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基本性状
(22、24)病毒的基本性状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enveloped viruses
裂解(Disintegration)
naked virus
复制周期 (replication cycle)
病 毒 的 复 制 过 程
(二) 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
1. 异常增殖
顿挫感染(abortive infection):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 缺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能量和原料,不能复制出 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或虽合成部分或全部病毒成 分,但不能组装和释放出有感染型的病毒颗粒。
有包膜的为包膜病毒;无包膜的为裸露病毒。
病毒体结构模式图
包膜子粒
包膜
壳粒
包膜 病毒
衣壳
核衣壳
核心
基本结构
衣 壳
核心(nucleic acid):位于 病毒体的中心,由一种 核酸构成。病毒复制、 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衣壳(capsid):包绕在核 酸外的蛋白质外壳,由 壳粒组成,具有Ag性、 保护核酸和传染性。
急性感染后1年或数年,发生致 寻常病毒 麻疹病毒 死性的并发症。如麻疹病毒 prion
1) 杀细胞效应 (cytocidal effect)
病毒在感染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的裂解死亡
正常细胞
细胞病变作用(CPE)
2) 稳定状态感染 (steady state infection)
新抗原
为特异性Ag或 CTL细胞识别
多核巨细胞
多核巨细胞
3) 包涵体 (inclusion body)
隐性感染
病毒进入机体不引起 临床症状的感染
显性感染
病毒感染后引起疾病
感 染 过 程 时 间
急性感染
病毒进入机体后,在细胞 内增殖,经数日至数周的 潜伏期后发病。 病毒在机体持续存在数月 至数年,甚至数十年。
病毒的基本性状

•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型( Icosahedral
•
Symmetry )
•复合对称 型(Complex Symmetry )
编辑版ppt
17
RNA
Capsomere(壳粒)
编辑版ppt
18
编辑版ppt
19
五邻体 六邻体
编辑版ppt
20
编辑版ppt
21
Envelope(包膜)
•A lipid-containing membrane that surrounds some viral particles.
> 150nm
大型病毒(最大300 nm)
编辑版ppt
7
衣原体 390nm
A
葡萄球菌
(1000nm)
牛痘病毒
B
300×250n m
C D
A、大肠杆菌噬菌体 ( 65 ×95nm )
立克次体 450nm
B、腺病毒 (70nm )
C、脊髓灰质炎病毒
G
(30nm )
D、乙脑病毒
F
( 40nm )
E、蛋白分子 (10nm )
编辑版ppt
23
Peplomere(包膜子粒) spike(刺突)
编辑版ppt
24
Functions of envelope
A.•Antigenicity some viruses possess neuraminidase B.•Infectivity C.•Resistance
编辑版ppt
E F、流感病毒 ( 100nm )
G、烟草花叶病毒
编辑版ppt
8
编辑版ppt
9
编辑版ppt
10
病毒的基本性状课程设计

病毒的基本性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病毒的基本概念,掌握病毒的结构特征、分类及生命周期。
2. 学生能够描述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病毒感染的基本过程。
3. 学生了解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认识病毒与疾病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病毒模型和图片,提高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2.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提升沟通、表达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能分析病毒感染案例,提出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病毒和疾病的科学态度,消除对病毒感染的恐慌情绪。
