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词“回”“次”的差异及运用

合集下载

公文知识系列之三十五:词语辨析(3)

公文知识系列之三十五:词语辨析(3)
至于“凸显”这个词,意义是凸出显露,与“凸现”比,效果不同,程度不同。“凸显”行迹明显,事物轮廓分明,透明度大。
九、“10多万元”与“10万多元”
都是概数,但意义不一样。“10万多”表示数目比“10万”多一点,但一般不超过11万。“10多万”也表示数目超过10万,但超过的数目以“万”计,一般理解成11-20万之间。同样的道理,“多”也可以换成“余”字。
“入住”指普通的居住或者工作等个人行为的进入方式。如“居民入住新住宅小区”。
六、“渡”与“度”
“渡”的本义是“横过水面”,如“渡河、渡江”,也可引申为“由此到彼”,如“渡过难关、过渡时期”等。而“度”其中一个义项虽也是“由此到彼”、“过”的意思,但专指时间,如“度日、欢度春节、度假、虚度光阴”等。
七、“反映”与“反应”
有时还会碰到“翻一番半”的说法,这也是错误的。不能用“半番”来计量。
二、“精简”与“精减”
“精简”与“精减”都是动词,是一组近义词,虽然都含有减少的意思,但在用法上有所不同。
“简”,简化、使简单;“精简”,指经过调整,去掉多余的,留下必要的,比如“精简机构”“精简内容”“精简程序”等。“减”从总体或某个数量中去掉一部分;“精减”,指经过挑选,去掉或减少不必要的,比如“精减300名员工”。两个词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精简”侧重的是经过调整后,机构、内容等的简化,由原先的繁复、冗杂变得精干、精炼;“精减”侧重的是经挑选后数量的减少,而原先的架构、层级可能没有变动。
“反应”,常用的有两个义项:(1)有机体受到体外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如“化学反应、过敏反应”。(2)原子核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化, 如“热核反应”。(3)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 如“他的演说引起了听众不同的反应”。
“反映”,常用的有两个义项:(1)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如“这部小说反映了现实的生活和斗争”。(2)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如“反映情况、反映问题”。

外国学生最易搞错的汉语字

外国学生最易搞错的汉语字

外国学生最易搞错的汉语字外国学生最易搞错的汉语字导语: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外国学生会经常混淆一些字词的用法,下面是YJBYS店铺收集整理的外国学生最易搞错的汉语字,欢迎参考! 次 VS 遍“次”和“遍”都是动量词,学生容易混淆。

辨析(1)做事情从开头一直到最后做完,这样的一次叫“一遍”,如看一本书,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叫“看了一遍”,看一部电影,从开头看到结尾,叫“看了一遍”。

