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仿生学的发展_第1-4节_
仿生学

1、1体温得测量方式及正常值生命指征得定义三种测量体温得方法:1、口测法2、肛测法3、腋测法体温正常变化范围体温异常发热程度1、1、2仿生学得起源1、2仿生学得诞生仿生学得定义就是1960年提出1、3仿生学与科技创新得关系仿生学就是科学与技术原始创新得不竭动力。
1、4、1仿生需求(一)仿生需求:1、健康需求2、军事需求3、发展需求4、精神需求5、兴趣需求1、4、2仿生模本(二)仿生模本:1、生物模本2、生活模本3、生境模本1、4、3仿生模拟(三)仿生模拟:1、形似模拟2、神似模拟1、4、4仿生制品(四)仿生制品:1、非生命得仿生制品2、生命零部件得仿生制品第二章从灵感到制造得创新过程——仿生学得研究方法2、1生物模本分析生物体→生物模型→数学模型→实物模型→技术装置问题提出→典型生物体分析→建立生物原型2、2仿生原理分析仿生原理分析: 形态、成分、生物电、分泌物、弹性与柔性、生物活性2、3实物模型建立实物模型建立: 1、建立数学模型:数理统计、有限元、试验优化、分形分维、灰度分析、层次分析、动态过程、模型分析建立实物模型:推土部件、铲装部件、耕作部件、储运部件建立实物模型:推土部件(推土铲、推土板) 铲装部件(挖斗、铲斗) 耕作部件(犁壁、深松铲) 储运部件(步行轮、气垫车、驼蹄轮胎、自卸车箱)第三章适者生存——军事仿生3、1、1仿生武器装备1军事仿生学研究方法(3阶段,3研究方法) 生物结构与兵器制造; 1、模仿生物得生物结构制造十八般武器:刀、戟、抓鞭与锏3、1、2仿生武器装备2飞机与鸟与昆虫蜻蜓可作长时间得悬停,苍蝇可以随意转变方向每根羽毛有专属得肌肉,鸟得喙就是中空得,鸟类全身设计都就是为了飞行奥拓利林塔尔:滑翔机之父莱特兄弟1903年:飞行一号信天翁;展翅比飞机震颤问题军用飞机:歼击机、轰炸机,无人机3、1、3仿生武器装备3潜艇与鱼与海兽下潜与上浮水母,乌贼,鱼最初就是在水柜里冲水戴维布什内尔:美国第一潜艇Tuetle(1776) 富尔顿(1801—法)鹦鹉螺号动力: 人力电动机—柴油/汽油发动机速度与动力利用效力海豚:外表皮层,乳突在真皮层, 40~48公里每小时,70~100公里每小时冲刺:13米每秒人工海豚皮战略导弹核潜艇:破冰上浮,发射导弹(美and俄) (参考鲸鱼)(鲸背效应) 新型核潜艇设计得生物原型:金枪鱼领导人物:安德森(1998年开始研发)长达一年观察,筛选了上千种鱼类后,锁定金枪鱼,2004年研发第一款,但失败,200?年该进,成功战胜三艘核潜艇,2006年报道无法收放自如20063、1、4仿生武器装备4赫赫有名得仿生导弹1945年第一枚,美国响尾蛇导弹:北美洲丛林得毒蛇,视力几乎为零,有红外追踪,定位与攻击0、001度,制导控制部(红外探测器)战斗部、动力部、尾翼飞鱼导弹:1970年研制,1978年投产,发射区:15米,战斗区2—5米,目标区:0、5米;海上杀手3、1、5仿生武器装备5夜视仪与动物得特异功能猫头鹰:夜行猎手,黑夜得可视度比人类高出一百多倍,因为瞳孔可放大大道2厘米还有眼睛不反射光线, 微光夜视仪:口径要尽可能大,吸收自然光线, 红外夜视仪:启发于响尾蛇, 发展趋势:微/小型夜视仪结语;源于生物,高于生物3、2军事仿生战略仿生战略;蜘蛛:阵地战,以守为攻积极防御,阵地内歼敌顽强得毅力,蜘蛛织网得精神鼓舞了美国独立战争华盛顿蜘蛛对气候敏感, 狡兔战略狡兔三窟,冯媛与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一) 义字,提名声,建宗庙蚕食战略:战国七雄争霸,合纵战略抗秦,秦闭关十五年,后蚕食六国,兼并诸侯,最远得楚国与燕国,最远最强大得齐国,春秋战国七雄争霸中蚕食战略得核心就是远交近攻挖洞战略:抗日战争地道战,虾蟆墩,冀中平原与华北平原犄角战略:解放战争,“互为犄角,逐鹿中原,机动歼敌”挺进大别山,抢渡黄河,形成品字形, 刺猬防御战略,日本军事学家提出,利用海军空军,进行防御3、3仿生进攻战术仿生进攻战术虎扑战术:老虎夜行性动物,擅长游泳,凶猛, 战术应用: 猛虎掏心, 战例:1976年11月2日,滑县战役,刘伯承狼群战术:狼就是十分凶暴残忍狡猾得动物,群体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发明,潜艇一线排开,7个月击中商船很多鼹鼠战术:鼹鼠善于挖洞, 战例;1916年,英德战争孙子兵法中根据鸷鸟得战术特点,提出势险与节短得战术思想。
仿生学

电源
仿生农药
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 对害虫、病菌、杂草、线虫、鼠类等有害生物 进行防治
六.整体仿生
智能机器人 蛇形机器人
谢谢大家
一些动物利用日月星辰导航,也有些动物利 用海流、海水成分、地磁场、重力场等进行 导航,为研制通讯设备和新型导航仪器提供 启迪
