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锈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小麦锈病是由锈菌侵入小麦植株引起的一种病害,分为条锈病和黑锈病两种。
其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病原菌侵入:小麦锈病的主要病原菌为锈菌,通过风、雨水和人工传播进入小麦植株内部,引发病害的发生。
2. 天气条件:小麦锈病多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下更易发生,尤其是在小麦生育期间,温度在15°C-20°C之间,湿度较高时,锈病的发生率会大大增加。
3. 麦田管理不善:缺施肥、浇水不当、不及时清除麦田杂草等因素都会影响小麦的抗病能力,为小麦锈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针对小麦锈病的防治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锈病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是预防小麦锈病的首要措施。
抗病品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的发生,并减少病原菌对小麦的传播。
2. 合理施肥:科学施肥可以提高小麦的养分状况,增强其抗病能力。
特别是供应充足的氮、磷、钾等元素,可有效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性。
3. 清除杂草: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可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和传播途径,减轻病害的发生。
4. 合理灌溉:避免过量灌溉和在湿度高的时候灌溉,尽量减少小麦叶面湿度,以减少锈病的发生。
5. 喷洒药剂:发病初期,可使用有效的防治药剂进行喷洒,及时控制病情的扩散。
选择适量、使用期限内有效的药剂,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进行施用,以保证防治效果。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病原菌的侵入、天气条件和麦田管理不善等因素。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可以通过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清除杂草、合理灌溉等措施来防治小麦锈病。
在病情发现早期及时喷洒药剂也是防治该病的重要一环。
小麦锈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

小麦锈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小麦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常见于温暖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严重威胁农民的小麦产量和品质。
针对小麦锈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小麦锈病的发生特点1. 季节性:小麦锈病主要发生在小麦生长期的春季和夏季,特别是气温适宜,湿度较高时易发病。
2. 土壤条件:小麦锈病多发生在酸性土壤、土质较重的田地,这种土壤有利于锈菌的繁殖和生长。
3. 小麦品种:不同的小麦品种对小麦锈病的抗性有所差异,通常抗病性较差的品种更容易受到锈菌的侵袭。
4. 病菌源头:小麦锈病主要的病菌源头是来自前一季的麦田残留物,这些残留物里包含了大量的锈菌,容易传染给新一季的小麦。
二、小麦锈病的防治措施1. 种植抗病小麦:在选择小麦品种的时候,要优先考虑那些具有较强抗病性的品种,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率。
2. 合理施肥:正确使用化肥,加强对小麦的施肥管理,使小麦生长健康,提高其抗病能力,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率。
3. 农业生态治理:采取农业生态治理方法,包括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和农家肥料,合理制定施肥计划等,可以有效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4. 清除病菌源头:在农业生产中,要及时清理麦田残留物和枯草落叶等病源,以免影响新一季小麦的生长。
5. 病害防治药剂:在小麦长势稳定后,可以采用定期喷药的方法进行病害防治,防治药剂要选择效果好、安全无毒的药剂。
6. 科学防治:针对不同的病害,要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加强病害的监测和研究,及时进行病害防治,保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三、小麦锈病的预警和监测小麦锈病的防治,除了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外,还要进行预警和监测。
一旦发现小麦锈病的病例,就应立即采取应对措施。
同时,要加强对小麦病害的预警和监测,提前发现和处理小麦锈病,预防和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以保障小麦生产和农民的生计。