一般地,那些需要有头有尾,需要从头到尾做完的,用“遍”,如:①那个电影我看了三遍。

②请你再说一遍。

(2)“次”不要求“从头到尾做完”,只要是做了就是一次。

③这本书我看了三次,可是每次都没看完。

④上次你请客,这次我请,下次你再请吧。

⑤这是我第二次来中国。

都VS 全“都”和“全”有相同的译词“all”,但用法不同,学生容易混淆。

辨析(1)“都”是范围副词,表示集团的全部成员具有相同的属性。

如:①我们都是一年级学生②这几天都在下雨“全”是形容词,也可以这样用,表示范围。

不过“全”更为正式一些。

(2)“全”是形容词。

可以做定语,如“全家、全校、全国、全世界”,也可以做谓语、补语等。

如:③我们这儿的.家具很全,你随便挑选④这次去一定要买全了。

“都”不能这样用。

常常VS 往往辨析(1)“常常”用在动词前,表达在一段时间里多次发生同样的事情。

如:①来中国以后,我常常吃中国菜。

②他常常写汉字。

这种情况不能用“往往”当情况A发生,情况B一般也会发生的情形变成一种规律时,也可以用“常常”。

如:③人在非常高兴的时候,常常会跳起来。

④动物遇到危险的时候,常常感到不安。

这里的“常常”可以用“往往”替换。

(2)“往往”侧重于事情发生的规律性。

表示在某个时候或某种环境、情况下一般会发生某事,是一种规律。

如:⑤打雷以后往往会下大雨。

⑥参加面试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感到紧张。

“往往”不用于“在一段时间里多次做同样的事情”的情况,如:⑦最近他往往迟到。

⑧天气不好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迟到。

《水浒传》中常用动量词探析

《水浒传》中常用动量词探析

《水浒传》中常用动量词探析《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动量词,这些动量词的使用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语言表达,也反映了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

本文将对《水浒传》中常用的动量词进行探析。

一、动量词的分类在《水浒传》中,动量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专用动量词:如“次”、“回”、“场”等,这些动量词专门用于表示动作的次数或频率。

2. 借用动量词:如“刀”、“枪”、“棒”等,这些动量词是从名词借用而来,用于表示动作的工具或方式。

3. 通用动量词:如“一下”、“一顿”、“一番”等,这些动量词可以用于表示各种动作的次数或程度。

二、动量词的使用特点1. 动量词的使用具有灵活性:在《水浒传》中,动量词的使用非常灵活,可以根据语境和表达需要进行选择。

2. 动量词的使用具有形象性:在《水浒传》中,作者经常使用借用动量词来表示动作的工具或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形象性,能够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动作的力度和效果。

3. 动量词的使用具有情感色彩:在《水浒传》中,作者经常使用一些带有情感色彩的动量词,如“一顿”、“一番”等,这些动量词能够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和态度。

三、动量词的文化内涵1. 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在《水浒传》中,借用动量词的使用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如“刀”、“枪”、“棒”等动量词的使用,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武术文化和战争文化。

2. 反映了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在《水浒传》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动量词,这些动量词的使用反映了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如借用动量词的使用反映了作者对古代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熟悉。

《水浒传》中常用的动量词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语言表达,也反映了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

这些动量词的使用具有灵活性、形象性和情感色彩,能够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动作的力度和效果,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也论“回”与“次”

也论“回”与“次”

・阿Q 脱 下破 夹袄 来 ,翻检 了一回 ,不知 道 因为新 也
阿Q 正传 )
仝 国 斌 先 生 《 “回 ” 与 “ ” 》 一 文 ( 下 简 称 “ 论 次 以 仝 洗 呢 ,还 是 因 为粗 心 ,许 多 功 夫 ,只 捉 到 三 四 个 。 ( 鲁迅
・丁 医生 将 那 些 点 心仔 细 看 了一 回 ,摇 着 头 ,一 点也 不 其 实 , 以 上 用 例 正 好 反 映 了动 量 词 “ ”的 另 一 种 用 回 据 研 究 , 动 量 词 “ ” 自元 代 开始 就 产 生 了表 示 短 时 回 ( )丁 宁说 了一 回 ,分 明听 了半 日, 交付 与 价 钞 先伶 4 俐。 ( 高安道 【 涉调 ・ 遍 】《 匠说 谎 ) 般 哨 皮 例 ( )先 是 “ 宁说 了一 回 ”, 后 面接 着 说 “ 明听 4 丁 分
可 见 , 早 在 唐 宋 时期 , 动 量 词 “ ” “ ” 就 是 一 对 回 次
近 义 词 , 当 时它 们绝 大 部 分 的 称 量 对 象 都 是 重 合 的 , 而 并
二 、现 代 汉语 “ ” 与 “ 回 次”在 称 量对 象方 面 没有差 异
( )从仝 文 的 论证 来 看 : 一 仝 文将 “ ”与 “ ” 的 差 异 概 括 为 以下 几 点 ( 面 回 次 下
差 异 主要 体 现在 语 用 方 面 。
关键 词 : “ ” 回 “ 次” “ 差异 ”
《 州 大 学 学 报 》 ( 社 版 ) 2 0 年 第 3 发 表 了 郑 哲 07 期 文 ” ), 谈 到 现 代 汉 语 “ ” 与 “ ” 的 区 别 时 ,用 语 义 回 次 的 重 新 调 整 来 解 释 人 们 运 用 动 量 词 语 时 的主 观 取 向 , 认 为 过 程 ] [过 程 ] 对 立 , 二 者 的选 用 主 要 决 定 于人 们 表 达 与 一 的

