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基本性状
病毒的基本性状

•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型( Icosahedral
•
Symmetry )
•复合对称 型(Complex Symmetry )
编辑版ppt
17
RNA
Capsomere(壳粒)
编辑版ppt
18
编辑版ppt
19
五邻体 六邻体
编辑版ppt
20
编辑版ppt
21
Envelope(包膜)
•A lipid-containing membrane that surrounds some viral particles.
> 150nm
大型病毒(最大300 nm)
编辑版ppt
7
衣原体 390nm
A
葡萄球菌
(1000nm)
牛痘病毒
B
300×250n m
C D
A、大肠杆菌噬菌体 ( 65 ×95nm )
立克次体 450nm
B、腺病毒 (70nm )
C、脊髓灰质炎病毒
G
(30nm )
D、乙脑病毒
F
( 40nm )
E、蛋白分子 (10nm )
编辑版ppt
23
Peplomere(包膜子粒) spike(刺突)
编辑版ppt
24
Functions of envelope
A.•Antigenicity some viruses possess neuraminidase B.•Infectivity C.•Resistance
编辑版ppt
E F、流感病毒 ( 100nm )
G、烟草花叶病毒
编辑版ppt
8
编辑版ppt
9
编辑版ppt
10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的基本性状

毒力改变
耐药突变
突变株 的表现
条件致死 性突变
缺陷型 干扰突变
宿主适应 性突变
71
6 依2
据
5
3
4
病毒科名 痘病毒科
疱疹病毒科 腺病毒科 嗜肝病毒科 乳多空病毒科 小 DNA 病毒科
成员 天花病毒,痘苗病毒,猴痘病毒 传染性软疣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I型和II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EB病 毒,巨细胞病毒,人疱疹病毒 6、7、8 型 腺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乳头瘤病毒 细小 B19 病毒,腺病毒伴随病毒
基本结构
特殊结构
核心
衣壳
包膜
触须样纤维
壳微粒对称方式
立体对称型 螺旋对称型 复合对称型
可决定病毒特 定的侵害部位
常与蛋白质构成 糖蛋白亚单位
病毒特异性 致病性、免疫性
基本结构
特殊结构
核心
衣壳
包膜
触须样纤维
壳微粒对称方式
立体对称型 螺旋对称型 复合对称型
吸附
穿入
生物
组装和
合成
释放
A、出芽
B、细胞融合 C、胞吐作用
D、裂解细胞 E、细胞穿孔
8、关于病毒的复制过程,正确的描述是 ( B )
A、吸附、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
B、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
C、特异性结合、脱壳、复制、装配及释放
D、吸附、结合、穿入、生物合成、装配及释放
E、结合、复制、装配及释放
9、下述哪种属于病毒基因突变
2
结构简单,只有一种核酸
3
严格的活细胞内增殖
4
具有病毒吸附蛋白(viral attachment proteins,VAP)
病毒学:病毒的基本性状

2、病毒的复制周期
•吸附 •穿入 •脱壳 •生物合成 •装配与释放
1)吸附
接触→结合→特异性吸附(病毒配体位
点与细胞膜特异受体结合)
2)穿入
融合 --有包膜病毒 吞饮 吞饮 ---无包膜病毒 直接进入
HIV
influenza virus
3)脱壳
4)生物合成
• 6大类型:双链DNA病毒(dsDNA)
微生物的大小比较
A、大肠杆菌噬菌体 ( 65 ×95nm ) 衣原体 390nm A 立克次体 450nm G F B、腺病毒 (70nm ) C、脊髓灰质炎病毒 (30nm ) D、乙脑病毒 ( 40nm ) E、蛋白分子 (10nm ) F、流感病毒 ( 100nm )
葡萄球菌 (1000nm) 牛痘病毒 300×250n m C D
病毒的基本性状
病毒的概念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病毒的增殖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一、病毒(virus)的概念
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有一种类 型的核酸,只能在活的、敏感细胞内 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二、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病毒体(virion):具有传染性的、结构完 整的病毒颗粒 测量单位:纳米(nm,为1/1000m) <50nm 小型病毒 50nm -150nm 中型病毒(大多数) >150nm 大型病毒(最大300 nm) 病毒体形态:球形,杆状,子弹状,砖块状, 蝌蚪状
6)释放
裂解:无包膜病毒一次性释放出所有
的子病毒,导致宿主细胞的裂解
出芽:有包膜病毒的子病毒,逐个或
分批释放到胞外,同时获得包膜
3、病毒的异常增殖与干扰tive virus): 基因组不完整的病毒体 辅助病毒(helper virus):辅助缺陷病毒增殖的病毒 缺陷干扰颗粒(defective interfering particles, DIP): 缺陷 病毒不能复制,但却能 干扰同种成熟病毒体增殖。 顿挫感染(Abortive infection):又称流产感染,细胞条 件不合适,病毒进入细胞但不能复制 •非容许性细胞 •容许性细胞
微生物学课件全1-10章 (5)