总之,小麦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给小麦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为了有效地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科学防治措施,并及时进行预警和监测,从而保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小麦锈病是小麦上一种重要的、广泛分布的真菌病害,由锈菌引起。
小麦锈病的发生与各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病原菌的存在、气候条件、寄主易感性和人为因素等。
在防治小麦锈病时,可以采取多种综合措施,包括合理种植、病原菌检测、化学药剂和生物防治等。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病原菌的存在:小麦锈病的病原菌主要为锈菌,包括条锈菌、褐锈菌和白锈菌等。
这些病原菌可以通过种子、秸秆和感病植株等方式长时间存活并传播。
在田间种植小麦时,如果种子或秸秆中含有病原菌,则有可能引发小麦锈病的发生。
2.气候条件:小麦锈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容易发生,特别是春季和夏季的高温潮湿天气是锈病的主要流行期。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病原菌的繁殖速度加快,感染小麦的几率增加。
3.寄主易感性:小麦品种的抗性差异也是导致小麦锈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抗锈病基因缺失或不完整的小麦品种容易受到病原菌的感染,从而发生锈病。
4.人为因素:不合理的种植措施和管理不善也会增加小麦锈病的发生几率。
连作小麦、密植、迟播、不合理的灌溉和施肥等都会增加小麦锈病的发生风险。
针对以上原因,可以采取以下防治策略来控制小麦锈病的发生:1.合理种植:选择抗性好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通过优化农艺措施,如合理密度、合理施肥和适时浇水等,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2.病原菌检测:在种子保存和使用过程中,进行必要的病原菌检测,及时发现携带病原菌的种子,并进行处理或淘汰,防止病原菌传播。
3.化学药剂防治:在小麦生长期间,可以使用相应的农药进行防治。
多菌灵、融雪灵等化学药剂可以喷洒在叶面上进行防治,有效控制小麦锈病的发生。
4.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对小麦锈病进行生物防治,如利用寄生真菌或寄生线虫等生物防治剂,有效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
小麦锈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防治策略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通过合理的种植措施和适时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小麦锈病的发生,减少经济损失,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小麦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1 锈 主 要 为 害 小麦 叶 片 , 为 害 叶 鞘 , 秆 和 穗 部 。夏 . 条 也 茎
孢 子 堆 积 较 小 , 黄 色 , 小 至 长椭 圆 形 , 叶 脉 排 成 纵 行 , 鲜 狭 沿
虚 线 状 , 斑 四周 不 翻 起 。 苗 叶 片上 不成 行 排 列 , 以侵 入 病 幼 而
三 种 锈 病 中以 秆锈 减 产 最 大 , 条锈 次 之 , 锈 最 小 。 病 损 失 叶 发 率 还 因 品 种 抗 性 。 候 和栽 培条 件 不 同而 异 。 气
一
重 。 外 , 麦 抵抗 锈 病 的能 力 差 异很 大 , 因 地 区条 件 和病 此 小 常
菌 生 理 小 种 的 不 同 而 有所 改变
、
发 病 症 状
菌 传 染 , 发 病 早 晚 和 程 度 因地 区而 异 。越 夏 地 区和 邻 近 越 其
夏 地 区 的早 播冬 麦麦 苗 发 病 最早 最 重 。距 越 夏 地 区越 远 . 播 期 越 迟 , 苗 发 病 越 迟 越 轻 。 着 气温 下 降 , 菌进 入 越 冬 阶 秋 随 病
少 夏孢 子堆 大 , 深褐 色或 咖 啡 色 , 椭 圆形 至 长 方 形 , 个 长 单
高 寒地 区 的 晚熟 春小 麦 和 自生 麦 苗 。 3叶 锈 病 。 叶锈 病 对 温 度 的适 应 范 围较 广 。 以在 很 多 . 可 地 方 越 冬 和 越 夏 。夏 季 在 自生 麦 苗 上 繁 殖 的 叶 锈 菌 。 为 当 成 地 秋 苗发 病 的菌 源 。 冬 季 暖 和 的地 区 , 冬 率较 高 。 麦返 在 越 小 青 后 , 遇 合适 的 温度 和雨 量 , 引起 叶 锈 病 在 本 地 流 行 。 如 便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在小麦种植和生长过程中,常常会遭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其中小麦锈病是最为常见也最为严重的一种病害。
小麦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备受关注与重视。
本文将就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作一详细的剖析,希望对广大农民朋友在种植小麦时有所帮助。
一、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1. 生物因素小麦锈病的主要病原菌有小麦条锈菌、小麦矮锈菌和小麦叶锈菌三种。
这三种锈菌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繁殖,会导致小麦产生不同类型的锈病。
