"南诏奉圣乐"。为舞蹈伴奏的乐器有筝、箜篌、铜鼓等。南诏国内彝族民间歌以大众化的"打歌"最为流行。今天我们尚能看到那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跌踏舞"、"烟盒歌"、"左脚舞"、"三弦舞"等。彝族人民有着悠久的歌唱传统,男女老少皆喜歌唱,开口而歌,一唱而和,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各种仪式中都要赋诗歌唱。他们善于用诗歌和音乐表情达意,以自己创造的诗歌艺术作为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工具和斗争的武器。他们的民族历史以及生活经验也无不用自己的诗歌来保留和传播。诗人何其芳曾称赞彝族民歌"很有特别的色彩,就像在辽远的寂寥的山谷中忽然出现的奇异的迷人音乐"。

历史上,彝族人民同其它各族人民一道开发了祖国的西南地区,并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秦王朝时修筑了"五尺道",汉朝立国之初,关闭了这条商道,但西南地区的彝族商人仍在这条路上进行民间贸易交往,把蜀地特产拘酱,即今天西南地区特产的胡椒酱经贵州地区贩卖到广州。在这条商道上还进行奴隶交易——妇女儿童的贩卖活动,这条古商道叫南夷滇池道。随后汉王朝又在彝族民间商业交往的基础上开通了从今天的四川宜宾南下经石门(豆沙关),至朱提(昭通),南下威宁、安顺、广西等地直达广州的商道。当代学者所言的"南方丝绸之路"也是彝族人民开通的。据记载,汉武帝派张赛出使西域之时,就在今天的伊朗等国见到了彝族商人经缅甸、印度等转运而去的彝族地区特产"邛竹杖"。特别是在汉光武帝年间,滇西彝族哀牢部内附设永昌郡后,保障了中西交通的畅通。随后的历代中原王朝正是通过以上这些通道经营南中地区,从而也就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彝族地区的一些经济作物、畜牧产品如香料、建昌马、凉山马、乌蒙马、德昌牛等通过以上通道源源不断地输入内地。内地的经济、文化的影响也是通过以上主要通道辐射到西南地区的。

(二)彝族的文化

1彝族的饮食文化

喜食酸辣味,喝浓茶、饮白酒、抽草烟,善于腌制腊肉。大多数彝族习

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主要是做成“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狩猎所获取的鹿、熊、岩羊、野猪等也是日常肉类的补充。山区还盛产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除鲜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饮茶之习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以烤茶为主,彝族饮茶每次只斟浅浅的半杯,徐徐而饮。

(1)跳菜。景东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跳着舞蹈上菜。它是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仪,是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

宴宾时,通常用方桌沿两侧一溜摆开,宾客围坐三方,中间留出一条“跳菜”通道。三声大锣,拉开“跳菜”序幕:大锣、芦笙、三弦、闷笛、树叶等齐奏;在姑娘小伙“呜哇哩——噻噻”的吆喝声中,只见顶着托盘的彝家男子双手拱揖,脚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另一个人头顶和双臂各撑一菜盘(共24碗)紧随其后入场。他们和着古朴纯厚的民乐协奏曲,脸上做着滑稽怪相,跳着歪来复去而又轻松、优美、流畅、连贯的舞步,一前一后登场。两位手舞毛巾的搭档,则怪态百出,形如彩蝶戏花般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为其保驾护航。一队托菜手要上菜四桌,搭档把32碗菜摆成回宫八卦阵,每碗菜都像一粒“棋子”。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规矩逐一落桌,丝毫不乱。

(2)烧烤。据史书记载,景东已有500多年的烧烤历史了,已发展为一道地方名菜。有烤牛肉、羊肉、猪肉、鸡肉、鱼肉、韭菜、茄子等,其中最有名气的是火烤猪和火烤乌骨鸡。

火烤猪。选用40公斤左右的细骨猪(也称核桃猪),宰杀洗净后,在猪周身擦上食盐、酒、花椒、大蒜等调料,用特殊的铁叉穿住猪身,在栗炭火上翻烤,待猪皮烤得微黄时,边翻烤边擦上卤水、麻油,再继续烤约4个小时,待整个猪身烤得金黄,达到皮脆肉酥时,火烤猪即成。之后把火烤猪切成坨,再用酱、醋、胡椒、芫荽、葱配成调料蘸着吃,味道清香,肉皮酥脆,别有一番风味。

火烤乌骨鸡。选用1.4公斤左右的生态乌骨鸡一只,宰杀洗净后,按

部位剖开,放到细钢筋做成的烧盘上烘烤,要不断地翻烤,同时边用刀不断地在鸡肉上划割,边将香油、辣椒油、花椒油、酱油、胡椒粉、草果面等不断刷在肉面上,让其渗透里面,待鸡肉烤成黄色,有香脆感时,即可食用,吃起来鲜嫩可口,回味无穷。

(3)汤锅。汤锅是历史悠久的一道地方传统特色名菜,一般有牛肉、毛驴、黑山羊和狗等类。煮汤锅选用不肥不瘦较为适中的牛、驴、羊和狗等,除牛剥皮外,其他均带皮连骨剁成小方块状,少则用土锅,多则用大铁锅与肚杂混煮,用烈火煮到刚熟后,舀出蘸用葱花、辣椒、花椒、薄荷、芹菜等做成作料吃,香辣可口;另外,可专门选用头、脚做汤锅原料,又别有一番风味。汤锅是县境内亲朋好友经常相邀聚的首选菜肴。汤锅能增强肾功能,强身健体,如专门选用牛、驴、羊、狗的肾和鞭作汤锅原料,对强肾补体效果更佳。

(4)肝参。肝参是景东境内彝家人杀年猪酒席上必备之菜。其做法为:首先把芭蕉心剁碎后,装进盆里用清水漂淘,用筷子不停地搅动,把芭蕉心中含有的黏丝捞干净,滤去水分,再加煮熟的猪肝丝和瘦肉丝搅拌,最后加入特用油菜花腌制的酸菜以及各种作料充分拌匀,即做成当地所谓的肝参。

肝参最大的特点清凉爽口,色鲜味佳。其色五彩缤纷,相杂协调,那金黄色的是油菜花酸菜,那淡紫色的是芭蕉心碎丁,那紫黑色的是猪肝丝,那粉红色的是瘦肉丝,那大红色的是辣子面,那乳白色的是蒜办,那翠绿色的是大葱和芫荽;尝之酸、凉为主,又融淡淡的甜、涩、苦、辣、麻等为一味,食之甚是可口,而且能消热,减弱油荤,增加食欲,并有缓解醉酒之用。