• (3) 病毒感染可以引起自身免疫病 病毒感染 可导致免疫功能紊乱,丧失对“自己”与“非己”物 质的识别功能,从而发生自身免疫病。
胞 、人肿瘤细胞、鸡、鸭胚细胞、动物组织 细胞、敏感动物 植物病毒的培养基:与之相应的敏感植株和敏感的
植物组织 噬菌体的培养基:与噬菌体相应的敏感细菌
动物病毒的空斑实验
(1)单层细胞的制备与培养
动物组织小块 平衡盐溶液(洗涤) 5%胰酶 (分散细胞) 无菌水(洗涤) 生长液(营 养) 恒温箱(控温) 单层细胞(培养病毒)
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可分四个阶段,即 • (1)吸附与穿入 • (2)脱壳(复制与生物合成) • (3)病毒大分子合成 • (4)装配与裂解 • 噬菌体的增殖
(1)吸附与穿入
• 吸附:是指病毒通过其表面结构与宿主细胞的病毒 受体特异性结合,导致病毒附着于细胞表面的过程。
• 病毒吸附蛋白:是指能特异性识别寄主细胞上的病 毒受体并与之结合的病毒表面结合性蛋白。
↓自身和邻近细胞
IFN类型 降解病主↓毒要m来R源NA 特点 抑制病毒蛋白合成
αIFN 抑制病人毒WB组C装、抑释制放病毒 I型
βIFN 抑制病人成毒纤复维制C 抑制病毒
II型 γIF中N断病毒感TC染;限制免疫病调毒节扩散
(2)NK细胞
NK:非特异性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杀伤机制:NK→接触靶C→释放穿孔素、INF →破坏受染C
特点:
无细胞结构; 个体极小; 化学组成简单; 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具有双重存在方式; 繁殖方式独特,复制——装配——增殖;
本病毒基本性状

病毒脱壳酶脱内壳
34
4、生物合成
(1)是指病毒核酸的复制与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复制出子代核酸和蛋白质外壳) (2)此阶段在宿主细胞内找不到完整的病毒体, 称为隐蔽期。 (3)生物合成的基本过程: 转录mRNA 核酸 翻译早期蛋白质 合成晚期蛋白质
35
复制子代
病毒生物合成的方式:自学
1. 双链DNA病毒:以正链DNA为模板,转录产生 mRNA,再在细胞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
释放的方式:
细胞裂解:裸露病毒
出芽:包膜病毒 细胞间桥或细胞融合:巨细胞病毒
38
39
40
病毒增殖的结局:
(1) 复制出完整的子代病毒颗粒。
(2) 病毒基因与宿主细胞基因整合,不产
生子代病毒颗粒。 (3) 异常现象。
41
二、与病毒增殖有关的异常现象
1 、顿挫感染: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不能正常增殖
1、发病率高; 2、传染性强; 3、致死率高; 4、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10
水 痘 带 状 疱
疹
天 花 狂犬病
11
第一节 病毒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病毒体(virion):
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感染性的完整病毒颗粒。
12
一、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1、病毒的大小: 测量单位为纳米(nm,1nm=10-3 μ m)
46
干扰现象的意义:
(1)病毒间的干扰现象能够终止感染,
使机体康复,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重 要组成部分。
47
(2)病毒疫苗使用注意事项 避免病毒疫苗间干扰现象的发生。 避免病毒疫苗被野毒株的病毒干扰而影响 疫苗的免疫效果。
48
第三节 病毒遗传学
49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六章 病毒的基本特性

四、病毒的抵抗力
病毒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可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1. 物理因素:病毒耐冷不耐热,经加热56℃30分钟
2. 免疫病理损伤 体液免疫的病理损伤 细胞免疫的病理损伤 免疫抑制 免疫耐受性
二、抗病毒免疫 (一) 固有免疫
屏障作用 吞噬细胞和NK细胞作用 体液中的抗病毒物质
(二)适应性免疫
特异性体液免疫作用 特异性细胞免疫作用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一、标本采取与送检
(一)标本采集的原则和要求 1.临床评估及病程采集不同标本 2.无菌操作 3.早期采集 4.由感染部位采集 5.血清学检查的标本采取
(四)防治原则
1.人工主动免疫 ①灭活疫苗 ②减毒活疫苗 ③基因工程疫苗
2.人工被动免疫 免疫血清、人血清丙种球蛋白等
3. 干扰素治疗 4 .化学药物治疗 5 .中草药治疗
第二篇 病原微生物
第六章 病毒的基本特性
第一节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第二节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病毒(Virus)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的非细胞型微生物。主要特点是其基本结构由 白质与核酸组成,基因组只含一种核酸(DNA 或RNA),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对抗生素 不敏感,只能寄生在敏感的宿主细胞内以复制 方式进行增殖。
或100℃几秒钟即可被灭活。病毒在 pH6.0~9.0的 范围内比较稳定;X射线、紫外线等均可破坏病毒。 2. 化学因素:包膜病毒对脂溶剂敏感。病毒对过氧化 氢、高锰酸钾、含氯石灰、碘和碘化物很敏感,卤素 类化学物质是病毒的有效灭活剂。抗生素对病毒无抑 制作用,某些中草药如板蓝根、大青叶等对某些病毒 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病毒的基本性状

