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动量词
浅议动量词表达对比分析——以《西游记》英汉对照本为例

浅议动量词表达对比分析——以《西游记》英汉对照本为例张强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00)007
【摘要】量词的应用既是汉语的一个显著特征,又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本文以《西游记》英汉对照本为载体选取其中的动量词为研究对象,着重对比了汉语动量词与英语表动量结构的语法分类及特征,探讨了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及成因。
【总页数】4页(P314-317)
【作者】张强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课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6.2
【相关文献】
1.浅议动量词表达对比分析r——以《西游记》英汉对照本为例 [J], 张强
2.英汉第一人称单数指示语对比分析——以英汉对照版《水浒传》第三回为语料[J], 赵帆
3.英汉语言使役概念表达的词汇化模式对比分析——以《小王子》的英汉译本为例[J], 施红梅
4.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语言对比分析——以英汉高频词与连接词为例 [J], 伍勇进;邓云华
5.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语言对比分析--以英汉高频词与连接词为例 [J], 伍勇进;邓云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汉语是一种复杂又丰富有趣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汉语语言的风格日趋多样化,尤其是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其本身的认知机制及应用特征却尚未被深度挖掘和研究,且动量词及动量短语被认为是语言的活性和发展的主要原动力,如何深入研究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功能和逻辑,已成为语言学习者所关注的焦点。
这里,我们首先来讨论动量词。
动量词是由虚词组成的,是一种具有“指示性”和“比较性”意义的词,是汉语中使用最多的词汇之一。
它所表示的动作、状态和趋势,可以是一个由实义动词和一组定语形成的动态动词短语,也可以由“连词+定语+动词”形式的动量短语组成,而动量短语则以动量性为主要特征,突出表达的是动量的变化趋势。
其次,我们来讨论动量短语。
动量短语是以动量概念为核心的语言词组,指的是一个短句中只有动量词,而没有其他内容的完整的句子,主要作用是用于形容一个过程中的动量变化,或者注意提醒对方某些动量变化的情况。
动量短语可以表示过程中动量变化的方向、容量、强度和渐变趋势等,其中渐变趋势尤为重要,可以提醒语言使用者注意动量变化的速度,有助于提高语言的准确性。
再次,我们来聚焦动量的应用特征。
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应用特征可以左右句子的语意,而句子的语意和其所表达的概念则有助于构建表达思想的框架,有别于其他词汇,动量词及动量短语偏重于表达小范围的概念变化和变化趋势,可以用于表达动量的增减、提升、下降、变化频率等细节,让汉语语义变得更加丰富,可以更精准地表达自身的意思。
此外,为了更好地探究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功能和应用特征,我们需要突破汉语传统的语言学习方式,把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纳入中文语言学习体系,加强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教学和研究,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认知能力,掌握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精确用法,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质量。
综上所述,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是一个重要的语言组成部分,它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深入研究其功能和应用特征依然非常必要。