(5)鸡纵干巴。鸡纵干巴是景东饮食中的重要美食。它以鲜鸡纵、香油为原料,将鲜鸡纵洗干净,用手将鸡纵撕成条块状,放人锅内将水焙干,然后,锅内倒人适量的香油,将鸡纵煎炸,待鸡纵煎炸成棕褐色时,将鸡纵与油一起铲出,冷却后装人瓶罐,即可食用。鸡纵干巴香味独特,可以用做菜肴,也可以用做面条、米干、米线的作料;,不油不腻,喷香四溢,可大大提高人的食欲,增进饮食。鸡纵干巴可长期贮存不变质,方便携带,亦是旅游、馈赠亲朋好友的山珍佳晶,备受人们的青睐。

(6)肉白酒。·肉白酒是安定乡彝家人杀年猪时都要做的一道特色饮品。其做法为:选用糯包谷磨细筛去皮壳后,把糯包谷面兑水搓揉成面果用甑子蒸

熟,晾冷,喷洒适量冷开水和曲酒药充分拌均匀,之后装入土坛密封好。等半个月后杀猪时,先把发酵的糯包谷白酒舀到铁锅里煮沸,再放人剁好的猪脊肉氽汤,又加入一些细姜丝煮沸5分钟,即做成肉白酒,它具有除寒祛湿的功效,香甜润口,是极好的饮品。

(7)羊肉粉蒸。羊肉粉蒸是彝族传统特色食品,每年农历六月十四这天,家家户户都不做农活,都在家杀羊做羊肉粉蒸吃,欢度佳节。具体做法是:先把选用的上等羊肉切成块状,然后把包谷面、糯米面、麦面、茴香、花椒、辣子、盐放人羊肉中搅拌均匀,接着上碗用甑子蒸45分钟左右即可食用。这是彝家独特的一道传统佳肴,味道鲜美,香醇可口,营养丰富,具有滋补功效。

(8)冬包肉。冬包肉是彝家红、白喜丧筵席上必备的一道特色菜肴。但喜事筵席必须做红色的冬包肉,丧事筵席必须做白色的冬包肉。具体做法是:杀猪时,要把猪皮刮白洗干净,然后从猪身上取下最好的三线肉,直接放进锅里用清水煮熟,再捞出切成坨放在盆里,倒2两酒和1匙子红曲米,勾兑好就可以拌染25公斤的肉,把肉染成红色后,放进铁锅中煎炒,再放人草果面、姜、盐等,煎炒一会儿后,又加入适量的水炖一会即可食用。白事上的冬包肉,不放红曲米,即是白色的冬包肉。

(9)吹泡肝;吹泡肝是无量山区的一道名肴,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晶。其做法:杀年猪时,取下新鲜、细嫩的猪肝,将茴香、辣子、花椒、草果、芫荽籽、荆芥、盐等作料焙黄舂成面粉,用火麻秆或细金竹管往猪肝的气管里用人工或打气筒把猪肝吹泡,然后将作料放进猪肝气管内,再把作料吹送到猪肝各个部位后,扎紧气管,晾干即是“泡肝”。

泡肝食用方法是将多年的老茴香根挖出来洗干净,加上猪三线肉同煮至熟,然后切成薄片分层装盘,食用时把猪三线肉夹在两块泡肝中间吃,故又名“泡肝夹肥肉”。其味麻辣中稍有苦,并具有清凉泻肝火的功效。

(10)千层粉。也称锅巴粉,是安定乡彝族传统小吃。优等千层粉,必须在头一天先把锅巴做好备用。做锅巴程序,—是先把豌豆晒干磨成面粉,二是把豌豆面粉搅拌成糊状,三是把面糊放进热铁锅里摊薄后炕成锅巴。到第二天,又把豌豆面粉放人盆中,加入适量的水拌匀,用纱布过滤去豌豆渣,再把过滤后的豌豆粉装在盆里沉淀三四个小时,等豌豆粉完全沉淀在盆底时,才把上面的清水

倒掉,然后一边把豌豆淀粉倒人沸水中,一边不停地把豌豆淀粉搅拌均匀,直到熬成糊状后,先在簸箕里放人头一天做好的锅巴,再把豌豆粉糊舀出来摊在锅巴上,如此一层锅巴,一层豌豆粉稀糊,即做成千层粉,等到冷却后就可食用了。用刀切成片放人碗中,加上酸醋及作料,清凉爽口,并有消暑祛火之妙。此外,炒吃或煮吃,又别有一番风味

2彝族的服饰

彝族支系众多,服饰各不相同,可分为凉山,楚雄,红河和川黔等几大类型。常见的为凉山地区彝族服饰,其男子身着大襟式、宽饰边长袖衣,下着肥大长裤、头扎“英雄髻”,身披羊毛“擦尔瓦”,脚穿布鞋,左耳佩一颗蜜蜡玉大珠。女子穿无领大襟式窄袖衣,外套镶绣有精美纹样的深色坎肩,下着宽大的五色百褶裙,脚穿绣花鞋,头顶一方头帕,帕上有精细刺绣,用长辫将其盘在头上。首饰有手镯、耳坠、项链、领花等银质饰品。流行于云南红河、楚雄等地的鸡冠帽是极有特色的彝族少女头饰。用布和绸缎作面料,内加衬布,剪成两片鸡冠形帽冠,故得名。鸡冠帽堪称为精美工艺品,有的饰以刺绣、挑绣装饰,色彩浓丽,图案精细,有的缀满大小银泡,烁烁闪亮,象征星星和月亮。云南石屏花腰彝女子服饰,除裤子为深蓝色以外,全身均饰以红色为主的彩色绣饰,因其腰带绣饰格外精美而称为“花腰彝”。女装的特点为绣花紧袖大襟衣,外罩绣花小坎肩,腰系绣花小围腰,下着深蓝色长裤,裤脚镶花边,脚穿绣花鞋。服饰工艺以刺绣、挑花、银泡镶嵌为主,技艺精湛。

彝族服饰款式繁多,一般男女上衣右开襟,紧身,袖口、领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身披羊毛织成的斗蓬“擦尔瓦”,颜色多为黑色或羊毛本色。下装男女有所不同,男子又有三种不同大小的裤脚,最大的达到2米,最小的仅能包住脚颈。女子下装为“其长曳地”的百褶裙,是由几种不颜色的布料连接起来的,缝合处粘贴花边,绚丽多姿,十分漂亮。男子蓄发堆髻于头顶,再缠数丈长的包头帕,把前面缠裹成尖堆状,斜插额前的头帕外,做成勇武的“英雄结”。左耳戴缀有红丝线的红黄大耳珠,不留胡须。妇女包绣花头帕,喜戴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金银饰物。