在高温多湿的气候下,小麦条锈病容易大面积暴发,给小麦生长带来严重危害。
2. 土壤因素土壤中的养分和土壤湿度也会影响小麦锈病的发生。
土壤缺乏氮、磷、钾等元素会使小麦的抗病能力下降,容易受到锈病的侵害;土壤过于潮湿也会增加小麦锈病的发生概率。
3. 气候因素气候是小麦锈病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温度和湿度是锈病菌繁殖和传播的重要条件。
在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下,锈病菌易大量产生,并迅速扩散,从而导致小麦锈病大面积暴发。
二、小麦锈病的防治策略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锈病的小麦品种是预防小麦锈病的首要措施。
目前市面上已经推出了多种抗锈病的小麦新品种,具有良好的抗性和适应性,农民朋友在种植小麦时可以选择这些抗病品种,有效减少锈病发生的可能性。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也是预防小麦锈病的重要措施。
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及时补充氮、磷、钾等养分,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特别是在小麦苗期和拔节期,要适量增施氮肥和磷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3. 加强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也是预防小麦锈病的重要措施。
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和秸秆,保持小麦田地的通风透光性,减少病原菌的滋生繁殖环境。
及时翻耕和灭虫灭鼠,减少病害的传播源和介体,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4. 合理轮作合理轮作是预防小麦锈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谷类和豆类的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结构,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滋生和传播。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小麦锈病是由小麦锈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
它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质量,给小麦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地控制小麦锈病的发生,我们需要深刻了解它的发生原因,以及相应的防治策略。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气候因素:小麦锈菌是一种寄生性病菌,其发生与气温、湿度和降水等气候条件有关。
高温多湿的环境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因此这样的条件下小麦锈病易发作。
2. 防控措施不力: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草地间作和连作的种植方式增加了小麦锈病的发生风险。
种植抗病性差的小麦品种,缺乏合理的病害防控措施也是导致小麦锈病发生的原因之一。
为了有效地防治小麦锈病,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防治策略:1. 选用抗病性好的小麦品种:选用具有抗锈病基因的小麦品种是预防小麦锈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育种选育抗锈病品种,可大大减少病害的发生。
2. 合理的田间管理:及时清理农田中的枯叶和病害部分,减少病菌在田间的蔓延。
合理的田间灌溉和排水,保持田地通风透气,减少病菌的生存环境,有助于减轻小麦锈病的发生。
3. 轮作和间作:合理的轮作和间作是控制小麦锈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在小麦种植田间轮作种植豆类、玉米等作物,可以减少小麦锈病菌在土壤中的积累,减少病害的发生。
4. 病害监测和防治:定期进行田间病害监测,及时发现小麦锈病的早期病斑,采取相应的病害防治措施,比如喷洒合适的杀菌剂,控制病害的蔓延。
5. 科学施肥:合理施肥,提高小麦的养分供应,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注意施肥的时间和方法,避免浸泡营养液造成病菌的传播。
小麦锈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种植方式和病害防控措施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选用抗病性好的品种、合理的田间管理、轮作和间作、病害监测和科学施肥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小麦锈病的发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小麦锈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小麦锈病的发生给农民带来了不小的损失,因此对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进行深入探究,对保障小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小麦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小麦锈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麦锈病发病的主要条件为温度在15-20°C之间,湿度在85%以上。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锈菌繁殖迅速,对小麦造成危害。
