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谪文学
试论柳宗元的贬谪生活对其山水文学的影响

试论柳宗元的贬谪生活对其山水文学的影响摘要贬谪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封建社会政治黑暗的产物。
它是封建时代的文人经历贬谪,地位从庙堂转变到江湖,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乏的生活条件中艰难生存,在上司压迫、社会歧视、亲友冷落中忍受着心灵的煎熬,辗转悱恻中挥笔而作的对其生命的咏叹。
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经才大略,品行高洁,励精图治,向往改革,却仕途坎坷,惨遭贬谪。
他倡导文以明道,继承古代士大夫发愤著书的传统,把自己人生的不得意寄托于山水与文学之中。
孤愤之中挥笔而作的山水散文,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他的山水散文也开启了贬谪文学的全新篇章。
比起政客,他也许更适合做一个放情山水的文人。
而我们也许该庆幸贬谪为中国历史增加了一位出彩的文人,为中国文学史开启了新的宝贵篇章。
关键词柳宗元;贬谪;山水文学一、贬谪与贬谪文学“贬,损也”、“谪,罚也”,贬谪,就是古代官吏因过失或者犯罪而被降职调到远离京城的荒蛮之地就任以示惩罚。
[1]我们认为中国古代的文人贬谪比较有代表性的大致有四种:第一种以屈原、贾谊为代表。
他们志向高远、才高八斗,却被小人的谗言所害而遭贬谪。
第二种以韩愈、阳城为代表。
他们因坚持原则,直言进谏,触怒皇帝而遭到贬谪。
第三种以苏轼、王安石为代表。
他们因党争中本派失利被贬。
第四种以柳宗元和刘禹锡为代表。
贬谪与贬谪文学在唐朝极盛。
李白因得罪皇帝宠妃而被流放夜郎。
白居易因反对宦官执掌兵权而遭小人谗言陷害被贬为江州司马。
韩愈因极力劝谏阻止宪宗迎供佛骨触怒皇帝而差点被处以极刑,在崔群等同僚的求情下还是被贬到了潮州。
还有王昌龄、杜甫、刘禹锡等数不胜数的文人墨客。
他们都因贬谪而创造出了许多成就极高的贬谪作品。
而被贬最彻底在47岁盛年卒于贬谪地的柳宗元,在遭贬谪之后经历艰难的生活与精神的煎熬,心态发生变化,创作出以“永州八记”为代表的山水游记,开启了贬谪文学的新篇章。
[2]柳宗元的悲剧游记文学是元和贬谪文学的典型代表。
贬谪作文研究

贬谪作文研究
中国古代的贬谪文学是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特点。
贬谪文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社会,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
首先,贬谪文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
贬谪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通过对贬谪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社会。
其次,贬谪文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
贬谪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贬谪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总之,贬谪文学的研究对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社会,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贬谪文学的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社会,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
贬谪文化

一、贬谪文学大学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士大夫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走入仕途、投身宦海成为其规范的自我角色认同,但宦海有不测风云,贬官士人代不乏人,成为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文化群体。
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
因此他们的心态更为复杂,他们的诗赋作品中蕴涵的文化信息也更为丰富,似乎正为他们的进退出处、情感心态作了注释。
统而观之,其人生大致演绎了从理想主义到幻想主义最后归于悲观主义的悲剧,其心态也经历了从希望到期望终归于绝望的过程。
中国古代的“迁谪史”可谓历史悠远。
“迁谪史”是一部交织着士人的辛酸和血泪的历史,在这部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士人苦苦挣扎,终止找到精神解脱的“思想武器”的心路历程。
北宋时期,宋词作为一个新新的文体登上文学的舞台,当然吸引了一大批文人为之倾倒。
然而宋代文人的散文和诗歌也接着唐诗的光芒继续发展着,北宋的文人才华洋溢,即使身处贬谪的艰难处境也不忘以诗词明志。
中唐以前,屈原,贾谊皆不能从迁谪的哀伤中解脱出来,一个憔悴枯槁而投江自尽,一个33岁时就抑郁而死。
中唐时期,韩愈因上书劝阻唐宪宗迎佛骨一事而被贬为潮州刺史,;柳宗元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远贬南荒,之后憔悴疑惧,痛苦至极。
但乐天居士白居易却并非消极对世,他认为屈原式的悲吟、自怨自艾也于事无补,而且还会损伤身心健康,因此他反对这种屈原式的悲怨哀苦,他主张旷然适性,自得其乐。
《琵琶行》虽然在宋朝还是有部分文人在遭受贬谪之后沿袭了屈原式的悲哀心态,如秦观在遭留贬之后所做的《千秋岁》(水边沙外)及《踏莎行》(雾失楼台)等词就深深表现出声请哀怨,凄凉惨淡。