动量词“番”“通”“气”的语义差异及其历时解释

动量词“番”“通”“气”的语义差异及其历时解释

词 、 词组合 成 “ +数 +量 ” 构 后 , 仅 可 以 表 动 动 结 不 示动作 的 动量 , 有 显 现 动 作 过 程 细 节 性 的功 效 。 还
在用法 上 , 三个 词 既 有 共性 也 有 个 性 。有 时候 三 这 者可 以互 换 , 例 ( ) 如 1 。有 时 则 不 行 , 例 ( ) 例 如 2、
() 3 和例 ( ) 本 文 所 用语 例 , 4( 除极 少 数 来 自互联 网 外, 其余 均取 自北 大 C L语 料库 ) C 。 ( ) 们 或 者 支 支吾 吾 地 感 到 难 堪 , 者 胡 乱 1他 或
地 编造 一番 。
时间或 较多 精力 去 从 事 某 件 事 , “ ” 但 番 强调 “ 心 尽 尽 力 , 求 完 美 ”, 褒 义 倾 向 ; 通 ” 调 “ 作 随 力 有 “ 强 动
义 特性 进行 重新 梳 理 和 比较 , 从 历 时 层 面 给予 一 并
一 ( ’ 把 该说 的话都 细 细预备 了一 通… … 2)
一 ( ): 该说 的话都 细 细预备 了一气 …… 2 I c 把
向” 并有不 间断 、 口气完成 的附加意义”3。邵 “ 一 【 J 先 生对 三者语 义 特性 的正 面 阐述 , 我 们 的研 究 以 给 很 大启 示 。但 语 料调 查 后 我 们 发 现 , 此论 述 仍 有 以
态 ( ea e i a o ) d t l s ut n 。因为 “ ” 通 ” 气 ” 跟 数 id t i 番 “ “ 在
在 对外 汉 语教 学 中 , 三 个词 的辨 析往 往 让 留 这
学 生感 到头疼 , 以把 握 。而 现 有 量词 词 典 也 只 是 难
把 三者进 行 同 义 互 释 , 用 别 的 量 词 如 “ ” 回” 或 次 “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本文旨在探讨汉语中的动量词和动量短语,首先介绍两者的基本概念,接着分别深入研究它们的构成方式、表达方法等内容,最后补充其他相关的语言现象和文化背景。