2. 土壤条件土壤条件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抗病能力有一定影响。
土壤肥力差、排水不良、土壤密度大等条件会导致小麦生长状况不佳,从而降低了小麦的抗病能力,容易感染锈菌。
3. 种植结构小麦连作会使小麦品种中传染性孢子过早产生,这样就为锈病病原菌的生长提供了条件,从而导致小麦锈病的大面积发生。
4. 缺乏病害防治措施缺乏病害防治措施也是导致小麦锈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一些农民缺乏对小麦锈病的了解,没有采取相应的病害防治措施,导致锈病在小麦上大面积发生。
二、小麦锈病的防治策略对小麦锈病的防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种植抗病品种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选择抗锈病的小麦品种是非常关键的。
在品种的选择上,应该选择那些对锈病有一定抗性的品种,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施用适量的氮肥、磷肥和钾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
3. 合理轮作秸秆还田和合理轮作可以有效地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通过适时收割秸秆,有效清除病原,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4. 加强田间管理小麦种植过程中,要加强农田的管理,保持土壤肥力,保持良好的田间通风消毒,以减少病原的传播,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
5. 进行病害防治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应该根据小麦锈病的不同生长时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是一种由锈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小麦的叶片、茎秆和穗部。
以下是关于小麦锈病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的剖析。
1. 发生原因:
(1) 水分的过多或过少:如果土壤过湿,将会导致锈菌的繁殖和传播;如果土壤过干,将会减弱小麦的抗病能力,容易受到锈菌的侵染。
(2) 空气湿度高:在空气湿度较高的情况下,锈菌的孢子易于形成和传播,从而导致小麦被侵染。
(3) 缺乏养分:小麦缺乏养分时,抵抗锈菌的能力较弱,易受到病害侵袭。
(4) 品种易感性:一些小麦品种对锈菌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病害侵害。
2. 防治策略:
(1) 品种选择: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小麦品种种植,增强抵抗力,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 合理栽培管理:加强土壤管理,保持适度湿润和通风良好的生长环境,避免土壤过湿或过干。
合理施肥,提高小麦的养分供应,增强植物的抗病力。
(3) 种植间隔:合理调整小麦的种植间隔,增加植株之间的距离,有利于空气流通,减少锈菌的传播。
(4) 喷药防治: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药防治,及时消灭锈菌孢子,减少侵染的可能性。
喷药时间一般在小麦生长初期和中后期为宜。
(5) 病毒监测:定期监测小麦田中是否有锈病病害发生,一旦发现病情,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小麦锈病的发生与土壤湿度、空气湿度、养分供应和品种易感性等相关。
通过选择适合的品种、合理的栽培管理、喷药防治以及定期监测病情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锈病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锈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作者:杨乃琼
来源:《科技信息·下旬刊》2017年第09期
1引言
今年冬繁区小麦条锈病发病偏早,受冬季气温偏低等因素影响,病害扩散较慢。
截至2月27日,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重庆、陕西和甘肃8省(市)39市144县发生面积56.24万亩。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分析,预计全国2018年全国小麦病虫害总体发生偏重,小麦条锈病在黄淮南部、江汉平原、西南地区以及西北部分麦区发生偏重。
在西南小麦产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大部、陕甘鄂等省部分地区,以小麦条锈病发生为重点防控对象。
又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18年据分析预测,小麦锈病在去年的基础之上,将会在今明两年有大发生的趋势,期望小麦产区加大对小麦锈病的检测与预测预报,提前做好进行综合预防的准备。
2小麦锈病的特征分析