但对宋朝甚至对后世更具影响的还是白居易在遭受迁谪时所表现的旷达自适的态度。
以苏轼为典型的很多宋代士人正是朝着白居易所开辟的方向而终于找到了对付迁谪的非常有效的“思想武器”,并由此使得宋代的迁谪词在总体上呈现出了狂放达观的风貌。
研究宋朝“贬谪”文学的论文.doc

研究宋朝“贬谪”文学的论文宋朝“贬谪”文学的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宋朝“贬谪”文学的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贬谪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与南北宋时期。
在南北宋时,受唐朝文学发展的影响,这时期的贬谪文学进入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发展阶段,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加之苏轼、黄庭坚等一批具有贬谪经历的文学家所创造的典型的贬谪文学作品,使得宋朝的贬谪文学成为了我国贬谪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同时也昭示了贬谪认识的心里流程。
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必须要摘要:贬谪文学的出现是我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定文化产物,也是我国古代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的一种反映形式。
自古以来宋朝的贬谪文学就很出名,当时宋朝的一些文学家为了发表个人对局势的见解,就开始以文学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贬谪文学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宋朝遭受迁徙与贬谪之苦的文学家众多,这些人在遭贬期间创作的文章大多都展现出了他们淡泊名利、高旷平远的志向,与传统的贬谪文学有很大差别。
鉴于此,本文通过对“贬谪”文学的概念以及唐宋“贬谪”文学的对比,深入浅出地分析宋朝“贬谪”文学的文学价值与艺术内涵。
关键词:宋朝贬谪文学分析贬谪文学又叫迁谪文学,宋朝贬谪文学的产生主要是不少身为官吏的文士及诗人在官场上遭受贬谪或是被流放,他们难平心中的抑郁之气就通过文学的形式来表达对时局的看法,他们主要是根据被贬之后的生活状况及思想情感来进行创作的,通过文字的形式来表示个人的遗憾、包括遭遇排挤后的复杂心境。
本文以“贬谪文学”为主线索,通过唐宋贬谪文学的对比,分析该类文学的艺术价值。
一、关于贬谪文学贬谪是指我国古代官吏被降职或被发配到偏远地带,是古代人常见的一种人生经历。
对于古代的士人来说,在其进入仕途之后,往往会受各种复杂因素影响而遭到贬、谪、迁、黜,给其生活以及心理带来沉重的打击,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使得这些士人常常会用“笔”来描写所经历之地的山川河流的景色,并将自己心中的郁结之情抒发出来,形成一部又一部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学。
苏轼三次贬谪所写的名诗

苏轼三次贬谪所写的名诗标题:苏轼三次贬谪所作名诗苏轼,北宋文学巨匠,以其豪放、清新的文学风格而著称。
然而,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曾三次经历贬谪之痛。
在这些颠沛流离的岁月中,苏轼用他独特的文学天赋,创作了许多传世之作。
以下将分别介绍他在三次贬谪中所作的名诗,探寻其诗篇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 第一次贬谪:黄州苏轼的第一次贬谪发生在黄州,这一时期,他通过《黄州快哉亭记》表达了对流亡生活的感慨。
他写道:“落魄江湖,羁旅穷通,居然如风尘之在空虚。
”这篇记述黄州岁月的文章中,既有对逆境的深切体验,也表达了对自由、豁达的向往。
这段经历激发了苏轼内心深处的坚韧和豁达,使他不仅在政治层面上受挫,更在文学上迸发出不可阻挡的创作力。
### 第二次贬谪:婺州婺州之谪,苏轼作《赤壁赋》。
这篇赋以纪念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为契机,通过描绘历史英雄豪杰的形象,表达了苏轼对自身遭遇的坎坷境遇的豁达与坚韧。
赋中有“英雄不问出路,激烈何须多情”之句,透露出苏轼对逆境生活的一种豁达态度,仿佛在告诉读者,正如历史英雄般,他也能豁然面对人生的波折。
### 第三次贬谪:岳州苏轼的第三次贬谪发生在岳州,这段时间他写下了《江城子》。
这首词以描绘江城风光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逝去的往事和流逝的光阴的感伤。
其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婉转悠扬的句子,透露着苏轼对流年逝水的深切感慨。
与前两次贬谪相比,此时的苏轼更显得沧桑而深沉,但仍以豁达的心态面对岁月的流转。
### 总结苏轼三次贬谪,虽然身临逆境,但他用诗篇表达了对自由、坚韧和豁达的追求,成就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
这些名诗如同他的人生经历一样,深刻而感人,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充满智慧与哲理的文学画卷。
苏轼三次贬谪所作名诗,既是他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忽视的珍贵财富。
柳宗元贬谪文学 “愚”的精神

柳宗元贬谪文学“愚”的精神引言柳宗元脍炙人口的山水游记,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
典范作品为永州八记,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
