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石漠化人文成因

合集下载

土地石漠化的原因

土地石漠化的原因

土地石漠化的原因土地石漠化是指土地表层的土壤因为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而失去肥力、水分和植被覆盖,最终形成石质或石漠化地表的现象。

土地石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土地石漠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气候变化是导致土地石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升高,降水不均衡,干旱和高温天气频繁发生。

干旱条件下,土壤中的水分蒸发速度加快,导致土壤干燥,植被减少,土地易于石化。

过度人类活动也是土地石漠化的重要原因。

过度的伐木、过度的放牧、过度的农业耕种等人类活动破坏了土地的生态平衡,破坏了植被覆盖,导致土壤流失和石漠化。

此外,过度的工业开发和城市化进程也加剧了土地石漠化的程度。

第三,自然因素也是导致土地石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导致土地表层的石化现象。

此外,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会导致土地石漠化的发生。

第四,土地管理不善是土地石漠化的重要原因。

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和管理不当,例如过度开垦、过度灌溉、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都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水分流失,土地石漠化加剧。

针对土地石漠化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防止和治理。

首先,加强土地保护意识,提高人们对土地的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加强土地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和规划,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使用土地资源。

此外,加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通过植树造林、草地恢复等措施,增加土地的植被覆盖,防止土地石漠化的进一步扩展。

另外,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通过修建沟渠、建设防护林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

此外,加强科学研究,深入探索土地石漠化的成因和治理方法,为土地石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石漠化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其原因涉及气候变化、人类活动、自然因素等多个方面。

为了防止和治理土地石漠化,我们需要加强土地保护意识,加强土地管理,加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强科学研究,全面推动土地石漠化防治工作的开展。