2. 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树立探索生命科学的志向。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生物学基础知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病毒的基本性状,提高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病毒的基本概念:介绍病毒的定义、结构特征、分类。
-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节“病毒的概念与结构”- 内容列举:病毒与细胞的关系,病毒的结构组成(核酸、蛋白质外壳等)。
2. 病毒的生命周期:讲解病毒的繁殖过程,包括吸附、侵入、复制、组装和释放。
-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二节“病毒的繁殖与生命周期”- 内容列举:病毒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关系。
3. 病毒与疾病:探讨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分析病毒感染与免疫的关系。
-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三节“病毒与疾病”- 内容列举:病毒性疾病实例,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反应。
4. 病毒的传播与防控:介绍病毒传播途径,阐述预防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
-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四节“病毒的传播与防控”- 内容列举:病毒传播途径,疫苗接种、卫生防护等防控措施。
病毒资料整理

●病毒(viruses)基本性状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类型核酸(DNA或RNA),严格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对常用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大小与形态测量单位:纳米(nanometer, nm)形态多样化:大多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少数呈砖形、弹状、丝状、杆状、蝌蚪状的●结构和化学组成核心(core):位于中心,由核酸(DNA或RNA)组成,决定病毒遗传、变异、增殖及感染性等衣壳(capsid):蛋白质,功能包括:①保护病毒核酸;②与易感细胞表面受体的特异性吸附;③决定病毒的抗原性包膜(envelope):位于核衣壳外面,功能:①具有保护核衣壳;②具有吸附性,介导病毒侵入宿主细胞造成感染;③具有致病性,包膜脂蛋白能引起发热、中毒症状等原因之一;④具有抗原特异性,构成病毒体的表面抗原●增殖吸附(adsorption)穿入(penetration)脱壳(uncoating)生物合成(biosynthesis)装配与释放●异常增殖顿挫感染(abortive infection):因细胞条件不适合,病毒虽可进入细胞但不能复制的感染过程缺陷病毒(defective virus):带有不完整基因组的病毒体,在细胞内不能独立完成增殖。
但当缺陷病毒与另一种病毒共同培养时,若后者能为前者提供所需要的因子,则能使缺陷病毒增殖出完整的病毒体其他性状病毒的变异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理化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抗生素对病毒无抑制作用●病毒的致病性病毒的感染病毒的致病机制机体抗病毒免疫●传播方式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指病毒在人群个体之间,或受染动物与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
包括经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的粘膜和破损皮肤感染等为其主要途径。
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将病毒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HIV、HBV等。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微生物: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微生物考试试题三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微生物: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微生物考试试题三1、单选下列描述病毒的基本性状中,错误的是()A.专性细胞内寄生B.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C.形态微小,可通过细菌滤器D.可在无细胞的人工培养基(江南博哥)中复制E.为非细胞型微生物正确答案:D2、单选因手术不当引起腹膜炎的是()A.大肠埃希菌B.痢疾杆菌C.伤寒沙门菌D.肠炎沙门菌E.链球菌正确答案:A3、单选耐格里阿米巴主要通过哪种方式感染宿主()A.接触污染水体B.空气传播C.胎盘传播D.蚊子叮咬E.以上都可以正确答案:A4、单选下列哪种不属于细菌合成代谢产物()A.维生素B.七叶素C.色素D.抗生素E.细菌素正确答案:B5、单选某患者大面积烧伤,伤口坏死组织多,你应首先采取以下哪种方法给予处理()A.清创,扩创,注射TATB.清创,扩创,注射DPTC.清创,扩创,注射OTD.简单处理伤口以便减少患者的疼痛E.立即注射大剂量链霉素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TAT是破伤风抗毒素抗体,可以中和破伤风痉挛毒素。