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在这里,我主要是想谈谈柳宗元的在永贞革新失败之后所做诗文。
此时他已经没有了年轻时期的意气风发,更多的是一种面对着世事的苍凉。
这表现在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之中,也就创造了自古文人的另外一个精神世界,这是有别与桃花源的另一个世界――愚的世界。
“愚” 会意。
从心,从禺( yù)。
从心,与性情有关。
禺,猴属,兽之愚者。
本义:愚蠢,愚昧。
愚,戆也。
――《说文》三赦,曰愚。
――《周礼•司刺》靡哲不愚。
――《诗•大雅•抑》在柳宗元著作中,"愚"可算是内涵最丰富的一个词,基本的涵义则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愚性",即性不谐俗,众醉我醒的高洁品格;其二是"愚求",即执着理想,不避艰危的求索精神;其三是"愚论",即注重实用、不同时俗的理论观点。
这三者,又以"愚求"为核心,因为"愚论"是求索的结果,而一旦有了理论作武装,就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性格的表现自然也不同时俗。
由此可见"愚"既是柳宗元的精神支柱,也是他人生价值的集中体现,失去了愚,也就失去了柳宗元。
因此,他才对愚如此痴迷。
并且建立了一个精神世界――“愚”的世界。
这个世界十分复杂,它是个笼括了一代代在仕途上失意文人的精神世界。
“愚”的世界里,都是无法“体察上意”受到贬谪的官员,他们平日里游山玩水,做着一般闲置官员所做的事情,然而内心深处却充满了矛盾。
现实生活对他们是无情的,自己所建造的内心世界又是寂寞的,他们不知道怎么做,山水无法抚平他们内心的躁动。
贬谪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贬谪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Banishment literature holds immense value and importance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t refers to a genre of literary works produced by writers who were exiled from their hometowns due to political or social reasons. These works not only reflect the individual experiences and emotions of the authors, but also shed light on the overarching societal issues prevalent during that period.Value and Meaning of Banishment Literature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贬谪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Banishment literature serves as a revealing window into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writers who were marginalized and forced into exile. In these works, authors often express their disillusionment, sorrow, and longing for home. By capturing these raw emotions, banishment literature provides readers with an opportunity to empathize with individuals who have suffered injustice and adversity.At the same time, beyond individual experiences, banishment literature reflects larger social issues and unjust systems present in ancient China. Through poetic imagery, vivid descriptions, and symbolic meanings, these literary works critique the flaws within society and highlight the needfor change. They become important documents that question power dynamics, moral values, and social hierarchies prevalent at that time.Furthermore, banishment literature also demonstrates the resilience and creativity of its authors. Despite being marginalized from mainstream society, these writers found solace in their art and used it as a means of resistance. Their writings serve as a testament to the enduring spirit of human expression even under challenging circumstances.Overall, banishment literature occupies a significant place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due to its multifaceted nature. It not only records personal stories of hardship but also reveals deeply rooted societal issues that must be examined. By delving into this genre of writing, we gaininsight into both individual struggles and broader societal structures that shaped ancient China.贬谪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价值和意义非常重要。