3彝族的舞蹈

彝族是一个歌舞之乡,彝族舞蹈具有自身的独特形式。舞蹈在彝族人们看

来和酒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也是在生产劳动日积月累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财富。彝族的民间舞蹈一种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所演变而成的,模拟劳动生产和劳动动作产生的;有的表现耕种的劳作,有的表现丰收的喜悦;另一种是在婚庆或节日中所产生的,在欢乐的场面中尽情的歌舞,有的表现节日的快乐,有的表现爱情的甜蜜所产生的。彝族舞蹈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带有极具鲜明的民族特点,其舞蹈动作主要表现在脚下,上身动作很少。舞步多以踢踏跺脚为主,还穿插一些撩腿、吸腿、勾腿、打脚等动作。彝族人通过这些动作表达自己内心情感。

彝族的舞蹈分为“打歌”、“烟盒舞”、“阿细跳月”。

“打歌”有称“踏歌”。是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一个舞种。彝族婚、丧都离不开打歌。彝族的恋爱婚姻比较自由,不少青年男女都是在打歌场上相识而结婚的。打歌的时候男女围着篝火手拉手自娱自乐的舞蹈。脚上动作十分丰富,步伐有抬脚、一跺脚、三步一松脚、快步移动、旋转等,舞蹈动作节奏欢快。

烟盒舞与彝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男女老少都爱跳。烟盒舞分正弦和杂弦两大类。正弦为“母弦”,有三步弦、二步半、歪歪弦等等;例如舞蹈中的“斗蹄壳”,是模仿动物斗蹄的动作,两排对舞。杂弦为“子弦”内容丰富。形式分为自娱性和表演性。

(三)彝族文化的保护

是因为在各种文化融合相当迅速的今天,少数民族文化被主流文化所同化的历史必然性。在中国乃至世界,这样的情况都会存在。少数民族在追求发展,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只得依托于多数民族,从而抛弃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甚至古老文明,导致少数民族被同化。在这个历程中,往往会受到人为干预,这干预包括促进同化进程的行为和抵制同化的行为。而在我国促进同化的行为由于受到某些权利的庇护往往占据上风,相比之下抵制同化的行为则显的弱小无力。少数民族遭到同化看似是必然的结果。作为弱势的一方,少数民族在同化的历程中,改不了最后的结果,但是有机会在进程中,得到充分的保护自己文化和利益,从而摆脱对自己不利的局面。而现在的青年一代,将是最后拥有这个机会的人,在未来这个机会将永远消失。有幸的是,现在青年一代的觉醒,给少数民族带来了新的希望。精英阶层的堕落,使现在的民族地区,形成了经济被落后,文化被

蚕食的局面,把民族推向灭亡的边缘。

我认为,活着的民俗活动是民间文化传承的根本,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一个最基本的根基,就是云南26个民族民俗文化这个丰饶的土壤。保护好这片土壤,才会不断长出充满生机活力的绿树红花,只有保护好这片土壤,才能保证在云南的红土地上始终能产生像李怀秀、茸芭莘那、和金华等这样的乡土艺术艺术家,杨丽萍这样的艺术家也才能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耕耘出绮丽的艺术杰作,这道理是简单的。

民间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写照,是这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两者的结晶。在中国尤其是西部不少地区,民间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陶冶人们情操的动力,所以,在当今社会文化变迁相当剧烈,“全球一体化”的潮流席卷这个世界的今天,保护和传承当下中国各个民族优秀的民间文化,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事情。在保护民族文化,追求民族进步的过程中,在社会和谐和民族保护中找到平衡点,在民族进步的同时,为文化不被快速同化甚至生存下来找到出路

调研中,我深切感到,要保护好和传承好各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最关键的一条,是首先要保证有这些文化艺术赖以生长发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即“文化生境”。

要保护好民俗这块土壤,让民众从民俗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愉悦、快乐和乡情亲情,让他们在代代相传的民俗文化活动中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情致和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与他们的生活是密切不可分的,是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所需要的。如果有了这一点,各种乡土艺术、民间信仰等,都会融会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物质和精神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云南少数民族民间美术[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2 杨源、何星亮《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8

3 程志方、李安泰《云南民族服饰》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4 《彝文源流》《彝语词典》

5 彝族人网

幼儿园小班教案《彝族文化》

幼儿园小班教案《彝族文化》 小班教案《彝族文化》适用于小班的社会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综合发展钻、爬、跨跳、平衡、纵跳的能力,知道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以及火把节的由来,萌发幼儿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彝族文化》教案吧。 活动目标 1.知道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以及火把节的由来。 2.综合发展幼儿钻、爬、跨跳、平衡、纵跳的能力。 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5.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布置活动场地:低矮灌木林,几座独木桥,竹排,害虫阵(将纸折的害虫挂在绳子上)。 2.请三名大班幼儿扮演彝族娃娃。 活动过程 一、教师扮演彝族姑娘,邀请幼儿到彝乡过火把节 1.师:我是某某村的彝族姑娘,今天邀请小朋友到我们彝乡去做客。 2.带领幼儿做开汽车状,走进布置好的场景中,边走边做准备活动。 3.对话交流对火把节的认识和了解。 师:今天请大家来做客是因为我们彝族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到了。小朋友参加过火把节吗?彝族人民是怎样过火把节的?彝族人为什么要过火把 节?(幼儿先自由讨论,教师再讲述故事,让幼儿知道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是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节日期间要举行庆祝战胜凶神、消灭害虫的活动。) 二、幼儿参加火把节庆祝活动 1.彝族姑娘介绍游戏名称,讲解玩法,并请三名彝族娃娃分别示范游戏的基本动作: (1)过低矮灌木丛:钻爬;(2)过独木桥:走平衡木,练习平衡;(3)跳竹排:练习单双脚跳。 2.幼儿自由选择活动项目,与彝族娃娃共同庆祝火把节。彝族姑娘分别参与、观察、指导各组的活动。 3.捕捉害虫:请幼儿帮彝族人民捕捉害虫。(练习纵跳) 4.彝族姑娘与幼儿一起点燃火把,烧死害虫。(提醒幼儿平时不能玩火) 5.在彝族姑娘的带领下,幼儿围成圆圈,在彝族音乐的伴奏下,跳彝族舞蹈庆祝胜利,庆祝丰收。 附:火把节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不满人间比天上好,就派了个凶神到人间来危害人类。老百姓齐心协力杀死了凶神。玉皇大帝一怒之下,撒下天虫千千万万,想吃绝庄稼,饿死人类。彝族人聚集在各个山头上,决定举火把,烧天虫。于是,男女老幼人人手举火把,三天三夜在田间绕行,火把不歇,火种不灭,烧死了成千