6、单选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是()A.外毒素B.内毒素C.Vi抗原D.荚膜E.普通菌毛正确答案:A7、单选菌群密集度为Ⅱ级表示()A.油镜下细菌密集成团B.油镜下平均每视野细菌数在100以上C.油镜下平均每视野细菌数10~99个D.油镜下平均每视野细菌数1~9个E.油镜下不见细菌正确答案:C8、单选在青霉素作用下可出现串珠现象的需氧芽孢杆菌是()A.枯草芽孢杆菌B.炭疽芽孢杆菌C.蜡样芽孢杆菌D.嗜热脂肪芽孢杆菌E.苏云金芽孢杆菌正确答案:B9、单选细菌所具有的细胞器是()A.高尔基体B.内质网C.纺锤体D.线粒体E.核糖体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细胞内细胞器不完善,仅有核糖体。
10、多选病毒分类的原则有()A.核酸类型与结构B.病毒的致病力C.对脂溶剂的敏感性D.有无包膜E.衣壳的对称性正确答案:A, C, D, E11、单选新型隐球菌的特点是()A.条件致病菌B.非致病菌C.内源性感染D.易引起超敏反应E.无荚膜正确答案:A12、单选下列关于诺卡菌属的细菌生物学特性描述错误的是()A.革兰染色阳性B.诺卡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可形成菌膜C.不含分枝菌酸D.在普通培养基上于室温或37℃均可生长E.形态与放线菌属相似,但菌丝末端不膨大正确答案:C13、多选关于病毒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A.构成病毒体的核心B.化学成分为均DNAC.用蛋白印迹检测同源性D.具有感染性E.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正确答案:B, C14、单选感染动物后引起母畜流产的病原菌是()A.布鲁菌B.炭疽芽孢杆菌C.鼠疫杆菌D.钩端螺旋体E.空肠弯曲菌正确答案:A15、单选一般不引起条件致病菌感染的原因是()A.肿瘤B.大面积烧伤C.糖尿病D.应用免疫抑制剂E.骨折正确答案:E16、单选生化反应为分解乳糖(产酸产气)、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动力(+)、HS(-)的肠杆菌科细菌是()A.变形杆菌B.副伤寒沙门菌C.伤寒沙门菌D.志贺菌E.大肠埃希菌正确答案:E17、单选下列哪种抗生素不能用于治疗衣原体感染()A.四环素B.红霉素C.青霉素D.多西环素E.螺旋霉素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衣原体具有独特的发育周期,可观察到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是小而致密的颗粒结构,称为原体;另一种是大而疏松的结构,称为网状体。
病毒的基本生物学性状

可以与宿主细胞膜结合,介导病毒的入侵。
02 03
核衣壳
病毒的核心结构,由病毒自身编码的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核酸是病 毒的遗传物质,决定病毒的基因组和遗传特性,蛋白质外壳保护核酸并 参与病毒感染细胞的机制。
病毒编码的酶
病毒在感染细胞后,会利用自身的酶来复制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外壳, 这些酶包括DNA或RNA复制酶、转录酶、逆转录酶等。
病毒通过接触传染,如手、皮 肤、眼结膜等,如HIV、疱疹
病毒等。
03
垂直传播
病毒通过母婴传播,如乙肝病 毒等。
04
性传播
某些病毒通过性接触传播,如 生殖器疱疹病毒等。
病毒感染的治疗方法
抗病毒治疗
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利巴韦林 等,抑制病毒复制。
支持治疗
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如补液、吸氧等。
对症治疗
生物学意义
脱壳是病毒生命周期中必不可少的 环节之一,也是病毒生物合成阶段 的开始。
生物合成
01
02
03
概念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利用宿 主细胞的代谢机制合成自 身成分的过程。
机制
根据病毒类型的不同,生 物合成方式也不同,如转 录、翻译、复制等。
生物学意义
生物合成是病毒增殖的核 心环节之一,也是病毒得 以成功繁殖和感染的重要 保障。
加强抗病毒药物研 发