本文的主题为“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

关键词包括动量词、动量短语、汉语语言、构成方式、表达方法、语言现象、文化背景等。

根据关键词和输入的信息,我们将重点分析汉语中的动量词和动量短语,探讨它们的特性和用法。

动量词是表示动作次数的词语,如“次、回、下”等。

这些词通常与动词结合使用,表示动作的次数。

动量词主要由数量词和动量短语组成。

数量词包括“一”、“两”、“三”等,表示动作的次数;动量短语则由动词和动量词组成,表明动作的方式和次数。

例如,“看一次”、“跑两圈”、“说三遍”等。

动量词在句子中通常位于动词后面,用来描述动作的次数。

例如:“他看了一场电影。

”其中,“次”是动量词,“看”是动词,“一场电影”是宾语。

动量词还可以与一些副词结合使用,如“又”、“再”、“也”等,表示动作的重复次数。

例如:“他看了又看。

”其中,“又”是副词,“看”是动词,“了”是助词。

动量短语是由动词和动量词组成的短语,它不仅表达了动作的方式和次数,还强调了动作的内容。

动量短语在句子中通常做谓语,后面接宾语。

例如:“他看了一场电影。

”其中,“看一场电影”是动量短语,“他”是主语。

动量短语还可以作为状语,修饰动词或整个句子。

例如:“他一连看了三场电影。

”其中,“一连看了三场电影”是动量短语,作为状语修饰动词“看”。

动量短语在汉语中非常常见,常常用于描述动作的次数和方式。

例如:“他去过一次北京。

”其中,“去过一次”是动量短语,表示动作“去”的次数为一次。

动量短语还可以用于强调动作的内容。

例如:“他喜欢吃苹果。

”其中,“吃苹果”是动量短语,强调了他喜欢吃的东西。

本文首先明确了研究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必要性,接着分别深入探讨了动量词和动量短语的构成方式、表达方法等内容,并分析了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动量表示法

动量表示法

三、动量表示法动量词就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的词。

如:次、回、遍、趟、下(儿)、顿、番等。

古代汉语有两点不同:一是往往不用动量词,二是直接把数词放在动词之前。

汉语的动量词产生较晚,据考察,汉语的动量词,汉代以后才逐渐出现,宋代以后才逐渐增多。

古汉语中动量的表示,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一)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表示动量。

(数V)这是动量词产生之前,古汉语中最常见的动量表示方法。

从句子成份看,古代汉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动量的数词,是作为状语来修饰动词的。

例如:①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左传·宣公二年》②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论语·宪问》①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孟子·滕文公上》②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韩非子·五蠹》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三过”就是“三次路过”,“三战三北”就是“三次交战,三次败北”。

现代汉语动量的表示法,一般是把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放在动词的后面,比如“九合”,现代汉语则说“会合九次”(“九”在这里只表示多次,不是实数),不但用了动量词,而且词序也变动了。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成语还保留着这种用法,比如“千变万化”“百发百中”“一劳永逸”等等。

(二)不用动量词,只把数词放在“者”字短语之后,强调动作行为的数量。

(V者数)①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战国策·赵策》②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史记·项羽本纪》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三”即是“多次”之意,“二”即“两次”。

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数词前用“者”字,让它同前面的词语隔开,这样,“者”字前面的词语就充当了全句的主语,移到句尾的数词就上升为全句的谓语,自然就显得突出而重要了。

和现代汉语比较,“鲁仲连辞让者三”“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虽然可以译作“鲁仲连辞让了多次”、“把佩带的玉玦举起多次来向他示意”,但是语法结构是大不相同的。

从异文比较看动量词“过”与“遍”的历时演变

从异文比较看动量词“过”与“遍”的历时演变

从异文比较看动量词“过”与“遍”的历时演变摘要:《太平广记》征引《高僧传》的内容中,有将动量词“过”改为“遍”的用例。

“过”在南北朝时期为通用量词,用法较为完备,但至唐五代却用例剧减,渐趋式微。

量词“遍”虽在南北朝时期用例不多,尚未发展成熟,但在唐五代时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与称量往来次数的动量词“回”共同取代了“过”。

动量词“过”与“遍”属于历时替换关系。

关键词:过;遍;异文:历时演变中图分类号:H1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9)11-0079-04(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曾文斌汪维辉先生在《唐宋类书好改前代口语——以<世说新语>异文为例》一文中曾言:“类书所引的文字常常跟古籍的传世版本构成异文,是校订古书的一项重要资料,所以自段玉裁、王念孙以来,学者们多利用类书来考定古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不过类书引文未必都合乎原貌,这一点前辈学者多已指出。

