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麦锈病

合集下载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小麦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可分为条锈病、条锈病和褐锈病三种类型。

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小麦锈病病原菌会趁机侵入小麦植株,繁殖和扩散,导致小麦叶片出现黄斑、红斑和鲜黄色孢子层等病症。

这不仅会降低产量和品质,还会造成经济损失。

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对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进行详细剖析。

一、发生原因1.病原菌存在:小麦锈病的病原菌主要是条锈病菌、条锈病菌和褐锈病菌。

这些菌种在土壤中具有一定的存活能力,可以通过种子传播、风传和侵入方式传播到小麦植株上,引发病害。

2.天气条件:小麦锈病发生的天气条件对病害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常,在温度15-25摄氏度、湿度60%-90%的情况下,病原菌的活动和繁殖最为活跃,有利于锈病的发生。

连续的高温和干旱天气也会促使病情的恶化。

3.感病易感品种:小麦锈病对小麦品种的抗性有一定的选择性。

一些抗锈病性差的小麦品种容易受到锈病的侵袭。

种植抗性较强的品种对于防治小麦锈病至关重要。

二、防治策略1.育种选优:通过育种工作,选育出抗锈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提高小麦抗病性,降低植株易感程度,从根本上控制小麦锈病。

2.合理轮作:小麦锈病有很强的侵袭性和土壤寿命,因此合理的轮作可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将小麦与其他作物轮作,有助于减少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

3.消毒土壤:在种植小麦前,可以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病原菌的存在。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烘烤、蒸汽灭菌等。

4.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大面积发病时,可以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喷洒杀菌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杀菌剂有三氯生、苯醚甲环唑等。

5.调整栽培措施:合理的栽培措施可以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

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株和秸秆,并加强排水和通风,减少病原菌的生存环境。

了解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对于科学种植小麦、预防和控制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和损失,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小麦锈病是一种由锈菌引起的小麦病害,对小麦产量和质量具有严重影响。

下面我们将从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两方面剖析小麦锈病。

发生原因:1. 病原菌的存在:小麦锈病的病原菌为锈菌,它通过气溶胶传播在空气中存在,因此病原菌的存在是小麦锈病发生的基础。

2. 天气条件:小麦锈病在高湿、高温的环境下易发生和迅速蔓延。

长时间的降雨和高湿度有利于病原菌的传播和侵染,温度在20-29摄氏度时是锈菌生长的最适温度。

3. 主、次寄主:锈菌有很多种类,它们在小麦和其他寄主植物上产生不同的锈斑,但小麦是主要的寄主。

如果在种植小麦的周围存在其他寄主植物,也会增加小麦锈病的发生风险。

防治策略:1. 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和选用抗小麦锈病的品种是防治的首要策略。

在育种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小麦锈病的抗性进行筛选,选育出抗病性好的品种,以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

2. 合理轮作和间隔种植:适当延长小麦的种植间隔,可以减少后茬或连作引起的病害发生。

在轮作中合理选择其他非寄主植物,以减少病原菌的存在和传播。

3. 清除禾谷杂草:禾谷杂草是锈菌的第二寄主,必要时应该清除禾谷杂草,以减少病原菌的源头。

4.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氮肥过量会使小麦生长过旺,易受锈病侵染;而磷、钾供给不足会影响小麦的健康和抗病性能。

根据土壤情况和生长阶段,合理施肥,保持小麦生长的平衡。

5. 防止气溶胶传播:病原菌主要通过气溶胶传播,因此应采取一些措施,减少空气中的病原菌浓度。

改善通风条件、及时清理病残体和田间杂草等。

小麦锈病的发生与锈菌的存在、天气条件以及主、次寄主的存在有关。

对于小麦锈病的防治,可以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和间隔种植、清除禾谷杂草、合理施肥以及防止气溶胶传播等策略来降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这些防治策略的实施可以减少小麦锈病对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小麦锈病是由锈菌侵入小麦植株引起的一种病害,分为条锈病和黑锈病两种。

其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病原菌侵入:小麦锈病的主要病原菌为锈菌,通过风、雨水和人工传播进入小麦植株内部,引发病害的发生。