小麦锈病的为害症状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黄锈,因发病部位产生铁锈色的粉疮,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褐色粉状物而得名,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上发生面积广,危害最重的一类病害。
主要危害部位以叶片为主,叶鞘、茎秆及穗部也可受害。
在民间,有“条锈成行叶病乱杆病是个大红斑”的说法。
2.1条锈病
主要受害部位为叶片,穗部、叶鞘、茎秆有时也会受害。
孢子堆小,鲜黄色,在叶片上呈虚线条排列,长椭圆形,破裂后散出粉状孢子。
2.2叶锈病
主要受害部位为叶片,较少危害叶鞘和茎秆。
孢子堆中等大小,颜色为橘红色,在叶片上散生无规则,圆形至长椭圆形。
叶片一般不会被孢子穿透,偶尔出现穿透现象时,背面的孢子堆较正面的小。
2.3秆锈病
主要受害部位为茎秆和叶鞘,穗部有时也会受害。
孢子堆大且颜色为深褐色,排列散乱无规则,长椭圆形,呈红色斑点状。
孢子堆有较强的穿透叶片能力,可出现在同一侵染点在正反面,且叶背面的孢子堆较大,正面的相对较小。
3小麦锈病的发生规律
3.1发生规律
小麦锈菌的冬孢子一般不起作用,主要以夏孢子或菌丝体在小麦上越夏,越冬。
三种锈菌夏孢子耐高温和耐低温的能力不同,因此越夏,越冬的地区也不同。
叶锈病菌的夏孢子比秆锈病菌耐低温,比条锈病菌耐高温,即在适宜范围内,能耐高温,又耐低温,因此在广大冬麦区可随自生麦苗越夏,并能就近侵染秋苗。
经越冬后,来年气温回升,越冬菌源继续产生夏孢子堆传播为害。
秆锈病菌的夏孢子对高温和低温都很敏感,在南方不易越夏,在北方不易过冬,因此秆锈病菌是以夏孢子传到晚熟春麦和自生苗上越夏,到秋季传到冬麦区,浸染麦苗,越冬后,春季又逐步传到春麦区。
3.2发病条件
小麦锈病发生的早晚和轻重,主要取决于寄主,病原和环境条件的综合作用。
3.2.1 寄主
小麦品种不同,感病性也有差异。
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引起锈病流行的基本因素。
一个小麦品种对一个地区的锈菌生理小种具有抗性,对其他地区生理小种不一定有抗性。
此外,由于病菌的变异还会产生新的生理小种,往往引起抗病品种抗病能力衰退或消失,因此,要进行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布及其变化的调查,进行经常性的研究。
3.2.2 菌源
菌源量大,致病力强,是锈病发生流行的先决条件。
小麦锈病是专化性很强的专化寄生菌,同一种锈菌中存在着不同的生理小种。
而这些小种致病性常发生变化,产生新的小种,造成原抗病品种抗性“丧失”。
3.2.3环境条件:
湿度:三种锈菌,必须在叶面有水滴,水膜或空气湿度饱和的条件下,才能萌发侵入寄主,因此,结露,降雾,下雨都有利于锈病发生。
田间湿度较大时,会导致麦叶结露时间长,易诱使锈病大流行。
温度:三种锈病的发生,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条锈病最适合温度9-16℃,叶锈病为15-22℃,秆锈病为18-25℃,因此,一般是条锈病在春季发病最早,叶锈病次之,秆锈病最迟,发病适宜温度存在差异。
栽培管理:一般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较重。
氮肥偏施过迟,植株密度大,栽植过密荫蔽度大的田块易感病。
生长柔嫩弱小,成熟期延迟,均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为害,发病较重。
4小麦锈病的防治措施
小麦锈病属于气传病害,具有暴发性强、流行速度快的特点。
由于今年气候条件适宜,小麦锈病或有加重发生的趋势。
所以,要加强田间监测,及时开展防治工作。
4.1加强麦田管理
在冬小麦返青时,要随时检查病情,发现病叶和发病中心,应彻底铲除,以防传播蔓延。
4.2合理水肥
避免偏施氮肥和过晚施肥,以防止造成贪青晚熟,加重锈病为害。
在锈病发生时,南方多雨麦区要开沟排水;北方干旱麦区要及时灌水,可补充因锈病破坏叶面而蒸腾的大量水分,减轻产量损失。
4.3药剂防治
小麦拔节后,搞好田间调查,如雨水较多,田间又有病害发生,则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12.5%氟环唑悬浮剂每亩50-60g、30%苯甲·丙环唑1500倍、45%已唑·多菌灵1500倍+磷钾源库500-600倍喷雾防治,十天一次,连续两次。
若大发生,除对发病严重的麦田及时防治外,还要施药剂防治周边发病轻和不发病的麦田,以控制病害的蔓延,减轻损失。
4.4生态防治
充分利用小麦病害发生的特点,加强小麦田间的通风措施,进行合理间作。
远离其他小麦发病品种生产区域,建立保护带和保护行。
4.5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品种,充分利用抗病品种的优势,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率和发生程度。
根据各地条件合理选用抗病品种,尽可能选择能抗多种生理小种,既具有成株抗性,又有苗期抗性的品种。
还要建立种子田,防止抗绣良种混杂和丧失抗性。
在推广抗病良种时,要做好品种合理布局,防止品种单一化。
4.6加强预测预报工作
加强小麦锈病等疾病的田间调查工作。
在冬小麦越冬前,返青时,要随时检查病情,发现病叶和发病中心,应彻底铲除,以防传播蔓延。
及时灌水和排水。
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和过晚施肥,以防止造成贪青晚熟,加重锈病为害。
麦收后及时深翻,消灭麦田中自生麦苗。
以减少越夏菌源。
5结语
小麦锈病是小麦生产上发生严重的病害,重者可以发生减产或者绝产,需要从生态防治、农业防治、抗性品种的选育等措施进行综合性的治理,严厉禁止在小麦扬花期、灌浆期、收割期进行农药的喷洒,以免对人体或者家禽牲畜造成农药的危害。
严厉禁止在小麦从播种到收获期使用除草剂。
参考文献:
[1]蔡容,小麦锈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J]乡村科技,2016(6):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