彝族文化介绍词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金成外国语小学第六届民族文化节406班的彝族分会场,我是你们的讲解员王心怡,我将会带大家一起走进彝族的文化世界。 我们将从彝族概况、居住环境、饮食、服饰、文化艺术、风俗六个方面对彝族进行逐一介绍,相信在听完之后你会爱上这个智慧的民族。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彝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 计,彝族在中国有将近871万人。 ?彝族的房子非常有特色,他们特有的民居建筑是土掌房。土掌房大多依山而建,建于斜坡上,用土坯砌成,房顶平台可以作为晒场使用。彝族的“土掌房”大部分都是平房,不过也有建成两层甚至三层的。 ?彝族的主食为土豆、玉米、荞麦、大米等。他们最有特色的主食为荞麦粑粑。肉食类以牛、羊、猪、鸡为主,他们喜欢把肉切成拳头大小煮来吃,他们叫这为“砣砣肉”,坨坨肉是彝族人逢年过节及招待贵客的招牌菜。 ?彝族常以酒招待客人,彝族谚语说“有酒便是宴,无酒杀猪宰羊不成席”,说明他们对酒的重视。彝族的酒主要有坛坛酒、桶酒、水酒等。 ?彝族服饰是彝族的缩影和百科全书,彝族服饰以厚重、朴实、艳丽、多彩而著称。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单一民族的服饰种类能超 过彝族,彝族服饰,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彝族服饰,各地不 尽相同。大体可根据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个彝族聚居区分为六大类。彝族服饰的款式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的区别,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战服等等。彝族男女老幼都会身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擦尔瓦”形状像披风,多为深蓝色。

?彝族人很重视头部,头部都戴头帕以示对老人的尊重。女子大都是用青布头帕或者绣花头帕层叠,辫子盘在头帕上面,再用一些饰品固定,层次丰富而又俏皮美丽。成年男子的头顶用黑色布条缠绕,做成帽子,帽子上都有一只高高扬起的角,显得英气十足,这个角被称做“英雄角”。据说“英雄角“这个名字还是周恩来总理给取的呢。 ?刚才我们有讲彝族服饰按区域分为6种不同类型,现在我们一一来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凉山彝族男女的服饰都为右衽大襟衣,下面穿长裤。佩饰“图塔”最有特色,“图塔”是斜挎于身上的佩带,用细牛筋编织成带,带面镶以白色砗磲(chēqú)片。一般女子穿百褶长裙,长裙分为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美若山中的仙子。 ?乌蒙山彝族男女大都穿青色或蓝色衣服,最特别的就是腰间系白色腰带,穿的都是绣花鹰头鞋。 ?红河彝族男子服饰大多是对襟、短衣、长裤。而女子的服饰款式却非常多,既有长衫,也有中长衫和短装,还套外套坎肩,系围裙,头饰也琳琅满目,尤其喜欢以银泡、绒线做花当装饰。图案以自然纹和几何纹为主。 ?滇东南地区彝族女装款式为右襟或对襟上衣、长裤,个别地区穿裙子。以白、蓝、黑为底色,以动植物花纹图案和几何图案装饰。昆明地区的部分彝族青年妇女,头戴“鸡冠帽”,形状像鸡冠,都用大大小小各种银泡镶绣而成,做工精细;老年妇女一般挽发髻[jì]。 ?滇西地区彝族妇女大多穿前短后长的右大襟衣,下面穿长裤,系围腰,套坎肩。男子身穿右大襟长衫、羊皮坎肩、宽裤脚、头包青帕。 ?楚雄地区彝族女装主要是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工艺以镶补、平绣为主,图