2. 天气条件:小麦锈病多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下更易发生,尤其是在小麦生育期间,温度在15°C-20°C之间,湿度较高时,锈病的发生率会大大增加。

3. 麦田管理不善:缺施肥、浇水不当、不及时清除麦田杂草等因素都会影响小麦的抗病能力,为小麦锈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针对小麦锈病的防治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锈病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是预防小麦锈病的首要措施。

抗病品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的发生,并减少病原菌对小麦的传播。

2. 合理施肥:科学施肥可以提高小麦的养分状况,增强其抗病能力。

特别是供应充足的氮、磷、钾等元素,可有效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性。

3. 清除杂草: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可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和传播途径,减轻病害的发生。

4. 合理灌溉:避免过量灌溉和在湿度高的时候灌溉,尽量减少小麦叶面湿度,以减少锈病的发生。

5. 喷洒药剂:发病初期,可使用有效的防治药剂进行喷洒,及时控制病情的扩散。

选择适量、使用期限内有效的药剂,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进行施用,以保证防治效果。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病原菌的侵入、天气条件和麦田管理不善等因素。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可以通过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清除杂草、合理灌溉等措施来防治小麦锈病。

在病情发现早期及时喷洒药剂也是防治该病的重要一环。

小麦锈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

小麦锈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

小麦锈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小麦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常见于温暖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严重威胁农民的小麦产量和品质。

针对小麦锈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小麦锈病的发生特点1. 季节性:小麦锈病主要发生在小麦生长期的春季和夏季,特别是气温适宜,湿度较高时易发病。

2. 土壤条件:小麦锈病多发生在酸性土壤、土质较重的田地,这种土壤有利于锈菌的繁殖和生长。

3. 小麦品种:不同的小麦品种对小麦锈病的抗性有所差异,通常抗病性较差的品种更容易受到锈菌的侵袭。

4. 病菌源头:小麦锈病主要的病菌源头是来自前一季的麦田残留物,这些残留物里包含了大量的锈菌,容易传染给新一季的小麦。

二、小麦锈病的防治措施1. 种植抗病小麦:在选择小麦品种的时候,要优先考虑那些具有较强抗病性的品种,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率。

2. 合理施肥:正确使用化肥,加强对小麦的施肥管理,使小麦生长健康,提高其抗病能力,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率。

3. 农业生态治理:采取农业生态治理方法,包括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和农家肥料,合理制定施肥计划等,可以有效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4. 清除病菌源头:在农业生产中,要及时清理麦田残留物和枯草落叶等病源,以免影响新一季小麦的生长。

5. 病害防治药剂:在小麦长势稳定后,可以采用定期喷药的方法进行病害防治,防治药剂要选择效果好、安全无毒的药剂。

6. 科学防治:针对不同的病害,要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加强病害的监测和研究,及时进行病害防治,保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三、小麦锈病的预警和监测小麦锈病的防治,除了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外,还要进行预警和监测。

一旦发现小麦锈病的病例,就应立即采取应对措施。

同时,要加强对小麦病害的预警和监测,提前发现和处理小麦锈病,预防和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以保障小麦生产和农民的生计。

总之,小麦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给小麦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为了有效地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科学防治措施,并及时进行预警和监测,从而保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

211026706_小麦锈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211026706_小麦锈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粮油农资 202023.2小麦锈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初晓霞,张丽娜(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区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 赤峰 024076)小麦在我国栽植历史悠久,时常受到病害的侵袭,小麦锈病危害性较强,影响小麦产量与品质。

常见的小麦锈病有叶锈病、条锈病和秆锈病。

本文结合小麦种植生产实践,探讨小麦锈病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以推动小麦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小麦锈病的主要特征小麦锈病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最为严重,病原菌通过风雨传播,可以快速蔓延。

