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族群量词的语义特征分析:以“对、双、副”为例

合集下载

从语言类型学视角看汉语量词的语义脉络

从语言类型学视角看汉语量词的语义脉络

类型学研 究还 比较少 ,国 内很 多研 究仅局 限于汉语这一特
学研 究对汉语量 词这一世 界语言 中颇 具特色 的语 言现象 了
二 、语 言类型 学中的数量 分类词 两分法和 “ 质 一量 ”
语 言类 型 学 中 ,现 代 汉 语 名 量 词 隶属 “分 类 词 ”
定 语 言 ,就 汉 语 论 汉 语 ,缺 乏 国际 视 野 , 这 使 得 国 外 类 型 语 义 连续 统
解 引用不够 ;同时 ,因为欠缺与世 界其他语 言进 行 比较 的 ( C l a s S i f i e r) 中 的 “数 量 分 类 词 ” ( n u m e ra 1
理 论 框 架 和 类 型 学 知 识 , 影 响 了 国 内汉 语 量 词 研 究 的 进 一 c l a s s i f i e r ) 。分 类 词 是 “ 名词范 畴化 的外显表现 ” ( a 步 深 入 , 国 内 研 究 在 与 国 外 同类 研 究 接 轨 时 , 也 面 临 诸 如 c a s e o f o v e r t c a t e g o r i z a t i 0 n i n l a n g u a g e )[ , 具 备两 术语 混 用 、 概念 混淆 等 问题 。
步 由名词 语法化 的历时产物 ,与后 者的共 时区分是两 个不 c l a s s i f i e r )、 “ 指 示 分类 词 ” ( d e i c t i c c l a s s i f i e r )、
同的视 角 。另外 ,从类 型 学 的框架 看 ,类 型 学 的 “ 分 类 “ 名 词分 类 词 ” ( n o u n c l a s s i f i e r ) 。其 中 ,数 量 分 类 词 词” ( C l a s s i f i e r )为 “ 名 词 ”范 畴化 的 工 具 , 因此 , 现 多 出现在亚 洲语言 和美洲 印地安 语 中… ”,是分 类词 的 代汉语研 究所探讨 的 “ 动 量 词 ”甚 至 “ 形 量 词 ”概 念 并 不 “ 范 例类 型 ” ( t h e p a r a d i g m t y p e )[ 3 ] ( P 2 ”,汉 语 的名 量 在 汉 语 名量 词 所 属 的 分类 词 研 究 范 畴之 内 。 基 于 此 ,本 文 将 聚 焦 类 型 学 “ 分 类 词 ” 范 畴 内 的 汉 语

《世说新语》量词的多维考察

《世说新语》量词的多维考察

汇报人:日期:•《世说新语》量词的分类与特点•《世说新语》量词的语义特征•《世说新语》量词的语用功能•《世说新语》量词的发展与演变目•《世说新语》量词的使用与规范•《世说新语》量词的研究与教学录《世说新语》量词的分类与特点011. 根据来源:可分为通用量词、方言量词、行业量词等。

2. 根据功能:可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

4. 根据语法特征:可分为单音量词和复音量词。

3. 根据语义关系:可分为容器量词、伴随量词、度量衡量词等。

《世说新语》中的量词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的分类方式1. 数量相对较少,但使用频率较高。

3. 语法功能多样,可以与名词、动词等词语组合使用。

《世说新语》中的量词具有以下特点2. 语义丰富,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和概念。

4. 有些量词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01《世说新语》中的量词在语法上具有以下功能021. 作定语:修饰名词或名词短语,如“一本书”、“两杯茶”。

032. 作补语:补充说明动词或形容词的结果,如“看一遍”、“穿一件衣服”。

043. 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数量、频率、方式等,如“每天吃三次药”、“一次旅行”。

语法功能《世说新语》量词的语义特征02《世说新语》中的量词按照语义类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表示数量:这类量词用于表示数量,例如“一”、“二”、“三”等。