云南玉溪彝族的民族文化特征

大 众 文 艺 大212 摘要:彝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人民古朴淳厚,热诚豪爽,极重情谊。在彝族人民长期的积累和创造下,彝族的居住环境、服饰图案、图腾、工艺品等别具风格、极富民族特色。在云南玉溪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朴实的彝族人民,创造了具有特色的彝族文化。 关键词:建筑;服饰;图腾;工艺品;艺术特征 云南玉溪市是多民族聚居的市级行政区域,在这些众多民族中最多的就是彝族。在玉溪地区中,峨山县、易门县、新平县的少数民族人口最多,主要有彝族、苗族、回族等,其中彝族占了很大一部分。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浓厚的、有特色的彝族文化。 一、玉溪彝族的建筑形式 彝族建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无论在选址和布局,结构和形式,彝家的民居都十分精妙。以易门县十街乡马头山村的为例:第一,彝家工匠,修房前没有图纸全凭经验及主人家的要求造屋;第二,屋梁及各种穿枋、斗拱等装饰都是地面完成后,择吉日再整体上柱;第三,整个房屋构成全是穿枋、斗拱,不用铁钉,不用粘胶;第四,装饰精美,屋檐大多数是吊牛角和墙壁隔板花纹,看上去十分美观。在屋檐下的垂柱和隔板上还雕刻有多种图案,垂柱下端的牛蹄上刻有山和月牙形,蹄头上刻有河流纹样,让蹄尖朝内,以示招财进宝;垂柱的底端装饰成线团型、灯笼型,牛头和牛嘴型,以示驱邪。更精妙的是,工匠修建十家房、百家房,却找不到两间完全相同的房子,即便同一间房子,在各部位的装饰上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花纹图案,这是彝家特有的建筑风格,图案和纹样都是根据木匠的想法以及木材本身的图案雕刻出来的。它是彝族传统文化艺术作用的一种反映,体现了艺术的唯一性,从其精心的装饰可以看出,彝家对美的独特见解和应用能力。 1.建筑选址与总体布局 玉溪的彝族聚居地多数在高寒地区,是传统的农牧兼营经济,生产力还很低下。因此在建筑选址时,多选择“前面有坝可种粮,后面有山可放羊”。“并且地势较险峻,水源要充足,又能看到四周,即有险可守,有路可走的河谷山城,朝向向阳的地带,同时还把万事万物都有灵魂的思想融入其中,‘观青龙向虎,查朱雀玄武’,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1] 彝族居民主要是沿山地的等高线依山设置,整个布局小而紧凑,建筑高低错落,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感受,这种不规则的房屋以村寨首领的住房为中心,一般较为高大,其他村民的房屋则建在其周围,有的村寨则不分主次,都为简朴的平房。彝族的村寨,它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改变,玉溪现在的彝族村寨逐渐打破了传统的模式,选择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能看清四周的有利位置,依山而傍。从美学上说,彝家人民已经从封建的观念中走出,而用发展的眼光用更好更结实的材料使自己的房屋装饰的更漂亮。 2.单体建筑与结构形式 玉溪传统的彝族民居按平面一般分为圆形、方形、矩形三种。圆形平面的房屋出现在早期的彝家村寨,是自然向人工的一种过渡形式。在彝家祖先看来天与地都是圆形的,他们周围的世界如太阳、月亮、果实以及先辈居住的山洞也是圆形的,所以这些客观事物被先辈们凝聚成抽象的圆形表现在最初的建筑上。方形平面是圆形的变异,是原始观念简单的模仿向理性思维的迈进。矩形平面是因建筑功能的增加而出现的,它使房屋更易营造和更易满足人的使用要求,并且它与方形平面一起成为后来建筑发展的基本组成要素。 边远山区彝族民居多为一个单一的空间,室内功能分布没有明确界限,空间具有模糊性。由于气候寒冷,进入房间的右方是火塘,兼有厨房的作用,称为“锅庄”,由三个刻有图案的石块构成,它是内部空间的主体及全家聚集的中心。左边是牲畜间,圈内牛羊的多少是家庭富裕的象征,因此在空间上占有一席之地。火塘右侧是家人睡觉及堆放杂物的地方。这类民居在易门铜厂乡的部分村落还能看到,它是以人为中心,农具等环绕的一个大的整体,一般空间较大,与环境协调一致,表现为简单朴实,特点是人与牲畜共存在于一个内部空间里。 玉溪部分彝族与汉族接触较多,在汉族中散乱分布,生活条件较好。主要在地势平坦或靠近城市的地方,由于受地理、经济条件以及受汉族建筑和文化的影响,建筑不论在空间划分及空间组合等方面与边远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类民居主要由三间正房和两间耳房组成一个封闭的院落。正房的中间为屋堂,是云南玉溪彝族的民族文化特征 吴向军 (曲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云南曲靖 655000) 据各地,个人的需要,可大可小,可简可繁,只需有求必应,完全根据各人需要而定,是符合散漫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生活特点。如逢到陈靖姑大仙的生日或者集体祭祀活动,既是很热闹的民俗活动又是经济交流的时机,灵经大传的传唱迎合了当下大批的商人心理。温州商人大年初一都要去拜神,以求生意兴隆。人们对神灵的信仰更多的是关注神灵是否灵验,能否解决现实中的苦难,能否满足与村民的祈求。相对来说,神灵的出身具有道德教化作用并不十分重要。 陈靖姑在温州的传奇故事流传了千百年,早已成为这一地区人们文化的一部分,并沉淀在人们的无意识内,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某些规范,以及对这些民俗行为的解释。对陈十四信仰范围中的俗民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许多方面,尤其在妇女,儿童的生活中时时都可以看到。例如陈靖姑有救产保婴的功能,所以在温州有一系列的有关生育民俗行为都用陈靖姑的相关功能来解释。小孩在未成年期间,都需要受其保护,因此在此期间常要祭祀临水夫人,在洗三旦的仪式上需要祭祀临水夫人。畲族女子都不愿意在18岁或者24岁出嫁,就与陈靖姑的“十八难”和“二十四坐化”有关。 总之,从上述的情况看,陈夫人的传说历经千百年的加工与流传,经过移民的移花接木,结合迁移后的生境造就了属于自己的女神,并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成为了温州地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它已同当地民众的生活交融在一起,成为当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整合当地的文化作用,对当地人们的民俗行为进行解释,并影响着当地人们的一些行为。温州地区的女神信仰是由移民所带来的,当移民定居下来以后,就将原有的女神结合其生境创造出新的女神,对女神进行了移花接木,从而为自己地域建构其女神信仰,为当地的民众提供信仰依据和民俗生活的约束,并对其民俗行为提供合乎民众心意的民俗解释。这也许是民间信仰历经千百年来仍存在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蔡克骄.刘通彪著.明代温州民俗文化[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P124. 2.林亦修著,温州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P208. 3.陈燊官, 林炳钊. 陈靖姑信仰与传说[J]. 中国道教 , 2000,(01). 民族民间文化研究

彝族风情介绍

彝族风情介绍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现有人口657万多,其中云南最多,有405万多人。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占全国彝族人口的60%左右。云南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而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大凉山一带比较集中。彝族历史悠久,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采。其《太阳历》和《十二兽历法》有其独特之处。自称他称有多种,主要的有撒尼拨、阿细拨等。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的服装差异大,服饰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下著百褶长裙,裙的下面镶有多层色布。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族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刺绣水平如何,决定了妇女的社会声誉。滇中、真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以多颗银泡镶绣而成,华贵美观,戴在头上就仿佛像一只雄赳赳的大公鸡。据说,鸡冠帽戴在头上,表

示雄鸡永远陪伴着姑娘,可以驱邪避害,逢凶化吉。还有一种说法是:鸡冠帽的大小银泡是星星和月亮的象征,姑娘头戴这种帽子,一生将吉祥如意,充满光明和幸福。幼年未婚的彝族姑娘均梳单辫,成年后才能改梳双辫。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披毡。形似斗篷,一般为深黑色,白天披在身上挡风御寒,夜晚则当被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已经少见。小凉山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之为“天菩萨”。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否则,主人就会认为是对他的最大侮辱。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长椎形的“英雄髻”。男子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时把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显得英姿勃勃,神采飞扬。 在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建兴乡的一些寨子,居住着彝族的一个支系棗腊鲁人。腊鲁妇女多系着漂亮的围腰去赶街做客,走亲串戚。每当吉日节庆,妇女们都要系上光彩夺目的银泡围腰跳舞赛歌,银泡围腰给节日的欢乐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情趣。 彝族少女在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是独辫,一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就要穿拖地长裙,将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还要将童年时期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沙拉洛”仪式标志着少女的黄金时代开始了。 在云南永仁等地的彝族,还举行一年一度的赛装节。届时,从六七岁的小女孩到七、八十岁的老太太,纷纷穿上自己最心爱,最漂亮的绣花衣裳,成群结队赶来,参加隆重快乐的赛装节,显示自己精巧的手艺和才智,学习别人的经验。她们互相欣赏交流,比赛谁的服装最美,谁的手艺最高。她们还在一起唱歌跳舞,兴尽方散。 彝族简介 2009-08-04 10:39:01 来源:新华网编辑:王玉珊发表评论进入论坛>> 彝族现有人口657万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其先民早在远古时期就开始在滇池、邛都(现四川西昌东南)等地生息繁衍。其中一支以“昆明”为名,在今云南洱海周围从事农牧生产,于8世纪前后建立了“南诏”奴隶政权。