不同类型的小麦锈病,夏孢子堆与冬孢子堆的大小、形状、颜色、排列和着生部位也存在着一定差异。

1.1 小麦叶锈病我国大多数小麦种植区都存在叶锈病,多发于越夏以后。

该病发病初期,植株叶片与茎秆表现为黄色或绿色斑点,逐渐产生夏孢子堆,颜色转变为红褐色,逐渐形成疮斑,在叶片背面或叶鞘形成冬孢子堆。

小麦叶锈病的传播与流行和温度、降雨、越冬病菌量与小麦的抗病能力关系密切。

1.2 小麦条锈病条锈病通常发生于我国西南高海拔种植区和西北种植区。

条锈病主要对小麦叶片产生危害,同时也为害茎秆、叶鞘和麦穗。

染病后,叶片出现绿色斑点,逐步形成鲜红色粉疮,夏孢子呈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受气流因素影响,蔓延扩散,逐步发展形成条状疮斑,形成条锈病冬孢子。

条锈病的暴发流行与湿度关系密切,降雨、结露与降雾能够引发该病。

1.3 小麦秆锈病小麦秆锈病主要对茎秆和叶鞘产生危害,也可为害小麦叶片与麦穗。

小麦秆锈病发病最适宜温度为20℃左右。

秆锈病夏孢子为深褐色,排列无规则,孢子堆较大,形状呈椭圆形;冬孢子堆呈散生状,颜色为黑色,呈长椭圆形、粉疤状。

气温高、降水量多和小麦品种的低抵抗力均为秆锈病的诱因。

2 小麦锈病发生规律3种锈病病菌均为低温型病害,夏孢子可世代在小麦植株上侵染,受气流因素影响,侵染健康的小麦植株,造成锈病扩散。

夏孢子寄生在小麦叶片上,当温度适宜(叶锈2~32℃、条锈1~17℃、秆锈3~31℃)、湿度适宜或降水量多时,萌生芽管,沿叶脉蔓延,侵入气孔,生成孔下囊,形成侵染菌丝。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小麦锈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小麦锈病的发生给农民带来了不小的损失,因此对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进行深入探究,对保障小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小麦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小麦锈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麦锈病发病的主要条件为温度在15-20°C之间,湿度在85%以上。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锈菌繁殖迅速,对小麦造成危害。

2. 土壤条件土壤条件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抗病能力有一定影响。

土壤肥力差、排水不良、土壤密度大等条件会导致小麦生长状况不佳,从而降低了小麦的抗病能力,容易感染锈菌。

3. 种植结构小麦连作会使小麦品种中传染性孢子过早产生,这样就为锈病病原菌的生长提供了条件,从而导致小麦锈病的大面积发生。

4. 缺乏病害防治措施缺乏病害防治措施也是导致小麦锈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一些农民缺乏对小麦锈病的了解,没有采取相应的病害防治措施,导致锈病在小麦上大面积发生。

二、小麦锈病的防治策略对小麦锈病的防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种植抗病品种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选择抗锈病的小麦品种是非常关键的。

在品种的选择上,应该选择那些对锈病有一定抗性的品种,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施用适量的氮肥、磷肥和钾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

3. 合理轮作秸秆还田和合理轮作可以有效地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通过适时收割秸秆,有效清除病原,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4. 加强田间管理小麦种植过程中,要加强农田的管理,保持土壤肥力,保持良好的田间通风消毒,以减少病原的传播,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

5. 进行病害防治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应该根据小麦锈病的不同生长时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小麦锈病防治办法时间及方法

小麦锈病防治办法时间及方法

小麦锈病防治办法时间及方法小麦锈病防治办法时间及方法就小麦锈病来讲主要分为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三种病情。

一般交织发生,其中条锈病危害最大,其发生重、面积大、流行范围广,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一、症状识别锈病的主要症状: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出现大红斑。

条锈病主要为害叶片为主,其次有叶鞘、茎秆和穗部,夏孢子堆较小,鲜黄色狭长形至长椭圆形,成株期排列成虚线状,沿着叶脉扩展;叶锈病夏孢子堆常见于叶片上,叶鞘和茎秆上很少,偶尔也在穗部发生,夏孢子堆小而橙褐色,圆形至长椭圆形,散生;秆锈病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为害叶片和穗部,其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愈合成大斑,孢了堆周围表皮撕裂翻起。