《水浒传》中常用动量词探析

《水浒传》中常用动量词探析《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动量词,这些动量词的使用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语言表达,也反映了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
本文将对《水浒传》中常用的动量词进行探析。
一、动量词的分类在《水浒传》中,动量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专用动量词:如“次”、“回”、“场”等,这些动量词专门用于表示动作的次数或频率。
2. 借用动量词:如“刀”、“枪”、“棒”等,这些动量词是从名词借用而来,用于表示动作的工具或方式。
3. 通用动量词:如“一下”、“一顿”、“一番”等,这些动量词可以用于表示各种动作的次数或程度。
二、动量词的使用特点1. 动量词的使用具有灵活性:在《水浒传》中,动量词的使用非常灵活,可以根据语境和表达需要进行选择。
2. 动量词的使用具有形象性:在《水浒传》中,作者经常使用借用动量词来表示动作的工具或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形象性,能够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动作的力度和效果。
3. 动量词的使用具有情感色彩:在《水浒传》中,作者经常使用一些带有情感色彩的动量词,如“一顿”、“一番”等,这些动量词能够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和态度。
三、动量词的文化内涵1. 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在《水浒传》中,借用动量词的使用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如“刀”、“枪”、“棒”等动量词的使用,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武术文化和战争文化。
2. 反映了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在《水浒传》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动量词,这些动量词的使用反映了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如借用动量词的使用反映了作者对古代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熟悉。
《水浒传》中常用的动量词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语言表达,也反映了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
这些动量词的使用具有灵活性、形象性和情感色彩,能够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动作的力度和效果,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浅析动量词

• 而动词主要是表示有意识的或有心的动作行为的 动词,即由动作行为发出者能自由支配的动作行 为。 • 3、计时动量词 • 计时动量词区别于表时间的时间名词。主要有以 下几个区别:a 从意义上看,计时动量词是表示 时间单位的,如:年、天、小时、秒、刻、夜、 周、辈子、岁等;而时间名词表示时间这种抽象 事物的名称,是指某个特定的时间。如:今天、 明天、早晨、新年、周六等;b 从句法功能上看
• B、工具动量词 • 工具动量词即借用某些动作所凭借的工具名词。 如:刀、枪、笔、鞭子等。 • C、伴随动量词 • 伴随动量词借用表示某些动作所伴随产生的结果 名词。如:步、声、圈、程等。 • D、同形动量词 • 同形动量词即借用同形的动词。如:看、唱、敲、 摸、拍等。这类动量词和与之搭配的动词同形,
• 这样几个:次、回、趟、遍、顿、阵、场、番、 下、把等。专用动量词一般不仅表示动作或变化 的量,还包含某种词汇意义。 • 2、借用动量词 • 借用动量词,即从其他类的词借用而来表示动量 的一类词语,借用动量词包括四类: • A、器官动量词 • 器官动量词即借用表示人体的某些可以发出动作 的器官名词。如:眼、头、腿、手、口、巴掌等。