彝族文化

彝族文化概述 作者:普忠良?发布时间:2003-12-25 22:25?原出处:彝族人网 (一)语言文字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和其他人民一道,共同建设和开发了中国大西南这片富饶的土地。同时彝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传、丰富多彩的本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艺术。彝族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支。彝语分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和中部6大方言,各方言内部还分许多次方言和土语,方言间差别较大,基本上很难相互通话和交际。 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宝。汉文史志称之为“爨文”、“爨字”、“爨书”、“倮倮文”、“韪文”、“夷经”;彝族称之为“诺苏补玛”、“乃苏讼纳”、“聂苏索”、“尼斯”、“阿哲苏”、“纳苏缩”等。关于彝文的产生年代,现在还无定论。从山东邹平县丁公遗址出土的龙山时代晚期陶文,与彝文非常近似,并且全部可以识读,云南省昭通地区发现西汉堂郎府彝文印章,贵州大方有东晋彝文“济火碑”,结合彝文经籍和汉文志书上的记载来推算,彝文最迟产生于汉代或更早一些。有关彝文的创始人,在民间传说中有:吉禄老人、本夺本耿、毕阿伍、伯博耿、宓阿叠、冉冉一义等;彝文是一种古老的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其文字总数达万余字。这些彝字从结构上看,有点、横、竖、横析,大致有象形、会意、指事、假借四类。彝文独特体字多,合体字少。滇川黔桂彝文古书中的彝字形体,大部分相同或近似。只因彝族居住分散,山川阻隔,方言差别大,各地彝文又随着方言发展,导致读音不一样,用字不统一,再加上辗转传抄,某些字的写法出现差异。四川凉山一带彝文一般由右向左横行书写;云南、贵州、广西一带则由左向右竖行书写。日长月久,自成体系。 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在国内各大图书馆和研究、翻译机构都有大量收藏,在国外的如英国、日本、法国和瑞士的一些机构也有不少彝文藏书。散存在民间的彝文经典,更是数以万计。这些彝文文献涉及宗教、历史、哲学、文学、语言文字、医药、天文、地理和农技等各个方面。例如:《西南彝志》有三十七万八千余字,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广泛,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巨著”。该书记载彝族先民对宇宙起源、人类历史的认识;论述“八卦”、“河图”和“经络”原理以及彝族古代天文历算。《齐苏书》是用彝文写成的药典,被誉为“哀牢明珠”,系明嘉靖年间所作。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是用彝文写成的一部文学作品,还有《洪水泛滥史》、《创世记》、《人类的起源》等。彝文有的用毛笔或竹签写在纸上或布帛、羊皮、麂子皮上,也有少量用小刀刻在竹筒、竹签或牛羊骨的上面。彝文经书手抄本多,本版书和石印本很少。各地彝族流传有记载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彝文手抄本,已发现的有上千种之多。其内容涉及天地开辟、人类起源、洪水泛滥、兄妹结婚、战争迁徙、哲学、艺术、宗教等。举世闻名的《西南彝志》和彝族四大史诗《勒俄特依》、《阿细的先基》、《梅葛》和《查姆》;四大叙事诗《阿诗玛》、《妈妈的女儿》、《我的幺表妹》和《逃到甜蜜的地方》等都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喜爱。《阿诗玛》已译成十多种外国文字,在国际文坛上享有盛誉。在医药学方面,彝文古籍也保存了丰富的资料。元明时期用彝文记载的彝族医药的成就有《寻药找药经》、《医算书》、《献药经》、《明代彝医书》、《指路经》等。近20年来,彝族的作家文学和现代艺术也有长足的发展,涌现出很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这些文献是研究彝族古代文化的珍贵资料,也是祖国文化宝库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彝文刻石和碑文也很多,如贵州大方县的《火齐碑》是东晋时期所刻。贵州大方县有名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铸造的铜钟,镌有彝汉两种文字。云南省禄劝县《镌字岩》刻有彝

彝族文化介绍

民族概况: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7762286。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6个方言。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囊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1975年制定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形成历史: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文化艺术: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长、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地彝族流传许多记载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彝文手抄本,已发现的有上千种之多,现已陆续翻译、整理出版,内容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宗教学等方面。还有一些彝文铸铜、碑刻及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在医药学方面,彝文著作中也保存了丰富的资料。彝族普遍采用夏历。近年来,也有人认为古代彝族先民使用过十月历。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

彝族火把节介绍

彝族火把节介绍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彝族火把节介绍 火把节从每年的农历6月24日开始,举行3天的点燃火把仪式。 第一天“都载”意思是“迎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打牛宰羊杀猪,以酒肉敬神祭祖,共同分享欢乐和幸福。“大富人家杀牛过节,中富人家宰羊过节,贫穷人家杀鸡过节,孤汉煮鸡蛋过节,寡妇也要做荞粑海椒汤过节”,不分贫富贵贱,各尽所能。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点燃圣火,由毕摩(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老人手里接过用蒿杆扎成的火把,游走于房前屋后、田边地角,以示驱除病魔灾难。 第二天“都格”意思是“赞火”这一天,是火把节里最热闹的一天。彝家男女老少身着盛装,从各村寨聚集到山野场坝,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活动。 小伙们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身着美丽的衣裳,唱起动人的情歌,跳起“朵洛荷”。 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在这样的日子里,当然得盛装出席。彝族服饰种类繁多,不仅有地区、年龄、盛装、常装之分,而且品种丰富。彝族女子与男子的服饰色调基本相同,喜用红、黄、黑三色。这些辉映着彝族文化的绚丽服饰,在火把节里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穿行在你的周围。 火把节期间最为刺激的莫过于彝族民间竞技活动。竞技,是力量与技巧的角逐。在这种角逐中,彝族民间形成了赛马、斗牛、摔跤等风格独特的各种竞技项目。 第三天“都撒”意思是送火送火仪式是整个彝族火把节的高潮。当天色开始黯淡的时候,人们点燃干蒿扎成的火把,排成长长的队伍,手持火把,高声放歌,在田野山岗、