表示度量衡:这类量词用于表示长度、重量、面积等度量衡,例如“寸”、“斤”、“里”等。

表示个体:这类量词用于表示个体,例如“个”、“只”、“枚”等。

表示时间:这类量词用于表示时间,例如“年”、“月”、“日”等。

表示货币:这类量词用于表示货币,例如“文”、“贯”等。

01《世说新语》中的量词的语义指向主要有两种02指向名词:这类量词通常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数量、度量衡或其他属性。

03指向动词:这类量词通常修饰动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程度或方式。

201401030204语义特征的描写《世说新语》中的量词具有以下语义特征表示个体的量词通常具有明确的语义特征,可以明确地表示个体。

现代汉语近义名量词的认知考察

现代汉语近义名量词的认知考察

现代汉语近义名量词的认知考察现代汉语量词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在汉语学习中,量词是学习者的一大难点,近义名量词的选择和使用又可谓是“难中之难”。

本文试图对两组常见的近义名量词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进行分析。

标签:近义名量词凸显认知形状一、引言语言是人们传播思想,进行交流的工具。

无论哪一种语言,在使用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量词作为汉藏语系语言的独有特征,也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在汉语的11大词类中,除了量词之外,其他10类词都是汉语和印欧语系语言所共有的。

量词用法灵活,数量丰富。

同时,汉语的另一大特点是存在着大量的近义词。

具有相同语义特征的量词往往形成一个近义量词群。

现在学术界比较公认的量词分类,是把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

其中,表示人和事物单位量的名量词又占大多数。

但是,处在同一近义量词群中的各个名量词在使用的时候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性。

近义名量词语义中的“同”和“异”是很多汉语学习者深感头疼的地方。

他们在学习和使用汉语近义名量词时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老师说‘一根羽毛’是对的,而‘一条羽毛’却是错的呢。

”“到底什么时候用量词‘颗’,什么时候用量词‘粒’呢?”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对近义名量词的使用往往是习焉不察了,但如果请其为汉语学习者讲解近义名量词之间的区分特点,多半会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境地。

汉语教师也只能告诉学生这是汉语的“习惯搭配”。

对汉语近义名量词理论系统研究的缺乏势必会造成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汉语近义名量词上的困难。

他们往往会在汉语近义名量词和名词的搭配问题上产生混乱。

二、两组表物体形状的近义量词的分析(一)近义量词“条、根”的辨析“条、根”这组近义量词都可计量细长型的东西,如“一条(根)绳子/黄瓜/项链”等。

石毓智(2001)从人们对维度比例的认知角度来研究“条”和“根”。

“条”和“根”可以同时用来修饰一些名词。

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共性——即都是长条的形状。

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不乏听到汉语学习者说出这样的句子,“我昨天去易买得超市买了一根毛巾。

汉语“双数量词容量构式”构式语法分析

汉语“双数量词容量构式”构式语法分析

汉语“双数量词容量构式”构式语法分析摘要:诸如“一锅饭吃十个人”这样的句子表面看来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则,实则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性,在日常交际中的使用率也相当之高。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构式语法角度提出了汉语“双数量词容量构式”,演绎推理了该构式形式及含以上的不可预测性、论元实现和多重论元实现方式以及对于进入该构式各组成成分的限制条件。

关键词:“一锅饭吃十个人”;构式语法;“双数量词容量构式”;演绎推理一、观察汉语中有如下一类句式,(1)a.一锅饭吃十个人;b.十个人吃一锅饭。

(2)a.一间房子住五位老师;b.五位老师住一间房子。

(3)a.一本书读两个星期;b.两个星期读一本书。

(4)a.一块肥皂洗十次;b.十次洗一块肥皂。

(5)a.一个柜子藏两个人;b.两个人藏一个柜子。

每例中a、b两句的谓语动词一致,而作主语和作宾语的名词词组分别互换了位置。

从表面上看,按照词序及字面意义,b句相比a句更符合汉语语法规范,如例(1)b中的“人吃饭”符合汉语思维,而a中“*饭吃人”则显得有些不合常理,例(2)同理;例(3)、(4)中的a句也出现类似情况:“*星期读书”“*次数洗肥皂”这样的句子通常来看也是不合法的。