叶锈和秆锈的夏孢子堆呈现初期外形和颜色都相似,但秆锈夏孢子堆穿透叶背能力强,同一个孢子堆叶背粉孢一般较叶表面出现的大,叶锈夏孢子堆则多不穿透叶背。

二、发生规律1、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该病菌是低温型,其越夏是关键。

病菌在我国平原冬麦区和海拔较低的山区不能越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高寒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且有不同生育期的小麦可供条锈菌在夏季延续侵染。

凡夏季最热一旬平均气温20℃以下,在感病品种上即可越夏,23℃以上则不能越夏。

东部平原区秋播小麦受西部菌源影响,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早且重,10月15日~20日以后,播种的基本不发病,当平均气温下降到1—2℃时,病菌进入越冬。

在华北,北纬37—38℃以南每年可越冬,在南部麦区冬季病菌可连续侵染,在华北越冬后2月下到3月上、中旬开始显病,一般从少量越冬病叶重新形成发病中心。

春季流行与否主要决定于:有大面积感病品种;有一定量的越冬菌源;3~5月的雨量,特别是3~4两个月的雨量较多;早春气温回升较早。

2、小麦秆锈流行规律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8℃的福建、广东等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最低6℃以上,病菌在这些地区可不间断地生长,3月气温回升秆锈盛发,随着南部暖流北上而传播,故此地区是主要越冬区,其次是等温线之间浙江、江西一带,而越夏区为西部高原冬、春麦区。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是一种由锈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小麦的叶片、茎秆和穗部。

以下是关于小麦锈病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的剖析。

1. 发生原因:
(1) 水分的过多或过少:如果土壤过湿,将会导致锈菌的繁殖和传播;如果土壤过干,将会减弱小麦的抗病能力,容易受到锈菌的侵染。

(2) 空气湿度高:在空气湿度较高的情况下,锈菌的孢子易于形成和传播,从而导致小麦被侵染。

(3) 缺乏养分:小麦缺乏养分时,抵抗锈菌的能力较弱,易受到病害侵袭。

(4) 品种易感性:一些小麦品种对锈菌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病害侵害。

2. 防治策略:
(1) 品种选择: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小麦品种种植,增强抵抗力,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 合理栽培管理:加强土壤管理,保持适度湿润和通风良好的生长环境,避免土壤过湿或过干。

合理施肥,提高小麦的养分供应,增强植物的抗病力。

(3) 种植间隔:合理调整小麦的种植间隔,增加植株之间的距离,有利于空气流通,减少锈菌的传播。

(4) 喷药防治: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药防治,及时消灭锈菌孢子,减少侵染的可能性。

喷药时间一般在小麦生长初期和中后期为宜。

(5) 病毒监测:定期监测小麦田中是否有锈病病害发生,一旦发现病情,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小麦锈病的发生与土壤湿度、空气湿度、养分供应和品种易感性等相关。

通过选择适合的品种、合理的栽培管理、喷药防治以及定期监测病情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锈病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小麦叶锈病
• 小麦叶锈病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宽, 它可以越冬和越夏的地区较广。夏 季叶锈菌可在北方麦区的自生麦苗 上繁殖,成为侵染当地秋苗的菌源。 • 以休眠菌丝潜存于麦叶组织内越冬, 与条锈菌越冬方式类似。
(三)小麦秆锈病
• 由于秆锈病适应较高的温度,周 年循环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越冬。