彝族的文化

彝族的文化 学院:政法学院 班级:20100411班学号:2010041129 姓名:保国兵

彝族的文化 【摘要】:彝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之一,随着人们日益精神文明生活的提高,旅游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休闲的一部分,在旅游的过程中,舒适、愉快的旅游生活能丰富旅游者的精神文明世界,旅游文化促进了彝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合作,丰富了彝族人民的休闲娱乐生活,增强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旅游文化对彝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保护和传承的作用,使彝族文化得到弘扬。 【关键词】:彝族文化彝族历史彝族饮食彝族服饰彝族舞蹈 (一)彝族的历史 彝族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地区的土著民族。1975年,在云南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境内发现了距今800万年前的拉玛古猿。拉玛古猿正处在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是"正在形成中的人",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元谋县发现了生活在170万年前"元谋猿人"的化石,它是迄今为止所知亚洲大陆最早的原人类。1960年和1975年先后两次在丽江漾弓木家桥同一地点,发现了已属于人类"智人"发展阶段的"丽江人"化石1965年、1970年和1972年先后三次在西畴县城东南半公里处的"仙人洞"中,挖掘、清理出已接近"现代人"而尚处于"晚期智人"发展阶段的"西畴人"化石。1961年、1975年分别在路南附近及板桥街、呈贡东北11公里处龙潭发现了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1980年初,又在昆明市呈贡县南发现了属于"全新世"已进入了"现代人"发展阶段的人类化石,被定名为"昆明人"。经专家鉴定,"昆明人"至少已有了上万年的历史。从获得"昆明人"化石的同一文化层内存在的其它考古遗迹进行分析,证明"昆明人"时代已经进入了"新石器"发展阶段。此外,在洱海地区、金沙江中流地区、滇池地区、澜沧江中上游地区、滇东北地区以及红河流域等地均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迹。 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在西南各地的普遍发现,充分证明了西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有人类居住,而彝族也是这块土地上最古老的居住民族。在今天西

彝族介绍与传说

彝族介绍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7762286。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6个方言。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囊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1975年制定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 ‘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 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 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 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彝族文化知识

石林风景名胜区。石林地质公园位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省会昆明市约78公里,保护区总面积约350平方公里。 建园于1931年的石林公园,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世界闻名的喀斯特地区之一,被人们赞誉为“ 天下第一奇观”。大约在2亿多年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积了许多厚厚的大石灰岩。经过了后来的地壳构造运动,岩石露出了地面。约在200万年以前,由于石灰岩的溶解作用,石柱彼此分离,又经过常年的风雨剥蚀,形成了今天这种千资百态的石林。石林地区,奇峰怪石,平地挺起。有的矗立如林,有的峻拔如墙。有的石峰高达三四十米,也有的只有几米。天晴时,石峰呈灰白色,下雨时则变为赫黑色。置身石林,不仅可以得到自然美的享受,还可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 石林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类型,因高大的石灰岩溶柱密集组合、呈林状分布而得名。除典型的石林地貌以外,石林国家公园内还发育了各种其他相关喀斯特地貌成分,如石牙、溶丘、洼地、暗河、湖泊、瀑布、溶洞等,它们与公园内的植被类型和地下水系统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从地上到地下完整的高原小流域喀斯特全景图。 在世界上很少有像石林这样的地区,在有限的范围内,保存和展示了如此丰富多样的石林喀斯特地貌。由于独特的地质演化,时代不同的石林同时出露,成片分布于各种地形。每一片石林的形态各异,除了典型的剑状、柱状、塔状和蘑菇状石林外,还有许多难以归类的不规则状,有的峰石柱甚至状人拟物、惟妙惟肖。石林国家公园几乎汇集了世界上所有类似的林状喀斯特地貌形态,被誉为“石林喀斯特博物馆”。 什么是阿诗玛?

阿诗玛是彝(yí)族---萨尼人的经典性传说。聪明善良美丽的阿诗玛于勇敢憨厚的牧羊人---阿黑相爱。头人的儿子软硬兼施的阿支追求阿诗玛并关进牢笼逼婚,阿诗玛坚决不从。阿黑赶来相救,,炉火燃烧的阿支,放出洪水吞噬(shì)了这对恋人,最后,阿诗玛回归大自然---变成了一座美丽的石像,永驻石林。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关于火把节的起源,各省的彝族地区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动听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说: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体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间收税。由于人间闹灾害而歉收,人们交不起租税,人间有位能吃铜铁的大力士俄体拉巴把收税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发洪水想淹殁地上的人类,但洪水被人们战胜了。天神又放出各种害虫到人间来吃百姓的庄稼,俄体拉巴和大伙儿围在火塘旁商量治虫的办法,无意中发现一只掉进火塘里的虫很快就被烧死了。于是,俄体拉巴就组织大伙儿举火把烧虫,最终战胜了虫害,夺得了丰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一般都欢度三天,头一天阖家欢聚,吃酒祝贺。人们把牲畜肉煮熟后切成坨坨,祭祀神灵和祖先,然后用来下酒。晚上燃火把四处照燎,一般持续三个晚上。人们情绪十分热烈。人们以村寨为单位,高举火把绕着村寨和田地照燎,犹如千条火龙腾飞。第二天及第三天,火把节进入高潮,整个凉山沸腾了。小伙子穿上民族盛装,缠着有英雄结的头帕;妇女们穿着百褶裙,聚集在广阔的草坝上,进行各种传统的体育竞赛。小伙子们进行摔跤,赛马,射箭比赛,妇女们则唱歌,跳舞,弹口弦琴。 有的地区,节日期间要打猪打羊祭神;有的地区要宰一只鸡到田边地头祭"田公地母"。人们认为火把可以驱鬼除邪,所以点燃火把后要挨家挨户去照燎,边走边在火上撒松香,人们称之为"送祟"。无疑,这是古老的火崇拜观念的遗迹。

彝族风俗习惯

彝族风俗习惯 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花般的民俗习惯。作为其中一员的彝族当然也不例外。 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灿烂的风土人情。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彝族的风俗习惯吧! 酒,在彝族日常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彝族接待贵客的礼节就是“三道酒”。 “三道酒”分别是“拦门酒”“祝福酒”“留客酒”。栏门酒,即在门口迎接客人,彝家人吹响长号、唢呐,弹起月琴,载歌载舞,欢唱”迎客调”,客人一下马,就由盛装的彝家姑娘捧上一杯美酒。祝福酒,即在酒宴上向远方高贵的客人敬上双杯美酒,同时还要献上祝酒歌。 留客酒,即客人要离开主人家时,主人送客到门口时请客人喝下离别的最后一杯酒。吹奏“留客调”的同时客人喝掉这杯酒喝掉,才能启程。 “三道酒”在历史发展,世事变迁中仍然没有消失,而是完全深入了彝族风俗之中。 时至今日大家去到彝族地区仍能见到这种待客礼仪。 说到酒大家很容易就会想到茶。 可可、咖啡、茶并称当今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刺激兴奋的可可,浪漫浓郁的咖啡,自然清新的茶香。中国人民偏爱喝茶。彝族就是我国最早发现、制作和饮用茶的民族之一。 彝族在举行婚礼时,要念《寻茶经》;办丧事时,要念《茶的根源》;过年节举行各种祈福仪式时,首先要用茶水献祭祖先和诸神;在诅咒凶邪、招魂唤魂和超度祖灵等大型仪式的安插各式天星图中,都要安插“茶祭坛”和“酒祭坛”,并称祭献的贡品为“之所拉所”,意为茶气酒气。

既然茶如此重要,那么在和之前必经过细致的制作。 平日里我们是冲茶,但彝族不同,他们是烤茶。彝族烤茶的方法颇为讲究,有着许多细致的步骤。因此做出的烤茶自然是色、香、味俱佳。 茶在深层文化中一直保留至今。我们相信在时间的沉淀中彝族的茶文化定会沉淀地愈来愈香醇浓厚。 这只介绍了关于彝族习俗的冰山一角,大家如果感兴趣就亲自去看看,体会那璀璨缤纷的彝族风情吧!