• “一场”。它应用的对象都能体现时间的始末,如: “下了一场透雨”,“他责备了我一场”等。 • 2、阵:计量延续一段时间的动作或运动。在具体 的使用中会有“阵子”“阵儿”等形式。它的语 义特征主要是两个:一是动作持续时间比较长, 体现一种“持续性”,但是表示的是一种模糊的 时间量;二是动作相对集中、急剧,体现一种“密 集性”。它主要适用的动词为: • a 自然界现象,如:下了一阵雨,落了一阵雪, 刮了一阵风 • b 声响,如:传来一阵笑语,响起一阵掌声,引 发一阵咳嗽
• 1、可与“顿”组合使用的动词主要有:表饮食、 斥责、打骂、劝说等的动词。如: • a 自己有间宽绰的屋子,又可以消消停停的吃三 顿饭。 • b 小偷被抓住了,大家狠狠地揍了他一顿。 • 2、可与“遍”组合使用的动词主要有:可以反复 进行的动作动词,具有周遍性特征,即具有“遍 指”的语义特征。如: • a 到屋中,他先数了数那几张票子;数了两三遍, 手心的汗把票子攥得发粘,总数不利落。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动作具有客观存在的生命性,可以丰富语言的表现力,把文章中的动作描写得更活泼,生动形象。
因此,动量词和动量短语在汉语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一、汉语动量词汉语动量词是动量词家族中最为重要的一类,也是汉语语法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般来说,汉语动量词可分为短动量词(如“跑”、“急”、“趴”、“骑”等)和长动量词(如“跑步”、“慌忙”、“趴在”、“骑马”等)两类。
(1)短动量词短动量词表示的是某种动作的一个瞬间的状态,或者抽象的动作,或者一种隐喻的暗示,对表达的语义效果更为直接,而且多面向性强,是构成汉语句子的重要部分。
例如:“他跑了起来”、“鸟儿急急地飞”、“那个小孩趴在桌上”、“冬天,我骑马穿过大雪纷飞的河边”等,这些句子都含有表示动作的短动量词,能够更加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文中所描述的动态景象。
(2)长动量词长动量词,是由词语交叠组合而成,它由动宾结构构成(如:动量词+宾语),表示的是一种完整的动作,主要是表达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形。
例如:“他跑步拉开了距离”、“鸟儿慌忙地飞走了”、“不小心,孩子趴在桌子上”、“冬天,我骑马穿过寒风凛凛的河边”等,这些句子中含有比较复杂的动作描写,比较复杂的表达,非常的生动形象。
二、汉语动量短语汉语动量短语,是由动量词或动量形容词、动词词组结合而成的一类短语,通常用来表达某动作的急促程度,以及动作的进展情况和结果,对文章的表现力有较强的补充作用。
例如:“只见他猛地冲进屋去”、“鸟儿急匆匆地飞走了”、“他屁颠屁颠地朝房间里跑去”、“毛驴缓缓地走在河边”等,这些句子中含有汉语动量短语,让文章更加具体地生动描绘出文章中的动作景象,从而使文章更有感染力,更具有表现力。
三、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处理(1)在汉语中,动量词和动量短语都是表述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文章中使用都能够把动作描写得更形象、生动,适当地使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让文章更具有表现力。
(2)在使用动量词和动量短语时,应该注意避免过多、过于生硬地使用,以免文章失去自然的灵动性。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汉语中的动量词和动量短语无疑是汉语能够自然、流畅地表达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的关键语言组成部分。
动量词和动量短语有着多层次的文化意义,包括视角、语义和功能等多重层面,它们可以帮助沟通者更好地表达其语言中的概念,从而达到高效有效地沟通和沟通的能力。
动量词作为一种语言概念中重要的表达方式,既可以用于状态表达,也可用于动态表达。
汉语中的动量词主要来源于“由宗应省”的老动量,其中的“宗”和“应省”分别指的是“宗教”和“政治”,其组成的动量词有“立”、“定”、“计”、“细”、“行”等。
在汉语中,动量词通常具有一种开启或制定行动、计划、细节等过程的能力,而动量短语则更多地体现了在时间、空间、方向上的变化。
此外,在汉语中,动量短语还可以表达一种更抽象的概念,尤其是当它们使用在某种动态的情景中时,动量短语可以借助某种特定的动词来表达一种更抽象的概念,从而强调出动态的特点。
在汉语中,动量词和动量短语具有多种语义,其中有行为表达、时间表达、空间表达和因果表达等,这些语义在中文中表现得极其重要,可以帮助沟通者更好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