千里迁徙
三.拟态仿生
坦克的迷彩着装
四.力学仿生
生物与造船 生物与飞机
生物与建筑 鲨鱼皮与泳衣 广泛应用在农业装备中
生物与造船--体形的模仿
生物与飞机
建筑与仿生
蛋壳、乌龟壳和贝壳等都有弯曲的表面, 这种“薄壳结构”的表面虽然很薄,但 曲度均匀,非常耐压。壳体在外力作用 下,内力都沿着整个表面扩散和分布
仿生学
仿生学的概念
仿生学(Bionics)
模仿生物系统的原理以建造技术系 统,或者使人造技术系统具有生物系统 特征或类似特征的科学
仿生学的研究方法
生物体
生物模型
数学模型
技术模型
技术装置
仿生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提供模型和在此基 础上进行模拟。其程序大致可分为: (1) 对生物体的某种结构与功能进行仔细研究, 合理简化,提出一个生物模型; (2)将生物原型进行数学分析,使其内在的联系 抽象化,并且用数字语言把生物模型翻译成具 有一般意义的数字模型; (3)采用电子的、化学的、机械的手段,根据数 学模型制造出可以进行工程实验的实物模型。
.动物的天然导航
蛇的红外探测
颊窝
颊窝是一个红外感
受器,对周围温度 变化极为敏感,能 感受0.001℃的温度 变化。这类蛇能在 夜间准确判断周围 恒温动物的位置
仿生学

仿生学(Bionics)是模仿生物的特殊本领的一门科学。
仿生学是生物学、数学和工程技术学互相渗透而结合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
第一届仿生学会议为仿生学确定了一个有趣而形象的标志:一个巨大的积分符号,把解剖刀和电烙铁“积分”在一起。
这个符号的含义不仅显示出仿生学的组成,而且也概括表达了仿生学的研究途径。
仿生学的任务就是要研究生物系统的优异能力及产生的原理,并把它模式化,然后应用这些原理去设计和制造新的技术设备。
仿生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就是提出模型,进行模拟。
其研究程序大致有以下三个阶段:首先是对生物原型的研究。
根据生产实际提出的具体课题,将研究所得的生物资料予以简化,吸收对技术要求有益的内容,取消与生产技术要求无关的因素,得到一个生物模型;第二阶段是将生物模型提供的资料进行数学分析,并使其内在的联系抽象化,用数学的语言把生物模型“翻译”成具有一定意义的数学模型;最后数学模型制造出可在工程技术上进行实验的实物模型。
当然在生物的模拟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的仿生,更重要的是在仿生中有创新。
苍蝇为人类做出了的伟大的贡献。
令人讨厌的苍蝇,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仿生学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苍蝇是声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秽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
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远在几千米外的气味也能嗅到。
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它靠什么来充当嗅觉的呢? 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
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通,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
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送往大脑。
大脑根据不同气味物质所产生的神经电脉冲的不同,就可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
因此,苍蝇的触角像是一台灵敏的气体分析仪。
仿生学家由此得到启发,根据苍蝇嗅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仿制成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
这种仪器的“探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
就是把非常纤细的微电极插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信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分析器一经发现气味物质的信号,便能发出警报。