例(5)当中的a句情况相似,而通常被认为符合汉语规范的b句则会产生歧义:两个人藏在/到柜子里,或者两个人把一个柜子藏起来。

下面将在对以上各例a句与其对应b句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描述总结其在形式及含义上的特点,进而探究其合法性。

二、描述1.形式从形式上看,①a句的句子结构均为:名词词组1(NP1)+动词(V)+名词词组2(NP2),并且,名词词组1和名词词组2分别对应b中的名词词组2和名词词组1,如例(1),“一锅饭”对应“十个人”,动词后面的“十个人”则对应“一锅饭”。

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看,这相当于对两个句子的主题和述题进行了互换。

②仔细观察,每个结构当中的两个名词词组均是由一个数量词对一个名词进行修饰的,如例(1),“一锅”修饰“饭”,“十个”修饰“人”。

从范畴化过程看量词“双”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从范畴化过程看量词“双”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 为名量词, 量成对 的东西 。宗守 云 (0 7 从个 性角 双” 计 20 ) 度研究 , 双” “ 表示相 同是与其他 定数量词的区别特征。
在 “ 范畴内部 , 双” 居于中心地位 的成 员是最基本 、 最典
型的 ,双” “ 对这种名词性成分的选择是最基本的选择 。
A 人/动物 :一 双女 儿 一 双 兔子 一 双 飞 鸟
守 云 (0 72 0 ) 对 “ ” 用 法 和语 义 选 择做 了描 写 和 概 20 、08 都 双 的
括。本文将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 分析量词“ ” 双 对名词性成
分选择的范畴化过程。

范畴化理论 认为 , 范畴 中心产 生的 引 申是不 可预 料 从 的, 但也不是随意的, 而是带有某些促动因素的 , 而表 明人 从 类心智的生态特征。就量词“ ” 双 对名词性成 分的选择来说 , 它选择哪些名词性成分 , 可以得到解 释的 , 它不选择 哪 是 但
“ 对名词性成分最基本 的选择。随着范畴 中・ 双” 心向外延扩展 , 分为 范畴的近距扩展和远距扩展 。
[ 关键词 ] “ 双”认知; 范畴化 中图分类号 :02 H 4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62—8 1(09 0 0 8 0 17 60 20 )6— 0 5— 4
“ 用于相同的事 物, 双” 但不 能说所有相 同的事物都 可以 用“ 来修饰 。“ 同” 双” 相 只是量词 “ 运用的必要 条件 , 双” 还 有其他 因素限制着量词 “ 的运用 , 双” 如主观判断 、 感情 色彩
等。 ( ) 二 范畴 中心 跨语 言的研究表 明, 分类词 是名词范畴化 的手段 之一。
些名词性成分 , 却是不可预测 的。

“ ” 语 义性 质 与 范 畴 中心 双 的

现代汉语副词“对”的存在及来源

现代汉语副词“对”的存在及来源

词 之 间的 “ 对笑” “ 对拆 ” “ 对击 ” “ 对练” “ 对望 ” “ 对饮 ” “ 对语 ” “ 对争” “ 对坐” “ 对射” 等, 这些 语 言 片段 在 《 现
代 汉语 词典 》 中都 没有作 为 词 收录 。如果 认 为它 们是
词, 那 么“ 对” 应 该 作为 副 语 素参 与 构 词 ; 如 果 认 为 它 们 不 是词 , 比词 大 的单位 是 短语 , 那么“ 对” 应 该 作 为
除此 之 外 , 还有 : 对视( 3 1例 ) 、 对笑 ( 2例 ) 、 对 望