此外,汉语中的动量词和动量短语还包括了一些显性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主要是一些描述性功能,比如它可以帮助沟通者表达他们想表达的内容,而隐性功能则主要体现在汉语的语言环境中,它可以表达一种某种更抽象的概念,甚至可以帮助沟通者表达其情绪。
汉语中的动量词和动量短语无疑是汉语在表达语言概念和表达情感方面的核心,因此它们极具重要性。
在研究动量词和动量短语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它们的视角、语义和功能外,还要更多地关注它们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和习俗,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汉语中的动量词和动量短语,从而更好地利用它们来提高汉语的沟通能力。
总而言之,动量词和动量短语是汉语中的重要语言概念,在研究它们的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它们的视角、语义和功能,并由此理解它们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和习俗,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它们来提高汉语的沟通能力。
浅谈《水浒传》中的动量词

浅谈《水浒传》中的动量词魏晋以后,汉语开始有了量词。
量词都是由其他词转变来的,这些词的本义与量词义存在某种联系,这些联系是建立在心里联想基础上的。
《水浒传》是一部侠义小说,动作描写细腻,因此动量词特别丰富,便于集中研究。
在《水浒传》中,大致出现了12个专用动量词,分析如下:【下】本义为表方位的“下面”和表高低的“低”;引申为名词“下级”和动词“下去”,再引申为抽象的“下(基层)去”。
打人、敲打东西,一般是从上向下动作,所以“下”变成动量词后用于“打”的计量单位。
当然“打”并不都是向下,说明它已经“范畴化”了。
《水浒传》中,“下”已成为专用动量词,共出现16次。
例如:(1)隐隐净鞭三下响,层层文武两班齐。
(1回)——甩鞭空打。
(2)“如门子纵容醉的僧人入寺,也吃十下。
”(4回)——用竹篦打。
(3)张清道:“这秃驴脑袋上着我一下石子!”(70回)——用石子打。
现代汉语动量词“下”,还进一步虚化为计量轻轻地敲打,如敲门;再进一步表示动作清晰的小动作,如眨眼、点头等。
【遍】本义为动词“走遍”,引申形容词“普遍”,作为动量词用,表示“完整、完全”的动作量。
《水浒传》中,“遍”共出现了70次。
例如:(4)那庄客便把跐了火锨的事说一遍。
(22回)——完整地说。
(5)临动身,也回了七八遍头,自摇摇摆摆踏着八字脚去了。
(24回)——西门庆回头看潘金莲,完整地回头。
(6)“在这里不回去时,我见一遍打你一遍,我见十遍打十遍。
”(30回)——武松打蒋门神,每次要打得“完整”。
(7)从头备细告诉了宋江一遍。
(32回)——完整地说。
现代汉语“遍”与《水浒传》中用法一样。
【顿】本义为顿首(以头叩地),顿首要一下一下地停顿,引申为“停顿”义,作为动量词,表示有间断的动作。
《水浒传》中,“顿”共出现了34次,大多是计算打、骂等动作的。
例如:(8)林冲拿住王伦,骂了一顿。
(19回)——不是骂一句。
(9)这厮是途中得病到这里,我看他面皮才好,且寄下他这顿杀威棒。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本文旨在探讨汉语中的动量词和动量短语,首先介绍两者的基本概念,接着分别深入研究它们的构成方式、表达方法等内容,最后补充其他相关的语言现象和文化背景。
本文的主题为“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
关键词包括动量词、动量短语、汉语语言、构成方式、表达方法、语言现象、文化背景等。
根据关键词和输入的信息,我们将重点分析汉语中的动量词和动量短语,探讨它们的特性和用法。
动量词是表示动作次数的词语,如“次、回、下”等。
这些词通常与动词结合使用,表示动作的次数。
动量词主要由数量词和动量短语组成。
数量词包括“一”、“两”、“三”等,表示动作的次数;动量短语则由动词和动量词组成,表明动作的方式和次数。
例如,“看一次”、“跑两圈”、“说三遍”等。
动量词在句子中通常位于动词后面,用来描述动作的次数。
例如:“他看了一场电影。
”其中,“次”是动量词,“看”是动词,“一场电影”是宾语。
动量词还可以与一些副词结合使用,如“又”、“再”、“也”等,表示动作的重复次数。
例如:“他看了又看。
”其中,“又”是副词,“看”是动词,“了”是助词。
动量短语是由动词和动量词组成的短语,它不仅表达了动作的方式和次数,还强调了动作的内容。