仿生原理与创新设计PPT课件

受壁虎启发而发明 的 LEMUR 机 器 人 正 紧贴在空间站的外 壁上
吸附机构不同:
真空吸盘、磁铁等。
斑绒壁虎的足部结构
壁虎抗地心引力的抓握秘诀在于脚趾上成排的 微小刚毛。这些刚毛可以依靠粘性的范德华力依 附在任何表面,范德华力只在微观尺度上发挥作 用。
这种吸附方式的优势在于可逆地强力抓握, 而且不需要使用任何粘合剂。近年来,工程师们 已经成功地使用硅胶模拟出类似的刚毛结构,从 而推动了各式各样壁虎皮肤模拟技术的出现。
仿生机械手的机构一般为开链 机构,由若干构件组成。
5
F 6n kpk n-构件数,k-运动副数,Pk-运动副约束数 k 1
第17页/共42页
第二节 仿生机械手
pI 0, pI1 1, pIII 2, pIV 6, pV 11,
人手臂示意图 a)人体上肢骨骼 b)人体上肢骨骼机构图 1-肩关节 2-肱骨 3-肘关节 4-尺骨、桡骨 5-腕关节 6-拇指骨 7-腕骨 8-掌骨 9-指骨
稳定、速度慢
小跑相:三足着地与二足着地交替进行
稳定、速度中等
跑相:三足着地、二足着地、单足着地、无足着地交 替进行
不稳定、速度快
前腿
后腿
第29页/共42页
三、多足步行仿生机器人
四足步行相:三足着地,四足的交替运动顺序 小跑相:三足着地与二足着地交替进行 跑相:三足着地、二足着地、单足着地、无足着地交替进行。
仔 细 观 察 马
跑连 相续
奔 跑 时 腿 部 状 态。
第30页/共42页
第四节 爬行与仿生机构的设计
一、仿生爬行机器人机构
1、爬壁机器人 1)足-掌机构
为了使仿生爬行机器人具有近似于爬行动物的运动特性,爬壁机器人对足 -掌机构都有特殊的要求。
《眼睛与仿生学》

14
对各类眼睛的 研究及启示
精选2021版课件
15
• 眼睛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感觉器官,每天我 们通过眼睛可以看到这个世界上的万物,甚至 通过眼睛来感受万物的变化。所以久而久之, 我们就认为,在大脑中出现的一切,都是通过 眼睛一点不漏的看进去的。就好像一部照相机。
• 那么实际上,人眼并不是把投射到视网膜上的 图像一点不漏地传给大脑,而是先对图像进行 信息加工。(选取我们需要的信息)这是人眼 不同于照相机的特殊功能。
47
课文总结
从仿生学的诞生、发展,到现在短短几十年的时 间内,它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可观。仿生学的问世开 辟了独特的技术发展道路,也就是向生物界索取蓝图 的道路,它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显示了极强的生 命力。这篇文章是介绍仿生学这门新兴科学的说明文, 为了说明这门新兴科学,作者运用了举例和比较交错 运用,以及分析与综合的说明方法,具体,生动的生 活实例加上本文准确、严密、简明的语言把深奥难懂 的科学道理表达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由几十至几万个独立小眼构成的眼 睛,叫做“复眼”。
(3)、具有偏振现象的光叫做偏振光。
精选2021版课件
45
3、列数据。
• 在说明由于受到视野和视敏度的限制,在 高空飞行的飞行员单凭肉眼很难发现和识
别地面目标时,也采用下列数据的方法:
“例如飞行员在六千米高空作水平飞行时,
飞行员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
十公里狭窄范围内的地面。即使在这个区
域里,对比较大的目标也不是总能准确无
误地发现和识别的。”这段话是在举实例
之中,兼用了列数据的方法。
精选2021版课件
46
4、分析与综合。
• 课文(1~3)段综合说明眼睛的重要作用、基 本功能以及仿生学意义;(4~14)段则是分 析说明眼睛的仿生学意义,先把眼睛分成“单
仿生学发展过程的分析

An ls o h v ll ay ̄ ft eDe eomm  ̄ Pr ge so o is o rs Bin c f
UUF .n ( eamet f i cec,S ̄c l om l oee S ̄ ri, nn46o ) u1 i D pr n Lf Si e h q N r a lg , h qu Hea 7o0 t o e n u Cl
学家维纳( . i e) N We r出版了《 n 控制论》 一书 , 对这一学科的思
想和概念等作 了 比较全面 的论 述 。维纳 着重指 出, 控制论 是 研 究机器和生 物体 中控 制与 通信 的科 学 。科 学研 究 和生 产 实践 完全证实 了生 物和 机器 在许 多 问题上 的共 同之处 。而