石漠化成因及治理对策

石漠化成因及治理对策

㊀2017年11月J o u r n a l o fG r e e n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第22期收稿日期:2017G09G20作者简介:马建祖(1965 ),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石漠化监测及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石漠化成因及治理对策马建祖(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昆明分院,云南昆明650200)摘要:指出了石漠化问题已经成为云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云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亟需采取有效的生态治理措施,改善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阐述了石漠化的概念及危害,针对石漠化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如何进行石漠化治理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能够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石漠化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关键词:石漠化;成因;措施;生态环境中图分类号:S 181.3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674G9944(2017)22G0096G021㊀引言石质荒漠化,简称 石漠化 ,指的是在热带㊁亚热带以及岩溶发育过盛的自然背景下,由于人为活动导致地表植被受到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衰退,基岩裸露或砾石堆积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也是荒漠化的重要形式之一.石漠化现象在我国云南省分布较多,当地水土流失,耕地少,绿化植被覆盖面积小,涵养水土能力低下,生态环境恶劣.自2005年起,全省就专门针对石漠化问题采取生物治理㊁工程治理以及农业技术治理等综合治理措施,有效抑制了石漠化现象的发展,提高了植被覆盖率,改善了当地环境.但石漠化治理仍是生态治理的一大顽疾,还需建立长效治理机制.2㊀石漠化问题的成因分析近年来,为了追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对森林㊁草原等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在此情况下,石漠化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亟待解决.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石漠化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只能任其发展.实则不然,石漠化问题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特别是当前经济高度发展,这类因素也日益增多.实质上,造成石漠化问题的因素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类是自然因素,另一类是人为因素,以下就这两种因素展开详尽论述.2.1㊀自然因素石漠化地区的地质环境状况是导致石漠化现象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即自然因素是导致石漠化现象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在我国云南地区,很多都是岩溶地貌,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往往很容易出现石漠化现象,这类地区往往含有十分丰富的碳酸盐岩,它们容易淋溶,形成土壤的速度较慢,为石漠化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加上岩溶地貌所在的地区,山高坡陡,温度适宜,降雨充沛且集中,为石漠化现象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溶蚀条件,这是石漠化现象的主要成因.2.2㊀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也是导致石漠化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具体来说,第一,樵采过度.通常,岩溶地貌所在的地区大多位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程度较低,可用的农村能源种类稀少,群众生活所用的能源主要依靠砍伐林木维持,尤其是在那些缺煤少电的地区,能源种类极其单一,这就容易导致樵采过度,造成对当地森林植被的严重破坏.第二,耕作方式不合理.岩溶地区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通畅,外界先进的耕作方式无法传进来,使得这里的居民采用的是陡坡耕作㊁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没有采取有效的水保措施,而当地降水又极其充沛且集中,导致土壤被雨水冲蚀,造成石漠化现象的产生.第三,开垦过度.岩溶地区大多耕地面积较小,为了增加粮食产品,当地群众只能采用毁林毁草的方式开展使耕地面积增大,加上水保措施缺乏,土壤流失现象严重,表面植被和土壤均被雨水冲走,使得底部石头露出.第四,滥砍滥伐.长期以来当地群众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远远超过森林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导致森林资源破坏严重,促进了石漠化的形成.3㊀加强石漠化治理的有效措施3.1㊀提高对石漠化治理的重视程度目前,石漠化现象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有必要不断提高对石漠化治理的重视程度.对于林业部门而言,应将石漠化治理摆在突出位置,并努力落实石漠化治理措施,对于石漠化治理中的问题,应及时处理解决.首先,在开展石漠化治理工作前,应有全局观念,事先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强化辖区内的调度管理.其次,在实际防治过程中,除了运用一些先进的石漠化治理理念外,还应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地区的石漠化防治经验和教训,并注重与当地实际情况的有机结合,确保石漠化治理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再次,在治沙理念方面,应始终坚持生态治理理念,在做好石漠化治理工作的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修复,保护生态环境,并灵活运用各种生态手段提高石漠化治理的成效.69㊀马建祖:石漠化成因及治理对策自然与生态3.2㊀强化石漠化治理宣传要想深入落实石漠化治理工作,就必须不断强化石漠化治理宣传工作.一方面,应当针对森林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做好石漠化治理宣传工作,让其意识到石漠化治理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使其自身管理与责任意识得以增强,这对石漠化治理工作的落实是极其重要的.另一方面,应当做好对周边群众的宣传工作,因为基层群众是推进石漠化治理工作的生力军,宣传到位能够让其了解石漠化治理工作事关其切身利益,是为子孙后代谋福祉的重要项目,只有做好了石漠化治理工作,才能更好地保护森林和草原资源,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状况.这也就意味着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以石漠化治理为主题的宣传活动,通过拉横幅㊁发传单㊁做讲座等形式,以及电视㊁广播和网络媒体等宣传渠道,让森林管理人员和基层群众明白石漠化治理工作的迫切性,增强群众保护森林和相关植被的意识,尽可能地避免因森林和植被被破坏而引起的石漠化现象.3.3㊀加大对石漠化治理的资金投入石漠化治理事业的发展,往往需要足够的资金维持,这就需要在治理石漠化的过程中,加强资金筹集,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完善的资金投入模式,加快完善与石漠化治理有关的金融扶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机制,在积极争取国家或省级专项财政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做好对企业或个人的引导工作,让更多的社会资金能够投入到石漠化防治事业中去,积极推行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使各生态工程投资的标准得到有效提高,有效保证了石漠化防治资金的投入水平,使石漠化治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同时,还应注重水利㊁移民和扶贫等生态资金的有机整合,不断扩大防护林体系覆盖范围,建设森林生态廊道,从而更好地涵养水土㊁护坡护岸,提高石漠化治理成效.3.4㊀加强林业产权改革,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首先,应当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切实维护好广大林农的权益,进一步提高群众爱林㊁护林和造林的积极性,使森林资源得到更好经营与保护,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其次,完善各级领导防治石漠化目标责任机制,将石漠化防治目标层层下达到各县各乡,并建立健全相关考核奖惩机制,确保奖优罚劣,奖惩分明.同时,在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过程中,对石漠化防治进行充分考虑,促进部门相互协调与合作,确保石漠化防治责任得以充分落实.再者,强化石漠化治理科技支撑,拓宽治理范围,并专门针对«水土保持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做好普法教育宣传工作,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增强民众生态意识.最后,设立石漠化监测机构,重视监测队伍建设与培养,并配备相关设施设备,为石漠化监测工作的开展提高组织保障.此外,还应建立健全石漠化防治效益监测评价体系,专门就石漠化防治成效进行客观评价,以便于政府目标责任考核.3.5㊀不断加强植树造林建设通过加强植树造林建设,能够增大森林植被覆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是一种治理石漠化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应当合理选择树种,由林业相关部门负责统一采购,尽量选择耐旱性强㊁需水量少㊁成活率高的树种,比如说川滇桤木㊁车桑子以及藏柏等.如果石漠化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可以选择一些富有当地特色的经济果木,建设生态经济型树林,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其次,做好壮苗的培育工作.苗木选购工作完成后,一定要交由造林经验丰富的造林队伍实施造林作业,林业站应及时提供相应地技术指导.苗木质量的好坏会影响苗木的成活率,这就需要必须严格苗木质量把关,合理调整种植密度,施足基肥,适时追肥,确保苗木生长养分充足,平时加强病虫害预防,保证苗木成活率.最后,加强整地造林.由于石墨化土质的特殊性,导致正常土质状况下的种植技术变得不再适用了,那么在整地造林过程中,就必须采用非常规的方法,既不能炼山,又能对原有植被造成破坏,只能保留.必须控制好种植密度,如果密度过大,会造成对原生植被的破坏,也会导致树木生长养分不足,而密度过小将直接影响造林效果,无法有效改善石漠化.一般地,1h m2种植树木在900~1000株之间,并根据种植区域实际进行合理调整,选择恰当的种植时机,促进树木成活率提升.4㊀结语如今石漠化问题已经发展成为极其严重的环境问题,对石漠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对造成石漠化现象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努力改善自然环境,避免人为破坏,这就需要提高对石漠化治理的重视程度,加强石漠化防治宣传与引导,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保障资金投入力度,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遗余力地做好植树造林工作,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改善当地气候及生态环境,旨在从源头上控制住石漠化现象.参考文献:[1]阳文良.浅析石漠化危害及治理措施[J].中国林业产业,2016(2).[2]李春梅,李春玲,杨岚,等.浅谈文山州石漠化的现状及其治理措施[J].中国林业产业,2017(3).[3]罗彩霞.浅析隆林各族自治县石漠化治理措施[J].中国林业产业,2016(5).[4]劳㊀荣,张如松.浅谈岩溶石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措施[J].生物技术世界,2015(6):221.[5]袁㊀冲.浅谈林业在石漠化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J].农家科技旬刊,2016(6).79。