动量短语在句子中通常做谓语,后面接宾语。
例如:“他看了一场电影。
”其中,“看一场电影”是动量短语,“他”是主语。
动量短语还可以作为状语,修饰动词或整个句子。
例如:“他一连看了三场电影。
”其中,“一连看了三场电影”是动量短语,作为状语修饰动词“看”。
动量短语在汉语中非常常见,常常用于描述动作的次数和方式。
例如:“他去过一次北京。
”其中,“去过一次”是动量短语,表示动作“去”的次数为一次。
动量短语还可以用于强调动作的内容。
例如:“他喜欢吃苹果。
”其中,“吃苹果”是动量短语,强调了他喜欢吃的东西。
本文首先明确了研究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必要性,接着分别深入探讨了动量词和动量短语的构成方式、表达方法等内容,并分析了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词。 • 2、“回”表示动作的次数,也用于(能)反复出 现的动作,比“次”的口语色彩更浓。如“他家 我去过三回”、“这件事他问过我一回,我没告 诉他”、“一回生,两回熟”。“回”还可以作 名量词,用于“事情”。如“这是怎么一回事”、 “你们说的是一回事,别争了”。 • 主要差异性: • 有些前置词语只能与动量词“次”组合使用:
• 使用的数词就可以看出,如: • “这个问题昨天上午大家已经讨论了一番”。 • 这里不可以说“讨论了两番”,“讨论一番”既 有“一次”义,又比“一次”多了“费力”这一 语义,而且“讨论”是一个整体的动作,从“开 始到结束”称为“一番”,即使是中间有所中断, 仍然可以成为“一番”,而不会有“半番”的说 法。 • 2、差异: • 这两个词的差别,主要表现有褒贬倾向,“番” 表示话费较长时间或较多精力去做某件事,并尽 心
• 像:首、此、本、各、多、屡等。如: • a、在这本诗集中首次发现一首名叫《国际歌》的 诗。 • b、在本次比赛中她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 c、这学期他多次逃课。 • (二)“番”与“通” • 1、共性 • 之所以把这两个动量词放到一起,是因为都具有 “费力”这一语义特征,并且具有“持续”这一 语义。Biblioteka 二、具体分析几组动量词的用法
• (一)次、回 • 如果我们立足于数量结构的{+记事}和{+计时}语义 特征来看动量词,“次”和“回”是最为典型的 动量词,这两个动量词在使用上不受语体色彩的 制约。在与动词的选择上也比较自由,基本上可 以相互替代。 • 1、“次”表示动作的次数,一般用于(能)反复 出现的动作。如“这个问题我们讨论了三次”、 “这个电影他看了两次,都没看完”。“次”是 最常用的动量
• 这样几个:次、回、趟、遍、顿、阵、场、番、 下、把等。专用动量词一般不仅表示动作或变化 的量,还包含某种词汇意义。 • 2、借用动量词 • 借用动量词,即从其他类的词借用而来表示动量 的一类词语,借用动量词包括四类: • A、器官动量词 • 器官动量词即借用表示人体的某些可以发出动作 的器官名词。如:眼、头、腿、手、口、巴掌等。
• 第一,计时动量词不能单用,但是时间名词可以 单独作句子成分。如: • 1、今天是星期天。 • 2、明天早晨出发。 • 第二、计时动量词和其他动量词一样,可以与数 词组合构成数量短语,可以充当句子成分;而时 间名词不能直接和数词组合。如: • 3、她在北京住了一年。
• 4、欢欢喜喜过个年。 • 第三、计时动量词前排斥量词,而时间名词前面 可以加量词“个”。如: • 5、一个夏天。 • *6、一个年等于三百六十五天。 • 第四、单音的计时动量词和其他量词一样,能重 叠表示“每一”的意思,而时间名词不能重叠。 如: • 7、年年岁岁、分分秒秒、时时刻刻
• 定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完成的,所以在主观上表示 的量就要大。 • 这几个动量词只可以与数词“一”配合使用,即 在数词的选择上是不自由的。 • 有明显贬义倾向时,也可以选用动量词“气”。 并有不间断地、一口气完成的附加义,这时动词 以单音节为主,如: • 乱踩一气 乱唱一气 乱抄一气 • 瞎猜一气 瞎扯一气 瞎闹一气 • (四)顿、遍、趟
• *怪叫了一番
怪叫了一通 • *胡诌了一番 胡诌了一通 • *乱写了一番 乱写了一通 • 如果动词本身有明显的褒义倾向,有时也可以选 用“通”,这时就可能带上贬义倾向,如:“表 扬了一通”“安慰了一通”“赞美了一通”,似 乎这些动作都非真心实意的。
• (三)场、阵、气、下 • 这几个动量词具有“持续”这一义项,从与数词 的组合上就可以看出。 • 1、“场”主要计量言语、行为的次数。如: • a 他们不许他进去和他所爱的人诀别,甚至不许 他到她面前痛哭一场。 • b 不论经理怎样劝说,她还是一言不发,我真是 白白地陪坐了一场。 • 另外、“场”着重于事物发生的时间,事情经过 一次称为