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高中阅读)

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贬谪是对负罪官吏的一种行政处罚,是一种强制性措施,通过对负罪者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
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现象,贬谪制度起源甚早。
到了唐五代,贬谪制度亦因之完整、严密起来,成为唐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补充。
综观唐五代三百四十余年的贬谪史,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其内里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原因,表现出难以缕述的丰富样态,但从整体来看,宽严交替、株连面广、贬杀结合、文士多逐臣,乃是其较为突出的特点。
这几大特点,深层次地反映了唐五代贬谪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某些规律。
唐五代的贬谪主要有既降品秩又远迁异地者、降秩而不出京者、不出京品秩不降而投闲置散者、被贬出外品秩不降反升者等几种情形;唐五代的贬官主要有左降官、责授正员官、量移官和流人等几种类型;而一些史书未明言为贬实则与贬谪无异的外任,如节度使、观察使、刺史及东都分司官等,亦当视同贬官。
但无论是典型的贬官,还是普通的贬官,在实质上都有相同的一面,那就是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都体现了政治这柄双刃剑给予逐臣的警戒和惩罚。
我们知道,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
从大的方面讲,“修身、齐家”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下”;从小的方面讲,个人禄位、仕途风光等亦须尽可能接近君王才能获得。
就君与臣的关系而言,品级愈高,职掌愈重要,愈见君主的信任与器重;而由高官降为卑职,由清要之所到闲散之地,由庙堂之迩到江湖之遥,都意味着与君主在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上的扩大与疏远,都意味着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弱化与沦落。
这种君臣之间的掌控权,握在君主和用事者手里。
他们通过改变君臣的距离,来操纵臣僚下属的升降荣辱,进而实现对文武百官的驾驭。
其正面效用,是对那些欺罔、逞欲、不职、不法的官吏予以应有的惩戒,使已犯者受罚,未犯者知惧,从而约束官员的行为,维护朝廷政治运转的稳定进行。
这也是贬谪制度产生的理论依据。
其负面效应,一方面表现为昏戾之君逞雷霆之威而无节制,小人窃柄,弄权者得以上下其手,挟私报怨;另一方面,则造成了大批忠正之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身去国,万死投荒,使得他们大有为之生命在穷山恶水中被消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欣赏刘禹锡的积极乐观,在他眼中,贬滴不再满是常人无法忍受的怨尤 ,而成为一很好的磨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的一生,是饱经忧患的一生,但他展示给后人的, 却更多的是他的旷达的人生态度,一种悲而不哀、怨而无悔的高风亮节。”
“我欣赏范仲淹的能进能退的人生态度,他是中国士大夫的典型代表,进则 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机会来了则努力实现自己的兼济之志 ,机会不来,则奉身而退,待机会来时再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 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兼济天下”之理想相去甚远, 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 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 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 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 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 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 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 ,为岩。青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 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 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 物之情,得无异乎?