随着病毒学的不断发展,我们 需要加强抗病毒药物的研发。 新的抗病毒药物将有助于我们 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 降低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THANKS
病毒的基因组
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DNA或RNA,可以是单链或双链,可以是 裸露的或与蛋白质外壳结合。
病毒的复制
病毒的复制过程包括吸附、侵入、增殖、组装和释放,其中每个步 骤都可能涉及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病毒基本性状

病毒脱壳酶脱内壳
34
4、生物合成
(1)是指病毒核酸的复制与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复制出子代核酸和蛋白质外壳) (2)此阶段在宿主细胞内找不到完整的病毒体, 称为隐蔽期。 (3)生物合成的基本过程: 转录mRNA 核酸 翻译早期蛋白质 合成晚期蛋白质
35
复制子代
病毒生物合成的方式:自学
1. 双链DNA病毒:以正链DNA为模板,转录产生 mRNA,再在细胞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
释放的方式:
细胞裂解:裸露病毒
出芽:包膜病毒 细胞间桥或细胞融合:巨细胞病毒
38
39
40
病毒增殖的结局:
(1) 复制出完整的子代病毒颗粒。
(2) 病毒基因与宿主细胞基因整合,不产
生子代病毒颗粒。 (3) 异常现象。
41
二、与病毒增殖有关的异常现象
1 、顿挫感染: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不能正常增殖
1、发病率高; 2、传染性强; 3、致死率高; 4、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10
水 痘 带 状 疱
疹
天 花 狂犬病
11
第一节 病毒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病毒体(virion):
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感染性的完整病毒颗粒。
12
一、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1、病毒的大小: 测量单位为纳米(nm,1nm=10-3 μ m)
46
干扰现象的意义:
(1)病毒间的干扰现象能够终止感染,
使机体康复,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重 要组成部分。
47
(2)病毒疫苗使用注意事项 避免病毒疫苗间干扰现象的发生。 避免病毒疫苗被野毒株的病毒干扰而影响 疫苗的免疫效果。
48
第三节 病毒遗传学
49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篇 病毒学 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重点难点
掌握 1. 病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 2. 病毒的增殖; 3. 病毒体、衣壳、刺突、缺陷病毒、顿挫感染、干扰现象的概念。
熟悉 1. 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2. 病毒遗传与变异; 3.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了解 1. 研究病毒大小、形态和结构的方法; 2. 病毒的分类。
第一节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sizes and shapes of viruses
病毒包膜的主要功能
➢ 维护病毒体结构的完整性 ➢ 与病毒入侵有关 ➢ 具有抗原性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刺突结构示意图(流感病毒血凝素糖蛋白三聚体)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病毒包膜(电镜照片)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病毒衣壳(电镜照片)
第三节
病毒的增殖 replication of viruses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一)病毒体的定义
病毒体:一个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
(二)病毒的大小
各种病毒体大小差别悬殊,最大病毒约300nm,如痘病毒;最小的20nm,如微小病毒。
(三)病毒的形态
多数病毒为球形或近似球形,少数为杆状、丝状、弹状和砖块状,噬菌体呈蝌蚪状。
病毒核酸的主要功能
➢ 病毒复制 ➢ 决定病毒的特性 ➢ 部分核酸具有感染性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二)病毒蛋白质