”[1](P149)《太平广记》(以下简称“广记”)作为宋代四大类书之一,其在征引前代典籍之时,自然也会有所改动,从而与原典形成异文。

[2]而通过对这些异文的研究,我们往往能够窥探一些字词的历时演变情况。

例如,《广记》异僧部征引《高僧传》的内容中,有一处将《高僧传》中用以表次数的动量词“过”改换成了“遍”。

[3]据调查,《高僧传》中“过”凡4见,《广记》异僧部所引为其卷一的用例,即“故采女迎像置殿上,香汤洗数十过,烧香忏悔”。

[4]《广记》征引原典时的词语替换现象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是不是《高僧传》中表次数的动量词都用“过”,而《广记》则使用“遍”?《广记》其他部在征引前代典籍时是否也存在将动量词“过”改为“遍”的情况?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拟采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等方法,综合运用史书、笔记小说、文人诗歌、敦煌变文、禅宗语录等语料,对动量词“过”与“遍”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演变情况进行探讨与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量词“回”“次”的差异及其运用目录内容提要关键词一、现代汉语动量词“回”“次”的差异………………………………4页(一)搭配上的差异……………………………………………………4页(二)重叠方式的差异…………………………………………………4页(三)语用方面的差异…………………………………………………6页二、现代汉语动量词“回”“次”的运用………………………………6页(一)从语义出发,把握动量词“回”“次”的基本用法……………7页(二)从用法出发,把握两个动量词的基本句法格式………………7页(三)从二者的差异出发,分清“回”与“次”相异的用法………8页三、余论…………………………………………………………………8页参考文献…………………………………………………………………9页内容提要“回”与“次”作为现代汉语中语义最为单纯而且意义相近的两个动量词,通过对语料的考察可以发现,二者在搭配上,有些前置词语一般只能与动量词“次”组合使用,在修饰名词性词语时,在语义和适用对象方面皆存有一定差异;在重叠方式上,动量词“次”能以各种形式重叠使用,而“回”在重叠方式上一般受到某种限制;在语用方面,“次”远远超过了“回”的出现频率,并且“回”主要用于口语性较强的作品或场合中,“次”则没有这种局限。

在具体运用中,可以在把握其基本用法、基本句法格式的基础上,区分其相异的用法。

然而,由于“次”与“回”在语义上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太大区别,加之“回”有渐渐被“次”所替代的趋势,为了避免语言表达的累赘,在实际运用中,只须简明扼要地将它们的异同点区分开来就行,而无须深究。

关键词动量词;差异;运用“回”、“次”是现代汉语乃至近代汉语里最为常见的两个动量词,自元代开始二者就是一对近义词,到现代,二者差不多发展成了一对等义词:在语义上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区别。

但是在语言交际中,有时候又不能互换。

所以,如果不弄清二者之间的差异,就无法在语言实践中准确使用这一对近义动量词。

一、现代汉语动量词“回”“次”的差异“回”“次”是现代汉语中语义最为单纯的两个动量词,既不表达事件的具体特征,也不包含主观量的情态特征或时间量度特征,仅仅起着单纯计数的作用。

因此适用范围极为宽泛,能用于称量所有的有量动词。

根据对大约1.15亿字现代汉语语料的考察,发现动量词“回”“次”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搭配上的差异1.有些前置词语一般只能与动量词“次”组合使用:首、本、各、多、屡:(1)在这本诗集中首次发现一首名叫《国际歌》的诗。

(戴厚英《我的旅途》)。

(2)在本次比赛中他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3)一般的意见认为,在最初识记时,各次识记的分布应密些。

(方富熹《儿童的心理世界——论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4)这学期他多次逃课。

(5)他的脚步很轻,近乎于蹑手蹑脚,因而虽屡次摸至帐前但未惊动屋里人。

动量词“次”能与“首”“本”“各”“多”“屡”等词语组合使用表示动作行为的次数,但是动量词“回”却不能或很少能与它们组合使用。

这可能与动量词“回”口语性强这一特点有关。

以上组合,除“多次”外,其它组合形式皆主要见于书面语中,相同的意思在口语中一般地会换一种表达形式,如例(1)“首次发现”在口语中一般会说成“第一次(回)发现”,例(2)“本次比赛”口语中会说成“这次(回)比赛”,例(3)“各次识记”在口语中会说成“每(一)次(回)识记”,例(5)“屡次摸至帐前”在口语中会说成“好几次(回)摸至帐前”。