影响小麦锈病流行的因素
• 3. 药剂防治
粉锈宁(麦种重量0.03%拌种, 持效期超过50天)
速保利(麦种重量0.01%拌种, 持效期超过50天)
条锈病
叶锈病
三种锈病
秆锈病
• 1.小麦条锈病病病害循环图
• 2.小麦叶锈病病害循环图
• 3.小麦秆锈病病病害循环图
第二部分 农作物的主要病害
小麦病害 杂谷病害 薯类病害 棉花病害
玉米大斑病 玉米小斑病 玉米丝黑穗病 马铃薯花叶病 玉米瘤黑粉病 马铃薯环腐病 栗白发病 马铃薯晚疫病 小麦锈病 甘薯黑斑病 小麦赤霉病 小麦腥黑穗病 小麦散黑穗病 棉苗病害 小麦全蚀病 棉枯萎病 小麦白粉病 棉黄萎病 棉铃病害 棉炭疽病
见效慢、防治对象少
药害、污染环境、抗 药性等
到此,总论部分结束,以后开始各论部分,即具体病害。 在今后各论学习中,希望大家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学习: 一、症状:危害部位,典型症状(或鉴别症状),动态变化 二、病原:类别,分类地位,生理分化,鉴别特征,特殊的 生物学特性。 三、发病规律:1.病害循环——3个环节:初侵染来源(越 冬越夏场所);传播;初侵染和再侵染情况。 2. 发病条件(或影响因素):主要是气候条件 (主要矛盾,主导因素) 四、预测预报:依据,方法,科学分析 五、防治:策略,措施,理论依据 在此基础上,对病害的分布、危害情况和不同角度的分 类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32-40×22-29微 米,壁厚1-2微 米。
球形、卵形、单 胞 淡黄色 36-68×12-20微 米 棍棒形,顶端扁 平或斜切,柄短 有色。 双胞褐色
形状
颜色
小麦条锈病 病原菌
小麦秆锈病 病原菌
小麦叶锈病 病原菌

侵染循环
• 小麦锈菌是专性寄生菌,不能长期 脱离寄主,而是与寄主共存活。夏 孢子连续侵染循环,一年中有多次 侵染,被气流传播,为气传病害。 • 锈菌要完成周年循环,需经历越夏 存活、秋苗发病、越冬和春季流行 四个环节。
• 小麦纹枯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病害,自80 年代以来危害逐年加剧。
第一节 小麦锈病
一、分布与为害 二、症状
三、病原物
四、侵染循环 五、发病条件 六、防治

分布与为害
小麦锈病有条锈病、秆锈病和叶锈病三种,是 小麦上一类古老、分布广泛和为害严重的病害。 全世界凡有小麦生长的地方,几乎都有一种或 几种锈病产生。小麦三种锈病在我国各麦区均 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 遍而严重,其次是小麦秆锈病和叶锈病。小麦 条锈病主要发生于西北、西南、黄淮海等冬麦 区和西北春麦区。小麦秆锈病主要发生在东北、 内蒙、西北春麦区。