罗甸县岩溶地区石漠化成因及危害

罗甸县岩溶地区石漠化成因及危害

罗甸县岩溶地区石漠化成因及危害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喀斯特变化及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和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岩石大面积裸露,地表土层流失殆尽,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呈现无土、无水、无林,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一石漠化成因:根据罗甸县石漠化现状,其形成的成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类:(一)自然因素:罗甸县碳酸盐岩层出露面积占全县面积的56.5%,碳酸盐岩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母质基础,抗蚀能力弱,在碳酸盐岩分布区的土层厚度多在0.5m 以下,极易形成石漠化。

罗甸县处在珠江流域十分重要的生态区位,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地形复杂,地面破碎。

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呈阶梯式下降,边缘地带为环形山地,似“撮箕口”朝南地形。

境内山峦起伏,沟河纵横,地形以山地为主。

正是由于这种山高坡陡的地形地貌,极易形成水土流失造成石漠化。

在罗甸县北部、东北部、西北部的喀斯特地区,土被不连续,土层浅薄、石砾含量较高,土质贫瘠,土石间存在着明显的软硬界面,土石粘着力差,遇到暴雨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发生水土流失后极易形成无土可流失的石漠化。

年降雨量为1100-1200mm之间,每年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6%,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容易产生较大的地表径流,冲刷地表,侵蚀土壤,形成水土流失造成石漠化。