• 而动词主要是表示有意识的或有心的动作行为的 动词,即由动作行为发出者能自由支配的动作行 为。 • 3、计时动量词 • 计时动量词区别于表时间的时间名词。主要有以 下几个区别:a 从意义上看,计时动量词是表示 时间单位的,如:年、天、小时、秒、刻、夜、 周、辈子、岁等;而时间名词表示时间这种抽象 事物的名称,是指某个特定的时间。如:今天、 明天、早晨、新年、周六等;b 从句法功能上看
• B、工具动量词 • 工具动量词即借用某些动作所凭借的工具名词。 如:刀、枪、笔、鞭子等。 • C、伴随动量词 • 伴随动量词借用表示某些动作所伴随产生的结果 名词。如:步、声、圈、程等。 • D、同形动量词 • 同形动量词即借用同形的动词。如:看、唱、敲、 摸、拍等。这类动量词和与之搭配的动词同形,
• *8、夏天夏天、星期天星期天 • 计时动量词表时段的计时,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 续性,任何动作进行或者动作完成以后转入状态, 都必然跟时间密切相关,因此,动作或状态都离 不开时间这一根本属性,“有量”动词可以根据 实际需要,自由地和计时动量词组合。如: • 9、玩了整整两天。 • 10、本期工程需要一年零三个月。 • “天”、“年”是计时动量词,而“月”为时间 名词。
• b 把虎妞的话从头至尾想了一遍,她觉得像掉在 一个陷阱里 • c 他的领带,一天要换三遍。 • 3、动量词“趟”,可与行走、趋向以及跟行走有 关的动词组合使用,计量一来一往走动或运行的 次数。如: • a 我去王先生家三趟,趟趟他家都没人。 • b 为免于打草惊蛇,区政府只让秘书带信给朱永 生,让他到区政府走一趟。 • 例a中“趟”就是表明表示“一来一回”,是“趟” 的本来的语义。例b中“趟”语义就比较虚了,表 示“一次”。
• 两个词语义相近,表示费时费力地去做某件事, 主要适用于言说动词,如“议论、汇报、介绍、 报告”,或者跟言语有关的动词,如“调查、研 究、表演、重复”。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要 求,一般中性词既可以带“番”,也可以带 “通”,如: • 研究了一番 研究了一通 • 争论了一番 争论了一通 • 打听了一番 打听了一通 • “持续”、“整体”的语义特征,这可以从与之 相配合
• “一场”。它应用的对象都能体现时间的始末,如: “下了一场透雨”,“他责备了我一场”等。 • 2、阵:计量延续一段时间的动作或运动。在具体 的使用中会有“阵子”“阵儿”等形式。它的语 义特征主要是两个:一是动作持续时间比较长, 体现一种“持续性”,但是表示的是一种模糊的 时间量;二是动作相对集中、急剧,体现一种“密 集性”。它主要适用的动词为: • a 自然界现象,如:下了一阵雨,落了一阵雪, 刮了一阵风 • b 声响,如:传来一阵笑语,响起一阵掌声,引 发一阵咳嗽
浅析动量词
组员:齐琛 王丽媛
一、简单介绍动量词
• 表示动作或变化次数的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现 代动量词分为专用动量词、借用动量词、计时动 量词三类。专用动量词,就是专门用来表示动作 行为的单位。借用动量词,就是借用其他的词来 表示动作的量的单位。计时动量词主要表示动作 行为持续或经历的时间。 • 1、专用动量词 • 我们认为专用动量词就是专门用于表示行为、动 作量的词,是相对于借用动量词而言的。主要有
• c 心理感受,如:心酸了一阵,痛苦了一阵,羡 慕了一阵 • 可以说“下了好几阵子雨”、“传来阵阵笑声”, 但是一般不说“下了三阵子雨”、“传来四阵笑 声”,这是因为“好几阵”、“阵阵”等表示的 是模糊量,我们只能约摸“一阵”是多长时间, 却很难明确其时间的持续是几分钟或是几个小时。 • 3、“气”、“下”比起“番”和“通”量上要小 一些。可以说“认真地争论了一通”,但是“认 真地争论了一下”就不合适了。因为“下”本身 就表示小量,而“争论”肯
• 尽力,力求完美,因而有褒义倾向。“通”虽然 也费时费力,但动作比较随便、凌乱,因而有贬 义倾向。当动词前面有褒贬义明显的状语时,在 选择动量词时差异就非常明显了。带褒义状语的, 如: • 深入地研究了一番 *深入地研究了一通 • 认真地争论了一番 *认真地争论了一通 • 郑重地解释了一番 *郑重地解释了一通 • 带贬义状语的,如: • *无精打采地研究了一番 无精打采地研究了一通
• 1、可与“顿”组合使用的动词主要有:表饮食、 斥责、打骂、劝说等的动词。如: • a 自己有间宽绰的屋子,又可以消消停停的吃三 顿饭。 • b 小偷被抓住了,大家狠狠地揍了他一顿。 • 2、可与“遍”组合使用的动词主要有:可以反复 进行的动作动词,具有周遍性特征,即具有“遍 指”的语义特征。如: • a 到屋中,他先数了数那几张票子;数了两三遍, 手心的汗把票子攥得发粘,总数不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