第二篇病毒学第23章病毒的基本性状学习要点一、病毒的形态与结构1.病毒的大小与形态(1)完整的成熟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2)测量病毒体大小的单位为纳米(nm,1/1000µm)。
(3)病毒体的形态多样,多数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少数为子弹状、蝌蚪状、砖块状、杆状等。
2.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1)基本结构:核衣壳(由核心和衣壳组成),结构最简单的病毒仅由核衣壳构成,称为裸露病毒。
(2)特殊结构:包膜核心主要由核酸分子组成。
病毒为单一核酸,即DNA或RNA。
(1)化学组成: DNA: dsDNA, ssDNARNA: +ssRNA, -ssRNA, dsRNA(2)DNA病毒核酸多为双股,RNA病毒核酸多为单股。
(3)病毒核酸携带病毒全部遗传信息,是病毒的基因组,控制病毒的遗传变异、复制增殖及感染性。
衣壳包围在病毒核心外面,由一定数量的壳粒组成。
壳粒是衣壳的亚单位,有3种排列形式:(1)螺旋对称(2)20面体立体对称(3)复合对称衣壳的主要生物学作用:(1)保护核酸免受核酸酶及其他理化因素的破坏(2)可作为病毒鉴定及分类的依据(3)决定病毒感染细胞的种类(4)衣壳蛋白具有抗原性,可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包膜为包裹在病毒衣壳外的一层脂质双层膜。
有些病毒的包膜表面有刺突。
(1)化学组成:双层脂质、多糖和蛋白质(2)来源:多糖及脂类来自宿主细胞,蛋白质则由病毒基因编码产生。
病毒包膜的生物学作用:(1)维护病毒结构的完整性(2)参与病毒的感染过程(3)具有抗原性二、病毒的增殖1.病毒增殖的方式:自我复制2.复制周期:感染性病毒颗粒从进入宿主细胞开始到最后产生许多子代病毒并释放的过程称为病毒的复制周期,可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5个阶段。
(1)吸附:感染的起始期,病毒附着于敏感细胞的表面。
可分为两个步骤:1)非特异性吸附2)特异性吸附:病毒表面结构或附着位点识别并结合到易感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上。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考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病毒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常见病毒的感染【内容讲解】第一节概述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个体极小,可通过细菌滤器,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仅含一种核酸作为遗传物质,外被蛋白质衣壳或还有包膜。
病毒只能在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
在临床微生物感染中,近75%的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一、病毒的基本性状(一)形态结构1.大小和形状:大小:测量单位用纳米表示,一般在20-300nm之间。
形态大致可分为:球形或近似球形、杆状、弹形、砖形、蝌蚪形等。
2.结构(二)病毒的增殖病毒必须依赖宿主细胞,以特殊的自我复制方式进行增殖。
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成熟、释放6个阶段。
异常增殖:顿挫感染:病毒进入细胞后的环境不利于它的复制,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不能组装和释放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缺陷病毒:由于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位点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
干扰现象:当两种不同的病毒或两株性质不同的同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或机体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
(三)噬菌体以细菌、真菌等为宿主,能引起细菌等裂解的病毒。
噬菌体特异性识别细菌表面受体,可用于进行细菌的鉴定与分型。
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产生两种后果:溶菌周期和溶源性周期。
(四)非寻常病毒比病毒更小更简单的致病因子,又称为亚病毒因子,包括类病毒、卫星病毒和朊粒等。
朊粒个体微小,不含核酸,其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对各种理化作用的抵抗力强,具有传染性,是引起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体。
朊粒致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病变,引起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
克雅病(CJD)和Kuru病被认为与朊粒感染有关。
二、病毒的分类与命名科、属、种3级或科、亚科、属、种4级。
DNA病毒、RNA病毒、DNA和RNA逆转录病毒三大类。
按传播途径可分为呼吸道病毒、胃肠炎病毒、经性传播感染的病毒等。
按感染部位与症状特征可分为肝炎病毒、出血性热病毒、疱疹病毒等。