“ 对” 的词性
( 3例 ) 、 对拆 ( 1 例) 、 对坐( 4例 ) 、 对击 ( 1 例) 、 对练 ( 2 例) 、 对 目( 1例 ) 、 对饮 ( 1例 ) 、 对语 ( 1例 ) 、 对射 ( 1
例) 、 对争( 1例 ) 。这 些词语 在 《 现代汉 语词典 》 中没有 作为词 收 录。以笔 者 的语感 , 它们也 不是词 。 而那 些在
( 一) 《 现代 汉语 词典》 中“ 对” 的词性
《 现代汉语词典》 中, “ 对” 有作为动词、 形容词 、 量 词、 介词、 名词、 姓 氏等 的情况 , 没有被作 为 副词 。张谊
现代汉语副词“ 对” 的存在及来源
于 二 慧
( 河南师范大学 新联 学院, 河南 郑州 4 5 0 0 4 6 )
摘 要 : 现代 汉语 “ 对” 有作 为 副词 的语 法表 现 , “ 对” 作 为副词 存在 应该 得到 认可 。 同时 , 在 以“ 对+ V ” 结构形 成 的动词 中, “ 对” 是 副语 素 。这 种 情况 不只 出现在 现代 汉语 中, 唐 代 以后 的古 汉语 “ 对” 修 饰 动词 的现 象就 大量 出

探析量词的语法、语义、语用特征(一)

探析量词的语法、语义、语用特征(一)

探析量词的语法、语义、语用特征(一)现代汉语中,量词不单独使用。

经常和数词结合构成数量短语,一起修饰限制后面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量词在语法、义和语用方面都有其特点。

一、量词的语法特征1、量词总是出现在数词或指示代词的后边,同数词或指示代词一起组成数量短语或指量短语。

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例如:一本、一箱、一次等是数量短语、这本、那箱、这些等是指量短语。

2、单音节的量词大部分都能重叠,双音节的不能。

重叠后可以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不能作补语。

语法意义随着句法功能而变化,一般表示“每一”或“多”的意思。

由数词和量词组成的数量短语也可以重叠,组成“-A-A”式,或“-AA”式。

例如:“一箱(一)箱(的衣服)”、“一箱(一)箱(的衣服)”。

这种数量短语作主语表示“每一”。

作定语表示数量多,作状语表示按次序地进行。

这种重叠格式中的后一个“一”可以省去,成为“-AA”式,其语法意义和用法不变。

例如:一个一个——一个个,一堆一堆——一堆堆。

有时不限于数词“一”。

如“两排两排地走过来”。

“三架三架地飞过”,表示方式,作状语。

3、量词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在“带份礼物给他”,“那份留给你”中。

“份”是“一份”的省略。

只有数词是“一”的时候,数词才能省略。

但数词和量词组成数量短语或量词重叠后可以作各种句子成分,具体例子如上边两点所述。

二、量词的语义特征“词义的语义特征既反映着一类词和一类客观事物间的关系,也反映着一类词和另一类词的语义上的搭配关系。

”量词总和数词结合,来修饰限制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因而。

量词的语义特征也体现在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相互制约中。

(一)量词受名词的语义制约1、量词与名词之间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同一个事物,人们可以着眼于不同部位的特征及形态,或倾注不同的感情,而选用不同的量词来反映。

例如:A、一个雕像/一座雕像一滴泪珠/一串泪珠B、一伙流氓/一伙淘气鬼一群酒鬼/一群小家伙C、一轮月/一弯月/一钩月/一茎月牙/一鸿满月A组是同一个名词。

从词汇语义逻辑的角度对汉语名量词例句教学的探究

从词汇语义逻辑的角度对汉语名量词例句教学的探究

从词汇语义逻辑的角度对汉语名量词例句教学的探究摘要:量词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且一直是留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难点,其中名量词的情况尤其复杂。

由于汉语中量词不能单独使用的特殊用法,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使用大量例句辅助讲解,因此,量词的教学例句研究尤为关键。

本文旨在运用词汇语义逻辑的理论和方法,对名量词进行语义结构和语义特征分析,提出名量词教学原则和例句设计的方法,旨在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语教学;名量词;例句教学;词汇语义逻辑分析一、引言到目前为止,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名量词的本体研究资料较翔实,名量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内容。