罗甸县喀斯特山区植被覆率低,喀斯特土壤失去了植被保护后,地表水下渗很快产生径流,使得松散土层被地表径流所侵蚀,土壤流失后,母岩出露,形成石漠化。

(二)人为因素罗甸县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由于受地理、交通等条件限制,文化素质较低,思想相对落后,社会经济薄弱。

受外界影响较小,生产生活当中重视短期利益,而忽视了中长期利益,以牺牲环境利益以求眼前利益,陡坡开荒,顺坡载种,石山放牧,砍伐林木作燃料,偷砍滥伐林木,乱采乱挖矿、铲地皮、烧火土、常常引起火燃山的现象还时常发生,导致大量林草植被毁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壤侵蚀严重,石漠化发生发展。

毕节地区石漠化成因及防治途径_罗林

毕节地区石漠化成因及防治途径_罗林

毕节地区石漠化成因及防治途径罗 林(毕节地区水土保持办公室,贵州毕节551700)[关键词]岩溶山区;石漠化;防治途径;毕节地区[摘 要]毕节地区土地石漠化的不断加剧和贫困落后互为因果,在岩溶山区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通过对该地区石漠化成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与石漠化严重程度有显著的非线性多元回归相关性的是6°~25°缓坡地所占比例、岩溶区农业人口密度和降雨侵蚀力等因素。

根据这一分析结果和成因作用机理以及石漠化危害,结合已开展过的石漠化防治工作经验,提出了预防岩溶山区生态的进一步恶化、因地制宜地实施坡改梯工程、恢复重建生态经济型林灌草植物群落、以生态农业促进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实行生态移民、减轻土地的人口负荷等石漠化防治途径。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0941(2006)06-0015-03 石漠化是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环境下,地表受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干扰和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呈现类似荒漠化现象的土地退化,是岩溶地区生态恶化的顶级形态。

石漠化的加剧,不断吞噬着滇黔桂连片岩溶地区的大量土地。

作为这一岩溶地区腹心地带和长江、珠江上游的毕节地区,土地石漠化的不断加剧和贫困落后互为因果,在岩溶山区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探索毕节地区的石漠化成因及防治途径,对滇黔桂连片贫困岩溶山区的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1 石漠化成因分析1.1 成因的相关性分析毕节地区辖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威宁、赫章等8县市,地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海拔457~2900m,总土地面积26853k m2,其中山地、丘陵占93%。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850~1444 mm,平均径流系数为0.47。

在长期内、外营力作用下,形成的岩溶发育区土地面积为19693k m2,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7313%[1]。

土地石漠化的原因以及措施

土地石漠化的原因以及措施

土地石漠化的原因以及措施
一、土地石漠化的原因
1.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

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

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2.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
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

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过程。

二、土地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1、半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调整不利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地安排农业、林业、牧业的比重;
②封育沙漠化的弃耕地和退化草场,使植被恢复;
③采取分区轮作或轮收,限制载畜量;
④采用植物固沙为主、工程措施固沙为辅的固沙方法。

2、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以内陆河流流域作为生态单元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分配上中下
游用水比例;
②以绿洲为中心,建立绿洲外围封沙育草带、绿洲边缘乔木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与绿洲内部的窄林带、小网格的护田林网相结合的防护林系;
③对绿洲边缘的流动沙丘,采取在沙丘表面设置沙障与障内栽植固沙植物相结合的防护体系;
④在防治沙害基础上,采取改良土壤等措施。

案例--石漠化的成因及治理

案例--石漠化的成因及治理

案例6: 石漠化的成因及其治理—-以贵州省为例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首要的生态问题,也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三大生态问题之一。

严重的土地石漠化,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致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安全.本案例拟以贵州省为例,通过对石漠化成因与治理的学习,进一步理解石漠化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影响及其治理措施等问题。

【探索】土壤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目前粮食等农产品还相对充裕,但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不容忽视。

耕地面积以每年5.3×105hm2速度递减,而人口却以每年1600万人的速度递增,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断下降.土壤作为满足人类享有充足的食物和清洁环境的重要物质基础,对解决人口与粮食、资源与环境矛盾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据21世纪初调查显示,我国土地退化面积已达1。