漫谈彝族的文化特征

漫谈彝族的文化特征 彝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一员,拥有渊远的历史、古老迷人的彝族风情。在悠远的历史河中,彝族人民养成了能歌善舞的特性,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民族节目灿烂多姿。此外,他们还拥有独特的饮食、起居、婚丧、服装,待客及庆典礼仪尽可让人返璞归真,体验古老的文明之韵味。 彝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与风味美食,彝族人民凭借彝乡多彩的自然环境、丰厚的自然资源,用勤劳的智慧,创造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传承着独具特色的饮食风俗,书写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彝族美食----养育一个民族,陶醉整个世界。当你吃着鲜嫩味香的坨坨肉,喝着甘香浓郁的杆杆酒,用着独树一帜,自成风味,给单调的腊肉汤、洋芋汤、鸡汤、鱼汤画龙点睛的圆根酸菜------想起了有一个好客的民族——彝族。让我们来了解以凉山州北部越西等地区的彝族饮食文化为主,适当兼顾其它彝族地区的饮食文化,收录整理了部分彝族地区较普遍的风味美食。 彝族居住的地区,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复杂,植物和动物资源极为丰富。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的彝族以种植荞麦、大麦、小麦、玉米、燕麦、洋芋为主;在溪谷和湖盆山区、平坝则以种稻谷为主,玉米和其它作物为辅。凉山彝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区、滇西北小凉山彝族聚居区及贵州的威宁县一带,最古老的农作物为荞麦,次为燕麦、水稻、小麦、大麦、洋芋等。蔬菜以圆根为古老,其次才是萝卜、青菜、白菜等。畜牧业以猪、羊为主,同时畜养牛、马、鸡等。凉山、昭通、毕节这些地方的彝族多食用荞麦饼、米饭、玉米饭,无论猪、羊肉做成“砣砣”或大块肉都喜欢,喜欢喝用肉汤做成的酸菜汤。 彝族人的饮食文化,因为有特别的民族习惯,更具有山里的芬芳。回味无穷的风味小吃令人馋涎欲滴、乐而忘返。彝族是个好客的民族,是个好饮而痛恨酗酒的民族.彝族人最爱用的调味料有:辣椒、木姜子、花椒、盐巴等。彝族菜的特色是鲜、嫩、脆、香、既有油香味、又不油嘴,又不腻心,味美无穷。彝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喜种杂粮,以玉米、小麦、荞麦、大麦为主食。蔬菜、猪、羊、牛、鸡、野味是他们主要烹饪原料。彝族多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山中森林茂密,栖息着许多珍禽异兽,出产熊掌、鹿茸、麂、岩羊、野猪等山珍野味。奔腾于高山峡谷之中的大渡河、金沙江、南盘江、元江等大小河流又提供了鱼虾螺

彝族历史文化

彝族历史文化(百科名片)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文化,经济也得到了发展。人口 彝族人口约为7762286人。(2000年统计) 民族历史 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与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纳西族、基诺族等属于同一族源。 关于彝族的族源,迄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成了人们关注的史学之迷,也是民族学、彝学研究领域里的一大难题。 到目前为止,彝族的族源以土著说、北来说为主。 土著说的观点论据比较充足。它又分西南土著说和云南土著说两种。西南土著说认为,彝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祖国的西南,经过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现今的彝族。这种主张的依据,除了汉文文献资料外,更多的是古彝文文献资料和神话传说等。云南土著说认为,云南是彝族的起源地。 北来说的观点较为普遍,它认为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古羌人早期南下的支系与当地土著部落融合,后来形成了西昌地区的邛蕃和云南地区的滇蕃等便是彝族的先民。 南来说只是极少数人的主张,认为彝族是古代夷越人的后裔,是从我国西南边界,甚至是西南各邻国发展起来的。 西来说出自西方人之口,他们认为彝族来自欧洲,与雅利安人同族,或与高加索人种有关;另一种说法是彝族来自西藏。 三千年前彝族已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侮”、“昆明”、“劳浸”、“靡莫”、叟、濮等部族。 汉朝称“西南夷”。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

彝族简介

彝族简介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文化,经济也得到了发展。人口为7,762,286人(2000年统计)。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 ,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和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和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文化的一支,与汉族、土家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凉山是歌舞之乡。凉山彝族音乐风格古朴,品种繁多,民族特色鲜明而浓郁。民间音乐

彝族文化研究

彝族文化研究 简介 1.名称由来:彝族,原称“夷族”,其名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蛮夷),便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 2.主要聚居地: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中国彝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少数分布于广西。彝族分布上呈现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包括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市和六盘水市。彝族也是云南和四川的第二大、贵州第六大、广西第十二大民族。海外彝族大约有百万,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 语言 1.彝语:彝族人说彝族语言,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彝族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爨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 2.语言避讳:彝族人认为人的生老病死跟自然界的各种神灵和自己的先人有密切关系。在所有病症中,人们最畏惧的是“麻风病”、

“结核病”和“狐臭”。于是彝族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最忌讳用这些语汇,而用“不好”、“有凶鬼”、“没有眉毛”等语汇来称呼“麻风病”。用“背了坏东西”、“病程长”等语汇来称呼“瘦死病”。用“带蒜葱”、“有鼻子”和“有鼻子亲戚”等语汇来称呼“狐臭”。凉山彝族忌讳无故唉声叹气,忌讳无故哭丧、晚上打口哨、夜晚快速答应呼叫;忌讳用“雷劈”、“猝死”、“非正常死亡”、“砍脑袋”等不吉利的词骂人。 风俗习惯 1.婚俗: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少女换裙带礼: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换裙礼仪式上,姑娘要让姐妹们把她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还要把原先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以示吉祥。最后,姑娘脱去原先的红白两色童裙,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换上新裙后,姑娘便可到“玩场”跳舞唱歌,参加社交活动,开始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出阁时,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须由接亲的小伙子来背新娘,并扶她上马。迎娶归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