而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例句教学的研究较少,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名量词偏误分析研究、名量词教学策略与建议研究等方面,方法也较为单一,基于词汇语义逻辑分析方法的汉语名量词例句教学研究有待发掘。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例句考察的方向主要有语言点、语境、例句设计失误原因和语料库搭建等方面,而关于特定词汇类别例句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得到具体的名量词教学例句设计原则和方法。

二、词汇语义逻辑在名量词例句教学的应用所谓的词汇语义逻辑,是指词作为语言表达的基本意义单位,其创制、组合和释义活动中存在的基本规律。

这一理论认为词语的语义结构和语义特征是词汇现象形成与分析的基本单位。

语义结构是指一个词位的语义构成单位及其组织情况,而语义特征则是指构成一个词位语义结构的最小单位。

张道新(2014)提出从认识、认知和语言三个层面全面观察词语的语义结构,认为词的语义结构是由关于对象的属性知识构成的。

[1]曹儒、张道新(2018)提出造词和用词都以对象的语义结构为基础,词的内部形式来源于语义结构,词形语素是以内部形式为依据,两者有着共同的语义逻辑法则。

[2]词的语义结构具有知识性、系统性、结构性、范畴性等特征。

词的语义结构逻辑模型可记作:词={[主体][时间][空间][数量][性质][状态][运动][关系][客体][方式][功能][结构][类属][评价][语法][语用]…}可记作:S={[C:Se]}(S(sememe),C(category),Se(semantic element))[3]符号的意义:{}表示集合,[]表示属性范畴,…表示无限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认为,将量词置于与名词的具体搭配中,其语义 特征可以更好地被提取出来。在分析量词的语义特征时一 步步地分析提取,再借助表格,可以使语义特征分析及对 比更加全面。本文通过对这三个量词进行语义特征分析, 使我们在对比中发现了一些规律及特点。希望这种对同族 群量词进行语义特征分析的方法对量词的研究及对外汉语 教学有一定的贡献。
(1)一双手 一双脚 一双眼睛 一双翅膀 由上:左右对称的器官或肢体且两者独立存在;与生俱来、天然形成;常态下相互配合:[+肢体相关]、[+具象]、 [+相匹配]、[+同类]、[+同一事物]、[+离散性]、[+天然]、[-对立]
(2)一双鞋 一双手套 一双袜子 由上:穿戴于肢体上或者以肢体为媒介的左右对称的物品:[-天然] 因此,量词“双”的语义特征可以分析为: “双”的称量对象:[+肢体相关,+同类,+同一事物,+具象,+标量为二,+相匹配,+离散性,±天然]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双”所称量事物的相似性的最大特点是跟肢体、器官有关系,如果是肢体或器官本身, 就决定了它们是与生俱来、天然形成;如果是与肢体或器官相关,则可能是非天然的。另外,“双”一般用来描述互相对 称的事物,且标量为二,表量的对象一般为同一事物,如“一双鞋”,其中的每一只都是“鞋”这个物件。 (三)量词“副”的语义溯源及语义特征分析 《说文解字》:“副,判也。”“判,分也。”段玉裁注:“副之则一物成二,因仍谓之副,因之凡分而合者皆谓之 副。”分开的每一部分可称作“副”,被分开的两部分合成一体也可以称作“副”。因此我们可以推出,量词“副”可以 称量“整体与部分”这样的关系。以下将通过具体语境下的言语搭配,来分析出量词“副”的语义特征:
生命性 同类 同一事物 标量为二
雌雄相对配偶义 相匹配 具象 对立 离散性 天然