Ab ta t J1 eerh o e bo isi otnti cec n o ain alo e ewod.I h ril u eeo me tp r d fbo c src I ersac n t inc si r ns in ein v t l v rt r 1 h mp a o h n te at e f rd v lp n ei so in s ̄ la c o o i u mg b d ig。k ̄a= u dn lig,s e gh n ad no el w r e iwe t n te n ld r ee rve d.T e i otn o tiuin o inc orsac da a d ren ffslre in vt n w s r l h mp r tc nrb t fbo ist eerh ie n n a so e c c n oai a a o u o p itd o t hc ma ea pid i l i lsi f u efru p ee e td rsac eut one u ,w ih yb p l n alf d n utr o n rcd ne eerh rsl e e s.
仿生学

仿生学与中国近代潜艇工业的发展仿生学是一门涵盖生物电子学、生物传感器、生物仿真材料、生物物理学、生物电机和生物大分子的自装配等的一门交叉学科。
主要是指模仿生物建造技术装置的科学,它是在上世纪中期才出现的一门新的边缘科学。
仿生学一词是1960年由美国斯蒂尔根据拉丁文“bios(生命方式的意思)”和字尾“nlc(…具有……的性质‟的意思)”构成的。
仿生学(bionices)一词是在具有生命之意的希腊语言bion 上,加上有工程技术涵义的ices而组成的词语。
大约从1960年才开始使用。
生物具有的功能迄今比任何人工制造的机械都优越得多,仿生学就是要在工程上实现并有效地应用生物功能的一门学科。
例如关于信息接受(感觉功能)、信息传递(神经功能)、自动控制系统等,这种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在机械设计方面给了很大启发。
同时仿生学也被认为是与控制论有密切关系的一门学科,而控制论主要是将生命现象和机械原理加以比较,进行研究和解释的一门学科。
仿生学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并将这些原理移植于工程技术之中,发明性能优越的仪器、装置和机器,创造新技术。
从仿生学的诞生、发展,到现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它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可观。
仿生学的问世开辟了独特的技术发展道路,也就是向生物界索取蓝图的道路,它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
潜艇,这个海战中的新劲敌,初出茅庐就大显神威,并且逐步在海军兵力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积极研制和大量使用潜水艇,进行海上封锁、水下袭击、布设水雷和隐蔽侦察等,取得了丰硕战果。
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潜艇就先后击沉英美运输舰船约5000艘,计2300万吨,大型水面舰艇129艘。
美国潜艇人员虽然只占它所有参战人员的1.6%,但它的潜艇击沉敌方的舰船却占美国击沉敌方舰船总数的55%。
潜艇的发展为就能带军事事业做出来相当大的贡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为使舰艇在水下隐蔽航行而制造出潜水艇。
仿生学(2)

智能机器人
生物计算机
第一代是示教再现型机器人, 机器人有部分电脑化控制能力, 但最后的决策仍然是人类。 第二代是感觉机器人,人类 指派任务以后,机器人有足够 自动化机器人从月球土壤中提取气体 的智慧完成工作,不必实时指 导。 第三代是智能机器人,机器 人几乎不必由人类控制
蛇形机器人
侧向运动时,蛇身体只有几个点接触地面,为了减
结构仿生是通过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动物系统 的优异结构和功能特征,并有选择性的在设 计过程中借鉴和应用这些结构原理和特征。 力学仿生是研究并模仿生物体大体结构与精 细结构的静力学性质,以及生物体各组成部 分在体内相对运动和生物体在环境中运动的 动力学性质。
建筑与仿生
蛋壳、乌龟壳和贝壳等都有弯曲的表面,这 种“薄壳结构”的表面虽然很薄,但曲度均 匀,非常耐压。壳体在外力作用下,内力都 沿着整个表面扩散和分布。
智能材料
定义
指模仿生物系统中同时具有感知和驱 动双重功能的材料,又称机敏材料。 感知、反馈和响应是智能材料的三大要素。
仿生和智能材料
智能材料有哪些?