蛋白质是病毒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病毒体总重量的70%,具有病毒的特异性。 病毒蛋白可分为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结构蛋白主要分布于衣壳、包膜和基 质中,具有良好的抗原性。非结构蛋白是指病毒蛋白多肽,如酶类等。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包膜病毒、裸露病毒二十面体对称和螺旋对称结构示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病毒体的基本结构
是由核心和衣壳构成的核衣壳有些病毒的核衣壳外有包膜和包膜的构成成分刺突。
有包膜的病毒称为包膜病毒,无包膜的病毒体称裸露病毒
(1)核心
成分核酸功能蛋白
功能
1.决定病毒的特性
2.病毒复制
3.部分核酸具有感染性
(2)衣壳
成分:蛋白质壳粒
功能
1.保护病毒核酸
2.参与感染过程
3.具有抗原性
4.对称型和抗原性是分类依据
(3)包膜
成分:蛋白质、多糖、脂类刺突
功能
1.维护病毒体结构完整性
2.吸附、融合细胞,与感染和侵入有关
3.具有抗原性
4.具有种、型特异性
病毒的化学组成
(1)病毒核酸
病毒核酸的化学成分为DNA或RNA,以此分成DNA和RNA病毒两大类。
核酸具有多样性,(1)单、双链;
(2)线状、环状;
(3)分、不分节段;
(4)正、反义链;
(5)单、双倍体
病毒核酸的主要功能
①指导病毒复制:病毒的增殖是以基因组为模板,经过转录、翻译过程合成病毒的前体形式,
②决定病毒的特性:病毒核酸链上的基因密码记录着病毒全部信息,由它复制的子代病毒可保
留亲代病毒的一切特性,故亦称为病毒的基因组
③部分核酸具有感染性:除去衣壳的病毒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后,病毒单正链RNA(+sRNA)基因
组能够直接作为mRNA编码蛋白质,在易感细胞中可增殖形成子代病毒,故具有感染性,称为感染性核酸
(2)病毒蛋白质
(1)结构蛋白:衣壳蛋白、基质蛋白或包膜糖蛋白等。
保护作用;免疫原性;病毒嗜性;血凝作用
(2)非结构蛋白:调节蛋白,复制、致病有关酶等
病毒结构蛋白的功能:
①保护病毒核酸:衣壳蛋白包绕着核酸避免了环境中的核酸酶和其他理化因素对核酸的破坏;
②参与感染过程:VAP能特异地吸附至易感细胞表面受体上,介导病毒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引起感染;
③具有抗原性:衣壳蛋白是一种良好抗原,病毒进人机体后,能引起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
疫。
病毒的非结构蛋白是指由病毒基因组编码,但不作为结构蛋白参与病毒体的构成,包括病毒编码的酶类和特殊功能的蛋白
(3)脂类和糖类:包膜
病毒体的脂质主要存在于包膜中,有些病毒含少量糖类,以糖蛋白形式存在,也是包膜的表面成分之一。
来自宿主细胞膜的病毒体包膜的脂类与细胞脂类成分同源,彼此易于亲和及融合,起到辅助病毒感染的作用
病毒包膜的主要功能
①维护病毒体结构的完整性
②与病毒入侵有关
③具有抗原性
病毒的增殖
病毒缺乏增殖所需的酶系统,只能在有易感的活细胞内进行增殖。
病毒增殖的方式是以其基因组为模板,在DNA聚合酶或RNA聚合酶以及其他必要因素作用下,经过复杂的生化合成过程,复制出病毒的子代基因组,病毒基因组则经过转录、翻译过程,合成大量的病毒结构蛋白,再经过装配,最终释放出子代病毒。
病毒复制周期的长短与病毒种类有关,如小RNA核糖核酸病毒为6~8小时,正黏病毒为15~30小时。
每个细胞产生子代病毒的数量也因病毒和宿主细胞不同而异,多者可产生10万个病毒。
这种以病毒核酸分子为模板进行复制的方式称为自我复制
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开始,经过基因组复制,到最后释放出子代病毒的过程,称为一个病毒复制周期。
1.吸附: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是感染的第一步。
吸附主要是通过病毒表面的吸附蛋白与易感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相结合。
2.穿入:病毒吸附在宿主细胞膜后,主要是通过吞饮、融合、直接穿入等方式进入细胞:
①吞饮:即病毒与细胞表面结合后内凹入细胞,细胞膜内陷形式类似吞噬泡,病毒整体地进入
细胞质内。
无包膜的病毒多以吞饮形式进入易感动物细胞内;
②融合:是指病毒包膜与细胞膜密切接触,在融合蛋白的作用下,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
将病毒的核衣壳释放至细胞质内。
有包膜的病毒,如正黏病毒、副黏病毒、疱疹病
毒等都以融合的形式穿人细胞。
3.脱壳:病毒体必须脱去蛋白质衣壳后,核酸才能发挥作用。
多数病毒在穿入细胞时已在细胞
的溶酶体酶的作用下脱壳释放出核酸。
少数病毒的脱壳过程较复杂。
这些病毒往往
是在脱壳前病毒的酶已在起转录mRNA的作用。
4.生物合成:病毒基因组一旦从衣壳中释放后,就进入病毒复制的生物合成阶段,即病毒利用宿主细胞提供的低分子物质大量合成病毒核酸和蛋白。
用血清学方法和电镜检查宿主细胞,在生物合成阶段找不到病毒颗粒,故被称为隐蔽期。
5.装配与释放:病毒核酸与蛋白质合成之后,根据病毒的种类不同,在细胞内装配的部位和方式亦不同。
除痘病毒外,DNA病毒均在细胞核内组装;大多数RNA病毒则在细胞质内组装。
装配一般要经过核酸浓聚、壳粒集聚及包裹装灌核酸等步骤。
包膜病毒还需在核衣壳外加一层包膜。