±

±



±


±

±








±



±
±

±




基于表1,我们可以较清楚地看出“对”“双”“副”这组近义量词的语义特征的异同,以及量词“对”“双” “副”语义上的微妙差异。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在实际使用中,这三个量词在搭配不同的名词时,有时其中的两个量词会出现交叉性。比如“一 对耳环/一副耳环”“一双翅膀/一对翅膀”等。如“耳环”的量词搭配,一般情况下我们用“对”来称量“耳环”,它符 合“对”所称量名词的语义特征。当我们用“副”来称量“耳环”时,我们认为耳环同时佩戴两个才完整,符合“副”的 “[-离散]”的语义特征,所以有了“一副耳环”的说法。我们得出,交叉使用的原因在于这些名词有着深层的语义联 系。使用时人们将它们共同的内涵体现于认知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使用次数的增加及人们接受一个名词与多个量词 搭配的习惯,这样的交叉用法在现代汉语的使用中被固定化。
三、粤壮关系词实例 有些粤壮关系词在语言使用中很普遍频繁,不深究 是发现不了的。不管是名词,还是动词、形容词等都有涉 及,下面我们将重点讨论几个名词实例。 (一)竹 《说文》:“竹,冬生草也,象形,下垂者,箁箬 也。凡竹之属,皆从竹。玉陟切。”[3](P90)上古音构拟为* tiok,粤语读作tsok¹。 从《说文》可看出,许慎时代,竹被视为草类植物, 但按现今植物学的分类,竹属于禾本科。在壮族地区,竹 类归入树木类,冠以大类名ko¹,如竹子ko¹ɕuk⁷,也可以冠 以小类名fai⁴,如薄皮竹fai⁴tai²、甜竹fai⁴fa:i²。 壮族人把竹称作ʔdok7或者ɕuk⁷,竹篾则称为tuk⁷,三者 和汉语的竹的读音关系密切。ʔdok⁷和tuk⁷跟“竹”的上古 音对应整齐,与粤语今读音ʦok¹相距也不远。tuk⁷和上古音 *tiok相差不远,而ʔdok⁷的韵母和声调都和古汉语一致,
类似的说法,或者在同系属的侗台语族其他语言中存在。 第三,这些词汇应是基本词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见 到,而不是高物质文明的对象。[2](P4)
属于壮语借用粤语词汇的依据则相对简单:第一, 这些词汇在其他方言中不存在类似说法,而只是粤语独特 的方言词。第二,在壮语或者是侗台语中也没有相似的说 法,而且在侗台语族的各种语言中使用并不普遍。
由上:可左右配合的可拆分的同类事物(具有离散 性):[+离散性]
(3)一对矛盾 一对冤家 由上:可正反配合的两个同类事物(即正反对比): [+对立]
(4)一对概念 一对函数 由上:抽象性概念:[-具象] 因此,量词“对”的语义特征可以分析为: “对”的称量对象:[+人,+动物,±具象,+同 类,±同一事物,+标量为二,+雌雄相对配偶义,+相 匹配,+离散性,+对立]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量词义主要用来称量 两个各自独立且对立统一的相配合的人、动物或事物,重 在强调配套的两个个体具有性质相反或相对的特点。具体 说来,“对”所称量事物相似性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两个事
XIANDAI YUWEN
Modern chinese
2015.07
语言研究
物的匹配性,包括性别、左右、正反的配合,且这种匹配不是天然形成的,有人为因素。另外“对”称量的对象可以是同 一事物,如“一对花瓶”,即包括两个花瓶;也可以是不同的事物,如“一对男女”,一为男,一为女。
(二)量词“双”的语义溯源及语义特征分析 《说文解字》:“双,隹二枚也。”“隹,鸟之短尾总名也”。“双”的本义就是鸟二枚,即两只鸟。从中可以看出 “双”也是表“两个”,基本上也是与动物等生命体相关。以下将通过具体语境下的言语搭配,来分析量词“双”的语义 特征:
一、引言 广东和广西都处于祖国的边陲,和历史上中原地区相 距很远,因此都基本处于自我发展的状态。史书上有关于 此方面的记载,如《汉书·地理志》注说:“自交趾至会 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直到秦汉之际,中 原地区和两广地带才开始联系起来,打破不来往的状态。 秦汉之前,两广地区主要是少数民族壮族、黎族的 居住地。由于和中原距离远,生产力相对落后,在西周到 春秋战国时期,两广地带被称为“蛮夷之地”或“百越之 地”。[1] 地理位置的隔绝,也会对语言造成深刻的影响。粤语 是在中原汉语的基础上,受到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而形成 的一种特殊方言。尽管现今广东的少数民族已经很少,但 由于历史原因,粤语中有不少民族语底层遗存词汇,而 且由于粤语是强势语言,又地理位置靠近广西,广西的 少数民族语也有粤语的借词,我们把这些词语统称为关 系词。研究粤语和壮语的关系词,对两种语言的发展都 有帮助。 二、判定粤壮关系词的依据 判断粤语中的壮语底层遗存词,要综合考虑的因素比 较多。第一,汉语的其他方言中没有类似的说法,特别是 距离岭南较远的北方方言、吴方言、赣方言、湘方言等。 但可能在闽方言和客家方言中存在。第二,在壮语中存在
134
引言 吕叔湘提出:“汉语的特点在于量词应用的普遍 性。”[1]汉语相比于其他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汉语有着 数量可观的量词。何杰在《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中提到了 量词的族群现象,并指出量词语义的族群现象也称量词语 义的近义现象,将处于近义关系的量词称为近义量词。 近义量词的主要特点在于逻辑内容基本相同,能归结成 一个主要的共同概念[2]。因此我们在此将处于同一族群的 量词“对”“双”“副”互称为近义量词。由于近义量词 语义相近,但在分布、用法及色彩上存在着细微差异,人 们在使用近义量词“对”“双”“副”时经常出现偏误。 本文将结合这组量词的语义溯源对近义量词“对”“双” “副”进行具体且系统的语义特征分析,在对比中找出其 使用规律及特点。 一、关于语义特征分析 “语义特征”指某个词在意义上所具有的特点[3]。对近 义量词“对”“双”“副”进行语义特征分析有助于凸显 这几个量词之间的差异,以区别这组看似同义实则不同的 量词。何杰认为,量词词义的实现不仅依赖于一定词义的 聚合,也依赖于和一定词语的搭配、组合进入具体的语言 环境。因此本文会从具体语境中的词语搭配角度对这几个 量词进行语义特征的分析。 我们采用邵敬敏所提出的语义特征提取方法:1.自然 性语义特征,指从基本的概念、逻辑意义分解出的语义特 征。如:[±动物]、[±人]、[±抽象]、[±生命]、[±可 控]、[±自主]、[±极大量]等。2.附属性语义特征,指 语义中那些非自然性的、主观的部分,包括语义的感情色 彩、词语的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如:[±褒义]、[±书面 语]、[±条状]、[±形状多变]等。3.聚合性语义特征, 指从聚合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义特征,即脱离句子而从词 语与词语之间的关联性所分出的一小类。如:[±顺序]、 [±推移]、[±循环]等。4.组合性语义特征,指从组合角 度划分出来的语义特征,它影响到某个词与句中有联系的 其他词语搭配的语义特征。如:[±领属]、[±施动]、[± 支配]等。这样的分析思路可以保证在分析语义特征时更全
(3)一副骨骼 一副扑克 一副嗓子 一副笑脸 由上:一个整体但是包括许多部分,是成套出现的,可以看作“合多为一”;“扑克”“嗓子”是一个整体而并不是 匹配关系:[-标量为二]、[±相匹配] 因此,量词“副”的语义特征可以分析为: “副”的称量对象:[+同类,±同一事物,+具象,±标量为二,±相匹配,-离散性,±天然]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副”所称量事物的特点是整合性,即功能上的合二为一或者合多为一。“副”所称量的 事物是不可拆分的,它不具有离散性。另外,“副”既可以称量同类中的相同事物,如“扑克”,一副扑克都是由相同的 物件组成;也可以称量同类中的不同事物,如“碗筷”,碗与筷同属餐具大类,但并不是相同的物件。 三、小结 根据以上在具体语境下的对同族群近义量词“对”“双”“副”进行的语义特征的分析提取,我们可以分析出它们在 语义上的区别和联系。为了更清晰地呈现这三个近义量词的使用情况,便于人们更准确地使用这三个量词,我们将它们的 语义特征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见表1): 表1:
135
Modern chinese
XIANDAI YUWE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