如变色玻璃、形状记忆合金、增韧氧 化锆陶瓷、正温度系数热敏陶瓷、陶瓷变 阻器以及合成弹性多肽等
正在研究的智能材料和系统
•能自诊断断裂的飞机机翼 •控制湍流和噪声的机械蒙皮 •人工肌肉和皮肤 •定向投药等
萤火虫与人工冷光
萤火虫发光过程中几乎不产生 热,发出的光是“冷光”,它 几乎能将化学能百分之百地转 变为可见光,而一只普通白炽 灯泡会把98%的能源变成热量 浪费掉。 通过对萤火虫发光器的研究, 分离出了荧光素和荧光素酶, 弄清了萤火虫发光的奥秘;发 明了既省电又明亮的日光灯和 冷光源,广泛地应用于怕热、 怕磁等工农业生产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与技术创新的动力与源泉
技术的目的在于满足需求和市场的竞争。 其动力与源泉来自: 源于人们实践经验累积与创造欲望; 源于科学发现引发的技术创新,创造的新工艺、新方法、新产品、
新体系; 源于对自然界生物结构、功能、行为以及相互作用的学习与模
仿; 源于需求与市场竞争的推动。
1999)
建立在荷叶表面的自清洁表面
仿生学的前沿
仿生学的前沿也伴随着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而 发展;
仿生学有无止境的前沿!
仿生学未来
1、近四十亿年进化,“物竞天择”的生物世界是技术创 新不可替代、取之不竭的知识宝库和学习泉源;
2、仿生科学有无止境的前沿,正向着微观、系统、智能、 精细、洁净方向发展;
人类进化只有五百万年的历史, 而生命进化已经历了近四十亿年的历史。
谢谢各位!
蜂群
功 能
物理:机械、力、声、电、磁、(脱附、减阻、耐磨、降噪) 化学:物化(自洁)、防腐、节能 自适应:自繁殖、自生长、自学习、自修复 生物学:新陈代谢、光合作用、固氮
荷叶自洁外墙漆
牛的新陈代谢
植物的光合作用
(3)创造人工制品:
创造性地设计与
开发仿生技术 制造仿生产品 营造仿生系统 建造仿生工程
基于蜘蛛喷丝头的挤出技术
蜘蛛丝的理化性质与蚕丝相比,具有 非常明显的优势,在力学强度方面,蜘蛛丝 纤维与强度最高的碳纤维及高强纤维等强度 相接近,但它的韧性明显优于高强纤维。
Self-cleaning surface bas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otus leaf.(Barthlott & Neinhuis
过程 行为 功能 其它
形体(形状、构形)
人造的物体:(刻、画、照、摄、录…)、象形文字
雕刻
体表:流线形
绘画
象形文字
Hale Waihona Puke 剑鱼海豚 形态(形貌)
人造花朵:艺术、塑、刻、雕…
人造盆景
人造刻花
表面形态:非光滑、纹理
雕塑
结 构 几何:欧氏几何(平面、立体、1,2,3维)、非欧几 何(拓扑、分形、统计) 物理:异相耦合、同相结构
基于昆虫飞行的飞行机制
微型飞行器由于其体积小,有很好的 隐蔽性和机动性,最适于在室内或野外小 范围内进行侦察;也可以攻击载人飞行器 及其它目标。将MFI用于气象数据收集、 环境研究等方面,可大大减少费用。
Extrusion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spinneret of the spider(Knight & Vollrath 1999)
近代几个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仿生学成果
Drag reduction based on dermal riblets on shark skin.(Bechet et al. 1997)
基于鲨鱼真皮肋间肌的减阻
鲨鱼皮表面形态
仿鲨鱼皮泳装
Tough ceramics based on mother-of-pearl.(Jackson et al 1997)
工业时代 人们模仿植物和动物结构,创造 新的建筑结构; 模仿鸟的飞翔发明飞机; 模仿人与动物发明机器人; 模仿海豚发明潜艇……
观察——灵感——模仿
仿生学的发展
信息时代 模仿人的运算发明计算机; 模仿生物的信息传感……
分析——启示——设计
仿生学的发展
知识时代 人们模仿生命的微观结构与功能;
模仿生命的遗传与发育; 模仿人脑的认知; 模仿生命的协同进化;
奇异的仿生学
刘燕 教授
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 吉林大学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奇异的仿生学 前言
第一章 从模仿到创造 ——仿生学的发展