可见,二者在搭配使用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书面语中,口语中似乎没有这种区别。

2.修饰名词性词语时,二者有较大的差异。

动量词“回”“次”的主要功能是用于计量动作行为,不过,有时候也可以用于计量名词性的词语,用在名词性词语前作定语。

在这种用法中,二者在语义和适用对象方面都有差异。

次:计量可以重复出现的事情:一次机会 / 两次会议 / 三次事故 / 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了无数次胜利 / 几次失败他都没有灰心回:(1)计量事情:怎么一回事 / 有那么一回事 /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你们俩说的是两回事,不是一回事!(2)计量章回小说中的一章或书中的一个段落:《红楼梦》一共有一百二十回 / 《西游记》第二十回 / 今晚说了两回书修饰名词性词语时,二者的共同点是都可以计量事情,不同点一是语义侧重点不同。

“次”用于计量事情时侧重于表示事物出现的次数,而“回”则侧重于表示事情的段落,相当于“件”。

二是适用对象和组合方式不同。

“次”不能直接用于由独“事”字构成的词语前面,比如不能说“一次事”“那次事”;而“回”则相反,一般只能用于“事”字前,构成“回事”的形式。

三是“回”可以作章回小说或评书的一个单位,而“次”则没有这种用法。

(二)重叠方式的差异动量词的特点之一是能重叠使用。

动量词“回”“次”都能以“一AA”形式出现,如:他们一次次背着冬梅去医院,一点一点地积攒着钱。

(丁丁《一个日本遗孤和她中国的父母》)一次次的采访,其实就是一回回接触社会,熟悉人事并了解自己的过程。

(徐光春《走过长弄堂》)不过,动量词“一回回”出现的频率很低。

在现代汉语语料库里找到“一次次”的用例687处,而“一回回”的用例只有8处,其中有4处是与“一次次”在同一句中以对举形式出现的,有1处是指章回小说,另3处皆出现于诗歌语言的环境中,可见,“一回回”的使用主要是出于修辞效果的需要。

另外,“次”还可以大量地以数量结构重叠的形式使用,如:(1)学校领导逼着我一次一次检查。

(2)一次又一次的询问,伍惠珍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了。

(张清渝《跨越大海的爱》)(3)我曾经一次又一次地去看一部法国电影。

(潘虹《虹独语》)而“回”则较少或不能以这种形式出现。

通过在1.15亿字包括报纸、文摘、杂志、散文、小说、戏剧、应用文等各类体裁的现代汉语语料的考察中,仅仅找到“一回一回”的用例2处、“一回又一回”的用例3处,且未发现“一回又一回地(的)”的用例。

我们的语感也能证明这一点:如我们可以说“他一次又一次地问我借钱,我都烦死了”,却不大能说“他一回又一回地问我借钱”。

总之,动量词“次”能以各种形式重叠着使用,而动量词“回”除非是出于特殊的需求目的,一般都不能重叠着使用。

(三)语用方面的差异1.出现频率差异很大。

动量词“次”在现代汉语中的出现频率远远超过其它任何动量词。

据刘街生对近三千个专用动量词用例的统计考察,动量词“次”的出现频率占了40%,而“回”只占总用例的大约6%多一点。

2.使用语体方面,动量词“回”主要用于口语性较强的作品或场合中,动量词“次”则没有这种限制,各种场合都可以大量地使用。

通过对近15万字的法律、法规性文件作品的考察,未找到动量词“回”的一处用例,而动量词“次”则出现了201次。

再如政论性的作品《邓小平文选》,该书中动量词“次”共出现了近200次,而动量词“回”仅出现了不到10次,且全部用于修饰名词“事”,以“回事”的固定形式出现,没有一处用于计量动作行为的用例。