症状
• 共同特点:罹病部位发生铁锈色疱 状夏孢子堆,故称锈病,后期病部 产生黑色冬孢子堆。 • 田间诊断时,可根据“条绣成行叶 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加以区别, 但有时三种锈病易混淆。
• 秆锈病和叶锈病的主要区别在于二 者孢子堆穿透叶片的情况不同。前 者孢子堆穿透力较强,每侵入点均 导致叶正反面出现孢子堆,且叶背 面孢子堆较正面的大;而叶锈孢子 堆偶而可穿透叶片,叶背面孢子堆 小于正面。
表2 三种锈菌夏孢子与冬孢子的形态特征比较
锈病种类 大小 夏孢子 (表面 有微刺) 形状 颜色 大小 冬孢子 条锈P.striiformis 叶锈P.recondita 18-29×17-22微 米壁厚1.5-2微米 圆形或椭圆形, 单胞 桔黄色 39-57×15-18微 米 椭圆棍棒形,顶 端平或倾斜,柄 短无色。 双胞暗褐色 秆锈P.graminis 17-47×14-22微米 椭圆形单胞 橙黄色 35-64×13-24微米 棍棒形或纺锤形, 顶端圆或略尖,柄 上端黄褐色,下端 近无色 双胞浓褐色
• 小麦品种
• 锈菌
• 环境条件
(一)小麦品种
• 小麦锈菌对寄主品种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称为寄主专化性。 • 每种锈菌群体内存在许多形态相同,但对 不同品种致病性不同的群体,称为生理小 种 • 生理小种的区系变化和数量消长是导致品 种抗锈性丧失和锈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二)锈菌
• 优势小种:在许多生理小种中,只 有几个或少数在数量上或比例上占 优势,这种占优势的生理小种就被 称为优势小种。 • 条锈菌的变异最快,产生新的优势 小种,造成抗性丧失和病害流行的 原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小麦锈病 小麦黑穗病 小麦散黑穗病 小麦全蚀病 小麦白粉病 小麦根腐病 小麦黄矮病
第六章 小麦病害
•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仅次于水 稻。我国年种植面积约3000万公顷,以冬 麦为主,约占80%。单产3850 kg/hm2, 总产1亿吨。 • 病害一直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严重因 子之一。全世界正式记载的小麦病害约 200种,我国发生较重的麦作病害有20多 种。 • 小麦病害的研究和控制具有重要经济和社 会意义。
(一)以小麦条锈病为例说明
• 1. 越夏存活: 小麦条锈病是低温病害,条锈菌喜热怕 凉。 条件: ⑴温度≤22 ~ 23℃
⑵海拔≥1400m
⑶晚熟的春麦、冬麦和自生苗
• 2. 秋苗发病 • 3. 越冬 方式:病菌以侵入叶组织的菌丝体休止越冬。 我国越冬条件:北纬37~38℃以南。 山西:介休以南。 • 4. 春季流行 春季流行是小麦条锈病为害的重要时期。 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前题下,在我国多 数麦区,决定春季流行的关键因素是越冬菌 量和春季降雨量。
1、小麦病害种类
• 真菌病害: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
锈病、全蚀病、腥黑穗病、散黑穗病等。
• 细菌病害:小麦基腐病、黑颖病、蜜穗
病等。
• 病毒病:小麦梭条花叶病、小麦黄矮病、
小麦丛矮病等。
• 线虫病:小麦粒线虫病。
2. 我国小麦病害的发生特点及病害种类的演变
• “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小 麦上的三大病害。 • 小麦赤霉病:跨长江过黄河,向北向西推移,河 南、陕西关中、宁夏引黄灌区均有发生。 • 小麦白粉病:危害逐年加重,目前已成华北麦区 主要病害,北京、山东、河南等常年发生。
表1
锈病 种类
为害部位
小麦三种锈病症状区别
条锈
叶片
最小,鲜黄色,狭长 形至椭圆形,以侵染 点为中心呈多重轮纹 状排列,在成株上排 列成行,虚线状,表 皮开裂不明显。
叶锈
叶片
秆锈
茎秆和叶鞘
夏孢子堆
居中,桔黄色, 圆形至椭圆形, 不规则散生。表 皮开裂明显。
黑色,圆形至长椭 圆形,散生,埋生 于表皮下,排列略 成行。
三、植物病害防治方法优缺点比较
防治方法 植物检疫 优点 保护面大、经济有效 缺点 技术要求高 工作量大、抗性易丧 失 防效不显著、见效慢 防治对象较少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经济有效、无污染 农业栽培管理 物理防治 经济、易操作、无污 染 经济、不污染环境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不污染环境,持效期 长 见效快、防效显著
最大,长椭圆形至狭 长形,红褐色、不规 则散生,常愈合成大 斑,孢子堆周围表皮 开裂翻起。
冬孢子堆
黑色狭长形,常埋 生于表皮下,排列 基本成行。
黑色,椭圆形至狭长 形,散生,突破表皮, 排列散乱,无规则。

病原菌
• 这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均为 担子菌纲柄绣属。 • 小麦锈菌的菌丝体丝状,有分隔, 蔓延生长于寄主细胞间隙,以吸器 伸入寄主细胞中吸取养分。 • 小麦锈菌的繁殖体为:冬、担、性、 锈和夏孢子五种。
(三)环境条件
• 1. 温度 • 2. 湿度 • 3. 栽培措施 条锈:适期播种,避免过早播,这对 减少秋苗发病有很大作用,特别是在早 播冬麦区更为重要,不仅可减少当地秋 苗发病,还可减少早播地区向相邻地区 传播菌量。

防治
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和栽培 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 1. 抗病品种及合理布局 • 2. 栽培防治:减少菌源量 ①适期播种,避免过早播种 ②消灭自生苗 ③合理施肥灌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