对理想的执着,对自我的坚守:没有对君臣的怨恨,没有对自己 壮志 未酬的感慨,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自我的意义, 他在生命在 坚守自己的理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慨然有志于天下”
对灵魂的抚慰:“文学”即“人学”,它教会了我们应该 如何面 对人生的荣辱得失,贬谪文学中通过作者对待逆境的 态度,从而给我 们每个人在前进的过程路上,遇到困难消极 沉沦的时候以灵魂的抚慰。 从而诗意地面对人生。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 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 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 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贬谪文学第一人—— 文人贬谪而形诸歌吟,自屈原 而始,披发行吟江畔的“苦行僧“式的诗人屈原,忠君爱 国, 竭忠尽智却遭馋被流放两次,但因此而有了著名的 《天问》《离骚》《九章》《九歌》。那种执着理想信念, 绝不改易操守的精神,那种固守赤子之心,眷恋热爱古国 的深情,那种维护人格尊严,不惜抗争到底的决心,都深 深地影响了后代文人。
一是与柳宗元、刘禹锡有关的唐王叔文发起的“永贞革新” (805年),永贞革新是针对唐代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推行的政治 革新,柳宗元和刘禹锡都参加了这个集团,但改革不到半年便失败 了,王叔文被赐死,柳宗元被贬至人迹稀少的永州任司马,半年后 ,老母去世;壮年柳宗元贫病十年,死于任上。刘禹锡先贬朗州, 后辗转“巴山楚水二十三年”,受尽磨难。被贬以后,两个人的身 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政治家转而成为了文学家,才有了清冽 的《小石潭记》,才有了孤高的《陋室铭》,宽广的《酬乐天扬州 初逢席上见赠》,高昂的《秋词》。他们是不成功的政治家,但绝 对是成功的文学家,而他们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就在于他们 政治上的不成功,所以他们是唐代贬谪文学的代表。
中国士大夫把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走入 仕途,在宦海生涯中搏斗方能显示其七尺男儿的英雄本色, 才能彰显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然而宦海沉浮,他们中有被 贬官,有被降职,甚至身陷囹圄。初踏贬途的仓皇,身陷 文化“蛮夷“之地的精神痛楚,才学难施的生命荒废之感, 这些内心的复杂情感倾注于他们的文学创作中,便诞生了 贬谪文学。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 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 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 也。
(1)遭受贬谪,怀才不遇,感情凄凉,愤慨; (2)寄情山水,排遣忧愁,寻求回归真我。 (3)寻找慰藉,力求随遇而安,超脱旷达; (4)不忘儒家“济世”本色,了解百姓疾苦,以己之力造福百姓。
旷达的情怀:不被外物左右,不因困境而自暴自弃。随遇而安,在 困境中找到自 己的快乐,欣然接受,坦然面对一切人事,安之若素。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 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庆历新政”失败后,滕子京“忧愤现于辞色”,委屈不平,范仲淹 “忧以天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欧阳修则与民同乐,豁达自如。
《说文解字》云,贬,损也;谪,罚也。指古代官吏 因过失或犯罪而被降职或流放。从“庙堂之高”贬往“江 湖之远”是中国君王惩罚文人的最主要方式。因为由都城 而至荒远穷僻之地,中国贬谪之士除了有一种失志的苦痛 之外,还要承受物质生活的贫乏和置身“蛮夷”的精神痛 楚。贬谪的悲愤不平,孤独寂寞,凄楚忧伤,和对于生命 的执著,对于理想的追求,构成了贬谪文学丰富多样的内 涵。
我们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的贬谪文人的作品,如韩 愈《马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柳宗元《小 石潭记》、《江雪》,刘禹锡的《陋室铭》、《酬乐 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秋词》,范仲淹的《岳阳 楼记》、《渔家傲》,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 的《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浣溪沙》、 《江城子》等等
三是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 《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在 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4个月,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 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这也成了苏轼人生的一 个重要转折点,由“致君尧舜”的仕宦人生,转变为“聊从造物游”的艺术 人生。他因贬谪而痛苦的心灵在自然的天地里找到了归宿,发现了新的人生 境界。这种仕途的不得意和现实的坎坷,使他走出市井朝廷,将自己的精神 世界更多的寄托于佛法禅意、青山秀水之中,于是他逍遥闲适、超然淡泊, 所以有“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的清新自然 ,所以有“敲门试问野人家”的温馨祥和。但儒家思想已深深扎根于他的心 中,所以《记承天寺夜游》中亦离不开被贬谪的苦恼。
柳宗元的不屈中有悲苦,《小石潭记》寄情山水,流露于外的是凄苦忧郁;刘禹 锡不屈中有豪迈和抗争,《陋室铭》更多的是清高和自信。
二是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范仲淹提出了著名的新政 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庆历四年 ,庆历新政改革失败。滕子京被贬岳州,范仲淹被贬邓州, 欧阳修被贬滁州。一两年后,岳州虽政通人和,但滕子京仍 有激愤之色,范仲淹借为岳阳楼作记,劝勉滕子京“不以物 喜,不以己悲”,忧乐关乎天下。欧阳修在滁州“乐其乐” ,于是有名满天下的《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
“我欣赏苏轼仕途坎坷,屡遭贬滴,他感慨人生短促,理想成空,但他却能 坦然处之,不言沮丧,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 神上的解脱,重寻人生快乐之源,他懂得寻找平凡生活中的点滴乐趣。”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 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 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 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