5~1.8×105km2,因干旱、冻土、洪涝、风沙、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导致我国的中、低产田占总耕地面积的65%。

石漠化作为土地退化的一种典型,分布范围相对集中,影响巨大。

轻度地石漠化可使水土流失、植被减少、土壤肥力下降,重度的石漠化将使地表的基岩裸露、致使被破坏的土地难以恢复。

可见治理石漠化对保护土地安全至关重要!思考:1、你是怎样理解石漠化概念的?2、你知道为什么会形成石漠化现象吗?什么是石漠化?石漠化就是石质荒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特别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我国的石漠化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以西南地区为主,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等省份。

土地石漠化成因与防治

土地石漠化成因与防治

土地石漠化成因与防治土地石漠化是一种生态环境现象,是大量农村土地受到破坏,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的结果。

土地石漠化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我国西南地区,在许多维护了生态环境的国家和地区都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下文将从土地石漠化的成因以及防治措施来探讨这一生态环境问题。

一、成因1. 地形因素大部分土地石漠化发生在丘陵山区,这些地区一般的地形都比较陡峭,土层较薄,而且下雨量大,雨水流失很快。

如果这些地区种植的作物生长不良,它们就会不能约束水土流失。

这样就会导致漫山遍野的石头被带到田地上,形成土地石漠化。

2. 农业过度开发传统的农业方法农药、化肥和农业机械等对土地剥夺,使得农地失去天然的滋润保护层,导致水柿滑坡,然后形成土地石漠化。

此外,长期的种植同一种作物,也会使得土壤中的养分浓度不断增长,土壤过度耗竭,最后导致土地石漠化。

3. 自然资源过度开采煤矿开采、采石场和建设工程都会导致土地石漠化。

这几种活动会采走山上的植被,导致山体侵蚀,土层流失,最终形成乱石堆。

4. 过度的抽取地下水一些农民抽取地下水来农耕,但这样会导致地下水位降低,自然保护层丧失,最终导致土地石漠化。

现代农业种植技术中,如滴灌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显著地减少地下水过度开采现象。

二、防治措施1. 抓紧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最主要的防治手段,只有修复好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植被,才能保持水源培土。

为此,应广泛开展造林、种草、种树等环境修复,增加土壤保持力和土壤肥力,缓解土地石漠化。

2. 推广种植技术一方面可以科学种植,科学管理,使得土壤蓄水量增加,挽救或预防一些荒漠化和石漠化现象;另一方面,种植树木和地被植物的干扰能显著地减缓水流,侵蚀及停止土地石漠化发生。

3. 精准施肥,强化耕作科学施肥,使得苗圃生长茁壮,同时增加土壤植物保护层的含量;耕作的时候积极控制土壤流失,强化保护层的功能。

4. 推广生态畜牧生态畜牧的优势在于可以协调农业奖励和生态保护,同时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水保护层的抵抗力。

地理试题石漠化成因

地理试题石漠化成因

地理试题石漠化成因
石漠化是指在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或特殊地质条件下,土壤中逐渐逐渐暴露出大量石头,丧失了原有的植被覆盖和土壤质量的一种现象。

石漠化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气候因素:石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的降水量非常有限,很容易导致土壤中的水分蒸发,使土壤变得干燥。

长期的严重干旱会破坏植被覆盖,进而导致土壤侵蚀和石漠化。

2. 人类活动:人类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和过度砍伐树木,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和原有的植被覆盖,暴露出大量的石头。

特别是过度放牧,牲畜过多会过度踩踏土壤,破坏了土壤的结构和水分的保持能力,导致土壤贫瘠化和石漠化。

3. 地质因素:某些地质条件也会导致石漠化的发生。

例如存在大量的石头和岩层,土壤薄、贫瘠,根系难以扎根等。

4. 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指地表水在地表径流或河道冲刷的过程中,将土壤颗粒溶解、冲刷掉而流失出去。

水土流失加重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石头暴露出来。

综上所述,石漠化的成因主要是气候因素、人类活动、地质因素和水土流失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