病毒的异常增殖
(1)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不能组装和释放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顿挫感染。
(2)缺陷病毒:指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者因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进行正常增殖,复制不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病毒颗粒,此病毒称为缺陷病毒。
(3)辅助病毒:可以辅助缺陷病毒完成正常增殖的病毒。
病毒的干扰现象
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
发挥干扰作用的缺陷病毒称为缺陷干扰颗粒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1.条件致死性突变株:
只能在某种条件下增殖,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则不能增殖的病毒株,如温度敏感性突变株在28~35℃条件下可增殖(称容许性温度),而在37~40℃条件下不能增殖(称非容许性温度)。
2.缺陷型干扰突变株:
指因病毒基因组中碱基缺失突变引起,其所含核酸较正常病毒明显减少,并发生各种各样的结构重排。
多数病毒可自然的发生DIM。
当病毒以高感染复制(高PFU)传代时可出现DM。
其特点是由于基因的缺陷而不能单独复制,必须在辅助病毒(通常是野生株)存在时才能进行复制,并同时能干扰野生株的增殖。
3.宿主范围突变株
指病毒基因组突变而影响了对宿主细胞的感染范围,能感染野生型病毒所不能感染的细胞,利用此特性可制备狂犬病疫苗,也可对分离的流感病毒株等进行基因分析,及时发现是否带有非人来源(禽、猪)流感毒株血凝素的毒株等。
4.耐药突变株:
临床上应用针对病毒酶的药物后,有时病毒经短暂被抑制后又重新复制,常因编码病毒酶基因的改变而降低了病毒酶对药物的亲和力或作用,从而使病毒对药物产生抗药性而能继续增殖。
基因重组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它们之间可发生多种形式的相互作用,如干扰现象、共同感染、基因转移与互换、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等,但常发生于有近缘关系的病毒或宿主敏感性相似的病毒间。
两种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发生基因的交换,产生具有两个亲代特征的子代病毒,并能继续增殖,该变化称为基因重组
1.互补作用和加强作用互补作用
是指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其中一种病毒的基因产物(如结构蛋白和代谢酶等)促使另一病毒增殖。
这种现象可发生于感染性病毒与缺陷病毒或灭活病毒之间,甚至发生于两种缺陷病毒之间的基因产物互补,而产生两种感染性子代病毒。
其原因并非是缺陷病毒之间的基因重组,而是两种病毒能相互提供另一缺陷病毒所需的基因产物,
2.表型混合
与核壳转移病毒增殖过程中,核酸复制与转录,病毒蛋白质的翻译是分别在细胞的不同部位进行,因此有时两株病毒共同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复制的核酸被另一病毒所编码的蛋白质衣壳或包膜包裹,也会发生诸如耐药性或细胞嗜性等生物学特征的改变,这种改变不是遗传物质的交换,而是基因产物的交换,称表型混合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灭活的病毒仍能保留其他特性,如抗原性、红细胞吸附、血凝及细胞融合等。
物理因素
1.温度
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在0℃以下的温度,特别是在干冰温度(-70℃)和液态氮温度(-196℃)下,可长期保持其感染性。
2.酸碱度
大多数病毒在pH5~9的范围内比较稳定,而在pH5.0以下或pH9.0以上迅速灭活,但不同病毒对pH的耐受能力有很大不同,如在pH3.0~5.0时肠道病毒稳定,鼻病毒很快被灭活。
3.射线和紫外线
y线、X线和紫外线都能使病毒灭活。
射线引起核苷酸链发生致死性断裂;紫外线是引起病毒的多核苷酸形成双聚体(如胸腺核苷与尿核苷),抑制病毒核酸的复制,导致病毒失活。
化学因素
1.脂溶剂:病毒的包膜含脂质成分,易被乙醚、三氯甲烷、去氧胆酸盐等脂溶剂溶解。
2.酚类:酚及其衍生物为蛋白变性剂,故可作为病毒的消毒剂。
3.盐类:有稳定病毒抵抗热灭活的作用,可用于疫苗制备等技术中。
MgCl2、MgSO4、Na2SO4等盐类对小RNA病毒科、疱疹病毒科和正黏病毒科等病毒有稳定作用。
4.氧化剂、卤素及其化合物病毒对这些化学物质都很敏感。
5.抗生素与中草药:现有的抗生素对病毒无抑制作用,但可以抑制待检标本中的细菌,有利于分离病毒。
病毒的分类
病毒分类依据
(1)核酸的性质与结构
(2)病毒粒子的大小、形状
(3)衣壳对称性和壳粒数目
(4)有无包膜
(5)对理化因素的敏感性
(6)抗原性
(7)生物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