第一节 仿生学的起源
远古时代 人类处于农牧(渔)时代,人类
的祖先模仿蜘蛛网编网捕鱼;受果实 和瓢虫滚动的启发发明轮子……
生存——自卫——竞争
仿生学的发展
一般认为,1960年全美召开的第一届仿生学讨论会 是仿生学诞生的标志。
仿生学标志
仿生学的定义
仿生学可以定义为: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性状、原理、 行为以及相互作用,从而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工作 原理和系统构成的技术科学。
仿生学需要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信息科学、脑与认知科 学、工程技术、数学与力学以及系统科学的交叉。
仿生学的应用可涉及所有技术领域和大多数应用领域。
仿生学的含义
仿生学广义的理解是:仿生学这门学科研究生物系统各种各样 的特征(包括物质、能量、信息等),作为模拟对象逐步改善现代 技术设备并创造新的工艺技术。 仿生学狭义的理解是:仿生学是研究生物接收、传递、加工信 息的方法及其机制。作为模拟对象,设计各种各样自控机的科学。
……………
模仿——制造——创新
第二节 仿生学的诞生
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模仿生物创造出来的新仪器、新设 备也日益增多。例如:雷达、响尾蛇导弹、电子计算机等。
生物学、物理学、生物化学、控制论工程等学科相互关 联、相互渗透,使仿生学上升到新的层次。
仿生学的定义
仿生学一词最早是在1960年由美国人斯蒂尔取自拉丁 文“bios”(生命方式)和词尾“nic”(具有……性质 的)合成的,他认为:仿生学是研究模仿生物系统方式, 或是以具有生物系统特征的方式,或是以类似于生物系统 方式的系统科学。
基于珍珠母的硬质陶瓷
在结构仿生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是软 体动物的贝壳珍珠层层状结构的仿生。 海洋贝类是由绝大部分的碳酸钙和极少 量的有机质 (一般少于5%)所构成的有 机—无机复合材料,贝壳珍珠层的硬度 是普通文石的2倍,韧性是后者的1000 倍。
Flight mechanisms based on insect flight.(Ellington 1999)
材 料 组成(成分)、组织、结构(宏观、介观、微观)
过 程
短:反应(快速)、动作(体育、武术)
食虫草
跳高
长:生长(向日葵)
武术
向日葵
生物进化
地球进化
行 为
多类:a.摄食、躲避、防护;b.社会、个体; c.信息、交流
主要以运动:有位移运动、无位移运动
鱼鹰捕食
海豹躲在浮游生物群中
广义理解—模拟生物(自然)创造人工制品
(1)生 物: 动物(150多万种)、植物(40多万种)、微 生物 (10万种) 个体、组、群 整体、部分;组织、器官、系统
有利 (2)模 拟: 有益 于人类需求的,对人类社会有好处的
有用 范围:静、动
层次:点、线、面、体、组、群
形 体(形状、构形) 形 态(形貌) 结构 材料
狭义理解—模拟生物制造人工技术制品
创新地设计与制造仿生技术产品:用人工使原材料成为 可供使用的物品。
第三节 仿生学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创新的动力与源泉
科学:反映现实世界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研究的动力与源泉来自于:
求知欲、好奇心(事实); 事物变化规律的探索(规则); 新方法、新工具与新问题。
学习自然,运用规律——发明与创造
科学与技术创新的动力与源泉
科学与技术固然性质与目标不同,但它们仍有共同 和相关之处:
都源于人的创新欲望; 都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和学习; 科学与技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都受到社会需求、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的制约和推动。
人的创造欲是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自然和社会 是我们认知和创新服务的对象,也是我们学习的最好老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