我们的语感也是这样:“次”既可大量用于书面语中,亦可在口语中大量使用;而“回”则一般用于口语中。

二、现代汉语动量词“回”“次”的运用根据对大量语料的考察,并结合一般人习惯性的语感,可以做出如下小结:除了与名词性词语组合使用的情况外,现代汉语中用动量词“回”的地方都可以换成动量词“次”,而用“次”的地方则不一定能换成动量词“回”。

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与某些词语的搭配、重叠及使用语境方面;在语义、适用对象、句法位置和功能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鉴于这种语言事实,动量词“回”“次”在具体运用中应当注意如下问题。

(一)从语义出发,把握动量词“回”“次”的基本用法表达的语义要求是准确选用动量词的首要依据,如果没有具体的语义要求,则同一种动作行为可选用不同的动量词来计量。

比如:“看了一()”,在没有具体语义要求的情况下,可以进入括号的动量词有“次”“回”“下”“遍”“场”“会”“番”“通”“年”“天”“分钟”等。

特殊的语义需求来自具体的语言环境,所以,正如“名量词的选用必须进入语境”一样,动量词的教学也必须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

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的具体要求,选用适当的动量词。

动量词“次”“回”在语义上都是单纯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所以如果具体语境需要单纯计量动作行为的次数时,就可选用动量词“回”或“次”。

(二)从用法出发,把握两个动量词的基本句法格式1.几乎所有的动量词都有两种基本的句法格式:其一,动词+数词+量词,如:看一次(回)/去一次(回)/找一次(回)/ 打一次(回)如果同一句中有宾语,宾语又有两种位置:(1)位于动量词后面,如:去了一次(回)北京 / 买一次(回)菜 / 捐一次(回)款(2)位于数量结构前面,如:看他一次(回)/ 打了他三次(回) / 捐款一次(回)现代汉语中,如果同一句中既有动量词又有宾语,除宾语是人称代词的情况外,动量词一般都位于动宾之间。

记住这个规律,动量词与宾语的位置先后问题就基本上解决了。

诸如“捐款一次(回)”之类的表达形式在现代汉语口语中比较少用,它是汉语文言用法在现代汉语中遗留下来的印记,而在语言实践中,更应注重普遍的现象和规律。

其二,数词+量词+动词,如:一次(回)也没去 / 头一次(回)访问日本一次(回)买了三本书现代汉语中,动量词以位于动词后面最为常见,故最重要的是掌握“动+数+量”的各种用法。

2.与其它动量词不同的是,“回”“次”还有表示时间的用法,基本格式是“有一次(回)”、“这(那)次(回)”,如:有一次,记者采访我,让我谈攻读博士学位的体会。

有一回在西湖边闲步,碰着一鱼挑,他兜卖混鱼。

(俞平伯《稚翠和她情人的故事》)这次我输惨了。

怎么样,这回该满意了吧?(宋学武《干草》)在这类用法中,动量词“次”“回”与数词(指代词)组成的动量结构更倾向于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

(三)从二者的差异出发,分清“回”与“次”相异的用法1.在某些词语的后面只能用“次”不能用“回”。

这些词语主要有“首”“本”“各”“多”“屡”等。

2.以重叠形式出现的一般是动量词“次”。

3.修饰名词性词语时,适用对象有些差异:“回”用于计量事情时,一般用于“一回事”格式中,如:怎么一回事/是这么一回事/没那回事;“次”则不能直接位于由独“事”字前,即不能构成“一次事”的形式。

4.在一些固定用语中,二者不能互换。

如“一回生,二回熟”,“七次量衣一次裁”等,这类表达形式是古代汉语直接流传下来的,其中的“回”“次”不能互换。

不过这类固定用法,可只记住几个比较常用的熟语即可,不用作过多的深究。

三、余论现代汉语中,动量词“回”“次”这对近义词的并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语言表达的累赘,按照语言经济性的原则,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有一个会退出语言交际的舞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